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二九這個日子是怎樣由來的
一二九這個日子是由1935年12月9日的抗日救國運動而來。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學生數千人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遊行,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掀起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
12月12日,北平學生舉行第5次示威遊行,高呼"援助綏遠抗戰"、" 各黨派聯合起來"等口號。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次大規模學生愛國運動。
一二九運動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次大規模學生愛國運動。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中國東北後,接著向華北發動了新的侵略。
1935年5月,日寇向國民黨政府提出了對華北統治權的無理要求,並以武力相要挾。國民黨政府對日寇完全屈服,與日簽定了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使中國在河北、察哈爾的主權大部喪失。10月,日寇策動「華北五省自治運動」。
11月25日,日寇指使漢*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冀東20多個縣的國土便脫離了中國的統轄。國民黨政府繼續堅持不抵抗政策,竟准備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以適應日寇「華北政權特殊化」的要求。
在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前,中國共產黨於8月1日發表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2月9日,北平學生6000餘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舉行示威遊行,高呼「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
反動軍警進行鎮壓,許多學生被捕或受傷。第二天北平各校學生宣布總罷課以示抗議。
16日是冀察政務委員會准備成立的日子,學生和市民2萬多人在天橋和前門火車站廣場分別召開市民大會,通過了反對冀察政務委員會、反對華北任何傀儡組織、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收復東北失地、爭取抗日和愛國自由等決議案。
會後舉行示威遊行。反動軍警再次鎮壓,學生30多人被捕,400多人受傷。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和國民黨政府的賣國主義,迫使「冀察政務委員會」不得不延期成立。
杭州、廣州、南京、天津、上海、武漢、長沙等地學生相繼舉行示威遊行,各地愛國人士紛紛成立各界救國會,要求國民黨政府停止內戰,實現抗日,形成全國人民愛國民主運動的新高潮,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一二九運動成了推動中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走向高漲的起點。
(1)一二九擴展閱讀:
一二九事件成果
大會通過了反對冀察政務委員會,反對華北任何傀儡組織,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收復東北失地,爭取抗日和愛國自由等8個決議案。會後,遊行隊伍奔向冀察政務委員會預定成立的地點——東交民巷口的外交大樓舉行總示威。隊伍走到前門,遭到大批警察和保安隊的攔截。
經學生代表反復交涉,軍警才讓遊行隊伍分批分別由前門和宣武門進入內城。在宣武門,愛國學生遭到上千名軍警的血腥鎮壓,有二三十人被捕,近400人受傷。北平學生的抗日救國示威遊行,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政府的賣國活動,迫使冀察政務委員會不得不延期成立。
一二九運動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持和響應。天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杭州、西安、開封、濟南、太原、長沙、桂林、重慶等城市的愛國學生舉行請願集會、示威遊行,或發表宣言、通電,聲援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
