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世界人種基因圖譜
擴展閱讀
曲美家居的股票價格 2025-08-02 13:26:04
南京證券發行股票價格 2025-08-02 13:14:54
股票價格形成機制知乎 2025-08-02 13:02:01

世界人種基因圖譜

發布時間: 2021-10-20 03:42:53

『壹』 為什麼美國需要研究亞洲人的DNA圖譜

1995年9月27日,在美國舊金山秘密召開了一場影響深遠的會議,在FairmontSanFrancisco(費爾蒙特酒店),該會議由美國前總統老布希,英國前總統首相布萊爾,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等政界強者和金融界強者索羅斯等人組成,倫敦-------華爾街軸心巨頭共500多位「全球精英」參加。會議的核心主題就是如果保持在這些「全球精英」領導下的「世界經濟繁榮」,會議得出的結論就是這個世界只需要20%的世界人口,就是10億人口,人類中80%的人口是「垃圾人口」,而處置這些「垃圾人口」最有效,成本最小,反抗最小,收效最大的方法就是生化武器---也就是轉基因食物。類似納粹的集中營,納粹的升級方法,實行種族清洗。而目標就是亞洲。在亞洲,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人口的第一和第二大國,佔了世界將近40%的人口,加上周邊國家,超過50%人口。

2003年8月,美國政府和華爾街開始執行計劃,利用大豆期貨,一下子摧毀中國70%以上的油脂壓榨工廠,就是食用油工廠,然後低價收購這些倒閉的企業,打上中國的牌子,在中國大陸悄然銷售。從而使美國的轉基因大豆食用油開始在國內銷售。悄悄的進入中國的家庭里。換一種說法,在美國的任何糧食裡面,只要超過0.9%的轉基因成分,糧食的包裝上都會有明顯的標志來警告消費者,而在中國,是沒有任何提示標簽。按美國標准,這些公司要賠10億美金以上,如果上面沒有標明轉基因食物。

2008年,中國轉基因玉米飼料悄悄在中國上市。然而中國某些學者在中國大陸鼓吹轉基因食物的營養價值,說得難聽些,這些東西比屎還垃圾。

2008年8月,中國舉辦奧運會。然而,總資產接近4000億的美國金融巨頭---高盛公司,很多人可能沒聽說過,但是中國人肯定聽說過花旗銀行,摩根銀行吧?高盛公司是其中之一的大股東。高盛公司開始在中國圈養豬,這也是為什麼豬肉開始漲價的原因。控制了接近1000萬頭生豬量,轉基因飼料開始消化進中國生豬的口裡。大家可能聽說過瘋牛病,瘋牛病就是因為轉基因食物導致的,為什麼中國之前沒有瘋牛病,是因為當時中國的飼料沒有轉基因飼料。所以,以後聽到瘋牛病在中國流行,大家千萬不要驚訝。

到現在為止,歷時15年,所有的計劃應經很清晰了,從食用油到飼料,再到肉食,再到主糧。轉基因食品開始擺上中國的餐桌上。美國和華爾街對中華民族的滅絕政策正式開始,我們這一代可能看不到結果,但是,照這樣下去,200年以後,中國大陸上的人,將會是現在的10%。為了中華兒女的子孫後代,大家千萬不能吃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食物是通過科學家在小白鼠上做實驗的,實驗經過是用小白鼠和小白鼠後代使用轉基因食物,小白鼠的生育能力開始下降,小白鼠嬰兒的死亡率劇增,大腦和身體器官發育變異,殘疾和變異的幾率大大提高,變異就是身體變小,一生下來就有腫瘤的樣子,也有變大的,但是相對來說只有不到10%。到後面,小白鼠完全喪失生育能力,相信是人都知道喪失生育能力代表什麼。就是滅絕。

