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黑蝙蝠中隊》你喜歡嗎誰能講一下這個故事
關於黑蝙蝠中隊——空軍三十四中隊的故事 台空軍黑蝙蝠中隊冒死刺探大陸軍情內幕,殉職人員達148人,佔全隊2/3 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東西方進入冷戰時期,美國渴望搜集中共的電子情報,國民政府剛撤退到台灣,亟需美援,為了維系美台關系,當時蔣介石總統指派其子蔣經國和CIA簽約,雙方以「西方公司」為掩護,由美方提供飛機及必要器材,成立34中隊(黑蝙幅中隊)和35中隊(黑貓中隊),直接受命於蔣介石夫人蔣宋美齡,專門替美國搜集情報,「順便」空投心戰傳單、救濟物資,偶爾也空降情報員。執行任務期間,「黑蝙蝠」一隻只悲壯地在大陸夜空折翼斷尾,超過140名空軍人員喪命。 34中隊晝伏夜出的習性正與蝙蝠相同,於是該隊就以「蝙蝠中隊」命名,而執行此項任務的B—17、P2V型偵察機為安全計,都漆成黑色,故亦稱黑蝙蝠。該隊的標志即為一隻展翅的蝙蝠,在北斗七星之間飛翔;蝙蝠翅膀穿透外圍的紅圈,則象徵這個部隊潛入赤色鐵幕。 34中隊出勤都在下午4時左右,黃昏以後進入大陸空域,每趟偵察任務時間有長有短,超過8小時者,則有3組替換人手。他們憑借先進的電子設備和高超技藝,利用夜幕掩護,按照「最低安全高度」准則,沿著100米至200米低空飛行,有時為了躲避雷達,甚至在30米左右超低空飛行於茫茫夜空中。 由於是低空飛行,34中隊的任務驚險萬狀,一被發現就是死路一條。 在密集炮火中竄逃,對「蝙蝠中隊」隊員而言,可說是家常便飯。有一架B—17直到返航,才發現機艙被地面炮火震破一個大洞。因此,34中隊每次出航總像跟死神挑戰一般,沒人能保證一定可以安全返航。 據統計,黑蝙蝠中隊1953年成立至1967年12月停止偵察任務,共執行特種任務達838架次。先後有10架飛機被擊落或意外墜毀,殉職人員達148人,佔全隊2/3。黑蝙蝠的這一頁青史,至今還鎖在空軍有關單位「空軍特戰史」的檔案里,列為最高機密。 1992年12月14日,在「黑蝙蝠」離家33年後,終於回到台灣,這是兩岸展開交流以來,第一樁空軍人員由大陸集體歸葬台灣的先例。家屬皆認為,14位機員同生死共患難,33年來同葬一穴,歸葬後自應合葬一處,因此將他們一起葬在台北近郊碧潭空軍公墓一個480厘米長的大墓穴里。 但是劉德華的歌的Mv中講述的是一個很凄美的愛情故事
㈡ 黑蝙蝠中隊故事
關於黑蝙蝠中隊
空軍三十四中隊的故事 台空軍黑蝙蝠中隊冒死刺探大陸軍情內幕,殉職人員達148人,佔全隊2/3 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東西方進入冷戰時期,美國渴望搜集中共的電子情報,國民政府剛撤退到台灣,亟需美援,為了維系美台關系,當時蔣介石總統指派其子蔣經國和CIA簽約,雙方以「西方公司」為掩護,由美方提供飛機及必要器材,成立34中隊(黑蝙幅中隊)和35中隊(黑貓中隊),直接受命於蔣介石夫人蔣宋美齡,專門替美國搜集情報,「順便」空投心戰傳單、救濟物資,偶爾也空降情報員。執行任務期間,「黑蝙蝠」一隻只悲壯地在大陸夜空折翼斷尾,超過140名空軍人員喪命。
34中隊晝伏夜出的習性正與蝙蝠相同,於是該隊就以「蝙蝠中隊」命名,而執行此項任務的B—17、P2V型偵察機為安全計,都漆成黑色,故亦稱黑蝙蝠。該隊的標志即為一隻展翅的蝙蝠,在北斗七星之間飛翔;蝙蝠翅膀穿透外圍的紅圈,則象徵這個部隊潛入赤色鐵幕。
