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濕地生態系統有哪些特點
濕地生態系統有特點: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系統的生態脆弱性,生產力高效性,效益的綜合性,生態系統的易變性。
濕地生態系統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以及信息傳遞將陸地生態系統與水域生態系統聯系起來,是自然界中陸地、水體和大氣三者之間相互平衡的產物。濕地這種獨特生境使它具有豐富的陸生與水生動植物資源,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單位生產力最高的自然生態系統。濕地在調節徑流、維持生物多樣性、蓄洪防旱、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態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是生命存在不可缺少的要素,濕地是地球上淡水的主要蓄積地,人類生活用水、工業生產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除少量開采地下水外,均來源於濕地,濕地也是地下水的主要來源。濕地由於其特殊的生態特性,在植物生長、促淤造陸等生態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無機碳和有機碳,由於濕地環境中,微生物活動弱,土壤吸引和釋放二氧化碳十分緩慢,形成了富含有機質的濕地土壤和泥炭層,起到了固定碳的作用。
濕地是自然生態系統中自凈能力最強的生態系統。濕地水流速度緩慢,有利於污染物沉降。在濕地中生長的植物、微生物和細菌等通過濕地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轉換,包括物理過濾、生物吸收和化學合成與分解等,將生活和生產污水中的污染物和有毒物質吸收、分解或轉化,使濕地水體得到凈化。
❷ 請介紹濕地生態系統
濕地生態系統是陸地,水域共同與大氣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是兼有水陸雙重特徵的特殊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以及信息傳遞將陸地生態系統與水域生態系統聯系起來,是自然界中陸地,水體和大氣三者之間相互平衡的產物.濕地這種獨特生境使它具有豐富的陸生與水生動植物資源,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單位生產力最高的自然生態系統.濕地在調節徑流,維持生物多樣性,蓄洪防旱,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態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類文明進步和文化發展的物質和精神基礎.
濕地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尤其是珍稀瀕危鳥類的"生命轉運站".由於濕地處於水陸相互作用的區域,因此濕地生態系統具有明顯邊緣效應的特徵.這種邊緣效應使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復雜,穩定性相對較高,生物物種十分豐富,雖然濕地僅佔地球陸地面積的6%,卻為世界上20%的生物提供了生境.濕地是許多珍稀瀕危物種繁衍生息,特別是瀕危珍稀鳥類季節性"飛行繁殖的基地",科學界至今對這一點還沒有完全研究清楚.我國自然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 3.77%,卻為約50%的珍稀鳥類提供了棲息繁殖的場所,是眾多珍稀瀕危水禽完成生命周期的必經之地.因此,濕地一旦遭到破壞,將會導致許多珍稀瀕危物種由於缺乏必要的棲息繁殖地而滅絕.
根據《濕地公約》的定義,濕地包括了所有的陸地淡水生態系統,如河流、湖泊、沼澤,以及陸地和海洋過渡地帶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同時還包括了海洋邊緣部分鹹水、半鹹水水域。全球濕地面積約有570萬平方公里,約佔地球陸地面積的6%。濕地同陸地、海洋相比面積相對小,但濕地生態系統支持了全部淡水生物群落和部分鹽生生物群落,具有極其特殊的生態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統。因此,國際上通常把森林、海洋和濕地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
濕地生態系統是陸地、水域共同與大氣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是兼有水陸雙重特徵的特殊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以及信息傳遞將陸地生態系統與水域生態系統聯系起來,是自然界中陸地、水體和大氣三者之間相互平衡的產物。濕地這種獨特生境使它具有豐富的陸生與水生動植物資源,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單位生產力最高的自然生態系統。濕地在調節徑流、維持生物多樣性、蓄洪防旱、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態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類文明進步和文化發展的物質和精神基礎。
濕地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尤其是珍稀瀕危鳥類的「生命轉運站」。由於濕地處於水陸相互作用的區域,因此濕地生態系統具有明顯邊緣效應的特徵。這種邊緣效應使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復雜,穩定性相對較高,生物物種十分豐富,雖然濕地僅佔地球陸地面積的6%,卻為世界上20%的生物提供了生境。濕地是許多珍稀瀕危物種繁衍生息,特別是瀕危珍稀鳥類季節性「飛行繁殖的基地」,科學界至今對這一點還沒有完全研究清楚。我國自然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 3.77%,卻為約50%的珍稀鳥類提供了棲息繁殖的場所,是眾多珍稀瀕危水禽完成生命周期的必經之地。因此,濕地一旦遭到破壞,將會導致許多珍稀瀕危物種由於缺乏必要的棲息繁殖地而滅絕。
注意看課本第三章!
