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ninus
擴展閱讀
怎樣買長線股票 2025-07-20 17:00:25
一隻股票買多少錢合適 2025-07-20 16:55:54
安徽省健康碼 2025-07-20 16:22:32

ninus

發布時間: 2021-10-28 11:04:37

Ⅰ Ninus 什麼意思

Ninus 差集

Ⅱ 革蟎的簡介

革蟎(gamasid mite)全世界已發現革蟎800多種,我國已知有約400種。有重要醫學意義的種類有柏氏禽刺蟎(Ornithonyssus bacoti)、雞皮刺蟎(Dermanyssus gallinae)、格氏血厲蟎(Haemolaelaps glasgowi)和毒厲蟎(Laelaps echidninus)等。
革蟎成蟲呈卵圓形,黃色或褐色,膜質,具骨化的骨板。長0.2~0.5mm,個別種類可達1.5~3.0mm。蟲體分顎體和軀體兩部分。顎體位於軀體前方,由顎基、螯肢及須肢組成。顎基緊連軀體,形狀不一,有分類意義。螯肢由螯桿和螯鉗組成。須肢呈長棒狀,因基部與顎基癒合,故僅見5節。軀體背面具背板,大多1塊,少數種類2塊。背板上的剛毛數目和排列的毛序,因種而異。軀體腹面靠近顎體後緣的正中有一個叉形的胸叉。雌蟎腹面有幾塊骨板,由前而後分別為胸板、生殖板、腹板及肛板,有些蟲種的生殖板和腹板可癒合為殖腹板。雄蟎腹面的骨板常癒合為一塊全腹板。雌蟲生殖孔位於胸板之後,被生殖板遮蓋;雄蟲生殖孔位於胸板前緣。氣門1對,位於第Ⅲ、Ⅳ對足基節間的外側,向前延伸形成管狀的氣門溝。足4對,分6節,第Ⅰ對足跗節背面亞末端有一個跗感器,司感覺。

Ⅲ 愛的教育讀後感和摘抄

我覺得一個人要是有了一顆無私的愛心,就會是一個擁有一切高尚品質的人。在〈〈愛的教育〉〉這本感人的書中,處處都是這種擁有高尚品質的人。
〈〈愛的教育〉〉這本書是以主人公——一個四年級男孩安利柯的眼光,以日記的方式,從4年級10月份開學的第一天,一直寫到第二年7月份。記錄了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9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一篇文章都感人肺腑。
〈〈愛的教育〉〉其中有一章是寫一個清掃煙筒的小孩把清掃煙筒賺來的三十個銅幣弄丟了,回不了家,於是路過的同學都用自己的錢幣來幫助他,沒有帶錢的同學就把自己的鮮花贈送給他。我覺得這一段寫的最感人,因為我們自己平時遇到困難時總想獲得幫助,而我們平時遇到有困難的人時也應該盡力而為地幫助他,而被你幫助的人又會再幫別人,愛就這樣傳遞了下去。相信那個清掃煙筒的小孩以後也會再幫別人。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想到了今年五月的四川地震,深圳人民積極為災區捐款、捐物,讓我再次感受到了深圳這座「關愛之城」的愛心。

Ⅳ 如果說一個女生叫凝兒,那該怎麼起英文名呢

nina(西班牙)"女孩"之意。大部份人心目中的nina是嬌小美麗的金發女子,優雅,具異國風味,文靜,冷默且獨立。有些人則認為nina是迷人隨和的女孩。

Ⅳ 張寧,小名寧寧,摩羯座,據其起個英文名。

Manni
這個名字存在著藐視人的意思,但是他們都看不懂你可以偷著樂。翻譯成中文
MAN男人的意思,雄赳赳氣昂昂。

Ⅵ 賽米拉米斯的人物設定

據傳曾君臨於亞述帝國。傳說中的女王。自幼年時期起就廣泛鑽研各種修養,從化妝、結發、裝飾到舞蹈、音樂、天文;擁有使男性著迷的美貌。一方面又喜歡浪費和頹敗,有著熱情的性格。這份熱情使她在戀愛上為了得到一個男人而引起戰爭;在政治上則顯露出無情,毒殺作為丈夫的國王。不過她作為女王的才幹確實了得,曾經指導城牆和伊什塔爾大門的修築、多次的遠征。
雖然誕生在敘利亞的魚之女神德珂朵(Derketo)和人類男性之間,卻未能得到母愛被放置在水邊。其後,她在鴿子的翅膀包裹下暖和身體,被鴿子運來的牛奶所養育。塞米拉米斯逐漸成長,被西姆斯(Simmas)撿到學得各種知識,雖然她嫁給老將軍昂內斯(Onnes),卻因為其美貌而被亞述王尼努斯(Ninus)一見鍾情奪走。
昂內斯由於這件事而自殺;另一方面塞米拉米司由於在戰爭中向國王提議新穎的戰術而深得寵愛,不久後正式成為王妃。結婚數日後,她毒殺尼努斯王,然後數十年間,以攝政者身份君臨於亞述。這被視作傳說殘存最古老的毒殺事件。 因此又被稱為世界最古老的毒殺者,於魚之女神同人類男性間誕生的她,有時候也會被視為女神伊絲塔的化身。

