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戈壁什麼意思
戈壁(蒙古語:Говь),在蒙古語中有沙漠、礫石荒漠、乾旱的地方等意思。在中文裡又稱「瀚海沙漠」(瀚海又指貝加爾湖)、「戈壁灘」、「戈壁沙漠」。戈壁是世界上巨大的荒漠與半荒漠地區之一,綿亘在中亞浩瀚的大地,跨越蒙古和中國廣袤的空間。戈壁多數地區不是沙漠而是裸岩。
【詞目】戈壁 【拼音】gēbì 【釋義】 [desert] 蒙語中稱沙漠,不同於一般沙漠,這種地區盡是沙子和石塊,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蒙語。沙漠的一種,地面主要由礫石構成。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 嘉峪關 外有戈壁,徑一百二十里,皆積沙無寸土。」 聞一多 《死水·祈禱》:「誰告訴我戈壁的沉默,和五嶽的庄嚴?」亦稱「 戈壁灘 」。 碧野 《天山景物記》:「七月間 新疆 的戈壁灘炎暑逼人,這時最理想是騎馬上 天山 。」戈壁(Gobi ),亦稱戈壁沙漠(Gobi Desert),是世界上巨大的荒漠與半荒漠地區之一,綿亘在中亞浩瀚的 戈壁
大地,跨越蒙古和中國廣袤的空間。戈 戈壁風景
壁多數地區不是沙漠而是裸岩。向北可達阿爾泰山和杭愛山,向東可達大興安嶺,而向南可達北山山脈。從戈壁東界算起,向西1,600公里(1,000哩)之外為新疆地區,是一個被南面的西藏高原和北面的天山山脈所包圍的巨大盆地。這一荒漠占據一長1,609公里(1,000哩)、寬483~966公里(300~600哩)的廣闊弧形地帶,面積約為1,300,000平方公里(500,000平方哩)。戈壁的界限北抵阿爾泰山和杭愛山;東接大興安嶺西緣;南至阿爾金山、北山和陰山;西達東天山。中文「戈壁」僅指礫質、石質荒漠,半荒漠平地,而「沙漠」則僅指荒漠、半荒漠和乾草原地沙地。
定義
戈壁是荒漠的一個類型。即地勢起伏平緩、地面覆蓋大片礫石的荒漠。來自蒙古語。蒙古語稱礫石質荒漠為戈壁。戈壁地面因細砂已被風颳走,剩下礫石鋪蓋,因而有礫質荒漠和石質荒漠的區別。蒙古人稱沙漠地區,這種地區盡是沙子和石塊,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分布
中國的戈壁廣泛分布於溫都爾廟—百靈廟—鄂托克旗—鹽池一線以西北的廣大荒漠、半荒漠平地,總面積約45.5萬平方公里。茫茫戈壁灘上布滿粗砂、礫石,踏在上面,沙沙作響。中國幾個主要的、大的沙漠和沙地主要位於新疆、內蒙古、甘肅和寧夏等地,沙漠(包括沙丘和風蝕土地)總面積為71.29萬平方千米,戈壁總面積為56.95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面積的13.36%,其中新疆沙漠總面積為42.0萬平方千米,戈壁面積為29.3萬平方千米,位居全國沙漠和戈壁面積的首位。
形成
科學家認為,200萬年以來,特別是幾十萬年以來的中、晚、更新世時期,中國西部地勢不斷上升,乾燥 戈壁
氣候區不斷擴大。這些地帶表面沉積的砂岩、粉砂質泥岩以及砂礫岩等比較疏鬆的岩體在太陽和風的作用下,不斷被風化剝蝕,變成大量碎屑物質。 這些大小混雜的碎屑物質從山上崩解下來,開始在山腳下堆積起來。在洪水的作用下,被沖到較遠的山麓地帶,形成大面積的洪積平原。 每當乾燥季節,在大風的作用下洪積平原上的碎屑物質中的細砂和塵土被吹到天空中,其中塵土被吹到千里外的地區,形成了黃土高原;而那些細砂則被風攜帶到附近,形成沙漠。粒徑比較大的礫石,則被留在原地了,就形成了如今的戈壁灘地貌了。 戈壁是粗砂、礫石覆蓋在硬土層上的荒漠地形。按成因礫質戈壁可分為風化的、水成的和風成的三種。 其形成主要原因是因洪水沖積而成。 當發洪水,特別是山區發洪水時,由於出山洪水能量的逐漸減弱,在洪水沖擊地區形成如下地貌特徵:大塊的岩石堆積在離山體最近的山口處,岩石向山外依次變小; 隨後出現的就是拳頭大小到指頭大小的岩石。由於長年累月日曬、雨林和大風的剝蝕,稜角都逐漸磨圓,變成了我們所說的石頭(學名叫礫石)。這樣,戈壁灘也就形成了。 