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 包含哪些指標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是中國社科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發布的一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依據經濟、人民生活水平、環境、教育、科技、政府行政能力等指標。
城市競爭力研究會應用自主創立的GN評價指標體系,調查了包括港澳台地區在內的中國34個省級城市和295個地級市,根據經濟、社會、環境、文化四大系統及多項指標,作出城市競爭力的綜合評估,至2015年已連續13年發布相關排行榜。
『貳』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依據居住環境、生態環境等14項指標,對我國200個城市2006年度宜居狀況做了評估.
A、在我國的西北地區,這里位於內陸地區,氣候乾旱,降水較少,因此不利於城市的發展,故正確;
B、在西北地區的旅遊資源還算豐富,故不符合題意;
C、城市的建築是為了適應當地的環境,故不符合題意;
D、這里氣候乾旱,降水較少,因此生態環境脆弱,不利於城市的居住,故正確.
故選:AD.
『叄』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6》
這里有些相關的資料:http://www.srssn.com/ZhiChangFaZe/510310.html,打開就能看到。一共有2頁,希望可以幫到你,就找到這些了。望採納我的回答。
『肆』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的歷年報告
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北京連續四年位居第四,排名前三的仍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
2008年3月28日上午,《200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發布,這份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藍皮書是中國城市競爭力課題組第六次發布的年度報告,報告對全國200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進行定量研究和分析。
報告對52個最具競爭力的城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在8項影響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指標中,公共部門競爭力北京排在第一;人才本體競爭力前三名是香港、上海、北京;創新環境競爭力前三位是上海、香港、北京。
藍皮書分析,人才本體競爭力北京排在第三位,因為北京經濟發達,對人才的吸引力較大。藍皮書也指出,人才過度聚集會加劇地區間經濟的不平衡。
報告對一些城市提升競爭力的做法進行經驗提煉,遴選出10個年度最佳案例城市:東莞用製造業帶動城鄉一體發展;上海擔當著區域龍頭,此外,還有其他8個城市入選最佳。
綜合競爭力前十名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廣州、高雄、蘇州、杭州、天津
人才競爭力前十名香港、上海、北京、深圳、澳門、杭州、無錫、武漢、南京、大連
企業競爭力前十名佛山、上海、深圳、香港、東莞、寧波、杭州、南京、蘇州、中山
創新環境競爭力前十名上海、香港、北京、重慶、澳門、天津、深圳、廣州、杭州、廈門
生活環境競爭力前十名香港、深圳、北京、上海、廣州、東莞、澳門、廈門、杭州、哈爾濱
社會環境競爭力前十名上海、香港、北京、重慶、澳門、天津、深圳、廣州、杭州、廈門 2009年4月1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2009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發布暨中國城市競爭力研討會」。報告對全國294個地級以上城市綜合競爭力進行比較後排出了座次。
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廣州、青島、天津、蘇州、高雄。
綜合增長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鄂爾多斯、河源、清遠(三個城市並列)、鐵嶺、遼源、海拉爾、營口、通化、包頭、巴彥淖爾。
經濟規模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廣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東莞。
