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比較見危受命和見危授命的區別
根本就見危受命沒有這個詞,應該為錯誤所致,這個受,一般作接受講,受命:接受命令、使命。
授命:獻出生命
成語 見危授命
發音 jiàn wēi shòu mìng
解釋 授命:獻出生命。在危急關頭勇於獻出自己的生命。
出處 《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示例 慨自烽煙告警,~,而盡力王事者,有幾人哉! ★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在危急關頭勇於獻身
近義詞:臨危授命
反義詞:袖手旁觀
B.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看見利益便能想起該得不該得,遇到危險便肯付出生命。
此句出自《論語》:
子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解釋:
看見利益便能想起該得不該得,遇到危險便肯付出生命,經過長久的窮困的日子都不忘記平日的諾言,也可以說是比較完美的人了。
C. 見利思義 見危授命 意思
見利思義是中國傳統道德處理群己關系的一條基本行為准則,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美德。義和利問題,講的是道德原則和物質利益的關系問題。義,一般地是指合乎正義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利,就是指物質利益。見利思義,不是一般地反對「利」,而是指見到利益,應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義,該取的可以取,不該取的不應據為己有,即義然後利,亦即孔子說的「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義利之爭貫穿了中國古代思想史。主要有3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重義輕利,主要代表是孔孟的儒家學派。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義以為上,「義以為質」、「見利思義」(《問憲》)、「見得思義」(《季氏》)孟子同孔子一樣也是重義輕利,主張「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告子上》) 第二種觀點,是重利輕義,主要代表是管仲、商鞅、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學派。管子說:「倉癛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牧民》)韓非認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講仁慈不僅無用,而且有害。他說:「好利惡害人之情也 。」(《二難》) 第三種觀點,是義利並重,主要代表是墨家學派。墨子把愛私利、道德和利益結合起來。他說:「兼相愛,交相利。」(《兼愛下》)在義和利的關繫上,墨子強調二者的結合,或說義利並重。荀子闡述得最為深刻,他從人的自然屬性出發,承認人的物質利益,主張義利兩有,二者都不能否定,但是,他主張「以義制利」,(《正論》)認為「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辱》) 早期儒家的「義利觀」這個基本精神,對後世發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編輯本段]總結
無論是「重義輕利」,還是「先義後利」,關鍵是作為原則、標準的「義」必須正確,即符合社會進步的時代要求,否則前提錯了,一切就錯了。在階級社會里,由於階級利益和不同政治集團的利益不同,「義」的具體內容往往也截然不同,甚至根本對立。在封建社會,貧苦農民不堪壓迫,揭竿而起,從來都認為自己的行為是符合「義」的,所以稱「起義」、「義軍」;但在封建統治階級看來,那是「造反」,是「反賊」。
D.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的意思
子路問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3)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注釋】
(1)成人:人格完備的完人。
(2)臧武仲:魯國大夫臧孫紇。
(3)卞莊子:魯國卞邑大夫。
(4)久要:長久處於窮困中。
【譯文】
子路問怎樣做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剋制,卞莊子的勇敢,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也就可以算是一個完人了。」孔子又說:「現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這樣呢?見到財利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險能獻出生命,長久處於窮困還不忘平日的諾言,這樣也可以成為一位完美的人。」
E. 「見危授命」和「臨危受命」的區別是什麼
「見危授命」和「臨危受命」的區別:
臨危受命: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
見危授命:在危急關頭勇於獻出生命。
F. 見危授命的見是什麼意思
污點 [wū diǎn]
基本釋義
1.沾在衣服上的污垢
2.丟臉的、有損名譽的事情
G.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是什麼意思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老朋友見面很開心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看見利益便能想起該得不該得,遇到危險便肯付出生命。
以上兩句皆是出自《論語》。
H. 誰能翻譯,子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子路問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3)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注釋】
(1)成人:人格完備的完人。
(2)臧武仲:魯國大夫臧孫紇。
(3)卞莊子:魯國卞邑大夫。
(4)久要:長久處於窮困中。
【譯文】
子路問怎樣做才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說:「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剋制,卞莊子的勇敢,冉求那樣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也就可以算是一個完人了。」孔子又說:「現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這樣呢?見到財利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險能獻出生命,長久處於窮困還不忘平日的諾言,這樣也可以成為一位完美的人。」
選我啊!!!!!!!!!!
I. 見危授命是何意出自於哪
【釋義】「見危授命」表示看到國家有危難時,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
【出處】此典出自《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春秋時期,孔子收了許多學生。有一次,他的一個名叫子路的學生問他:怎樣才能做一個完美的人。孔子回答:「如果具有臧武仲(即臧孫紇,魯國的大夫)的智慧,孟公綽(魯國大夫)的剋制,卞莊子(魯國大夫)的勇敢,冉求(孔子的學生)的才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這樣就可以成為一個完美的人了。」孔子又說:「如今何必要求自己一定要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呢?如今的人,只要見到財利時能想到道義,遇到國家或君主有危急時而願付出生命,長久處在困境中也不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也可以成為一個完美的人了。」
J. 臨危受命與臨危授命的區別
指代不同、出處不同、語法不同
一、指代不同
1、臨危受命: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
2、臨危授命:在危急關頭勇於獻出生命。
二、出處不同
1、臨危受命: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白話釋義: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
2、臨危授命:先秦·孔子《論語·憲問》:「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白話釋義:先秦·孔子《論語·憲問》:「遇到危難願意獻出生命,長時間處於困頓之境而不忘平生所立的誓言,也可以稱作完人了。」
三、語法不同
1、臨危受命:連動式;作謂語、賓語。
2、臨危授命:連動式;作謂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