而那些更加細小的砂和泥則被沖積、漂浮得更遠,形成了更遠處的大沙漠。 戈壁是荒漠的一個類型。即地勢起伏平緩、地面覆蓋大片礫石的荒漠。來自蒙古語。蒙古語稱礫石質荒漠為戈壁。戈壁地面因細紗已被風颳走,剩下礫石鋪蓋,因而有礫質荒漠和石質荒漠的區別。蒙古人稱沙漠地區,這種地區盡是沙子和石塊,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荒漠中的吹蝕區中的各類沉積物,例如山前洪-沖積平原面上的洪積物、沖積物、冰川、冰水平原上的冰磧物和冰水堆積物以及基岩經強烈風化後的碎屑殘積物等,經過強勁的風力作用,細粒砂與粉塵被吹掉,留下粗大的礫石,成片覆蓋於地面形成礫漠。中國的甘肅玉門一帶十分典型。礫漠中的礫石在風所挾帶的沙的磨蝕下,形成具有稜角的風棱石,風棱石表面有褐色的鐵錳氧化物殼,這層殼稱為荒漠漆,是礫石中水分蒸發時所溶解的礦物質沉澱於礫石表面而成 荒漠中的吹蝕區中的各類沉積物,例如山前洪-沖積平原面上的洪積物、沖積物、冰川、冰水平原上的冰磧物和冰水堆積物以及基岩經強烈風化後的碎屑殘積物等,經過強勁的風力作用,細粒砂與粉塵被吹掉,留下粗大的礫石,成片覆蓋於地面形成礫漠。中國的甘肅玉門一帶十分典型。礫漠中的礫石在風所挾帶的沙的磨蝕下,形成具有稜角的風棱石,風棱石表面有褐色的鐵錳氧化物殼,這層殼稱為荒漠漆,是礫石中水分蒸發時所溶解的礦物質沉澱於礫石表面而成。
類型
戈壁的地表依據其組成物質可劃分為岩漠、礫漠兩類。岩漠是指地表岩石裸露或僅有很薄的一層岩石碎屬 戈壁
覆蓋的山麓地帶,分布在周圍及內部山前面積不大。如馬鬃山、雅布賴山、賀蘭山、罕烏拉山、巴彥烏拉山的山前地帶,礫漠地表為礫石覆蓋,礫石大小不等,在石漠的外圍地帶面積廣大,強勁的風力,將細小顆粒吹走,留下粗大的礫召,礫石多成為風棱石,上覆蓋一層堅硬光滑的黑褐色荒漠漆皮,以岩漠和礫漠組成的荒漠戈壁面積廣大,分布范圍只在阿拉善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外圍。 戈壁可分為剝蝕(侵蝕)和堆積兩??往由山地向兩側谷地或盆地作帶狀排列。 1.剝蝕(侵蝕)類型 戈壁形成過程以剝蝕(侵蝕)作用為主,主要分布於內蒙古高原中西部及其邊緣山地,為白堊紀以來連續聳起成陸,其後未經海侵或劇烈地殼運動因而長期處於剝蝕作用的地區。地面組成物質較粗,地面起伏稍大,基岩時常裸露,礫石堆積很薄,水土資源貧乏,又可分為2個亞類: 剝蝕(侵蝕)石質戈壁。作狹帶狀分布於馬鬃山等內蒙古高原邊緣山地及其山前地帶,準平原化現象顯著,地面幾乎全部為戈壁,而戈壁面上基本沒有或很少堆積物,因而大部分地方基岩裸露,山地基本削平,僅以零星殘丘存在。地面平坦而略有起伏,侵蝕溝廣布。常流河缺乏,地下水位埋深10米以上。土壤瘠薄,以粗骨質石膏棕色荒漠土和石膏灰棕荒漠土為主,植被極稀疏,覆被度不及1~5%,以散生的紅砂、泡泡刺、勃氏麻黃、梭梭等為主。 剝蝕(侵蝕)—坡積—洪積粗礫戈壁。廣布於內蒙古高原中西部,在馬鬃山、天山等山麓地帶也有狹帶狀分布。地面組成物質以直徑2~20厘米粗礫為主,由坡積—洪積作用而成,帶稜角,分選作用和磨圓度不佳,一般堆積物厚度不到1米,其下即為削平的基岩;距山地愈遠,堆積物的顆粒愈細,厚度也愈大,地面基本平坦,自山地向兩側逐漸傾斜,坡度一般為3~5度,侵蝕溝發達,但常流河不多,地下水位深達10米以上。土壤瘠薄,以礫質灰棕荒漠土和棕鈣土為主。植被覆蓋度一般為1~5%,以紅砂、泡泡刺、珍珠、包大寧等為主。 2.堆積類型 戈壁形成過程以堆積作用為主。主要分布於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及河西走廓等內陸盆地邊緣及山麓地帶。上述內陸盆地周沿的高大山地(昆侖山、天山、阿爾泰山、祁連山等)經長期剝蝕和侵蝕後,產生大量岩屑碎石,在山麓及盆地邊緣堆積,即為戈壁形成的豐富物質基礎。昆侖山北麓戈壁帶寬達200公里,酒泉附近祁連山北麓礫石層厚達700~800米。本類型包括下列3個亞類: 坡積—洪積碎石和櫟砂戈壁。主要分布於山間盆地的邊緣和山麓地帶。戈壁分布特點是與石質低山及山間盆地相錯綜,或廣大成片,或較為零星。