Ⅶ 天主之城怎麼樣

【按語: 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討論的主題包羅萬象(吳飛的中譯本洋洋灑灑100萬字):自殺(卷1)、古希臘羅馬神話和諸神崇拜、上帝的前知(foreknowledge)與自由意志、自由意志與罪、審美神義論、三位一體、目的論的世界歷史觀(卷5)、至善、原罪與人性、比較歷史與世界歷史、聖經詮釋(卷11-卷22);最後3卷(卷20-卷22)完全陷入了宗教的狂迷,對現代的心靈具有難以容忍的不寬容和狹隘氣質;另外卷16-卷19中蘊含著毫不含混的排猶色彩,在奧古斯丁這個年代排猶僅僅表現在基督教對猶太教進行切割,並將後者從正統中驅離出去,雖然奧古斯丁還不至於說猶太教是異端或邪教。 雖然常常被淹沒在復雜的細節中,全書整體結構卻極為簡單:為了回應410年羅馬城被蠻族劫掠而基督教受到的指責【基督教似乎使得武勇的羅馬人變得纖弱了;那些被禁戒的異教徒乘機攻擊基督教】,奧古斯丁起而為基督教辯護:1-5卷論證說,羅馬諸神崇拜沒有帶來現世的益處; 6-10卷論證說,羅馬諸神崇拜也不能帶來靈魂和永生的好處;11-22卷分別論述了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的起源、發展和結局,其實是陳述了以《聖經》為依據的整個的基督教的世界觀念。奧古斯丁的天才和淵博是毋容置疑的,所涉論題往往極深刻——譬如他對Cicero在自由意志問題上的駁斥——而且他的論述深深鑄就了後世基督教的基本概念:天堂、地獄、煉獄、原罪… 就是奧古斯丁的不寬容也是能夠得到理解的:奧古斯丁是連接古典與中古的中間站,他所處的正是基督教開疆拓土,將種種異教消滅殆盡、給羅馬帝國施洗的時代,那個時代本身就是獨斷的,而且真理或許就是那麼殘酷和剛強。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暗示了他對羅馬帝國的衰落並不放在心上,事實上羅馬帝國也很快就土崩瓦解了;幾個世紀後「神聖羅馬帝國」來臨時,至少是奧古斯丁的某種勝利。 本書中似乎有三個城邦(Civitates):第一個是上帝之城,有虔誠者和天使組成的城邦,他們在信望愛中生活;第二個是地上之城:由墮落的人類甚至墮落的天使組成,自愛、驕傲和紛爭是其基調,最終變成「魔鬼之城」,永罰是其未來的命運;第三個是古典的地上之城,主要反映在第19卷:是Varro所說的學園派的倫理觀念構成的地上之城,是奧古斯丁從古典中借來的,並將之基督教化了。奧古斯丁沒有區分後兩個「地上之城」,但我感覺確實存在某種的區分,尤其是古典的地上之城,思想氣質和溯源於基督教觀念的地上之城完全不同。 在「譯者說明」中,吳飛澄清說,《上帝之城》不是一部討論政治哲學或政治神學的專門著作,其主題是「人的美好生活」,這是因為,「正是在奧古斯丁這里,政治問題失去了整全的視野;正是在奧古斯丁這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可以在城邦之外實現。」【「譯者說明」,奧古斯丁:《上帝之城:駁異教徒》,吳飛譯,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版,上,第6頁,下同】另外兩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是:在奧古斯丁那裡,對心靈的研究變成了一種心理學研究,而自由意志成為人性善惡的決定性要素。 在「譯者說明」中吳飛還認為,此書中奧古斯丁的主要意圖是「全面樹立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合法地位。而要完成這個任務,他一方面要前面清理和批判羅馬的古典宗教,另一方面要相對地肯定羅馬的政治(因為基督教不會取代這個政權,反而要依靠它的保護)。」【上,3】這兩點奧古斯丁做得非常優雅,他既極為從容地批判了希臘羅馬的諸神崇拜,同時又對羅馬帝國給予了一種神學目的論的相對肯定(這應該是承續了尤西比烏斯在《教會史》的路徑)。不過,這一意圖的另一個維度似乎被忽略了:奧古斯丁似乎還有另一重的作為,那就是在猶太教面前辯護基督教的正統性。因為基督教發源於猶太教,兩者關系千絲萬縷,相對於異教諸神,猶太教對基督教的正統性構成的威脅遠難應付。奧古斯丁的這一辯護也困難得多,且不那麼成功(主要內容見卷16、17、18):這不但涉及到對《聖經》文本的某種偏執的寓意解釋,而且蘊含著某種反猶主義色調。】 在輯錄進來的「回顧」中,奧古斯丁陳述了本書的背景:公元410年野蠻人哥特部族劫掠了羅馬。諸神的崇拜者即異教徒歸罪於基督教的獨尊即禁止崇拜異教。奧古斯丁花費多年完成本書。前五卷反對這樣的論點:諸神崇拜有利於人事的興盛;接下來的五卷反對的論點認為:諸神崇拜對死後生活有用。接下來的十二卷構成了下部,展示了自己的整體神學思想,分別陳述了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和塵世之城(earthly city)的起源、發展和結局。 卷一在「前言」中Augustine說自己是應Marcellinus之邀撰寫此書,解釋「或是在時間中穿梭,因為信心在不敬的人們中寄居朝聖(Pilgrimage)並等候,或是穩穩的站立在永恆居所的」上帝之城【的公民們(civitas)】以及為統治欲所統治的地上之城。本卷主要就著哥特人的侵略,為基督教辯護,是全書的一個引子,自成獨立的一卷。 「因為基督,那些蠻族人才饒了這些羅馬人…但他們現在卻在指責基督教時代,把這座城遭受的壞事歸於基督」【上7】 Augustine說,勝利者因為被征服者的神而饒恕了被征服者的事,還沒有見過。這里Augustine掌握的史實似乎不夠精確。亞歷山大征服推羅時寬恕了赫拉克勒斯神廟的避難者,希臘人也饒恕了躲在雅典娜神殿中的忒拜人。 羅馬人把羅馬交給被征服了的神祗來守衛是不明智的。「自由在他們的聖所喪失了,卻在我們的教堂保存起來…在基督的教堂里,兇殘的蠻族人也表現出悲憫與謙卑。」【上11】Augustine認為,這是「上帝限制、阻止、奇跡般地控制了那最嗜殺最兇殘的心志。」【上13】 災難中的悲憫,尤其是巨大的苦難,會同時臨到義人和不義的人。差別則在於「壞人會憎恨上帝、褻瀆上帝,好人卻向上帝祈禱、贊美上帝。」【上14】反思後,基督徒會謙卑地發現,自己常常並非全然清白:多少屈服於肉體的誘惑;也常因不敢冒犯人、自己的名譽和安全、沉溺與奉承等原因而不願去教育、警告和糾正壞人。因此,就好人而言,「他們受到鞭撻,不是因為他們都過著一種壞的生活,而是因為他們都喜愛塵世的生活。」【上16】另外,如約伯的例子,災難有時候也是一種考驗。「折磨有時會有更有用處,因為它教會人們熱愛不朽的東西。」【上19】Augustine還說,被殺害這種死亡方式也並不比「在恐懼與死亡的威脅下長命百歲」更可怕,因為關鍵是「應該問死了會到哪裡去」。【上20】哪怕沒有葬身之地也不會與天地分開或影響復活。奧古斯丁提供一個為宗教原因資源忍耐的例子,就是羅馬統帥Regulus自願守諾死在迦太基。 接下來,奧古斯丁分析了劫掠中對女子的姦淫行為帶來的問題。Augustine的論點是:「在姦淫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只要保持無比堅毅的心靈,就不會丟掉貞操,但是會產生羞恥,因為怕別人認為,這是心志甚至意志默許而做的;而發生此事時,不可能沒有身體的快樂。」【上26】如果為了避免被姦淫而自殺呢?第一、會得到原諒;第二、那些不願意自殺的人,是不願用自己犯罪來避免別人的傷害,「對自己的殺害當然算是謀殺。」【上26】奧古斯丁說,「只要心靈的觀念保持不變,她就能把身體神聖化,別人暴力的慾望無法褫奪自己身體的神聖性。」【上28】Augustine舉了高貴的Lucretia的自殺例子,認為這個備受贊譽的Lucretia在自殺的時候,「把那個無辜的、貞潔的、遭受了暴力蹂躪的Lucretia殺了。」【上29】 在這里奧古斯丁確立了不可自殺或自殺也是謀殺的絕對原則。自殺也從不表明心靈的偉大,「因為凡是自盡的人,都沒有力量承受艱苦或別人的罪。…而那些更能忍受苦難的生活而不是逃跑的,那些能靠純潔的良知之光,藐視人們的(特別是大眾的)判斷的人(因為他們總是陷入錯誤的黑暗中),才配得上是偉大的心靈。」【上33】Cato的自殺出於懦弱,不值得贊美,應該贊美約伯的忍耐。總之,「沒人可以逃避塵世中的煩惱隨意自戕性命,因為這是陷入永恆的煩惱。」