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易小剛應是最有錢滴
武岡他只是明面上的 ,市值高,現金少,現在隨著三一股票的下跌縮水了不少 肯定還有隱形富豪 ,比他有錢
Ⅱ 想知道現在三一重工的總工程師是哪個
易小剛,男,1963年9月生,湖南武岡人,中共黨員,長安大學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博士,研究員級高工,博士生導師。1985年大學本科畢業於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液壓傳動及控制專業。後就讀於長安大學工程機械學院,獲得博士學位。 現任三一集團董事、執行總裁兼總工程師。
Ⅲ 易小剛的個人簡介
易小剛,男,1963年9月生,湖南武岡人,中共黨員,長安大學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博士,研究員級高工,博士生導師。1985年大學本科畢業於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液壓傳動及控制專業。後就讀於長安大學工程機械學院,獲得博士學位。2013年又獲北京郵電大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博士 ,現任三一集團總工程師、研究總院院長、博士後工作站站長。
易小剛長期紮根企業科研生產第一線,打破恐懼,大膽創新,致力於我國工程機械自主關鍵技術和重要裝備的研究,為改變我國工程機械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創造並保持72米泵車世界紀錄,2011年12月11日,在海南博鰲舉行的「三一重工2011年度峰會」上,86米世界最長臂架泵車正式通過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認證官阿曼達·莫禪(Amanda Mochan)專程從美國前來,親手將「世界最長臂架泵車」的證書交到了三一集團總工程師易小剛手中;發明世界首台三級配混凝土泵,滿足了三峽工程等國內外大型水利工程建設需要;研製出世界第一台50MPa超高壓混凝土泵,成功完成492米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高樓的混凝土泵送。研製的系列混凝土機械產品出口92個國家和地區,產銷量世界第一。2011年,主持研製的62米泵車馳援日本福島核電站。
主持22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湖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5項,他帶領技術團隊團結進取、大膽創新,作為技術創新平台主持人,「三一重工工程機械技術創新平台建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集體獎)。個人獲專利131項,其中發明專利26項。獲湖南光召科技獎、湖南省優秀專家、湖南省勞動模範等榮譽。鑒於易小剛同志在我國工程機械領域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2010年被評為「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科協聯合發文號召全省科技工作者向易小剛同志學習 。
Ⅳ 易小剛與梁穩根不和
那你有什麼意見??
Ⅳ 易小剛的主要成就
2012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是全國工程機械行業唯一獲獎者。
2012年主持的」混凝土泵車超長臂架技術及應用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0年主持的「三一重工工程機械技術創新平台建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5年主持的「混凝土泵送關鍵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0年主持的「高速鐵路干混砂漿攪拌站研究開發及應用」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9年主持的「高速鐵路無碴軌道施工關鍵設備與技術」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8年主持的「工程機械動力節能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4年主持的「SY系列混凝土泵車技術研究與開發應用」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Ⅵ 易小剛持有三一多少股份
直接在股票軟體里的F10,里查看前十大流通股東就可以了。如果連前十大也沒進去,查不查就沒什麼意思了。
Ⅶ 三一重工老總是誰是哪裡的人
三一重工老總是梁穩根,湖南漣源人。
梁穩根,1956年1月出生於湖南漣源的一個山村裡。1983年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材料學專業,高級工程師。1983年至1986年在兵器工業部洪源機械廠工作,曾任計劃處副處長、體改委副主任。