❸ 濕地生態系統具有什麼功能
一、巨大貯庫每年汛期洪水到來,眾多的濕地以其自身的龐大容積、深厚疏鬆的底層土壤(沉積物)蓄存洪水,從而起到分洪削峰,調節水位,緩解堤壩壓力的重要作用。全國天然湖泊和各類水庫調洪能力不下2000億立方米。長江22個通江湖泊盡管面積銳減,目前容水量仍達600多億立方米,洞庭、鄱陽兩湖蓄洪能力不少於200億立方米,對於調節長江洪水、消減洪災依然起著關鍵作用。同時,濕地汛期蓄存的洪水,汛後又緩慢排出多餘水量,可以調節河川徑流,有利於保持流域水量平衡。
濕地生態系統(圖4)
二、水源地濕地之水,除了江河、溪溝的水流外,湖泊、水庫、池塘的蓄水,都是生產、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據估算,我國僅湖泊淡水貯量即達225億立方米,占淡水總貯量的8%。某些濕地通過滲透還可以補充地下蓄水層的水源,對維持周圍地下水的水位,保證持續供水具有重要作用。
三、生態環境的優化器大面積的濕地,通過蒸騰作用能夠產生大量水蒸氣,不僅可以提高周圍地區空氣濕度,減少土壤水分喪失,還可誘發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資源。據一些地方的調查,濕地周圍的空氣濕度比遠離濕地地區的空氣濕度要高5%至20%以上,降水量相對也多。因此,濕地有助於調節區域小氣候,優化自然環境,對減少風沙乾旱等自然災害十分有利。濕地還可以通過水生植物的作用,以及化學、生物過程,吸收、固定、轉化土壤和水中營養物質含量,降解有毒和污染物質,凈化水體,消減環境污染的重要作用。
四、重要的物種資源庫我國濕地分布於高原平川、丘陵、海塗多種地域,跨越寒、溫、熱多種氣候帶,生境類型多樣,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據初步調查統計,全國內陸濕地已知的高等植物有1548種,高等動物有1500種;海岸濕地生物物種約有8200種,其中植物5000種、動物3200種。在濕地物種中,淡水魚類有770多種,鳥類300餘種。特別是鳥類在我國和世界都佔有重要地位。據資料反映,濕地鳥的種類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其中有不少珍稀種。世界166種雁鴨中,我國有50種,佔30%;世界15種鶴類,我國有9種,佔60%,在鄱陽湖越冬的白鶴,佔世界總數的95%。亞洲57種瀕危鳥類中,我國濕地內就有31種,佔54%。這些物種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還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五、物產能源基地
濕地生態系統(圖5)
廣闊多樣的濕地,蓄藏有豐富的淡水、動植物、礦產及能源等自然資源,可以為社會生產提供水產、禽蛋、蓮藕等多種食品,以及工業原材料、礦產品等。濕地水能資源豐富,可以發展水電、水運,增加電力和交能運輸能力。許多濕地自然環境獨特,風光秀麗,也不乏人文景觀,是人們旅遊、度假、療養的理想佳地,發展旅遊業大有可為。此外,濕地還是進行科學研究、教學實習、科普宣傳的重要場所。
編輯本段概述濕地這一概念在狹義上一般被認為是陸地與水域之間的過渡地帶;廣義上則被定為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米以上)外的所有大面積水體。《國際濕地公約》對濕地的定義是廣義定義。
按照廣義定義濕地覆蓋地球表面僅有6%,卻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腎」的美譽。
中國濕地面積佔世界濕地的10%,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在中國境內,從寒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都有濕地分布,一個地區內常常有多種濕地類型,一種濕地類型又常常分布於多個地區。
中國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截至目前,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濕地已達30處。
其實中國獨特的濕地何止30處,許多濕地因為養在深閨無人識,至今仍無人問津。
❹ 濕地生態系統的功能是什麼
自然界中的濕地對自然氣候的調配具有很強的作用,並且蘊含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具有物種貯存、氣候調節和保護生態的作用,對自然生態的調節和人類社會的生活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濕地是河流和湖泊蓄水調洪的重要貯庫。濕地具有很好的容納性,這主要是因為其自身的巨大的容積、深厚疏鬆的底層土壤和沉積物具有很好的蓄水性。每到一年期間的汛期洪水到來時,濕地就會對其起到很好的分洪削峰,調節水位,緩解堤壩壓力等作用,對全中國的天然湖泊和各類水庫調洪能力不下2000億立方米。濕地在汛期蓄存的洪水,等到汛期過後,就會適當的排出多餘的水量,隨著河川徑流流走,有利的保持了河流和湖泊流域的水量平衡。