【上37】隨即,奧古斯丁也勸慰了那些遭到強暴的姐妹們。 接下來,奧古斯丁說,那些指責基督教時代的人,其關注和平並不是基於美德,而是只想滿足慾望,而在人類中,羅馬人的統治欲尤其強烈。Scipio反對滅迦太基,因為繁榮會腐壞和毀滅羅馬,而對安全的關注則帶來節制。羅馬人不該將自己的壞事、墮落和災難歸罪於基督教時代。奧古斯丁說,只要上帝之城還在朝聖之中,就與地上之城交織在一起,互相混雜。 最後,奧古斯丁預告了接下來的反駁:早在諸神祭祀被禁止之前,就有災難;羅馬人的道德風俗是什麼,上帝為何屈尊提升羅馬帝國;反駁那些認為諸神崇拜對死後生活有用的論點。 卷二本卷指出,在崇拜異教諸神的時代,羅馬就同樣遭受了很多災難。而且,羅馬的宗教不僅沒有提升靈魂,反而導致了道德的墮落。 奧古斯丁要讓那些敵人和「我們共同回憶,在基督化為肉身之前,在他們徒勞中傷的基督的光榮的名字為人民所知之前,羅馬的政事(res Romanae)已經遭受了多少和多麼不同的災難。」【上50】諸神從未頒布正當的誡命,儀式中卻不乏下流。「神靈根本不關心他們的生命與道德,而是允許可怕的、令人發指的壞事充滿他們。」【上52】而希臘哲學不是羅馬的,哲學家憑敏銳天性推理追問事物的自然,在神的幫助下有大量發現,雖然這不及虔誠之路,但較鬼怪的殿堂好得多。諸神通過大祭司確立了那些下流的戲劇表演。 希臘人詩人在詩歌中褻瀆諸神自己,而且讓表演褻瀆故事的演員接受城邦的榮耀;羅馬人稍微好一些,雖然允許人們用下流的表演祭祀諸神,卻貶斥演員。柏拉圖提出要審查對抗真理的詩人,把他們趕出城邦,「不願意詩人的虛構污染和敗壞公民的心靈,」【上61】或許棕櫚應該授予柏拉圖。總之,羅馬人沒有從諸神那裡接受如何生活的法律,反而要從雅典借用梭倫的法律。 羅馬的美德基於自然天性而不是法律。在羅馬建城的時候,如同Sallustius所言,羅馬人就掠奪薩賓的婦女;對Camillus不仁不義。而Sallustius說,兩次布匿戰爭期間,因為迦太基的威脅,羅馬人民達到最好的道德風尚和和諧,因此Scipio不願意滅亡迦太基;共和後也是基於對塔昆復辟的恐懼才有節制。總之,羅馬最美好的時期都僅僅如此。而迦太基滅亡之後,Sallustius說羅馬怎樣迅速變成了最邪惡的城市:「財富帶來的道德敗壞如何最終導致了內戰…祖先的道德已經不是像以前那樣一點點改變,而是彷彿被激流捲走了。」【上68】在基督教來臨之前很久,羅馬已經跌入了最糟糕的道德風尚。「其實他們的苦難是他們的高傲和享樂導致的,他們卻指責基督徒的宗教。」【上69】羅馬人熱愛諸神,卻根本不在乎共和國變得最壞和邪惡;「各省對國王的服務也不是因為國王是道德的導師,而是因為國王是他們的財富的主子和財富的提供者,不是衷心地榮耀他們,而是卑鄙和充滿奴性地害怕他們。」【上70】 Cicero就指責說「羅馬正在完全滅亡,共和什麼都不剩了。」【上71】在《論共和》中,共和是「人民之事(rem populi)」,而人民「指的並不是所有人和大眾的集合,而是按照對『正義(iuris)』的認同和對共同的利益集合起來的團體。」【上72】這樣的共和可以採取君主制、貴族制或民主制。而當羅馬變成Sallustius描述的樣子,則根本就不存在共和了。「如果沒有人這樣擁有城邦的道德、或者沒有道德被這樣的人掌握,根本不可能建立或如此長久地維護這樣一個如此正義和寬廣的共和的統治。」【上73】這里,Cicero早在基督道成肉身以前很久就哀悼羅馬的衰亡。奧古斯丁補充說,「真正的正義只存在於基督建立和統治的那個共和,如果人們可以把這個叫做共和的話。」【上74】 在羅馬的道德滅亡中,諸神根本不關心,根本算不上神。諸神看上去似乎在教唆人們滿足慾望,而不是控制慾望。諸神「反而加重了道德的墮落和腐壞,促使她滅亡。」【上78】諸神沒有阻止Sulla殘酷的行為;諸神自相殘殺,使得人的內戰有借口。「羅馬共和早已被最壞的公民道德毀滅了,在主耶穌基督來臨之前已經不剩下什麼了…他們不把這些毀滅歸給他們的神,卻把那短暫的壞事歸於我們的基督。」【上81】 有一種講法,諸神在隱秘中傳授好的道德誡命,卻公開展示下流。神殿的的淫穢表演,對母神Flora的慶典也污穢,這在真正的宗教看來,是有害的。最後,奧古斯丁鼓勵羅馬人放棄諸神崇拜,而轉向真正救贖的基督教。 卷三本卷分析諸神崇拜並不能阻止各種災難折騰這羅馬和羅馬帝國。 首先,羅馬民族的起源之城特洛伊或伊利昂就被希臘人征服和夷平。特洛伊之被征服,也不能認為是特洛伊偽誓的結果,因為諸神習慣於犯罪。Romulus殺弟,諸神也沒有報復;而羅馬甚至更殘酷地毀滅了伊利昂,則引入伊利昂諸神照顧羅馬不是明智做法。Numa時期羅馬是和平的,但福祉是真正的上帝帶來的。羅馬隨後捲入了瘋狂的戰爭;羅馬設置了眾多的諸神,卻因此得罪了上帝。諸神卻讓Aeneas的子孫以武力獲得妻子。 羅馬諸王中只有Numa和Martius不是死於非命,諸神卻沒有看顧。Tarquinius則是在罪惡中興建了Capitol神殿。最初的執政官排擠同僚;貴族對平民實行奴役統治,平民則設立了保民官,沖突和內亂不斷。「他們認為,對那些神的崇拜就是為了獲得在此世的微茫而虛假的幸福…羅馬人卻遭受如此巨大的災難,那些神究竟在哪裡呢?」【上112】羅馬人引入戲劇表演,卻招致道德上的墮落。布匿戰爭中羅馬遭受很大災難,尤其受到漢尼拔的蹂躪,還有同盟城邦Saguntinus悲慘的滅亡,向諸神求助也沒有用。勝利後,羅馬卻對解救者Scipio忘恩負義。而勝利帶來的卻是歌舞昇平中的道德墮落。「奧古斯都以各種方式取消了自由,但在他們眼中,這自由已經沒有什麼光榮,而是充滿了爭斗、滅亡、災難和頹廢的自由。奧古斯都要恢復帝王的獨斷,這樣就可以改革羅馬共和國,給她衰老羸弱之軀恢復健康。」【上122】 共和國城邦的不和:同盟戰爭、奴隸戰爭、城邦內戰中,羅馬人血流成河。不和首先來自格拉古騷亂,而元老院卻在殺戮的地方建立和諧女神像,真是嘲諷。Marius和Sulla的內戰使得共和國遭受毀滅性的災難。外族的劫掠沒有公民內戰殘忍。在基督來臨之前,有一系列眾多而極其殘酷的戰爭。直到奧古斯都,其間西塞羅也被殺。 崇拜諸神的時代,諸多同樣的災難同樣存在。在不能崇拜諸神的時代歸罪於基督,沒有道理。 卷四本卷開始討論「羅馬人的道德是什麼,並且其權能籠罩所有王國的真正的上帝,為什麼認為要幫助提升這個帝國。…即與羅馬帝國的發展相關的問題。」【上135】但本卷主要是否定性的,下一卷才給出正面論述。 首先,羅馬的遼闊綿長不應該歸於諸神,帝國輾轉於黑暗的恐懼和殘酷的慾望之中,脆弱而讓人害怕。而壞人的統治傷害更多的是統治者自己,「罪行和奢侈毀壞了自己的心靈。…沒有了正義,國家不過是一大群強盜。」【上137】 亞述的Ninus首先擴展帝國,甚至比羅馬更長。羅馬的遼闊綿長應該歸於誰呢?在羅馬的諸神中,「他們根本不敢說哪個神建造、擴張和保存了羅馬帝國,他們給每個神分派職責,根本不相信有一個主宰整體的神。」【上142】Varro說是Jupiter的功勞。 一種觀點認為:朱庇特是物質世界的心靈(則殺死一個生靈,就殺死了神的一部分);一種認為世界的一些部分屬於朱庇特的兄弟姐妹;或住普特是以太或天空;或者是無處不在的神;是諸般雜神。幸福女神、命運女神、德性女神【「古人早就把德性定義為活得好和正直的藝術」,上155】,關系很亂。為何不單單崇拜幸福女神呢?「幸福女神為何不和十二主神(di Consentes)一起在廣場里呢?」【上158】 Augustine說,上帝是幸福的給予者。而朱庇特則和有夫之婦通姦,無恥地勾引和蹂躪美麗的孩童。大祭司Scaevola談到三種神:詩人的;哲學的;城邦領袖的。【上163】詩人的神是瑣屑無用的,還虛構了很多下流故事;哲學家的教導空洞,甚至有害;城邦則有時堅持錯誤的信仰。 諸神根本無法擴展和保存羅馬帝國,否則會給希臘更大的賜予。有鳥占說羅馬帝國的強大和穩定。「因為有特爾米努斯神,誰也不能動搖羅馬的疆界;因為有尤文塔斯女神,誰也不能剝奪羅馬的青春。…帝國的疆域確實保持了不變,但諸神向基督讓步了,不僅讓出了神殿中的座位,甚至讓出了信仰者的心靈。」【上165】Varro一方面雖支持諸神信仰,卻也接近於承認崇拜唯一的上帝,相信上帝靠運動和理性統治世界。【上168】諸神信仰源自「那些明智的和智慧的人要用這樣的宗教欺騙人民。…當了君主的人雖然知道這些是虛妄的,但還是要以宗教的名義說服人們相信這是真的,就同樣可以把人們更牢地束縛在公民社會,也就可以把他們變成臣民來統治了。」【上169】 真正的上帝的判斷和力量規劃了所有的王國持續的實踐,而猶太人的王國是唯一真正的上帝所建立和保存的,只要猶太人仍然在真正的宗教里。 