34中隊出勤都在下午4時左右,黃昏以後進入大陸空域,每趟偵察任務時間有長有短,超過8小時者,則有3組替換人手。
他們憑借先進的電子設備和高超技藝,利用夜幕掩護,按照「最低安全高度」准則,沿著100米至200米低空飛行,有時為了躲避雷達,甚至在30米左右超低空飛行於茫茫夜空中。 由於是低空飛行,34中隊的任務驚險萬狀,一被發現就是死路一條。
在密集炮火中竄逃,對「蝙蝠中隊」隊員而言,可說是家常便飯。有一架B—17直到返航,才發現機艙被地面炮火震破一個大洞。因此,34中隊每次出航總像跟死神挑戰一般,沒人能保證一定可以安全返航。
據統計,黑蝙蝠中隊1953年成立至1967年12月停止偵察任務,共執行特種任務達838架次。先後有10架飛機被擊落或意外墜毀,殉職人員達148人,佔全隊2/3。黑蝙蝠的這一頁青史,至今還鎖在空軍有關單位「空軍特戰史」的檔案里,列為最高機密。
1992年12月14日,在「黑蝙蝠」離家33年後,終於回到台灣,這是兩岸展開交流以來,第一樁空軍人員由大陸集體歸葬台灣的先例。家屬皆認為,14位機員同生死共患難,33年來同葬一穴,歸葬後自應合葬一處,因此將他們一起葬在台北近郊碧潭空軍公墓一個480厘米長的大墓穴里。
但是劉德華的歌的Mv中講述的是一個很凄美的愛情故事。
㈢ 黑蝙蝠中隊講的是個什麼故事
關於黑蝙蝠中隊——空軍三十四中隊的故事 台空軍黑蝙蝠中隊冒死刺探大陸軍情內幕,殉職人員達148人,佔全隊2/3 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東西方進入冷戰時期,美國渴望搜集中共的電子情報,國民政府剛撤退到台灣,亟需美援,為了維系美台關系,當時蔣介石總統指派其子蔣經國和CIA簽約,雙方以「西方公司」為掩護,由美方提供飛機及必要器材,成立34中隊(黑蝙幅中隊)和35中隊(黑貓中隊),直接受命於蔣介石夫人蔣宋美齡,專門替美國搜集情報,「順便」空投心戰傳單、救濟物資,偶爾也空降情報員。執行任務期間,「黑蝙蝠」一隻只悲壯地在大陸夜空折翼斷尾,超過140名空軍人員喪命。 34中隊晝伏夜出的習性正與蝙蝠相同,於是該隊就以「蝙蝠中隊」命名,而執行此項任務的B—17、P2V型偵察機為安全計,都漆成黑色,故亦稱黑蝙蝠。該隊的標志即為一隻展翅的蝙蝠,在北斗七星之間飛翔;蝙蝠翅膀穿透外圍的紅圈,則象徵這個部隊潛入赤色鐵幕。 34中隊出勤都在下午4時左右,黃昏以後進入大陸空域,每趟偵察任務時間有長有短,超過8小時者,則有3組替換人手。他們憑借先進的電子設備和高超技藝,利用夜幕掩護,按照「最低安全高度」准則,沿著100米至200米低空飛行,有時為了躲避雷達,甚至在30米左右超低空飛行於茫茫夜空中。 由於是低空飛行,34中隊的任務驚險萬狀,一被發現就是死路一條。 在密集炮火中竄逃,對「蝙蝠中隊」隊員而言,可說是家常便飯。有一架B—17直到返航,才發現機艙被地面炮火震破一個大洞。因此,34中隊每次出航總像跟死神挑戰一般,沒人能保證一定可以安全返航。 據統計,黑蝙蝠中隊1953年成立至1967年12月停止偵察任務,共執行特種任務達838架次。先後有10架飛機被擊落或意外墜毀,殉職人員達148人,佔全隊2/3。黑蝙蝠的這一頁青史,至今還鎖在空軍有關單位「空軍特戰史」的檔案里,列為最高機密。 1992年12月14日,在「黑蝙蝠」離家33年後,終於回到台灣,這是兩岸展開交流以來,第一樁空軍人員由大陸集體歸葬台灣的先例。家屬皆認為,14位機員同生死共患難,33年來同葬一穴,歸葬後自應合葬一處,因此將他們一起葬在台北近郊碧潭空軍公墓一個480厘米長的大墓穴里。 但是劉德華的歌的Mv中講述的是一個很凄美的愛情故事
