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是什麼意思
釋義:興盛勃然興起,滅亡也是突如其來。
出處:出自春秋時期左丘明的《左傳 庄公十一年》。
原文節選: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於粢盛,若之何不弔?」對曰:「孤實不敬,天降之災,又以為君憂,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興乎。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
且列國有凶稱孤,禮也。言懼而名禮,其庶乎。」既而聞之曰:「公子御說之辭也。」臧孫達曰:「是宜為君,有恤民之心。」
白話譯文:秋,宋國發大水。庄公派使者去慰問,說:「上天降下過度的雨水,傷害了豐盛的穀物,為什麼不來慰問呢?」宋閔公回答說:「我實在是對貴國不敬,上天降下災難,又讓貴國君主擔憂,承蒙關注。」
臧文仲說:「宋國怕是要興盛了吧。夏禹、商湯責罪於己,於是蓬勃興起,夏桀、商紂責罪於別人,於是忽然滅亡。而且列國有災凶而君主稱孤,符合社會行為規范。言語恐懼而正名於社會行為規范,這就有希望了吧。」不久又聽說:「這是公子御說的話。」臧孫達說:「這人適宜為君,有體恤民眾的心意。」
(1)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焉意思擴展閱讀:
賞析:
王朝興替,其興由帝王。一般來說,建朝初期的帝王大都勵精圖治,兢兢業業。他們時刻惦記著創業難、守業更難,「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的訓箴,精心打理自己的「家國天下」。在政治方面,他們事必躬親,嚴加管束皇親國戚、家奴宦官。
他們親賢人,遠小人,善於納諫,能聽取不同的意見和觀點,甚至是逆耳的忠言。在經濟上,他們與民休息,蠲租免稅,愛惜民力,輕徭薄賦;他們興修水利,發展經濟;他們打擊豪強,分配土地,保護生產和經營;在自然災害降臨時,他們安置流民,傾力救濟。
在民族政策方面,切實考慮到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實際狀況,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之間的風俗與信仰,民族之間、政權之間與國家之間和諧友好相處。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擁有早熟的農業文化,只要政治清明,愛惜民力,君臣上下同心,百姓自然樂而向之,國泰民安的盛世局面並不難創造。
B. 「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是什麼意思
「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意思是:說一個國家(或朝代)興盛的時候很迅速,但衰亡也很快。其中,「浡」是旺盛的意思。「忽」是迅速,突然的意思。
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出自「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見於《左傳。庄公十一年》,又見於《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五》:「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
「悖」通「勃」,意思是:禹和湯怪罪自己,他們的興盛很迅速,勢不可擋,桀和紂怪罪他人,他們的滅亡也很迅速,突如其來。
(2)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焉意思擴展閱讀:
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詳解:
縱覽歷史風雲,細細品味歷代王朝興衰,我們驚奇地發現:歷代王朝創造繁榮的過程極為相似,其衰亡也經歷了驚人相似的軌跡。
概言之,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或皇權集中的古代社會,歷代王朝的興衰與一個人有極其密切的關系,這個人就是作為王朝最高權力的擁有者——「天子」,即我們常說的國王或皇帝。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封建時代,天子對社會財富擁有最高的支配權,對臣民擁有無上的控制權。作為天下百姓,歷來都把天子聖明作為治世的標准。天子聖明,則百姓之幸;天子昏庸,則百姓之禍。
王朝興替,其興由帝王。一般來說,建朝初期的帝王大都勵精圖治,兢兢業業。他們時刻惦記著創業難、守業更難,「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的訓箴,精心打理自己的「家國天下」。
在政治方面,他們事必躬親,嚴加管束皇親國戚、家奴宦官;他們親賢人,遠小人,善於納諫,能聽取不同的意見和觀點,甚至是逆耳的忠言。在經濟上,他們與民休息,蠲租免稅,愛惜民力,輕徭薄賦;他們興修水利,發展經濟;他們打擊豪強,分配土地,保護生產和經營;
在自然災害降臨時,他們安置流民,傾力救濟。在民族政策方面,切實考慮到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實際狀況。
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之間的風俗與信仰,民族之間、政權之間與國家之間和諧友好相處。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擁有早熟的農業文化,只要政治清明,愛惜民力,君臣上下同心,百姓自然樂而向之,國泰民安的盛世局面並不難創造。
