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達生集團
擴展閱讀
2345股票行情股吧 2025-07-15 17:20:25
所有菩薩的生日大全 2025-07-15 17:18:28
矽谷天堂股票怎麼買不進 2025-07-15 17:17:39

達生集團

發布時間: 2021-11-02 01:28:14

⑴ 廣東達生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品牌在同行業排名好嗎

廣東達生醫療科技在同行業排 名就是比較在前的了,在同行業中也是比較突出的了

⑵ 中國貴族的歷史

貴族,最初指的是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因權力、財產高於其他階級而形成的上層階級,包括軍事貴族、世俗貴族、宗教貴族。經過演變,貴族制度在一些國家延續下來,形成了穩定的貴族階級。

東方由於地理環境差異,因此各地都有不同的階級制度。如日本皇室、朝鮮的兩班貴族、中國的封爵制度、印度的種姓制度。
「中國歷史上,所謂貴族階級,夏、商、周有之,魏、晉、南北朝,亦有之。前者之貴族,皆系公侯伯子男,以及諸侯之世臣。後者之貴族,多為大家世族。最著者,如南方之王謝,北方之崔、盧、李、鄭「。(摘自黃現璠著:《唐代社會概略》 ,商務印書館,1936年3月初版)與平民階級相比,貴族階級享有更多的特權,擁有更大的政治權利。
貴族同其他階級的最明顯區別是擁有爵位。爵位可能是世襲的,也可能是非世襲的。除了貴族的表面形式,貴族的本質是通過裁決生命的命運來體現的. 雖然象徵貴族的是權勢和力量。
中國自商代施行諸侯封建制度,即類同於西方貴族制。《禮記·王制》曰:「 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為王,下轄諸侯。如春秋楚國,本為子爵,因不滿其國大爵小,要求周王升其爵位未竟,於西元前704年稱王。漢代實行郡縣制之後,為安撫改朝換代之功臣,仍時有分封之舉,然已不如商周之系統。
日本的貴族封建制度亦久。如大名即地方之貴族,有權分封土地及享有資源。下屬的武士,等同於西方貴族所自擁的武裝軍隊。自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效法英制五等貴族系統,使原來貴族能在君主立憲下的上議會有一席之地。此一貴族制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取消。

理論上,只要生產力稍微有些發展,只要有剩餘產品,就會有分配不均,有分配不均就會有窮富之分,而窮富之間是靠武力來解決不均問題的,只要富的武力一直都很強大,就能統治窮的,就是貴族了。
中國歷史上,錢權才是貴族!

⑶ 達生集團的基本簡介

達生集團秉承「腳踏實地、求實勿虛、一切為用戶、誠信為本」的指導思想,以規模創品牌,以品牌求生存,銳意進取,默默耕耘,歷經多年市場打拚,使企業取得長足發展。2001年底,達生集團投身房地產行業,開發了佔地95畝、總面積16萬平方米的佳馨花園小區;2004年,達生集團開發了佔地82畝、建築面積約13萬平方米的鳳苑新居小區;2006年,達生集團又向高層項目進軍,開始建設總建築面積約5萬平方米,集住宅、商住、酒店、餐飲為一體的佳馨傑座·鳳閣綜合性樓盤,傾力為業主打造一個高品位的現代化專屬生活空間。
2007年,佳馨鳳閣(18層)、佳馨傑座(28層)相繼封頂,達生公司第一幢高層以將近100米的高度屹立在鳳城三路,這不僅是達生集團建築史上的第一高度,也是達生事業一個新高度的標志。2008年,唐朝酒店、金勾翅餐飲公司的成立及開業,標志著達生集團在多元化發展方面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⑷ 李白的資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歷坎坷,思想復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游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游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導思想。
李白留給後世人九百多首詩篇。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表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李白一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他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功名事業的嚮往。《梁甫吟》、《讀諸葛武侯傳書懷》、《書情贈蔡舍人雄》等詩篇中,對此都有繪聲繪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時代就喜好任俠,寫下了不少游俠的詩,《俠客行》是此類詩的代表作。在長安3年經歷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現實,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胸中淤積了難以言狀的痛苦和憤懣。憤怒出好詩,於是,便寫下了《行路難》、《古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一系列仰懷古人,壯思欲飛;自悲身世,愁懷難遣的著名詩篇。李白大半生過著流浪生活,游歷了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藉以表達出他那種酷愛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懷。在這一類詩作中,奇險的山川與他那叛逆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這種詩在李白的詩歌作品中佔有不小的數量,被世世代代所傳誦,其中《夢游天姥吟留別》是最傑出的代表作。詩人以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盡情地無拘無束地舒展開想像的翅膀,寫出了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讓苦悶、鬱悒的心靈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更把詩人的一身傲骨展露無遺,成為後人考察李白偉大人格的重要依據。