卷五本卷論及了上帝的前知和人的自由意志,提出了一種目的論的歷史觀念,解釋了羅馬帝國的興衰。 幸福是獲得所有人們欲求的東西,是上帝的賜予。「為何上帝還是想讓羅馬帝國那麼廣大長久?…人類王國的建立依賴上帝的神意(providence)。」【上173】跟星座沒有關系。有些人所謂的命運,指的就是依賴上帝的意志的因果鏈。「他們畢竟把因果的順序和鏈條歸給最高的上帝的意志和力量,他被最好和最真實地認為,所有事情在發生之前,他都已知道,他也不會讓什麼東西不受他的約束;一切力量來自他,雖然一切意志並不都來自他。只有上帝的最高意志,他們可以稱為命運,而他的力量穿越一切事物,不可阻擋。」【上181】就像塞涅卡所言:「願意的人,命運領著走;不願意的,命運牽著走。」【上181】 Cicero為了防止承認命運毀壞自由意志,否認對未來的知識和命運。「如果以為未來的所有事情都可以前知,一切就都會按照前知的順序發生;如果事物的順序是確定的,那麼因果次序也是確定的;因為如果沒有事先的動力因(sufficient cause),什麼也不會發生。如果因果次序是確定的,一切都是其所是…那什麼都不在我們的能力之內,也就沒有意志的抉擇了。…那麼人類生活整個就毀了。」【上183】正是為此,cicero迫使宗教必須二選一:要麼是什麼事情都在我們的意志控制之下,要麼是有對未來的前知。Cicero選擇了意志的自由抉擇(liberum voluntatis arbitrium)。 奧古斯丁說cicero這樣就瀆神了,雖然本意是想讓人變得自由。「宗教的心靈會同時選擇二者,通過信仰和虔誠來實現二者。…我們說上帝能夠在一切發生之前就知道,同時也強調我們靠意志做事。…並不能推導出,因為上帝已經確定了所有的因果順序,所以什麼都不取決於我們的意志的抉擇。我們的意志本身就在因果順序當中,所以對上帝而言是確定的,包含在他的前定之中。就是因為上帝能預先知道萬事萬物的原因,因此他也不會忽視我們的意志在這些原因當中的位置,他會前知到,我們的意志就是我們的行為的原因。」【上184-5】 奧古斯丁繼續說,「而來自意志的原因,要麼來自上帝的意志,要麼來自天使的意志,或是人的、動物的意志。…萬事的動力因,都是意志的原因,這意志屬於作為生命之靈氣的自然。…給了萬物生命的聖靈,是一切物質和被造的聖靈的創造者,這就是上帝自身,是一個不被創造的聖靈。…在事物的原因中,能因而無所因的,是上帝。」【上185】「如果一定讓我把命運的名字用在什麼事上,我會說弱者的命運,就是強者的意志,因為前者被掌握在後者的力量中。」【186】 奧古斯丁認為我們不必像斯多葛學派那樣害怕必然性。「如果必然性,指的就是不在我們的力量掌握中的事情,而是即使我們不願意也會發生的,就像死亡的必然性一樣,那麼就很顯然,我們的意志是不受制於這種必然性的,因為我們自己是靠這意志來正確或錯誤地活著。…而如果必然性被定義為:使某事必然如此或必然發生的原因,我真不知道為什麼要害怕失去我們的自由意志。…我們的自由抉擇並不受制於一種取消自由的必然性。」【上187】「對上帝的前知,我們要好好信仰;對自由意志,我們靠它好好活著。」【上188】最後,奧古斯丁說,上帝的普世神意是無所不包的,「無論好人壞人,他都賜給和石頭一樣的存在,賜給和樹木一樣可以繁衍的生命,賜給和牲畜一樣的感性生命,賜給和天使(而且只有天使)一樣的理智生命。…我們不可相信,人類的王國、他們的統治、他們的奴役,上帝會讓這些脫離他的神意之法。」【上189】 羅馬人有一種道德使得上帝扶持了他們的帝國,那就是他們最在意的是名譽和贊美,在財富上則只限於用誠實的手段能取得的那些。「在他們看來,祖國受奴役是不光榮的,而統治和發號施令是光榮的,所以首先尋求自由,隨後又渴望統治。」【上189】城邦一旦爭得了自由,便在很短的時間內,變得令人難以置信地強大和繁榮,「首先是靠了對自由的愛,然後是對稱霸的愛,以及對贊美和光榮的欲求,他們建樹很多。」【上190】Vigil也鍾愛羅馬特有的稱王稱霸、發號施令的技藝,在Aeneas中寫道:「兇狠的朱諾出於害怕,和我一起愛撫這些世界的霸主,這個穿托加袍的民族——羅馬人。…羅馬人,你記住,你要用帝王之術王於萬國,這才是你的技藝,開太平之道,寬恕臣服者,毀滅高傲者。」【上191】 但羅馬人很快墮落,不再用這種技藝,而是用陰謀和欺詐獲得榮耀和光榮。在Cato身上有更多的美德。「光榮、榮耀、帝國,他們那麼渴望,好人會以好的技藝追求,其實並不應該以德性為手段來追求;人們應該考它們來追求德性。」【上192】Sallustius說,是少數公民的突出德性帶來了勝利,「但是當羅馬給奢華與懶散所腐化之後,卻是共和國本身因其偉大而在它的將領和長官問題很多的情況下還能維持住。」【上194】 在奧古斯丁看來,「讓對正義的喜愛超過對光榮的欲求吧。…對人間贊美的熱愛也就會變得臉紅,讓位給對於真理的愛。」【上195】基督教的殉道者,「有真正的德性,也就是真正的虔誠,也因為他們的人數數不勝數。但另外那些住在地上之城,他們的所作所為完全是為了地上王國,而不是天上王國的安全。」【上196】 上帝沒有把永恆的生命給予羅馬人,而是把最輝煌的帝國的地上光榮給他們,因為「他們為了公共之事,也就是共和(re publica),不把自己的私事放在心上;能夠為了國庫而抗拒貪欲,用自由的韜晦為祖國出謀劃策,遵守祖國的法律而不越軌,沒有有害的慾望;所有這一切是獲得榮耀、帝國、光榮的真正道路;他們在幾乎所有民族中得到榮耀,把羅馬帝國的法律強加給很多民族。」【上197】在這里,奧古斯丁的談及「地上之城的公民」,以羅馬為範本。【上198】奧古斯丁說,羅馬人的例子應該激勵基督徒追求天國。 奧古斯丁比較了追求光榮(glory)與追求霸權的區別,後者更差。「上帝之所以幫助羅馬人獲得了這樣大的帝國,是因為按照地上之城的標准,他們是好人。但是也一定有我們看不到的,上帝知道的,別的隱秘的原因。」【上205】不過上帝之城中聖徒的德性遠遠超過地上之城的德性。「對上帝有真正的虔誠的人,愛上帝、信上帝、望上帝。他更關心自己身上令自己不悅的東西,而不是那些取悅自己的東西。」【上206】 「而如果那些有真正虔誠、過著真正的好生活的人,懂得治理人民的帝王之道,如果上帝的悲憫賜給他權力,那人間就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事情了。」【上205】推展羅馬帝國算是上帝對人類的看顧。皇帝們以正義治國,也不忘自己是凡人,就是幸福的。「如果他們能夠讓自己的權力成為威嚴的上帝的侍婢,如果能在最大可能的范圍內讓人們崇拜上帝,如果他們敬畏、熱愛、崇拜上帝,如果他們愛上帝的過勝過愛自己的國…那他們就是幸福的。」【上210-1】虔誠的皇帝Constantine得到了上帝的祝福和繁榮;而Theodosius則是虔誠的典範。 卷六前面5卷是批評為了塵世生活而崇拜諸神的人,而接下來的6-10卷則是批評那些宣稱為了永恆的生命而崇拜諸神的人。Augustine的批評是以Marcus Varro的古典宗教分類為依據的:神話的、城邦的、自然的神學。部分地,在批評異教神學時,奧古斯丁也在對基督教神學進行建構性論述。 有些人宣稱,「崇拜被基督教摧毀的異教諸神,不是為了此生,而是為了死後的未來。」【上216】奧古斯丁要辨析和批評這個問題,他轉向Varro的《人神制度稽古路》(antiquities)。在其中Varro先談人事,再談神事,是「為了表明,城邦是先存在的…是因為神事是人們設置的。」【上222】Varro區分了三種神學,也就是三種解釋諸神的理路:其中一個是神秘的(mythicon)或神話的(fabulare),主要是詩人和劇場用的;一個是自然的(physicon),主要是哲學家用的;第三個是城邦的(civile),是民眾和世界用的。 奧古斯丁說,Varro被迫崇拜城邦的神,而「無論是神話還是城邦的神學,都不會帶來永生。」【226】城邦神學依賴於神話神學和自然神學。其中,「詩人筆下的諸神雖然不值得民眾追隨…至於諸神的譜系,民眾更傾向於詩人的敘述,而不是自然神學的。」【上227】神話神學與城邦神學有類似之處,前者中極為低賤下流的表演,在城邦神學中有的得到崇拜和遵從。「人們按人形製作諸神,所以相信他們也會像人一樣喜歡那些貪欲。」【上229】事實上,「大地是上帝的作品,而不是他的母親。」【上231】神話神學和城邦神學都是虛妄和下作的,因為神話的戲劇表演進入了城邦神學的節慶。 諸神的職責細密分開,這沒有神聖的榮耀,而是丑角的丟人顯眼。他們給Liber神配上女侍者,並通過酒來催動性慾;婚配上要求jugatinus和Domicus。奧古斯丁譴責:「還是放過人的羞恥心吧;讓人們隱秘的羞澀得到保護