陝甘蘇區學生聯合會也發出響應的通電,蘇區各界民眾集會聲援全國各地學生的抗日救國運動。12月18日,中華全國總工會發表《為援助北平學生救國運動告工友書》,號召全國各業、各廠的男女工友起來召集群眾會議,發表宣言和通電,抗議漢奸賣國賊出賣華北與屠殺、逮捕愛國學生。
12月21日,上海市總工會通電聲援北平學生,呼籲全國同胞一致興起,集合民族整個的力量,反對任何偽組織之存在,以維護主權而保國土。廣州鐵路工人、上海郵務、鐵路工人舉行集會,發通電,要求對日宣戰。
魯迅、宋慶齡等愛國知名人士贊揚愛國學生的英勇奮斗精神,捐款支持學生抗日救國運動。海外華僑也以各種方式支援愛國學生。一二九運動廣泛地宣傳了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抗日主張,掀起了全國抗日救國運動的新高潮。
⑵ 一二九運動的內容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學生數千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遊行。這就是「一二九」運動。這天,在黃敬、姚依林、郭明秋等共產黨員的組織和指揮下,北平參加抗日救國請願遊行的愛國學生湧上街頭。
警察當局清晨即下達戒嚴令,在一些街道要沖設了崗哨。上午10時許,城內一兩千名學生沖破軍警的阻攔,匯集到新華門前,高呼「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收復東北失地!」「打倒漢奸賣國賊!」「武裝保衛華北!」等口號,表達了全國人民抗日救國的呼聲。
(2)一二九擴展閱讀:
運動的意義
一二九運動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持和響應。各大城市的學生均舉行請願集會、示威遊行,聲援北平學生的行動。
一二九運動造成的巨大回響,為國民政府帶來了壓力,某程度上促成了國民黨後來的聯共抗日政策。
時至今日,中國大陸的一些學校會在每年的12月9日舉行紀念活動,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一二九合唱;復旦大學的一二九歌會,天津大學的一二九長跑,華中科技大學的一二九詩賽,華北科技學院的升旗儀式等。
目前,在北平輔仁大學校園舊址(今北京師范大學北校區,定阜大街),留有一座輔大教授啟功落款的「一二九運動紀念碑」。
⑶ 一二九運動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學生數千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遊行。
華北事變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共產黨發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號召,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處在國防最前線的北平學生,痛切感到「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1935年春夏之交,中共河北省委特派員李常青抵北平,建立由彭濤等組成的中共北平臨時工作委員會,指定周小舟負責中華民族武裝自衛委員會北平分會的工作。在中共北平臨時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1935年11月18日,北平市大中學校學生聯合會成立。隨後,學聯決定以請願的方式,發動一次抗日救國行動。12月6日,北平15所大中學校發表宣言,反對華北「防共自治」,要求國民黨政府討伐殷汝耕,宣布對日本的外交政策,動員全國對敵抵抗,切實開放人民言論、結社、集會自由。這時,傳來冀察政務委員會將於12月9日成立的消息。北平學聯黨團決定在這一天舉行抗日救國請願。12月7日,北平學聯召開各校代表會議,議定請願遊行的集合時間、行動路線和口號等。會後,各校學生自治會緊張地進行動員和准備工作。12月9日,寒風凜冽,滴水成冰。在黃敬、姚依林、郭明秋等共產黨員的組織和指揮下,參加抗日救國請願遊行的愛國學生湧上街頭。走在隊伍前列的是東北大學、中國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和市立女一中等校的學生。警察當局事先得知學生要請願遊行,清晨即下達戒嚴令,在一些街道要沖設了崗哨。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城外學生被軍警阻攔,在西直門同軍警發生沖突。上午10時許,城內一兩千名學生沖破軍警的阻攔,匯集到新華門前。他們高呼「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五省自治!」「收復東北失地!」「打倒漢奸賣國賊!」「武裝保衛華北!」等口號,表達了全國人民抗日救國的呼聲。