C.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句的意思我還是搞不懂
見於《左傳.庄公十一年》:「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又見於《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五》:「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悖」通「勃」,意思是:禹和湯怪罪自己,他們的興盛很迅速,勢不可擋,桀和紂怪罪他人,他們的滅亡也很迅速,突如其來。
你這里說的應該是中國近代著名民主人士、民主同盟的領導人黃炎培說的那句話. 他曾於抗戰勝利前夕,以國民政府參政員身份訪問延安,當時他有感於「歷史上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初起之時,都是艱難困苦、聚精會神,力求從萬死中求得一生,因而無不顯得生氣勃勃、氣象一新。及至環境漸漸好轉,精神也就漸漸放下,於是惰性發作,日趨下坡,或政怠宦成,或人亡政息,或求榮取辱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故在臨行前,他向中共領袖毛澤東表明了自已憂慮,希望中國共產黨能居安思危,在將來帶領全國人民跳出歷朝歷代「其興也渤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
黃炎培在後來發表的《延安歸來》一文記錄了他自已提出這個問題後,毛澤東當時給他的回答,毛澤東說:「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個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起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這段對話在當時就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被時人稱為堪與千古「隆中對」媲美的「延安對」。
D.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是什麼意思
「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見於《左傳.庄公十一年》,又見於《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五》:「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悖」通「勃」,意思是:禹和湯怪罪自己,他們的興盛很迅速,勢不可擋,桀和紂怪罪他人,他們的滅亡也很迅速,突如其來。
E.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含義
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們的興盛很迅速,勢不可擋,他們的滅亡也很迅速,突如其來。
F. 其興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他們的興盛很迅速,勢不可擋,他們的滅亡也很迅速,突如其來.
出自:
「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見於《左傳.庄公十一年》,又見於《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五》:「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悖」通「勃」,
意思是:禹和湯怪罪自己,他們的興盛很迅速,勢不可擋,桀和紂怪罪他人,他們的滅亡也很迅速,突如其來.
G.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什麼意思 黃炎培說的
「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見於《左傳.庄公十一年》,又見於《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五》:「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悖」通「勃」,意思是:禹和湯怪罪自己,他們的興盛很迅速,勢不可擋,桀和紂怪罪他人,他們的滅亡也很迅速,突如其來。
黃炎培只是引用而已
H.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他們的興盛很迅速,勢不可擋,他們的滅亡也很迅速,突如其來。
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左丘明所作的《左傳·庄公十一年》。
原文:
【經】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夏五月,戊寅,公敗宋師於鄑。秋,宋大水。冬,王姬歸於齊。
【傳】十一年夏,宋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宋師未陳而薄之,敗諸鄑。
凡師,敵未陳曰敗某師,皆陳曰戰,大崩曰敗績,得人雋曰克,覆而敗之曰取某師,京師敗曰王師敗績於某。
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於粢盛,若之何不弔?對曰:孤實不敬,天降之災,又以為君憂,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興乎。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國有凶稱孤,禮也。言懼而名禮,其庶乎。既而聞之曰公子御說之辭也。臧孫達曰:是宜為君,有恤民之心。