Ⅷ 歷任梵蒂岡教皇

01=033~67=ST.Peter=聖伯得祿=彼得/伯鐸
02=067~76=ST.Linus=聖理諾=萊納斯
03=076~91=ST.Cletus=聖格肋多=anacletus阿納克利特斯
04=091~00=ST.Clement 1=聖格來孟1=克萊門特/clemens克雷門/革利免
05=100~05=ST.Evaristus=聖厄瓦利多=埃弗里斯特斯
06=105~15=ST.Alexander 1=聖亞歷山大1=
07=115~25=ST.Sixtus 1=聖西斯篤1=西克斯特斯
08=125~38=ST.Telesphorus=聖德肋斯福綠=蒂萊斯福勒斯
09=138~40=ST.Hyginus=聖喜及諾=希賈伊納斯
10=140~54=ST.Pius 1=聖碧岳1=派厄斯/庇護
11=154~66=ST.Anicetus=聖亞尼色多=阿尼西特斯
12=167~75=ST.Soter=聖索得=索特
13=175~89=ST.Eleutherius=聖厄來得利=埃柳蒂勒斯
14=189~99=ST.Victor 1=聖味多1=維克托
15=199~17=ST.Zephyninus=聖塞佛利諾=澤菲賴納斯
16=217~22=ST.Calixtus 1=聖加利斯多1=卡里克斯托斯/卡利斯圖/
17=222~30=ST.Urban 1=聖烏爾邦1=厄本/烏爾班(爭位hippolytus希波利特斯)
18=230~35=ST.Pontian=聖彭弟央=龐申
19=235~36=ST.Anterus=聖安德祿=安特勒斯
20=236~50=ST.Fabian=聖法比央=費比恩
xx=250~51=empty
21=251~53=ST.Cornelius=聖高內略=科爾尼利厄斯(爭位novatain諾維申)
22=253~54=ST.Lucius 1=聖路濟1=柳希厄斯
23=254~57=ST.Stephan 1=聖斯德望1=斯蒂芬/stephanos斯捷凡
24=257~58=ST.Sixtus 2=聖西斯篤2=西克斯特斯
xx=258~59=empty
25=259~68=ST.Dionysius=聖狄尼修=戴奧尼西厄斯
26=269~74=ST.Felix 1=聖斐利斯/聖斐利濟1=菲利克斯
27=275~83=ST.Eutychian=聖歐弟斯=龍蒂基恩
28=283~96=ST.Cajus=聖加約=Geius凱耶斯
29=296~04=ST.Marcellinus=聖瑪塞利諾=馬爾塞萊納斯
30=304~09=ST.Marcellus 1=聖瑪塞利/瑪塞祿1=馬爾塞勒斯
31=309~10=ST.Eusebius=聖歐瑟伯=尤西比厄斯
32=311~14=ST.Miliades=聖彌弟亞德=miltiades米爾泰厄迪茲
33=314~35=ST.Sylvester 1=聖西物斯特1=西爾威斯特/西爾維斯特
34=336~xx=ST.Mark=聖瑪爾谷=marcus馬爾克斯
35=337~52=ST.Julius 1=聖儒略1=朱利厄斯
36=352~66=Liberius=黎貝留=labiryus萊比里厄斯
37=366~84=ST.Damasus 1=聖達馬蘇1=達默瑟斯
38=384~99=ST.Siricius=聖敘利谷=西里修斯
39=399~01=ST.Anastasius 1=聖亞納大西1=阿納斯泰希厄斯
40=401~17=ST.Innocent 1=聖英諾森1=
41=417~18=ST.Zosimus=聖索西莫=佐西默斯
42=418~22=ST.Boniface 1=聖鮑尼法1=博尼費斯/卜尼法斯/逢尼發西/博尼法斯
43=422~32=ST.Celestine 1=聖則來斯定1=塞勒斯廷/西萊斯廷
44=432~40=ST.Sixtus 3=聖西斯篤3=西克斯特斯
45=440~61=ST.Leo 1=聖良1=利奧
46=461~68=ST.Hilary=聖喜拉利=Hilaryus希萊里厄斯
47=468~83=ST.Simplicius=聖新皮西=辛普利西厄斯
48=483~92=ST.Felix 2=聖斐利濟2=菲利克斯
49=492~96=ST.Gelasius 1=聖則拉西1=吉萊西厄斯/傑拉修
50=496~98=Anastasius 2=亞納大西2=阿納斯泰希厄斯/亞那斯搭斯
51=498~14=ST.Symmachus=聖西馬谷=西默克斯/辛瑪古(勞倫西烏498,501~504)
52=514~23=ST.Hormisdas=聖何彌達斯=霍爾米茲德斯/何爾米斯達斯
53=523~26=ST.John 1=聖若望1=約翰
54=526~30=ST.Felix 3=聖斐利濟3=菲利克斯
55=530~32=Boniface 2=鮑尼法2=博尼費斯(dioscorus戴奧斯庫勒斯/狄奧科魯530)
56=533~35=John 2=若望2=約翰
57=535~36=ST.Agapetus 1=聖亞加皮多1=阿格皮特斯
58=536~37=ST.Silverius=聖西爾物略=西爾維里厄斯
59=537~55=ST.Vigilius=聖味及略=維吉利厄斯
60=555~61=Pelagius 1=貝拉齊1=皮萊吉厄斯/佩拉糾
61=561~74=John 3=若望3=約翰
62=575~79=ST.Benedict 1=聖本篤1=本尼迪克特/本篤/本尼狄克
63=579~90=Pelagius 2=貝拉齊2=皮萊吉厄斯
64=590~04=ST.Gregory 1=聖額我略1=格雷戈里/格雷高里/格列高里
65=604~06=Sabinian=沙比尼央=瑟比尼恩
66=607~xx=Boniface 3=鮑尼法3=博尼費斯
67=608~15=ST.Boniface 4=聖鮑尼法4=博尼費斯
68=615~18=ST.Deusdedit=聖戴奧得第=迪厄斯代迪特
69=619~25=ST.Boniface 5=鮑尼法5=博尼費斯
70=625~38=Honorius 1=何諾略1=霍諾里厄斯/洪諾留
xx=638~40=empty
71=640~xx=Severinus=塞味利諾=塞弗賴納斯
72=640~42=John 4=若望4=約翰
73=642~49=Theodore 1=德奧多祿1=西奧多
74=649~54=ST.Martin 1=聖瑪爾定1=馬丁
75=654~57=(ST.)Eugene 1=(聖)歐吉尼1=尤金
76=657~72=ST.Vitalian=聖魏德連=維泰利恩
77=672~76=Deodatus=戴奧德弟=埃迪奧德特斯
78=676~78=Donus=多諾=多納斯
79=678~81=ST.Agatho=聖亞加東=亞格索
80=681~83=ST.Leo 2=聖良2=利奧
81=684~84=ST.Benedict 2=聖本篤2=本尼迪克特
82=685~86=John 5=若望5=約翰
83=686~87=Conon=哥諾=科農
84=687~01=ST.Sergius 1=聖色及伍1=塞吉厄斯/塞爾吉烏(theodore西奧多2/狄奧多爾2.687)(paschal帕斯卡爾1/帕斯夏1687)
85=701~05=John 6=若望6=約翰
86=705~07=John 7=若望7=約翰
87=708~xx=Sisinnius=西息尼=西西尼厄斯
88=708~15=Constantine=君士坦丁=
89=715~31=ST.Gregory 2=聖額我略2=格雷戈里
90=731~41=ST.Gregory 3=聖額我略3=格雷戈里
91=741~52=Zachary=聖匝加利=扎克賴厄斯
92=752~xx=Stephen 2=斯德望2=斯蒂芬/司提反
93=752~57=ST.Stephen 3=聖斯德望3=斯蒂芬
94=757~67=ST.Paul 1=聖保祿1=保羅
95=768~72=Stephen 4=斯德望4=斯蒂芬(康斯坦丁2767~68)(菲利伯768)
96=772~95=Hadrian 1=亞弟央1=adrian艾德里安/adrianus安德里安
97=795~16=ST.Leo 3=聖良3=利奧
98=816~17=Stephen 5=斯德望5=斯蒂芬
99=817~24=ST.Paschal 1=聖巴斯卦1=帕斯卡爾/帕斯夏/帕斯迦爾
100=824~27=Eugene 2=歐吉尼2=尤金
101=827~xx=Valentine=凡倫弟諾=瓦倫丁
102=827~44=Gregory 4=額我略4=格雷戈里
103=844~47=Sergius 2=色及伍2=塞吉厄斯(約翰844)
104=847~55=ST.Leo 4=聖良4=利奧
105=855~58=Benedict 3=本篤3=本尼迪克特(anastasius阿納斯泰希厄斯/阿納斯塔修8
106=858~57=ST.Nicholas 1=聖尼格老1=尼古拉斯/尼古拉
107=867~72=Hadrian 2=亞弟央2=艾德里安
108=872~82=John 8=若望8=約翰
109=882~84=Marinus 1=瑪利諾1=馬里納斯
110=884~85=ST.Hadrian 3=聖亞弟央3=艾德里安
111=885~91=Stephen 6=斯德望6=斯蒂芬
112=891~96=Formosus=福莫索=福莫瑟斯
113=896~xx=Boniface 6=鮑尼法6=博尼費斯
114=896~97=Stephen 7=斯德望7=斯蒂芬
115=897~xx=Romanus=羅馬諾=羅梅納斯
116=898~xx=Theodore 2=德奧多祿2=西奧多
117=898~00=John 9=若望9=約翰
118=900~03=Benedict 4=本篤4=本尼迪克特
119=903~xx=Leo 5=良5=利奧(christopher克利斯托弗/克利斯托夫903~904)
120=904~11=Sergius 3=色及伍3=塞吉厄斯
121=911~13=Anastasius 3=亞納大西3=阿納斯泰希厄斯
122=913~14=Lando=藍多=蘭多
123=914~28=John 10=若望10=約翰
124=928~29=Leo 6=良6=利奧
125=929~31=Stephen 8=斯德望8=斯蒂芬
126=931~36=John 11=若望11=約翰
127=936~39=Leo 7=良7=利奧
128=939~42=Stephen 9=斯德望9=斯蒂芬
129=942~46=Marinus 2=瑪利諾2=馬里納斯
130=946~55=Agapetus 2=亞加皮多2=阿格皮特斯
131=955~64=John 12=若望12=約翰
132=964~65=Leo 8=良8=利奧
133=964~xx=Benedict 5=本篤5=本尼迪克特