為什麼美國需要研究亞洲人的DNA圖譜,這就是為轉基因提供便利,完全針對亞洲人或者說是針對中國人。

為了你和你家人的未來,希望每個人都通知你身邊的親人和朋友,讓他們少吃轉基因食物。

美國研究亞洲人DNA圖譜就是為轉基因食物做鋪墊,當中國的DNA圖譜完成,美國對中國人的計劃就會執行到中國的各個方面。

『貳』 中國人種基因圖譜的單倍群

在分子進化的研究中,單倍群或單倍型類群是一組類似的單倍型,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單核苷酸多態性祖先。因為單倍群由相似的單倍型組成, 所以可以從單倍型來預測單倍群.單核苷酸多態性試驗被用來確認單倍型。單倍群以字母來標記,並且以數字和一些字母來做補充,,例如O3a4。 Y染色體和線粒體單倍群有不同的單倍群標記方法。單倍群用來標記數千年前的祖先來源。
在人類遺傳學中, 最普遍被研究的單倍群是『人類Y染色體脫氧核糖核酸單倍群(Y-DNA單倍群)』和『人類線粒體脫氧核糖核酸單倍群(mtDNA單倍群)』,這兩個都可以被用來定義遺傳群體。Y染色體脫氧核糖核酸單倍群僅僅被從父系線遺傳,同時mtDNA僅僅被從母系線遺傳。 在人類基因學里,人類Y染色體DNA單倍型類群通過Y染色體遺傳變異特性進行人類學研究的一門科學,主要用於研究人類的「非洲起源論」及以後的種群分布的遺傳學證據。人類有23對46條染色體,其中22對44條為常染色體,另外一對為性染色體,XY組合的為男性,XX組合的為女性。Y染色體只能父子相傳,所以研究Y染色體,可以發現人群在父系關繫上的遷徙和發展。上面的人類Y染色體譜系樹是根據Y染色體單倍型類群的不同把全部現代智人分為18個類型,用從A到R的十八個字母作為索引。譜系樹中的父節點代表的對應基因突變是所有子節點共有的,但反之不然。研究者們則把理論上存在的所有男性始祖稱為Y染色體亞當。不同的研究推測的Y染色體亞當的時代也不同。人類Y染色體DNA(Y-DNA)單倍型類群用大寫字母A至T標記,以下還有更細的分類則用數字和小寫字母標記。
見右圖Y染色體單倍型類群圖,按此譜系樹,現今所有人類的Y染色體單倍型類群的根都能在非洲找到。A=M91和B=M60也是非洲居民的特徵。而出走到非洲以外的居民後裔,包括棕色人種、蒙古人種(黃色人種)和高加索人種(白色人種),其Y染色體上都帶有M168的突變點。
此後在M168突變的基礎上,又分別產生了C=M130、DE=YAP和F=M89三個子類型,其中DE=YAP分為D=M174和E=M96兩種;DE=YAP又被稱為小黑矮人(Pigmy Negroid)基因,和C=M130幾乎同時走出非洲。DE=YAP主要分布在印度安達曼群島的安達曼人(達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瑤族、日本(34.7%)、朝鮮、滿族、緬甸人、克欽人。在漢族人中,D=YAP出現的頻率小於1%。F=M89則是所有其他人群共有的,現今大概全世界80%以上的人都有這個變異點。
在F=M89的基礎上,又產生G=M201、H=M52、I=M170、J=M304和K=M9=K*幾個子類型,其中K=M9是最重要的一個子類型,亞歐大陸上除西亞和西伯利亞地區,其絕大部分民族都共有這個變異點,現今中國漢族中,96%的人都是K=M9類型。
在K=M9的基礎上,又產生了K1=M177、K2=M70、K3=M147、K4=M230、L=M11、M=M4、NO=M214、P=M45=P*幾個子類型,其中NO=M214又分為N=M231和O=M175兩個子類,N=M231主要分布在烏拉爾山兩側、北歐北部、東歐北部和北極圈內的愛斯基摩人,而O=M175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北亞東部、部分太平洋島嶼,現今中國漢族的主要類型就是O=M175。
在P=M45的基礎上,又產生了Q=P36和R=M207兩個子類,其中R=M207分為R1a=M17和R1b=M173兩個子類。Q=P36包括美洲土著印地安人;R1a=M17包括西亞的伊朗、南亞的印度;而整個R=M173類型被認為古雅利安人的基因,分布在歐洲大部和西亞、南亞。
全球各族群主要的Y染色體單倍群及其依據海岸遷移模型的可能遷移路線
無M168突變族群 單倍群A(M91):非洲,特別是科伊桑人、衣索比亞人及尼羅人 單倍群B(M60):非洲,特別是美拉尼西亞人及哈扎人 有M168突變族群
M168突變發生於約公元前5萬年。 單倍群C(M130):大洋洲、北/中/東亞、北美洲,僅略微存在於南美洲、南亞、西亞及歐洲 單倍群F(M89):大洋洲、歐洲、亞洲、美洲 YAP+單倍群 單倍群E1b1a(V38):西非及鄰近區域,從前稱為E3a 單倍群E1b1b(M215):東非、北非、中東、地中海地區、巴爾乾地區,從前稱為E3b 單倍群D(M174):西藏、日本及安達曼群島 單倍群E(M96) 單倍群DE(M1, M145, M203) 有M89突變族群
