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三農工作
「三農」工作是指農業、農村、農民。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中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推進「三農」工作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1)什麼是三農擴展閱讀:
作品思想
中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中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
黨的十九大在認真總結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三農」工作的成就和經驗,准確把握「三農」工作新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這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推進新時代「三農」工作,首先必須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把黨中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戰略意圖領會好、領會透。
B. 三農有什麼項目什麼是三農呢
服務三農「三農」指的是 農村、農業和農民
就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研究三農問題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繫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繫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
C. 都在說三農,三農到底指什麼
三農包括農村、農業和農民,對於這個很多人都明白,可具體到某種細節時,很多人並不是太明白,那麼今天就分開來講進農村、農民和農業該怎麼理解。
最後總結:這些都在得到改善
這些問題,國家要比我們想得長遠,而且也做出了不少相應的措施去改善。農村的環境衛生問題,國家做出了村村通和村村清計劃,發展上,國家鼓勵更多的農村人回到家鄉去創業,給予不少的扶持政策。
農民方面,國家已經發放社保卡和養老金計劃,醫保這些,都是為了提高農民的社會權利。
農業方面,國家不但在政策方面扶持,各地更是有相應的技術指導機構。我們有理由也應該堅定地相信,農村會變得越來越好,農民的生活會變得越來越好。
D. 什麼是三農
所謂「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
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測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繫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繫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
農業問題,主要是農業產業化的問題。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形態,農業的購銷體制不暢是農業不能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常常聽到農民兄弟抱怨種了東西賣不出去或賣得過於低廉,根子在沒有遵循市場規律。產供銷形成一條龍是當前農業在市場經濟中大有作為的一著好棋,黨和政府在創設「產―供―銷」鏈條的活動中起著關鍵作用。農業產業化的另一個問題是中國農業目前基本上屬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沒有形成規模經濟。加入世貿組織後,如何應對國外的集約型農業的挑戰?這將是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面臨的嚴峻問題。從現在看來,目前中國應在解放剩餘勞動力的同時,通過加快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拋棄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迎接入世挑戰。
農村問題,目前突出表現的一個問題是戶籍制度改革。以往戶籍制度將城鄉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鄉之間經濟發展、文化水平的較大差異。這種戶籍制度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已經受到理論界的一致質疑。目前,各地興起的戶籍制度改革紛紛向這種不合理的制度「開刀」,希望能夠藉此進一步解放農村剩餘勞動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戶籍制度改革以後,解放的剩餘勞動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導,形成的移民潮會給社會治安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驟需要控制,小城鎮是消解城鄉二元對立、改革戶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農民問題,可以分為素質和減負兩個問題。農民素質問題,主要是指文化素質。據統計,截至2000年底中國義務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蓋率達到85%,在普九未能覆蓋人口中,農村人口佔大多數。同時,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隻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錯誤觀念指導下形成的便是「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惡性循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沒有一定文化素質的國民如何與強國競爭?因此,提高農民素質是富民強國的重要舉措。
農民問題的另一個重大問題是減負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再三強調要減輕農民負擔,但個別地方「令不行禁不止」——農民負擔照原樣,引發農民抗交國稅和集體上訪等事件發生。農民負擔重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負擔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夠,目前還有些地方政府部門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飯的人不少」。因此,減輕農民負擔首先應該考慮加大力度進行機構調整,減員增效,把農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接近9億,佔全國人口70%;農業人口達7億人,占產業總人口的50.1%。「三農」問題的解決必須考慮農業自身的體系化發展,還必須考慮三大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三農」問題的解決關系重大,不僅是農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黨和政府的大事。
解決「三農」問題關系國民經濟全局,要把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雖然解決「三農」問題的許多措施都與資金的投入密切相關,但是近幾年來的金融體制改革所存在的問題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對縣域經濟,特別是對農村經濟的信貸投入相對不足。農業產業本身的體制問題也影響金融資本向其流動,不利於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經濟沒有形成規模化的經營,加上基礎設施差,難於容納較多的金融資金
目前我國的農業體制主要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種經營方式只能容納少量的小額農貸資金。一是這種經營方式農戶的資產較少,不能承擔較大的信貸風險;二是這種經營方式限制高效農業和農業深加工的發展,農民不需要較多的貸款。因此,目前的農村信用社出現三種情況:一是還有不少農村信用社由於歷史的問題較多,加上當地的金融風險較大的影響,目前還出現支付的困難,沒有錢支農;二是部分農村信用社存款多,但又不敢支農,資金閑置;三是有的農信社實際上辦成了商業銀行,在城市裡與商業銀行爭存款,爭貸款,不願支農。
二、金融解決「三農」問題的幾點建議
目前的金融體制對農業的支持、對縣域經濟的支持相對來講嚴重不足,那麼,從金融的角度看,如何解決「三農」的問題?