經濟效率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台北、香港、高雄、新竹、台中、澳門、深圳、東莞、東營、台南。
發展成本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海口、亳州、鄂爾多斯、基隆、台北、成都、高雄、三亞、延安。
產業層次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北京、香港、深圳、上海、台北、新竹、台中、高雄、澳門、台南。
生活質量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澳門、深圳、北京、台北、克拉瑪依、廈門、馬鞍山、新竹。
從總體來看,東南高西北低的格局未變,環渤海城市提升速度最快;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台灣四大區域分享中國城市競爭力前十名城市;特大城市壟斷城市體系高端,中等城市最具發展空間;95%的城市綜合增長率超過10%,內蒙古城市增長競爭力全國第一;中國城市發展水平內地省份江蘇最高。
在城市全球城市綜合競爭力方面,中國城市總體處在全球的中下水平,中國城市之間的競爭力差異巨大。中國競爭力最強的城市香港僅排在全球500個城市的第26名。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前10名城市有8個城市屬於中國,依次是包頭、呼和浩特、煙台、東莞、中山、惠州、濰坊、蕪湖。全球增長前50名的城市中,中國有40個。 2010年4月26日,中國社科院發布《2010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
報告對全國294個地級以上城市進行總體比較發現:中國競爭力最強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廣州、天津、高雄、大連、青島。
報告又對294城市中的56個重點城市的環境競爭力及其分項競爭力進行比較,並發布了《中國城市主要產業本體競爭力報告》:
主要產業本體競爭力:北京奪魁,副省級省會勢頭強勁,東南區域發展不平衡。競爭力前10名依次是:北京、東莞、上海、杭州、香港、重慶、武漢、成都、廣州、濟南。
建築業競爭力:「紹興模式」當仁不讓,區域分布平均。競爭力前10名依次是:紹興、重慶、杭州、成都、昆明、台州、濟南、武漢、北京、長沙。
製造業競爭力:東南區域優勢顯著,地級城市活力明顯。競爭力前10名依次是:東莞、上海、深圳、寧波、惠州、無錫、珠海、蘇州、杭州、中山。
物流服務業競爭力:北京最好,省會直轄市整體領跑。競爭力前10名依次是:北京、沈陽、上海、武漢、廣州、香港、徐州、南昌、太原、南寧。
消費性服務業競爭力:特區競爭優勢明顯,大陸地區北京一枝獨秀,其他城市提升空間巨大。競爭力前10名依次是:澳門、香港、北京、杭州、東莞、大連、上海、南京、武漢、長沙。
企業創新能力競爭力:江浙地級城市成績顯著,港澳地區仍有提升空間。競爭力前10名依次是:蘇州、紹興、南通、上海、北京、深圳、徐州、嘉興、寧波、揚州。
社會性服務業競爭力:東莞優勢領跑,京滬分居二三。競爭力前10名依次是:東莞、北京、上海、福州、蕪湖、天津、重慶、廣州、揚州、深圳。
生產性服務業競爭力:北京、東莞、香港優勢顯著,東南區域實力不俗。競爭力前10名依次是:北京、東莞、香港、福州、大連、上海、深圳、廈門、杭州、南寧。
科研機構競爭力:紹興榮膺榜首,東南區域整體實力強。競爭力前10名依次是:紹興、上海、北京、南通、蘇州、深圳、徐州、台州、成都、揚州。 2011年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天津、大連、長沙、杭州。
報告對城市競爭力指數構成指標的全國294個地級以上城市綜合競爭力進行分析和比較發現:
綜合增長競爭力:東北增速保持領先,東南實現較快恢復。前十名的城市:鄂爾多斯、鐵嶺、白山、遼源、營口、包頭、防城港、朝陽、白城、清遠。
經濟規模競爭力:城市總體水平上升,城市間差距增加。前十名的城市:上海、香港、北京、廣州、深圳、天津、重慶、佛山、台北、杭州。
經濟效率競爭力:內地的人均產出提升迅速,地均產出有待加強。前十名的城市:台北、香港、台中、高雄、新竹、澳門、東營、東莞、佛山、基隆。
發展成本競爭力:整體指數上升,沿海局部下降。前十名的城市:海口、三亞、亳州、香港、咸陽、台北、基隆、台南、常德、長沙。
產業層次競爭力:總體產業層次較低,內地提升較快.前十名的城市:北京、香港、上海、台北、基隆、深圳、高雄、新竹、台中、台南。
收入水平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台北、澳門、新竹、高雄、基隆、台南、、台中、上海、北京。
幸福感競爭力:我國城市居民整體上比較幸福,幸福感均值呈持續上升特徵;各城市居民的幸福狀態呈現逐漸收斂趨勢;經濟發達程度與幸福感的「倒U」趨勢已經顯現。幸福感指數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石家莊、臨沂、揚州、承德、濱州、萊蕪、鶴壁、包頭、北京、新竹。