M89突變發生於約公元前4萬5千年。 單倍群F(P14, M213):南印度、斯里蘭卡、中國、韓國 單倍群G(M201):出現在歐亞大陸的許多族群,但比率不高;最常見於高加索、伊朗高原及安那托利亞;在歐洲主要分布於希臘、義大利、伊比利、提洛、波希米亞;在北歐則極為罕見 單倍群H(M69):南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巴基斯坦、伊朗、中亞及阿拉伯 單倍群IJK(L15, L16) 有L15及L16突變族群 單倍群IJK(L15, L16) 單倍群J*:主要發現於索科特拉島,少量發現於巴基斯坦、安曼、希臘、捷克及突厥人) 單倍群J1(M267):主要分布於中東、衣索比亞及北非的閃米人地區、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達吉斯坦的東北高加索人;具有DYS388=13的J1則與東安那托利亞有關 單倍群J2(M172):主要發現於西亞、中亞、南歐及北非 單倍群I1(M253, M307, P30, P40):北歐 單倍群I2(S31):中歐、東南歐及薩丁尼亞 單倍群I(M170, P19, M258):廣泛分布於歐洲,少量發現於部份中東地區,其他地區幾乎沒有 單倍群J(M304):中東、土耳其、高加索、義大利、希臘、巴爾干、北非及東北非 單倍群IJ(S2, S22) 單倍群K(M9, P128, P131, P132) 有M9突變族群
M9突變發生於約公元前4萬年。 單倍群K 單倍群L(M11, M20, M22, M61, M185, M295):南亞、中亞、西南亞、地中海地區 單倍群T(M70, M184/USP9Y+3178, M193, M272):北非、非洲之角、西南亞、地中海地區、南亞,以往稱為單倍群K2 單倍群LT(L298/P326) 單倍群K(xLT)(rs2033003/M526) 有M526突變族群 單倍群R1a(M17):中亞、南亞、中歐、北歐、東歐 單倍群R1b(M343):歐洲、高加索、中亞、北非、中非 單倍群R1(M173) 單倍群R2(M124):南亞、高加索、中亞 單倍群Q-M3(M3):中美洲、北美洲、南美洲 單倍群Q-M242(M242):發生於約15,000-20,000年前。發現於亞洲及美洲 單倍群R(M207) 單倍群O1(MSY2.2) 單倍群O2(P31, M268) 單倍群O3(M122) 單倍群N(M231):歐亞大陸最北部,特別是烏拉爾人 單倍群O(M175):東亞、東南亞、南太平洋、南亞、中亞 單倍群M(P256):新幾內亞、美拉尼西亞、東印尼 單倍群NO(M214) 單倍群P-M45(M45):M45發生於約公元前3萬5千年 單倍群S(M230, P202, P204):新幾內亞、美拉尼西亞、東印尼 人類粒線體DNA單倍體群(Human mitochondrial DNA haplogroup)是遺傳學上依據粒線體DNA差異而定義出來的單倍群。可使研究者追溯母系遺傳的人類起源,粒線體研究顯示人類是起源於非洲地區。
線粒體DNA單倍群用字母A, B, C, CZ, D, E, F, G, H, pre-HV, HV, I, J, pre-JT, JT, K, L0, L1, L2, L3, L4, L5, L6, L7, M, N, O, P, Q, R, S, T, U, UK, V, W, X, Y和Z.來標記。單倍體夏娃則是理論上一切女性的始祖。以下是最常見的線粒體DNA單倍群分劃:
【撒哈拉-非洲型】L0, L1, L2, L3, L4, L5, L6, L7
【西歐亞型】H,T,U,V,X,K,I,J,W
【東歐亞型】A, B, C, D, E, F, G,Y
【土著美洲人型】A,B,C,D,X
【澳大拉西亞型】O,P,Q,S
除男性精子細胞外,人身體所有細胞裡面都有線粒體,但只有女性的線粒體基因能隨其卵子遺傳給後代。mtDNA是Mitochondrial DNA(線粒體DNA)的縮寫,是承載線粒體遺傳密碼的物質。男人線粒體只伴隨此男人生活一生,然後終結,不能遺傳給後代。mtDNA表現為母系遺傳。mtDNA結構類型是反映母系脈絡的重要指標。通過檢測現代人mtDNA,能弄清各民族、各地人的母系血緣關系。通過檢測古屍線粒體,可弄清歷史上各個民族間的母系血緣關系、歷史故事、遷徙路線、歷史名人的民族、身份。
母親給兒女貢獻了50%的遺傳基因,對兒女遺傳特性有著和父親一樣的影響力。古代一夫多妻,有時搶掠戰敗民族女性為妻為妾。勝族由於不適應敗族地區氣候地理條件(如華夏族不適應寒冷、乾燥、凍土的胡人族的漠北地域),一般打完勝仗帶著搶來的妾返回祖籍並共同生活生育兒女。異族妻妾生育的孩子雖有一半異族基因,但文化上被視作其父民族的人。兒子長大後繼續到異族領地搶掠妻妾,生育的孫子輩已有75%異族血統,但仍被視作屬於其爺爺民族的人。雖然孫子的Y染色體仍然和爺爺的一樣類型,但其母系線粒體mtDNA,以及身體常染色體已和其爺爺的大不相同。如此不斷循環,導致民族的文化、語言雖然還是祖先的,但若干代後民族人口的血統、基因已發生很大改變。
因此,一個民族、地區人群的母系線粒體mtDNA結構類型和構成比例,比父系Y染色體更能反映其遺傳和血統特性。

