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盧卡奇
擴展閱讀
南微軟體股票行情 2025-07-14 00:02:53
股票交易價格設置錯誤 2025-07-14 00:02:52
日本樂天 2025-07-13 23:53:59

盧卡奇

發布時間: 2021-11-05 10:05:49

㈠ 喬治·盧卡奇的介紹

喬治·盧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學家和文學批評家,在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演進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1923年,他以著名的《歷史和階級意識》開啟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被譽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和奠基人。

㈡ 盧卡奇生平簡介是怎樣的

盧卡奇1885年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他自幼才華橫溢,10餘歲時即開始文筆活動。後又留學柏林大學,游學海德堡,汲取了德意志的精神文化遺產。從新康德學派到德意志浪漫主義,再經神秘主義,走向黑格爾的辯證法。還通過察普的工團主義,最終對馬克思主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18年匈牙利發生革命時,盧卡奇參加了匈牙利共產黨,從事革命活動。翌年3月庫恩革命政權成立後,立即被任命為革命政權的教育人民委員,進入領導階層。但革命政權因羅馬尼亞軍隊的武裝干涉而僅133天即行崩潰,盧卡奇不得不亡命維也納。《歷史與階級意識》所收的八篇論文,正是在這個革命時期及亡命維也納後不久寫的,可稱是匈牙利革命及其挫折的這種歷史經驗的思想結晶。

㈢ 誰是盧卡奇

盧卡奇(1885~1971)

匈牙利哲學家,文藝理論家。1885年4月13日生於布達佩斯,1971年6月4日卒於同地。畢業於匈牙利大學,曾三度去德國學習。1918年匈牙利革命爆發後參加匈牙利共產黨。1919年任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文化人民委員,同年底革命失敗後流亡維也納。1930~1945年僑居莫斯科。1945年匈牙利解放後回國,當選為匈牙利科學院院士,任布達佩斯大學哲學和美學教授。1956年任納吉政府的文化部長。1967年被重新承認為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黨員。
盧卡奇青年時代的世界觀深受德國古典哲學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使他的思想發生轉變,開始批判資產階級文化,對工人階級持同情態度,對工人運動採取國際主義的立場。20年代初,他在政治上傾向於「左」的宗派主義,受到列寧的批評。他的哲學著作《歷史和階級意識》一書受到當時共產國際領導人的批判。為此,他一度檢討。居留莫斯科期間,他致力於馬列著作的研究。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後,他的觀點有過變化,曾積極參加裴多菲俱樂部的活動。晚年,在1968年的法國「五月風暴」和「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後,他的思想又發生轉變,批判蘇聯當時的政治制度,主張「重新確立蘇聯革命後最初幾年的無產階級民主」。盧卡奇因《歷史和階級意識》一書而被看作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該書關於物質和意識、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關系,同傳統的解釋相對立,主張社會主義革命的決定因素是異化和把它變成無產階級意識的過程,革命斗爭的目的在於廢除異化和實現「真正的人性」。
美學是盧卡奇著重研究的領域之一。他認為人的審美能力以及審美對象都是在歷史上逐漸形成的。人的審美活動的形成和發展只有在與勞動的發展、與人征服周圍環境以及通過勞動對人自身的改造這三者的相互關系中才能理解。他把模仿看作是藝術的決定性源泉。他肯定了模仿中的主觀成分,並努力去揭示藝術的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的辯證關系。還在結構范疇上對審美與科學反映作出了區分。他指出,特殊性是普遍性與個別性之間的一個中間范疇,具有溝通兩者的性質。在審美中,既不能脫離現象的個別性,又必須包攝本質的普遍性。藝術作品要成為人的內在心理與外在世界的有機統一,成為人的人格與他在世界上的命運的有機統一。這種內在和外在的統一、本質和現象的統一,正是特殊性范疇的主宰,也正是審美構成的擬人化本質。著有《心靈與形式》、《當代話劇發展史》、《小說理論》、《歷史和階級意識》、《十九世紀文學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現實主義史論》、《哥德及其時代》、《青年黑格爾》、《存在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等。
台灣用msn