按照城市競爭力的理論框架,報告對城市競爭力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對全國56個重點城市的12個原因性的分項競爭力進行比較發現:
人力資本競爭力:人才資源質量亟待提升,教育競爭力差距最大。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廣州、天津、武漢、杭州、南京、深圳、廈門。
金融資本競爭力:資本質量相對較高,融資體系期待完善。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蘇州、成都、天津、南京。
科學技術競爭力:城市間投入分化嚴重,區域發展相對失衡。前10名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蘇州、深圳、天津、成都、西安、杭州、紹興、武漢。
經濟結構競爭力:產業高級化程度低,在變革中快速前行。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蘇州、杭州、深圳、上海、紹興、福州、廣州、台州、揚州。
基礎設施競爭力:整體提升較快,區域發展失衡。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上海、廣州、北京、香港、天津、深圳、中山、青島、佛山、鄭州。
綜合區位競爭力:中國經濟重心向東移動,中心城市發展錦上添花。前10名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香港、廣州、重慶、哈爾濱、天津、深圳、武漢、長春。
生態環境競爭力:海濱城市固有優勢顯現,特大城市整體亟待提升。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杭州、廈門、蘇州、威海、珠海、深圳、揚州、紹興、煙台。
商業文化競爭力:整體表現良好,差距越來越小。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中山、寧波、香港、煙台、青島、深圳、杭州、廈門、合肥、常州。
經濟制度競爭力:市場發育度整體最好,經濟自由度差異最大。前10名城市依次是:泉州、煙台、常州、香港、中山、無錫、揚州、威海、紹興、蘇州。
政府管理能力競爭力:政府服務能力總體最好,政府創新能力有待提升。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澳門、上海、深圳、南京、廈門、杭州、北京、長沙、寧波。
企業管理能力競爭力:民營企業需大力支持,產品和服務質量不高。前10名城市依次是:杭州、香港、澳門、廈門、蘇州、青島、中山、上海、威海、佛山。
對外開放競爭力:區域開放不夠均衡,內外開放不夠協調。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東莞、深圳、上海、蘇州、廣州、北京、澳門、珠海、青島。 2012年5月21日在北京「2012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發布會「上。發布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
報告根據較為完善的指標體系和成熟的計量方法得出的研究結果,對2012年中國兩岸四地294個城市競爭力指數進行具體比較和格局分析發現:
2012年前10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台北、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天津、杭州、青島、長沙。分別被珠三角、環渤海、長三角、中部和台灣等5大區域分享,總體行政級別較高。2011年相比2010年前十名城市:總體差距有所縮小,位序變化劇烈。
2012年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前50名格局是:東部沿海占據7成,3成多為地級城市。佛山、蘇州和無錫居地級市前3名。2012年相比2011年前50名變化情況:中部城市數量增加,地級城市提升較快。副省級城市中2012年相比2011年提升位次最多是成都,上升了8位。省會城市中,南昌提升位次最多,為10位;地級市中,南通提升位次最多,為7位。
2012年城市競爭力的總體格局:東部城市整體強,西部城市個別強。東南地區城市整體競爭力排名較高,多集中在前100強。2012年相比2011年總體格局變化情況:城市間差距進一步縮小。
中國社科院《2012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國社科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發布的一個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依據經濟、人民生活水平、環境、教育、科技、政府行政能力等指標。