『叄』 世界人種基因圖譜的圖譜簡介

先對表中的基因作一個說明:
世界人種基因圖譜:白種基因:F(印度—斯里蘭卡基因)、G(亞美尼亞基因)、H(印度-斯里蘭卡H基因)、I(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基因)、J(阿拉伯-猶太基因)、K(新幾內亞K基因)、L(印度-斯里蘭卡L基因)、M(新幾內亞M基因)、R1a(阿爾泰/印歐東支基因)、R1b(西歐/印歐西支基因)。
黃種基因:N(極北基因)、O(東亞-南亞基因)
棕種基因:C(東北亞-澳洲基因)、D(矮黑人基因)
黑人基因:A(東非-南非基因)、RxR1(中非R基因)、B(中非B基因)、ExE3b(非洲基因)
科普特-柏柏爾基因:E3b(東非-北非基因)
印第安基因:Q(美洲基因)
注意:圖中白色標記的突厥基因是筆誤,應改為高加索基因。
圖表No.1

俄羅斯的阿拉伯基因來源於猶太人,俄羅斯現有200多萬猶太人,此外還有大約200萬有猶太血統的人,他們在沙皇俄國和蘇聯迫害時期被迫改變民族身份(改變信仰、族籍)。俄羅斯人受東方印歐人的影響甚於伊朗人。
土耳其人也攜帶相當數量的阿爾泰基因,應該是他們居住於中亞時帶過來的。而極北基因可能是居住在西伯利亞的原始部落帶來的。
這份由美國人研究出的世界人種基因圖譜(Y染色體)表明:現代德國人中屬於雅利安基因佔13%—20%。而俄羅斯人屬雅利安人基因佔47%。雅利安人成份最高的是波蘭,超過50%。而以雅利安人自居的伊朗與塔吉克,雅利安基因分別佔到45%與50%。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操印歐語民族中雅利安基因佔30%—40%。
圖表No.2

德國人有相當一部分是斯拉夫人後裔,如建立德意志帝國的普魯士人。
法國人的中東基因應該是遠古時期的腓尼基、迦太基等中東商人留下的。
英國人歷史上有過許多北歐人建立的王朝,比如丹麥王朝與諾曼王朝。
圖表No.3

義大利人的中東基因主要集中於南義大利,尤其是被阿拉伯人統治過300多年的西西里,同時,這里也集中了後來而入的北歐基因,由11世紀的諾曼人帶來。
挪威人、瑞典人、丹麥人是北歐諾曼人的後裔。
芬蘭人不同,他們是烏拉爾語系的民族,N極北基因在他們之中占很大的成分。
圖表No.4

