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東亞峰會為什麼有美國、俄羅斯
東亞峰會(East Asia Summit ,EAS)參加者,包括13個成員國即該區域13個國家(東盟十國及中日韓)和5個觀察員即5個域外國家(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俄羅斯、印度),還有潛在的成員國蒙古、東帝汶和潛在的觀察員即巴基斯坦、歐盟。東盟輪值主席國為該會議的主辦者。
㈡ 東亞峰會的未來參加者
參加者包括成員國(本區域的)和觀察員(域外的)。 東帝汶
五年來一直是東盟的候選國家,推測東盟新的成員自然也會加入東亞峰會。
蒙古
蒙古國被馬來西亞提議成為正式成員。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被馬來西亞提議成為正式成員,日本也支持。
孟加拉國
孟加拉國由日本支持
巴布亞紐幾內亞
巴布亞紐幾內亞被澳大利亞提議成為成員。
另外,歐盟顯示渴望擁有成為觀察員身份。
㈢ 第六屆東亞峰會於2011年11月19日在印尼巴厘島圓滿閉幕。本次東亞峰會在戰略與戰術層次上均取得了不俗成果
(1)人與人,國家間,若只有競爭,沒有合作,則必然會兩敗俱傷,阻礙發展;對個人來講,合作可增長知識,增進感情,促進發展,對國家來講,合作有利於優勢互補,促進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2)首先認識到競爭與合作相互統一,不可分割,其次在學習生活中既競爭有合作,在競爭中尋求合作,通過合作來提高競爭力。(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
㈣ 東亞峰會是什麼
東亞峰會的初衷是為了推進東亞區域合作,最終建立東亞共同體。按最初設想,峰會的成員就是東亞13國,並逐漸以峰會形式取代10+3。因為峰會與10+3兩者是有區別的。東盟把10+3稱為「東盟+3」,這種結構是以東盟為東道主,邀請中、日、韓3國作為客人與會,地點限於東盟成員國內,主辦者為東盟成員,時間安排在東盟每年舉行的領導人會議期間。迄今為止,一直是如此操辦的。而東亞峰會按最初的倡議,各國以平等的身份與會,無主客之分,東盟國家也不再以一個整體出現,會議由東亞各國輪流主辦,地點不局限於東盟之內。時間也不一定安排在東盟年會期間。但這一倡議引起了東盟的憂慮,東亞峰會取代東盟+3,不但東盟的名字沒有了,而且東盟對東亞合作的主導權也旁落了,今後東亞合作必將被大國所主導。因而,倡議提出後的一段時間里,一直沒有被東盟所接受。
但後來東盟成功地改造了原先的倡議,把東亞峰會的主辦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不但時間、地點仍按10+3模式做,連與會者的資格也要由東盟來審定。東盟將選擇與其戰略利益和發展機遇最密切的國家入會,而不受地域的限制。
日本首先提出擴大成員的倡議,要求允許澳大利亞、紐西蘭這兩個位於大洋洲的發達國家參與峰會。而澳新兩國早就想加入10+3進程,以求分享東亞合作的紅利。但在馬哈蒂爾執政時期,被其視為「不是亞洲人,而是歐洲人」的澳、新入門無望。馬哈蒂爾離任後,東盟出於「大國平衡」的戰略以及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考慮,最終同意澳、新與會,但同時要求把亞洲大國印度請入會場。印度近幾年提出「東向戰略」,積極向東盟靠攏,並於2003年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AC),成為繼中國之後第二個承認該條約的非東盟國家,並且還與東盟簽署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印度意在借重東亞挺軍「亞洲大陸」,進而走向「世界大陸」。加入峰會,是其長遠戰略的一個標志性階段。東盟則看好印度的經濟發展潛力,把印度與中國看成亞洲經濟的「雙引擎」。
東亞峰會成員擴大消息傳出後,俄羅斯、蒙古與巴基斯坦也提出申請,要求成為峰會的「創始成員」,歐盟也要求作為觀察員列席會議。只有美國在一旁冷淡觀察。美國一貫反對東亞撇開自己另立圈子,認為東亞區域化、集團化會損害其在該地區的利益。但澳、新拿到「入場券」後,美國也鬆了一口氣,覺得峰會中已有足夠多的盟友,通過它們足以傳達美國的聲音,因而從反對轉為旁觀。
嶄新平台意義深遠
東亞峰會的初衷是推進東亞共同體的建設,馬來西亞一度曾表示要在會上通過《東亞共同體宣言》。但印、澳、新加入後,情況變得復雜起來,各方對峰會的議題和運作方式意見各異,即使東盟內部想法也不一致。
