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環境問題
擴展閱讀
銀行股票基金怎麼看 2025-07-16 17:22:34
深圳大學為什麼這么火 2025-07-16 17:09:47

環境問題

發布時間: 2021-10-31 13:34:24

① 主要的環境問題有哪些

1.大氣污染問題
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大氣污染是我國目前第一大環境問題。

2.水環境污染問題
我國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42%的水質超過3類標准(不能做飲用水源),全國有36%的城市河段為劣5類水質,喪失了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庫)和城市湖泊水質普遍較差,75%以上的湖泊富營養化加劇,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垃圾處理問題
目前,我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約46%。全國城市生活垃圾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裝物和農用薄膜導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國各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災問題
我國荒漠化土地已佔國土陸地總面積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積還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

6.旱災和水災問題
500多年來,長江流域共發生的大洪水為53次,但近50年來,每3年就出現一次大澇,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7.生物多樣性破壞問題
我國是生物多樣性破壞較嚴重的國家,高等植物中瀕危或接近瀕危的物種達4000~5000種,約占我國擁有的物種總數的15%~20%,高於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我國濫捕亂殺野生動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動物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屢禁不止。

② 全球10大環境問題是什麼

一、全球10大環境問題: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酸雨蔓延,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水體污染,海洋污染,固體廢物污染。

二、我國環境狀況

1、大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以塵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劇。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華中地區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庫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內陸河流和大型水庫外,污染成加重趨勢,工業發達城鎮附近的水域污染尤為突出。

4、七大水系(珠江、長江、黃河、淮河、海灤河、遼河、松花江)中,黃河流域、松花江、遼河流域水污染嚴重。

5、大淡水湖泊總磷、總氮污染面廣,富營養化嚴重。

6、四大海區以渤海和東海污染較重,南海較輕。

7、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並呈加重趨勢。

8、城市環境污染呈加重趨勢。

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嚴重,呈惡化趨勢。絕大多數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10、全國2/3的河流和1000多萬公頃農田被污染。

(2)環境問題擴展閱讀:

全球10大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法:

1.轉變經濟發展模式

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從本質上說,就是從黑色發展模式轉向綠色發展模式。它包含四個相互關聯和互補的方面:一是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二是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三是大力提倡循環經濟;四是積極發展低碳經濟。特別是後者,既是新生事物,更是新的發展方式。

2.加強科學研究

這里所說的科學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環境問題的研究,是指對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以及對策等方面的研究;是對環境技術的研究,如清潔能源、新型材料以及在節能減排技術等方面。針對環境問題和環境技術的科學研究面臨三個方面的困難:一是資金問題;二是人員問題;三是技術轉讓和信息共享問題。

3.加強環保教育,改變人們的生活、消費觀念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貧困和過度消費導致人類無節制地開發和破壞自然資源,這是造成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富裕的人們追求高消費,使環境污染加劇;貧困的人們一邊忍受著最惡劣的環境,一邊還要為改善基本的生活條件過度地開采地球的有限資源。人們首先需要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於是消費地球的生態環境資源.這一點無可厚非工業文明之前,人類的消費和地球的自我恢復能夠維持一個基本的平衡:進入工業文明之後,這一平衡被打破首先是因為人口不斷增加,其次是人類不滿足於基本生存需要,不斷追求更高級別的享受甚至奢侈的生活,人類和地球的供給平衡被打破,世界環境開始不斷遭到破壞 。

③ 環境問題有哪些

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是指由於人類活動作用於周圍環境所引起的環境質量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響。人類在改造自然環境和創建社會環境的過程中,自然環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規律變化著。社會環境一方面受自然環境的制約,也以其固有的規律運動著。人類與環境不斷地相互影響和作用,產生環境問題。當前世界的環境問題:環境污染出現了范圍擴大、難以防範、危害嚴重的特點,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難以承受高速工業化、人口劇增和城市化的巨大壓力,世界自然災害顯著增加。


