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垃圾填埋場有多大
1)爆炸事故和火災。填埋釋放氣體由大量CH4和CO2組成,當CH4在空氣中的濃度達到5%~15%,易引起爆炸。發生在北京市昌平縣陽坊鎮的填埋沼氣爆炸事件就是其典型代表。 2)地下水污染。填埋釋放氣體中揮發性有機物及CO2都會溶解進入地下水,打破原來地下水中CO2的平衡壓力,促進CaCO3的溶解,引起地下水硬度升高。全封閉型填埋場的填埋氣體的逸出會造成襯層泄漏,從而加劇滲漏液的浸出,導致地下水污染。 3)加劇了全球變暖。CH4和CO2是主要的溫室氣體,它們會產生溫室效應,使全球氣候變暖,而CH4對臭氧的破壞是CO2的40倍,產生的溫室效應要比CO2高20倍以上,而垃圾填埋氣中CH4含量達40%~60%。 4)導致植物窒息。CH4雖對維管植物不會產生直接生理影響,但它可以通過直接氣體置換作用或通過甲烷細菌對氧氣的消耗,從而降低植物根際的氧氣水平,使植物根區因氧氣缺乏而死亡。另外,CH4在無氧的條件下還能促進C2H4的形成。 5)填埋氣中含有致癌、致畸的有機揮發性氣體,其惡臭氣味易引起人的不適。
B. 垃圾填埋場的分類有哪些
《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處理工程項目建設標准 建標124-2009》
第十一條 填埋場的建設規模,應根據垃圾產生量、廠址自然條件、地形地貌特徵、服務年限及技術、經濟合理性等因素綜合確定。填埋場建設規模分類和日處理能力分級宜符合下列規定: 一、填埋場建設規模分類:
Ⅰ類 總容量為 1200 萬 m 3 以上;
Ⅱ類 總容量為 500-1200 萬 m 3 ;
Ⅲ類 總容量為 200-500 萬 m 3 ;
Ⅳ類 總容量為 100-200 萬 m 3 。
註:以上規模分類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
二、填埋場建設規模日處理能力分級:
Ⅰ類 日處理量為 1200 萬 t/d 以上;
Ⅱ類 日處理量為 500-1200t/d ;
Ⅲ類 日處理量為 200-500t/d ;
Ⅳ類 日處理量為 200t/d 以下。
註:以上規模分級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
C. 垃圾填埋場的類型結構是什麼
簡單的說,就是把垃圾埋了
復雜點說
城市垃圾填埋的方法主要有:
(1)衛生填埋。傾倒一層城市垃圾(厚60厘米),將其壓實,上覆厚15厘米的土、沙或粉煤灰,如此反復,最後覆以90-120厘米的表層土。
(2)壓縮垃圾填埋。將垃圾壓縮後回填,可防火,防孳生蚊蟲,分解緩慢。
(3)破碎垃圾填埋。可防火,有利於需氧菌繁殖。城市垃圾的填埋場地最低處應高出地下水位3米以上,填埋場應採取防滲和排氣措施。填埋場封閉後可作綠化場所使用,不可在上面建永久性建築物。
D. 城市固體垃圾填埋場
最初引起科學界關注的廢物處置問題之一就是由於垃圾填埋所導致的地下水污染。20世紀60年代之前,美國的城市及工業固體垃圾常常是被例行公事地進行填埋處置,很少對場地的水文地質條件進行研究,而且也缺乏對環境進行保護的意識。在隨後的幾十年中,垃圾填埋場的設計及管理發生了巨大變化,通常都要對場地進行全面地調查,水文地質條件成為對場地進行選擇的重要因素。目前,垃圾填埋場的設計通常包含了多層襯砌系統及淋濾液收集系統,以使廢物與水文系統完全隔絕,這樣的垃圾填埋場通常被稱為衛生垃圾填埋場,這些保護措施使得垃圾填埋場的造價急劇增大,尚未使用這些技術的發展中國家很有可能都會經歷發達國家所遇到的地下水污染問題。
垃圾填埋場中淋濾液形成的主要驅動力是水,許多場地都使用低滲透性物質進行覆蓋以阻止水滲透到廢物中。Lee和Jones(1990)批評了這種做法,他們認為垃圾填埋場的覆蓋層和襯砌系統最終將會失效,因此保持廢物處於乾燥狀態只會延遲淋濾液的形成和運移。相反,他們建議使水和氧氣循環通過廢物以加速其生物化學分解,一旦完成了這一過程,體積大大減少且穩定的廢棄物便可在封閉性要求不高的系統中保存。
5.2.1.1 淋濾液的形成
在城市衛生垃圾填埋場中,淋濾液的形成通常經過了三個階段(圖5-2-1),每個階段中均具有較高的有機物含量(Qasim and Chiang,1994)。