㈣ 劉德華的那首,黑蝙蝠中隊,講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嗎大概講的是什麼啊謝謝
《 黑蝙蝠中隊 》是中國歌手劉德華演唱的一首歌曲,出自《美麗的一天》專輯。 曲調源自挪威傳統民謠《Varsog》;韓國組合JHT翻唱了該歌曲,定名為《A better day》,收錄於《Solo》專輯中;此後,劉德華對該歌曲翻唱,定名為《黑蝙蝠中隊》,收錄於《美麗的一天》專輯中。 歌詞中的情境,純屬虛擬。詞中所言「三十多年」,是指赴大陸作戰的台軍與其親人分離直到遺骨返台的年數。 執行任務的「黑蝙蝠」原型之一B-17轟炸機20世紀60年代,台灣當局為了維系「美台關系」與獲得美援,派出台灣的空軍黑蝙蝠中隊替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偵察中國大陸軍情,整個過程有逾140名空軍軍官喪生。他們為保住機密,即使飛機被擊中也不跳傘逃生,選擇如蝙蝠般消失在歷史的黑暗中,如今新聞探射燈正試圖將真相尋回。
麻煩採納,謝謝!
㈤ 黑蝙蝠中隊講的是什麼樣的故事呢
應該沒有。只是歌裡面講的,一個飛行員執行任務死在外面了。
㈥ 劉德華的《黑蝙蝠中隊》背後的真實故事 ,求詳情大神們幫幫忙
關於黑蝙蝠中隊——空軍三十四中隊的故事 台空軍黑蝙蝠中隊冒死刺探大陸軍情內幕,殉職人員達148人,佔全隊2/3 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東西方進入冷戰時期,美國渴望搜集中共的電子情報,國民政府剛撤退到台灣,亟需美援,為了維系美台關系,當時蔣介石總統指派其子蔣經國和CIA簽約,雙方以「西方公司」為掩護,由美方提供飛機及必要器材,成立34中隊(黑蝙幅中隊)和35中隊(黑貓中隊),直接受命於蔣介石夫人蔣宋美齡,專門替美國搜集情報,「順便」空投心戰傳單、救濟物資,偶爾也空降情報員。執行任務期間,「黑蝙蝠」一隻只悲壯地在大陸夜空折翼斷尾,超過140名空軍人員喪命。 34中隊晝伏夜出的習性正與蝙蝠相同,於是該隊就以「蝙蝠中隊」命名,而執行此項任務的B—17、P2V型偵察機為安全計,都漆成黑色,故亦稱黑蝙蝠。該隊的標志即為一隻展翅的蝙蝠,在北斗七星之間飛翔;蝙蝠翅膀穿透外圍的紅圈,則象徵這個部隊潛入赤色鐵幕。 34中隊出勤都在下午4時左右,黃昏以後進入大陸空域,每趟偵察任務時間有長有短,超過8小時者,則有3組替換人手。他們憑借先進的電子設備和高超技藝,利用夜幕掩護,按照「最低安全高度」准則,沿著100米至200米低空飛行,有時為了躲避雷達,甚至在30米左右超低空飛行於茫茫夜空中。 由於是低空飛行,34中隊的任務驚險萬狀,一被發現就是死路一條。 在密集炮火中竄逃,對「蝙蝠中隊」隊員而言,可說是家常便飯。有一架B—17直到返航,才發現機艙被地面炮火震破一個大洞。因此,34中隊每次出航總像跟死神挑戰一般,沒人能保證一定可以安全返航。 據統計,黑蝙蝠中隊1953年成立至1967年12月停止偵察任務,共執行特種任務達838架次。先後有10架飛機被擊落或意外墜毀,殉職人員達148人,佔全隊2/3。黑蝙蝠的這一頁青史,至今還鎖在空軍有關單位「空軍特戰史」的檔案里,列為最高機密。 1992年12月14日,在「黑蝙蝠」離家33年後,終於回到台灣,這是兩岸展開交流以來,第一樁空軍人員由大陸集體歸葬台灣的先例。家屬皆認為,14位機員同生死共患難,33年來同葬一穴,歸葬後自應合葬一處,因此將他們一起葬在台北近郊碧潭空軍公墓一個480厘米長的大墓穴里。
