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人口分布
擴展閱讀

人口分布

發布時間: 2021-11-13 04:31:04

『壹』 中國的人口分布

我國人口地區分布的總特點是:東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 山地、高原少;農業地區多,林牧業地區少;溫濕地區多,干寒地區少; 開發早的地區多,開發遲的地區少;沿江、海、交通線的地區多, 交通不便的地區少。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按各省(區)人口平均密度可分成4類地區:①非常稠密區。每平方公里人口在400人以上,包括滬、京、津、蘇、魯、豫、粵、浙、皖等6省3市。本區土地面積較少,為89.1萬平方公里,僅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9.4%。而人口卻達到4.91億,佔全國總人口的38.8%,平均每平方公里高達552人。本區地勢平坦,水熱資源較豐富,開發歷史悠久,工農業較發達,交通方便,城市數量多,故人口最為稠密; ②稠密區。每平方公里人口在200-400人之間,包括渝、冀、鄂、湘、遼、閩、贛、瓊、晉、黔等10省市。本區土地面積為147.5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5.5%,人口4.18億,佔全國總人口的33%,平均每平方公里283人,高於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的1.13倍。本區除遼、晉外,大部分處於亞熱帶、熱帶丘陵山區,水熱資源充沛,開發歷史悠久,農業、工業有一定基礎。 故人口密度較大;③較稠密區。每平方公里人口在100-200人之間, 包括桂、陝、川、吉、雲、寧等6省(區)。本區土地面積為155.3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6.3%,人口2.4億,佔全國總人口的194%,平均每平方公里155人,高於全國平均人口密度。本區除吉林外,基本上位於第二階梯,以山地、高原為主,社會經濟發展受到一定經濟限制,因而人口較少。但本區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四川盆地、漢中盆地、徑渭平原農業發達, 因而人口密度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④稀少區。每平方公里人口在100人以下,包括黑、甘、蒙、新、青、藏等6個省(區)。本區地域遼闊,土地面積為55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59%,人口1.13億人,只佔全國總人口的9%,平均每平方公里20人,遠遠低於全國平均的人口密度。本區地處邊疆和內陸,多高山、高原和荒漠,自然條件差,開發歷史較遲,交通不便,經濟基礎薄弱等,因而人口 很少。此外,在全國各省(區)、各地區內,由於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 人口密度仍有較大的差別。例如,四川成都平原,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在800人以上,而川西山區每平方公里卻在100人以下。

『貳』 中國人口的人口分布

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使中國各地的人口分布差異顯著。

1、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人口逐漸稀少。中國人口的分布極不均衡,絕大多數人口集中在東南部地區,西半部人口稀疏分散。如果自黑龍江省邊境的黑河市至雲南省邊境的瑞麗縣城劃一條直線,此線以東的面積約佔全國的43%,人口卻為全國的94.3%,而該線西部面積約佔全國的57%,人口只有全國的5.7%。

2、平原地區人口稠密,隨地勢增高人口漸少。中國人口分布除在水平方向上極不均衡外,在垂直方向上也呈現出平原區人口密集,由平原向周圍的丘陵、高原和山地,隨地勢增高存在人口遞減的規律。

3、人口絕大多數分布在鄉村。由於歷史的原因,至今中國的工業生產水平不高,城鎮化水平較低,城鎮人口比重小,農業在全國人民的經濟活動中仍然占據優勢,這是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特徵,也是當前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這種情況對中國人口分布的基本面貌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2)人口分布擴展閱讀

未來一個時期,人口數量問題仍然是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問題之一,人口素質、結構和分布問題將逐漸成為影響經濟社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面對新形勢,中國政府把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作為戰略任務,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總體部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國將堅持和完善現行生育政策,穩定低生育水平;著力提高人口素質,加快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問題,促進社會性別平等;引導人口有序遷移和合理分布,加強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完善社會保障和養老服務體系,應對人口老齡化;建立健全家庭發展政策,促進家庭和諧幸福。

