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怎麼解釋有什麼典故,怎麼理解
「豈曰無衣」出自《詩經·秦風·無衣》。傳統解釋寫秦武公請求周王封他為諸侯,希望得到七章之衣的諸侯常服。也有以為是感謝別人贈衣的作品。這首詩一共三段,以復沓的形式,表現了秦軍戰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氣:他們互相召喚、互相鼓勵,捨生忘死、同仇敵愾。是一首慷慨激昂的從軍曲!《秦風·無衣》是《詩經》中最為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它是產生於秦地人民抗擊西戎入侵者的軍中戰歌。在這種反侵略的戰爭中,秦國人民表現出英勇無畏的尚武精神,也創造了這首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慷慨戰歌。
原文: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翻譯:
怎能說沒有衣裳?我願和你同披一件戰袍。天子讓我們出兵打仗,且修好我們的戈與矛。我們面對的是共同的敵人!
怎能說沒有衣裳?我願和你同穿一件汗衣。天子讓我們出兵打仗,且修好我們的矛與戟。我願與你一同戰斗!
怎能說沒有衣裳?我願和你同穿一件下裳。天子讓我們出兵打仗,且修好我們的盔甲兵器。我願與你一同前進!
2. 與子同裳的讀音shang還是chang
應該讀chang。
《詩經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袍在古時指的是長袍,澤在古時指的是內衣和汗衫,裳則是指的下身的裙子。
「裳」字在古代和現代的意思有著不同的含義。
在古代就是指下身的裙子(包括戰裙),在現代就是指身上穿的全部的衣裳。
3.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什麼意思
秦風·無衣
【作者】佚名【朝代】先秦
原文: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譯文:
誰說沒有衣裳?斗篷伙著披,我的就是你的。國家出兵打仗,且把武器修理。一個敵人,你的就是我的。
誰說沒有衣裳?汗衫伙著穿,你穿就是我穿。國家出兵打仗,咱們修好槍桿。大夥起來,你干我也要干。
誰說沒有衣裳?衣裳這就有,我有就是你有。國家出兵打仗,咱們修好甲胄。一個隊伍,你我一塊兒走。
(3)與子同裳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西周幽王為犬戎所殺,秦襄公護周平王東遷,並受王命攻打犬戎。此詩似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犬戎,古代活躍於今陝、甘一帶的游牧民族。直到唐朝,中原民族還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統稱之為「犬戎」和「戎狄」。
犬戎之得名,應該是該民族的先祖以犬或者狼為圖騰。在周朝鼎盛時期,周穆王曾經遠征西部獲「四白狼、四白鹿以歸。」實際就是俘虜了以白狼、白鹿為圖騰的部落,說明在華夏民族的周邊,存在以犬或狼這類動物為圖騰的民族。
從民族歸類上看,犬戎族就是西羌族,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羌,西戎牧羊人也。」因此,犬戎就是西羌,西羌包含犬戎。春秋初期,犬戎成為秦國的強敵,為秦國所滅。後來犬戎的一支北遷到蒙古草原,成為蒙古草原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
打仗,士氣很重要。秦尚武,不畏敵,兩強相遇勇者勝。秦滅了犬戎,乃至於戰國時期秦滅六國,靠的也是士氣。今天我們的軍隊也要發揚「與子同仇」的精神,敢於戰勝一切敵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戰神。
4. 與子同裳和與子同袍在用法上有什麼區別
與子同裳和與子同袍在用法上有什麼區別?
與子同裳,
是說與你同穿一件衣裳,
與子同袍,
是指與你同穿一件長袍,
亦指同穿一件戰袍。
後來演變為共同作戰。
5. 與子同裳何為影子內閣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是同心協力、攜手戰斗的意思。其原文來自《詩經》。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6. 日本豈無白衣與子同裳為什麼不用與子同袍
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從後文可以看到結語為與子偕行,如果用與子同袍,後文是與子同仇。
7.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怎麼解釋
讀cháng
秦風·無衣
先秦:佚名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譯文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長袍。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戈與矛,殺敵與你同目標。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內衣。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矛與戟,出發與你在一起。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戰裙。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甲胄與刀兵,殺敵與你共前進。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在《詩經》大量的戰爭題材作品中,《秦風·無衣》一詩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獨特的表現方式受到人們的重視。然而,由於作品的創作年代久遠,文字敘述簡略,故而後代對於它的時代背景、寫作旨意產生種種推測。
大致說來,主要有三種意見:第一,認為《秦風·無衣》是諷刺秦君窮兵默武、崇尚軍力的作品,如《毛詩序》說:「《無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戰,亟用兵而不與民同欲焉。」
第二,認為《秦風·無衣》乃是秦哀公應楚臣申包胥之請,出兵救楚抗吳而作,是哀公徵召秦民從軍,士卒相約之歌;第三,認為《秦風·無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時,兵士間團結友愛、同仇敵愾、偕作並行、准備抵禦外侮的歌聲。
參考資料:網路-秦風-無衣
8. 秦風 無衣中與子同袍 與子同澤 與子同裳中袍 澤 裳指的是什麼這樣反復有什麼作用
袍:長袍,即今之斗篷。澤:通「襗」,內衣,如今之汗衫。裳:下衣,此指戰裙。詩共三章,採用了重疊復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數、字數相等,但結構的相同並不意味簡單的、機械的重復,而是不斷遞進,有所發展的。如首章結句「與子同仇」,是情緒方面的,說的是他們有共同的敵人。二章結句「與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這才是行動的開始。三章結句「與子偕行」,行訓往,表明詩中的戰士們將奔赴前線共同殺敵了
9.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怎麼解釋
無衣
《詩經》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王於興師,修我矛戟[1],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譯文]
誰說你沒有軍裝?我與你同穿一件長袍。國王發兵要打仗,趕快修整好我們的戈與矛。與你一致對敵同目標。誰說你沒有軍裝?我與你同穿那件襯衫。國王發兵要打仗,修理好的矛戟亮閃閃,與你同把敵人殲。誰說你沒有軍裝?我與你同穿那套罩衣。國王發兵要打仗,修理好鎧甲與兵器,與你一道去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