1986年下海創辦漣源特種焊接材料廠,1991年將企業更名為「湖南三一集團有限公司」,現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三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湖南省出席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Ⅷ 三一重工老闆是誰來著
三一重工的創始人是梁穩根。
1989年,梁穩根等創業團隊籌資創立湖南省漣源市焊接材料廠,在1991年更名為湖南省三一集團有限公司。1994年,三一重工的前身湖南三一重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梁穩根在上個世紀90年代敏銳地察覺到中國基礎建設帶來的無限商機,帶領企業通過20多年的自主創新,使三一發展成為年銷售額超過800億元的全球上市公司500強企業,徹底打破了外資品牌壟斷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的競爭格局,極大提升了中國工程機械的全球競爭力。
三一重工業務和產業基地遍布全球,在國內北京、長沙、上海、崑山、烏魯木齊等地建有產業園,在印度、美國、德國、巴西建有海外研發和製造基地。
公司產品包括混凝土機械、挖掘機械、起重機械、樁工機械、築路機械,其中泵車、拖泵、挖掘機、履帶起重機、旋挖鑽機等主導產品已成為中國第一品牌,混凝土輸送泵車、混凝土輸送泵和全液壓壓路機市場佔有率居國內首位,泵車產量居世界首位。
(8)易小剛擴展閱讀:
三一重工發展歷程:
1989年,梁穩根等創業團隊籌資創立湖南省漣源市焊接材料廠。
1991年,湖南省漣源市焊接材料廠更名為湖南省三一集團有限公司。
1992年,三一提出「雙進戰略」——進入大城市長沙,進入大行業工程機械。
1994年,三一重工的前身湖南三一重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1995年,湖南三一重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更名為三一重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2000年,三一重工有限責任公司重組成立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公司混凝土輸送泵、泵車實現中國市場份額第一。
2003年,三一重工在中國A股成功上市。
2005年,三一重工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成功,為中國股改成功打響第一槍,並被載入資本市場發展史冊。
2006年,三一重工落子印度,投建第一個海外研發和製造基地。
2007年,三一重工進軍美國,投建第二個海外研發和製造基地。
2009年,三一重工簽約德國,投建第三個海外研發和製造基地。同年,公司混凝土機械年銷售收入超越德國普茨邁斯特,成為全球第一。
2010年,三一重工踏足巴西,投建第四個海外研發和製造基地。同年,三一正式提出將「國際化」視為「第三次創業」。同一年,三一重工履帶起重機參與舉世矚目的智利礦難救援,贏得全球贊譽。
2011年,三一挖掘機銷量超越所有外資品牌躋身中國市場第一。同年,三一重工以215.84億美元市值榮登英國《金融時報》全球市值500強。同年,三一重工62米泵車千里馳援福島核危機,被贊為「中國製造」的一張名片。
2012年,三一重工收購「全球混凝土機械第一品牌」德國普茨邁斯特,全球新領導者正式誕生。同年,三一重工與隨車起重機巨頭奧地利帕爾菲格簽約成立合資公司。
2013年,三一重工海外銷售收入實現108億元,國際化進入全面盈利時代。同年,三一經營管理入選哈佛案例,全球影響力不斷擴大。
2014年,三一重工旗下三一起重機公司與奧地利帕爾菲格公司實現交叉持股,國際化進程再進一步。同年,三一重工在上海中心大廈實現620米的混凝土輸送,打破普茨邁斯特在世界第一高樓迪拜塔創造的606米世界紀錄,「世界泵王」實至名歸。
Ⅸ 三一重工泵送事業部的主要領導人
泵送事業部的董事長:易小剛
易小剛,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兼三一集團總工程師,研究員級高工,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協常委,湖南省科協副主席,湖南省政協委員,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勞動模範,湖南省優秀專家,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長期從事工程機械產品研發與技術管理。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5項,獲專利131項(其中發明專利26項)。
主要兼職
中國工程機械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副會長湖南省科協副主席湖南省第十屆政協委員湖南省汽車行業協會副會長湖南省混凝土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院士專家咨詢委員會首屆委員華中科技大學和長安大學博士生導師主要成就