李白作為一個熱愛祖國、關懷人民、不忘現實的偉大詩人,也十分關心戰爭這一重要問題。對保衛邊疆的將士予以熱情的歌頌(如《塞下曲》),對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則給予無情的鞭撻(如《戰城南》、《丁都護歌》等)。李白還寫了不少樂府詩,描寫勞動者的艱辛生活,表達對他們的關心與同情(如《長干行》、《子夜吳歌》等)。

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比如,他入京求官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想念長安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這樣一些詩句都是極富感染力的。

極度的誇張、貼切的比喻和驚人的幻想,讓人感到的卻是高度的真實。在讀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些詩句時,讀者不能不被詩人綿長的憂思和不絕的愁緒所感染。李白的這一藝術表現手法在《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李詩中常將想像、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韻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語言正如他的兩句詩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明朗、活潑、雋永。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

李白是中國詩人中的詩人,李白的詩大多是精品中的精品。我們有堅定的信念去懷念,尊敬,推崇李白。

⑸ 現在還存在的中國古家族有哪些

一、隴西李氏 中國歷史上,哪個家族是最輝煌的家族?「言必稱隴西李。」 秦代隴西郡守李崇,為隴西李氏始祖。他的次子李瑤為狄道侯南郡守。他的孫子更是赫赫有名——助秦始皇破滅燕趙,生擒太子丹的隴西侯大將軍李信。漢有飛將軍李廣及其從弟李蔡。然而,當李廣之孫李陵投降匈奴後,隴西以李氏為羞恥。於是這個家族自李陵後,在兩漢三國到西晉,一直默默無聞。而這期間的李氏著名人物,通常出自另一家族,趙郡李氏。 不過從東晉開始,隴西李氏忽然迅速崛起。被霍去病蓄意射殺的李廣的三子李敢,留下一個孤兒。這個孤兒的後代,在五胡亂華時,出了隴西李氏第一個君主:李暠。關於李暠是李廣的後代,雖然中間隔了幾百年,但已無任何爭議。史學界都已經承認。 當西涼被北涼滅後,主要著名的後代分為兩支: 一支是西涼後主李歆之後,後來在北朝,柱國大將軍李虎被封唐國公,也就是李淵的祖父。 另一支是他弟弟李翻之子李寶,逃往北魏,後來成為北魏滅北涼的功臣。其後人李充這一支被稱為唐皇族的武陽房。(唐朝史官為李淵的祖先做的考據,稱之為「四公子房」)。武陽房的後代中,最有名的,就是大詩人李白和大書法家李陽冰。 南唐是從楊行密的子孫手中奪得吳國的政權而建立的。南唐的開國皇帝李昪,初為徐溫的養子,叫徐知誥,但是他實際上是唐朝的沒落皇孫貴族,乃憲宗之子建王恪的曾孫。 再來看看李陵在匈奴的後代。在北朝時期,這一脈也出了兩支著名人物。一支柱國大將軍李弼(瓦崗領袖李密的祖父),另一支永康公李崇義(唐初戰神李靖的祖父)。 這里要特別提醒:李廣雖然是純粹的漢人,但是他的後代卻逐漸胡化。 隴西李氏,隨著最後一位著名人物李煜的被毒殺,而漸漸的隱沒在史海中。至於後世李氏多自稱隴西,多半是附會罷了。 注釋: 關於李唐皇室的真正來源,當代史學界有太多的爭論了,除開隴西李氏說,還有趙郡李氏說,以及鮮卑漢化說。本文暫且採納最廣泛流傳的,被正史承認的第一種 關於南唐皇室的真正來源,也有著較大的爭議,主要是李唐後裔說,與冒姓說。不過由於是曾孫輩,作假幾率比較小。本文暫且採納最廣泛流傳的,被正史承認的第一種。

