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蝗蟲災害
擴展閱讀
今日南都電源股票行情 2025-07-15 05:31:40
青島食品股票價格表 2025-07-15 05:30:52
可樂巴菲特買股票 2025-07-15 05:11:33

蝗蟲災害

發布時間: 2021-11-02 22:53:42

㈠ 蝗蟲災害是什麼

蝗蟲就是蚱孟。蟲害是暗地窖里慢慢生出來,在人稀少的地方,五穀成熟的地方,成了蝗蟲養生的基地,越旺越多,就成了蟲害了

㈡ 蝗蟲的引發災害

人類很早就注意到嚴重的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中國古書上就有「旱極而蝗」的記載。近幾年來非洲幾次大蝗災也都與當地的嚴重乾旱相聯系。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蟲是一種喜歡溫暖乾燥的昆蟲,乾旱的環境對它們繁殖、生長發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因為蝗蟲將卵產在土壤中,土壤比較堅實,含水量在10%~20%時最適合它們產卵。
我國自古把蝗蟲看作具有靈性的動物,認為蝗災是天譴,而民間也修有蝗蟲奶奶廟,因而蝗蟲可謂由來已久的「災仙」。
「開封大蝗,秋禾盡傷,人相食。」——這句話敘述了明崇禎十三年的情景,曾經被廣泛引用,來描繪蝗災時的場面。遠在公元前11世紀,商代的甲骨文上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蝗災記錄,在唐宋年間,蝗災平均2~3年發生一次,而到了明、清時期幾乎連年發生。白居易的《捕蝗》詩中,同樣描繪了蝗蟲大肆爆發時的景象:「始自兩河及三輔,薦食如蠶飛似雨。雨飛蠶食千里間,不見青苗空赤土。」
乾旱使蝗蟲大量繁殖,迅速生長,釀成災害的緣由有兩方面。一方面,在乾旱年份,由於水位下降,土壤變得比較堅實,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蟲產卵數量大為增加,多的時候可達每平方米土中產卵4000~5000個卵塊,每個卵塊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萬~40萬粒卵。同時,在乾旱年份,河、湖水面縮小,低窪地裸露,也為蝗蟲提供了更多適合產卵的場所。另一方面,乾旱環境生長的植物含水量較低,蝗蟲以此為食,生長的較快,而且生殖力較高。
相反,多雨和陰濕環境對蝗蟲的繁衍有許多不利影響。蝗蟲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會延遲蝗蟲生長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陰濕的環境還會使蝗蟲流行疾病,而且雨雪還能直接殺滅蝗蟲卵。另外,蛙類等天敵增加,也會增加蝗蟲的死亡率。
蝗蟲在後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觸碰時,蝗蟲就會改變原來獨來獨往的習慣,變得喜歡群居。蝗蟲通常膽小、喜歡獨居,危害有限。但它們有時候會改變習性,喜歡群聚生活,最終大量聚集、集體遷飛,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災,對農業造成極大損害。牛津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對處於獨居階段的沙漠蝗蟲進行試驗,反復觸碰蝗蟲身體的多個部位,以尋找是否有某些觸覺因素使蝗蟲改變習性。結果發現,當蝗蟲後腿的某個部位受刺激之後,它們就會突然變得喜愛群居,而觸碰身體其它部位如觸角、嘴部或腹部都不會有這種效果。
2010年4月上旬以來,大批蝗蟲席捲澳大利亞東南部的4個州,覆蓋約50萬平方公里的區域,給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專家預計,蝗蟲災害可能向內陸地區蔓延。
受災區域包括昆士蘭州、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和南澳大利亞州等四個州,當地百萬畝小麥和牧草等植物已經被蝗蟲啃食一空。這些蝗蟲移動非常快,巨大的蝗蟲群一夜之間可以飛越幾百公里的區域,給當地農民帶來的損失最為嚴重。居民的正常生活也受到影響。由於擔心蝗蟲可能會捲入飛機的發動機中,一些公路、民航部門的交通被迫中斷。有的汽車司機為了出行,不得不在前窗上安裝了防護欄,以免受到蝗蟲的干擾、發生意外事故。
2011年7月以來,受高溫、乾旱等因素的影響,長沙部分地區蝗蟲暴發,數萬畝竹林和稻田遭殃。7月11日,市委常委、副市長張迎龍在蝗蟲重災區召開現場調度會,市農業和林業部門正聯手做好充分准備,將在3天後對來勢洶洶的蝗蟲進行全面圍剿。7月4日開始,僅兩三天的時間,雨敞坪鎮福勝村附近山頭的竹葉就被蝗蟲吃了個精光,山下豐收在望的早稻也遭了殃。據專家介紹,蝗蟲屬於發育期,食量相當大。8月底,蝗蟲的成蟲將自然消亡。但是如果不及時剿滅蝗蟲,埋藏在土壤中的蟲卵將在次年大面積暴發。
雨敞坪鎮等地一直存在竹蝗,以前數量不多也沒有形成災害,2011年因為持續乾旱,導致竹蝗泛濫。竹蝗適宜生長在乾旱地區,是竹類的主要害蟲之一,還可以危害水稻等作物。
張迎龍來到蝗蟲重災區雨敞坪鎮福勝村,召開現場調度會。會上,成立了抗擊蝗災臨時指揮部,明確了「分工協作,綜合防治」的原則。

