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生物是央企嗎
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生物)隸屬於中國醫葯集團有限公司,主要股東:中國醫葯集團有限公司,持股佔比95%;中國醫葯投資有限公司持總股佔比5%。
中國醫葯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葯集團」)是由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的唯一一家以醫葯健康產業為主業的中央醫葯企業,是國家創新型企業,是中央醫葯儲備單位,是中國和亞洲綜合實力和規模領先的綜合性生命健康產業集團,擁有集科技研發、工業製造、物流分銷、零售連鎖、醫療健康、工程技術、專業會展、國際經營、金融投資等為一體的大健康全產業鏈。旗下有1500餘家子公司和國葯控股(01099.HK)、國葯股份(600511.SH)、國葯一致(000028.SZ 200028.SZ)、天壇生物(600161.SH)、現代制葯(600420.SH)、中國中葯(00570.HK)6家上市公司,員工總人數15萬人。
醫葯科技研發領域擁有中國醫葯工業研究總院、上海醫葯工業研究院、中國生物技術研究院、中國中葯研究院、中國醫療器械研究院、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醫葯集團聯合工程公司及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長春生物製品研究所、成都生物製品研究所、蘭州生物製品研究所、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上海捷諾醫學科技有限公司、重慶醫葯設計院等一批國內領先的應用性醫葯研究機構和工程設計機構,擁有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30名、國家新葯評審專家近百名,擁有13個國家級研發機構和49個省部級企業技術中心、10000多名科研人員,擁有9個院士專家服務中心(站)、6個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培養單位、12個博士後流動站(科研工作站),高水平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為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醫葯企業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保證。
② 生物制葯行業與生物醫葯行業有區別嗎什麼區別
一、技術不同
1、生物制葯行業
生物葯物是指運用微生物學、生物學、醫學、生物化學等的研究成果,從生物體、生物組織、細胞、器官、體液等。綜合利用微生物學、化學、生物化學、生物技術、葯學等科學的原理和方法製造的一類用於預防、治療和診斷的製品。
生物制葯原料以天然的生物材料為主,包括微生物、人體、動物、植物、海洋生物等。
2、生物醫葯行業
制葯產業與生物醫學工程產業是現代醫葯產業的兩大支柱。生物醫葯產業由生物技術產業與醫葯產業共同組成。各國、各組織對生物技術產業的定義和圈定的范圍很不統一,甚至不同人的觀點也常常大相徑庭。
二、發展不同
1、生物制葯行業
生物葯物的陣營很龐大,發展也很快。全世界的醫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特別是合成分子結構復雜的葯物時,它不僅比化學合成法簡便,而且有更高的經濟效益。
2、生物醫葯行業
中國生物醫葯產業園是伴隨著高級創新開發區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做出了加速發展高級創新技術產業的戰略決策。
1991年以來,國務院先後共批准建立了56個國家級高級創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其中包括2009年5月新成立的泰州國家醫葯高級創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也是中國首個國家級醫葯高級創新開發區。中國國家級高級創新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超過100個,均涉及生物技術產業。
三、定位不同
1、生物制葯行業
眼光盯准生物醫療領域
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第三季度,醫葯行業成為醫療健康細分行業的重點投資領域。其投資案例數量為4起,占醫療健康行業總投資案例數量50.0%,投資金額為4963萬美元,占醫療健康行業總投資金額78.8%。
2、生物醫葯行業
十二五生物醫葯振興規劃將在2018年內出台,生物醫葯「十二五規劃」確定了生物醫葯發展的重點,包括基因葯物、蛋白葯物、單抗克隆葯物、治療性疫苗、小分子化學葯物等。同時,國家將拿出100多億元來支持重大新葯創制,平均每個新葯持獲得500-1000萬元的項目資金。
③ 全國有名的生物制葯公司有哪些呢
中國生物制葯公司、百泰生物葯業有限公司