第一個階段稱為有氧階段(Aerobic Stage),在該階段中,廢物中初始含有的氧氣被很快地消耗殆盡。同時,因為有機物的有氧分解反應為放熱反應,因此填埋場的溫度在該階段不斷升高。
第二個階段稱為乙酸生成階段(Acetogenic Stage),其主要特徵是:兼性厭氧微生物對廢物的分解主要通過發酵作用把糖類物質轉化為乙酸及其他的揮發性脂肪酸(Owen and Manning,1997);當沒有緩沖性物質存在時,淋濾液的pH值在該階段持續降低;CO2和H2不斷生成,氧化還原電位降低到較低的狀態;大量的揮發性脂肪酸使得淋濾液的鹼度很高,這是因為有機陰離子(如醋酸根)像碳酸根和重碳酸根那樣可在鹼度滴定過程中接受質子(Baedecker and Back,1979;Kehew and Passero,1990)。在乙酸生成階段,通過硫酸鹽還原菌進行的揮發性脂肪酸的生物分解使得硫酸根不斷消耗,醋酸鹽與丙酸鹽的摩爾濃度比呈現出1∶1的比例,因為這兩種酸的氧化均與硫酸鹽的還原相聯系(Manning,1997)。伴隨著有機酸及CO2的形成,廢物中無機鹽類及蓋層土壤中碳酸鹽礦物(如果存在的話)的溶解使得淋濾液的總溶解固體及電導率達到最大。
圖5-2-1 淋濾液形成的三個階段中氣體及相關化學組分含量的變化
廢物分解的第三個階段是甲烷生成階段(Methanogenic Stage),當硫酸根消耗殆盡後,產甲烷生物成為了主要的微生物菌群,揮發性脂肪酸及其他的有機物在該階段被轉化成了CO2和CH4,氧化還原電位在該階段達到了最低值。伴隨著微生物甲烷的形成還發生了氣體中碳、氫同位素的分餾,垃圾填埋場甲烷同位素的分餾模式表明,甲烷形成的主要形式是醋酸鹽發酵而不是CO2的還原(Hackley et al.,1996)。
由於有機物基質的還原,分解速度最終變得慢了下來,廢物的體積由於分解過程的進行而減小,這將引起垃圾填埋場的下陷及蓋層的開裂,並為含有氧氣的水入滲進入垃圾填埋場提供了條件,因此有氧環境有可能在廢物系統中重建。
5.2.1.2 淋濾液的成分
垃圾填埋場淋濾液的成分隨著廢物的類型、填埋場的年齡、降雨及其他因素的不同變化很大。表5-2-1列出了不同年齡垃圾填埋場淋濾液中組分含量的典型值。由表中的BOD 和 COD顯見其有機物含量較高,其中COD 高於 BOD是因為淋濾液中含有難以被生物氧化的有機物而造成的。淋濾液中的無機離子含量很高,因此其電導率和TDS也相對較高。硫酸根的初始含量可能很大,但在乙酸生成階段硫酸鹽的還原作用可使其含量顯著減少。在年輕的垃圾填埋場淋濾液中,由於氧化還原電位較低,鐵和錳可能以較大的濃度存在,但最終它們會以硫化物和碳酸鹽的形式沉澱出來。由於在較低的氧化還原電位下,硝酸根處於不穩定狀態,因此氮主要是以銨的形式存在的。微量金屬離子的含量通常並不高,盡管其中一些元素的含量相對飲用水標准有一定程度增大。
表5-2-1 垃圾填埋場淋濾液中的組分濃度隨時間的變化
在垃圾填埋場淋濾液中通常也含有有毒或危險性的化學物質,表5-2-2給出了美國一些城市垃圾淋濾液中危險性有機物和無機物含量的平均值,表中各組分後括弧內的數字表示所測試的樣品的個數。這些測試結果表明對垃圾填埋場進行襯砌、對其淋濾液進行收集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水文地質條件脆弱的地區更是如此。
表5-2-2 城市垃圾填埋場淋濾液中危險性組分濃度的平均值
5.2.1.3 污染暈
當缺乏有效的襯砌系統時,垃圾填埋場淋濾液將滲漏進入周圍的地質環境中。更有甚者,一些較老的垃圾填埋場直接開挖於地下水位之下,污染暈從垃圾填埋之日起便開始形成。對於位於包氣帶中的垃圾填埋場,當土壤水分含量達到田間持水率後,污染物即開始向下運移。盡管目前已經對全世界上百個垃圾填埋場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監測,但很少對污染暈進行全面系統的水文地球化學研究。目前研究較好的幾個實例是:美國德拉瓦州的Army Creek垃圾填埋場(Baedecker and Back,1979a,b;Baedecker and Apgar,1984),加拿大安大略省的Borden垃圾填埋場(Nicholson等,1983),以及丹麥的Vejen垃圾填埋場(Lyngkilde and Christensen,1992;Heron and Christensen,1994)。