新加坡希望峰會能討論更廣泛的議題,包括政治信任、峰會本身的制度建設及大量與自己和東盟利益密切相關的非傳統安全問題,如反恐、馬六甲海峽航道安全、打擊跨國犯罪等等。泰國、馬來西亞希望把重點放在區域經濟合作上。日本要求峰會討論建立包括16國在內的「擴大型」東亞共同體,並主張將「民主、自由、人權」作為共同體的價值觀,其背後的動機是藉此主導東亞共同體進程。印度提出,峰會應當務實不務虛,要討論實質性的合作問題,澳、新也持同樣觀點。這三張新面孔入會代價不菲,當然希望能多討論一些與其實際利益相關的內容。這些分歧一度使首屆峰會要通過的《吉隆坡宣言》的起草工作陷於僵局,直到峰會舉行前夕,各方仍未達成一致。
但最新消息表明,首屆東亞峰會的主要議題不是東亞共同體,而是與東亞及相關地區和全球事務有關的「戰略問題」。會議將主要討論國際恐怖主義、能源、傳染性疾病防控、減災、扶貧等,即以非傳統安全問題為主。日本傳媒對峰會不討論東亞共同體建設表示吃驚,顯然日本的意圖落空了。
首屆峰會的政治象徵意義已超過了其議題的重要性。《紐約時報》評論說,東亞峰會的召開,意味著「亞洲人重新發現亞洲」的時代開始了,「中國和印度的迅速崛起,整個亞洲的崛起,俄羅斯的相對沒落,美國影響力在這個地區所面臨的挑戰……�這些都反映出冷戰結束以來全球最重要的變化」。
在筆者看來,東亞峰會的誕生除了標志著亞洲正在崛起之外,還具有以下幾點意義:
第一,它創造了一種區域合作新模式。
東亞峰會的成員來自3個不同地區,16個成員不是基於區域的一致性,而是基於戰略利益的共同性走到了一起,從而打破了區域合作的地域限制。這樣一種區域合作模式在全球系首創。其實,對於區域合作組織來說,其穩定性不在於各成員在地域上的一致性,而在於利益上的共同性。
第二,它構築了區域合作新平台。
東亞峰會雖與10+3有密切關系,但決非10+3的「升級版」,不會取代10+3。兩者的成員不同,功能不同,目標也不盡一致。10+3成員限制在東亞地區主權國家之內,沒有接納區外成員的打算,而東亞峰會是開放的,下次會上將接納俄羅斯,也許還有其他符合東盟條例的國家。所以它是區域合作的一個新平台。
第三,它強化了南北合作的性質,擴大了合作空間與潛力。
在10+3中,只有日本一個發達國家,而澳、新兩國都是發達經濟體,它們加入東亞峰會,增加了成員的「北方」濃度,強化了南北合作的性質。而從經濟理論上說,預期的收益會更大。峰會16個成員人口近30億,佔世界一半,GDP總值超過8萬億美元,佔全球22%,外匯儲備遠遠超過歐元區,經濟互補性突出,有極大的合作潛力和空間。
第四,它緩和了東亞與美國的關系。
由於歷史原因,美國與東亞有密切的關系,在東亞有巨大的政治、軍事、安全和經濟利益。在美國眼中,東亞合作已成為與朝核問題、台灣問題相並列的東亞三大關注點之一。美國對馬哈蒂爾1990年提出的「東亞經濟集團」構想表示了憤怒,對日本提議的「亞洲貨幣基金」也持反對態度。美國自認為「用鮮血和財富」保護了東亞的安全與繁榮,但東亞向美國輸出的卻是巨額貿易赤字,心態難以平衡。因此排斥美國的任何東亞機制,都會受到美國的反對。東亞峰會最初的遭遇也是如此。但由於澳、新的加入,美國已轉變態度。澳大利亞自認為能起到溝通美國與東亞對話的橋梁作用。不管怎樣,現在美國的怨氣已過去。通過東亞峰會這個平台,美國與東亞的關系有望緩和,這對東亞合作進程有利。
應當認識到,東亞合作沒有必要排斥美國。美國是東亞一個揮之不去的影子,東亞的任何實質性事務都繞不過美國。與其將美國看成是東亞合作的消極因素,不如打消疑慮,歡迎美國加入東亞合作行列,敦促其增加對東亞的投資、貿易和技術轉讓。
東亞峰會、10+3、APEC都是亞太地區的區域合作機制,它們各有各的核心和主導力量,誰也架空不了誰。對於亞太區域合作來說,多一種機制比少一種機制要好。
㈤ 今年的東盟峰會是第幾屆東盟峰會召開時間一般是幾月
今年4月舉行的柬埔寨金邊東盟峰會是第20屆。
東盟峰會每年召開2次,通常上半年在4、5月召開,下半年在11月召開。下半年那次同時召開10+1、10+3、東亞峰會等,因此更受關注。
㈥ 什麼是組織亞洲都有哪些國際組織
一、什麼是組織:從廣義上說,組織是指由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聯系起來的系統。從狹義上說,組織就是指人們為實現一定的目標,互相協作結合而成的集體或團體,如黨團組織、工會組織、企業、軍事組織等等。狹義的組織專門指人群而言,運用於社會管理之中。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組織是人們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務和形式編制起來的社會集團,組織不僅是社會的細胞、社會的基本單元,而且可以說是社會的基礎。
二、亞洲組織目前有6個:
1、亞洲合作對話
2、東南亞國協
3、南亞地區合作協會
4、波斯灣合作理事會
5、東亞峰會
6、國際專業管理亞太年會。
㈦ 東亞峰會的成立背景