2010年主持的「三一重工工程機械技術創新平台建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5年主持的「混凝土泵送關鍵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0年主持的「高速鐵路干混砂漿攪拌站研究開發及應用」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主持的「高速鐵路無碴軌道施工關鍵設備與技術」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8年主持的「工程機械動力節能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4年主持的「SY系列混凝土泵車技術研究與開發應用」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主要榮譽
2011年榮獲首屆「湖南省省長質量獎」。2010年榮獲首屆「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07年榮獲「湖南省勞動模範」稱號。2007年榮獲「湖南省十大標志性工程建設先進工作者」稱號。2006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6年榮獲「湖南光召科技獎」。2005年榮獲「湖南省首批新世紀121人才工程專家」稱號。2005年榮獲「湖南省優秀專利發明人」稱號。2002年榮獲「湖南省優秀專家」稱號。2001年榮獲「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稱號。主要專利
2006年發明專利「一種靜液壓傳動平地機」獲中國專利優秀獎。專利號(ZL 01128595.8)2003年發明專利「振動輪的循環潤滑冷卻機構」獲湖南省專利實施金獎。專利號(ZL 00225166.3)2002年發明專利「壓路機振動輪」獲湖南省專利實施金獎。專利號(ZL 99233883.2)2001年發明專利「混凝土輸送泵高低壓切換裝置」獲湖南省專利實施金獎。專利號(ZL 98230983.x)2001年發明專利「柴油機轉速計算機自動控制裝置」獲湖南省專利實施金獎。專利號(ZL 99233099.8)人物故事
他用15年時間,主持和指導21大系列120多個規格產品的開發,突破了混凝土泵送、超長智能機械臂、工程機械節能、高速鐵路板式無碴軌道等多項關鍵技術,開發出一大批世界領先的核心產品。將三一混凝土輸送泵、混凝土泵車、混凝土攪拌站、瀝青水泥砂漿車打造成國內第一品牌,市場佔有率多年穩居第一。打破了國外混凝土機械長期以來的技術及價格壟斷,使國內混凝土機械從1995年的95%依賴進口到目前95%的國產化,引領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混凝土機械產銷量世界第一,改變了我國混凝土機械依賴進口的局面,並多次創造和刷新世界紀錄。
他,就是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兼泵送事業部董事長、三一集團總工程師、三一博士後工作站站長——易小剛。
Ⅹ 易小剛的主要貢獻
他用15年時間,主持和指導21大系列120多個規格產品的開發,突破了混凝土泵送、超長智能機械臂、工程機械節能、高速鐵路板式無碴軌道等多項關鍵技術,開發出一大批世界領先的核心產品。將三一混凝土輸送泵、混凝土泵車、混凝土攪拌站、瀝青水泥砂漿車打造成國內第一品牌,市場佔有率多年穩居第一。打破了國外混凝土機械長期以來的技術及價格壟斷,使國內混凝土機械從1995年的95%依賴進口到95%的國產化,引領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混凝土機械產銷量世界第一,改變了我國混凝土機械依賴進口的局面,並多次創造和刷新世界紀錄。
他,就是三一集團總工程師、三一研究總院院長、三一博士後工作站站長——易小剛。 時間回到1995年的春天,正是百花齊放、萬鳥爭鳴的美麗季節。剛剛成立不久即陷入困境、地處長沙縣星沙鎮的民營企業——三一重工進入企業發展的瓶頸階段。當時的三一重工僅有一種產品——HBT60拖式混凝土輸泵,且由於技術性能不穩定,產品質量不過關,銷售陷入困境,企業舉步艱難。為了擺脫企業的困境,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考慮到專業技術人才是公司最缺乏的資源,於是在全國廣撒英雄帖,八方招聘專業技術人才。
春夏之際,求才若渴的梁穩根費盡周折,終於在國家機械工業部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找到了易小剛這位液壓專家。1963年9月出生於湖南省武岡市一位教師家庭的易小剛,1985年7月以優異成績從華中工學院(現為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後,被優先分配在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工作。回憶從1985年到1995年十年間在研究所的生活時,易小剛說:「今天成績的取得,要歸功於在研究所各位良師益友的無私教誨,要得益於在研究所打下的基礎。」在那裡他先後參與和主持開發了注塑成形機、液壓抽油機等項目,獲得電子工業部、機械工業部機械科學研究院的多次嘉獎。作為由國務院重大項目辦公室下達的「154噸礦用自卸車關鍵液壓、氣動元件國產化研究」項目4個子項目之一的課題負責人,分別獲機械工業部、機械工業部機械科學研究院授予的科技進步二等獎。
