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名詞解釋:視覺偏好法
視覺偏好是指嬰兒注視具有某一特點目標的時間明顯超過注視其他目標的時間的現象。位於嬰兒上方的觀察者將嬰兒注視每一目標的時間記錄下來。如果嬰兒注視一種形狀較長,就可以假定,嬰兒喜歡這種形狀。
結果表明:出生不到2天至6個月的嬰兒都能夠辨別視覺圖案。嬰兒注視人的臉面、報紙和靶心圖的時間比注視無圖案的顏色刺激的時間長。
(1)偏好擴展閱讀
視覺偏愛法是由著名心理學家范茨創立的一種研究嬰兒知覺的方法技術。
他運用此方法的目的在於考察嬰兒能否在視覺上區分兩種刺激。即是否具有視覺分辨能力。在研究時,嬰兒平卧於小床上,並可以注視出現在小床上方的兩種刺激。
兩刺激呈現時其間具有一定的距離,使兒童的視線無法同時聚焦於兩個刺激,只有稍稍偏動頭部,某個刺激才能完整地投入視線中。研究者在實驗時,可以從這個特製裝置的上方向下觀察嬰兒眼中的刺激物映象。
一旦發覺嬰兒注視某側的刺激即按動相應一側的按鈕記錄嬰兒注視該刺激的時間。本方法的假設在於,如果兒童能夠在某個刺激物上注視了更長的時間,說明他對該刺激有所「偏愛」,也就表明他區分了這兩種刺激。
⑵ 偏好的含義和種類
偏好
[拼音] [piān hǎo,piān hào]
偏好是指效用理論的一個概念。是指決策人對收益和風險的態度。決策人對一方案或後果的偏好強烈程度,稱為偏好程度。偏好可分為以下三種:(1)厭惡風險型,即對等的收益和損失,只有當損失的概率小於1/2時,決策人才可能投資。(2)追求風險型,它是與厭惡型相反的類型。(3)相對風險中立型,即引入風險對決策人的偏好無明顯作用。
含義
偏好,是微觀經濟學的最基本的假設,它包括傳遞性、非飽和性、完全性三部分。是指消費者對商品或商品組合的喜好程度。消費者對商品的偏好可以根據某些客觀指標,也可以基於因心理感受而給出的主觀判斷。每一個消費者擁有一個特定的偏好,消費者基於偏好對商品做出主觀價值判斷,並據此對商品及其數量組合所帶來滿足程度的大小進行排序。
偏好生成原因:示範效應(環境的影響)
突發事件可改變或加強偏好(某突發事件給予一個改變或加強偏好的信號)
天生偏好(先天決定的偏好,比如對酒的偏好,有些人天生對酒精過敏等等)偏好-實質因素
偏好實際是潛藏在人們內心的一種情感和傾向,它是非直觀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於理性因素。偏好有明顯的個體差異,也呈現出群體特徵。
⑶ 誰能詳細解釋一下「字典式偏好」的意思
就是依次、挨個比較大小。如果第一個一樣再去比較第二個,依此類推。因為查字典就是依據第一個元素排序,再看第二個元素,所以這個偏好就叫做「字典式偏好」。
所以在微觀經濟學里講到字典序,也就是想用來說明不連續的偏好不能用連續的效用函數來表示。
許多事情,比如愛情,比如理想,都是字典式偏好。
通俗的來講,字典式偏好可以用一句話來表達:某某事情高於一切。在考慮完某某事情之後,才考慮其他的事情。
這是一種極其有趣的偏好形式,這種偏好集中反映了執念的力量。有趣的是,字典式偏好是沒有效用函數可言的,這大概也是理想和愛情較難分析的緣故吧。
⑷ 偏好是怎麼造成的!
偏好是指消費者按照自己的意願對可供選擇的商品組合進行的排列。偏好是微觀經濟學價值理論中的一個基礎概念。偏好是主觀的,也是相對的概念。偏好實際是潛藏在人們內心的一種情感和傾向,它是非直觀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於理性因素。
⑸ 偏好是什麼意思,"偏好"的漢語解釋
偏好 piān hào
意思是:特別喜愛、愛好。
如:在所有的色彩中,她偏好綠色。
⑹ 消費者偏好的消費者偏好的性質
序數效用理論在討論消費者行為時,通常對消費者偏好的性質,作了如下假定:
(一)完備性假定。 消費者總是可以比較和排列所給的不同商品的組合。換言之,對於任意兩個商品的組合A和B,消費者總是可以做出,而且也只能做出下列三種判斷的一種:對的A偏好大於B;或者對A的偏好小於B;或者對A和B的偏好相同。 比如說,面臨著兩籃水果,其中甲籃里有3隻蘋果5隻梨,乙籃里有4隻蘋果4隻梨,消費者應該能夠判斷:或者甲籃比乙籃好,或者乙籃比甲籃好,或者兩者不相上下。
(二)傳遞性假定。 傳遞性也是理性選擇必不可少的基本性質,而且,傳遞性假定比我們想像的要強。一般來講,人們對微小的差別會不介意。
(三)多比少好。在大多數的消費問題里,商品總是越多越好。這就是所謂「越多越好」的原則,即在其他狀況都一樣的條件下,某商品越多,消費者就感到越滿意。
經濟學家對消費者偏好提出的幾個基本假定:
1.偏好的完備性
偏好的完備性指消費者總是可以比較和排列所給出的不同商品組合。
2.偏好的非對稱性
偏好的非對稱性,又稱非飽和性。如果兩個商品組合的區別僅在於其中一種商品的數量不同,則消費者總是偏好於含有這種商品數量較多的那個商品組合。或者說,消費者對越多的商品其偏好越大,即消費數量越多,所獲滿足越大。
3.偏好的傳遞性
偏好的傳遞性是指,如果消費者對A的偏好大於B,對B的偏好大於C,那麼對A的偏好大於C。它保證了消費者的偏好是一致的。