中國生物制葯有限公司是一家綜合性兼集團化制葯企業。公司主要透過應用先進的生物技術和中葯現代化技術,研發、生產及銷售多種促進人類健康的化學葯品、生物葯品及中葯現代制劑。中國生物制葯有限公司於2000年2月2日在開曼群島注冊成立之有限公司。本公司2000年9月29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創業板上市並於2003年12月8日成功轉至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股份代號為1177。 本集團擁有優秀的制葯企業管理和研發人才,擁有全國性的葯品銷售網路,擁有一流的已通過中國國家葯品監督局GMP認證的:大容量注射劑、大容量注射劑(非PVC)、小容量注射劑、片劑、膠囊、顆粒劑、散劑等生產設施。
百泰生物葯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00年8月,是中國和古巴在生物技術領域水平最高、投資規模最大的合作項目,公司以研發和生產治療惡性腫瘤的人源化性單克隆抗體和疫苗為主營方向,承擔了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發展計劃、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等重大項目。百泰生物葯業擁有中國第一個世界水平的抗體人源化技術平台,代表了國際生物醫葯發展的核心技術和主流方向。公司設計建造了中國第一條全自動大規模哺乳動物細胞培養生產線,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備、技術最先進的大規模細胞培養技術平台。
④ 中國的生物醫療現狀是怎樣的
在我國,生物制葯產業已經成為一個具有極強生命力和成長性的新興產業,也是醫葯行業中最具投資價值的子行業之一。隨著行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以及整個醫葯行業的快速發展,生物制葯行業仍具備較大的發展空間。未來5年,中國生物制葯產值將以不低於15%的速度蓬勃發展。
目前,中國的生物醫葯產業仍然處於發展期。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06-2015年我國生物制葯行業產銷規模均穩步增長,年均增速在14%以上。2015年我國生物醫葯行業市場規模為2979億元,占生物技術產業的42.7%。2016年生物醫葯行業市場規模為3299.28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0.7%,仍維持較強勁增長。
⑤ 國內生物制葯公司排名
一個生物制葯公司會推出許多葯品,可能我們不生病的時候不太了解,但是當我們需要的時候就要好好了解一下啦,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中國十大生物葯公司都有哪些吧。
1.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2.北京天壇生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3.重慶智飛生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4.雲南沃森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5.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6.華蘭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7.遼寧成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8.中國生物製品有限公司
9.上海萊士血液製品股份有限公司
10.江西博雅生物制葯股份有限公司
⑥ 中國生物制葯屬於國葯集團嗎
不屬於,中國生物也不是央企,而是中國醫葯集團有限公司的下屬國企。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始於1919年,前身為北洋政府中央防疫處。
新中國成立後直屬衛生部領導,現為世界500強中國醫葯集團有限公司的重要成員企業,是中國歷史悠久、產品全、規模大,集科研、生產、銷售以及研究生培養為一體的綜合性生物制葯企業。下轄12個二級子公司和76家二級以下子公司,員工12551人。
中國生物的發展情況以及科研實力:
中國生物擁有豐富的產品線,覆蓋人用疫苗、血液製品、醫學美容、動物保健、抗體葯物、醫學診斷六大生物製品領域。人用疫苗可年產50種,年產量超7億劑次,居全球第六位,提供超過80%的國家免疫規劃用疫苗。
中國生物具有雄厚的科技創新實力,擁有1000餘人的研發團隊和1100餘人的質量管理團隊,包括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國家「863」計劃疫苗項目首席科學家、13名國家葯典委員會委員。
⑦ 醫葯生物的中國生物制葯行業——在希望中前行
隨著近二十年的發展,中國生物制葯行業已成長為我國醫葯工業中的後起之秀。到目前為止,我國在生物制葯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生物制葯產業的初步格局已經形成。
一、創新能力分析
1、基礎研發實力世界Top10
像美國一樣,中國生物制葯產業的基礎由大學和公立研究機構的研究活動奠定,兩者的研究項目都是在政府資助下完成。資助渠道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即863計劃)、國家重點實驗室計劃等。從其成立至今的20多年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每年對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資助都占其資助總額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國家重點實驗室計劃中,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重點實驗室數量在7大科學領域中居於首位,占總數的23.5%。由科技部推行的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中,生物技術占民用領域經費總額的四分之一以上。