二、沛縣劉氏 沛縣劉氏是中國歷史上最顯赫的皇族。西漢皇族,東漢皇族,蜀漢皇族。劉宋皇族。 漢光武帝是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後代,這是的的確確的不假。 至於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演義》如此記載:勝生陸城亭侯劉貞。貞生沛侯劉昂。昂生漳侯劉祿。祿生沂水侯劉戀。戀生欽陽侯劉英。英生安國侯劉建。建生廣陵侯劉哀。哀生膠水侯劉憲。憲生祖邑侯劉舒。舒生祁陽侯劉誼。誼生原澤侯劉必。必生潁川侯劉達。達生豐靈侯劉不疑。不疑生濟川侯劉惠。惠生東郡范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仕。劉備乃劉弘之子也。可是,事實上,劉勝的兒子有記載的就有120多位。鬼知道劉備是誰生的。暫且按正史算,也把他歸沛縣劉氏吧。 宋武帝劉裕,正史記載為劉邦弟弟楚元王劉交之後。只是到了他父親劉翹時,已經非常沒落了。事實究竟如何,已經無從考據了。暫且按正史算,也把他歸沛縣劉氏吧。 注意,唐朝著名大詩人劉禹錫雖然是離沛縣很近的彭城人,但是實際上,其六世祖劉亮,卻是隨北魏孝文帝改革遷來洛陽的,也就是說,他是匈奴劉淵的後代,並非沛縣劉氏。這就是劉氏另一大支——彭城劉氏的來源。 其實到了現在,沛縣劉氏早已沒落。如今的劉氏,第一大乃是彭城劉氏。

三、陳郡謝氏 2009-04-11 16:21 回復 杳江 4樓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國歷史上士族文化最鼎盛最傑出的體現,就是這位烏衣巷內最後的豪門——陳郡謝氏。 陳郡謝氏始祖是曹魏長安典農中郎將謝纘。謝纘子衡、衡子鯤、鯤弟褒等相繼進入仕途,使得陳郡謝氏演變為世代為官的世族之家。 東晉時,謝尚,謝萬使陳郡謝氏逐漸崛起。而謝安、謝石、謝玄、謝琰四人所導演的淝水之戰,更是讓華夏數千年歷史永遠見證了這一傳奇時刻。 在東晉到南朝的200多年中,謝氏見於史傳的人數就有12代、100餘人。他們大多進入仕途,遍布政界和軍界,發號施令,高居人上,有時還能擺布皇帝,成為遠比皇族還高貴的士族領袖。 這其中,也有許多傑出的文學家,如謝靈運、謝眺。其中六朝第一才女謝道韞,更是小女子的偶像。 然盛極必衰,一場飛來橫禍——侯景之亂橫掃江南,加之歷朝皇帝對謝氏的猜忌,陳郡謝氏急劇沒落。陳朝末年,當謝貞去世後,這位昔日華麗豪門,伴隨著烏衣巷一道,無奈的落下了帷幕