切爾克斯人與阿布哈茲、阿迪蓋等高加索民族相類似,屬於G染色體高頻的人群。
圖表No.5

烏茲別克人的R1a分為兩個來源:一個是本土東伊朗粟特人與波斯人攜帶的雅利安基因,這一批人後來大多突厥化;另一個是中亞細亞草原與阿爾泰山的突厥人所攜帶的阿爾泰基因,這群人分別於10世紀、16世紀分兩撥人南下中亞農業區,逐漸定居化並同化當地的東伊朗人。
維吾爾人中有比較高頻的R1b,據估測源自於古代的印歐土著居民,以吐火羅人居多。另有14.5%左右是遠古時代的漢藏語系部落與城邦以及駐守邊疆的漢族兵後代。
哈薩克人屬於比較古老的突厥民族,R1a與C各佔有相當的比例。哈薩克人中的霍加部落多是波斯、中東的傳教士後代,其中東基因便是來自於他們。
圖表No.6

阿爾泰人、圖瓦人、哈卡斯人是阿爾泰山原發性R1a高頻的群體。
吉爾吉斯人最初與阿爾泰人等類似,也居住於阿爾泰山北麓以及葉尼塞河流域,後來遷到中亞。
雅庫特人在形成之前,應該同化了不少古西伯利亞土著居民。
圖表No.7

9世紀波斯人的薩曼王朝與東歐、北歐通商以後,有不少北歐的維京諾曼人來到中亞、西亞經商定居。中亞、西亞的黑人後裔有兩種可能來源:一是被穆斯林統治者大量采購的黑人,二是伊拉姆人(埃蘭人)的後代,但由於埃蘭人已經消亡,前者很可能是大批來源。《一千零一夜》里就有許多黑奴伺候尊貴的波斯、阿拉伯主人。俄羅斯的黑奴在高加索還有後代。
圖表No.8

中東阿拉伯人的東北非基因是原住民留下的。在阿拉伯帝國征服期間,中東有許多民族歸依了伊斯蘭教(如阿拉米人、巴比倫人、科普特人)。
印度印歐人來源於印歐語系東支。11%的印度人信奉伊斯蘭教。印度東北蒙古人種原住民中的米佐拉姆人被確認為猶太人後裔,全國2%的阿拉伯基因,他們可能能分到一份。此外阿富汗普什圖人分支杜蘭尼人也被普遍懷疑為古代以色列「失蹤的十族」。印度的黑人大多屬於安達曼群島的土著。
圖表No.9

滿族之中有不少是漢族八旗。但他們的族別是滿族。
蒙古有2%的伊斯蘭教徒(基本上都是蒙古國西部的突厥語民族,以及移居外蒙的回族)。
包括鄂溫克族在內的大部分通古斯語民族屬於C高頻族群。
圖表No.10

藏族的阿爾泰基因來源於氐族等(小月氏)。
日本與朝鮮在原始社會時代有來自南太平洋的矮黑人種分布,後來北方的黃種人民族自東北亞南下,取代了矮黑土著的地位。
圖表No.11

緬甸最早的居民是亞澳矮黑人種,後來操漢藏語系藏緬語的蒙古人種自青藏高原南下,將矮黑土著排擠出去。緬甸漢藏人中有少量土耳其、波斯、阿拉伯商人的後代。不過更多的是南亞人後裔,分布於緬甸若開邦的羅興亞人便是一支典型的南亞印度民族,同孟加拉人一樣。
圖表No.12

漢族人雖然是染色體類型多樣化的民族,但同時也是主體染色體占據主導地位的民族。漢族中的R1a、R1b人群多是盛唐時期來華經商定居以及內遷的突厥人、粟特人、波斯人等的後裔。

無論是從語言,考古還是DNA分析,漢族與現代的羌族都是很接近的。還有一點,那就是漢民族在黑暗時期的關於昆侖山昆侖神的傳說恰好應證這一點。從某種意義上講,漢人就是定居的羌人。之所以現代漢族對羌族沒有認同感,理由同上。進入定居生活的華羌集團開始渺視那些還保持原始生活的羌人,慢慢在中國西邊形成兩大對立, 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集團,即漢人和羌人。整個兩漢王朝,漢羌不斷兵戎相見。到南北朝,羌人一度在中國北方建立國家,稱大秦。南北朝之後,羌人勢力在中原衰微,轉而向西南發展,形成西南眾多民族。