㈢ 中國發生過哪些重大的蝗蟲災害

大致表現出三個發展階段:20世紀初到40年代末;50年代到70年代;80年代至今

㈣ 蝗蟲泛濫屬於什麼災害

中文名:蝗蟲毀滅日外文名:Locusts製片地區:美國導 演:大衛·傑克遜類 型:動作 科幻 恐怖 劇情 驚怵片 長:95分鍾上映時間:2005年4月24日劇情簡介:麥蒂博士是一名為農業部工作的科學家,她發現有同事未經允許就擅自培養一種基因改造的蝗蟲。這種蝗蟲能夠抵抗殺蟲劑,而且繁殖能力也比一般的蝗蟲要強好幾倍。麥蒂博士要求同事銷毀所有蝗蟲,沒想到其中一些蝗蟲卻陰差陽錯逃過此劫,並在美國境內肆虐開來,造成了極大的災難。麥蒂博士要如何才能阻止它們呢?

㈤ 蝗蟲給人們帶來了哪些災害

人類很早就注意到,蝗災往往和旱災脫不了干係。我國古書上就有「旱極而蝗」的記載。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蝗蟲是一種喜歡溫暖乾燥的昆蟲,乾旱的環境對它們的繁殖、生長發育和存活有很大的好處。

乾旱使得蝗蟲大量繁殖,迅速生長,最終釀成災害。相反,多雨和陰濕環境則對蝗蟲的繁衍有很多不利的影響。蝗蟲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會直接延遲蝗蟲的生長和降低其生殖力,另外,多雨陰濕的環境還會使蝗蟲間流行疾病,還有蛙類等天敵的增加,也會增加蝗蟲的死亡率。當蝗蟲後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觸碰時,蝗蟲就會改變獨來獨往的習慣,變得喜歡群居。蝗蟲很膽小、喜歡獨居,所以危害也是有限的。但它們一旦喜歡群聚生活,集體遷飛就形成了令人生畏的蝗災,會對農業造成極大的損害。

蝗蟲

㈥ 蝗蟲災害怎麼來的

蝗蟲又名「蚱蜢」、「草螟」、「 蚱螞」、「 螞蚱」。

特徵:通常為綠色、 褐色或黑色,頭大,觸角短;前胸背板堅硬, 像馬鞍似 的向左右延伸到兩側,中、後胸癒合不能活動。腳發達,尤其後腿的肌肉強勁有力,外骨骼堅硬,使它成為跳躍專家,脛骨還有尖銳的鋸刺,是有效的防衛武器,產卵器沒有明顯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別。

蝗蟲的頭部除有觸角外,還有一對復眼,這是主要的視覺器官。同時,還有3個單眼,僅能夠感光。頭部下方有一個口器,是蝗蟲的取食器官。蝗蟲的口器是由上唇(1片)、上顎(1對)、舌(1片)、下顎(1對)、下唇(1片)組成的。它的上顎很堅硬,適於咀嚼,因此這種口器叫做咀嚼式口器。