各校臨時推舉董毓華、宋黎、於剛等12人為代表,向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委員長何應欽遞交請願書,提出6項要求:一、反對華北成立防共自治委員會及其類似組織;二、反對一切中日間的秘密交涉,立即公布應付目前危機的外交政策;三、保障人民言論、集會、出版自由;四、停止內戰,立刻准備對外的自衛戰爭;五、不得任意逮捕人民;六、立即釋放被捕學生。何應欽避而不見。請願不成,群情激憤。各校代表當即決定改為示威遊行。隊伍由新華門出發,經西單、西四,然後奔向沙灘、東單,再到天安門舉行學生大會。一路上,不時有沖出軍警包圍的法商學院、北平大學醫學院、中法大學、北京大學等大中學校的學生加入遊行行列,隊伍逐漸擴大到五六千人。行進中,學生們向沿街的群眾宣講抗日救國的道理,散發傳單,得到群眾的鼓掌和支持。當遊行隊伍前鋒到達王府井大街,後尾尚未走出南池子時,大批警察手執大刀、木棍、水龍,對付手無寸鐵的愛國學生。愛國學生不畏強暴,隊伍仍在繼續前進。這時,警察打開水龍,冰冷的水柱噴射在學生們身上,接著又揮舞皮鞭、槍柄、木棍毆打。學生們與軍警展開英勇的搏鬥,有百餘人受傷。遊行隊伍被打散。12月10日,北平各大中學校發表聯合宣言,宣布自即日起舉行總罷課。提出罷課的具體目標是:一、誓死反對分割我國領土主權的傀儡組織;二、反對投降外交;三、要求動員全國抗日;四、爭取救國自由。呼籲全國各界立即響應,一致行動。要求當局立即釋放被捕學生,撤回封鎖各校的軍警。同日,北平學聯發布《宣傳大綱》,指出在目前形勢下,首先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危害民族生存的殘暴內戰,反對一切出賣民族利益的政策和行動。強調要實現中華民族的自由解放,必須聯合全國民眾,結成統一戰線。在罷課中,各校學生建立和健全了自己的組織。北京大學成立了學生救國會 ,發表宣言,反對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校學生會組織專題討論會、文藝社、宣傳隊等,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從12月11日開始,天津、保定、太原、上海、杭州、武漢、廣州、成都、重慶等大中城市先後爆發學生的愛國集會和示威遊行,許多大中學校及工會等組織,紛紛給北平學生發來函電,支持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北平學聯在中共北平臨時工委的具體領導下,及時地研究制訂了組織更大規模示威遊行的計劃。12月14日,北平報紙登載了國民黨當局定於12月16日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消息。北平學聯即決定在這一天再次舉行示威遊行,把學生抗日救國運動推向新的高潮。12月16日清晨,北平各校學生分為4個大隊,分別由東北大學、中國大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率領,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參加的學生總計1萬餘人。他們高舉校旗,打著「反對華北特殊化!」「反對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等橫幅,向天橋進發。上午11時左右,匯集到天橋廣場上的學生和市民舉行大會。遊行指揮部負責人黃敬站在一輛電車上慷慨激昂地發表演說,並帶領群眾高呼口號。大會通過了反對冀察政務委員會,反對華北任何傀儡組織,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收復東北失地,爭取抗日和愛國自由等8個決議案。會後,遊行隊伍奔向冀察政務委員會預定成立的地點――東交民巷口的外交大樓舉行總示威。隊伍走到前門,遭到大批警察和保安隊的攔截。經學生代表反復交涉,軍警才讓遊行隊伍分批分別由前門和宣武門進入內城。在宣武門,愛國學生遭到上千名軍警的血腥鎮壓,有二三十人被捕,近400人受傷。北平學生的抗日救國示威遊行,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政府的賣國活動,迫使冀察政務委員會不得不延期成立。一二九運動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持和響應。天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杭州、西安、開封、濟南、太原、長沙、桂林、重慶等城市的愛國學生舉行請願集會、示威遊行,或發表宣言、通電,聲援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陝甘蘇區學生聯合會也發出響應的通電,蘇區各界民眾集會聲援全國各地學生的抗日救國運動。12月18日,中華全國總工會發表《為援助北平學生救國運動告工友書》,號召全國各業、各廠的男女工友起來召集群眾會議,發表宣言和通電,抗議漢奸賣國賊出賣華北與屠殺、逮捕愛國學生。12月21日,上海市總工會通電聲援北平學生,呼籲全國同胞一致興起,集合民族整個的力量,反對任何偽組織之存在,以維護主權而保國土。廣州鐵路工人、上海郵務、鐵路工人舉行集會,發通電,要求對日宣戰。魯迅、宋慶齡等愛國知名人士贊揚愛國學生的英勇奮斗精神,捐款支持學生抗日救國運動。海外華僑也以各種方式支援愛國學生。一二九運動廣泛地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抗日主張,掀起了全國抗日救國運動的新高潮。
