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是什麼意思
意思:一個國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
出自春秋李耳的《道德經》第八十章——小國寡民,原文: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一個國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並不使用;使老百姓重視自己的生命,也不會背井離鄉,遷徙遠方。即使有船和車子,也沒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鎧甲和兵器,也沒有地方要陳放它。讓百姓回到結繩記事的時代。
國富民強到了鼎盛時代。使百姓吃得香甜,穿的漂亮,住的舒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1)小國寡民擴展閱讀:
小國寡民的優缺點:
1、優點:
揭露統治者對人民的壓迫,譴責統治階級奢靡的生活,反對戰爭,以及對當時社會的批判,應給予一定程度上的肯定。穩定政治,有利於休養生息。
2、缺點:
否定政治上廣土眾民大國的出現和經濟上新的階級、新的工藝技術及文化知識的產生發展,企圖倒退到蒙昧的原始社會去,過「甘」食「美」服的安靜生活,體現了沒落貴族階級的知識分子在社會經濟發展及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極退縮心情。是道家政治經濟思想保守和消極方面的體現。
『貳』 老子小國寡民
《老子》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
國家小,百姓少,即使有許多許多的器具也用不著,要使老百重視死,從而不敢冒險,那麼他們就不會向遠處遷移了。這樣,雖然有船和車,也沒有地方乘坐它,雖有武器和士兵,也沒有地方陳列了。使老百姓恢復古代結繩記事的辦法。
使老百姓只知道吃得長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適,過得安樂,相鄰的國家離得這么近,相互望得見,雞鳴吠也聽得到,但是百姓一直活到老死,彼此也不往來。
大意:
老子在此章中具體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國家的情形:小國寡民,安居樂業,風俗淳樸等等。
『叄』 古希臘城邦中的小國寡民是什麼意思
古希臘小國寡民 民主政治形成原因
①地緣因素——多山,多港,多島,三面環海的地理環境,導致經濟上農業不發達,航海業發達,商品生產和海外貿易佔主導地位,形成小國寡民的城邦政治.
②經濟因素——古希臘廣泛的海外貿易,殖民擴張及經濟和文化交往活動,形成了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並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觀念,利於民主政治的形成.
③政治因素——古希臘城邦小國寡民,具有各邦長期獨立自治的特徵.希臘城邦政體的類型大致分為民主制,貴族制和君主制等.雅典和斯巴達是最著名的城邦,斯巴達實行貴族制,雅典以民主制著稱.貴族制由元老院和貴族會議掌權,是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民主制的特點是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是一種較充分的民主政治.各種政體雖然不同,但都體現了公民政治這一特點,古希臘各城邦出現了近現代幾乎所有的政體形式,這是希臘對人類社會政治制度發展的貢獻.
『肆』 小國寡民什麼意思
個人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或許會很不正確,只是提供一種思路:
首先要明確一點:西周末年,東周剛剛開始的時候,在那種文化背景下,「國」與「民」分別指代什麼?
古代詞語的「國」,指的是諸侯的封地(另:「家」指的是卿大夫的封地),讓諸侯的封地小一些,才是小國的意思。而古代的民,指的是有文化,有姓氏的,嚴格來說可以算作貴族的一群人,可以說就是「國」之中的統治階層。統治階層不要多,這是好事兒。
也就是說,這是維護中央集權的一種思想。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和國家這個概念相同的詞,是天下。
老子曾經是周王室圖書館的總管理人,看過的上古資料,比孔子多了不知道多少;又經歷了東周江河日下的巨變,眼界也要比孔子開闊很多,所以,他的思想的深邃,是孔子也為之折服的。
因此,我覺得小國寡民不妨這樣理解一番。
『伍』 《小國寡民》原文及其翻譯
原文: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翻譯:
一個國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卻並不使用;使老百姓重視自己的生命,也不會背井離鄉,遷徙遠方。即使有船和車子,也沒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鎧甲和兵器,也沒有地方要陳放它。
讓百姓回到結繩記事的時代。國富民強到了鼎盛時代。使百姓吃得香甜,穿的漂亮,住的舒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小國寡民:小,使……變小,寡,使……變少。什伯之器:各種各樣的器具。什伯,意為極多,多種多樣。徙:遷移、遠走。陳:陳列。此句引申為布陣打仗。
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
(5)小國寡民擴展閱讀
這一章蘊含著的是呼喚和平,反對戰爭,只有在和平的環境下才能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環境。
作者成就:
老子崇尚「無為」,主張順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論,是當時較為先進的思想之一。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因為根據之前提到的「道」,「無為」會轉化為「有為」。
這種思想的高明之處在於,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