戈壁的地區差異性甚顯著,例如在馬鬃山地,戈壁分布於山間盆地的邊緣,由強烈剝蝕的古老岩層風化物就近坡積和洪積而成,地面坡度達3~5度,礫徑多為3~10厘米,一般具有明顯的漆皮,當地稱為「黑戈壁」,土壤多為貧瘠而厚僅 50~60厘米的石膏棕色荒漠土,植被覆蓋度5%左右,人煙稀少。在祁連山地則情況不同,由洪積—坡積形成的戈壁位於海拔2200米以下的山間盆地邊緣,組成物質為粗大的礫石和碎石,呈灰色或灰黑色,當地稱為「白戈壁」。地面坡度達5~10度,降水較多,水文網較密,植被較好,覆蓋度可達20~30%左右,基本上已綠化。 洪積—沖積礫石戈壁。分布面積在堆積類型中最為廣闊。地貌上相當於山麓扇形地,地面絕大部分是礫石戈壁,主要由第四紀洪積、沖積物組成。礫石磨圓度較好,分選較明顯。戈壁分布和性質也表現了地區差異。例如在馬鬃山南麓傾斜平原,礫石戈壁作東西向的狹帶,礫石層約厚10~20米,礫徑2~10厘米,均有稜角和漆皮。祁連山北麓扇形地,其礫石戈壁作東西向的寬頻,礫石層厚100米左右,礫徑2~20厘米,磨圓度較好,呈灰色及灰黑色。
特點
終年少雨或無雨,年降水量一般少於250毫米,降水為陣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 氣溫、地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大,多晴天,日照時間長。 風沙活動頻繁,地表乾燥,裸露,沙礫易被吹揚,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荒漠中在水源較充足地區會出現綠洲,具有獨特的生態環境利於生活與生產。
自然特徵
1.地形 戈壁由西部的嘎順戈壁、准噶爾戈壁和外阿爾泰戈壁與中部和東部的東戈壁(即蒙古戈壁)以及南部的阿拉善沙漠組成。 嘎順戈壁西以天山支脈為界,南以北山為限,海拔高達1,524公尺(5,000呎)。呈緩和的波狀起伏,帶 有復雜的迷宮似的寬闊凹地,而凹地又為有時高出平原90多公尺的平頂小丘和岩石山脊所分隔。盡管鹽沼處於封閉的凹地之中,荒漠卻多石無水。土壤為灰褐色且含有石膏。 外阿爾泰戈壁,北面和東面分別為蒙古阿爾泰山和戈壁阿爾泰山的支脈,南為北山。平原隆起,峭拔而崎嶇。延伸到平原上達10公里(6哩)餘的遼闊山區,挨著平原和低矮圓形的丘陵群。這些山是貧瘠的,並為乾谷所破碎。外阿爾泰戈壁的西段也基本是平原,但上面散布著小塊的隆起地區,並為乾河床所切割,此外還有闊大的鹽沼。在中部,這種破碎程度有增無減,台地(頂部平坦側面陡峭的丘陵)和乾溝一道出現,末端為平坦的凹地,上面覆蓋著黏土層。外阿爾泰戈壁是焦乾的,年降水量不足100公釐(4吋),不過地下總是有水。然而,這里實際上並沒有井和泉,植被非常稀疏,對於家畜幾乎無用。 准噶爾戈壁在嘎順戈壁的北面,蒙古阿爾泰山東部支脈與天山最東端之間。它類似外阿爾泰戈壁,邊緣為溝壑、殘餘丘陵和低矮山脊所破碎。 阿拉善沙漠位於北面的中國蒙古邊界、東面的黃河與賀蘭山、南面的祁連山與西面的黑河北段之間。它由一廣袤的近乎荒蕪的平原組成,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升高。阿拉善大片地區為沙子覆蓋。 東戈壁具有與西部地區類似的特徵,海拔高度在701~1,524公尺(2,300~5,000呎)之間,但其降水量卻稍多一些——達到每年203公釐(8吋)——不過實際上卻沒有河流。地下水相對豐富,僅部分礦化。地下水還接近地表,為小湖和泉提供水源。然而,植被卻是稀疏的,主要由粗糙的灰褐色土壤中的蒿草構成。在潮濕的凹地,常見鹽沼和草澤。在北部和東部的外圍地區,有著較大的降水量,荒漠景觀逐漸變得不再那麼嚴酷,有時甚至像大草原似的。 2.氣候 氣候是極端大陸性的和乾燥的︰冬季嚴寒,春季乾冷,夏季溫暖。年氣溫升降幅度相當大,1月份平均低溫可達到-40℃(-40 ℉),而7月份平均高溫則可攀升到45℃(113 ℉);日氣溫升降幅度也可十分巨大。年總降水量從西部的不足76公釐(3吋)至東北部的203公釐(8吋)餘不等(夏季降水量最大)。類似季風的狀況存在於東部地區。北風和西北風盛行於戈壁。 3.水系和土壤 荒漠水系主要是地下的;地面河流幾乎沒有常流。