⑷ 一二九運動的意義和影響
發生在1935年12月9日的一二九運動是中共領導的一次大規模學生愛國運動,當時的領導人物是黃敬、姚依林、郭明秋等人。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得到了全國學生的響應和全國人民的支持。
一、運動意義
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得到了全國學生的回應和全國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的新高潮,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二、影響
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沖破了國民黨反動派造成的白色恐怖統治,推動了全民族抗日高潮的早日到來。同時,為廣大知識分子開辟了一條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為青年學生樹立了一面光輝的旗幟。
(4)一二九擴展閱讀
毛澤東給予「一二九」運動高度的評價,「一二九運動」是動員全民族抗戰的運動,它准備了抗戰的思想,准備了抗戰的人心,准備了抗戰的幹部。
如今,被侵略的陰霾已散,中國踏上了奔向社會主義美好未來的康莊大道,但「一二九」運動所表現出來的以國家安危為己任的精神不應因此磨滅。中國已強大,和平是主流,但戰爭威脅的隱患仍存,唯有國力強盛才能阻遏戰爭。青年當奮發有為,建設強大的中國才能維護和平。
當前社會價值多元化,讓一些年輕人在浮躁焦慮中困惑,或憤世嫉俗,或悲天憐憫。當代青年需要在歷史追問中尋找到破解迷茫的路徑,需要像先輩們那樣,擁有堅定的信仰,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⑸ 一二九的來歷是什麼
「一二·九」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永遠值得紀念的一個偉大事件。毛澤東曾把它與「五四」運動相提並論。他說「五四」運動是大革命的准備,「一二·九」運動是偉大的抗日戰爭的准備。「它准備了抗戰的思想,准備了抗戰的人心,准備了抗戰的幹部。」
一二九的來歷:
1935年華北事變以後,華北大部地區已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民族矛盾已明顯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全國人民一致要求抗日,華北人民,尤其是青年學子,更是群情激憤。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適時地發表了《八一宣言》,提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
1935年的北平、華北甚至全中國,都面臨著危險的形勢。針對日寇的進逼,以何應欽為首的國民黨北平軍分會秉承蔣介石「不抵抗」旨意,一再簽約退讓,華北主權日漸淪喪。中共北平市領導成員彭濤、谷景生、周小舟依靠他們同北平各大中學建立的關系,有步驟、有策略地推動著抗日救亡運動。
當年7月,他們策動了以中學生為主的新華門請願。8月,通過賑濟黃河災民的活動,組成合法賑災團體,爭取公開、半公開活動的便利。10月,籌劃發表向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的書面請願《為抗日救國爭自由宣言》;與此同時,就是否開展合法斗爭、及時調整策略、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抗日統一戰線,中共北平領導層出現尖銳激烈的爭論。11月,將賑災團體改組為北平大中學校抗日救國聯合會,中共北平臨時市委成立。12月,在中共北平市臨委統一領導下,「一二九」運動爆發。