環境親和力環境的親和力環境,是人類生存和活動的場所,也是向人類提供生產和消費所需要的自然資源的供應基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明確指出:「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其中,「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因素的總體」,就是環境的科學而又概括的定義。它有兩層含義:第一,環境法所說的環境,是指以人為中心的人類生存環境,關繫到人類的毀滅與生存。同時,環境又不是泛指人類周圍的一切自然的和社會的客觀事物整體。比如,銀河系,我們並不把它包括在環境這個概念中。所以,環境保護所指的環境,是人類生存環境,是作用於人類並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外界事物。第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環境概念也在發展。如現階段沒有把月球視為人類的生存環境,但是隨著宇宙航行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月球將有可能會成為人類生存環境的組成部分。環境問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於自然因素的破壞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動,地震、風暴、海嘯等產生的自然災害,因環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質產生的放射病等。另一類是人為因素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破壞。在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各種污染物(或污染因素)進入環境,超過了環境容量的容許極限,使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超越了環境自身的承載能力,使生態環境質量惡化,或出現自然資源枯竭的現象,這些都屬於人為造成的環境問題。我們通常所說的環境問題,多指人為因素造成的。當前人類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這里,「雖然沒有槍炮,沒有硝煙,卻在殘殺著生靈」,但沒有哪一個國家和地區能夠逃避不斷發生的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的破壞,它直接威脅著生態環境,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子孫後代的生存。於是人們呼籲「只有一個地球」,「文明人一旦毀壞了他們的生存環境,他們將被迫遷移或衰亡」,強烈要求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 環境問題的產生,從根本上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伴生產物。具體說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由於人口增加對環境造成的巨大壓力; (2)伴隨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產生的環境污染; (3)人類在開發建設活動中造成的生態破壞的不良變化; (4)由於人類的社會活動,如軍事活動、旅遊活動等,造成的人文遺跡,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的破壞,珍稀物種的滅絕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破壞與污染。


2 產生發展

1、人類社會早期的環境問題:因亂采、亂捕破壞人類聚居的局部地區的生物資源而引起生活資料缺乏甚至飢荒,或者因為用火不慎而燒毀大片森林和草地,迫使人們遷移以謀生存。2、以農業為主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環境問題:是在人口集中的城市,各種手工業作坊和居民拋棄生活垃圾,曾出現環境污染。3、產業革命以後到20世紀50年代的環境問題:⑴、出現了大規模環境污染,局部地區的嚴重環境污染導致「公害」病和重大公害事件的出現。⑵、自然環境的破壞,造成資源稀缺甚至枯竭,開始出現區域性生態平衡失調現象。4、當前世界的環境問題:環境污染出現了范圍擴大、難以防範、危害嚴重的特點,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難以承受高速工業化、人口劇增和城市化的巨大壓力,世界自然災害顯著增加。


3 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多種多樣[1],歸納起來有兩大類:一類是自然演變和自然災害引起的原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一環境問題。如地震、洪澇、乾旱、台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類是人類活動引起的次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二環境問題和「公害」。次生環境問題一般又分為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兩大類。如亂砍濫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壞、過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積開墾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業生產造成大氣、水環境惡化等。


4 重大問題

到目前為止已經威脅人類生存並已被人類認識到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淡水資源危機、能源短缺、森林資源銳減、土地荒漠化、物種加速滅絕、垃圾成災、有毒化學品污染等眾多方面。


環境問題(1)全球變暖:全球變暖是指全球氣溫升高。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得看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種溫室氣體。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全球變暖的後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


(2)臭氧層破壞:在地球大氣層近地面約20~30公里的平流層里存在著一個臭氧層,其中臭氧含量占這一高度氣體總量的十萬分之一。臭氧含量雖然極微,卻具有強烈的吸收紫外線的功能,因此,它能擋住太陽紫外輻射對地球生物的傷害,保護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然而人類生產和生活所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冰箱空調等設備製冷劑的氟氯烴類化合物以及其它用途的氟溴烴類等化合物,它們受到紫外線的照射後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強的原子與臭氧層的臭氧(O3)作用,使其變成氧分子(O2),這種作用連鎖般地發生,臭氧迅速耗減,使臭氧層遭到破壞。南極的臭氧層空洞,就是臭氧層破壞的一個最顯著的標志。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里。南極上空的臭氧層是在20億年裡形成的,可是在一個世紀里就被破壞了60%。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層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薄,歐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層平均減少了10~15%,西伯利亞上空甚至減少了35%。因此科學家警告說,地球上空臭氧層破壞的程度遠比一般人想像的要嚴重的多。