從「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可見:
老子所說的「自然」不是類似於神的概念,萬物的規律(道)由自然來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誤解了此處自然的意思。
『陸』 小國寡民原文及翻譯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翻譯】
一個國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這樣子的話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視自己的生命,也不會背井離鄉,遷徙遠方。即使有船和車子,也沒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鎧甲和兵器,也沒有地方要陳放它。讓百姓回到結繩記事的時代。國富民強到了鼎盛時代。人人恬淡寡慾,吃的雖是粗食,但也覺得很甘美。穿的雖是破衣服,但覺得很漂亮。住的雖是陋室,但覺得很安逸。風俗雖是儉朴,但覺得很快樂。與鄰國之間彼此能聽到對方的狗犬雞叫,但人民從生到死都不相往來。
『柒』 老子的小國寡民的思想有何優缺點
老子的小國寡民的思想優缺點如下:
1、優點
(1)揭露統治者對人民的壓迫,譴責統治階級奢靡的生活,反對戰爭,以及對當時社會的批判,應給予一定程度上的肯定。
(2)穩定政治,有利於休養生息。
2、缺點
(1)否定政治上廣土眾民大國的出現和經濟上新的階級、新的工藝技術及文化知識的產生發展,企圖倒退到蒙昧的原始社會去,體現了沒落貴族階級的知識分子在社會經濟發展及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極退縮心情。
(2)懷柔政策,不利中央集權,不利於國家穩定。
(7)小國寡民擴展閱讀
「小國寡民」出自《老子》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對「小國寡民」的解釋,近代學者一般將老子的「小國寡民」理解為實指,即國家小,人民少。河上公則不這么看,其註解說:「聖人雖治大國,猶以為小,示儉約,不為奢泰。民雖眾,猶若寡少,不敢勞之也。」這就是說,「小國寡民」不是實指,而是以之為小,以之為寡,實則國大民多。
對「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的解釋,所謂「什伯人之器」,異解頗多。河上公將此文分為兩句,斷句讀成「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其註解是:「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貴賤不相犯也」,「器謂農人之器。而不用者,不徵召奪民良時也」。認為老子主張統治者要行清靜之治,不能擾動百姓。
晉朝時陶淵明寫了一篇《桃花源記》,此文顯然受到老子八十章內容的影響。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同時也表達了他對社會黑暗的不滿,反映了人民擺脫貧困和離亂的願望。在這一點上,陶淵明和老子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小國寡民論、
網路—道德經·小國寡民
『捌』 小國寡民的譯文
治理土地小,人民少的國家首先要珍視人民,這樣有人民不是被用來作奴隸,也不是被武裝起來去打仗,這樣子的話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視自己的生命,也不會背井離鄉,遷徙遠方。即使有船和車子,也沒有地方要乘坐它,因為沒有人要遠走他鄉去避難,即使有鎧甲和兵器,也生產到多到沒有地方要陳放它。因為沒人用它去打仗與消耗它。讓百姓恢復天真善良的純朴本性。國富民強到了鼎盛時代。人人恬淡寡慾,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飲食、華麗的衣服、安適的住所、歡樂的風俗,即使兩國人民相處得很近,交往密切到連雞狗的叫聲都混在一起,卻從來不發生戰爭與摩擦。
《道德經》為遠古華夏語錄體著作。《道德經》第八十章是為小國設計,為小國提供自處的一個方案。但是它更多的是為大國,比如《道德經》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然後接下來有好幾章都是為大國。《道德經》不僅談小國、更多的是談大國。小國、大國老子都提供了方案。
『玖』 小國寡民是什麼意思
小國寡民釋義:
國家小,人民少。
小國寡民_網路漢語
[拼音] [xiǎo guó guǎ mín]
[出處] 《老子》:「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拾』 何為'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 ( xiǎo guó guǎ mín )
解 釋 國家小,人民少。
出 處 先秦·李耳《老子》:「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用 法 聯合式;作賓語、定語;指小國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
原文: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 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 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樂其俗
鄰國相望 雞犬之聲相聞 �
民至老死 不相往來
譯文:
有一個人口不多的小國,
雖然擁有武器但始終都用不到,
人民安居樂業、富足飽滿,以致怕有危險而不願遷居到遠方。
雖有舟船可用,但沒人要搭乘;
雖有盔甲武器等防衛的武器,卻因為沒有機會使用而不知道該放在哪裡。
該國人民彷佛回到古時候,以結繩的方法記載一下曾經發生的事情就夠了,
其他的用品及工具彷佛都是多餘之物。
人民對於自己已經擁有維生的食物、藉以保暖的衣物、
安全的居住環境及生活的方式跟習慣,都感到滿足。
即使用肉眼就能看見鄰近國家的活動情形,
大家養的雞叫聲也都互相聽得到(距離很近),
但是兩邊的人民從出生到死亡之間,卻因為沒有必要及需求而互不往來。
這是我心中的烏拖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