Borden垃圾填埋場(Nicholson等,1983)的成功之處在於其極其詳盡的取樣監測網路,據此可以對污染暈進行精確地三維描述。與其他垃圾填埋場相比,Borden垃圾填埋場污染暈的不同之處在於,其硫酸根含量較高,溶解有機碳含量相對較低。盡管填埋場污染暈中也含有甲烷,但較高的硫酸根含量可能抑制了垃圾填埋場中的甲烷生成作用。從填埋場所在位置開始向下遊方向,地下水相對石膏處於平衡狀態,相對方解石和菱鐵礦則處於過飽和狀態。污染暈中較高的鐵、錳含量源於低Eh值條件下地下水對含水層中固體的溶解。此外,污染暈中的陽離子含量還受到了離子交換作用的影響,在該作用中,K+、Mg2+、Na+被吸附,Ca2+則發生了解吸。
根據Baedecker和Back(1979a,b)研究,在美國德拉瓦州Army Creek垃圾填埋場的下遊方向出現了明顯的氧化還原分帶特徵。在填埋場的下部,氧化還原電位最低,沿著地下水的流向,氧化還原電位逐漸升高,直至恢復到地下水的背景值。這主要是由於污染暈中有機物的逐步分解、溶有氧氣水的混入以及與含水層介質的反應而造成的。Baedecker和Back(1979b)認識到了污染暈中碳酸鹽礦物過飽和的情況,但認為要得出方解石發生沉澱的結論應十分謹慎,因為Ca-脂肪酸絡合物的形成可能阻止Ca2+的沉澱,同時有機酸對鹼度的貢獻可能導致方解石飽和指數的計算值過高。Kehew和Passero(1990)發現美國密執安垃圾填埋場污染暈中高達90%的碳是有機碳,其滴定鹼度值大大地超過了水溶液的無機物鹼度。隨著遠離污染源,脂肪酸的生物分解把Ca2+釋放了出來,進而導致了方解石的沉澱。菱鐵礦也可能在污染暈的低Eh值部分發生沉澱,因為這里鐵的濃度很高。隨著氧化還原電位的升高,二價鐵可能發生氧化並以氧化物膜的形式沉澱於含水層固體顆粒的表面,當然硫化鐵在硫酸鹽還原帶也可能發生沉澱。
Lyngkilde和Christensen(1992)在丹麥的Vejen垃圾填埋場中劃分出了6個氧化還原帶,其劃分標准見表5-2-3。為了便於繪圖,他們在污染暈中把鐵生成帶和錳生成帶進行了合並,從而得到了圖5-2-2所示的氧化還原帶三維分布圖。垃圾填埋場污染暈中的氧化還原分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氧化還原電位的特徵,例如:在鐵生成帶中,其氧化還原電位主要是由Fe3+還原為Fe2+的反應所控制的。Heron和Christensen(1994)得出結論認為,在污染有機物的生物降解過程中,含水層介質中Fe3+的還原起著重要的氧化還原緩沖作用。在污染暈中,由Fe3+還原所形成的Fe2+僅有2%是以溶解形式存在的,其餘的則以可交換陽離子或沉澱物礦物(如黃鐵礦、菱鐵礦)的形式存在於固體相中。
E. 如何選址垃圾填埋場
1、生活垃圾填埋場的選址應符合區域性環境規劃、環境衛生設施建設規劃和當地的城市規劃。
2、生活垃圾填埋場場址不應選在城市工農業發展規劃區、農業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物(考古)保護區、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供水遠景規劃區、礦產資源儲備區、軍事要地、國家保密地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
3、生活垃圾填埋場選址的標高應位於重現期不小於50年一遇的洪水位之上,並建設在長遠規劃中的水庫等人工蓄水設施的淹沒區和保護區之外。
4、擬建有可靠防洪設施的山谷型填埋場,並經過環境影響評價證明洪水對生活垃圾填埋場的環境風險在可接受范圍內,前款規定的選址標准可以適當降低。
5、生活垃圾填埋場場址的選擇應避開下列區域:破壞性地震及活動構造區;活動中的坍塌、滑坡和隆起地帶;活動中的斷裂帶;石灰岩熔洞發育帶;廢棄礦區的活動塌陷區;活動沙丘區;海嘯及涌浪影響區;濕地;尚未穩定的沖積扇及沖溝地區;泥炭以及其他可能危及填埋場安全的區域。