四、琅琊王氏 「王與馬,共天下」、「不以王為皇後,必以王為宰相」的琅琊王氏,與陳郡謝氏並稱王謝。「吾少好百家之言,身為四代之史。自開辟以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也。」 (沈約)。 如果說以《二十四孝》《二十四悌》聞名的「卧冰求鯉」的王祥、王覽,奠基了琅琊王氏,那麼他們的孫輩王戎、王衍、王澄、王敦、王導,則開啟了權傾天下的江左豪門。 王氏家族在南朝時期很多人信五斗米道教,因此在第四代中,很多人的名字都帶個「之」字。除王羲之外,還有王胡之、王彪之、晏之、允之等等平輩兄弟,還有徽之、獻之、恢之、陋之等等兒孫輩,名字帶之字的王氏子弟之多,在中國歷史上也算是一絕了。 由於與陳郡謝氏同樣的原因,南朝的琅琊王氏開始衰弱,這時候,王導的六世孫王肅投靠北魏,因文治武功被魏孝文帝委以重任,並娶孝文帝之妹陳留長公主為妻。王肅的女兒被宣武帝訥為夫人,孫女又嫁給了孝明帝。直至北魏分裂為東、西魏之後,琅琊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才真正走向衰落。 五代時,琅琊王氏的一個分之,唐朝宰相王琳的五世孫王潮與王審知,進軍閩地,建立了十國中的閩,成了如今福建台灣廣東王氏的先祖

五、清河崔氏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清河崔氏,「四大家族」之首。 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東漢以後成為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西晉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 清河崔氏後長仕北朝,北魏時一度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大家族」——這個四大家族可是官方的評價噢~~其中的北魏開國元勛司徒崔浩,更是將清河崔氏推向了第一個顛峰。 唐代崔氏仍然顯赫,有23人做過宰相。唐官員修訂《氏族志》,把崔氏列為第一,唐文宗知後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後氏族長孫氏第二,崔氏列第三。雖然如此,崔氏仍為士族高門。杜甫的母親,就是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為博陵崔氏,也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六、范陽盧氏 「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范陽第一州」,范陽盧氏,「四大家族」之二。 范陽盧氏在秦始皇時,有大名鼎鼎的五經博士盧熬,天文博士盧生。繼之西漢初期有燕王盧綰,東漢末被尊稱「士之楷模,國之楨韓」之海內儒宗之大儒盧植(盧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盧家場),均出自范陽。及魏、晉、南北朝至隋,盧植之裔盧志、盧諶、盧偃、盧邈、盧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從盧玄起至其曾孫,一家百口,共財同居,為官著名而被史傳記載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盧氏成親,史稱「范陽盧氏,一門三公主。」帝族也要納范陽盧氏之女為貴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盧、王、謝之說:「望出范陽,北州冠族」。 至唐代尤為突出,不僅狀元、進士、帝師,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傑」之盧照鄰, 「大歷十才子」之盧編等等。自漢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記載的盧氏歷史名人達840多人,范陽盧氏,賢良輩出,勛業燦爛,文豪蜚馨。

七、 滎陽鄭氏 「天下鄭氏出滎陽」,滎陽鄭氏,「四大家族」之三。 「幽公六代孫榮,號鄭君,生當時,漢大司農。當時六代孫穉,漢末自陳徙河南開封,晉置滎陽郡,開封隸焉,遂為郡人」。從燕太子詹事鄭溫開,溫生四子;濤(西祖)、曄(北祖)、簡(南祖)、恬(中祖)。 從北朝入隨唐之後,鄭姓仍為望族,宰相接連不斷的誕生。後因科舉制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八、太原王氏 「裔遷太原,王家頻稱,因以王姓,代出群英」,太原王氏,「四大家族」之四。 太原王氏,始自東漢王柔、王澤兄弟。三國時有司空王昶,西晉時期,太原王氏開始成為聲名顯赫的大家族,全家族先後有12人在朝中任要職,其中有3人位至「三公」,著名的有司徒王渾。西晉覆亡後,王湛一支隨司馬氏南遷,從而獲得了在東晉重新興盛的機會。王湛之孫王坦之在反對桓溫篡位、維護東晉王朝統治中立了大功,被任命為尚書令,與兒子王國寶等,威震朝內外。他叔伯兄弟王蒙的女兒是東晉哀帝的皇後,孫女又成了孝武帝的皇後,這一門兩皇後將太原王氏的權勢強化到了炙手可熱的地步。大將軍王恭,尚書僕射王愉也是這一家人。 王愉之孫王慧龍北奔北魏,開創北朝隋唐太原王氏之基業。其後北魏鎮東將軍王瓊,有四子:遵業、廣業、延業、季和,號「四房王氏」,正式成為「四大家族之一」。 入唐後,太原王氏更加顯赫,誕生了著名詩人王瀚、王維、王昌齡、王之渙,以及橫掃印度的傳奇將領王玄謨這樣的赫赫人物。

