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馬褂
擴展閱讀
win7看股票軟體迅雷下載 2025-07-28 09:07:07
騰訊蘋果股票行情查詢 2025-07-28 08:53:14
山西汾酒股票歷史價格 2025-07-28 08:14:25

馬褂

發布時間: 2021-10-23 01:01:28

① 清朝服飾長袍馬褂,為什麼叫長袍馬褂馬褂什麼意思阿

長袍,為立領、大襟右衽、平袖端、左右開裾的直身式袍,這種沒有馬蹄袖端的袍式服飾在清代原屬便服,稱為「衫」、「襖」,又俗稱「大褂」(「袍」在清代僅用於 長袍馬褂稱呼有馬蹄袖端的服飾),至民國時期作為禮服所用者概稱為「袍」。禮服之袍統用藍色面料,紋飾均為暗花紋,不作彩色織綉圖案(非禮服所用者,仍沿用清代「長衫」「大褂」等稱呼,顏色不限)。 馬褂,立領、對襟、平袖端、身長至腰,前襟綴扣襻五枚。馬褂原為清代的「行裝」之褂(男性正裝「袍褂」的外褂則較長,長及膝蓋或更偏下,與短款的馬褂不同),後逐漸成為日常穿用的便服,至民國時期又升格為禮服,統用黑色面料,織暗花紋,不作彩色織綉圖案。

② 什麼是馬褂圖片

馬褂簡介
舊時男子穿在長袍外面的對襟短褂。本為 滿 族人騎馬時穿的服裝,故名,清朝初年時被滿洲貴族用民族大屠殺的辦法強加給漢族。解放前與長袍合為官定的常禮服.以黑色為最普通。原來是滿族人騎馬時所穿的衣服。馬褂在解放後已經逐步被中國人民擯棄,但是近年來,馬褂又以"唐裝"的名稱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abpic/item/570f8c58bba395cd9c82049a.jpg

舊時男子穿在長袍外面的對襟的短褂。因著之便於騎馬,故名。清初為一般士兵穿著,康熙時富貴之家也有穿者。以後逐漸成為一種便服。由於時代不同,用料、顏色、綴飾也有差別。乾隆時曾流行毛朝外的皮馬褂,均用珍貴裘皮,非一般人所能置。辛亥革命後,政府曾把黑馬褂、藍長袍定為禮服,長袍馬褂一度流行全國。20世紀40年代後逐漸減少。
馬褂是一種穿於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主要是為了便於騎馬,故稱為「馬褂」。滿人初進關時,只限於八旗士兵穿用。直到康熙雍正年間,才開始在社會上流行,並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成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著。
馬褂的樣式有琵琶襟、大襟、對襟三種。琵琶襟馬褂,因其右襟短缺,又叫缺襟馬褂,穿上它可以行動自如,常用作出行裝。大襟馬褂,則將衣襟開在右邊,四周用異色作為緣邊,一般作常服使用。對襟馬褂,其服色在各個時期有多種變化:初沿天青色,至乾隆中期,又尚玫瑰紫,後又推崇深絳色(人稱「福色」),到了嘉慶年間,則流行泥金及淺灰色。大袖對襟馬褂可代替外褂而作為禮服使用,顏色多用天青色,大小官員在謁客時常穿此服,因其身長袖窄,也稱作「長袖馬褂」。

馬褂中有一種顏色不能隨便使用,那就是黃色。黃馬褂,是皇帝特賜的服裝。穿著這種賜服的人,主要有三類:一是隨皇帝「巡幸」的侍衛,稱為「職任褂子」;二是行圍校射時,中靶或獲獵多者,稱為「行圍褂子」;三是在治事或戰事中建有功勛者,稱為「武功褂子」,這些人還要被載入史冊。只有這種御賜的馬褂才可以隨時穿著。

③ 馬褂有什麼意義

馬褂 [mǎ guà]
[釋義] 舊時男子穿在長袍外面的對襟的短褂。以黑色為最普通。原來是滿族人騎馬時所穿的衣服。

網路釋義
服飾名 、對襟、平袖端、盤扣、身長至腰,前襟綴扣襻五枚。馬褂原為清代的「行裝」之褂(男性正裝「袍褂」的外褂則較長,長及膝蓋或更偏下,與短款的馬褂不同),後逐漸成為日常穿用的便服,至民國時期又升格為禮服,統用黑色面料,織暗花紋,不作彩色織綉圖案。 舊時男子穿在長袍外面的對襟短褂。本為滿族人騎馬時穿的服裝,故名。