134=965~72=John 13=若望13=約翰
135=972~74=Benedict 6=本篤6=本尼迪克特
136=974~83=Benedict 7=本篤7=本尼迪克特(卜尼法斯/逢尼發西7.974,984~985)
137=983~84=John 14=若望14=約翰
138=985~96=John 15=若望15=約翰
139=996~99=Gregory 5=額我略5=格雷戈里
140=999~03=Sylvester 2=西物斯特2=西爾威斯特/西爾維斯特
141=1003~xx=John 17=若望17=約翰
142=1003~09=John 18=若望18=約翰
143=1009~12=Sergius 4=色及伍4=塞吉厄斯
144=1012~24=Benedict 8=本篤8=本尼迪克特(格雷高里6.1012)
145=1024~32=John 19=若望19=約翰
146=1032~44=Benedict 9=本篤9=本尼迪克特
147=1045~xx=Sylvester 3=西物斯特3=西爾威斯特/西爾維斯特(格雷高里6.1045~46)
148=1045~xx=Benedict 9=本篤9=本尼迪克特
149=1045~46=Gregory 6=額我略6=格雷戈里
150=1046~47=Clement 2=格來孟2=克萊門特
151=1047~48=Benedict 9=本篤9=本尼迪克特
152=1048~xx=Damasus 2=達馬蘇2=達默瑟斯
153=1049~54=Leo 9=聖良9=利奧
154=1055~57=Victor 2=味多2=維克托
155=1057~58=Stephen 10=斯德望10=斯蒂芬(本篤/本尼狄克10.1058~59)
156=1059~61=Nicholas 2=尼格老2=尼古拉斯
157=1061~73=Alexander 2=亞歷山大2=(洪諾留2.1061~72)
158=1073~85=Gregory 7=額我略7=格雷戈里(克萊門特3.1080,1084~1100)
159=1086~87=Victor 3=味多3=維克托
160=1087~99=Urban 2=烏爾邦2=厄本/烏爾班
161=1099~18=Paschal 2=巴斯卦2=帕斯卡爾(西奧多里克1100~02)(albert阿爾伯特1102)(西爾威斯特4.1105~11)
162=1118~19=Gelasius 2=則拉西2=吉萊西厄斯(格雷高里8.1118~21)
163=1119~24=Calixtus 2加利斯多2=卡里克斯托斯/卡利斯圖
164=1124~30=Honorius 3=何諾略3=霍諾里厄斯西萊斯廷2.1124)
165=1130~43=Innocent 2=英諾森2=(阿納克萊圖2.1130~38)(維克托4.1138)
166=1143~44=Celestine 2=則來斯定2=塞勒斯廷
167=1144~45=Lucius 2=路濟2=柳希厄斯
168=1145~53=Eugene 3=歐吉尼3=尤金
169=1153~54=Anastasius 4=亞納大西4=阿納斯泰希厄斯
170=1154~59=Hadrian 4=亞弟央4=艾德里安
171=1159~81=Alexander 3=亞歷山大3=(維克托5.1159~64)(帕斯夏3.1164~68)(卡利斯圖3.1168~78)
172=1181~85=Lucius 3=路濟3=柳希厄斯
173=1185~87=Urban 3=烏爾邦3=厄本/烏爾班
174=1187~xx=Gregory 8=額我略8=格雷戈里
175=1187~91=Clement 3=格來孟3=克萊門特
176=1191~98=Celestine 3=則來斯定3=塞勒斯廷
177=1198~16=Innocent 3=英諾森3=
178=1216~27=Honorius 3=何諾略3=霍諾里厄斯
179=1227~41=Gregory 9=額我略9=格雷戈里
180=1241~xx=Celestine 4=則來斯定4=塞勒斯廷
181=1243~54=Innocent 4=英諾森4=
182=1254~61=Alexander 4=亞歷山大4=
183=1261~64=Urban 4=烏爾邦4=厄本/烏爾班
184=1265~68=Clement 4=格來孟4=克萊門特
185=1271~76=Gregory 10=額我略10=格雷戈里
186=1276~xx=Innocent 5=英諾森5=
187=1276~xx=Hadrian 5=亞弟央5=艾德里安
188=1276~77=John 21=若望21=約翰
189=1277~80=Nicholas 3=尼格老3=尼古拉斯
190=1281~85=Martin 4=瑪爾定4=馬丁
191=1285~87=Honorius 4=何諾略4=霍諾里厄斯
192=1288~92=Nicholas 4=尼格老4=尼古拉斯
193=1294~xx=Celestine 5=則來斯定5=塞勒斯廷/賽乃斯丁
194=1294~03=Boniface 8=鮑尼法8=博尼費斯/逢尼發西
195=1303~04=Benedict 11=本篤11=本尼迪克特
196=1305~14=Clement 5=格來孟5=克萊門特/克乃門德
197=1316~34=John 22=若望22=約翰(尼古拉5.1328~1330)
198=1334~42=Benedict 12=本篤12=本尼迪克特
199=1342~52=Clement 6=格來孟6=克萊門特
200=1352~62=Innocent 6=英諾森6=
201=1362~70=Urban 5=烏爾邦5=厄本/烏爾班
202=1370~78=Gregory 11=額我略11=格雷戈里
203=1378~89=Urban 6=烏爾邦6=厄本/烏爾班[克萊門特7.1378~94]
204=1389~04=Boniface 9=鮑尼法9=博尼費斯[本篤/本尼狄克13.1394~23]
205=1404~06=Innocent 7=英諾森7=
206=1406~17=Gregory 12=額我略12=格雷戈里{亞歷山大5.1409~10}{約翰23.1410~15}
207=1417~31=Martin 5=瑪爾定5=馬丁(克萊門特8.1423~29)(本篤/本尼狄克14.1425~30)
208=1431~47=Eugene 4=歐吉尼4=尤金(菲利克斯5.1440~49)
209=1447~55=Nicholas 5=尼格老5=尼古拉斯
210=1455~58=Calixtus 3=加利斯多3=卡里克斯托斯/卡利斯圖
211=1458~64=Pius 2=碧岳2=派厄斯
212=1464~71=Paul 2=保祿2=保羅
213=1471~84=Sixtus 4=西斯篤4=西克斯特斯
214=1484~92=Innocent 8=英諾森8=
215=1492~03=Alexander 6=亞歷山大6=
216=1503~xx=Pius 3=碧岳3=派厄斯
217=1503~13=Julius 2=儒略2=朱利厄斯
218=1513~21=Leo 10=良10=利奧
219=1521~23=Hadrian 6=亞弟央6=艾德里安
220=1523~34=Clement 7=格來孟7=克萊門特
221=1534~49=Pau l3=保祿3=保羅
222=1549~55=Julius 3=儒略3=朱利厄斯
223=1555~xx=Marcellus 2=瑪塞祿/瑪塞利2=馬爾塞勒斯
224=1555~59=Paul 4=保祿4=保羅
225=1559~65=Pius 4=碧岳4=派厄斯
226=1565~72=ST.Pius 5=聖碧岳5=派厄斯
227=1572~85=Gregory 13=額我略13=格雷戈里
228=1585~90=Sixtus 5=西斯篤5=西克斯特斯
229=1590~xx=Urban 7=烏爾邦7=厄本/烏爾班
230=1590~91=Gregory 14=額我略14=格雷戈里
231=1591~xx=Innocent 9=英諾森9=
232=1592~05=Clement 8=格來孟8=克萊門特
233=1605~xx=Leo 11=良11=利奧
234=1605~21=Paul 5=保祿5=保羅
235=1621~23=Gregory 15=額我略15=格雷戈里
236=1623~44=Urban 8=烏爾邦8=厄本/烏爾班
237=1644~55=Innocent 10=英諾森10=
238=1655~67=Alexander 7=亞歷山大7=
239=1667~69=Clement 9=格來孟9=克萊門特
240=1669~76=Clement 10=格來孟10=克萊門特
241=1676~89=Innocent 11=英諾森11=
242=1689~91=Alexander 8=亞歷山大8=
243=1691~00=Innocent 12=英諾森12=
244=1700~21=Clement 11=格來孟11=克萊門特
245=1721~24=Innocent 13=英諾森13=
246=1724~30=Benedict 13=本篤13=本尼迪克特
247=1730~40=Clement 12=格來孟12=克萊門特
248=1740~58=Benedict 14=本篤14=本尼迪克特
249=1758~69=Clement 13=格來孟13=克萊門特
250=1769~74=Clement 14=格來孟14=克萊門特
251=1775~99=Pius 6=碧岳6=派厄斯
252=1800~23=Pius 7=碧岳7=派厄斯
253=1823~29=Leo 12=良12=利奧
254=1829~30=Pius 8=碧岳8=派厄斯
255=1831~46=Gregory 16=額我略16=格雷戈里
256=1846~78=Pius 9=碧岳9=派厄斯
257=1878~03=Leo 13=良13=利奧
258=1903~14=ST.Pius 10=聖碧岳10=派厄斯
259=1914~22=Benedict 15=本篤15=本尼迪克特
260=1922~39=Pius 11=碧岳11=派厄斯/庇護
261=1939~58=Pius 12=碧岳12=派厄斯
262=1958~63=John 23=若望23=約翰
263=1963~78=Paul 6=保祿6=保羅
264=1978~78=John Paul 1=若望保祿1=約翰保羅
265=1978~2005=John Paul 2=若望保祿2=約翰保羅
266=2005~...=Benedict 16=本篤16=(國內目前也開始翻譯為「本篤」,少數學者用「本尼迪克特」)