在蝗蟲腹部第一節的兩側,有一對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蟲的聽覺器官。在左右兩側排列得很整齊的一行小孔,就是氣門。從中胸到腹部第8節,每一個體節都有一對氣門,共有10對。每個氣門都向內連通著氣管(下圖)。在蝗蟲體內有粗細不等的縱橫相連的氣管,氣管一再分支,最後由微細的分支與各細胞發生聯系,進行呼吸作用。因此,氣門是氣體出入蝗蟲身體的門戶。

食性:喜歡吃肥厚的葉子,如甘薯、空心菜等。

變態:不完全變態。

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

交尾後的雌蝗蟲把產卵管插入 10cm 深的土中,再產下約50粒的卵。

產卵時,雌蟲會分泌白色的物質形成圓筒形栓狀物,然後再把卵粒產下。

蝗蟲的發育過程比較復雜(下圖)。它的一生是從受精卵開始的。剛由卵孵出的幼蟲沒有翅,能夠跳躍,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因此又叫若蟲。若蟲逐漸長大,當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長大時,就脫掉原來的外骨胳,這叫蛻皮。若蟲一生要蛻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蛻皮,是1齡,以後每蛻皮一次,增加1齡。3齡以後,翅芽顯著。5齡以後,變成能飛的成蟲。可見,蝗蟲的個體發育過程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像這樣的發育過程,叫做不完全變態。 昆蟲由受精卵發育到成蟲,並且能夠產生後代的整個個體發育史,稱為一個世代。蝗蟲在我國有的地區一年能夠發生夏蝗和秋蝗兩代,因此有兩個世代。

這是已發育19天的卵;在24℃左右, 蝗蟲的卵約21天即可孵化。 孵化的若蟲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時其外形和成蟲很像,只是沒有翅,體色較淡。幼蟲在最初的一、二齡長得更像成蟲,但頭部和身體不成比例。到了三齡長出翅芽,這是四齡翅芽已很明顯了。五齡時若蟲已將老熟再取食數日就會爬到植物上,身體懸垂而下,靜待一 段時間,成蟲即羽化而出。

形態及生活習性: 蝗蟲的成蟲及幼蟲均能以其發達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莖、葉。

蝗蟲善飛善跳,頭部的一對觸角是嗅覺和觸覺合一的器官。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對帶齒的發達大顎,能咬斷植物的莖葉。它後足強大,跳躍時主要依靠後足。蝗蟲飛翔時,後翅起主要作用,靜止時前翅覆蓋在後翅上保護作用。雌蟲的腹部未端有堅強的「產卵器」,能插入土中產卵,蝗蟲產卵場所大都是濕潤的河岸、湖濱及山麓和田埂。每30~60個卵成一塊。從卵中孵出而未成熟的蝗蟲叫「蝻」,需蛻5次皮才能發育為成蟲。雨過天晴,可促使蟲卵大量孵化。蝗蟲還具有驚人的飛翔能力,可連續飛行1~3天。蝗蟲飛過時,群蝗振翅的聲音響得驚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風呼嘯

成蟲的後腳腿節具有一列相當於彈器的乳頭狀突起,前翅徑脈基部有相當於弦器的粗脈,二者摩擦時,振動翅的震區便可發出聲音,這就是它們的發音器。蝗蟲的聽器也很特別,位於腹部第一節的側方。

蝗蟲

資料來源:奇摩知識+
蝗蟲是草食性的昆蟲,從卵孵出來的幼蟲,和成蟲有相似的體形,經常潛入草叢中,以植物的莖葉為食。

幼蟲的綠色體色,是一種天然的保護色,在綠色的植物中可以隱藏自已,使敵人不易發現,但在白天活動時,還是常遭小鳥的捕捉殺害、因此,沒有翅的幼蟲,在草叢中甚少活動,並多在不顯眼的地方單獨生活。幼蟲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常常用後足突然躍起,跳入草叢深處。