1935年12月,為適應日本「華北特殊化」的要求,國民黨政府和宋哲元准備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在當時的危急關頭,北平臨時市委當即決定於12月9日這一天,由北平市學聯出面,組織學生向國民黨政府請願,反對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事前臨時市委對活動的原則、方法和請願路線,作了認真的研究。確定12月9日凌晨5時以敲鍾為號,各大中學校學生沖出校門,向設在中南海的何應欽行轅進發。請願時提出的「六項要求」,是谷景生和彭濤等人商議擬定的。12月9日請願後,12月16日,又組織了規模更大的第二次大遊行。臨時市委還周密制定了講演及講演後的撤退計劃:當遊行隊伍到天橋匯集後,由曾任黨的青島市委宣傳部長、此時在北京大學讀書的黃敬在天橋有軌電車上發表演講;他剛講完,立即沖上來五六個學生,護衛著他回到遊行的隊伍里。這就是今天人們看到的黃敬當年在電車上演講的照片的來歷。史實表明,「一二·九」運動完全是在中共北平臨時市委的堅強領導和組織下進行的。它是當時北平黨組織緊緊抓住挽救民族危亡這一主題,順應歷史大勢,採取正確的方針和策略的結果,因而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在中共北平市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走上長安街,振臂喊出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反對成立華北漢奸政府,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吹響了全民族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號角。
⑹ 名詞解釋:一二九運動
一二·九運動又稱為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學生數千人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遊行,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掀起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
12月12日,北平學生舉行第5次示威遊行,高呼"援助綏遠抗戰"、" 各黨派聯合起來"等口號,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次大規模學生愛國運動。
一二·九運動運動意義:
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號召下發生的,黨給學生運動指明了方向。它公開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並吞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的妥協投降政策,大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它配合了紅軍北上抗日,促進了國內和平和對日抗戰,一二·九運動「是抗戰動員的運動,是准備思想和幹部的運動,是動員全民族的運動」,它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⑺ 一二九事件
1935年的12月9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次大規模學生愛國運動。
⑻ 一二九詩朗誦
一二九運動(1)的偉大意義(7)
同志們:
今天開「一二九」四周年紀念大會,滿堂青年,朝氣蓬勃。這是一個多麼生動活潑的集會!紀念「一二九」的大會,在延安已經開過不止一次了,過去幾次我都沒有能參加,今天我是非常興奮地來參加的。
我認為,現在中國的事情更好辦了。中國的事情是什麼?就是反帝反黑暗勢力兩件事。帝國主義和黑暗勢力,中國人民自鴉片戰爭反起,到現在已反了一百年了。時間很長,雖然還沒有完成,但是現在這件事情是好辦多了。因為國民黨頑固派大大加強了反共活動,打擊進步的文化界,現在有些人就說:中國的事情難辦了。他們是為進步而努力的,為國家民族的利益而奮斗的,他們滿腔熱情,懷著好心腸,要把國家民族弄好。但是,正在抗日戰爭的緊要關頭,他們在周圍卻見到頑固勢力所布下的投降、分裂、倒退的黑影,他們的努力受到種種限制和壓迫,不免覺得事情難辦了。這只是看到事情的一方面。我們當然堅決反對頑固派的倒行逆施,但就全局來說,卻認為比之過去,現在中國的事情不僅不難辦,而且是更好辦了。
為什麼呢?這就得從我們今天紀念的一二九運動說起。
第一,一二九運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同志們都知道,剛才李昌(2)同志也講過。然而,我們應該進一步了解:它是在什麼政治環境下產生的呢?它有什麼政治意義呢?它給中國政治上一個什麼樣的影響呢?明白了這些問題,就會知道現在中國的情況跟過去大大地不同了,現在的事情不是比過去難辦,而是比過去好辦多了。
紅軍經過了萬里長征,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吳起鎮。當時敵人還在進攻我們,那年的十一月下旬,在富縣我們還打了三個勝仗。在祝捷聲中,在十二月十日,一聽到北平一二九運動的消息,我們心裡好不歡喜!紅軍同志完成了這么偉大的長征,學生同志在北平發動了這樣偉大的救亡運動,兩者都是為解放民族和解放人民而斗爭,其直接意義都是推動抗日戰爭。所以,一二九運動在歷史上講,是抗日戰爭准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有些人說,一二九運動不如五四運動,就是說,前者不及後者的政治意義偉大。這對不對呢?不對。我們認為這兩者的意義是同樣偉大的。