城市競爭力排名30強名單:
01-10 香港 台北 北京 上海 深圳 廣州 天津 杭州 青島 長沙
11-20 大連 佛山 澳門 蘇州 無錫 沈陽 成都 高雄 南京 東莞
21-30 武漢 寧波 鄂爾多斯 濟南 合肥 包頭 常州 基隆 東營 廈門
和諧城市
該報告顯示,在和諧城市競爭力排名中,除了香港與澳門位列冠亞軍,「北上廣」均沒有進入前10位。其中,北京排第14位、廣州第19位、上海第21位。
該課題組成員楊傑介紹,和諧城市的比對中,指標包括戶籍制度、行政透明度、社會安全等。他解釋,「北上廣」未進前10,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這3個城市的戶籍制度比中小城市嚴格很多,中小城市基本完全放開了戶籍制度。
「從人和人之間機會平等的角度來說,戶籍制度越嚴格說明人和人之間的機會平等越差,機會不平等可能對和諧的程度影響比較大。」楊傑說。
另一方面,他表示,社會犯罪率和經濟發展水平有正相關關系,北上廣這些大城市犯罪率相對高一些,這對整體和諧程度的影響比較大。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經濟增長較快的直轄市天津排在第133位,重慶排在第210位。報告認為,這說明經濟的發展並不會必然帶來社會的和諧。 2013年5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2013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
報告首次使用宜居、宜商、和諧、生態、知識、城鄉一體化、信息和文化等8個方面68個客觀指標,構建了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即未來競爭力指數。 藍皮書專家表示,把宜居作為城市的基本和首要功能,推動城市協調、和諧、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競爭力。
藍皮書顯示,北京的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第六,可持續競爭力排名第四。在可持續競爭力分項中,北京的知識城市競爭力排名第一,宜商城市競爭力指數排名第二。但是在宜居城市排名中卻位列第74位。
藍皮書指出,2012年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港澳台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環渤海地區三分天下。其中北京可持續競爭力排名第四,排名前三的分別為:香港、上海和深圳。
城市競爭力部分項目排名(前10名)
可持續
香港、上海、深圳、北京、廣州、澳門、杭州、青島、無錫、濟南
綜合經濟
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廣州、北京、蘇州、佛山、天津、澳門
宜居
香港、澳門、無錫、常州、珠海、蘇州、威海、海口、鎮江、中山
宜商
香港、北京、上海、廣州、佛山、蘇州、深圳、武漢、青島、杭州
和諧
香港、澳門、濟南、西安、深圳、青島、威海、大連、廈門、寧波
生態
澳門、香港、南昌、隨州、上饒、黃山、景德鎮、煙台、九江、廣州
知識
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南京、杭州、廣州、天津、武漢、大連 2014年5月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社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2》發布會在京舉行。 藍皮書主題為「滬蘇浙皖,一個世界超級經濟區已經浮現」。
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
前10位: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廣州、北京、蘇州、天津、佛山、澳門
宜居城市前10:
珠海、香港、海口、三亞、廈門、深圳、舟山、無錫、杭州、上海
生態城市競爭力前十名:香港、黃山、澳門、鄂爾多斯、十堰、揚州、南寧、咸寧、大連、三明
『伍』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的製作依據
報告從全球、國家、區域、省區和重點城市等不同層面,從城市規模、行政等級和發展階段等不同視角,從城市競爭力構成的不同方面,來分析中國城市競爭力格局。
具體排名是根據較為完善的指標體系和成熟的計量方法得出的研究結果,對中國兩岸四地294個城市競爭力指數進行具體比較和格局分析來進行城市排名。
『陸』 本人需要最新的"大陸城市綜合排名",只需要前二十名的!