近年來中國在生物制葯領域的基礎研發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在發表論文數量和被引用次數方面,中國排列前十,中國科學院也是美國以外唯一入選發文數量前十的研究機構。
2、怎樣看待中國生物制葯行業的創新能力
雖然中國生物制葯領域在基礎研發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從企業層面,行業研發水平給大多數投資者的印象是「仿製」,對於這一點,我們認為:
(1)技術創新具有「閥值效應」,當前中國生物制葯企業還不具備這種規模
根據創新經濟學的觀點,技術創新遵循「閥值理論」,即只有當研發資源集中到一定程度才能使研發成果穩定輸出。眾所周知,新葯研究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過程,我國生物制葯企業普遍規模小,銷售收入少,即使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較高,其絕對值仍然很小,特別是在技術研發的產業化方面,具有明顯的規模效應。單個企業大量投入資金進行創新葯研究極困難,這也是我國生物制葯企業原創研究少、仿製產品多、產品重復生產的原因之一。
縱觀美國生物制葯行業的發展,大量小型生物制葯企業無法獲得資金支持的情形亦比比皆是。從成功的生物制葯企業發展歷程來看,資本市場、風險投資、傳統大型化學制葯企業的積極參與是其得以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在這些方面,中國皆處於處級發展階段。像其他新生行業的發展初期一樣,對生物制葯行業的實業投資往往伴隨著痛苦、曲折、寂寞與忍耐,但誰會否認這是個充滿希望的行業?對生物制葯行業二級市場的投資亦如此。
(2)引進、消化、吸收是技術創新不可逾越的過程
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在自主創新的過程中均有引進消化吸收的過程,中國作為後起國家,這一過程不可逾越,雖然中國生物制葯行業是技術創新活躍度較高的行業之一,但從研發強度來看,仍然與發達國傢具有不小的差距,因此,這也決定了當前生物制葯行業的研發仍以仿製為主。
在生物技術葯品領域,生物仿製葯被定義為生物技術或生物領域不再受知識產權保護的通用名葯物。從傳統意義上講,生物仿製葯可以利用其品牌葯已有的臨床數據進行簡化申報,以盡可能地縮短入市所需的時間,前提條件是其劑型、劑量與品牌葯相同,且給葯方式也必須保持一致。
實際上,重組葯物仿製遠比小分子葯物復雜,與小分子葯物不同的是,即使是同一個基因在同種細胞中表達並使用類似的加工方式,重組葯物仿製葯也難以保證與原創葯完全相同,生產成本、加工過程的復雜性是主要的考慮,因此,對於國內某些仿製葯產品,比如重組人胰島素,能夠大規模產業化就是企業的技術壁壘。
二、產業化之惑
1、產業模式思考
我國生物制葯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0.5%,深層次原因是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模式問題。一般生物技術科技成果的轉化要經過三個階段:研發、中試、大批量生產,國際上這三個階段的資金投入比例為1:10:100,而我國僅為1:0.7:100,國家對生命科學領域研究投入方向主要為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投資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這也是目前制約我國生物制葯行業發展的主要原因。
和美國一樣,我國相當多的生物企業都是由大學、公立研究機構或其科研人員創辦。如中國疾病控制中心在侯雲德院士領導下創辦和參與創辦了6家生物制葯企業。由於科研人員不擅長企業經營管理,企業發展存在管理瓶頸。美國最初的情形亦如此,但風險投資和傳統大型制葯企業在這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型制葯企業或通過兼並收購,或外部聯盟,或特許授權與生物制葯企業合作,在資金、管理、市場營銷等多個層面對其扶持。中國大型制葯企業通過建立自己的研究機構或與其他生物技術公司合作來提高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是我國制葯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融資渠道
自2002年以來,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吸引創業投資的能力急劇下降。近5年我國共有1080家企業吸引創業投資50億美元,但生物醫葯產業只佔融資總額的5.2%。
我國風險投資的發展面臨著環境、機制、法律等因素影響,還沒有形成完備的體系。
我國資本市場結構亦不盡完善,但這種情形在逐漸改觀,新證券法對企業上市要求修改為總股本3000萬股,取消了連續三年盈利的規定,降低了門檻,有利於一些高成長性、但當前規模不大、業績不太好的企業發行上市。