(一)要盡快恢復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支農業務,同時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既想發展農村經濟、啟動農村市場,又不想付出代價,這是不現實的,只不過我們如果對政策性金融管理好一點,減少人為的失誤和腐敗,我們的損失就會少一點,以最少的代價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對支持「三農」的政策性投入,國家要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財政補償機制,在國家的財力允許的情況下,要及時向政策性金融提供貼息資金和呆賬損失的彌補,以及時化解政策性金融的風險,不要讓風險積聚過大。
(二)在政策性金融的帶動下,積極引導商業金融加大支農力度。一些農業高科技、規模化、產業化和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在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下形成一定生產能力以後,商業金融要及時給予配套資金。對於長期只存不貸或達不到存貸比例的商業金融營業網點,要強行退出市場,遏制從農村大量抽走資金的做法。
(三)扶持農村信用社建康發展,提高支農能力。對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包袱,應實事求是地加以解決,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負責。那些認為農村信用社不是國營的金融機構,就不能享受同樣待遇的思想是對農村信用社的歷史不了解,其結果是導致農村信用社的風險越來越大,不但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極為不利,而且導致農村金融體系崩潰,甚至出現全國性的金融災難。
(四)郵政儲蓄組織的資金,大部分應通過政策性金融反哺「三農」。由於郵政儲蓄的存款大部分來自縣以下,主要是農村,這部分資金應通過政策性金融用於支持縣域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同時增加農村信用社的支農再貸款,提高其支農能力。這樣有利於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縮小貧富差距,擴大內需,進而有利於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五)適當改變目前的農業生產模式,進行大規模的產業化生產,這樣才能吸納較多的資金,並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目前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對於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生產力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只能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而不能解決農民的小康問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以下弊端:一是不利於機械化生產,影響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二是不利於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生產,沒有資金投入搞科研,即使有科研機構研究出新的技術,推廣也困難;三是難於適應市場變化的需要。現在農民的生產往往是生產出產品找不到市場,雖然有公司加農戶這樣的模式,但畢竟多了一個環節。當市場出現變化時,要麼是公司不講信用,要麼是農戶不講信用;四是不利於農副產品的深加工。一些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為什麼發展不起來,主要原因是難於有穩定的質量和數量的原料來源,一家一戶的農戶來生產,要麼是質量難於保證,要麼是數量難於保證。上述的四個問題,都是在市場經濟中生產遇到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農村經濟是不可能有質的突破,即使金融的改革能重構農村金融體系,加大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力度,農村也沒有很好的投資環境吸納較多的資金。硬性地加大對農村的投入也只是沒有多大效益的投入,最終又形成更多的不良資產。因此,要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通過土地的再承包,使土地集中在懂經營的農業企業家手中,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的大生產。農民既得到一定土地承包費,又可以干其他的副業,可以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低生產率的勞動中解放出來。
E. 什麼叫三農
三農指涉農的境、物、人,境指農村,物為農業,人即農民,農村、農業、農民就是我們常說的三農。研究三農問題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繫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繫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國家為何年年重視三農問題?首先,中國雖然城市化進程發展迅速,但是中國農農民依舊佔有很多的人口基數。中國雖然是工人階級領導的政權?可是在立國之初農民階級也是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再加上中國是工農一家親的政策。所以國家會每年都在三農問題上下達紅頭文件。其次,中國的貧困人口主要集中於交通、信息不便的農村。中國的兩個100年目標分別是建黨100年與建國100年。如今中國正處於建黨100年的來臨之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避免不了要脫貧攻堅,脫貧攻堅最主要的戰場就是中國農村。再次,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而中國的農業又一直處於落後狀態,現代化農業建設迫在眉睫。農業更是一個國家的重中之重。所以黨和政府才會如此注重三農問題。從當下來說,國家的惠農惠民政策處處都有體現,每個村都修了新村部,建有幫農民解決雜事急事難事的服務大廳,對農民有種糧補貼,有醫療保障,有養老福利,對農村有幫扶措施,有掛點單位,有常態督導,對農業有技術輔導,有大學生掛職,處處體現著有人文關懷。特別是在農村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扶貧策略,為全面幫助農民脫貧改富打通了最後一公里,農村一定會越來越繁榮,農業一定會越來越興旺,農民一定會越來越富裕,三農一定會天也新地也新,田野處處新氣象。所以說在農村,只要是和農民有關的農業勞動都是「三農」的范疇之內,這個也是三農領域。
F. 什麼是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實際上,這是一個從事行業、居住地域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