在自然界中,除了江河、溪溝、湖泊、水庫、池塘等處可以很好的蓄水外,濕地也是一個重要的蓄水基地。濕地主要是通過滲透等方法,對地下蓄水層的水源水源進行不斷地額補充,對維持自然中地下水的水位,保證地球水資源循環都具有重要作用。
因為濕地的地域面積比較的大,所以濕地可以通過蒸騰作用產生大量的水蒸氣,提高周圍地區空氣濕度,減少土壤水分喪失,還可誘發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資源。據調查現實證明,濕地周圍的空氣濕度比遠離濕地地區的空氣濕度要高5%~20%以上,降水量相對也多。同時生長在濕地環境中的水生植物,還可以對其周圍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和氣體,做到吸收、固定、轉化土壤和水中營養物質含量,降解有毒和污染物質,凈化水體,消減環境污染的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濕地對調節區域小氣候,優化自然環境,減少風沙乾旱等,都具有很強的功效,是大自然天然成就的過濾器。
中國的濕地地域板塊較多,大部分的濕地分布在高原、平川、丘陵、海塗等地域,由於其特殊的生態環境,所以造就了其特殊而多樣的生態系統特徵。中國的濕地分布廣泛,跨越寒、溫、熱等多種氣候帶,形成生物種類多樣,物產資源豐富的生態系統體系。據調查顯示,生活在中國內陸濕地的高等植物有1548種,高等動物有1500種;海岸濕地生物物種約有8200種,其中植物5000種、動物3200種;淡水魚類有770多種,鳥類300餘種。在這其中,還生長著佔全國的三分之一的鳥類品種,以及不少的珍稀物種。如中國有50種雁鴨種類,佔世界166種雁鴨種類的30%;世界共有15種鶴類鳥類,中國就有其中的9種,占總數的60%,而且在每年的冬天,都會有佔世界總數的95%的白鶴在鄱陽湖越冬。濕地不僅對自然環境的調節具有重要的影響,同時對人類研究自然生態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科研工作者取之不盡的資料庫。
❺ 濕地生態系統有什麼組成
濕地生態系統屬於水域生態系統。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陸生種類組成,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物種遷移與演變活躍,具有較高的生態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物生產力。
廣闊眾多的濕地具有多種生態功能,蘊育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被人們稱為「地球之腎」、物種貯存庫、氣候調節器,在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物多樣性以及發展經濟社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5)濕地生態系統擴展閱讀:
濕地生態系統:
1、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由於濕地是陸地與水體的過渡地帶,因此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都無法比擬的天然基因庫和獨特的生物環境,特殊的土壤和氣候提供了復雜且完備的動植物群落,它對於保護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難以替代的生態價值。
2、系統的生態脆弱性。
濕地水文、土壤、氣候相互作用,形成了濕地生態系統環境主要素。每一因素的改變,都或多或少地導致生態系統的變化,特別是水文,當它受到自然或人為活動干擾時,生態系統穩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壞,進而影響生物群落結構,改變濕地生態系統。
3、生產力高效性。
濕地生態系統同其它任何生態系統相比,初級生產力較高。據報道,濕地生態系統每年平均生產蛋白質9 g m-2,是陸地生態系統的3.5倍。
4、效益的綜合性。
濕地具有綜合效益,它既具有調蓄水源、調節氣候、凈化水質、保存物種、提供野生動物棲息地等基本生態效益,也具有為工業、農業、能源、醫療業等提供大量生產原料的經濟效益,同時還有作為物種研究和教育基地、提供旅遊等社會效益。
5、生態系統的易變性。
易變性是濕地生態系統脆弱性表現的特殊形態之一,當水量減少以至乾涸時,濕地生態系統演潛為陸地生態系統,當水量增加時,該系統又演化為濕地生態系統,水文決定了系統的狀態。
❻ 濕地生態系統特徵
受黃河三角洲形成過程及特定的自然條件制約,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表現為如下特徵。
8.1.2.1 分布不平衡