6、生活垃圾填埋場場址的位置及與周圍人群的距離應依據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確定,並經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填埋垃圾的缺點:
(1)土地佔有量大,垃圾填埋並未使垃圾減量,對於大量的生活垃圾需要巨大的填埋場地,以致新建填埋場選址困難;
(2)填埋場發生環境污染風險大,生活垃圾填埋場並未對污染源進行有效的處理,隨著堆存量的增加和時間延長,容易造成泄漏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等周邊環境;
(3)填埋場容易產生甲烷等氣體;
(4)填埋場的生活垃圾經過多年後容易礦化,礦化後的填埋場復墾困難,再次進行處理更困難。
F. 深圳市有那些垃圾填埋場和垃圾焚燒廠
焚燒廠:南山蛇口垃圾焚燒廠,鹽田垃圾焚燒廠,平湖垃圾焚燒廠,老虎坑垃圾焚燒廠,
清水河垃圾處理廠(環衛廠88年投產,國內最早的垃圾焚燒廠)
清水河下坪固棄物填埋場 寶安阿婆髻垃圾填埋場 玉龍坑垃圾填埋場 寶安老虎坑垃圾填埋場、龍崗坪山鴨湖垃圾填埋場 南山垃圾填埋場
推薦於 2017-11-24
G. 垃圾填埋的優缺點是什麼
1、填埋垃圾的優點:
衛生填埋具有技術成熟、處理費用低等優點,是目前我國城市垃圾集中處置的主要方式。利用坑窪地帶填埋城市垃圾,既可處置廢物,又可覆土造地,保護環境。投資稍少、工藝簡單、處理量大,並較好地實現了地表的無害化。
2、填埋垃圾的缺點:
填埋的垃圾並沒有進行無害化處理,殘留著大量的細菌、病毒;還潛伏著沼氣重金屬污染等隱患;其垃圾滲漏液還會長久地污染地下水資源,潛在著極大危害,會給子孫後代帶來無窮的後患。
這種方法不僅沒有實現垃圾的資源化處理,而且大量佔用土地是把污染源留存給子孫後代的危險做法。許多發達國家明令禁止填埋垃圾。我國政府的各級主管部門對這種處理技術存在的問題也逐步有了認識勢必禁止、淘汰此類行為。
(7)垃圾填埋場擴展閱讀
城市垃圾填埋的方法主要有:
(1)衛生填埋。傾倒一層城市垃圾(厚60厘米),將其壓實,上覆厚15厘米的土、沙或粉煤灰,如此反復,最後覆以90-120厘米的表層土。
(2)壓縮垃圾填埋。將垃圾壓縮後回填,可防火,防孳生蚊蟲,分解緩慢。
(3)破碎垃圾填埋。可防火,有利於需氧菌繁殖。城市垃圾的填埋場地最低處應高出地下水位3米以上,填埋場應採取防滲和排氣措施。填埋場封閉後可作綠化場所使用,不可在上面建永久性建築物。
H. 垃圾填埋場的處理方式
垃圾處理方式一般可以分為衛生填埋、焚燒、堆肥等幾種方式。
垃圾掩埋有兩種方式:
1、傾倒:在地上挖一個露天的坑,將垃圾掩埋在坑中,坑周圍群集著各種動物。
2、填埋:在地下或地面建造精心設計的設施,將垃圾與周圍環境(地下水、空氣和雨水)隔離。這種隔離是通過底部襯層和每天進行的土壤覆蓋來實現的。
衛生垃圾填埋:
用一個粘土襯層把垃圾和環境隔離開來 城市固體廢物填埋——用一個合成襯層把垃圾和環境隔離開來。垃圾填埋的目的是將垃圾掩埋起來,使其與地下水隔開、保持乾燥且不與空氣接觸。在這樣的條件下,垃圾就不會大量分解。垃圾填埋場不同於堆肥堆,後者的目的是使掩埋的垃圾迅速分解。
(8)垃圾填埋場擴展閱讀:
除此之外,生物法是滲濾液處理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由於其運行費用相對較低、處理效率高,不會出現化學污泥等造成二次污染,因而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垃圾滲濾處理裝置種類具體的工藝形式有傳統活性污泥法、穩定塘、生物轉盤、厭氧固定膜生物反應器等。
物化法過去只用在處理填埋時間較長的單元中排出的滲濾液,而今隨著滲濾液控制排放標準的日益嚴格,物化法也用來處理新鮮的滲濾液,且是滲濾液後處理工藝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包括絮凝沉澱、活性炭吸附、膜分離和化學氧化法等。由於處理成本較高,不適於大量的滲濾液的處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垃圾填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