五四運動為北伐戰爭作了准備。如果沒有五四運動,北伐戰爭是不可想像的。有些人以為學生運動沒有力量,但是事實怎樣呢?廣大學生群眾的五四運動,推動「六三」全國性的罷工、罷市、罷課的反帝和反賣國政府的斗爭,發展成為全民族的運動。五四運動以後,產生了中國共產黨,促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掀起了五卅運動,發動了北伐戰爭,造成了第一次大革命。那末,很明顯,沒有五四運動,第一次大革命是沒有可能的。五四運動的的確確給第一次大革命准備了輿論,准備了人心,准備了思想,准備了幹部。
至於一二九運動,它是偉大抗日戰爭的准備,這同五四運動是第一次大革命的准備一樣。「一二九」推動了「七七」抗戰,准備了「七七」抗戰。
我們看看,一二九運動是在什麼情況之下發生的。一方面,它是在共產黨被認為絕對無權、絕對不合法的國民黨統治區,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剿共」戰爭時期,在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雙管齊下的情況之下發生的。在過去的所謂「剿共」戰爭中,共產黨和紅軍處境的艱難是無須多說的。後來紅軍長征了,一走走了二萬五千里,人家在後面也「歡送」了二萬五千里,並且在前面還有「歡迎」的,在天上加上「送禮」的,這禮物名曰炸彈。盡管「歡送」者一程一程地相送,「歡迎」者一站一站地相迎,紅軍仍然到了陝北。但敵人還是用子彈作禮物,前後迎送。這就是說,紅軍到了陝北,還是處在被「圍剿」的環境中。這就是軍事「圍剿」的情形。文化「圍剿」怎麼樣呢?敵人的「碉堡」是建築在學校里、書報雜志上以及社會文教團體里,也大有「穩扎穩打、步步為營」之勢。關於這一點,我們只要看一看魯迅先生的雜感,就可以知道。他的抨擊時弊的戰斗的雜文,就是反對文化「圍剿」,反對壓迫青年思想的。另一方面,日本帝國主義已佔領了東北,醞釀著「華北特殊化」,並積極准備滅亡全中國。因此,四萬萬五千萬人民,大家都要干,要打日本帝國主義。可是,有一些人偏偏不贊成。不過,他們也是要打的,打的是誰呢?是共產黨,是青年學生,是文化界的進步人士。全國老百姓對他們說:你們打的方向弄錯了,我們堅決反對。這就是一二九運動所處環境的另一方面。一二九運動以後,事情就逐漸好辦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國民黨政府只打共產黨不打日本帝國主義的辦法行不通了,不得不放棄「剿共」政策而走准備抗戰的路,這就開了國民黨的三中全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也就在事實上宣告成立。對於這些,一二九運動的功勞都是很偉大的。
趁我們還年輕
朋友們,當時間的車輪碾到今天的時候,當掛歷上赫然顯示12月9好的時候,身為青年的我們,我相信,我們中的沒一個人都不會忘記這一天,十二月九日
十二月九日
一個普通但不平凡的日子
時間倒流
回溯到一九三五年
陽光依然懶懶散散
冬日依舊寒冷凄清
但空氣卻急速的流動
因為
在北平——歷史的故都
發生了驚天動地的事件——
為反對投降和壓迫掀起了學生總運動
到處是掛滿的標語
到處是飄舞的紙單
到處是舞動的小旗
到處是怒吼的口號
到處是浴血沸騰的青年
這一天
白雲為之翻湧
大海為之咆哮
黃河長江為之怒吼
中華大地為之震顫
因為
一個蹂躪不屈的民族
在蘇醒
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
在抗爭
我們不會忘記,不會忘記這一天,六十九年前的這一天:我們更不會忘記,更不會忘記那些在敵人的恐怖下高呼著口號散發著傳單而不惜拋頭顱,撒熱血的青年,可敬可愛的青年。
是他們,在國家存亡的關頭,振臂高呼,促使了反動派的妥協。
是他們,在民族生死的毫發間,熱血橫灑,促使了民族的覺醒。
他們,可敬可;可愛的青年,以他們的實際行動,展示了青年的熱血豪情,以他們大無畏的勇氣,詮釋了青年的含義。
我們不會忘記他們,那些可敬可愛的青年,他們是民族的拯救者,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先驅。
那麼,朋友們,正值青春年華年少輕狂的我們,該用這樣怎樣的行動詮釋青年的含義呢?
處於二十一世紀和平下的中國大學生們又該如何去展現青春的風采呢?
對此,我只想說兩個字「努力」
也許我們會不屑的說,『現在是和平年代了,沒必要為了去做什麼大的貢獻而整日的去努力,那樣會活的很累。
也許我們會哀怨的說,「人生苦短,一生能有幾個青春,何必要不按時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華邊的那麼單調呢?
是啊!人生苦短,而生命只有一次,青春有何其短暫,我們何必要去實現目標而整日努力,整日辛苦呢?
但是,朋友們,難道我們真的希望這大好的青春年華就在我們的虛度中而好無意義的流淌而去嗎?