④ 馬褂的基本式樣

馬褂分大襟馬褂、對襟馬褂、琵琶襟馬褂、翻毛皮馬褂等多種樣式。
大襟馬褂,平袖及肘,衣長及腰,四面開禊,衣襟開在右側,四周以異色為緣;
對襟馬褂,又稱得勝褂,衣長及腰,對襟,平袖及肘,四面開禊。乾隆年間,傅文忠領兵征全川穿此服,得勝而歸,人皆稱「得勝褂」;
琵琶襟馬褂,又稱缺襟馬褂,與其它馬褂不同的是右襟下端短缺,另補一塊,以紐扣聯之,狀似琵琶,而故名;
翻毛皮馬褂,是將皮毛翻露於外,清代達官貴人冬季罩在衫袍外,以炫其富貴。

⑤ 長袍,馬褂,和旗袍有什麼區別

在清末的京城,一般市民以著長袍馬褂為體面,女性則以旗袍為美。

清末時長袍的特點是:長過膝、領為圓,帶大襟,有扣襻,袖適中,擺開衩。馬褂則是一種對襟、圓領、有開禊帶扣襻兒的外罩衣,顏色以黃為貴,俗稱「黃馬褂」。而一般平民多著藍、紫、灰色。

今天,在一些電視劇中常有皇上賞穿黃馬褂的情節。何謂馬褂?殊不知,現在人們在商店裡偶見出售的那種對襟的小棉襖,就是當年馬褂的翻版。

說到馬褂,自然就會聯想到騎馬。馬褂,是當年人們騎馬時穿在身上的一種外罩衣。很多人以為它是滿族人的服裝,其實據史記載,在明朝初年就有漢人在騎馬時穿它,當然滿族入關後,北京城裡就更是四處可見穿馬褂的人了。一般說來,在當時對襟馬褂多用作禮服,而琵琶襟馬褂用作行裝。隨著時光的推移,馬褂逐漸成為京城百姓的常服。

旗袍曾是清朝入關前後八旗婦女的衣袍,在當時,它不僅僅用來禦寒保暖,同時也是區別身份等級的象徵。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旗袍不再僅僅是上流社會的經典服飾,也逐漸進入尋常百姓人家。

經過近百年的變遷,清末的旗袍樣式在今天也發生了新的變化。香港、澳門回歸期間,北京頂級旗袍製作工坊「雙順」的第三代傳人陸德就應香港之邀設計製作了110套旗袍,樣式涵蓋了旗袍的起源、旗袍的演變和旗袍的創新。在澳門回歸後,「小陸服飾藝術團」赴澳門演出時,12名佳麗身穿款式繁多色彩斑斕的旗袍,出現在舞台上和澳門的大街小巷,在海內外引起了很大反響。「好看」、「漂亮」,「中國又講究穿旗袍了!」一時間,旗袍竟成為歡慶回歸的一道靚麗的風景。

伴隨著改革開放,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下,京城市民的衣著綻放出絢麗的色彩,而旗袍則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經典服飾被保存下來。今天在喜慶的禮儀,以及大型文化、商務活動中,人們都會看到旗袍的倩影。