網路有問過 http://post..com/f?kz=100258437
2006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4》今天上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該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倪鵬飛博士牽頭,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首度攜手,南開、清華、北大、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和台灣政治大學等著名高校和地方科研院所近百名專家聯合完成。
報告首次將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的9個城市同時加入到研究體系中;報告展開了國內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品牌提煉,將中國200個城市的核心優勢,提煉成品牌;報告首次將反映科技創新的結構指標加入城市競爭力的顯示性指標中。報告將「樓市:城市中國的晴雨表」作為年度主題。報告同時對城市競爭力的背景基礎100個國家或地區競爭力和15個城市群競爭力進行了比較研究。該報告近日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並在全國發行。
報告對中國200個城市綜合競爭力進行了計量和比較,前20強依次是:香港、台北、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高雄、澳門、新竹、基隆、杭州、寧波、蘇州、台南、天津、廈門、大連、無錫、沈陽、青島。
報告發現:
競爭格局層次分明。由強到弱依次是港澳台、東部沿海、中部、東北、西部,呈明顯的雁陣格局。東部沿海五區域強弱依次為長三角、珠三角、山東半島、海峽西岸、京津冀;
競爭格局迅速變化。中國內地城市競爭力飛速提升,台灣地區競爭力增長緩慢。中國內地的中部、東北以及西部的部分城市競爭力提高迅速;但整體上,東西南北差距在擴大。
競爭格局短期波動。受房地產過熱和宏觀調控的影響,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依靠高投資和房價過高的個別城市競爭力有所下降。
競爭格局區域有別。東部過去快速增長的製造業城市,目前資源、要素和技術的面臨困境;東北、中西部龍頭武漢、沈陽、長沙、成都、重慶等城市綜合優勢開始發力,但中小城市與龍頭城市距離拉大。
報告同時對最具綜合競爭力前60名城市的8個分項競爭力進行計量和分析。其中,
(1)人才本體競爭力前20位的城市分別是:香港、台北、高雄、新竹、上海、台中、北京、深圳、廣州、基隆、無錫、台南、寧波、杭州、武漢、蘇州、沈陽、珠海、溫州、中山。
(2)企業本體競爭力前20位的城市分別是:香港、高雄、台北、台中、新竹、佛山、深圳、台南、廣州、基隆、大慶、廈門、蘇州、上海、中山、珠海、寧波、常州、蕪湖、青島。
(3)產業本體競爭力前20位的城市分別是:北京、香港、上海、深圳、廣州、重慶、天津、成都、長沙、台北、海口、武漢、福州、杭州、鄭州、台州、濟南、南昌、高雄、西安。
(4)公共部門競爭力前20位的城市分別是:台北、香港、高雄、台中、上海、台南、北京、新竹、基隆、廣州、廈門、深圳、珠海、佛山、蘇州、大慶、南昌、武漢、杭州、大連。
(5)生活環境競爭力前20位的城市分別是:台北、深圳、高雄、香港、北京、新竹、基隆、上海、台中、廣州、澳門、台南、珠海、廈門、杭州、昆明、大連、成都、長沙、中山。
(6)商務環境競爭力前20位的城市分別是:香港、廣州、高雄、上海、無錫、台北、珠海、蘇州、廈門、深圳、台中、寧波、青島、成都、威海、紹興、台南、大連、杭州、揚州。
(7)創新環境競爭力前20位的城市分別是:香港、台北、高雄、深圳、新竹、廈門、上海、北京、珠海、無錫、廣州、武漢、佛山、杭州、台中、蘇州、成都、台南、青島、大連。
(8)社會環境競爭力前20位的城市分別是:香港、台南、基隆、新竹、台中、高雄、台北、無錫、揚州、澳門、南通、蕪湖、威海、珠海、紹興、沈陽、大連、徐州、煙台、南昌。
該年度報告仍然採用模糊曲線的方法,分析競爭力對綜合競爭力的貢獻彈性,影響城市競爭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城市人才和市民素質,其次是城市產業;報告通過60個城市近6000個居民54個問題的問卷調查發現:表現最差的五個方面是:市民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城市特權對機會均等的破壞難度,城市城鄉社會保障的差距,城市城鄉公共服務的差距,城市醫療收費合理性。