㈦ 劉德華《黑蝙蝠中隊》講的是什麼故事
歌詞涵義
兩岸軍事對峙期間,國民黨空軍第三十四、三十五飛行中隊,駕駛美國提供的偵察機趁夜幕從台灣空軍基地起飛,穿越整個中國大陸拍攝情報、空投傳單或空降特務然後返航。其中,三十四中隊的隊徽是有著北斗七星的深藍色背景下一隻展翅的黑蝙蝠,象徵其飛翔於深藍的夜空中,翅膀穿透外圍的紅圈,潛入「赤色鐵幕」。
三十五中隊的隊徽則是紅色背景下的一隻很萌的黑貓,寓意著在黑夜中有雙明亮的眼睛,迅捷地出入於「紅色鐵幕」。兩個飛行中隊的旅途要面臨大陸無數雷達、高炮、導彈和米格戰斗機的攔截,埋伏著無盡的凶險。為避開大陸的雷達偵搜,「黑蝙蝠」們進行的是超低空飛行,可謂九死一生。
因為每次任務的飛行時間都很長,黑蝙蝠中隊機組成員最高達14人,分三班次輪值,一旦被擊落即傷亡慘重。從1953年始到1967年止,黑蝙蝠中隊進行過八百多次的飛行,共損失148名飛行員,佔全部成員的三分之二,眷村因此而時常有哭聲。
從1961年始至1974年止,黑貓中隊28名飛行員共執行了220次偵查任務,損失10人——「黑貓」們駕駛的是著名的U-2高空偵察機,只需要一名飛行員,傷亡人數相對較少。然而,「黑蝙蝠」和「黑貓」們用生命搜集到的情報,並沒有落到國民黨手中。飛機一落地,美方情報人員立刻登機取走情報。美方出錢,台灣捨命,這是在用鮮血維系美台同盟。
兩岸對峙也造成了骨肉分離。1982年,大陸方面曾將擊落後俘虜的兩名「黑貓」飛行員葉常棣和張立義釋放,允其返回台灣。不過台灣方面卻一直拒絕接收,生怕這些被「染紅」的人登島後產生統戰效應,對其統治構成威脅。直到1990年台灣政治局勢發生變化之後,葉、張二人才得以返台。
說三十多年前的一個夜晚十點多,在空軍眷村裡的一個小小小角落
女老師懷了孕想在今夜說,飛將軍有任務說要馬上走
誰知那晚飛將軍他一去不復
說也三十年過了
台北機場跑道上長長的迎接人群中,小孩都已三十多,而飛機載回來的是
傳說已久從未謀面,名叫「父親」的英雄。
飛官遺孤長大成人,終得見三十多年未曾謀面的父親——盡管他們已經凋零在兩岸兄弟相爭的炮火之中。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黑蝙蝠和黑貓中隊的捨命偵查,美方才深刻了解中國大陸日漸強大的軍事實力,最終選擇了聯中拒俄的策略,台灣反倒成為被美方拋棄的對象。兩岸對峙猶如「鶴蚌相爭,漁翁得利」。
時過境遷。盡管島內政治風雲變換,「反攻大陸」早已不再是台灣朝野的追求,「去中國化」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台灣年輕人,對這些行動背後的家國情懷也略顯陌生,不過黑蝙蝠和黑貓中隊的故事也並未就此被島內民眾遺忘。2011年台灣東吳大學法律專業碩士班的綜合常識測驗中有一道題:以下何者不是「中華民國」空軍曾經編制下的偵察機中隊名稱?四個備選項中,即有「黑蝙蝠」和「黑貓」。