東亞峰會是東盟倡議召開的、涵蓋「10+3」之外國家的首腦會議。「東亞峰會」的構想可以追溯到1990年12月關貿總協定(「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烏拉圭回合談判破裂。時任馬來西亞總理的馬哈蒂爾提出了建立包括東盟和中、日、韓在內的「東亞經濟共同體」構想,但終因內外阻力胎死腹中。隨著全球和地區經濟自由化帶來的競爭日益激烈,東盟1995年在第五次首腦會議發表的宣言中強調,東盟國家要在政治、經濟等領域加強合作,努力加速東南亞一體化進程。會議還決定,每年舉行一次非正式首腦會議,並歡迎其他亞洲國家的首腦參加。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給東亞各國造成了災難性的損失,但也激發了各國推進地區合作的強烈願望.同年底,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聚首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10+3」合作機制正式啟動。
2001年,由參加「10+3」會議的東亞13國26位專家組成的「東亞展望小組」提出了建立「東亞共同體」的報告,為東亞地區合作勾勒出發展藍圖。
2004年在寮國首都萬象舉行的第八次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各國領導人決定,2005年在吉隆坡召開首屆東亞峰會。
2005年4月,東盟十國在菲律賓宿務舉行外長會議,就東亞峰會的日程、形式和參與國等問題進行了討論,一致贊同東盟應在東亞峰會中發揮核心和主要驅動作用。
7月,在萬象舉行的第38屆東盟外長會議建議:東亞峰會定期在東盟成員國舉行,由東盟輪值主席國主辦。 東亞峰會是與東盟峰會同期舉行的年會,由東盟輪值主席國主辦,峰會的模式由東盟和東亞峰會其他所有參加國共同審議。東亞峰會是一個開放的、包容的、透明的和具有前瞻性的論壇;東盟在東亞峰會及東亞合作進程中發揮主導作用。
東盟組織提出的參加東亞峰會的三個基本條件是:應是東盟的全面對話夥伴;已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與東盟組織有實質性的政治和經濟關系。
㈧ 什麼叫G20G20大會有哪些內容
20國集團(G20)是一個環保論壇,於1999年9月25日由八國集團(G8)的財長在華盛頓宣布成立,屬於布雷頓森林體系框架內非正式對話的一種機制,由原八國集團以及其餘12個重要經濟體組成。宗旨是為推動已工業化的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之間就實質性問題進行開放及有建設性的討論和研究,以尋求合作並促進國際金融穩定和經濟的持續增長,按照以往慣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列席該組織的會議。20國集團成員涵蓋面廣,代表性強,該集團的GDP佔全球經濟的90%,貿易額佔全球的80%,因此已取代G8成為全球經濟合作的主要論壇。2016年9月4日至5日G20領導人峰會將在中國杭州舉辦。2016年G20首次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2016年2月27日在上海開幕,這是中國接任2016年G20主席國後召開的首個高級別會議。
㈨ 亞峰會議26國是哪幾個的
東亞峰會是與東盟峰會同期舉行的年會,由東盟輪值主席國主辦,峰會的模式由東盟和東亞峰會其他所有參加國共同審議。東亞峰會是一個開放的、包容的、透明的和具有前瞻性的論壇;東盟在東亞峰會及東亞合作進程中發揮主導作用。
首屆東亞峰會於2005年12月14日在吉隆坡舉行
東盟組織提出的參加東亞峰會的三個基本條件是:應是東盟的全面對話夥伴;已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與東盟組織有實質性的政治和經濟關系。
東亞峰會作為東亞地區一個新的合作形式,致力於推動東亞一體化進程、實現東亞共同體目標。峰會為年度領導人會議機制,由當年的東盟輪值主席國主辦,峰會議題由所有參與國共同審議。2011年11月,東亞峰會有18個參與國,即東盟10國和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和俄羅斯8國,因此峰會也被稱為「10+8」峰會
㈩ 東亞峰會有哪幾個國家
東亞峰會的國家有東亞的華韓日三國,北亞東歐的俄國,東南亞國家聯盟和大洋洲國家,荒謬絕倫的是還有美國佬!這個名不符實而東亞峰會,簡直就是無稽之談!如果說俄羅斯侵佔了東北亞而大洋洲可以作為東亞外延伸,那麼美國如何算東亞?難道東亞人這么愚蠢無能而不能建立好管理好東亞峰會必須要美國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