(3)酸雨:酸雨是由於空氣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污染物引起的pH值小於5.6的酸性降水。受酸雨危害的地區,出現了土壤和湖泊酸化,植被和生態系統遭受破壞,建築材料、金屬結構和文物被腐蝕等等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酸雨在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現於北歐及中歐,當時北歐的酸雨是歐洲中部工業酸性廢氣遷移所至,七十年代以來,許多工業化國家採取各種措施防治城市和工業的大氣污染,其中一個重要的措施是增加煙囪的高度,這一措施雖然有效地改變了排放地區的大氣環境質量,但大氣污染物遠距離遷移的問題卻更加嚴重,污染物越過國界進入鄰國,甚至飄浮很遠的距離,形成了更廣泛的跨國酸雨。此外,全世界使用礦物燃料的量有增無減,也使得受酸雨危害的地區進一步擴大。全球受酸雨危害嚴重的有歐洲、北美及東亞地區。我國在八十年代,酸雨主要發生在西南地區,到九十年代中期,已發展到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及四川盆地的廣大地區。


(4)淡水資源危機:地球表面雖然2/3被水覆蓋,但是97%為無法飲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是淡水,其中又有2%封存於極地冰川之中。在僅有的1%淡水中,25%為工業用水,70%為農業用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供飲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然而,在這樣一個缺水的世界裡,水卻被大量濫用、浪費和污染。加之,區域分布不均勻,致使世界上缺水現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機日趨嚴重。目前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缺水,其中28個國家被列為嚴重缺水的國家和地區。預測再過20~30年,嚴重缺水的國家和地區將達46~52個,缺水人口將達28~33億人。我國廣大的北方和沿海地區水資源嚴重不足,據統計我國北方缺水區總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全國5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達58億立方米,這些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華北、沿海和省會城市、工業型城市。世界上任何一種生物都離不開水,人們貼切地把水比喻為生命的源泉"。然而,隨著地球上人口的激增,生產迅速發展,水已經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珍貴。一些河流和湖泊的枯竭,地下水的耗盡和濕地的消失,不僅給人類生存帶來嚴重威脅,而且許多生物也正隨著人類生產和生活造成的河流改道、濕地干化和生態環境惡化而滅絕。不少大河如美國的科羅拉多河、中國的黃河都已雄風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壯麗景象已成為歷史的記憶了。


(5)資源、能源短缺:當前,世界上資源和能源短缺問題已經在大多數國家甚至全球范圍內出現。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人類無計劃、不合理地大規模開采所至。本世紀九十年代初全世界消耗能源總數約100億噸標准煤,預測到2000年能源消耗量將翻一番。從目前石油、煤、水利和核能發展的情況來看,要滿足這種需求量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在新能源(如太陽能、快中子反應堆電站、核聚變電站等)開發利用尚未取得較大突破之前,世界能源供應將日趨緊張。 此外,其它不可再生性礦產資源的儲量也在日益減少,這些資源終究會被消耗殆盡。


(6)森林銳減:森林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地球上曾經有76億公頃的森林,到本世紀時下降為55億公頃,到1976年已經減少到28億公頃。由於世界人口的增長,對耕地、牧場、木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導致對森林的過度採伐和開墾,使森林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壞。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12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其中占絕大多數是對全球生態平衡至關重要的熱帶雨林。 對熱帶雨林的破壞主要發生在熱帶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尤以巴西的亞馬遜情況最為嚴重。亞馬遜森林居世界熱帶雨林之首,但是,到九十年代初期這一地區的森林覆蓋率比原來減少了11%,相當於70萬平方公里,平均每5秒鍾就有差不多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森林消失。此外,在亞太地區、非洲的熱帶雨林也在遭到破壞。