Ⅸ 帕拉莫斯和提斯柏

在塞彌拉彌斯(Semiramis)統治的巴比倫王國(Babylonia),皮拉摩斯(Pyramus)是最英俊的青年,提斯柏(Thisbe)則是最美麗的少女。他們兩家的房屋毗連著,因為是鄰居,兩個青年人在一起,產生了愛情。他們本指望能高高興興地結婚,但郤遭到雙方父母的反對。不過,有一件事是父母禁止不了的-即兩個青年心中都燃燒著同樣熾烈的愛情。

由於建築結構上的缺陷,兩家房屋之間的那堵牆上有一道裂縫。它從未引起人們的注意,偏偏給兩情人發現了。憑著愛情的力量沒有發現不了的事物!這道裂縫成了傳話的通道。柔情蜜意不斷通過裂縫來回傳遞。皮拉摩斯在牆這邊,提斯帕站布牆那邊,他們呼吸相通。夜幕降臨,他們必須分手的時候,這對情人便將嘴唇貼在牆上,一邊一個,他們沒法挨得更近了。

第二天早晨,晨光女神奧羅拉(Aurora)熄滅群星,太陽溶化了草葉上的白霜以後,兩個情人又來到老地方。他們嘆息命運之乖戾,商定第二天夜深人靜的時刻,他們要躲過監視他們的目光,悄悄地走出家門來到田野。為了保證彼此相會,他們約定在城外著名的建物尼諾斯墓地(Tomb of Ninus)碰頭,先到的人必須在清泉旁的白桑樹下等候著。一切都商量妥當,他們兩人急不可待地等著太陽落到海面以下,等待著黑夜從海升起。提斯柏小心翼翼地避過家人的耳目偷偷地溜出家門。她用面紗遮臉,來到墓碑,前坐在大樹下。暮色中她獨自靜坐著,突然看見一頭母獅,它剛飽餐過獵物,滿嘴血腥味,正向著泉水走來打算飲水止渴。提斯柏見到獅子拔腿就逃,躲進一塊岩石的洞穴裏藏身。奔跑時面紗掉在地上。母獅在泉邊飲完了水,轉身返回樹林去。它看到地上的面紗,就用沾滿鮮血的嘴去撥弄它,把它撕碎。

皮拉摩斯有事耽擱,來晚一步。他來到約會處,看到沙地上獅子的腳印,不禁嚇得面無人色。接著,他又發現沾滿血跡、撕破了的面紗。「啊,可憐的提斯柏,」他喊道:「是我害了你。你本來應該比我更有權享受生活,現在你郤先我而遭毒手,我這就跟你來。我是罪惡的緣由,是我引誘你來到這麼危險的地方,而我又不在場保護你。來,吧獅子們,從岩石後走出來把我這罪孽之身撕個粉碎吧。」他撿起面紗,來到約定相會的樹下,他不斷親吻面紗,淚水浸透了面紗。「面紗啊,你也將沾上我的鮮血。」說畢,他拔出劍,向心窩刺了進去。鮮血從傷口噴射出來,把桑樹的白葚都染紅了;鮮血滲入土壤,到達了樹的根部,血紅的頻色從樹干一直傳到果實。

這時,提斯柏仍然心驚膽戰。但為了不使情人失望,她小心翼翼地走了出來,焦急地尋找著皮拉摩斯,急於告訴他她剛躲過一場災禍。她來到約會地點,看到桑葚的頻色不一樣了,就懷疑自己是否走錯了地方。正在猶疑的時候,她看到一個垂死的人痛苦掙扎的身影。她嚇了一跳,渾身戰栗,就像微風掠過水面出現漣漪一樣。她認出那垂死的人正是她的心上人,不由得捶頓足,放聲哭喊。她緊緊地摟住他無聲無息的身體,不斷親吻他冰涼的嘴唇,傷心的淚水紛紛灑入他的傷口。「啊!皮拉斯摩,」她哭喊道,「這是怎麼回事?回答我啊,皮拉摩斯。這是你的提斯柏在跟你講話。」聽到提斯柏的名字,皮拉摩斯睜開眼睛又閉上了。她看到自己沾滿血跡的面紗和空的劍鞘。「你為了我親手殺死了自己,」她說,「我這一次也能很勇敢,你熱愛我,我也熱烈地愛著你。我害了你,我要跟你一起死。只有死亡能拆散我們,可是死亡不能阻撓我和你同赴黃泉。我們兩家不幸的父母們啊,不要拒絕我們倆共同的要求吧。愛情和死亡把我們結合在一起了,請把我們合葬在一座墳墓裏。大樹啊,保留我們慘死的痕跡吧。讓桑葚作我們流血的證物吧。」說著,她把劍刺進了自己的胸膛。她的父母尊重她的遺願,神只們也予以認可,兩人合葬在同一座墳墓裏。從此以後,桑樹結的桑葚便是紫紅色的。

Ⅹ 介紹介個古羅馬人的常用名字.謝謝

古羅馬人名 匯

Gaius Julius Caesar(蓋尤斯·尤利烏斯·凱撒)的大名如雷貫耳。但是他的命名是標準的古羅馬三名法(tria nomina)。這不得不讓瓦羅想起了生物的命名(雙名法/三名法),絕對來源於古羅馬的三名法。據個例子,家犬的標准生物命名是Canis lupus familiaris(犬·狼·家養的),豬是sus scrofa domestica(母豬·野豬·馴養的)。絕大多數古羅馬人都有三個名字praenomen(本名)、nomen(族名)、cognomen(家族名、姓氏)。下面就詳細說說,權作瓦羅和諸位學習拉丁文的背景知識。

一、古羅馬的本名praenomen

古羅馬的本名praenomen不多,常見的僅二十個左右。不過男人名字少一點不要緊,有另外兩個名字可以區分。女人的重名的簡直一塌糊塗,也許那個時候女人的名字根本不重要,叫一聲女人或者是寶貝就可以。常見的本名一般有固定縮寫,可見本名不太重要,是純粹符號。男人名字一般由-us結尾,絕大部分女人名字和少量男人名字由-a結尾。Gaius和Gaia是最常見的名字,以至於古羅馬新婚儀式上宣誓就是Ubi tu Gaia, ego Gaius(你蓋婭在哪,我蓋尤斯就在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下面是常見成對的男女本名。

C. Gaius Gaia 蓋尤斯/蓋婭
L. Lucius Lucia 盧基烏斯/盧基婭
M. Marcus Marca 馬庫斯/馬卡
P. Publius Publia 普布利烏斯/普布里婭
Q. Quintus Quinta 昆圖斯/昆塔
T. Titus Tita 蒂圖斯/蒂塔
Ti. Tiberius Tiberia 提比利烏斯/提比利婭
Sex. Sextus Sexta 塞克斯圖斯/塞克斯塔
A. Aulus Aula 奧盧斯/奧拉
D. Decimus Decima 戴基烏斯/戴基婭
Cn. Gnaeus Gnaea 格奈烏斯/格奈婭
Sp. Spurius Spuria 斯普利烏斯/斯普利婭
M'. Manius Mania 馬尼烏斯/馬尼婭
Ser. Servius Servia 塞維烏斯/塞維婭
Ap. Appius Appia 阿皮烏斯/阿皮婭
N. Numerius Numeria 努美利烏斯/努美利婭
V. Vibius Vibia 維比烏斯/維比婭

二、古羅馬的族名nomen

古羅馬的族名nomen通常由共同血緣的胞族名稱。據記載,最早的古羅馬胞族有30個左右。這些胞族再組成代表全體古羅馬人的三個部落。兩個古羅馬人如果族名一樣,那麼說明兩人來自同一個胞族,具有親緣關系,除非屬於被釋放的奴隸跟隨主人得名。族名nomen的標志就是-ius結尾。胞族名稱則由-ia結尾。古羅馬女人的名字幾乎大部分是胞族名稱。譬如凱撒的助手安東尼將軍Antonius,他的兩位千金統統叫安東尼婭Antonia,估計在家父母喊她們阿杜(老大)、阿尼(老二)。下面羅列的是古羅馬胞族名稱,估計遺漏的不出一二。