出現在草原中的蝗蟲成蟲

草食性的蝗蟲幼蟲,身體的保護色是綠色 ; 但到了成蟲時期,由於在產卵和交尾時,必須到植物稀疏的地面進行,所以羽化後的體色,通常變為和地面非常近似的褐色。

此外,到秋天的時候,成蟲的體色也會跟著變為近似枯草的顏 色。

同樣是草食性的昆蟲,也會因生活棲所和成長期的不同,而改變體色。

蝗蟲類的交尾與產卵

以視覺尋找雌蟲的蝗蟲

在開闊的草原上活動的蝗蟲類,眼睛非常地發達。

如果在草叢上投擲木片,附近的雄性蝗蟲,會突然躍至木片上 ; 這是因它將木片誤認為雌蝗蟲,而想和它交尾之故。由此可知,成蟲可以用眼睛,來尋找區別異性。

蝗蟲的成蟲,常在草叢中出沒,並在綠草稀疏、視野廣闊的空地上群聚在一起,和伴侶交尾。

負蝗的交尾

負蝗要在廣闊的平原上尋找交尾的對象,並不是很容易的。

雄蟲也是利用眼睛尋找伴侶的,但為了確實尋找交尾的對象,在較早時期就必須先確認對象的體色、頭和觸角的形狀等。

待確定是同種的雌蟲時,雄蟲就騎在雌蟲的背上,並維持看這種姿勢,在交尾期來臨前,都一直生活 在一起。

採取這種尋偶方法的目的,是為了確實進行同種交尾,防止雜交。

以鳴叫聲呼叫雌蟲的蝗蟲

在隱藏於草堆中的小型蝗蟲類中,也有白天以鳴聲呼叫雌蟲的。此類蝗蟲利用後腳摩擦前翅的銼,而發出聲音。這種聲音除了能表明他的勢力范圍、呼叫蝗蟲外,還有恐嚇其他種蝗蟲的意思。因種類不同,鳴聲也不同。

相同種類的雌蟲,在聽到雄蟲的呼叫時,就會應召前往雄蟲的勢力范圍,然後互相接近交尾。

在土中和植物莖中產卵的蝗蟲類

交尾完畢之後,蝗蟲的雌蟲就把產卵管插入地中產卵 ; 沒 有產卵管的蝗蟲類,也會把腹部插入 土中,產下被泡沫包裹 著的卵。有些種類也將產卵管插人草莖或樹干中,把卵產在 裡面。

直翅類的昆蟲,每年只交尾l次,通常在夏秋之間發生 ;然後在 土中,或是植物的莖內產卵,並以卵越冬。但也有一些種類,足以幼蟲和成蟲來過冬的 。

遷移的蝗蟲

蝗蟲通常在廣闊的草原上,稀稀落落地生活著。但在氣候適宜,植物生長茂盛,天敵較少的地方,數量也會不斷增加。因此,蝗蟲的數目和食物的量就會漸漸不能平衡,而慢慢誕生出身體帶黑色的蝗蟲。黑色的蝗蟲逐漸聚集在一起,成群羽化,而變 成具有較長翅膀的蝗蟲。

這些蝗蟲為了尋求有豐富食物的地方,就會一齊飛出,成群遷移。在中國或非洲等地,常常可以見到大群蝗蟲突然飛過,遮蔽天空,使大地為之變色的驚人景觀。蝗蟲過境,往往造成農作物大規模的損失和災害。

蝗蟲在散居生活時,體色與四周植物一樣是綠色的,可以和環境融成一片。待數目增多時,同種類的蝗蟲體色就變黑,而產生具長翅的成蟲。像這種為了移動,另尋食物和棲所,而產生的變化,稱為遷移型。