危難之時顯身手,一腔熱血獻三一
1995年6月,受命於危難之中的易小剛孤身一人從北京來到星沙,和剛剛成立不久就陷入困境的三一重工一道「墾荒」。住在民工們用水泥瓦搭建的工棚里,工作在腳踩黃泥的簡陋車間內,周圍全是黃土和荒山。晴天黃沙滿臉,雨天濕漉難眠,白天與泥漿、沙石和油污為伴,夜晚與老鼠、蚊蠅、蟋蟀同眠。起步期間企業連差旅費都支付不起,易小剛拿出自己的資金作差旅費,梁穩根一狠心,將自己的5萬元國庫券賣掉作為企業技術改造的流動資金。習慣了在北京工作時人手一台電腦的易小剛,帶著二三十位同事共用公司唯一一台電腦,碰上電腦要維修,他們就用計算器來計算數據。
從電腦操作到計算器「擔綱」,易小剛沒有半句怨言,穿著厚厚的工作服和雨靴,頂著炎炎烈日,一頭扎在工地上,工作服濕了又干,幹了又濕。南方的夏夜濕熱多蚊,往往一個晚班下來,全身都是被蚊子叮咬留下的紅腫。那時一般的技術員都實行三班倒,但易小剛作為項目負責人為了盡快看到自己的設計結果,不分晝夜地守在調試現場。後來,他身邊的技術人員實在看不下去了,輪流為他用扇子驅趕蚊子。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易小剛憑著自己的液壓專長及機械、控制方面的扎實功底,本著吃苦耐勞,技術上精益求精的精神,通過對混凝土輸送泵機械、液壓、電氣系統進行徹底改造,並把液壓技術和計算機控制結合起來,解決了當時泵送高度低的問題,使得該產品質量得以保證,三一泵的國內市場得到迅速拓展。
隨著一道道技術難題被攻破,易小剛覺得那個夏天並不是那麼長。然而,他還沒有來得及喘口氣,又一道新的難題擺在了他的面前。公司此前推出的混凝土輸送泵,由於泵送壓力低,只能滿足較低高度泵送的需求,高壓泵的市場仍然被國外產品壟斷。
易小剛決心研製高壓混凝土輸送泵,時值1996年春節,在北京的妻子十分掛念他,一個電話又一個電話催他回家過年,而每當他氣喘吁吁地從很遠的工地上趕到辦公室接電話時,通常都只有一句話:「就快回來了!」有一次妻子忍不住問他:「難道你就忙得多說幾句話的時間都沒有?」他強忍著在眼圈打轉的眼淚,默默地放下電話後就又去了工地。
1996年10月,三一混凝土輸送泵在首都機場新候機樓工地參加世界范圍的混凝土輸送泵現場比賽,獲得第二名,僅次於德國大象泵。這不僅標志著三一泵靠質量贏得了市場,也標志著三一重工從此走出困境,同時提升了國產泵在國際同行業中的地位。
然而,易小剛卻並不滿意所取得的第二名的成績。他乾脆把工地當作自己的家,一心撲在他所研究的項目上。直到有一次,他年僅3歲的兒子,因想念爸爸,哭著要媽媽抱著到公司看他時,他才放下手中的紙和筆,享受了一下兒子的親吻。
1999年4月,三一HBT80C混凝土輸送泵在深圳賽格廣場大廈的現場施工中,成功泵送了300.8m的國產泵最高施工高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贏得 「泵王」的美稱。
到1999年底,易小剛把泵送系統全液壓換向、柴油機轉速計算機閉環控制、全自動高低壓切換等新技術應用到混凝土輸送泵系列產品上,使得該產品成為國內品種最多、規格最齊全的產品。三一拖式混凝土輸送泵迅速崛起,進口產品在國內市場佔有率急劇下降,公司經濟效益快速增長。
2002年11月,三一超高壓混凝土輸送泵在香港國際金隔中心創下單泵垂直泵送406米世界紀錄。
2003年9月,亞洲最長臂架56米混凝土泵車在三一成功下線,標志著三一在泵車、臂架研發領域內已進入世界最先進水平。
2007年1月,三一成功研製出當年世界最長臂架66米泵車,並於當年9月成功申報世界吉尼斯紀錄,全球巡展獲得巨大成功
2007年12月,三一超高壓混凝土輸送泵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單泵垂直泵送492米,再次刷新最高紀錄
2008年12月,易小剛帶領他的研發團隊,再次挑戰國外強勢品牌,72米世界最長臂架泵車成功下線,再次刷新由自己創造的世界吉尼斯紀錄。
2010年,研製出世界首台50MPa超高壓混凝土泵,並承擔上海中心632m泵送混凝土世界最高紀錄的任務。
2011年3月19日,應日本方面求助,主持研製的62米泵車馳援日本福島核電站。 桔子洲的楓葉紅了又綠,湘江之水浩浩盪盪,奔流向前;透過嶽麓山茂密的叢林,是更加廣闊的寰宇!秉承「一切源於創新」的三一人,在易小剛的帶領下,以敢為天下先的創新氣魄,為中國工程機械「振臂」揚威。
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中國泵車市場,中國企業只能生產32米以下的短臂架泵車,長臂架泵車市場全部被國外品牌佔領,敢為天下先的易小剛決心研製世界一流水平的混凝土泵車。
1999年4月,易小剛成功研發出我國第一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7米混凝土泵車。混凝土泵車的核心部件就是臂架,由於當時中國沒有掌握研製臂架的關鍵技術,37米以上的臂架只能依靠進口。國內同行有句名言,「要想臂架加長一米比登天還難」,當時國內同行根本沒人敢想中國人自己能做臂架。