『叄』 人口的分布

(1)亞洲東部
(2)亞洲南部
(3)(60°N以南)歐洲西部
(4)北美洲東部(美國東北部五大湖地區) (1)高緯度地區
(2)高山高原地帶
(3)沙漠地帶
(4)濕熱未開發的熱帶雨林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時間內的空間存在形式、分布狀況,包括各類地區總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人口過程和構成(如遷移、性別等)的分布等。
它是受自然、社會、經濟和政治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自然環境條件(如緯度、海拔、距海遠近等)對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20世紀以來,隨世界范圍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社會、經濟和政治等因素對人口分布的影響越來越大。
世界人口分布具有以下特點:
①不平衡性。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徵是不平衡性。就全世界而言,如今,地球上只佔陸地面積7%的地區,卻居住著全球70%的人口;全球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10%的陸地上;而大陸上有35%~40%的土地基本上無人居住。就區域而言,各大洲和各國之間的人口分布也是不平衡的。亞洲陸地面積佔全球的29.4%,但人口佔60%(1980年)。在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人口1億以上的7個國家的總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55%以上。在各國內部的不同地區之間人口分布也很不平衡。如中國以愛輝(黑河)—騰沖一線為界,此線以東地區土地佔全國的42.9%,人口卻佔全國總人口的94.4%(1982年)。
②隨緯度、海拔和離海遠近呈有規律的變化。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著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緯20°~60°之間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人口分布還有集中於沿海地區的趨勢。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比較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對稀少。
通常,中緯度、地勢低平和沿海位置對人口有明顯的吸引作用。現在世界人口的79.4%集中在北緯20~60°地區;世界海拔200米以下地區人口佔全球的56.2%,海拔200~1000米地區人口佔全球的35.6%;世界距海岸200公里以內地區雖只佔全球陸地面積不足30%,但擁有世界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③時滯性(或惰性)。人口分布往往明顯落後於生產力發展和經濟中心的轉移。其原因在於人口分布的變化依賴於自然增長率和凈移民率的時間積累效應,速度比較遲緩。只有在人口基數很少的新開發地區,移民因素才能立即產生顯著效果。全球、各國和各地區人口(現象)的分布特點及其形成條件的研究,幾乎構成人口地理學的全部內容。
在一定時點上,人口在地理空間上的居住狀況。全世界人口分布極不平衡。90%以上的人口集聚在10%的土地上,不到10%的人口散居在其餘90%的陸地上。中國的人口分布也極不平衡。如果從東北黑龍江省的愛輝縣到西南雲南省的騰沖縣劃一直線(稱為愛輝—騰沖線),約有94%的人口居住在約佔全國土地面積42.9%的東南部地區,約6%的人口居住在約佔全國土地面積57.1%的西北部地區。人口分布的狀況與自然、經濟、社會、政治等多種因素有關。地區的自然環境差異、自然資源的多寡,都會影響各地區經濟發展和生產布局,從而造成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一般來說,人口最稠密地區都是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經濟發達、歷史悠久的地區。而人口稀少的地區,主要是自然環境惡劣、資源尚未開發、經濟欠發達的地區。
目前,大洋州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的0.5%,北美洲為6.9%,歐洲為10.5%,南美洲為6.7%,非洲為12.5%,亞洲為63%。

『肆』 中國人口分布情況

2015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海外華僑人數)達137462萬人,其中,男性人口70414萬人,女性人口67048萬人,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3366萬人。城鎮常住人口77116萬人,鄉村常住人口60346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56.1%。
中國大陸137462萬人(2015),台灣人口約2350萬,香港724萬(2014),澳門63萬(2014)。
中國人口總數約14.0599億
2016年1月27日,正在召開的地方兩會上,北京、上海等地均明確提出嚴控人口總量。
北京在2020年的人口上限要控制在2300萬以內。上海將堅持綜合施策,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常住人口總量控制在2500萬以內。
國家統計局4月20日發布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據統計,全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為137349萬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零時的133972萬人相比,五年共增加3377萬人。

『伍』 中國人口分布圖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2013年底,在中國大陸上居住著136072萬人,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9%。中國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為143人,約是世界人口密度的3.3倍,且中國人口分布很不均衡:東部沿海地區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過400人;中部地區每平方公里為200多人;而西部高原地區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

『陸』 全球人口分布

全球約有90%的人口分布於北半球(原因是陸地大多分布在北半球),約有30%左右的陸地人煙稀少。

以地區來看:
全球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季風亞洲(其中以東亞及南亞人口最多)、歐洲(北歐除外)、北美洲東部。
全球人口分布最稀少的地區→兩極地區(寒冷)、沙漠(乾旱)、高山高原(地勢陡峻)、熱帶雨林(潮濕)。

以氣候來看:
溫暖濕潤地區→人口集中在平原、沿海地區。
乾燥氣候地區→人口集中在河谷地(可灌溉)。

以各州來看:
亞洲人口密度較高,但大多居住在鄉村,都市人口不及2/5。

亞洲人口密集區→東北亞、中國東部、東南亞和南亞一代的季風區,聚集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是世界最大的人口密集區。亞洲的人口主要分布在盛產稻米的沖積平原或河谷低地。