「三農」問題是指農村、農業、農民這三大問題。其獨立地描述是指在廣大鄉村區域,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身份為農民的生存狀態的改善、產業發展以及社會進步問題。
系統地描述是指21世紀的中國,在歷史形成的二元社會中,城市不斷現代化,二、三產業不斷發展,城市居民不斷殷實,而農村的進步、農業的發展、農民的小康相對滯後的問題。
解決思路:溫總理政府工作報告」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在連續6年增產增收之後,更要毫不鬆懈地抓好「三農」工作。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6)什麼是三農擴展閱讀: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扭轉國民收入分配中不斷強化對農業「少予」的政策
第一,調整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政策,大幅度調整工農業產品比價。規定:「糧食統購價格從1979年夏糧上市起提高20%,超購部分在這個基礎上再加價50%。棉花、油料、糖料、畜產品、水產品、林產品等的收購價格,也要分別情況,逐步作相應的提高。
第二,調整國民收入二次分配政策,增加財政對農業的投入。規定:「今後三、五年內,國家對農業的投資在整個基本建設投資中所佔的比重,要逐步提高到18%左右。
第三,決定減少農產品征購基數,多進口糧棉等農產品,讓農民休養生息。規定:「在今後一個較長的時間內,全國糧食征購指標繼續穩定在1971年到1975年『一定五年』的基礎上。
G. 什麼是三農
三農,指農村、農業和農民。所謂「三農」問題,就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研究三農問題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繫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繫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
H. 「三農」是指什麼
要解決三農問題,關鍵是把富餘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的非農產業就業,用城市化來帶動農村的發展。可是,應以大中城市為主還是以中小城鎮為主來提供非農就業機會?仔細分析可以發現,中小城鎮難以發展製造業,因為製造業要有競爭力,一方面必須符合我國的比較優勢,多發展勞動力密集的產業,一方面要形成產業集群,只有在大中規模的城市才較易形成有足夠規模、有利於中小企業發展的產業集群,因此,除非靠近大城市周邊,絕大多數的中小城鎮不會成為製造業的中心。中小城鎮的經濟主要是為高度分散的、人口稀疏的廣大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流通和農民生活提供服務的商業活動,這樣的服務業規模不會太大。未來我國的城市發展道路應是一個兩級結構: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出來以後會主要集中於大中城市;在農村地區則散布著星星點點的,提供新增就業量有限的政治和商業中心為功能的小城鎮。
中國最大的市場在農村,如果農村沒有相關的基礎設施則難以有現代化的消費。但是,新農村運動不僅可以解決當前的通貨緊縮的問題,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還會有相當數量的勞動力在農村務農,由於農業生產的特性,全世界的農民,包括美國的農民,都住在自己的農場上,不會住在小城鎮里。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人口分布情況可能是:農村人口主要居住在村裡,以村為基礎,從事農業;少量的人口在鎮里,從事商業,提供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的集中銷售以及農民生活用品的零售服務;剩下的人口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從事工、商、服務業。如果這個判斷正確,到2020年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即使降到45%,仍會有近7億人,到2030年這個比例下降到30%,還有5億人生活在農村,其中絕大部分居住在村裡。這部分人的生活也必須現代化,我們才能說是全面建設了小康社會。
I. 什麼叫三農
三農指農村、農業和農民。
所謂「三農」問題,就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研究三農問題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繫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繫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
J. 三農是什麼意思
三農,指農村、農業和農民。所謂「三農」問題,就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研究三農問題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
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繫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繫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
新世紀以來第十二個一號文件《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這是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十二次聚焦「三農」,意義重大。
(10)什麼是三農擴展閱讀
「三農」的弱質性
首先是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無論它是處於傳統農業階段還是現代農業階段,與第二、三產業相比,它不僅要面臨巨大的市場風險,還要面臨很難預料的自然風險。
其次是受土地收益遞減規律的影響,農民的收入總是受到一個上限的制約,追加在農業上的投入與產出不一定成正比,即使農民增加再多的投入也無法突破這一上限,而第二、三產業卻沒有這樣的上限,其投入與產出成正比。
「三農問題」是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必然產物。中共十六大後,一系列高層會議和政策舉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領導集體施政思路的概貌。由於新領導集體面臨的問題和擔負的任務與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們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東西」。這其中,對「三農」問題的態度極其引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