環境問題(7)土地荒漠化:簡單地說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對荒漠化的概念作了這樣的定義:"荒漠化是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等因素,使乾旱、半乾旱和具有乾旱災害的半濕潤地區的土地發生了退化。1996年6月17日第二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發表公報指出:當前世界荒漠化現象仍在加劇。全球現有12億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脅,其中有1.35億人在短期內有失去土地的危險。荒漠化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生態環境問題,而且演變為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它給人類帶來貧困和社會不穩定。到1996年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達到3600萬平方公里,佔到整個地球陸地面積的1/4,相當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國土面積的總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響的國家有100多個,盡管各國人民都在進行著同荒漠化的抗爭,但荒漠化卻以每年5~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大,相當於愛爾蘭的面積。到二十世紀末,全球將損失約1/3的耕地。在人類當今諸多的環境問題中,荒漠化是最為嚴重的災難之一。對於受荒漠化威脅的人們來說,荒漠化意味著他們將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礎--有生產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8)物種加速滅絕:物種就是指生物種類。現今地球上生存著500~1000萬種生物。一般來說物種滅絕速度與物種生成的速度應是平衡的。但是,由於人類活動破壞了這種平衡,使物種滅絕速度加快,據《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估計,每年有數千種動植物滅絕,到2000年地球上10~20%的動植物即50~100萬種動植物將消失。而且,滅絕速度越來越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發出警告:本世紀鳥類每年滅絕一種,在熱帶雨林,每天至少滅絕一個物種。物種滅絕將對整個地球的食物供給帶來威脅,對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損失和影響是難以預料和挽回的。


(9)垃圾成災:全球每年產生垃圾近100億噸,而且處理垃圾的能力遠遠趕不上垃圾增加的速度,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已處於垃圾危機之中。美國素有垃圾大國之稱,其生活垃圾主要靠表土掩埋。過去幾十年內,美國已經使用了一半以上可填埋垃圾的土地,30年後,剩餘的這種土地也將全部用完。我國的垃圾排放量也相當可觀,在許多城市周圍,排滿了一座座垃圾山,除了佔用大量土地外,還污染環境。危險垃圾,特別是有毒、有害垃圾的處理問題(包括運送、存放),因其造成的危害更為嚴重、產生的危害更為深遠,而成了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一個十分棘手的環境問題。


(10)有毒化學品污染:市場上約有7~8萬種化學品。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有危害的約有3.5萬種。其中有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的約500餘種。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如今每年又有1000~2000種新的化學品投入市場。由於化學品的廣泛使用,全球的大氣、水體、土壤乃至生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毒害,連南極的企鵝也未能倖免。自五十年代以來,涉及有毒有害化學品的污染事件日益增多,如果不採取有效防治措施,將對人類和動植物造成嚴重的危害。


5 環境污染

陸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問題,每天千萬噸的垃圾中,好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膠、玻璃等人類的第一號敵人。


海洋污染:主要是從油船與油井漏出來的原油,農田用的殺蟲劑和化肥,工廠排出的污水,礦場流出的酸性溶液;它們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結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鳥類和人類也可能因吃了這些生物而中毒。並進入生物鏈


空氣污染:這是最為直接與嚴重的了,主要來自工廠、汽車、發電廠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觸了這些污濁空氣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視覺器官的疾病。我們若仍然漠視專家的警告,將來一定會落到無半寸凈土可住的地步。


水污染是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


大氣污染是指空氣中污染物的濃度達到或超過了有害程度,導致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的正常生存和發展,對人和生物造成危害。 雜訊污染是指所產生的環境雜訊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雜訊排放標准,並干擾他人正常工作、學習、生活的現象。


放射性污染是指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物料、人體、場所、環境介質表面或者內部出現超過國家標準的放射性物質或者射線。


6 主要類型

1)各類生活污水、工業農業廢水導致的水體污染;2)工業煙塵廢氣、交通工具產生的尾氣導致的大氣污染;3)各類雜訊污染;4)各類殘渣、重金屬以及廢棄物產生的污染;5)過度放牧以及濫砍濫伐導致的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 6)過度開采各類地下資源導致的地層塌陷與土壤結構破壞; 7)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導致的能源資源枯竭。