歐洲、美洲和大洋洲,人口密度相對較低,卻有3/4左右的人口住在都市,城鄉人口分布不均的現象非常明顯。

歐洲人口密集區→西歐平原及義大利北部聚集了歐洲80%以上的人口,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密集區。歐洲人口密集區是世界發展最早的工業帶,人口聚集在工商業發達的都市。

北美洲人口密集區→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東南部聚集了北美3/2的人口,是世界第三大人口密集區。北美洲人口密集區是世界重要的工業帶,也是北美洲最早開發的地區,人口大多居住在都市。

中南美人口密集區→墨西哥高原、巴西東南沿海平原、阿根廷東北部的大西洋沿岸,人口最集中。中南美洲人口集中區比較分散,范圍較小。

非洲人口密集區→地中海沿岸、尼羅河下游沿岸、幾內亞灣沿岸及東非高員聚集了非洲絕大部分人口。非洲的人口集中於氣候較宜人或有水源之地。

大洋洲人口密集區→澳洲東南沿海平原人口較集中,因氣候濕潤(面迎東南信風之故),且地形平坦,故人口密集。

『柒』 中國人口分布特點是怎樣的

東部多、西部少。

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條件、經濟發展以及社會、歷史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與制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使中國各地的人口分布差異顯著。

1、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人口逐漸稀少。中國人口的分布極不均衡,絕大多數人口集中在東南部地區,西半部人口稀疏分散。

2、平原地區人口稠密,隨地勢增高人口漸少。中國人口分布除在水平方向上極不均衡外,在垂直方向上也呈現出平原區人口密集,由平原向周圍的丘陵、高原和山地,隨地勢增高存在人口遞減的規律。

3、人口絕大多數分布在鄉村。由於歷史的原因,至今中國的工業生產水平不高,城鎮化水平較低,城鎮人口比重小,農業在全國人民的經濟活動中仍然占據優勢,這是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特徵,也是當前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這種情況對中國人口分布的基本面貌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古代人口分布:

原始社會時期,中國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尤其是今河南北部、山西南部、陝西中部、東部以及山西中南部地區。長江三角洲和今山東中西部地區也有不少人口分布。

夏、商、周時期的人口分布依然如原始社會,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今陝西中部、陝西南部、河北西南部、山東西部、河南大部分地區,是夏商周三代人口分布的稠密地區。

春秋戰國時期,黃河流域的人口繼續發展,人口密度也大為提高。在長江流域,雖然個別地方仍是無人區, 但也有一些地方成為人口集中區。 如楚都郢(今江陵)、壽春,吳都吳(今蘇州)等地。可見,人口密集地區逐漸從黃河流域向其他地區擴展。

『捌』 中國的人口是怎樣分布的

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1990年7月我國(包括台灣省、香港、澳門在內)總人口達11.60億,占同年世界總人口的21.9%。現今,人口總數已達13億,仍居世界各國之首。

1990年我國人口普查統計,全國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18人,是世界平均水平(34人)的3倍多。

我國人口分布很不平衡,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尤其沿海12個省、市,人口密度高達平均每平方公里364人;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內地18省和自治區平均每平方公里80人,其中內蒙、藏、青、新四省區每平方公里平均只有9人,僅為沿海地區的1/40。除京、津、滬三市外,人口密度最高的江蘇省每平方公里高達654人,而最低的西藏自治區每平方公里平均僅有2人。如以漠河——蘭州——騰沖線為界,將全國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土地面積佔全國的43%,人口佔全國的94.4%(1990年),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達231人;西部土地面積佔全國的57%,人口佔全國的5.6%,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0人。

我國城鄉人口構成特點是:城鎮人口比重小,鄉村人口比重大。1990年城鎮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26.15%(1949年末為10.6%),鄉村人口佔73.85%(1949年末為89.4%)。建國40多年來,我國城鎮人口比重不斷增加(約增加16%),這是我國城鄉人口的又一特點。

各地城鄉人口構成差異很大,1990年城鎮人口比重為:東北三省佔47.52%,居全國之首;華北區佔31.78%,居全國第二位;華東區居第三,佔25.4%;西南區佔18.85%。以省區而論,遼寧省城鎮人口比例最高(50.86%),西藏自治區最低(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