在黃河三角洲東部,濱海灘塗濕地、黃河現河道與故道的河口濕地、黃河現河道河漫灘濕地等分布集中,面積大;而在西部,由於距海遠、地勢高、人類開發等原因,僅在一些河道、低窪地、坑塘、水庫、水稻田等有零散濕地分布,濕地較少、面積小。
8.1.2.2 水分補給條件差
除海潮可影響到濕地和常年有水的河流、水庫外,大部分濕地為季節性或短期性積水,僅表現為地表過濕,地下水埋深一般0~1m之間。隨著黃河來水的減少、黃河斷流的加劇,受黃河水直接或間接補給的濕地水分狀況日趨惡化。
8.1.2.3 動植物殘體分解快、土壤有機質含量低
濕地的動植物殘體分解快,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據測定,土壤有機質最高值為4.52%,一般在1.5%以下;這種狀況明顯與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有差異。
8.1.2.4 持水能力弱
除河流水面、水庫濕地外,大部分濕地地貌過於平坦,水分補給條件的變化在其積水狀況上反映敏感;濕地成土母質較粗,多為砂壤土,少為壤土、黏土;動植物殘體和土壤有機質少;以上均導致濕地的持水能力弱。
8.1.2.5 植物群種少
黃河三角洲濕地植物群落建群種少、結構簡單、覆蓋率小,因環境與季節不同而變化明顯。
植物群種主要有鹽地鹼蓬、獐茅、羅布麻、蘆葦、鹼蓬、茵陳蒿、白蒿、二色補血草、拂子茅、香蒲等,它們常組成單優勢群落。群落內種的飽和度小,單位面積內種數少;植物生長低矮稀疏,結構上分層不明顯,一般1~2層;群落內水平分布不均,常呈小群聚分布;群落覆蓋率季節變化大,夏、秋季高達 50%~60%以上,而春季多在10%~30%。
在同一地帶常由於微地貌變化,引起水分條件和土壤鹽漬化程度的差異,致使植物群落因環境不同而有一定變化。如檉柳群落中,鹽分較重處有鹽地鹼蓬小群聚,呈紅色;而鹽分較輕處則為白茅小群聚,呈灰白色,紅白相間甚為明顯。
水分條件的季節變化,各種植物物候期的差異,是植物群落季相更替的主要原因。春季,獐茅等植物正值花期,顯得突出;夏秋季節水分較多,羅布麻、蘆葦、檉柳、鹽地鹼蓬等開花結果,紅、白、綠各色鮮明。
8.1.2.6 生態食物網簡單
從大的生物類別上看,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中植物、鳥類、水生動物、兩棲類、爬行類、獸類、昆蟲、陸生無脊椎動物等物種較為齊全,但是植物、鳥類、水生動物、昆蟲、陸生無脊椎動物等物種多,而兩棲類、爬行類、獸類表現為數量大、物種少。簡單的生態食物網降低生態系統對外界變化的適應性。
❼ 什麼是濕地生態系統
濕地生態系統是指由水域淺灘和濕潤潮濕的氣候,而形成的生態系統。其中沼澤類的地形是濕地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因為沼澤地中的植物種類繁多,所以相對的動物的種類也很多。濕地兼有水域和陸地生態系統的特點,具有極其特殊的生態功能,對自然環境的調節起到有凈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統,被人們譽為是「地球之腎」。
由陸地和水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綜合系統就是濕地生態系統。濕地的種類有很多,其中包括了陸地所有淡水生態系統,如河流、湖泊、沼澤;以及處於陸地和海洋過渡地帶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同時還包括了海洋邊緣部分鹹水、半鹹水水域。全球濕地面積約有570萬平方公里,約佔地球陸地面積的6%。濕地同陸地、海洋相比面積要小很多,但是,濕地生態系統是支持了所有淡水生物群落和部分鹽生生物群落的重要生產地,它兼有水域和陸地生態系統的特點,具有極強的生態功能,國際上通常把森林、海洋和濕地並稱為全球三大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生態系統。
盡管到目前為止對濕地的概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濕地結合了陸地和河流各有的獨特特點,是陸地和河流的過渡。在對對沼澤、灘塗等濕地研究中,中國具有十分豐富的經驗積累,是形成中國特色濕地分類系統的保護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❽ 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是什麼,濕地具有什麼作用
濕地生態系統是在多水和過濕條件下形成的生態系統。沼澤是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以沼澤植物占優勢,動物的種類也很多。濕地具有凈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它兼有水域和陸地生態系統的特點,具有極其特殊的生態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