九、弘農楊氏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弘農楊氏,中國歷史上又一傳奇家族。 弘農楊氏,始自東漢太尉楊震。楊震號「關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來源於這位「清白吏」。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皆能繼承震公遺風,且均官至太尉,是為東漢「四世三公」。另楊震第五子,三國中的著名將領楊奉的後代,也是世居高官。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是一時顯赫。 把這個家族推到極至的,則是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統一的大隋開國皇帝楊堅。除隋朝皇室外,越國公楊素,與其子楊玄感,也是這一個家族的著名人物。 即使隋朝滅亡後,唐朝的「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政治集團中的楊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楊妃、武則天之母楊氏、唐玄宗楊皇後、楊貴妃、及眾多的楊氏駙馬等,處處昭顯著這個關西第一望族的無限輝煌。而宋代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農楊氏文武雙全,不但武的厲害,文的也涌現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楊修、楊炯、楊凝式、楊時、楊萬里。

十、蘭陵蕭氏 「兩朝天子,九蕭宰相」。中國歷史上接連兩個朝代,居然都是這一個家族所建立! 關於這個家族的起源,相傳是漢初宰相蕭何。今證明,這也許是後人偽托。蘭陵蕭氏的第一個名人,應該是西漢位列三公的蕭望之。此後,蘭陵蕭氏以儒學傳家,數代不輟。蕭望之子蕭良、蕭咸、蕭由皆通曉五經。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蕭望之十三世孫淮陰縣令蕭整帶領整個家族渡江南遷。從蕭望之四世孫蕭道成開始,這個家族開始飛速發展。他們不僅僅是南齊與南梁的皇族,更是一群傑出的文學家。如開創竟陵八友的蕭子良,以及編修前朝國史的蕭子雲、蕭子顯。昭明太子蕭統更是將蘭陵蕭氏在中國文學界的地位推向了顛峰。而南梁接連幾位皇帝,本身也都是著名詩人。 隋朝統一全國後,蘭陵蕭氏貴為後族。在唐朝,蕭巋一支更是有九人入相,即所謂的「一葉九相」。另蕭懿一支有兩人為相。故有人贊蘭陵蕭氏:「名德相望,與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⑹ 我想在本縣開一家中糧集團產品的專賣店 ,請問怎麼加盟

可以與河南省達生商貿有限公司聯系,他們是中糧品牌產品代理商,並在全省開辦了多家中糧專賣店

⑺ 阮咸是中阮的首創者嗎其中又有怎樣的故事

阮咸善彈琵琶,精通音律。據說阮咸改造了從龜玆傳入的琵琶,後世亦稱為阮咸,簡稱阮。武則天在位期間,曾有人在古墓中得一銅琵琶,人們認為這正是晉朝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所作的樂器,加上阮咸本人善彈此琴,從此這種樂器就被稱為「 阮咸 」。以人名命名一種樂器,在中國音樂史上,僅有「阮咸」一個。 阮至今已發展為包括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及倍大阮等的樂器組。聽阮咸,在一片清幽靜謐的竹林深處,手握一杯清茶、氤氳熱氣,依依馨香。弄琴者,信手彈撥,青翠欲滴的音符從指尖瀉出,涼涼的滲在心間,那悠然,怎一個愜字了得。