㈣ 盧卡奇的物化理論的內涵

盧卡奇認為,商品生產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以後,它作為一種高居於整個社會之上的統治力 量,已經滲透到社會和個人生活的深層次結構之中。所以,社會和作為商品生產者的勞動者 的物化是全面的,不僅表現在經濟方面,而且也表現在政治和意識形態方面。�
1、經濟活動中的物化�
首先,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與勞動對象在所有權上發生分離,勞動對象不屬於 勞動者,勞動者只有在為了生計被迫出賣勞動力時,才能參與勞動活動,與勞動對象發生直 接的、客觀的關系,勞動者成為勞動過程中的客體,被迫忍受勞動過程的商品化和簡單化, 自身的能動性被埋沒,從而被勞動過程「物化」了。這種勞動活動再也不是勞動者生活的第 一需要,不會給勞動者帶來快樂,它要將勞動者退化為物,成為由物來支配、用物來衡量其 價值和尊嚴的物。�
其次,隨著分工的發展,勞動者只是作為機械化的一部分被結合到某一機械繫統里去,他發 現這個機械繫統是現成的、完全不依賴於他而運行,他不管願意與否必須服從它的規律。在 這一機械化的過程中,勞動者的活動越來越多地失去了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他們的生活 也被局限在一個愈來愈小的圈子中,使他們的目光留戀於周圍發生的局部的事情上,失去了 對整個社會的理解力和批判力。正如盧卡奇所說:「技能的專門化導致了對整體的每一個想 象的破壞」。�
第三,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表現為物與物的,即商品與商品之間的關系。正如盧卡奇指出 的「隨著經濟關系的形式變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間接,人們就越來越難干、並且很少能夠 發現經濟關系的人的性質,很少有人能夠看透這個物化的面紗。」� 2、政治領域中的物化�
盧卡奇認為,為了適應與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物化過程就「必須遍及社會生活的所有 表現形式。這樣,資本主義的發展就創造了一種同它的需要相適應的、在結構上適合於它的 結構的法律、一種相應的國家等等」。隨著物化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築也相 應地發生了變化和調整。這首先表現為合理化和系統化,即社會生活中的一切現象和事件都 被合理的、系統的法律形式囊括在內。在總的法律體系內,名目繁多的部門法律、法規和條 件等應運而生。與此相適應,為保證資本主義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尤其為了推動、鞏固和 保障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一系列立法、司法、執法的部門與機構也紛紛建立。這樣一來, 社會生活中的一切都被包括於法律范圍之內,都受到國家機器的強有力的干預和調整。其次 ,國家機構的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合理,受制於其中的人的非人化傾向也越來越突出。隨 著資本主義政治領域的合理化、系統化,官僚機構下層工作人員的物化也不能倖免,他們的 工作是「完全機械化的、『無聊的』勞動方式——它非常接近單純的機器操作,甚至常常在 無聊和單調劃一方面超過這種機器操作。……另一方面這也是指,分工中片面的專門化越來 越畸形發展,從而破壞了人的人類本性」。因此,在國家官僚機構中同樣存在著人的能力和 他的整個人格相分離的問題,一個國家雇員只是作為一種有能力的商品出賣給了國家機器。 �
3、物化意識�
物化是資本主義社會中普遍的、必然的現象,這一現象也必然在人們的觀念中反映出來,這 就是盧卡奇說的「物化意識」。他認為,商品關系轉變成客體性的東西必然在人們的整個意 識上打上自己的印記。物化意識「正像資本主義制度不斷地在更高的階段上從經濟方面生產 和再生產自身一樣,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物化結構越來越深入地、註定地、決定性地沉 浸入人的意識里」。人自覺地或非批判地認同外在的物化現象和物化結構,並將這種物化結 構當作外在的規律和人的本來命運加以遵循、服從,從而喪失了批判和超越的能力。盧卡奇 指出,正如物化的普遍化使之成為一切人的共同命運一樣,物化意識也同樣支配著人的精神 活動和心理活動。「人性和人的能力不再成為自己人格的組成部分,它們成為一種像外部世 界的各種事物一樣的能『佔有』和『處理』的東西。而且,沒有什麼能賴以鑄成人的關系的 自然形式,也沒有什麼人的物理和心理『性質』能發揮作用的方式,這些現存事物日益服從 於這一物化的過程。」�
盧卡奇還指出了物化意識的危害。他說:「物化意識必定會無希望地陷入到粗糙的經驗主義 和抽象的烏托邦主義這兩個極端中。」「粗糙的經驗主義」是指,意識成了它自己必須順從 而從來不能加以控制的客觀法則的消極的觀察者。物、事實、法則的力量被無限誇大了,人 或主體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抽象的烏托邦主義」則滑向另一個極端:一方面,它不主張 社會革命,而是寄希望於個人倫理水平的提高來實現社會主義,其目光完全停留在個人和社 會的局部現象上;另一方面,它無限誇大主體的力量,相信奇跡會改變一切。乍看上去,它 似乎極端蔑視客觀法則的力量,實際上,正是在客觀法則的重壓下,主體茫然失措地表現自 己。這兩個極端看起來是正相反對的,實際上,「它們經常是一起出現的,它們之間有一種 內在的聯系。」