冬,齊侯來逆共姬。
乘丘之役,公之金僕姑射南宮長萬,公右遄孫生搏之。宋人請之,宋公靳之,曰:始吾敬子,今子,魯囚也。吾弗敬子矣。病之。
釋義:
十一年夏季,宋國為了乘丘那次戰役的緣故而入侵我國。庄公出兵迎戰。
宋國的軍隊還沒有擺開陣勢,我軍就逼近壓過去,在戩地打敗宋軍。
凡是作戰,敵方沒有擺開陣勢叫做「敗某師」,都擺開了陣勢叫做「戰」,大崩潰叫做「敗績」,俘虜敵方的勇士叫做「克」,伏兵而擊敗敵軍叫做「取某師」,周天子的軍隊被打敗叫做「王師敗績於某」。
秋季,宋國發大水。庄公派使者去慰問,說:「上天降下大雨,危害了莊稼,為什麼不慰問呢?」宋閔公回答說:「我對於上天不誠敬,上天降災,還使貴國國君擔憂,承蒙關注,實不敢當。」臧文仲說:「宋國恐怕要興盛了吧!禹、湯責罰自己,他們勃然興起;桀、紂責罰別人,他們馬上滅亡。
而且別國發生災荒,國君稱孤,這是合於禮的。言語有所戒懼而名稱合於禮制,這就差不多了吧!」不久,又聽說上面那番話是公子御說所說的,臧孫達說:「這個人適合當國君,因為他有體恤百姓的心思。」
冬季,齊桓公來魯國迎娶共姬。
在乘丘戰役中,庄公用叫金僕姑的箭射中南宮長萬,庄公的車右歂孫活捉了長萬。宋國人請求把南宮長萬釋放回國。長萬是力氣極大的人,宋閔公開玩笑說:「原來我尊敬你,如今你成了魯國的囚犯,所以我便不敬重你了。」
南宮長萬因此而懷恨他。
(8)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焉意思擴展閱讀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又見於《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五》:「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悖」通「勃」,意思是:禹和湯怪罪自己,他們的興盛很迅速,勢不可擋,桀和紂怪罪他人,他們的滅亡也很迅速,突如其來。
縱覽歷史風雲,細細品味歷代王朝興衰,我們驚奇地發現:歷代王朝創造繁榮的過程極為相似,其衰亡也經歷了驚人相似的軌跡。概言之,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或皇權集中的古代社會,歷代王朝的興衰與一個人有極其密切的關系,這個人就是作為王朝最高權力的擁有者——「天子」,即我們常說的國王或皇帝。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封建時代,天子對社會財富擁有最高的支配權,對臣民擁有無上的控制權。作為天下百姓,歷來都把天子聖明作為治世的標准。天子聖明,則百姓之幸;天子昏庸,則百姓之禍。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我們在強調王權在王朝興替過程中重大作用之時,必然明確指出的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這也是歷代有為的統治者都把「民本思想」作為最重要的治國思想之一的原因。
I. 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是什麼意思啊
「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見於《左傳.庄公十一年》,又見於《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五》:「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悖」通「勃」,意思是:禹和湯怪罪自己,他們的興盛很迅速,勢不可擋,桀和紂怪罪他人,他們的滅亡也很迅速,突如其來。
---不知道你是否滿意這個問題-
J.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禹和湯怪罪自己,他們的興盛很迅速,勢不可擋,桀和紂怪罪他人,他們的滅亡也很迅速,突如其來。縱覽歷史風雲,細細品味歷代王朝興衰,我們驚奇地發現:歷代王朝創造繁榮的過程極為相似,其衰亡也經歷了驚人相似的軌跡。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出自「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見於《左傳。庄公十一年》,又見於《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五》:「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悖」通「勃」。
意思是:禹和湯怪罪自己,他們的興盛很迅速,勢不可擋,桀和紂怪罪他人,他們的滅亡也很迅速,突如其來。
(10)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焉意思擴展閱讀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封建時代,天子對社會財富擁有最高的支配權,對臣民擁有無上的控制權。作為天下百姓,歷來都把天子聖明作為治世的標准。天子聖明,則百姓之幸;天子昏庸,則百姓之禍。
縱覽歷史風雲,細細品味歷代王朝興衰,我們驚奇地發現:歷代王朝創造繁榮的過程極為相似,其衰亡也經歷了驚人相似的軌跡。
概言之,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或皇權集中的古代社會,歷代王朝的興衰與一個人有極其密切的關系,這個人就是作為王朝最高權力的擁有者——「天子」,即我們常說的國王或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