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安期生的有關傳說
安期生,原是一位葯農。因他生長海邊,終年跋山涉水採集草葯,身體練得十分硬朗,到了老年,仍很健壯,時人皆稱「千歲翁」。
相傳,秦始皇巡遊全國,來到山東地界,聽說世上竟有「千歲翁」,又聽說海上多仙山,產長生不死之葯,便派人把安期生請去,「賜以金璽」,命安期生下海采葯供他服用。深知世上並無長生葯的安期生「堅不肯受」,並對秦始皇說:「你過一千年之後再到海上來找我吧!」安期生辭別秦始皇後,怕拿他問罪,便下海隱居了。
安期生下海隱居的地方,就是舟山群島中的馬秦、桃花、普陀山等處。他在此間采葯濟民,安度晚年,有時也飲飲酒,作作詩畫。有一次,他在桃花島上飲酒作畫,把用酒作水磨成的墨水灑於山石上(一說他酒醉後把墨水潑於石上),頓時,石上顯現出桃花狀的艷麗花紋。從此,人們就把這個島嶼叫作桃花島。
這個傳說有些近於神話,潑墨使石上顯現「桃花」也不符合科學,然史籍對安期生來桃花一帶隱居的記載確鑿,唐宋建縣以來,還把六橫、桃花附近諸島劃為一個鄉,取名為安期鄉來紀念這位不畏強暴的葯農。 老早,桃花島是個荒島。
有一日,有個叫安期生的居士,乘著一隻小船,來到這個島上。跳上去一看,這個島無人居住,四面是海,東西兩頭是山,兩山之間是一片平地。有山有水有平地,氣候暖和風景優美,他看看蠻中意,就在這個島上住了下來,設爐煉丹,開墾種植,空落來寫寫詩,畫畫畫,日腳過得蠻舒意。
每年桃花水涌進港里來的辰光,這里烏賊就會旺發,潮水沖沖,也會把烏賊沖上海灘,勿用到海里去抲,在灘橫頭撮撮,也能撮到木佬佬。這樣一來,有勿少內地漁民,到了這個季節,都來抲烏賊。在島上搭個茅篷,臨時住住,等烏賊汛一過再回去。日腳久了,有些漁民看看島上土肥水清好開墾,嶴多港深好抲魚,索性拖兒帶女全家搬來定居。儂也來,其也來,到島上來定居的漁民越來越多了。
人一多,就嘈雜,有辰光難免還會發生口角,爭爭吵吵。安期生喜歡清靜,這樣哄哄鬧鬧的,他怨熬了,便從島的東南面海邊,搬到島的西北角山上,找到一個向陽的石洞住了下來。啥人曉得,沒過多少日腳,到西北角來定居的人也多起來了。嘸辦法,只好離開這個島,另找住所。
第二天,他雇了只小船,船靠在西山腳下的海邊山嘴頭——就是現在的稻篷村外山嘴。臨走前,他坐在海灘的一塊岩石上,看看山,望望海,唉!在這個島上住了幾十年,他觸景生情,拿出文房四寶,磨好滿滿一硯濃墨,正想提筆寫詩,小船老大在喊了:「趕快上船,再勿開船,潮水要錯落了。」安期生嘸辦法,只好勿寫,順手拿起硯台,用力一潑,墨汁潑在岩石上,好象一朵朵盛開的桃花。直到現在,這里的山石中,還留著桃花形的花紋。這里有句話:「安期生墨一潑,桃花石頭半山黑。」從那以後,這個島叫「桃花島」了。
❷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東海騎長鯨。猶當出作李西平」剩下的古詩句是什麼
(宋)陸游《長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東海騎長鯨;
猶當出作李西平,手梟逆賤清舊京。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發種種來無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豈其馬上破賊手,哦詩長作寒蛩鳴?
興來買盡市橋酒,大車磊落堆長瓶;
哀絲豪竹助劇飲,如矩野受黃河傾;
平時一滴不入口,意氣頓使萬人驚。
國仇末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
何當凱還宴將士,三更雪壓飛狐城。
❸ 北京安期生的鏟運機和礦用卡車質量怎麼樣
安期生技術核心人員從80年代開始從事地下鏟運機和地下礦用運礦車的研究開發工作,至今已經成功銷往國內外20多個國家和地區,整機主要配置都是採用原裝進口的,加上他們20多年沉澱的技術功底,設備可靠性沒得說。
❹ 《長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陸游的賞析 十萬火急呢!