⑥ 馬褂 的 來歷

馬褂何時傳人中國,暫不可考。唯中國人用之,開始於東漢,成立於三國,興盛於隋唐,演進之跡,大概與褲褶無異。《珩璜新論》雲:「今(宋)之半臂,非禮之服也,魏明帝常著帽被縹綾半袖,楊阜問帝曰,此於禮何法服也,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見阜,光武紀更始諸將,服婦人,衣諸於綉掘,三輔吏士,莫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注《前漢書·音義》雲:諸於,大掖衣也,如婦人之褂衣。東漢之諸於,似宋之半臂。可知半臂,始用於東漢。然魏明帝尚不知為何法服,不能答楊阜之問,且不敢再著以見阜,益足證其為胡服。三國時亦未通行,至隋則內官服之。宋高承《事物紀原》卷三《衣裘帶服部半臂》謂:「隋大業中,內官多服半臂,除即長袖也。」唐又普及民眾,太宗時尚書上僕射馬周上疏雲:「士庶服章,有所未通者,臣請中單(中衣單衣)上加半臂,以為得禮。」(後唐馬搞集《中華古今注》卷中《半臂》)觀此,足知唐代以半臂為時服,儼然褲褶情景矣。宋曾三異《同話錄》「貉袖」條述之最詳: 「近歲衣制,有一種如旋襖,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以最厚之帛為之,仍用夾裹,或其中用綿者,以紫皂緣之,名日貉袖,聞之起於御馬苑圉人,短前後襟者,坐鞍上不妨脫,著短袖者以其便於控馭耳。」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緣邊用紫皂布,有夾衣,亦有綿衣,顯然為半臂制度。以其短前後襟,坐鞍上不妨脫,故亦可稱為馬褂。(參考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⑦ 馬褂的馬褂簡介

馬褂原本是滿族騎馬時穿著的服飾,在長袍外面套馬褂,有「長袍馬褂」的美稱。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滿族騎射時穿著的一種褂子,後成為日常罩於袍子外面的服裝。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於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清朝沈陽滿族詩人繆潤紱描述說:「捲袖長衫稱體裁,巧將時樣斗妝台,誰知低護蓮船處,爭及羅裙一擊來。」可見當時滿族捲袖服飾極為時興。清初,穿馬褂僅限於八旗士兵,至康雍年間滿族男子穿用馬褂的習俗已盛行,青年喜著馬褂以示武勇。以後,由於清帝提倡騎射,經常以馬褂賞賜臣下,竟成為一種「禮服」。皇帝賞給「黃馬褂」也成為極高的榮譽。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的一種褂子。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馬褂以御風寒。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客家又叫對襟衫,馬褂套在旗裝或稱滿式長衫的外面穿用,有些類似背心或外套,故穿著整齊又稱為「長衫馬褂」。
馬褂是有袖上衣,不同於無袖的馬甲。分大襟、對襟、琵琶襟三種。一般長度到肚臍,袖子到肘部。清朝初期只是滿族人穿用,由於滿清強制漢人剃發易服,康熙雍正年間開始廣泛流行,分單、夾、紗、皮、棉等種類。 在清朝,黃馬褂是皇帝特賜侍衛武士、有軍事功勞者和行圍打獵成績突出者的,代表皇室的恩典。所以其他人不得隨便穿用黃色的馬褂。
民國元年(1911),北洋政府頒布的《服制案》中將長袍馬褂列為男子常禮服之一。民國十八年(1929),國民政府公布《服制條例》,正式將藍長袍、黑馬褂列為「國民禮服」。
中國的大部分相聲演員和其他曲藝演員在表演節目時仍會穿著長袍,民國成立後多改中山裝,現在多為襯衣或西裝。 在台灣,參加正式傳統宗教祭典時,主祭、陪祭者多會穿著馬褂。近年來參加佛教式喪禮的家屬由傳統披麻戴孝改為穿著黑色馬褂。

⑧ 馬褂的讀音

馬褂
[拼音] [mǎ guà]

[釋義] 舊時男子穿在長袍外面的對襟的短褂,以黑色的為最普通。馬褂是一種穿於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滿語叫「鄂多赫」,因著之便於騎馬而得名,亦稱 「短褂」 或 「馬墩子」,流行於清代及民國時期 。

⑨ 馬褂的拼音

馬褂的拼音:[mǎ guà]

⑩ 清朝馬褂是什麼樣子的

馬褂是清朝時期男性傳統服飾。馬褂本為滿族人騎馬時穿的服裝,立領、對襟、平袖端、身長至腰,前襟綴扣襻五枚。馬褂原為清代的「行裝」之褂(男性正裝「袍褂」的外褂則較長,長及膝蓋或更偏下,與短款的馬褂不同),後逐漸成為日常穿用的便服,至民國時期又升格為禮服,統用黑色面料,織暗花紋,不作彩色織綉圖案。舊時男子穿在長袍外面的對襟短褂。馬褂是有袖上衣,不同於無袖的馬甲。分大襟、對襟、琵琶襟三種。一般長度到肚臍,袖子到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