「一定要研製出中國人自己的臂架」。他滿腦裝滿了臂架。一次,由於他太過於專注,幾乎釀成大禍。那天,他自己開車出去查找資料,回來的路上,他只想著怎樣解決臂架的負荷和抖動問題,全然忘記了自己還在開車,雙手脫離了方向盤去比劃尺度和距離,結果,車子撞在了路邊的圍欄上。好在車速比較慢,除了汽車被撞壞外,身體沒有受傷。
經過5個月的奮斗,易小剛終於成功研製出中國人自己設計的37米臂架。11月,用該臂架組裝的泵車投放市場,獲得用戶和社會的肯定。
此後,易小剛帶領他的研發團隊不斷推出長臂架、高壓力、大排量混凝土泵車。2001年3月,三一研製出當年國內第一長度臂架——48米臂架,標志著我國在泵車、臂架研發領域與國際知名製造商同步。
2003年9月,亞洲最長臂架56米混凝土泵車在三一成功下線,標志著三一在泵車、臂架研發領域內已進入世界最先進水平。
而就在56米泵車剛下線不久的2003年10月3日,國家主席胡錦濤視察三一。並殷切寄語三一人:「你們已經取得了輝煌的過去,希望你們齊心協力,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易小剛帶領他的研發團隊,牢記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囑咐,以百倍的熱情投入到創新發展,振興民族工業的偉大使命之中。
2007年1月,三一成功研製出當年世界最長臂架66米泵車,並於當年9月成功申報世界吉尼斯紀錄,全球巡展獲得巨大成功。
2008年12月,易小剛帶領他的研發團隊,再次挑戰國外強勢品牌,72米世界最長臂架泵車成功下線,再次刷新由自己創造的世界吉尼斯紀錄。
2011年3月19日,應日本方面求助,主持研製的62米泵車馳援日本福島核電站。
易小剛帶領他的研發團隊以大無畏的創新氣魄為中國工程機械「振臂」揚威。 「一台泵車要300多萬,根本買不起;想技術合作,別人又瞧不上我們。沒有自主創新,企業就沒法生存,更談不上發展。我們的技術創新就是這樣被逼出來的」。談及起步時的三一,易小剛實事求是地說。
當時中國的混凝土機械產品95%靠進口。作為民企的三一重工更是舉步維艱,因質量不過關,產品大量積壓,形勢極為嚴峻。
易小剛一到長沙,就開始全心琢磨混凝土輸送泵(又稱拖泵)。為避開技術壁壘,易小剛改變思路,另闢蹊徑。「別人用專用零件我們就用通用零件,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技術改進和集成。」
混凝土拖泵在進行高低壓切換時,需要換接不同的管子。易小剛大膽設計了一個可以旋轉90度的閥門,不料遭致了從工人到車間主任的一致反對:國外都是用管子,客戶也沒提意見,怎麼能換呢?最後,還是董事長梁穩根拍板支持易小剛。終於,一個工作原理與原有產品完全不同的液壓集流閥組設計出來了。企業的第一個專利也從此誕生。
「這不是很難的突破,只是思路的改變。」易小剛直言。拋開常規的模仿國外產品設計的路徑,而是在國內外現有技術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這正是三一重工出奇制勝的秘密武器。 「有些人每天畏畏縮縮,好像創新離我們很遠。其實,不是這樣。」易小剛說。在他看來,這種對國外技術的恐懼實際上源於對「創新」本身缺乏正確認識。
在討論技術問題時,有兩句話易小剛是不允許技術人員說的:一句是「國外是這么做的,我們也這么做」,另一句是「國外沒有這么做過,我們也不能這么做」。易小剛還會反問:「國外是錯的,難道你也跟著錯嗎?」
「如果說我對我們這個團隊有什麼貢獻的話,就是把我的這種創新思維不斷地灌輸到我們8000多人的研發團隊裡面,然後跟著我的研發團隊一起,不斷地去突破一個個的技術,解決一個個的問題。」易小剛說。
「創新,是一種文化,一種理念,一種膽量。也就是說,人人都可以創新。」這就是易小剛理解的「創新」,現已成為全體三一科研團隊的信條。
正是依靠這種持續不懈的技術創新,三一不僅為中國贏得了尊嚴,還帶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2011年3月,由易小剛主持研製的62米泵車馳援日本福島核電站。在整個注水作業過程中,62米泵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東京電力公司對三一泵車的突出表現給予高度贊揚,表示「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一些日方人員更是親切地稱呼三一泵車為「大長頸鹿」。三一更是由此成為一張中國名片。三一重工在國際救援中的數次優異表現,使得中國製造開始撕下「價格低廉」、「質量低劣」的標簽,大幅提升「中國製造」的國際形象,並開始在被歐美長期壟斷的機械製造產業擎起中國旗幟。 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高度評價三一:「它不僅僅引領了泵車技術的發展,也引領了我們國家整個裝備製造業自主創新的發展。」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潘雲鶴院士在長沙親手將自己的書法作品「科技造就三一,品質改變世界」贈予易小剛。這既是對三一集團科技創新品質的肯定,也是對易小剛這位科技企業技術領軍人的不懈創新的由衷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