長歌行
(宋)陸游
人生不作安期生①, 醉入東海騎長鯨。
猶當出作李西平②, 手梟逆賊清舊京③。
金印煌煌未入手, 白發種種來無情④。
成都古寺卧秋晚, 落日偏傍僧窗明。
豈其馬上破賊手, 哦詩長作寒螿鳴⑤?
興來買盡市橋酒, 大車磊落堆長瓶⑥。
哀絲豪竹助劇飲⑦, 如鉅野受黃河傾⑧。
平時一滴不入口, 意氣頓使千人驚。
國仇未報壯士老, 匣中寶劍夜有聲⑨。
何當凱旋宴將士, 三更雪壓飛狐城⑩。
〔題解〕這首詩是作者寫自己有殺敵雄心而無報國機會,不甘心到老做一個閑散詩人,不得不借酒澆愁的悲憤心情。最後還是念念不忘於有一天能夠打敗金人、收復失地,憧憬著凱旋的歡樂。
〔注釋〕①安期生——傳說是秦始皇時候的仙人,住在蓬萊山,漢武帝時還有人見過他。 ②李西平——即唐朝的李晟,曾遠征吐蕃,驍勇有「萬人敵」之稱。德宗時因平定朱訿的叛亂、收復京師有功,封為西平王。 ③手梟句——梟,斬首。逆賊,指朱訿。舊京,指長安。 ④種種——形容頭發短。 ⑤寒螿——寒蟬。 ⑥磊落——眾多錯雜貌。 ⑦哀思豪竹——悲壯的音樂。 ⑧鉅野——古時候有大野澤,一名鉅野澤,也叫巨澤,在今山東鉅野縣北面。 ⑨匣中句——匣是劍鞘;古時候傳說寶劍不安寂寞,自己會發響聲。 ⑩飛狐城——舊縣名,在今河北省淶源縣,縣北有飛狐口,是太行山上的一個要隘。
〔語譯〕
為人不做喝醉酒騎長鯨遨遊東海的安期生,
也當做個手斬賊頭掃清舊京的李西平。
輝煌的金印還未拿到手,
無情的白發已經悄悄爬上了兩鬢。
秋天傍晚閑躺在成都古寺里,
落日斜照僧房的窗上,一片通明。
難道我這個馬上殺賊的能手,
就永遠吟吟詩、象寒蟬悲鳴不成?
有時候興起就一次買空街上的酒,
大車上縱橫堆滿了長長的酒瓶。
伴隨著悲壯的樂曲開懷痛飲,
好比黃河水流進鉅野澤的湖心。
只因為我平時滴酒不沾,
這樣的豪情頓使滿座震驚。
國仇未報壯志已經老大,
辜負了鞘中寶劍、夜夜空鳴。
會有一天、在大雪的深夜裡,
飛狐城擺起盛筵,歡宴凱旋歸來的將士!