㈤ 盧卡奇的物化理論

盧卡奇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著普遍的物化,經濟活動、政治和意識形態都處於物化狀態,人也從外在到內在都被物化了。消除物化的主體是無產階級,無產階級消除物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對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有著啟迪作用。

㈥ 求助 如何理解盧卡奇的「總體性原則」

總體性是歷史辯證法的核心

盧卡奇說,「馬克思主義和資產階級思想的根本分歧並不在於從歷史來解釋經濟動機的首要作用,而在於總體性觀點。總體性范疇,總體之於部分的完全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是馬克思從黑格爾那裡汲取的方法論精華,並把它出色地改造成一門嶄新科學基礎。」而《歷史和階級意識》的偉大成就之一就是恢復了總體性范疇在馬克思思想中的核心位置。在盧卡奇那裡,總體性是歷史的總體,是客體與主體的統一;具體的總體,是直接性與中介性的統一;辯證的總體,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革命的總體,是過程與目標的統一。

㈦ 盧卡奇《什麼是正統馬克思主義

盧卡奇《什麼是正統馬克思主義?》的逐段分析
盧卡奇在文章的引言中就大膽放言,「即使……放棄馬克思的所有全部論點,而無需片刻放棄他的馬克思主義立場。」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問題中的正統僅僅是指方法。它是這樣一種科學的信念,即辯證的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只能按其創始人奠定的方向發展、擴大和深化。」
在這段極富氣勢的對馬克思主義的聲辯中,容易被讀者、尤其是後來的學者們忽視的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概念已經被偷換了內容:不僅馬克思主義被加上了「辯證」的限定詞,而且其本質也縮減為僅僅是一種用來研究的方法。盧卡奇在寫下這一段激揚文字的時候,耳邊不曾響起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宣言:哲學家們總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重要的是改變世界。盧卡奇的偷換概念和後來學者的一因其蔽,都不是偶然的失誤,而是遠離階級斗爭實踐的後遺症。強烈的、不妥協的斗爭性一旦失去正確的方向,就會產生窩里斗的惡性循環。羅蘭•巴爾特說得好,意識形態永遠是右派和資產階級的舞台,只有不投身於實際斗爭的左派才會沉迷於意識形態的斗爭。
盧卡奇接著說,「修正主義者把運動和最終目標分開,是向運動的最初階段的倒退」,但是他自己的立場卻幾乎取消了運動本身的重要性。就像他把所有事實都歸結為解釋一樣,在這里,盧卡奇寫道,「只有用說明它(即斗爭的各個環節)和總體的關系的辦法才能使日常斗爭具有現實性。」倘若行為已經發生,再怎麼解釋它的意義又有什麼用呢?畢竟,行為的意義不是人為賦予的(雖然可以人為地加以歪曲),而是行為本身所蘊含的。可見,物極必反,盲動主義和取消主義只有一線之隔。
全文結尾處,盧卡奇再次重申,「正統馬克思主義的任務,即戰勝修正主義和空想主義……是一場反復進行的反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對無產階級思想的無情影響的斗爭。馬克思主義正統決不是守護傳統的衛士,它是指明當前任務與歷史過程的總體的關系的永遠警覺的預言家。」但是,正如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斗爭不能在意識形態領域內開展,因為資產階級掌握了更多的文化知識和那種浮於表面的意識形態說話方式;正統馬克思要戰勝修正主義和空想主義,也不能直接向這兩個對手宣戰,而是應該直接攻向最後的堡壘——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以及堡壘的堡壘——資本主義社會秩序。