『肆』 世界人種基因圖譜的華夏種族

分子人類學研究表明,新石器時代廟底溝二期文化、陶寺文化人群人骨mtDNA分析顯示M系單倍群佔85%,二里頭文化母系M佔64.3%(與以前相比,N系稍有增加),可以說明古中原母系無疑是M系高頻為特徵。山東長島7000年前人骨mtDNA分析顯示N系單倍群佔70%,淄博地區距今 2500 和 2000 年前的人骨mtDNA均為N系,N系含有少量中亞-歐洲基因。可見新石器時代東部西部母系mtDNA差別巨大。西安現代組mtDNA:N系佔37%,M佔63%,;河南現代組mtDNA:N系佔47%,M佔53%;青島現代組N系佔40%,M佔60%(在山東地區屬於例外,可能是因為青島是開放城市,外地移民較多);山東淄博現代組N系佔57%,M佔43%,但泰安、榮成地區N系高達60~67%,整個山東平均值N系佔51%,M佔49%。由此看出,在黃河流域,母系mtDNA-N的含量及分布,顯示它自東往西擴散的趨勢。從父系基因來看,根據龍山文化古人骨DNA的研究表明,龍山文化的居民,其Y染色體SNP單倍型是O3-M122,並且只含有O3和子類型O3e,沒有其他類型,和現代漢族的主體部分完全一致,也就是說,現代漢族的主體部分其父系遠祖完全是來自龍山文化先民,也就是龍山人。O3-M122是漢族的絕對主體,根據2004年文波的數據,山東漢族為59.5%、河南52%、陝西漢族56.7%,顯示它自東往西擴散的趨勢,可見黃河下流域O3-M122比例居於北方首位,母系mtDNA-N比例也是在北方最高的。
研究父系基因,同時也要關注母系基因。老亞洲CD原來對應的是母系M,均屬亞洲舊石器人類。北方漢族母系基因M占絕多數,N非常低頻。山東母系M和N各佔一半,和北方其他地區明顯不一樣。早期父系O3原來對應的是母系N。新亞洲人O單倍群是3~5萬年前起源於南亞的,分為O1、O2、O3。在舊石器時代1-2萬年前,O1、O2先北上擴散,考古證實紅山文化人骨Y-DNA含有O1O2,最可能和日韓O2b有緊密聯系。雖然O3比O1O2起步晚,但北上爆發擴張取代了O1O2。古中原母系基因全是M,和藏緬族群相同,但當時古東夷母系N高頻。隨著龍山文化大規模擴張,mtDNA-N擴散到中原。膠遼官話Y染色體O3佔66.70%,在全國各方言區居於首位。冀魯官話Y染色體O3佔64.90%,居於次位,並且母系mtDNA-N是在北方中最高的。龍山文化以壓倒之勢覆蓋了中原及其南北早先的各個文化區,O3大爆發擴張,徹底取代北亞通古斯C和羌藏D,獲得母系M,並且把百越O1和苗瑤O2a趕退至長江流域。O2b被迫北上逃到東北蠻荒地區,然後通過朝鮮半島,擴散到日本。龍山文化覆蓋了中原及其南北地區,終於形成了北方漢族父系O3配偶母系N、M的格局現狀。
黃河上游藏緬族群及其西北漢族特有的O3e-M134高發頻率,O3-M122比例低。而黃河下游以O3-M122為最,O3e-M134不多見。O3-M122是O3e-M134的祖型,O3-M122最早進入黃河中下領域成為東方主人,迫使O3e向西遷徒,與羌藏D系共處融合,形成了藏緬族群。有O3e-M134的地方一般都有O3-M122,但有O3-M122的地方不一定有O3e-M134。從黃河流域的整個趨勢來看,O3e-M134是西部比東部高,越往東越低。在黃河下流域,O3-M122的含量顯超過O3e-M134,顯示它自東往西擴散的趨勢。在O3-M122的細分譜系中,O3*-M122、O3a4-002611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流域,顯然是東夷集團的主體類型,因為這個單倍群在藏緬語人群中很稀少,但是在漢族裡的比例卻能占較大的比例。東夷人以O3-M122為最,幾乎沒有羌藏D系,和現代漢族的主體部分完全一致。東夷O3-M122與夏周O3e-M134均屬漢族父系祖先的兩大來源。