山地水流局限於戈壁邊緣,即使如此,當它們流入鬆散的土壤或多鹽的、封閉的凹地時也很快就乾涸了。許多河流僅在夏季流水。另一方面,地下水卻廣泛分布,質量足以勝任畜牧。 戈壁土壤主要是灰褐色與褐色的碳質土(富於碳)、石膏土(含有石膏)、粗礫石土,常與多沙鹽沼及黏土結合在一起。 4.植物 植被稀疏罕見。在高原和山下的平原上,有灌木似的矮小植被。在鹽沼,也以鹽生植物類為主;在沙漠生長著沙蒿和稀疏的多年生及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半荒漠地帶,植被較為豐富,屬於草本植物類和蒿類。在戈壁阿爾泰山和其他高山,荒漠草草原完全覆蓋了較低的山坡,而在較高的部分,則有羽草草原的山地變體。 戈壁
5.動物 動物多種多樣,有諸如野駱駝、蒙古野驢(Equus hemionus)、詹蘭羚羊和捷爾倫羚(dzeren)一類的大哺乳動物。普爾熱瓦爾斯基氏野馬曾分布於荒漠西部地區,現在在野外可能已經滅絕。齧齒類動物包括旱獺與囊鼠,還有爬蟲類。
居民和經濟
人口密度小——每平方公里1人(每平方米不足3人)——在內蒙古主要是蒙古人及漢人。漢人人口自1950年以來大為增加。居民的主要職業是游牧,不過,漢人聚集的地區以農業為主。蒙古牧民的傳統住宅是氈蒙古包及帳篷,而漢人農民則住在粗磚建的土房中。 戈壁地區及其半荒漠地段主要是牧區,綿羊和山羊占牲畜總數的一半多。次重要的是大角家牛。馬僅占牲畜總數的一小部分,與大角家牛集中在東南地區草木較為茂盛的半荒漠。相當數量的牲畜由雙峰駱駝組成,至今還在一些地區用於運輸。 自從1950年代以來,人口增加和對邊地的過度使用,減少了植被並增加土壤的侵蝕,導致戈壁沙漠地區的全面擴展,犧牲了邊緣半乾旱草原。80年代,戈壁的工業化強化了環境污染。一個明顯的例子為呼和浩特地區化肥生產造成的地下水磷酸鹽污染,反過來又影響了當地的牲畜。
研究和探索
古代絲綢之路在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及西緣一線延伸時,橫貫阿拉善沙漠南部且穿越嘎順戈壁。戈壁地區最初是通過13世紀時馬可·波羅的生動描述而為歐洲人所知的,除此之外,他們在實際上一直並不了解這一地區而且沒有到這一地區旅行過。 戈壁最有文化趣味的地區是中國敦煌市附近的佛教系列洞窟寺廟群。這些寺廟建於4~10世紀,在沙漠乾燥的空氣中被很好地保存下來,其中壁畫與文獻的質量和數量一直無與倫比。對這一建築群的科學研究,隨匈牙利裔英國考古學家和地理學家斯坦因(Aurel Stein)在1907年發現千佛洞開始。戈壁(蒙古語:Говь),在蒙古語中有沙漠、礫石荒漠、乾旱的地方等意思。在中文裡又稱「瀚海沙漠」(瀚海又指貝加爾湖)、「戈壁灘」、「戈壁沙漠」。戈壁是世界上巨大的荒漠與半荒漠地區之一,綿亘在中亞浩瀚的大地,跨越蒙古和中國廣袤的空間。戈壁多數地區不是沙漠而是裸岩。
【詞目】戈壁 【拼音】gēbì 【釋義】 [desert] 蒙語中稱沙漠,不同於一般沙漠,這種地區盡是沙子和石塊,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蒙語。沙漠的一種,地面主要由礫石構成。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 嘉峪關 外有戈壁,徑一百二十里,皆積沙無寸土。」 聞一多 《死水·祈禱》:「誰告訴我戈壁的沉默,和五嶽的庄嚴?」亦稱「 戈壁灘 」。 碧野 《天山景物記》:「七月間 新疆 的戈壁灘炎暑逼人,這時最理想是騎馬上 天山 。」戈壁(Gobi ),亦稱戈壁沙漠(Gobi Desert),是世界上巨大的荒漠與半荒漠地區之一,綿亘在中亞浩瀚的 戈壁
大地,跨越蒙古和中國廣袤的空間。戈 戈壁風景
壁多數地區不是沙漠而是裸岩。向北可達阿爾泰山和杭愛山,向東可達大興安嶺,而向南可達北山山脈。從戈壁東界算起,向西1,600公里(1,000哩)之外為新疆地區,是一個被南面的西藏高原和北面的天山山脈所包圍的巨大盆地。這一荒漠占據一長1,609公里(1,000哩)、寬483~966公里(300~600哩)的廣闊弧形地帶,面積約為1,300,000平方公里(500,000平方哩)。戈壁的界限北抵阿爾泰山和杭愛山;東接大興安嶺西緣;南至阿爾金山、北山和陰山;西達東天山。中文「戈壁」僅指礫質、石質荒漠,半荒漠平地,而「沙漠」則僅指荒漠、半荒漠和乾草原地沙地。