㈧ 盧卡奇有怎樣的人物介紹

盧卡奇1885年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他自幼才華橫溢,10餘歲時即開始文筆活動。後又留學柏林大學,游學海德堡,汲取了德意志的精神文化遺產。從新康德學派到德意志浪漫主義,再經神秘主義,走向黑格爾的辯證法。還通過察普的工團主義,最終對馬克思主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㈨ 盧卡奇生平

喬治·盧卡奇
喬治·盧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學家和文學批評家,在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演進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1923年,他以著名的《歷史和階級意識》開啟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被譽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和奠基人。

盧卡奇一生經歷坎坷,他的理論創作始終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進程緊密相連、息息相關。在這期間,他的理論曾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培育了一代新馬克思主義者,由此給他帶來很高的國際性聲譽,但他也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受到過嚴厲的批判,他的理論也引起了無窮無盡的爭論;在這期間,他義無反顧地堅持共產主義信念,執著於他所鍾愛的哲學和人類理性事業,但也由於主客觀的原因或壓力,而經常做一些發自內心的或違心的、言不由衷的自我批評。

盧卡奇出生於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銀行家的家庭里,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大學學習期間,盧卡奇先後修讀法學、國民經濟學、文學藝術和哲學,他於1906年在科羅茨瓦獲法學博士學位,於1909年在布達佩斯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在這期間以及後來,特別在1912-1917年間,他先後幾次在德國的柏林、海德堡等地攻讀德國古典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這一時期的哲學研究影響了他一生的理論思索,因為在這期間,他直接接觸了胡塞爾、李凱爾特、文德爾班、狄爾泰等著名哲學家,特別是直接就教於著名生命哲學家齊美爾和著名社會學家韋伯,並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布洛赫成為同學和朋友。盧卡奇後來在《歷史和階級意識》中關於物化和物化意識等問題的理解都同這一時期所建立起的哲學理解框架密切相關。1918年以前,盧卡奇所寫作和發表的著作基本上不屬於哲學領域,主要集中於美學和文學批評,如19l0年的《心靈與形式》、1911年的《現代戲劇發展史》、1913年的《審美文化》、1916年的《小說理論》等。1918年以前的就學時期可以看作盧卡奇理論生涯的准備時期。

1919-1929年的十年是盧卡奇開創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時期,由於這十年盧卡奇主要在維也納活動,因此也可以稱作「維也納時期」。十月革命的勝利,鼓舞了各國的無產階級,匈牙利也於1918年10月暴發了無產階級的武裝革命,並於1918年11月成立了匈牙利共產黨。盧卡奇於1918年12月加人匈牙利共產黨,並投身革命。1919年3月成立了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盧卡奇出任主管文化和教育的人民委員。同年8月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被推翻,革命宣告失敗,盧卡奇同許多政治流亡者一樣,移居維也納。在維也納期間,盧卡奇曾主辦和領導左派刊物《共產主義》,但是,對他而言,這一時期最大的事件是他的《歷史和階級意識》的問世。1923年,盧卡奇把過去幾年寫成的八篇文章結集,以《歷史和階級意識》為題發表。盧卡奇在此書中以物化、總體性、階級意識、主客體的統一等范疇所表述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的理解在國際馬克思主義理論界產生了轟動效應,獲得了許多人的贊同與信奉,成為一些理論家反對正統馬克思主義中的機械論、宿命論和經濟決定論等錯誤傾向的重要理論立場。但同時,他也由此遭致了許多批評,特別是受到共產國際的領導人和理論家的嚴厲批判和指責。而到了1928年,盧卡奇又因為「勃魯姆綱領」而進一步遭到批評。當時,盧卡奇化名「勃魯姆」(Blum)為匈牙利共產黨起草一份新綱領,提出要建立以資產階級民主為基礎的「無產階級和農民的民主專政」。這一綱領被共產國際執委會斥責為社會民主黨的「取消主義的綱領」。在1919年到1929年間,盧卡奇的主要理論著述是1923年發表的《歷史和階級意識》一書。