『伍』 世界人種基因圖譜的四大人種

四大人種:蒙古人種(黃種人)、歐羅巴人種(白種人)、尼格羅人種(黑種人)、大洋洲人種(棕種人)。 亦稱棕種人。主要特徵是黑色呈小波浪狀且較為粗糙的毛發,鼻高唇薄,通常為長顱型,膚色中等。主要分布在位於遠東大洋洲上的島嶼上,以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例如紐西蘭北島上的毛利人等。一般的衣物是用稻草編織而成的,而在建築物的周圍則一般會採用石雕來做裝飾,海島文明顯著,在文明上主要是繼承了隸屬於古代美洲的印第安文明。
根據基因庫網站信息表明,2002年Hurles et al.和2006年Ghiani etal.論文顯示:Y-Q1a3a存在於波利尼西亞群島,包括東部島嶼,顯示是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遷徙到了這個區域!而這也為幾百年來的大洋洲人種的來源之謎的爭論劃上了句號。

『陸』 人類基因組的四個圖

人類基因組(英語:Human genome)又譯人類基因體。是智慧人種(Homo sapiens)的基因組。共組成24個染色體,分別是22個體染色體、X染色體與Y染色體。含有約30億個DNA鹼基對。鹼基對是以氫鍵相結合的兩個含氮鹼基,以A、T、C、G四種鹼基排列成鹼基序列。其中一部分的鹼基對組成了大約20000到25000個基因。
全世界的生物學與醫學界在人類基因組計劃中,調查人類基因組中的真染色質基因序列。發現人類的基因數量比原先預期的更少,其中的外顯子,也就是能夠製造蛋白質的編碼序列,只佔總長度的1.5%。
現代遺傳學家認為,基因是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遺傳效應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總稱,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於染色體上,並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基因不僅可以通過復制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還可以使遺傳信息得到表達。不同人種之間頭發、膚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異所致。
人類只有一個基因組,大約有5-10萬個基因。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美國科學家於19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闡明人類基因組30億個鹼基對的序列,發現所有人類基因並搞清其在染色體上的位置,破譯人類全部遺傳信息,使人類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認識自我。計劃於1990年正式啟動,這一價值30億美元的計劃的目標是,為30億個鹼基對構成的人類基因組精確測序,從而最終弄清楚每種基因製造的蛋白質及其作用。打個比方,這一過程就好像以步行的方式畫出從北京到上海的路線圖,並標明沿途的每一座山峰與山谷。雖然很慢,但非常精確。
隨著人類基因組逐漸被破譯,一張生命之圖將被繪就,人們的生活也將發生巨大變化。基因葯物已經走進人們的生活,利用基因治療更多的疾病不再是一個奢望。因為隨著我們對人類 本身的了解邁上新的台階,很多疾病的病因將被揭開,葯物就會設計得更好些,治療方案就能「對因下葯」,生活起居、飲食習慣有可能根據基因情況進行調整,人類的整體健康狀 況將會提高,二十一世紀的醫學基礎將由此奠定。
利用基因,人們可以改良果蔬品種,提高農作物的品質,更多的轉基因植物和動物、食品將問世,人類可能在新世紀里培育出超級物作。通過控制人體的生化特性,人類將能夠恢復或修復人體細胞和器官的功能,甚至改變人類的進化過程。

『柒』 中國人種基因圖譜的中國人起源是什麼

中國人與生活在東非的非洲人有關。

『捌』 歐美人基因與亞洲人基因的相似度是多少

應該說 黃種人 白種人 黑種人

人類基因組圖譜表明,人與人之間基因密碼的相似程度高達99.99%,差異僅有0.01%。

正是這0.01%的差異決定了人種與人種之間在外貌、身體形態和膚色、眼睛顏色等方面的差異。科學家現在還不能解釋那0.01%基因是否能決定體能的好壞,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同人種的人在生理和生化代謝方面肯定存在差異。