報告建議: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立以提升區域競爭力為中心的區域政策,支持東部地區要走向世界,建立強大的國際競爭力;援助中西部地區城市發展和競爭能力建設;加強對中等城市支持,提升中等城市競爭力和帶動力。今後城市主要要完善醫療、教育、住房、交通等事業,改善生活環境,提高市民素質;改善商務環境,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城市能級,服務區域和農村;營造創新環境,建設國家或區域自主創新的基點和龍頭,支撐國家參與國際競爭,同時帶動區域和農村發展;加快公共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宜居的家園。
報告對中國15個城市群競爭力進行了比較,其強弱依次是: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半島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徐州城市群、武漢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哈爾濱城市群、關中城市群、長春城市群、合肥城市群。
報告利用自己的框架和方法,對全球100個國家和地區競爭力進行了比較,發現:進入前十位的國家和地區依次是: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荷蘭、愛爾蘭、加拿大、義大利、比利時;中國內地排在34位;中國香港排在第11位。報告分析中國勢如破竹的競爭優勢,無法迴避的競爭劣勢,四面埋伏的競爭環境,提出了突出重圍的全球共贏戰略。
報告發現:房地產業規模大的城市,其競爭力也較強;競爭力較強的城市的房地產價格會比競爭力弱的城市的房地產價格高,但過高的房地產價格也會影響城市競爭力的增強。
報告提出判斷房地產健康程度的標准並發現:35個大中城市,多數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不健康。總體房地產市場健康的城市只有7個,不健康的有21個,很不健康的城市有7個。
報告通過對50個樣本城市經濟、社會的綜合評價和計量得出住宅、商業、工業房地產投資潛力。本年度報告對內地35個大中城市進行調查和計量發現其房地產市場化程度,得到基本結論:35個重點城市房地產市場基本實現市場化,但離完全市場化還有很大差距。
報告指出,個別城市的房地產:人力市場,工資拖欠。土地市場,強征強辦。銷售市場,秩序混亂。金融市場,潛藏隱患。中介市場,坑蒙拐騙。租賃市場,發展緩慢。物業市場,糾紛不斷。宏觀市場,泡沫隱現。
報告指出城市房地產在六大體繫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正規市場不規范,黑市交易比例高;法制體系不健全,司法執行不牢靠;監管體系不恰當,監管執行不得力;住房保障不完善,公共服務不到位;稅費結構不合理,稅費種類不簡明;調控手段不經濟,調控部門不配合。
報告提出:促進房地產健康發展需要解決的六大體系問題。擴大和規范正規市場,建立完整有機的市場體系。
推進房地產的市場化,建立完善可靠的法制體系。
改革房地產監管機構,建立順暢有力的監管體系。改進政府參與經濟的方式,完善住房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開征物業稅,建立公平合理的稅費體系。
建立房地產政策協調機構,建立統一靈活的調控體系。
『柒』 2010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
城市競爭力大排名
最具競爭力前10名: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廣州、天津、高雄、大連、青島
生活環境競爭力前10名:北京、上海、香港、廣州、武漢、南京、重慶、澳門、西安、杭州人才本體競爭力前10名:香港、北京、深圳、天津、上海、澳門、杭州、中山、東莞、武漢
公共部門競爭力前10名:上海、北京、紹興、香港、深圳、重慶、杭州、澳門、南通、天津創新環境競爭力前10名:上海、北京、深圳、香港、廣州、天津、大連、長沙、寧波、東莞
生活環境競爭力各項排行
居住條件:東莞、台州、泉州、杭州、中山、南寧、嘉興、柳州、紹興、溫州購物環境:香港、北京、廈門、上海、廣州、杭州、深圳、澳門、福州、天津出行設施:北京、香港、上海、深圳、東莞、廣州、杭州、中山、長沙、成都教育環境:重慶、廣州、北京、武漢、南京、上海、西安、濟南、成都、哈爾濱保健娛樂:澳門、北京、東莞、昆明、沈陽、福州、杭州、武漢、泉州、包頭生態環境:深圳、香港、南京、廈門、威海、無錫、青島、蘇州、澳門、大連
競爭力•區域排名
環渤海地區北京排第一
報告中的環渤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2個直轄市,河北、山東2個省份,共計30個城市。
在六大區域的總體比較中,環渤海地區的綜合競爭力平均指數為0.489,排在全國第2名。在該區域30個城市中,綜合競爭力前3名的城市分別是:北京、天津、青島,北京排在第一位。