1930-1945年是盧卡奇相對遠離政治,在蘇聯莫斯科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潛心研究理論的時期,這一階段盧卡奇總的思想傾向是從《歷史和階級意識》向回退,更接近於共產國際的官方馬克思主義立場,因此往往被稱作盧卡奇的「斯大林主義時期」或「蘇聯時期」。在這十幾年間,盧卡奇除了於1932年前後曾一度到柏林研究文學與哲學外,其餘時間均在莫斯科,他研讀了馬克思1844年寫成的哲學經濟學手稿,並做了大量理論研究,埋頭著述。這期間,他對《歷史和階級意識》中的許多觀點做了自我批評,從理論立場上更接近在共產國際中佔主導地位、按斯大林理解所表述的正統馬克思主義;他還從這一立場出發,對存在主義等現代人本主義或非理性主義思潮進行了批判。這一時期盧卡奇的理論著述很多,主要有《青年黑格爾》、《存在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理性的毀滅》等。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盧卡奇回到了匈牙利,任布達佩斯大學哲學和美學教授,並當選為匈牙利科學院院士,此後,直到1971年逝世,他一直留在匈牙利。這一時期,盧卡奇的理論生涯又同政治活動有密切的關系,他熱情投身於匈牙利的社會改革運動和民主運動,並由此受到各種批評,例如,盧卡奇在1949年至1951年間,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前後,都多次受到黨內意識形態專家的批判。同以前幾個時期相比,盧卡奇晚期的理論研究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同教學活動相結合。從40年代末就成為盧卡奇學生的一批青年理論家,如A·赫勒、G·馬爾庫什、M·瓦伊達等人,在盧卡奇的精心指導下,到了60年代形成了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流派之一——布達佩斯學派。盧卡奇也在這一時期回顧和重新思考了自己的理論研究歷程,一方面,他繼續對《歷史和階級意識》中的一些觀點進行自我批評,但另一方面,他又超越了蘇聯時期的保守的斯大林主義立場,試圖以社會存在本體論、日常生活等新的理論範式來闡釋自己的觀點。這一時期的理論著述集中表現為兩部巨著,即1963年的《審美特徵》和1971年的《社會存在本體論》。

西方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盧卡奇的一生充滿了波折,並常常為各種政治爭論和理論爭論所環繞。他在《歷史和階級意識》中以極大的勇氣對馬克思主義學說提出了重新理解,又在後來的理論研究中不斷對這一新理解做出各種修正和自我批評,而無論這一新理解還是後來的修正和自我批評都長時間地引起人們的爭議。然而,盡管盧卡奇對自己青年時代的《歷史和階級意識》不斷做自我批評,盡管一些研究者試圖以盧卡奇晚年的《社會存在本體論》來否定他早期的《歷史和階級意識》,但是真正確立盧卡奇在20世紀人類理性事業中的重要地位,並對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分化及新馬克思主義(包括西方馬克思主義和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產生巨大影響的正是《歷史和階級意識》。