定義
戈壁是荒漠的一個類型。即地勢起伏平緩、地面覆蓋大片礫石的荒漠。來自蒙古語。蒙古語稱礫石質荒漠為戈壁。戈壁地面因細砂已被風颳走,剩下礫石鋪蓋,因而有礫質荒漠和石質荒漠的區別。蒙古人稱沙漠地區,這種地區盡是沙子和石塊,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分布
中國的戈壁廣泛分布於溫都爾廟—百靈廟—鄂托克旗—鹽池一線以西北的廣大荒漠、半荒漠平地,總面積約45.5萬平方公里。茫茫戈壁灘上布滿粗砂、礫石,踏在上面,沙沙作響。中國幾個主要的、大的沙漠和沙地主要位於新疆、內蒙古、甘肅和寧夏等地,沙漠(包括沙丘和風蝕土地)總面積為71.29萬平方千米,戈壁總面積為56.95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面積的13.36%,其中新疆沙漠總面積為42.0萬平方千米,戈壁面積為29.3萬平方千米,位居全國沙漠和戈壁面積的首位。
形成
科學家認為,200萬年以來,特別是幾十萬年以來的中、晚、更新世時期,中國西部地勢不斷上升,乾燥 戈壁
氣候區不斷擴大。這些地帶表面沉積的砂岩、粉砂質泥岩以及砂礫岩等比較疏鬆的岩體在太陽和風的作用下,不斷被風化剝蝕,變成大量碎屑物質。 這些大小混雜的碎屑物質從山上崩解下來,開始在山腳下堆積起來。在洪水的作用下,被沖到較遠的山麓地帶,形成大面積的洪積平原。 每當乾燥季節,在大風的作用下洪積平原上的碎屑物質中的細砂和塵土被吹到天空中,其中塵土被吹到千里外的地區,形成了黃土高原;而那些細砂則被風攜帶到附近,形成沙漠。粒徑比較大的礫石,則被留在原地了,就形成了如今的戈壁灘地貌了。 戈壁是粗砂、礫石覆蓋在硬土層上的荒漠地形。按成因礫質戈壁可分為風化的、水成的和風成的三種。 其形成主要原因是因洪水沖積而成。 當發洪水,特別是山區發洪水時,由於出山洪水能量的逐漸減弱,在洪水沖擊地區形成如下地貌特徵:大塊的岩石堆積在離山體最近的山口處,岩石向山外依次變小; 隨後出現的就是拳頭大小到指頭大小的岩石。由於長年累月日曬、雨林和大風的剝蝕,稜角都逐漸磨圓,變成了我們所說的石頭(學名叫礫石)。這樣,戈壁灘也就形成了。 而那些更加細小的砂和泥則被沖積、漂浮得更遠,形成了更遠處的大沙漠。 戈壁是荒漠的一個類型。即地勢起伏平緩、地面覆蓋大片礫石的荒漠。來自蒙古語。蒙古語稱礫石質荒漠為戈壁。戈壁地面因細紗已被風颳走,剩下礫石鋪蓋,因而有礫質荒漠和石質荒漠的區別。蒙古人稱沙漠地區,這種地區盡是沙子和石塊,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荒漠中的吹蝕區中的各類沉積物,例如山前洪-沖積平原面上的洪積物、沖積物、冰川、冰水平原上的冰磧物和冰水堆積物以及基岩經強烈風化後的碎屑殘積物等,經過強勁的風力作用,細粒砂與粉塵被吹掉,留下粗大的礫石,成片覆蓋於地面形成礫漠。中國的甘肅玉門一帶十分典型。礫漠中的礫石在風所挾帶的沙的磨蝕下,形成具有稜角的風棱石,風棱石表面有褐色的鐵錳氧化物殼,這層殼稱為荒漠漆,是礫石中水分蒸發時所溶解的礦物質沉澱於礫石表面而成 荒漠中的吹蝕區中的各類沉積物,例如山前洪-沖積平原面上的洪積物、沖積物、冰川、冰水平原上的冰磧物和冰水堆積物以及基岩經強烈風化後的碎屑殘積物等,經過強勁的風力作用,細粒砂與粉塵被吹掉,留下粗大的礫石,成片覆蓋於地面形成礫漠。中國的甘肅玉門一帶十分典型。礫漠中的礫石在風所挾帶的沙的磨蝕下,形成具有稜角的風棱石,風棱石表面有褐色的鐵錳氧化物殼,這層殼稱為荒漠漆,是礫石中水分蒸發時所溶解的礦物質沉澱於礫石表面而成。
類型
戈壁的地表依據其組成物質可劃分為岩漠、礫漠兩類。岩漠是指地表岩石裸露或僅有很薄的一層岩石碎屬 戈壁