從美國生物制葯行業的發展歷程來看,Nasdaq市場功不可沒。今年我國兩會期間,盡快推出創業板提案呼聲較高,雖然最終上市細則尚未出台,但創業板推出已劍在弦上,可以肯定的是,創業板的上市條件低於主板,更為靈活、寬松,這對於整體處於投入期的生物制葯企業來說將是一大利好。
三、發展方向探討
1、中國的發展模式更類似美國
比較各國生物制葯行業的發展模式,中國更類似於美國,理由有下:
(1)從研發水平和產業化程度看,中國整體處於美國的第一階段,即「採用基因工程的加工技術來生產蛋白質」階段,但是中國在某些技術領域如葯物分子設計方面已經發展到第三階段,走在了世界前列,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治療型乙肝疫苗。與美國類似的是,中國存在大量脫胎於科研單位的小型生物技術公司,發起者和管理層多為科研人員出身。從歐洲和日本的情況來看,歐洲在生物技術基礎研發方面相對美國落後,歐洲的生物技術創新多由大型公司內部的研發團隊進行,這點與美國獨立小型公司的形式差異較大。而日本在基礎研發方面更弱,生物技術的主要應用領域在發酵方面。
(2)從國家創新體系的情況來看,美國一直對科研機構的基礎研發投入較大,高度重視,這也是美國能夠率先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國對生命科學基礎科研亦非常重視,對該領域投入列各學科之首。
2、重組蛋白葯品仍占據主流,個別領域將有所突破
我們將生物制葯企業主要分為兩大類:「採用基因工程的加工技術來生產蛋白質」的企業和「將基因和分子生物學領域先進技術作為研究工具」的企業。前一類以Amgen為代表,後一類Genentech是典型。
(1)採用基因工程的加工技術來生產蛋白質
未來5-10年中國生物制葯領域仍將以重組蛋白為主流,這與世界生物制葯領域的發展趨勢吻合。這類葯物的研發方向可以分為三大類:跟蹤型研發、改進型研發、原創型研發。跟蹤型研發可以是完全模仿或新適應症的篩選;改進型研發可以通過重組融合、重組改構、化學修飾等途徑使現有產品在安全性(副作用更小)、有效性、長效性(半衰期延長,減小劑量和使用次數)等方面優於原有製品;原創型研發則是建立在新基因和新分子作用機制的基礎之上。在研發品種選擇上,「重磅炸彈」產品仍將是主要的研究起點,這並不完全歸因於國內生物制葯企業「一哄而上」,從世界范圍來看,對現有「重磅炸彈」蛋白葯品進行改造是一大發展趨勢,比如Amgen的「五朵金花「之一Aranesp實際就是Epogen的長效品種。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方面是生產能力的提高。不僅在中國,世界范圍內生物制葯行業生產能力不足已經成為重組葯物發展的瓶頸。生產能力不足導致生產成本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產業化,換個角度說,在生產能力方面具有優勢就是壁壘。
(2)將基因和分子生物學領域先進技術作為研究工具
這一類范圍較寬,從產業化角度和國內現狀考慮,主要指靶向性葯物,包括治療型單抗和治療型疫苗領域。靶向性葯物開發將是未來生物制葯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國內單抗葯物發展迅速,上市的單抗葯物有11個,其中我國自行開發的有6個,處於臨床研究階段的有5個。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研製的注射用鼠源性抗人T淋巴細胞CD3抗原單克隆抗體是國內自行研製最早批准上市的抗體;北京百泰生物與古巴合作開發的I類癌症治療新葯「重組人源化抗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單克隆抗體」(商品名:泰欣生)是我國批準的第一個人源化單克隆抗體葯物;第四軍醫大學、成都華神聯合研製的美妥昔單抗注射液(商品名:利卡汀)是全球第一個用於治療原發性肝癌的葯物,也是我國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體類葯物。
國內在治療型疫苗領域方面最值得期待的成就是治療型乙肝疫苗,請投資者參閱我們的報告《揭開治療型乙肝疫苗的面紗》。像當初的治療型單抗一樣,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該領域的研發一直在爭議中前行。不可否認,這類技術以其優異的治療原理將成為未來生物技術的發展方向之一,這其中也許有波折,投資者亦要承擔較大的風險。但回頭看看生物制葯行業短暫的發展歷史,爭議、波折、風險總是相生相伴,但是誰又能阻擋這個行業前進的步伐?唯有在大浪淘沙的行業前行過程中,仔細研究並分享行業/公司的成長。
⑧ 接手公司時,中國生物制葯市值達400億,這對22歲的小姑娘意味著什麼
這個數字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講都是一個天文數字。即便對於某些商業大亨,身家過億的人來講是很平常的。但是對於一個年僅22歲的小姑娘來講,那就意味著她將擁有也會擁有數之不盡的財富。即便她的一生不再奮斗,依靠著這個數字的財富她也是衣食無憂的。商場如戰場,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充滿了競爭的。經營一個公司所需要的不僅僅只是儲備與腦海當中的理論知識,還需要極其豐富的管理經驗。生活當中很多人都會看到一些商業大亨把自己的公司管理的井井有條。使自己走上了人生的巔峰。但是在不為人知的背後,他們所付出的是常人難以理解和接受的辛苦和努力。
⑨ 中國生物制葯是國企嗎
中國生物制葯這個公司是不是國企的話,我覺得應該不是吧,畢竟現在國有企業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