翅變長的蝗蟲

具長翅的黑色蝗蟲,是在一狹小的生活環境中,飼育過多的蝗蟲,所產生的變形蝗蟲。

當單位面積中的蝗蟲數變多的時候,彼此之間,就會有打鬥的情形發生。此時,同類的氣味會刺激蝗蟲的腦,使體中的荷爾蒙發生作用,而改變身體的構造。

因此,脫皮後的蝗蟲,體色就變成黑色,並羽化成具長翅的遷移型蝗蟲。

㈦ 蝗蟲的災害怎樣形成的

蝗蟲猖獗的形成主要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形成蝗災的主要蝗種具有繁殖速度快、生殖後代多、食性廣、食量大、擴散遷飛能力強等生理學的生態學特性。東亞飛蝗1年可發生2~4代、雌雄飛蝗交配後的雌性成蟲每代可產卵多次,一般一生可產卵4~5塊,最多可產12塊,每塊一般含50~80粒卵,一生平均產卵總數在300~400粒,個別夏蝗與秋蝗最多可產卵總數達1013粒和592粒。沙漠蝗的卵塊含卵20~100粒,散居型雌蟲最多可產120粒。群居型成群產卵可達1000塊/平方米。還應指出,東亞飛蝗和沙漠蝗均能孤雌生殖,即雌蝗不經交配亦能產卵,孵化的後代均為雌性,其成蟲可交配產卵或繼續進行孤雌生殖。東亞飛蝗的食料植物約20多種,一生食量約60~80g,成蟲期食量為蝻期的3~7倍。其蝻群均可做短距離擴散,群居型的成蟲均可做長距離的遷飛。沙漠蝗遷飛可達1500~5100km,其飛翔實驗表明,他可連續飛翔17h。又如新疆發生的義大利蝗蝗卵可達140塊/0.5平方米,西伯利亞蝗蝗卵高達486塊/平方米,這兩種蝗蟲的蝗蝻和成蟲亦均有群聚和遷飛的習性。

2)世界性和區域性氣候異常、旱澇頻繁,水利工程興衰不當或突變等,會有利於某些蝗蟲適生條件的生成、存在或重視,草場管理不善、過渡放牧、草場退化以及人類不適宜利用土地資源等不當活動,均有利於某些農牧交錯區的蝗蟲猖獗發生。

3)全球氣候變暖,春季氣溫回暖早,夏季炎熱,冬季暖冬,致使蝗卵越冬死亡率低,蝗蝻發生期普遍提早,東亞飛蝗發生世代有北移趨勢(1~2代區與2~3代區均已出現發生2代與3代的情景)。

4)對蝗情、水情、旱情和氣候變化動態發展的偵查監測有所忽視、掌握不足、不及時、甚至失誤以及測報防治結構及其專業人員素質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均對蝗害治理有極為重要的影響與作用。

5)黃河、淮河、海河等流域的流量變化(流量大小、持續時間長短、水位漲落、淹灘面積等)與斷流變化(時間頻繁、早晚、久暫、河段長短等)以及蝗區的河流、湖泊。水庫、沿海的水位漲落等,均對飛蝗發生區的范圍大小、發生密度的多寡有極其顯著的相關與影響。

㈧ 蝗蟲災害發生有什麼規律么

蝗蟲災害的發生是天災也是人禍,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天災是指全球氣候變暖、旱澇不均、河流流量異常等因素容易導致蝗蟲大規模繁殖;人禍是指管理不善造成草場退化、對氣候監測不到位等,多重因素導致蝗蟲災害爆發。我國古書上就有「旱極而蝗」的記載。近幾年來非洲幾次大蝗災也都與當地的嚴重乾旱相聯系。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蟲是一種喜歡溫暖乾燥的昆蟲,乾旱的環境對它們繁殖、生長發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因為蝗蟲將卵產在土壤中,土壤比較堅實,含水量在10%~20%時最適合它們產卵。


(8)蝗蟲災害擴展閱讀:

蝗蟲猖獗的形成主要原因:

1、形成鼠疫的主要蝗種具有繁殖速度快、多次繁殖和繁殖後代、取食范圍廣、食慾大、傳播和遷移能力強等生理生態特徵。東亞遷徙蝗蟲一年內會發生2至4代。蝗蟲雌雄交配後,成蟲雌蟲每代可產卵數次。一般來說,蝗蟲一生可產4~5枚卵,最多12枚,每枚卵50~80枚,平均300~400枚。


2、沙漠蝗的卵團含20~100枚卵,分散後的雌蝗產卵量可達120枚。群居型每平方米可產生1000個。還需要指出的是,東亞遷徙蝗蟲和沙漠蝗蟲都可以孤雌生殖,即雌性蝗蟲可以不交配就產卵。幼龜均為雌性,成年龜可以交配產卵或繼續孤雌生殖。東亞飛蝗的食用植物約有20種,一生攝食量為60~80g,成蟲的攝食量是蝻帶的3~7倍。


3、所有的蝻帶都能在短距離內分散,群居的成蟲也能長途遷徙。沙漠蝗的遷徙距離可達1500~5100公里,飛行實驗表明沙漠蝗可以連續飛行17h。如新疆義大利蝗蟲的卵可達140片/0.5平方米,西伯利亞蝗蟲的卵可達486片/平方米。這兩種蝗蟲的成蟲和成蟲也有聚集飛行的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