覆蓋的山麓地帶,分布在周圍及內部山前面積不大。如馬鬃山、雅布賴山、賀蘭山、罕烏拉山、巴彥烏拉山的山前地帶,礫漠地表為礫石覆蓋,礫石大小不等,在石漠的外圍地帶面積廣大,強勁的風力,將細小顆粒吹走,留下粗大的礫召,礫石多成為風棱石,上覆蓋一層堅硬光滑的黑褐色荒漠漆皮,以岩漠和礫漠組成的荒漠戈壁面積廣大,分布范圍只在阿拉善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外圍。 戈壁可分為剝蝕(侵蝕)和堆積兩??往由山地向兩側谷地或盆地作帶狀排列。 1.剝蝕(侵蝕)類型 戈壁形成過程以剝蝕(侵蝕)作用為主,主要分布於內蒙古高原中西部及其邊緣山地,為白堊紀以來連續聳起成陸,其後未經海侵或劇烈地殼運動因而長期處於剝蝕作用的地區。地面組成物質較粗,地面起伏稍大,基岩時常裸露,礫石堆積很薄,水土資源貧乏,又可分為2個亞類: 剝蝕(侵蝕)石質戈壁。作狹帶狀分布於馬鬃山等內蒙古高原邊緣山地及其山前地帶,準平原化現象顯著,地面幾乎全部為戈壁,而戈壁面上基本沒有或很少堆積物,因而大部分地方基岩裸露,山地基本削平,僅以零星殘丘存在。地面平坦而略有起伏,侵蝕溝廣布。常流河缺乏,地下水位埋深10米以上。土壤瘠薄,以粗骨質石膏棕色荒漠土和石膏灰棕荒漠土為主,植被極稀疏,覆被度不及1~5%,以散生的紅砂、泡泡刺、勃氏麻黃、梭梭等為主。 剝蝕(侵蝕)—坡積—洪積粗礫戈壁。廣布於內蒙古高原中西部,在馬鬃山、天山等山麓地帶也有狹帶狀分布。地面組成物質以直徑2~20厘米粗礫為主,由坡積—洪積作用而成,帶稜角,分選作用和磨圓度不佳,一般堆積物厚度不到1米,其下即為削平的基岩;距山地愈遠,堆積物的顆粒愈細,厚度也愈大,地面基本平坦,自山地向兩側逐漸傾斜,坡度一般為3~5度,侵蝕溝發達,但常流河不多,地下水位深達10米以上。土壤瘠薄,以礫質灰棕荒漠土和棕鈣土為主。植被覆蓋度一般為1~5%,以紅砂、泡泡刺、珍珠、包大寧等為主。 2.堆積類型 戈壁形成過程以堆積作用為主。主要分布於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及河西走廓等內陸盆地邊緣及山麓地帶。上述內陸盆地周沿的高大山地(昆侖山、天山、阿爾泰山、祁連山等)經長期剝蝕和侵蝕後,產生大量岩屑碎石,在山麓及盆地邊緣堆積,即為戈壁形成的豐富物質基礎。昆侖山北麓戈壁帶寬達200公里,酒泉附近祁連山北麓礫石層厚達700~800米。本類型包括下列3個亞類: 坡積—洪積碎石和櫟砂戈壁。主要分布於山間盆地的邊緣和山麓地帶。戈壁分布特點是與石質低山及山間盆地相錯綜,或廣大成片,或較為零星。戈壁的地區差異性甚顯著,例如在馬鬃山地,戈壁分布於山間盆地的邊緣,由強烈剝蝕的古老岩層風化物就近坡積和洪積而成,地面坡度達3~5度,礫徑多為3~10厘米,一般具有明顯的漆皮,當地稱為「黑戈壁」,土壤多為貧瘠而厚僅 50~60厘米的石膏棕色荒漠土,植被覆蓋度5%左右,人煙稀少。在祁連山地則情況不同,由洪積—坡積形成的戈壁位於海拔2200米以下的山間盆地邊緣,組成物質為粗大的礫石和碎石,呈灰色或灰黑色,當地稱為「白戈壁」。地面坡度達5~10度,降水較多,水文網較密,植被較好,覆蓋度可達20~30%左右,基本上已綠化。 洪積—沖積礫石戈壁。分布面積在堆積類型中最為廣闊。地貌上相當於山麓扇形地,地面絕大部分是礫石戈壁,主要由第四紀洪積、沖積物組成。礫石磨圓度較好,分選較明顯。戈壁分布和性質也表現了地區差異。例如在馬鬃山南麓傾斜平原,礫石戈壁作東西向的狹帶,礫石層約厚10~20米,礫徑2~10厘米,均有稜角和漆皮。祁連山北麓扇形地,其礫石戈壁作東西向的寬頻,礫石層厚100米左右,礫徑2~20厘米,磨圓度較好,呈灰色及灰黑色。
特點
終年少雨或無雨,年降水量一般少於250毫米,降水為陣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 氣溫、地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大,多晴天,日照時間長。 風沙活動頻繁,地表乾燥,裸露,沙礫易被吹揚,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荒漠中在水源較充足地區會出現綠洲,具有獨特的生態環境利於生活與生產。
自然特徵
⑵ 什麼是戈壁
沙漠??!!沙漠與戈壁決對是不同的兩種東東啊!!