7 治理原則

(1)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既不能離開發展,片面地強調保護和改善環境,也不能不顧生態環境的隨能力而盲目地追求發展。尤其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講,只能在適度經濟增長的前提下,尋求適合本國國情的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2)明確國際環境問題主要責任。存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主要是發達國家在過去一兩個世紀中追求工業化造成的後果。他們對全球環境問題負有不容失掉的主要責任,也理應承擔更多的義務


(3)維護各國資源主權,應遵循不幹涉他國內政的原則。1972年第一次環境做大會通過的《斯德哥爾摩宣言》第21條也明確規定,各國對其自然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是各國的內部事務。


(4)發展中國家的廣泛參與是非常必要的。在國際環境事務中,存在著忽視發展中國傢具體困難的傾向,他們的呼聲得不到充分反映,因此,有必要採取措施,確保發展中國家能夠充分參與國際環境領域中的活動與合作。


(5)應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的特殊情況和需要。發展中國家還面臨一些更為迫切的局部環境問題,既有因資金短缺、技術落後和人口增長所造成的諸如土地退化、沙漠化、森林銳減、水土流失等自然生態惡化問題,也有因工業發展引起的環境污染、酸沉降、水資源短缺等問題。

④ 中國十大環境問題是什麼

中國十大環境問題是:

一、大氣污染

中國大氣環境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2011年中國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達1857萬噸,煙塵1159萬噸,工業粉塵1175萬噸,大氣污染仍然十分嚴重。中國大多數城市的大氣環境質量超過中國規定的標准。

二、水污染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然而,人們在科學進步的同時,依然在浪費水資源。

三、垃圾處理

中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達8.2億噸,綜合利用率約46%。中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1.4億噸,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裝物和農膜導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中國各地。

四、土地沙化

中國國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佔國土陸地總面積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積還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中國每年遭受的強沙塵暴天氣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內蒙古一些地區的居民被迫遷移他鄉。

五、水土流失

中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多億噸,每年流失的土壤養分為4000萬噸標准化肥(相當於中國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來,中國水土流失毀掉的耕地總量達4000萬畝,這對中國的農業是極大損失。

六、旱災水災

20世紀50年代中國年均受旱災的農田為1.2億畝,90年代上升為3.8億畝。1972年黃河發生第一次斷流,1985年後年年斷流,1997年斷流天數達227天。

有關專家經調查推測:未來15年內中國將持續乾旱,而長江流域的水災發生頻率卻明顯增加,500多年來,長江流域共發生的大洪水為53次,但近50年來,每三年就出現一次大澇,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七、生物破壞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破壞較嚴重的國家,高等植物中瀕危或接近瀕危的物種達4000-5000種,約佔中國擁有的物種總數的15%-20%,高於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八、世界貿易組織

國際上的"綠色貿易壁壘"。由於中國的環境標准普遍低於發達國家的標准,中國的食品、機電、紡織、皮革、陶瓷、煙草、玩具、鞋業等行業的產品將在出口貿易中受到限制。

由於國際市場對中國的礦產、石材、葯用植物、農產品、畜牧產品的大量需求,可能會加重中國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同時,中國可能成為國外污染密集型企業轉移的地點和大量的國外工業廢物"來料加工"的地點,這將極大地加重中國的環境問題。

九、三峽庫區

三峽工程是中國正在實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該工程定於2003年開始發電。三峽建成後對地質環境、水資源環境、生態環境(涉及庫區兩岸和整個上游地區)的影響,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庫區污染是擺在三峽建設者面前的大課題,三峽工程已成為世界矚目的環境問題。

十、持久污染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難降解的持久性有機物污染開始顯現。國際簽署了《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其中確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中國的環境介質中多有檢出,中國是公約的簽字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環境十大問題

⑤ 全球10大環境問題

全球10大環境問題:

1.氣候變暖 2.臭氧層破壞 3.生物多樣性減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銳減 6.土地荒漠化 7.大氣污染 8.水體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體廢物污染

我國環境狀況:

1.大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以塵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劇。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華中地區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庫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業發達城鎮附近的水域污染尤為突出。

4.七大水系中,黃河流域、松花江、遼河流域水污染嚴重。

5.大淡水湖泊總磷、總氮污染面廣,富營養化嚴重。

6.四大海區以渤海和東海污染較重,南海較輕。

7.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並呈加重趨勢。

8.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嚴重,呈惡化趨勢。

9.全國2/3的河流和1000多萬公頃農田被污染。

(5)環境問題擴展閱讀

歷年環境日主題:

一、1974年:只有一個地球

二、1975年:人類居住

三、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資源

四、1977年: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

五、1978年:沒有破壞的發展

六、1979年: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七、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八、1981年:保護地下水和人類和人類食物鏈;防止有毒化學品污染

九、1982年: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年,提高環境意識

十、1983年:管理和處理有害廢棄物,防止酸雨

十一、1996年:我們的地球、家園、居住地

十二、1997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參考資料網路——環境問題

⑥ 什麼是環境問題

概括地講,環境問題是指全球環境或區域環境中出現的不利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現象。環境問題是目前世界人類面臨的幾個主要問題之一。環境問題是多方面的,但大致可分為兩類: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

⑦ 環境問題 有哪些

到目前為止已經威脅人類生存並已被人類認識到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淡水資源危機、能源短缺、森林資源銳減、土地荒漠化、物種加速滅絕、垃圾成災、有毒化學品污染等眾多方面。

環境問題多種多樣,歸納起來有兩大類:一類是自然演變和自然災害引起的原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一環境問題。如地震、洪澇、乾旱、台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類是人類活動引起的次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二環境問題。次生環境問題一般又分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兩大類。

如亂砍濫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壞、過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積開墾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業生產造成大氣、水環境惡化等。

(7)環境問題擴展閱讀:

陸地污染產生原因: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問題,每天千萬噸的垃圾中,好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膠、玻璃等人類的第一號敵人。

海洋污染產生原因:主要是從油船與油井漏出來的原油,農田用的殺蟲劑和化肥,工廠排出的污水,礦場流出的酸性溶液;它們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結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鳥類和人類也可能因吃了這些生物而中毒,並進入生物鏈。

空氣污染產生原因:這是最為直接與嚴重的了,主要來自工廠、汽車、發電廠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觸了這些污濁空氣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視覺器官的疾病。我們若仍然漠視專家的警告,將來一定會落到無半寸凈土可住的地步。

⑧ 環境保護問題有哪些

環保就是環境保護,環境問題有很多,比如現在存在的問題有: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酸雨蔓延、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水體污染、海洋污染、固體廢物污染等等。
按環境要素分: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農業環境污染。這里會產生很多危廢固廢,這些都是需要專門運輸和專門處置的,現在有很多產廢單位的信息或者處置單位的供需信息在危匯網上的,要合理合法的處置,解決環保問題。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源頭分: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電磁波)固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⑨ 我們身邊存在哪些環境問題

我們身邊存在海洋污染、光污染、大氣污染、土地污染等環境問題。

土地污染是土地因受到采礦或工業廢棄物或農用化學物質的侵入,惡化土壤原有的理化性狀,使土地生產潛力減退、產品質量惡化並對人類和動植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和過程。按污染源不同,可分為工業污染、交通運輸污染、農業污染和生活污染四類。

土地污染必然引起和促進其他環境要素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有:生物防治、施加抑制劑、增施有機肥料、加強水田管理、改變耕作制度和換土、翻土等。


二次污染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各種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也使城鄉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土地環境內的某些因素或施加物等也會構成對其自身環境的污染,如農用塑料薄膜、農葯、化肥等帶來的污染。土地污染必然引起和促進其他環境要素污染。

如當進入土地的污染物質數量超過其容量和自凈能力時引起水體、生物和大氣的污染。甚至導致農作物的產量、質量下降,引起農作物的污染,進而可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