㈩ 盧卡奇的生平

盧卡奇出生於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銀行家的家庭里,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大學學習期間,盧卡奇先後修讀法學、國民經濟學、文學藝術和哲學,他於1906年在科羅茨瓦獲法學博士學位,於1909年在布達佩斯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在這期間以及後來,特別在1912-1917年間,他先後幾次在德國的柏林、海德堡等地攻讀德國古典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這一時期的哲學研究影響了他一生的理論思索,因為在這期間,他直接接觸了胡塞爾、李凱爾特、文德爾班、狄爾泰等著名哲學家,特別是直接就教於著名生命哲學家齊美爾和著名社會學家韋伯,並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布洛赫成為同學和朋友。盧卡奇後來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關於物化和物化意識等問題的理解都同這一時期所建立起的哲學理解框架密切相關。1918年以前,盧卡奇所寫作和發表的著作基本上不屬於哲學領域,主要集中於美學和文學批評,如19l0年的《心靈與形式》、1911年的《現代戲劇發展史》、1913年的《審美文化》、1916年的《小說理論》等。1918年以前的就學時期可以看作盧卡奇理論生涯的准備時期。
1919-1929年的十年是盧卡奇開創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時期,由於這十年盧卡奇主要在維也納活動,因此也可以稱作「維也納時期」。十月革命的勝利,鼓舞了各國的無產階級,匈牙利也於1918年10月暴發了無產階級的武裝革命,並於1918年11月成立了匈牙利共產黨。盧卡奇於1918年12月加入匈牙利共產黨,並投身革命。1919年3月成立了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盧卡奇出任主管文化和教育的人民委員。同年8月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被推翻,革命宣告失敗,盧卡奇同許多政治流亡者一樣,移居維也納。在維也納期間,盧卡奇曾主辦和領導左派刊物《共產主義》,但是,對他而言,這一時期最大的事件是他的《歷史與階級意識》的問世。1923年,盧卡奇把過去幾年寫成的八篇文章結集,以《歷史與階級意識》為題發表。盧卡奇在此書中以物化、總體性、階級意識、主客體的統一等范疇所表述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的理解在國際馬克思主義理論界產生了轟動效應,獲得了許多人的贊同與信奉,成為一些理論家反對正統馬克思主義中的機械論、宿命論和經濟決定論等錯誤傾向的重要理論立場。但同時,他也由此遭致了許多批評,特別是受到共產國際的領導人和理論家的嚴厲批判和指責。而到了1928年,盧卡奇又因為「勃魯姆綱領」而進一步遭到批評。當時,盧卡奇化名「勃魯姆」(Blum)為匈牙利共產黨起草一份新綱領,提出要建立以資產階級民主為基礎的「無產階級和農民的民主專政」。這一綱領被共產國際執委會斥責為社會民主黨的「取消主義的綱領」。在1919年到1929年間,盧卡奇的主要理論著述是1923年發表的《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
1930-1945年是盧卡奇相對遠離政治,在蘇聯莫斯科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潛心研究理論的時期,這一階段盧卡奇總的思想傾向是從《歷史與階級意識》向回退,更接近於共產國際的官方馬克思主義立場,因此往往被稱作盧卡奇的「斯大林主義時期」或「蘇聯時期」。在這十幾年間,盧卡奇除了於1932年前後曾一度到柏林研究文學與哲學外,其餘時間均在莫斯科,他研讀了馬克思1844年寫成的哲學經濟學手稿,並做了大量理論研究,埋頭著述。這期間,他對《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的許多觀點做了自我批評,從理論立場上更接近在共產國際中佔主導地位、按斯大林理解所表述的正統馬克思主義;他還從這一立場出發,對存在主義等現代人本主義或非理性主義思潮進行了批判。這一時期盧卡奇的理論著述很多,主要有《青年黑格爾》、《存在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理性的毀滅》等。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盧卡奇回到了匈牙利,任布達佩斯大學哲學和美學教授,並當選為匈牙利科學院院士,此後,直到1971年逝世,他一直留在匈牙利。這一時期,盧卡奇的理論生涯又同政治活動有密切的關系,他熱情投身於匈牙利的社會改革運動和民主運動,並由此受到各種批評,例如,盧卡奇在1949年至1951年間,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前後,都多次受到黨內意識形態專家的批判。同以前幾個時期相比,盧卡奇晚期的理論研究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同教學活動相結合。從40年代末就成為盧卡奇學生的一批青年理論家,如A·赫勒、G·馬爾庫什、M·瓦伊達等人,在盧卡奇的精心指導下,到了60年代形成了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流派之一——布達佩斯學派。盧卡奇也在這一時期回顧和重新思考了自己的理論研究歷程,一方面,他繼續對《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的一些觀點進行自我批評,但另一方面,他又超越了蘇聯時期的保守的斯大林主義立場,試圖以社會存在本體論、日常生活等新的理論範式來闡釋自己的觀點。這一時期的理論著述集中表現為兩部巨著,即1963年的《審美特徵》和1971年的《社會存在本體論》。
西方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盧卡奇的一生充滿了波折,並常常為各種政治爭論和理論爭論所環繞。他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以極大的勇氣對馬克思主義學說提出了重新理解,又在後來的理論研究中不斷對這一新理解做出各種修正和自我批評,而無論這一新理解還是後來的修正和自我批評都長時間地引起人們的爭議。然而,盡管盧卡奇對自己青年時代的《歷史與階級意識》不斷做自我批評,盡管一些研究者試圖以盧卡奇晚年的《社會存在本體論》來否定他早期的《歷史與階級意識》,但是真正確立盧卡奇在20世紀人類理性事業中的重要地位,並對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分化及新馬克思主義(包括西方馬克思主義和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產生巨大影響的正是《歷史與階級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