我本人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我就生活在戈壁.
首先讓我來告訴你什麼是沙漠.
沙漠的地表覆蓋的是一層很厚的細沙狀的沙子(有去過海邊嗎?和沙灘是一樣的.只不過形成的原因不同,一個是水的長期作用,而另一個是風的長期作用.)沙漠的地表是會自己變化和移動的,當然是在風的作用下:)因為沙會隨著風跑.沙丘就會向前層層推移,變化成不同的形態.
戈壁就不會那樣了.因為戈壁的地表是黃土還有稍微大一點的砂石混合組成的.其比例大概為1:1.在戈壁灘上還有分布或多或少的植被.在起風的時候吹起的大多是塵土,風力大時也會出現風沙走石的景觀,但是戈壁的地貌是不會改變的.
另外要強調一點,戈壁在一定的條件下是會沙化成沙漠的!
通常戈壁的邊緣就是沙漠.這也就是有人會誤把沙漠當成戈壁的原因.所以在此呼籲所有人要珍惜水源,節約用水!愛護植被,嚴禁濫砍濫伐!!
因為我們這里在不保護好就要變沙漠了!
還有沙漠要是繼續擴張.......你家也就快變戈壁啦!
⑶ 戈壁怎麼解釋
一是「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樓」,二是「鳴沙」.作者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把這些光怪陸離的現象說清楚的.關於「魔鬼的海」,作者引用了孟奇對士兵的解說,並用光線折射和反射的科學道理進一步說清楚了「海市蜃樓」這一奇怪現象.關於「鳴沙」,作者寫了自己的親身所聞,又引述了「一些專家的意見」,說明「沙粒移動摩擦起來,便會發出聲音」的道理.
⑷ 戈壁是什麼意思
戈壁是怎樣形成的
在開往新疆的火車途經甘肅省和新疆的交界處,就要穿過被稱為「八百里戈壁」的戈壁灘。放眼望去,一望無際的礫石灘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每當大風掠過,黃砂滾滾,遮天蔽日。整個地區人跡罕至,一派荒涼景象。
那麼,戈壁灘是怎樣形成的呢?科學家認為,200萬年以來,特別是幾十萬年以來的中、晚、更新世時期,中國西部地勢不斷上升,乾燥氣候區不斷擴大。這些地帶表面沉積的砂岩、粉砂質泥岩以及砂礫岩等比較疏鬆的岩體在太陽和風的作用下,不斷被風化剝蝕,變成大量碎屑物質。
這些大小混雜的碎屑物質從山上崩解下來,開始在山腳下堆積起來。在洪水的作用下,被沖到較遠的山麓地帶,形成大面積的洪積平原。
每當乾燥季節,在大風的作用下洪積平原上的碎屑物質中的細砂和塵土被吹到天空中,其中塵土被吹到千里外的地區,形成了黃土高原;而那些細砂則被風攜帶到附近,形成沙漠。粒徑比較大的礫石,則被留在原地了,就形成了如今的戈壁灘地貌了。
⑸ 戈壁是什麼
戈壁(蒙古語:Говь),在蒙古語中有沙漠、礫石荒漠、乾旱的地方等意思。在中文裡又稱「瀚海沙漠」(瀚海又指貝加爾湖)、「戈壁灘」、「戈壁沙漠」。戈壁是世界上巨大的荒漠與半荒漠地區之一,綿亘在中亞浩瀚的大地,跨越蒙古和中國廣袤的空間。戈壁多數地區不是沙漠而是裸岩。
⑹ 戈壁是什麼
戈壁是荒漠的一個類型。即地勢起伏平緩、地面覆蓋大片礫石的荒漠。來自蒙古語。蒙古語稱礫石質荒漠為戈壁。戈壁地面因細砂已被風颳走,剩下礫石鋪蓋,因而有礫質荒漠和石質荒漠的區別。蒙古人稱沙漠地區,這種地區盡是沙子和石塊,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⑺ 什麼是戈壁
戈壁是荒灘的意思,大戈壁就是大荒灘,現通指大沙漠、大荒灘。