⑻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有哪些成語

春秋戰國歷時500餘年,其間戰爭此起彼伏,風雲人物層出不窮,局勢跌宕變幻。戰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春秋戰國的歷史舞台:不管是出身尊貴還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門還是販夫走卒,不管是白發蒼蒼還是稚齡童子,只要有才幹,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華。蘇秦、張儀、管仲、范雎都是平民出身,老的更有我們的百里奚,少有天才甘羅十二歲拜相。相對後世論資排輩,熬年頭等官做的體制有所啟示。

1、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台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並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庄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7、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9、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0、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11、胡服騎射
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12、竊符救趙
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13、朝秦暮楚
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范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復無常的成語。
14、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15、卧薪嘗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雪恥,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16、愛媵賤女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兒懷贏給晉公子,准備了非常豐厚的嫁妝,光穿著有華麗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晉國時,晉國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麼漂亮,於是都想找個陪嫁的女妾搶回家去,卻認為秦國的國主還不如女妾漂亮,而輕賤秦國的國主。這是則故事是韓非借齊國傳墨子學說的田鳩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問題時講的一則故事。所舉的「秦伯嫁女」一例與「買櫝還珠」一起說明一種辦事的道理,即切勿懷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後世常以此比喻辦事情捨本逐末,本末倒置。

17、白虹貫日
出自《戰國策之魏策四》:聶政是戰國時韓國軹人,因為殺人避仇,逃到齊國,以屠宰為生。韓卿嚴遂與韓相韓傀有隙,想要報仇,聽說聶政俠義勇為,便送黃金百鎰做為聶政母親的壽禮,並說明欲請聶政刺殺仇人之意。聶政以母親尚在需要人奉養為由沒有答應。後來聶政的母親死後,聶政獨行仗劍刺殺韓傀,碰上了白虹貫日的現象,刺中了韓哀侯,他自己也自殺身死。白虹貫日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就是現在所說的日暈。古人迷信,常把此做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異兆,也附會為精誠上感天道。

18、畢萬昌大
出自《左傳閔公元年》:春秋時,晉獻公滅掉魏,把魏地賜給大臣畢萬。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說:「畢萬之後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雲),現在把魏地賞給畢萬,是天意要啟發他的後代,使其昌大。」後來,畢萬的後代果然建立了戰國時的魏國。其實這些都是古人附會之說。後世就常以「畢萬昌大」的典故指人後輩發揚,繁盛昌大。

19、抱冰握火
出自《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勾踐為了滅吳復國,常常以艱苦的生活條件來磨礪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嘗膽,夜以繼日,內修軍政,外結諸侯,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轉弱為強,滅亡了吳國。後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厲,也用指生活艱辛。