『捌』 1月24日發布的中國保險業藍皮書中國保險業競爭力報告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不少地區、部門和行業相繼發表了許多藍皮書,主要反映其情況、成就等,有的還提供了政策建議。如中國保監會發布的《中國保險業發展藍皮書(2004-2005)》,中華環保聯合會2006年公布的《中國環保民間組織發展狀況藍皮書》等。
金融藍皮書
房地產藍皮書
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
中國政府創新藍皮書
法治藍皮書
中國地方政府規模與結構評價藍皮書
中國網路視頻藍皮書
中國低碳經濟藍皮書
中國就業藍皮書
中國旅遊經濟藍皮書
中國社會藍皮書
中國租賃藍皮書
中國年度就業藍皮書
中國會議藍皮書
中國海洋經濟藍皮書
大學生就業藍皮書。
『玖』 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的2010年報告
2010年7月14日上午,中國社科院在南京發布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報告根據經濟增長、跨國公司指數、使用綠色GDP規模等6大指標,編制了全球500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排名。
這500個城市的排名中,中國的3個城市入選了前50強,分別是上海、台北和香港。北京的綜合競爭力排在第59名,這比去年的第66名有所提升。
報告指出,包括北京在內的中國城市的整體競爭力接近世界中等水平,特別是在國際影響力、跨國公司指數方面,北京已超世界城市巴黎。 報告指出,中國整體城市競爭力接近世界中等水平,競爭力提升領跑世界。
中國共有69個城市進入全球500強城市,香港憑借其強大的國際競爭力進入全球前10,上海、台北、北京分列全球第37、38、59位。09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北京排名為第66,與去年相比排名略有上升。在全球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前10名的城市中,紐約、倫敦、東京、巴黎4個世界城市佔據了前四位。 在跨國公司指數排名中,前10城市的人口規模都比較大,都達到500萬人以上,紐約、東京、倫敦、巴黎這4個世界城市進入。跨國公司指數主要是根據跨國公司總部數量和所具有的能力等來進行排名的,城市擁有的跨國公司的數量越多、級別越高,排名也就越靠前。
在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和交通條件大為改進的背景下,跨國公司總體上還是考慮落戶全球、國家或區域的中心城市。近年來,跨國公司越來越多地到中國設廠、投資,尤其是國內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北京的國際化程度在不斷加深。報告指出,從經濟規模來看,中國的城市整體優勢明顯提升,排名高居世界中游。前10城市依次為: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台北、天津、佛山、東莞、南京。
其中,北京的經濟規模在全球排名為第16位。在國際影響力方面,北京排在第6位。報告指出,從投入的角度,將全球城市競爭力構成分為:企業素質、當地要素、當地需求、內部結構、公共制度、全球聯系6個大類,利用50個指標數據,編制全球500個城市的要素環境指數。 1紐約
2倫敦
3東京
4巴黎
5芝加哥
6舊金山
7洛杉磯
8新加坡
9首爾
10 香港 1紐約
2東京
3新加坡
4倫敦
5香港
6 北京
7巴黎
8上海
9莫斯科
10 首爾 1紐約
2倫敦
3巴黎
4東京
5香港
6新加坡
7首爾
8 北京
9阿姆斯特丹
10布魯塞爾 1紐約
2東京
3新加坡
4倫敦
5香港
6 北京
7巴黎
8上海
9莫斯科
10 首爾
『拾』 GDP萬億城市競爭力報告里哪些城入圍「萬億俱樂部」
中國已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雖然對GDP的考核趨於淡化,但是這個指標仍很關鍵。GDP達到1萬億元,被認為是衡量一個城市經濟活躍度的重要指標。經濟研究院分析師通過對2017年中國城市GDP總量進行計算,發現在2016年「萬億GDP俱樂部」12名成員的基礎上,長沙和無錫成為新晉者。
中國已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雖然對GDP的考核趨於淡化,但是這個指標仍很關鍵。GDP達到1萬億元,被認為是衡量一個城市經濟活躍度的重要指標。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通過對2017年中國城市GDP總量進行計算,發現在2016年「萬億GDP俱樂部」12名成員的基礎上,長沙和無錫成為新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