地勢起伏平緩、地面覆蓋大片礫石的荒漠。蒙古語稱礫石質荒漠為戈壁。荒漠中的吹蝕區中的各類沉積物,例如山前洪-沖積平原面上的洪積物、沖積物、冰川、冰水平原上的冰磧物和冰水堆積物以及基岩經強烈風化後的碎屑殘積物等,經過強勁的風力作用,細粒砂與粉塵被吹掉,留下粗大的礫石,成片覆蓋於地面形成礫漠。中國的甘肅玉門一帶十分典型。礫漠中的礫石在風所挾帶的沙的磨蝕下,形成具有稜角的風棱石,風棱石表面有褐色的鐵錳氧化物殼,這層殼稱為荒漠漆,是礫石中水分蒸發時所溶解的礦物質沉澱於礫石表面而成
⑻ 戈壁的意思
蒙語音譯詞。難生草木的土地。指一種地面幾乎全被礫石所覆蓋的沙漠。
(8)戈壁擴展閱讀:
戈壁
(戈壁沙漠)
編輯
戈壁沙漠是世界上巨大的荒漠與半荒漠地區之一,綿亘在中亞浩瀚的大地,跨越蒙古和中國廣袤的空間。戈壁多數地區不是沙漠而是裸岩。戈壁(蒙古語:Говь),在蒙古語中有沙漠、礫石荒漠、乾旱的地方等意思。「戈壁灘」、「戈壁沙漠」[1]。
鏈接:戈壁的意思
⑼ 什麼是戈壁
中國的戈壁(gobi in China) 蒙古語和滿語中的「戈壁」系指內蒙古高原上地面較平坦、組成物質較粗疏、氣候乾旱、植被稀少的廣大地區。文中「戈壁」僅指礫質、石質荒漠,半荒漠平地,而「沙漠」則僅指荒漠、半荒漠和乾草原地沙地。中國的戈壁廣泛分布於溫都爾廟—百靈廟—鄂托克旗—鹽池—線以西北的廣大荒漠、半荒漠平地,總面積約45.8萬平方公里。
自然特徵戈壁的主要自然特徵是:①氣候乾旱,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乾燥度在20以上。寒暑變化劇烈,氣溫年較差一般達40℃以上,夏秋季日較差亦達30℃以上。日照豐富,風力勁遒。②地面組成物質以粗大的礫石或基岩為主。經準平原作用而形成的石質戈壁地區,絕大部分是被覆薄層礫砂的削平的基岩,水土極端缺乏,植物極難生長。在由厚層堆積物覆蓋的礫石戈壁上,地面組成物質各處不同,但以具有一定比例的礫石並以具有顯著的「礫面」為共同特色。③地面平坦,但也略有起伏,微形凹下的侵蝕溝廣布,造成較良好的水土和小氣候條件,植物生長亦較好。④水源缺乏,屬於內陸流域,地表徑流稀少(多由區外流入),地下水位較低。局部地區,特別是河流兩岸和盆地邊緣,也有較多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為開發利用和改造戈壁提供有利條件。⑤土壤以肥力較低的棕色荒漠土、灰棕荒漠土和棕鈣土為主,土層薄,質地粗,水分和養分缺乏,而鹽分含量豐富。⑥植被較沙漠更為稀疏,以灌木、半灌木荒漠和荒漠草原為主,種屬較單純,一般覆被度僅1~5%左右。不少地方(例如塔里木盆地的昆侖山北麓,柴達木盆地的當金山口南麓及甘、新毗鄰地區的嘎順戈壁、諾明戈壁等)甚至寸草不生。但有部分地區,例如祁連山地北麓和內蒙古二連附近地區,覆被度可達20~30%以上,是良好的草場。
類型戈壁可分為剝蝕(侵蝕)和堆積兩大類型,並可再分為若干亞類。各戈壁類型分布往往由山地向兩側各地或盆地作帶狀排列。
⑽ 戈壁是什麼
戈壁指地面幾乎被粗沙、礫石所覆蓋,植物稀少的荒漠地帶。
戈壁(Gobi),亦稱戈壁沙漠(Gobi Desert),是世界上巨大的荒漠與半荒漠地區之一,綿亘在中亞浩瀚的大地,跨越蒙古和中國廣袤的空間。戈壁多數地區不是沙漠而是裸岩。向北可達阿爾泰山和杭愛山,向東可達大興安嶺,而向南可達北山山脈。從戈壁東界算起,向西1600千米之外為新疆地區,是一個被南面的西藏高原和北面的天山山脈所包圍的巨大盆地。這一荒漠占據一長1609千米、寬483-966千米的廣闊弧形地帶,面積約為130萬平方千米。戈壁的界限北抵阿爾泰山和杭愛山;東接大興安嶺西緣;南至阿爾金山、北山和陰山;西達東天山。中文「戈壁」僅指礫質、石質荒漠,半荒漠平地,而「沙漠」則僅指荒漠、半荒漠和乾草原地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