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少則得,多則惑"有什麼內涵
「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意為要注意把握道或宏觀,宏觀及道即是一,聖人是指會應用這套方法的人,他們均是以把握宏觀來指導自己行為的。抱一是指把握了宏觀;少則得,多則惑是指宏觀是萬物的共性,共性只是萬物共同具備的內涵,是少,也指一;如不能從紛雜的萬事萬物中把握宏觀,則是多,就會惑然不知所歸而流散無窮。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故之所為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權而歸之。
譯: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彎曲反而可以伸直,底下反而可以盈滿,破舊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變得疑惑。
所以聖人守道,以作為天下的法則。不自我表現,反而更凸顯,不自以為是,反而更顯著,不自誇邀功,反而有功勞;不自大自滿,反而能夠長久。
正因為不和人爭,所以全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爭。古時候所謂「委曲求全」這樣的話,難道是假的么!實在應該維護遵守並此為方向才對、
彎曲的竹子更能經的起狂風的侵襲;水中的棍子看起來是彎的實際上是直的;低窪的地方能盛住雨水;舊有的事物能領悟出新的道理來;適當為多,反之為過;聖人做事有一套完整可追尋的道理。不自以為是故能名揚四海;不自我顯露所以才能通曉事理;不自我誇耀才能有所成功;不自以為賢士故能一通天下。正因為他做事不爭功德,所以天下人都爭不過他。所以聖人說的曲則全是多麼可信的道理啊!
㈡ 少則得,多則惑是什麼意思
何謂少則得多則惑
本文談的是當代哲學和哲學爭論的問題,哲學何為的問題,可能晦澀一點,意思應當還是明白的。我只是在嘗試新的表達方式。
少則得多則惑,給出了四個要素——少、得、多、惑。少和多相反,得和惑相對,少和得相成,多和惑相生。
少則得多則惑所言何事?
少則得多則惑是論「為學之方」,「為學」不是純「知」的,實為「為道」。概而言之,「為學」之要在「為道」,略而言之,「為道」也可稱「為學」。心若向道,則為學和為道自然不是兩樁不同的事體。
何謂少?
少不是視野之狹窄。有道之人雖然遍覽天下萬物而也可以稱為少,有德之士即使閱盡人間萬象還可以叫做少。愚頑的人就算無知無識也不是少,更有一種飽讀博學之人,如果不能明道,則不能明了少之妙諦。
少不是數量上的小。道無大小,道至大而又至小,道非至大而又非至小。道遍及萬物,無論大小都是道。天下萬物有至大,有至小,有非至大,有非至小,概莫能外於道。少不是小,而是不執著於大小,不執著於大小即是少。
少不是程度上的淺。深淺不象狹闊、大小那麼清楚的可見。見得少,接觸的次數少,不見得就知得淺,見得多,接觸得次數多,不見得就知得深。深淺之辨自身就很含混。唯於道才能見得深淺。合乎道就是深,不合乎道就是淺。
少非狹,非小,非淺,亦非非狹,非非小,非非淺。少是不執著於狹闊,不執著於小大,不執著於深淺。心少則天下少,天下少則天下甚闊,甚大,甚深。此則幾於道。
何謂得?
為道是得還是失?常人得觀點來看,此得就會彼失,彼得就會此失,從道的觀點來看,得就是失,失就是得。雙失方能雙得,雙敗方能雙贏。得不是得到,而是得道,就是德。天下萬物只有得道才能真正的得到,不得道就不能真正得到任何東西。得道就是成道,成道就是成為道,成為道就是成為道的一部分,成為道的一種顯現。
少就是得,少就是德。天地之間只是一個道,如何能不少?陰陽化育不離一個道,怎麼會不少?舉凡天地萬物只是道之所化,那還有什麼天地萬物呢?以道視萬物就是少,少就是以道視萬物。
就知而言,讀了甚多書,只當是什麼都沒有讀。讀再多的書,對我有什麼用?最好是讀書讀到別人覺得你什麼書都沒有讀過,那才是真正的讀書。知識越多越無用,不是知識無用,而是人太在乎自己知識的多,如果你始終把自己當作一個不曾讀書的文盲,那知識再多又有什麼關系?
就行而言,封候拜相又有什麼了不起,留名青史又有什麼大不了?還不是一把火化成飛煙?不在於名不在於利,而在於經歷,經歷就是道,道無時無刻不在動,動就是道。以道心去經歷人生,成也是成道,敗也是成道。成敗又何損於道?
何謂多?
少只是個一,而多可以是十,可以是百,可以是千。多不僅本身多,而且多也多。十本身就是多,而多並不僅僅就是十,多還可以是很多其他的多。所以多表面上看起來要比少復雜的多。多讓人感到眼花繚亂。
多是多個一組成的,但這個一不是少的一。有多的一,有少的一。多個多的一組成了多,而多個少的一還是一,而這個一含有無限的多。有多種思想,每一個思想都是多種思想中的一種思想。這每一種思想自以為是正確的而排斥別的思想。所以多恰恰是以一的存在為前提的,沒有對自己思想的認同就沒有了多。
破除多的一才能成就少的一。一個人離開了自己的多的一,不執著於自己的多的一。這就是少的一了。
多就狀態而言,是多個不自知多的一而構成的多。多就心態而言,是自知多的一對自己只不過是多的一的認知。這種認知就是惑。
何謂惑?