20、常存抱柱信
出自《莊子盜跖》屋生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相約於河橋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漲潮時都沒有來,而尾生則寧願抱樑柱而死都不願失約。尾生忠於愛情,信守約誓,但頭腦僵化,不知變故,故抱柱而死。後以此為堅守信約的典故,特別多用於男女間的愛情信誓方面。
21、表裡山河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時,晉楚決戰之前,晉文公的謀臣,他也是晉文公的舅舅子犯勸文公參加決戰,他認為即使仗打敗了,憑太行山和黃河之險,也可固守無虞。原話為:「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裡山河(指晉國外黃河而內太行山,地理形勢使國防極為穩固),必無害也。」後世常用「表裡山河」說明地理國防之固。而元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者,意踟躕。中的「山河表裡」即用此事,一方面說明潼關形勢的險要;另一方面反襯詩人一路所見秦漢宮闕的破敗,百姓處於戰亂之際的無邊苦難。
22、甘拜下風
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在秦晉韓原之戰中,晉軍大敗,晉惠公被秦兵所俘獲,晉大夫頭發蓬亂下垂的拔帳隨行。秦穆公勸說道,:「二三子何其擔憂也!寡人准備請晉君去我秦國,豈敢太過分呢(這是表面上安慰晉國大夫等人的放話)?」晉大夫於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後土而戴皇天,皇天後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實際上晉大夫這番話,是與秦穆公約誓,希望他說了話要算數。「下風」的意思就是你的諾言不僅天地共鑒,我們在下這些做臣子的也都聽見了,希望你不要食言。「拜下風」原是謙恭卑怯的舉止,後逐漸又演化成「甘拜下風」的成語,用為甘居下列的自謙詞。
23、背城借一
出自《左傳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年,晉、魯、衛三國的聯軍擊敗齊軍後,齊頃公派大臣賓媚人(即國佐,曾主持齊國之政)帶上賄賂去見晉軍主帥卻克,當晉方提出屈辱齊國的苛刻條件(必以蕭同叔子就是齊侯之母為人質,並且將齊國境內田間的壟畝變成東西走向,這樣道路、水渠都將成為東西方向,以便晉軍的行動)時,賓媚人本著維護齊國尊嚴,堅決地加以拒絕,並准備決一死戰(原話中為背城借一)。魯、衛兩軍主將,都勸告卻克與齊停戰求和,晉終於放棄了繼續進攻的主張,簽訂了盟約,齊國得以轉危為安。後來以「背城借一」表示誓與敵人決一死戰。
24、班荊道故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時,楚國伍子胥的祖父伍舉與蔡水師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兒子公孫歸生是好朋友。伍舉娶與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後,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實為伍舉護送之。」於是伍舉也因受牽連而逃奔到鄭國,然後准備到晉國去。恰在這時,公孫歸生也將要去晉國,二人在鄭國郊國相遇。他們「班荊(扯草鋪地)相與食(坐在上面,一面吃東西),而言復故(一面攀談返回楚國的事情)。後以「班荊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話舊情。
25、萇弘化碧
出自《莊子外物》 萇弘是春秋時周敬王的大臣劉文公所屬的大夫。劉氏與晉范氏世代通婚姻,在晉卿內訌中(所指為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趙氏擊敗范氏和中行氏),萇弘曾幫助過范氏,晉卿趙鞅為此聲討他,晉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萇弘殺死。萇弘死於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櫃盛放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及精誠之至也。當然化碧之說為後人的演義。後來常以「萇弘化碧」來比喻忠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為國獻身,忠烈精神長存。像明末著名將領袁崇煥就有死後,鮮血化碧一說。