❺ 安期羨門到底是什麼
「安期」亦稱「安期生」、「安其生」, 人稱千歲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師從河上公,是秦漢期間燕齊方士活動的代表人物,黃老哲學與方仙道文化的傳人。道教視安期生為重視個人修煉的神仙,故上清派特盛稱其事。傳說他得太丹之道、三元之法,羽化登仙,駕鶴仙游,或在玄洲三玄宮,被奉為上清八真之一,其仙位或與彭祖、四皓相等。在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中列在第三左位,奉為「北極真人」。秦漢間傳說中的仙人,據《史記·封禪書》載,方士李少君對漢武帝說:「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
「羨門」也是傳說中的仙人名,《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羨門」,《史記集解》引韋昭曰:「古仙人。」。
又《史記》,和《漢書》都提到法術兼科學的陰陽家鄒衍的從者中,有一個人叫做羨門高的。他來自遠北的燕國,在《史記》中稱之為羨門子高。也許他姓羨名子高,也許他是羨門大師名高。他的時代是公元前四世紀後半期。到了後來,「羨門」由專有名詞,演變成一普通的稱謂,也許「羨門」原來就是方士的通稱,也未可知。《史記》卷二十八中司馬遷說「秦始皇游於東海之濱,祭名山大河八仙,以求仙及羨門等。」於是羨門與仙子(高本漢「增訂漢文典」第一九三)相提並論,羨門遂屬於神仙者流,仙即是具有神通的方士。有一說,公元前215年秦始皇遣方士廬生入深山求羨門子高(據說當時還在人世),廬生達成任務,且帶回來一封信,信上有著亡秦的預言 。到漢武帝時,這個名詞可能變成了一個頭銜,因為欒大說他在公元前113年遇到安期生與羨門。
❻ 安期生的譯文
安期生,是琅琊人,曾跟從河上丈人學習(仙術),在海邊賣葯營生,一直到老都沒有做官,當時的人都稱他為千歲公。秦始皇曾向東巡遊時,請求與他言談三日三夜,並贈安期生價值數千萬的黃金玉璧。
安期生從秦始皇處)出來以後,(將秦始皇贈送給自己的價值數千萬錢的金和玉璧)棄置在阜鄉亭而離去,(並)留下(一雙)赤玉(紅色的玉)的重木底鞋(古時最尊貴的鞋,多為帝王大臣穿)作為回報,留下一封信給秦始皇說:「以後幾十年,(有事可以)到蓬萊山下去找我。」(後來)等到秦朝滅亡了,安期生與蒯通交往,項羽想封賞他,(他)最終(也)不肯接受。
我也是摘抄的,謝謝
❼ 因緣安期生,邂逅萼綠華(解) 這句的解釋
ahai
❽ 《安期生》文言文翻譯
原文
安期生者,琅琊人也,受學河上丈人。賣葯海邊,老而不仕。時人謂之千歲公。秦始皇東游,請與語,三日三夜,賜金璧直數千萬。出,置阜鄉亭而去,留赤玉舄為報,留書與始皇曰:「後數十年,求我於蓬萊山下。」及秦敗,安期生與蒯通交往,項羽欲封之,卒不肯受。
譯文
安期生,是琅琊人,曾跟從河上丈人學習(仙術),在海邊賣葯營生,一直到老都沒有做官,當時的人都稱他為千歲公。秦始皇曾向東巡遊時,請求與他言談三日三夜,並贈安期生價值數千萬的黃金玉璧。
安期生從秦始皇處)出來以後,(將秦始皇贈送給自己的價值數千萬錢的金和玉璧)棄置在阜鄉亭而離去,(並)留下(一雙)赤玉(紅色的玉)的重木底鞋(古時最尊貴的鞋,多為帝王大臣穿)作為回報,留下一封信給秦始皇說:「以後幾十年,(有事可以)到蓬萊山下去找我。」(後來)等到秦朝滅亡了,安期生與蒯通交往,項羽想封賞他,(他)最終(也)不肯接受。
❾ 安期生是那個時代的人《史記》中有沒有提到在那部史書或野史有他的傳記
晉皇甫謐《高士傳》記載:「安期生者,琅琊人也,受學河上丈人,賣葯海邊,老而不仕,時人謂之千歲公。秦始皇東游,請與語三日三夜,賜金璧直數千萬」。秦始皇離去後,安期生委棄金寶不顧,留書始皇:「後數年求我於蓬萊山」。 始皇得信,「即遣使者徐市(音福)、盧生等數百人入海 安期生授徒很多,漢代司馬遷在《史記·樂毅傳》中記載:「樂巨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巨公,樂巨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安期生羽化登仙之後,駕鶴而仙游,雲來霧去,隨心所欲。現在天台山上有仙鶴台,台上的花崗岩石上有仙鶴留下的巨大腳印。據《史記·封禪書》的記載,臨淄方士李少君在漢初深得文帝與武帝之歡心,在二帝面前極力推崇河上公與安期先生。當時河上公到西安一帶隱居,引出了漢文帝晉見河上公的故事。而漢武帝對東海與安期先生更為尊崇。李少君曾對漢武帝說:「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