(7)黑蝙蝠中隊的故事擴展閱讀:
《黑蝙蝠中隊》是歌手劉德華演唱的一首歌曲,出自《美麗的一天》專輯。曲調源自挪威傳統民謠《Varsog》,由挪威著名美聲歌唱家Anne Vada於1977年演唱。
歌曲翻唱
國外組合multicyde anea 改編了該歌曲,定名為《A better day》,韓國組合JTL於2001年翻唱了multicyde anea 的歌曲,歌名同樣為《A better day》,收錄於《Enter the Dragon》專輯中。
獲獎記錄
第九屆華語榜中榜獲獎名單(2002年)最受歡迎十首歌曲
㈧ 劉德華的《黑蝙蝠中隊》背後的真實故事 ,求詳情
2002 年,香港天王劉德華發行了名為《美麗的一天》的唱片專輯,專輯中有一首名為「黑蝙蝠中隊」的歌曲,榮登當年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這首歌描述了一名飛行員和新婚的妻子道別,去執行飛行任務,卻不想成為永訣的故事,歌詞如下:
- 黑蝙蝠中隊集合完畢
- 准備起飛
- 秋風無情吹落葉飄滿地流水無情像東去的漣漪
- 請別再哭泣那傷心的歌曲當楓葉再紅我會回來看你
- 這樣說那樣說這故事到底怎樣說說三十多年前的一個夜晚十點多
- 在空軍眷村裡的一個小小小角落女老師飛將軍剛剛結婚一年多
- 女老師懷了孕想在今夜說飛將軍有任務說要馬上走
- 一時一言不合不巧女老師她說不出口飛將軍一急他轉身走
- 人難料事難曉命運實在更難了誰知那晚飛將軍他一去不復返
- 而女女女女老師她心碎得不得了獨自忍著萬分的傷痛養著小強褓
- 啊寂寞孤單眼淚失落傷心和煩惱那一種她沒嘗到啊那一種她躲得掉
- 只是在她心中一直不能很明了到底命運對他是怎麼了怎麼了
- 說也快啊說也慢啊說也三十年過了是老天爺突然睡醒了
- 還是命運的編劇換了人做
- 台北機場跑道上長長的迎接人群中小孩都已三十多而飛機載回來的是
- 傳說已久從未謀面名叫"父親"的英雄傳說已久從未謀面
- 名叫"父親"的英雄
- 有一句話女老師她三十年前說不出口有一句話呂老師她三十年後
- 說不出口
- 有些話一直說不出口
- 有些淚一直沒有停過有些傷一直沒有合過
- 有些痛一直沒有醒過有些話一直說不出口
- 有些淚一直沒有停過有些傷一直沒有合過
- 有些痛一直沒有醒過
照片中 B-17 的編號是 815,看來是台方資料有錯
然而,家屬期待的奇跡並沒有出現。一個偶然的機會,當年的機組成員的家屬傅依萍無意中發現《全球防衛雜志》有篇文章,報道「八三五」號機出事的詳細經過和葬身處所:該機機長李暋胞弟李華偉 1987 年開始探詢此事,並有意將罹難空軍成員遺骨迎回台灣安葬。傅依萍得知此事後,立即聯絡上該文作者劉文幸與李華偉,同時設法以新聞報道的方式與其他家屬聯絡。
傅依萍當時擔任《聯合晚報》副總編輯,充分發揮媒體人優勢,一連 3 天在《聯合報》繽紛版推出半版專文介紹「西方公司」與 34 中隊的特種任務,立即發生驚人的「廣告」效果,三十多年來散居各地,未曾聯絡的家屬陸續與報社聯系,一周內就找齊了13 位失事機員家屬(陳亞興在台無家屬)。之後,家屬便決定赴廣東尋親迎靈,共 14 人分自美國、台灣兩地到荊棘叢生、山勢陡峭的金雞山,尋找他們親人的遺骸。
然而當年飛機被擊中墜毀時,分散在山腰上殘缺不全,有些已被燒焦的屍體,被草草地埋在一個荒廢的舊炭窯內。而金雞山杳無人煙,無道可行沒有留下標志,當時負責處理善後的兩人,其中一位農民已過世。最終憑借當地一位派出所所長劉金榮及幾位年長村民殘存的記憶。找到了出事 33 年後找到遺骸的現場。