26、懸梁刺股
出自《戰國策秦策一》:蘇秦游說秦王,上書上次,秦王沒有採納他的主張,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傷感之餘,刻苦自勵,夜以繼日的努力攻讀。夜裡讀書至困欲睡時,就用錐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來,繼續學習。這種勤苦自強的精神,歷來被人稱頌,成為舊時勸學的典型事例。後世常以「刺股」用為勤苦讀書、奮發自強的典故。
27、操刀傷錦
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皮想讓自己的一個小臣尹何,擔任私有領地的邑大夫的官職。因為鄭子產是他晚年舉薦而執政的,可能認為提拔尹何,子產不會反對。鄭子產主張「學而後入政」,這樣才不致把事情辦壞,才是用人穩妥的辦法;如果「以政學者」,那就是拿「政」去開玩笑,這是對「政」的不負責任,這將給「政」造成危害。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子產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錦不使人學制「作比,闡明不可本末倒置。以今天的眼光看,學而後作雖無可厚非,但干中求學,干也是學,也是不能偏的。後人「操刀」「傷錦」合二為一,用來比喻才薄力單,難以預勝任。
28、楚幕有烏
出自〈左傳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鄭,鄭國得到其他諸侯國家的援救,迫使楚軍連夜撤退。楚軍為了防止鄭軍及諸侯國援軍的援救,軍隊於夜間悄悄撤走,卻留下了空空的營幕作為掩護。軍幕空虛,所以烏鴉才棲止在上面,鄭國人由此判斷出楚軍營內的虛實,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後來用這個典故,常指敗退或軍事力量的空虛。
29、丁公鑿井
出自《呂氏春秋察傳》:春秋戰國時宋國一個姓丁的人因為家中無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覺得這樣一來,洗滌和取水就不需要專用一個人了,說是等於得到了一個人的幫助。有人聽到這話後就把它傳訛了,說丁家打井得到了一個人。後來就以此比喻以訛傳訛,或主觀主義憑空解釋,把事情搞得顛倒悖謬。
30、大義滅親
這個故事就比較有名了,在〈東周列國志〉上也有記載,不過我要講的則是出自〈左傳隱公四年〉:春秋時,衛國石蠟之子石厚,與公子州吁共謀殺君篡位。石厚為了安定國內人心,去求計於自己的父親。石蠟因之而設計,借陳桓公的幫助,乘他們到陳國之機,逮捕了州吁和石厚。衛國派人到濮殺死了州吁,石蠟派家臣到陳殺死了石厚。《左傳》因此稱贊道:「君子曰:『石蠟,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同與,就是一同處死的意思)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大義滅親」原指為君臣大義而滅父子私情,後用以泛指炎維護正義而不徇私情。
31、東施效顰
出自《莊子 天運》:說越國有一個絕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長得非常漂亮,無論怎樣打扮,一舉一動都是美麗動人的。西施有個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時候,總是用手按著胸口,皺緊眉頭。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來,疼得緊皺眉頭,便不知不覺地用手按著胸口處,咧著嘴似笑非笑的。正巧,迎面走來一位叫東施的丑姑娘。東施看見西施皺著眉頭,用手接著胸口在笑,覺得樣子十分好看。於是,就照樣模仿起來。東施本來沒有胸口疼的毛病,卻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頭也照樣緊皺起來,自以為這樣就美麗了。村民們看到她一反常態的樣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兩眼,丑姑娘東施卻以為人家喜歡上她了,於是她更加緊皺眉頭咧開大嘴強笑,這一下,把別人都給嚇跑了。後以「東施效顰」來比喻「丑拙」盲目機械地效仿「美巧」,結果適得其反,鬧出笑柄。李白就有:醜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
32、呆若木雞
《莊子達生》:戰國時,斗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斗雞迷。為了能在斗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渻子幫他訓雞。齊王求勝心切,沒過幾天,便派人來催問,紀渻子說:「雞沒訓好,它一見對手,就躍躍欲試,沉不住氣。」過了幾天,齊王又派人來問,紀渻子說:「還不到火候,看樣子雞雖不亂動了,但還不夠沉穩。」又過了幾天,紀渻子終於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花工夫把雞訓好了。」待到斗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渻子訓好的雞卻像只木雞,一點反應也沒有,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只雞和別人斗,自然場場獲勝。莊子用這個故事,願意是指為了說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經過人為的訓練,也能積習成性,達到改造「物」的目的。但是傳到了後世,卻用「呆若木雞」來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神態,則全用為貶義。
33、盜憎主人
出自《左傳·成公十五年》:春秋時,晉伯宗(晉大夫孫伯糾之子)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諱,妻子常勸他說:「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好直言,必及於難。」後來伯宗果然因為結怨過多而被殺。「盜憎主人」是說盜賊憎恨被他盜竊、搶劫的主人,後來就比喻壞人怨恨正直的人,無道恨有道,惡恨善,丑恨美,壞人恨好人。
34、得魚忘筌
出自〈莊子外物〉:莊子說:「筌(就是一種捕魚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魚,是因為得魚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語言,言詞)所以在意(要表達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人言哉(就是說深悟其道、專心致意卻並不侈於言辭的人,其實難得,故莊子希望能找到這樣的人和他交談)!』」莊子在這里以「得魚忘筌」「得兔忘蹄」為比喻,並不從消極的意義上使用,承上啟下,目的在於比照說明「得意忘言」的道理。後世用「得魚忘筌」卻改變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極的意義上,比喻辦事情一旦達到了目的,便把賴以達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