『玖』 中國人種基因圖譜的中國人起源

10萬年前,C和D最先走出非洲,經過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擴展,來到了印度,接著東繼續東進,擴散至亞洲和大洋洲。單倍群C-M130的人群卻極可能是最早到達東亞的人群。單倍群C從阿拉伯半島南部、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東南亞、東亞、大洋洲到美洲都有分布,尤其在遠東和大洋洲高頻分布,但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沒有被發現。C下游的分支,例如C1-M8、C2-M38、C3-M217、C4-M347、C5-M356和C6-P55,都有著區域特異性分布[24]。C3-M217是分布最廣的支系,在蒙古和西伯利亞群體中最高頻出現。單倍群C1僅在日本人和琉球人中出現,但頻率很低,還不足5%。單倍群C2出現在從印度尼西亞東部到波利尼西亞的太平洋島嶼人群,尤其是在波利尼西亞的一些群體中,且由於連續的奠基者效應和遺傳漂變而成為了上述地方的特徵單倍群。C4幾乎僅局限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原住民中。C5在印度及其周邊的巴基斯坦和尼泊爾等地低頻出現。C6則僅出現在新幾內亞高地上。
單倍群D-M174在安達曼尼格利陀人、北部藏緬群體和日本的阿伊努人中高頻分布,在其他東亞、東南亞和中亞群體也有低頻分布(圖1)[17,19,29,30]。D下分D1-M15、D2-M55和D3-P99三個主要支系,還有許多未明確定位的小支系。D1在藏族、羌語支和彝語支人群中廣泛分布,在東亞其他群體中也有低頻分布[31,32]。D2僅分布於日本,占日本40%以上,是上古繩文人的主要成分。D3在青藏高原東部(康區)、白馬人及納西族等群體中高頻 [31]。D*多在安達曼群島被發現[30],且已被隔離了至少2萬年。其他一些被包含在D*中的小支系也多分布於西藏周邊藏緬語人群、東南亞人群,阿爾泰人中也有少量來源不明的D*
5萬年前,K-M9中的L-M20(M11)、P-P27(M45)白人分離出去之後,剩餘的人群染色體突變為M214,接著又分為N、O。N、O沿著喜馬拉雅山南,進入東南亞。4萬年前,在東南亞的密林里,N、O演變為黃種人。黃種人逐漸發展壯大了起來,在與CD棕色人種的對比中,漸漸占據了優勢,並最終取代了CD棕色人種。也就是說,隨著黃種人的到來,Y染色體發生了C、D被O的替換。
單倍群O分為O1、O2和O3三個子類。東亞和東南亞80-90%的人屬於O類型,在西伯利亞有一定比例的O1,在中亞有少量O1和一定比例的O3,在西亞有少量O3,在南亞有一定比例的O2和O3,在大洋洲有少量O1、O2和一定比例的O3,O在美洲原住民中基本不存在。
對於O1、O2和O3,除O1-MSY2.2和O3-M122各為一個單倍群外,O2-M268有O2a-PK4、O2b-M176和O2*-M268(XPK4、M176)三個下游單倍群。除以上五個單倍群外,O*-M175(xMSY2.2、M268、M122)構成單倍群O-M175下游的一個剩餘單倍群。
◆O1-MSY2.2
廣泛分布於西伯利亞、東亞和東南亞,在中亞和大洋洲有少量分布,主要分布於漢族、回族、漢藏語系羌語支人群、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人群、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人群和部分侗台語系人群。
◆ O2a-PK4
廣泛分布於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在大洋洲有少量分布,主要分布於湖南漢族、嶺南漢族、孟-高棉語系人群、侗台語系人群和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人群,於苗瑤語系人群、孟-高棉語系人群。
◆O2b-M176
廣泛分布於東亞和東南亞,主要分布於日本人、朝鮮半島人和印尼人中。◆O2*-M268(XPK4、M176)
廣泛分布於東亞大陸,主要分布於漢族。
O*-M175(xMSY2.2、M268、M122
O—M175類型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北亞東部、部分太平洋島嶼,人口超過15億,傳統黃色人種國家中,O—M175在除外蒙以外的所有東亞黃色人種國家中出現頻率都超過了50%,日本為55.2%,韓國為67%。
中國人主體類型就是O—M175,漢族人中超過80%。而且在漢族中O—M175類型中最多的是O3—M122,與周圍其他民族並不相同,而與雲南地區的許多民族有相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