整個尋骨過程出奇順利,中共中央與地方全力協助。李華偉為美國俄亥俄大學圖書館長、在學術界頗負盛名,由恩平政協聯誼會會長關中人居中協調,加上傅依萍在台灣媒體界的影響力,終於完成了第一樁在大陸尋獲官兵遺骨且集體歸葬。
1992 年 12 月 14 日,在「黑蝙蝠」離家33年後,終於回到台灣,這是兩岸展開交流以來,第一樁空軍人員由大陸集體歸葬台灣的先例。家屬皆認為,14 位機員同生死共患難,33 年來同葬一穴,歸葬後自應合葬一處,因此將他們一起葬在台北近郊碧潭空軍公墓一個 480 厘米長的大墓穴里。
至此,由劉天王歌中引出的故事已經可以告一段落,然而,「八三五」號機不過是上個世紀兩岸關系對立的時候,台灣派出的偵察大陸的眾多「幽靈」之一,在「八三五」號機失事前後,還有眾多的「偷窺者」在大陸上空折翼,這段歷史,也是海峽兩岸在那段特殊的時期,演繹的一段悲劇……
㈨ 劉德華《黑蝙蝠中隊》講的是什麼故事
關於黑蝙蝠中隊——空軍三十四中隊的故事
台空軍黑蝙蝠中隊冒死刺探大陸軍情內幕,殉職人員達148人,佔全隊2/3
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東西方進入冷戰時期,美國渴望搜集中共的電子情報,國民政府剛撤退到台灣,亟需美援,為了維系美台關系,當時蔣介石總統指派其子蔣經國和CIA簽約,雙方以「西方公司」為掩護,由美方提供飛機及必要器材,成立34中隊(黑蝙幅中隊)和35中隊(黑貓中隊),直接受命於蔣介石夫人蔣宋美齡,專門替美國搜集情報,「順便」空投心戰傳單、救濟物資,偶爾也空降情報員。執行任務期間,「黑蝙蝠」一隻只悲壯地在大陸夜空折翼斷尾,超過140名空軍人員喪命。
34中隊晝伏夜出的習性正與蝙蝠相同,於是該隊就以「蝙蝠中隊」命名,而執行此項任務的B—17、P2V型偵察機為安全計,都漆成黑色,故亦稱黑蝙蝠。該隊的標志即為一隻展翅的蝙蝠,在北斗七星之間飛翔;蝙蝠翅膀穿透外圍的紅圈,則象徵這個部隊潛入赤色鐵幕。
34中隊出勤都在下午4時左右,黃昏以後進入大陸空域,每趟偵察任務時間有長有短,超過8小時者,則有3組替換人手。他們憑借先進的電子設備和高超技藝,利用夜幕掩護,按照「最低安全高度」准則,沿著100米至200米低空飛行,有時為了躲避雷達,甚至在30米左右超低空飛行於茫茫夜空中。
由於是低空飛行,34中隊的任務驚險萬狀,一被發現就是死路一條。
在密集炮火中竄逃,對「蝙蝠中隊」隊員而言,可說是家常便飯。有一架B—17直到返航,才發現機艙被地面炮火震破一個大洞。因此,34中隊每次出航總像跟死神挑戰一般,沒人能保證一定可以安全返航。
據統計,黑蝙蝠中隊1953年成立至1967年12月停止偵察任務,共執行特種任務達838架次。先後有10架飛機被擊落或意外墜毀,殉職人員達148人,佔全隊2/3。黑蝙蝠的這一頁青史,至今還鎖在空軍有關單位「空軍特戰史」的檔案里,列為最高機密。
1992年12月14日,在「黑蝙蝠」離家33年後,終於回到台灣,這是兩岸展開交流以來,第一樁空軍人員由大陸集體歸葬台灣的先例。家屬皆認為,14位機員同生死共患難,33年來同葬一穴,歸葬後自應合葬一處,因此將他們一起葬在台北近郊碧潭空軍公墓一個480厘米長的大墓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