難道我們真的希望,當我們年老時,翻憶起年輕時的影集只能看到那單調的,苦澀的毫無意義的青春嗎?
難道我們真的希望雖然快樂但平庸地度過青春,然後平庸的度過餘生嗎?
不會的,我相信,沒一個有理智,有熱血的青年大學生都不會希望自己平平庸庸一輩子,我們都渴望理想的實現,艘刊物自己的青春大發光彩。
那麼,朋友們,努力吧,趁我們還年輕。
年輕就是資本,年輕就是能力,年輕就是全部。
朋友們,別再有那麼多的猶豫,別再有那麼多的彷徨,別放慢我們年輕的腳步,勇敢而執作的向前走,前方便是海闊天空。
朋友們,努力吧,趁我們還年輕世界屬於我們,未來屬於我們。
⑼ 一二九具體資料
一二九運動
1935年12月9日,北平發生的「一二·九」運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次大規模學生愛國運動。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了東北,接著又向華北發動了新的侵略。1935年下半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華北事變,進一步控制察哈爾,並指使漢奸殷汝耕在冀東成立傀儡政權。國民黨政府繼續堅持不抵抗政策,竟准備於12月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以適應日本帝國主義提出的華北政權特殊化要求。失地喪權,亡國滅種的大禍迫在眉睫。12月9日,在中共北平臨時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北平愛國學生6000餘人,高呼「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國示威遊行。國民黨政府出動大批軍警鎮壓,30多人被捕,數百人受傷。10日,北平各校學生宣布總罷課。在「冀察政務委員會」計劃成立的12月16日,北平學生和各界群眾1萬餘人又舉行示威遊行,迫使冀察政務委員會延期成立。之後,天津學生又組成南下擴大宣傳團,深入人民中間宣傳抗日救國。杭州、廣州、武漢、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相繼舉行遊行示威。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得到了全國學生的響應和全國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的新高潮,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一二·九運動公開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並吞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的妥協投降政策,大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它配合了紅軍北上抗日,促進了國內和平和對日抗戰。它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一二·九運動「是抗戰動員的運動,是准備思想和幹部的運動,是動員全民族的運動」,「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⑽ 關於一二九事件
一二·九運動 又稱為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學生數千人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遊行,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掀起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
12月12日,北平學生舉行第5次示威遊行,高呼"援助綏遠抗戰"、" 各黨派聯合起來"等口號。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次大規模學生愛國運動。
在「冀察政務委員會」計劃成立的12月16日,北平學生和各界群眾1萬餘人又舉行示威遊行,迫使冀察政務委員會延期成立。之後,天津學生又組成南下擴大宣傳團,深入人民中間宣傳抗日救國。杭州、廣州、武漢、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相繼舉行遊行示威。
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得到了全國學生的響應和全國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的新高潮,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10)一二九擴展閱讀:
北平學生的抗日救國示威遊行,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政府的賣國活動,迫使冀察政務委員會不得不延期成立。一二·九運動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持和響應。
天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杭州、西安、開封、濟南、太原、長沙、桂林、重慶等城市的愛國學生舉行請願集會、示威遊行,或發表宣言、通電,聲援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陝甘蘇區學生聯合會也發出響應的通電,蘇區各界民眾集會聲援全國各地學生的抗日救國運動。
12月18日,中華全國總工會發表《為援助北平學生救國運動告工友書》,號召全國各業、各廠的男女工友起來召集群眾會議,發表宣言和通電,抗議漢奸賣國賊出賣華北與屠殺、逮捕愛國學生。
12月21日,上海市總工會通電聲援北平學生,呼籲全國同胞一致興起,集合民族整個的力量,反對任何偽組織之存在,以維護主權而保國土。廣州鐵路工人、上海郵務、鐵路工人舉行集會,發通電,要求對日宣戰。
魯迅、宋慶齡等愛國知名人士贊揚愛國學生的英勇奮斗精神,捐款支持學生抗日救國運動。海外華僑也以各種方式支援愛國學生。一二·九運動廣泛地宣傳了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抗日主張,掀起了全國抗日救國運動的新高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一二九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