Acilius Aelius Aemilius Aeteius Albius Amatius Ambrosius Annaeus Annius Antonius Apollonius Arminius Arrius Artorius Asinius Atilius Aurelius Autronius Caecilius Caedicius Caelius Calidius Calpurnius Capenius Cassius Claudius Cordius Cornelius Coruncanius Curiatius Curius Curtius Decius Didius Domitius Duilius Durmius Equitius Fabius Fabricius Fannius Fidelius Flavius Fulvius Furius Gabinius Galerius Gellius Geminius Genucius Gratius Herennius Hirtius Horatius Hortensius Iriminius Iulius Iunius Iuventius LabienusLaelius Larcius Licinius Livius Lucilius Lucius Lucretius Manlius Marcius Marius Memmius Menenius Meridius Minicius Minius Minucius Modius Moravius Naevius Numerius Octavius Ovidius Papirius Pellius Petronius Pompeius Pompilius Pontius Popillius Porcius Postumius Quinctilius Quinctius Ritulius Rubellius Rufius Rutilius Sallustius Salvius Scribonius Seius Sempronius Sentius Sergius Sertorius Servilius Servius Sicinius Silvius Solanius Spurius Suetonius Tarquitius Terentius Titinius Titurius Tuccius Tullius Ullerius Ulpius Ursius Valerius Vedius Velleius Vergilius Verginius Vibius Villius Vipsanius Vitellius Vitruvius

三、古羅馬的家族名(姓氏)cognomen

古羅馬的家族名(姓氏)是區別有親緣關系但屬於不同家庭的名字。後來cognomen演變成固定的姓氏。它的起源廣泛,生活中具備各種特徵的人物名詞都可能成為姓氏。有的家族名稱在某些胞族裡面特別常見,是標志性的姓氏。下列是常見的家族名(姓氏)。其含義瓦羅會慢慢補充的。(整理辛苦,引用時請勿改動)

陽性形式 陰性形式 所屬的胞族
Aculeo Aculeo
Agricola Agricola
Agrippa Agrippa Menenia (阿格里巴,上過素描課的都知道)
Ahala Ahala Servilia
Ahenobarbus Ahenobarba Domitia
Albinus Albina Postumia
Albus Alba Postumia
Ambustus Ambusta Fabia
Annalis Annalis Villia
Aquila Aquila
Aquilinus Aquilina
Arvina Arvina Cornelia
Asellio Asellio Sempronia
Asina Asina Cornelia
Atellus Atella
Avitus Avita
Balbus Balba Acilia, Cornelia, Lucilia, Naevia, Octavia
Barba Barba
Barbatus Barbata Cornelia, Horatia, Quinctia
Bassus Bassa
Bestia Bestia Calpurnia
Bibaculus Bibacula Furia, Sextia
Bibulus Bibula Calpurnia, Publicia
Blaesus Blaesa Sempronia
Brocchus Broccha
Brutus Bruta Iunia
Bubulcus Bubulca Iunia
Bucco Bucco
Bulbus Bulba Atilia
Buteo Buteo Fabia
Caecus Caeca Claudia
Caepio Caepio Servilia
Caesar Caesar Iulia (凱撒,以後演變成帝王稱號)
Calis Calida Coelia
Calvinus Calvina Domitia, Veturia
Calvus Calva
Camillus Camilla Furia
Caninus Canina Acilia
Canus Cana
Capito Capito Ateia
Carbo Carbo Papirii
Catilina Catilina Sergia
Cato Cato Hostilia, Porcia
Catulus Catula Lutatia
Celer Celera
Celsus Celsa Papia
Cethegus Cethega Cornelia
Cicero Cicero Tullia (西塞羅,准確發音為kikero,古羅馬第一辯論高手)
Cicurinus Cicurina Veturia
Cilo Cilo Flaminia
Cincinnatus Cincinnata Quinctia
Cinna Cinna Cornelia
Cors Corda
Cornicen Cornicen
Cornutus Cornuta Caecilia, Sulpicia
Corvinus Corvina Valeria
Corvus Corva Valeria
Cossus Cossa Cornelia
Costa Costa Pedania
Cotta Cotta Aurelia
Crassipes Crassipes Furia
Crassus Crassa Claudia, Licinia, Otacilia, Veturia
Crispinus Crispina
Crispus Crispa Sallustia, Vibia
Culleo Culleo Terentia
Curio Curio Scribonia
Cursor Cursor Papiria
Curvus Curva Fulvia
Dentatus Dentata
Denter Dentra Caecilia
Dento Dento
Dives Dives Licinia
Dolabella Dolabella Cornelia
Dorsuo Dorsuo Fabia
Drusus Drusa Livia
Figulus Figula
Fimbria Fimbria Flavia
Flaccus Flacca Aviania, Fulvia, Valeria
Flavus Flava Decimia
Florus Flora Aquilia
Fronto Fronto
Fullo Fullo Apustia
Fusus Fusa Furia
Galeo Galeo
Gemellus Gemella Servilia, Veturia
Glabrio Glabrio Acilia
Gracchus Graccha Sempronia
Gurges Gurges Fabia
Habitus Habita Cluentia
Helva Helva Aebutia
Imperiosus Imperiosa Manlia
Iullus Iulla Iulia
Labeo Labeo Antistia, Atinia, Fabia
Lactuca Lactuca Valeria
Laenas Laenas Popillia
Laenatus Laenata Menenia
Laevinus Laevina
Laterensis Laterensis Iuventia
Lentulus Lentula Cornelia
Lepis Lepida Aemilia
Libo Libo Marcia
Licinus Licina Mamilia
Longus Longa Sempronia, Sulpicia
Lucullus Luculla Licinia
Lupus Lupa Rutilia
Lurco Lurco
Macer Macra Licinia
Macula Macula
Malleolus Malleola Publicia
Mamercus Mamerca Aemilia
Marcellus Marcella Claudia
Merenda Merenda Antonia, Cornelia
Maro Maro Vergilia
Mergus Merga
Merula Merula Cornelia
Messalla Messalla Valeria
Metellus Metella Caecilia
Murena Murena Licinia
Mus Mus Decia
Musca Musca Sempronia
Nasica Nasica Sempronia
Naso Naso Ovidia
Natta Natta Pinaria
Nepos Nepos Caecilia
Nero Nero Claudia (尼祿,焚燒羅馬的暴君。著名的光碟燒錄軟體品牌)
Nerva Nerva Licinia
Niger Nigra
Novellus Novella Gavilia
Ocella Ocella Livia
Pacilus Pacila Furia
Paetus Paeta Aelia
Pansa Pansa Vibia
Papus Papa Aemilia
Paterculus Patercula Sulpicia
Paullus Paulla Aemilia
Pavo Pavo
Pera Pera Iunia
Pictor Pictrix Fabia
Piso Piso Calpurnia
Plancus Planca Munatia
Plautus Plauta
Postumus Postuma Curtia
Potitus Potita Valeria
Praeconinus Praeconina
Praetextatus Praetextata Sulpicia
Priscus Prisca
Proculus Procula Plautia
Pulcher Pulchra Claudia
Pullus Pulla
Pulvillus Pulvilla Horatia
Purpureo Purpureo
Quadratus Quadrata
Ralla Ralla Marcia
Regillus Regilla Aemilia
Regulus Regula Atilia
Rufus Rufa
Ruga Ruga
Rullus Rulla Servilia
Rutilus Rutila
Salinator Salinatrix Livia
Saturninus Saturnina
Scaeva Scaeva Iunia
Scaevola Scaevola Mucia
Scapula Scapula Quinctia
Scaurus Scaura Aemilia, Aurelia
Scipio Scipio Cornelii
Scrofa Scrofa Tremelia
Severus Severa
Seneca Seneca Annaea
Silanus Silana Iunia
Silo Silo Sergia
Silus Sila Sergia
Stolo Stolo Licinia
Strabo Strabo Titia
Structus Structa Servilia
Sulla Sulla Cornelia
Sura Sura
Taurus Taura
Triarius Triaria Valeria
Trigeminus Trigemina Curiatia
Trio Trio Lucretia
Tubero Tubero Aelia
Tubertus Tuberta Postumia
Tubulus Tubula Hostilia
Tuditanus Tuditana Sempronia
Tullus Tulla Volcatia
Turs Turda Papiria
Varro Varro Terentia (瓦羅,呆頭呆腦的意思)
Varus Vara Atilia, Licinia, Quinctilia
Vatia Vatia Servilia
Verres Verres Cornelia
Vespillo Vespillo Lucretia
Vetus Veta Antistia
Vitulus Vitula Mamilia, Pomponia
Volusus Volusa Valeria

古羅馬的家族名(姓氏)cognomen的來源主要有:地理名稱、戰爭物品、生理特徵等等。此外部分著名人物還有第四個名字或叫綽號agnomen,通常是一些榮譽稱號以及養子過繼後的命名,譬如Tiberius Claudius Nero Germanicus(提比利烏斯·克勞迪烏斯·尼祿·日耳曼尼庫斯)和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anus(蓋尤斯·尤利烏斯·凱撒·屋大維阿努斯)兩人都是文章開始提到的那位大人物的姐姐的後裔,他們的綽號agnomen分別是Germanicus(<戰勝>日耳曼人的)和Octavianus(<來自>屋大維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