世人之惑也久矣。惑於外物,惑於內心,惑於不辨外物於內心,惑於不知外物於內心,惑於不知惑於何物。惑不是不知,設若不知,則不能惑,唯知者能惑。得是收斂,惑是發散。得是收斂於一,惑是發散於多。
得者知不知,惑者不知知。得者知不知,雖知而不知,不知而盡知。得者知天下萬物,而不執著於這些知,故雖知而自以為不知,別人也以為他不知。這種知而不知,實為道的知,幾於道。惑而不自知惑者自以為知,雖然這的確不是無知,確是知,但是這不是道的知,這種知知的越多就越惑。惑而自知惑者,即為惑者,惑者惑於知,知自己實為不知真正的知,這就是不知。得者是知的狀態,惑者是不知的狀態。
由不知而進於知,此為學,由知而進於不知,此為惑,由不知而進於真知,道知,此為得。學為遠道,惑為向道,得為得道。唯惑方能向道。世人莫不惑,而知己之惑者,才是向道之人。
何謂少則得多則惑?
少則得多則惑。按照道的順序,是少-得-多-惑。按照求道的順序是惑-多-少-得。道是順,求道是逆。少和得是道的正,多和惑是道的反,雖然是反但還是道,一正一反都是一道。求道即由反道而返於正道。惑為世人之常態,惑的根由是多,要經由少的為道才能得。這就是為道得四諦。知惑才能向道,世人多有惑而不自知惑者。世人有多有向道而執著於各種道而爭辯不休的,知多方能離於無謂的辯論,這才是真正的向道。知少才能心氣和順,專心於道而不離,則就是在行道了。知得就是得道了,至美矣,至大矣,至公矣,不可以加矣。
諸朋友弟兄,讓我們共同向道,願道行於天下。
㈢ 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現代人不是餓死的,是撐死的 什麼意思
我給你一個全新的視角,就是不知道你敢不敢寫
可能會得低分
就是否定這兩句話
老子的那句,我的理解是:選擇少,則容易得到東西;選擇多,反而會疑惑。所以聖人才會堅持一個信念,不為他物所迷惑,讓這一個信念成為天下的模範和榜樣。
我覺得這句話已經過時,至少並不全面。
現代社會是個多元化的社會,過於強調單一,專一,並不一定是件好事
荀子不是說過嘛,君子博學而日三省乎己,知明而行無過矣。
學習的時候,難道也要讓我們向老子所說的那樣,少學為得,多學為惑?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要全面的,廣泛的接受各種各樣的信息,才會有利於我們在這個社會,這個時代變得更加有競爭力。
以無為的方式來對待到處都有所可為的世界,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聖人抱一以天下式,更是大錯特錯,因為我們應該接受各方面的信息和觀點
而不是死守一個立場
這樣只會讓自己和社會沒有進步的可能
進步,就是在各種各樣不同的碰撞中擦出火花,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現代人都不是餓死的,都是撐死的。」
我覺得這簡直就不是一個佛教徒可以說出來的話
姑且先不論什麼現代思想
就只是佛教而言,如果不兼容並蓄其他學說,能有今天的發展嗎?
只會停滯不前
縱觀歷史,停滯不前的思想都已經消亡了
所以,這個什麼所謂的大師,抱殘守缺,而不是與時俱進
已經有違佛法的教義了
常人打坐念佛,是為了求佛祖保佑
佛祖為何也要打坐念佛?
因為佛有邊而佛法無涯
即使是佛陀自己,也要不斷向前修行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佛學,也應該容納和融合新的知識去進一步拓展自己的學說
不應該以死來作為影響佛法向前的借口
哥們,這話出去,恐怕你老師得給你洗洗腦了,呵呵
讓他來找我好了,我幫你
㈣ 少則得,
嘆兮
㈤ 窪則盈,滿則溢,少則得,多則惑.出自哪裡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㈥ 窪則盈,滿則溢,少則得,多則惑。出自哪裡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㈦ 道德經「少則得,
少則得,多則愁 道德經沒有固定的解釋 人的心態閱歷不同 理解也不一樣 我的理解是:保持一顆坦盪的心 就會得到更多 而心思太多就會憂愁
㈧ 少則得,多則惑是什麼意思
「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意為要注意把握道或宏觀,宏觀及道即是一,聖人是指會應用這套方法的人,他們均是以把握宏觀來指導自己行為的。抱一是指把握了宏觀;少則得,多則惑是指宏觀是萬物的共性,共性只是萬物共同具備的內涵,是少,也指一;如不能從紛雜的萬事萬物中把握宏觀,則是多,就會惑然不知所歸而流散無窮。
㈨ "少則得,多則惑"有什麼內涵
「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意為要注意把握道或宏觀,宏觀及道即是一,聖人是指會應用這套方法的人,他們均是以把握宏觀來指導自己行為的。抱一是指把握了宏觀;少則得,多則惑是指宏觀是萬物的共性,共性只是萬物共同具備的內涵,是少,也指一;如不能從紛雜的萬事萬物中把握宏觀,則是多,就會惑然不知所歸而流散無窮。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故之所為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權而歸之。
譯: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彎曲反而可以伸直,底下反而可以盈滿,破舊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變得疑惑。
所以聖人守道,以作為天下的法則。不自我表現,反而更凸顯,不自以為是,反而更顯著,不自誇邀功,反而有功勞;不自大自滿,反而能夠長久。
正因為不和人爭,所以全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爭。古時候所謂「委曲求全」這樣的話,難道是假的么!實在應該維護遵守並此為方向才對
彎曲的竹子更能經的起狂風的侵襲;水中的棍子看起來是彎的實際上是直的;低窪的地方能盛住雨水;舊有的事物能領悟出新的道理來;適當為多,反之為過;聖人做事有一套完整可追尋的道理。不自以為是故能名揚四海;不自我顯露所以才能通曉事理;不自我誇耀才能有所成功;不自以為賢士故能一通天下。正因為他做事不爭功德,所以天下人都爭不過他。所以聖人說的曲則全是多麼可信的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