4.偏好的單調性
偏好的單調性是指,如果一個消費組合所包含的每種商品的數量至少同另一個消費組合的一樣多,那麼,這個消費組合至少同另一個消費組合一樣好。
5.偏好的凸性
這里的凸性是指,在含有商品數量較多的商品組合和含有商品數量較少的商品組合之間,消費者總是寧可要前者而不要後者。它反映在無差異曲線的凸性上。
消費者偏好 某種商品的需求量與消費者對該商品的偏好程度正相關:如果其他因素不變,對某種商品的偏好程度越高,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多。
⑺ 經濟學中直接偏好和間接偏好怎麼區分
偏好,是微觀經濟學的最基本的假設,它包括傳遞性、非飽和性、完全性三部分。是指消費者對商品或商品組合的喜好程度。消費者對商品的偏好可以根據某些客觀指標,也可以基於因心理感受而給出的主觀判斷。每一個消費者擁有一個特定的偏好,消費者基於偏好對商品做出主觀價值判斷,並據此對商品及其數量組合所帶來滿足程度的大小進行排序。
一、顯示偏好原理
設消費者在價格為(p1,p2)時購買的商品束為(x1,x2),如果另一個商品組合(y1,y2)滿足如下條件:
p1x1+p2x2>=p1y1+p2y2 方程1
在這種情況下,若消費者總是在他能夠購買的商品束中選擇他最偏好的商品束,則一定有對(x1,x2)的偏好大於(y1,y2),即(x1,x2)是(y1,y2)的直接顯示偏好。
二、間接顯示性偏好
如果(x1,x2)是(y1,y2)的直接顯示偏好,同時(y1,y2)是(z1,z2)的直接顯示偏好,則(x1,x2)是(z1,z2)的間接顯示偏好。
⑻ 行為經濟學中對人的偏好是怎樣描述的
消費者偏好是指消費者對一種商品(或者商品組合)的喜好程度。消費者根據自己的意願對可供消費的商品或商品組合進行排序,這種排序反映了消費者個人的需要、興趣和嗜好。
某種商品的需求量與消費者對該商品的偏好程度正相關:如果其他因素不變,對某種商品的偏好程度越高,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多。
消費者偏好可以劃分為四種基本類型:
第一種類型:如果消費者的偏好不穩定又含糊的話,要提供給他們一個滿意的解決方案,以滿足其偏好是不可能的。
第二種類型:消費者知道自己沒有穩定、清晰的偏好,他們對供給的評估很有可能是建立在其外觀的吸引力上,而不是其是否真的符合他們(不牢固)的偏好。
第三種類型:這種類型的消費者可能最少。這類消費者有著穩定的消費偏好,這些偏好引導著他們的選擇,但是他們卻並沒有清楚地意識到偏好對他們消費選擇的驅動性。
第四種類型:這類消費者既有清晰的偏好,又對自己的偏好有足夠的了解,這使他們能正確判斷一種定製化供給是否真的符合他們的偏好。
⑼ 學習偏好有哪些
同的學者對學習風格的偏好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理論假設和界定。Reynolds等人(1992)提出的多維度的學習風格分類的概念模式認為,一個人獨特的學習風格偏好主要是由六個方面的特徵構成的:知覺偏好、物理環境需要、社會環境偏好、認知風格、最佳時間,以及動機和價值觀等。 1.知覺偏好 指學習者對視覺、聽覺和動覺的偏重程度。視覺型的學習者,對視覺刺激比較敏感,習慣通過「看」來學習,喜歡通過看書和記筆記來學習,而不適合老師的講授。聽覺型的學習者則對聽覺刺激敏感,喜歡通過聽和說來學習外語,不太關心具體單詞的寫法或句型結構,對語音、聲響和音樂的接受力和理解力強。動覺型學習者喜歡接觸、操作物體,喜歡通過動手操作、實驗來學習。 2.物理環境需要 指學習者對學習時的物理環境,如聲、光線和溫度等的偏好。例如,有的學習者學習時需要絕對的安靜,有的則喜歡在有背景音樂的環境中學習。 3.社會環境偏好 指學習者對學習時的社會環境的偏好。如有的人喜歡獨自一人學習,單獨工作時效率最高,與其他人在一起時則難以集中注意力;有的人則相反,喜歡和同伴一起學習,大家一起討論、交流時學習效率最高。 4.認知風格 指個體在對信息和經驗進行積極加工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個體差異,它是一個人在感知、記憶和思維過程中,經常採用的、受到偏愛的和習慣化了的態度和風格,與智力無關。如某些人在大部分的情境中反應迅速,而其他一些人傾向於多想想,作出反應要慢一些。不過這兩種類型的人可能對手頭的任務同樣在行。 5.最佳時間 指學習者學習時在時間節律方面的偏好,有些人早晨學習效果最好,有些人屬於「夜貓子」型的,喜歡在晚上或深夜學習。 6.動機和價值觀 指學習者對於學習興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動機水平差異等學習的態度、動機方面的特徵。
⑽ 顯示偏好與偏好有什麼區別
顯示是指有一定的趨勢可能有可能沒有 一般是沒有而偏好指已經對什麼食物有了超過其他同類事物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