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炎黃春秋網站
擴展閱讀
分析家股票軟體60 2025-07-08 08:58:05
在哪裡買上市公司股票 2025-07-08 08:58:01
600383資金流向 2025-07-08 08:54:21

炎黃春秋網站

發布時間: 2021-11-14 16:26:16

A. 從炎黃時代到春秋戰國有名的歷史戰爭

阪泉之戰(炎黃),逐鹿之戰(黃帝蚩尤),鳴條山之戰(商滅夏),帝辛征夷,牧野之戰(周滅商),成王平叛,齊魏桂陵之戰,齊桓公伐楚,宋楚之戰,晉楚城濮之戰,秦晉餚之戰,晉楚中原拉鋸,吳越爭霸,合縱攻秦,燕齊之爭,三晉互相攻擊,秦皇掃六合

B. 中國最早是炎黃,或春秋。韓國和美國最早是什麼朝代

哥們,這個問題有點奇怪呀。中國的朝代要排序的話,炎黃應該算是上古時期,中國第一個統一的朝代是夏朝,以後依次是,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朝,之後是民國,然後就是現在的大天朝了。至於韓國古時候沒有和朝鮮分裂,是中國的小弟,最早的朝代應該是高句麗,之前都是隸屬於天朝的郡縣,之後相當於附屬國。至於美國,並沒有朝代之分,美國從成立之初就一腳踏進了資本主義社會,一直到今天。

C. 軒轅春秋的軒轅春秋論壇簡介

軒轅春秋文化論壇是一家中文精品文化論壇。
論壇創立於2003年8月20日,本著建立一個最好的中文精品論壇的目標,不斷完善自身質量以提高品位,努力弘揚國粹、擴大中華文化的網路影響力。
軒轅春秋文化論壇的定位:2007年,軒轅春秋文化論壇建設了自己門戶站,實現了門戶論壇一體化。同時論壇繼續傳統雙線模式,保留了電信及網通兩個登陸地址,迎合不同型號上網用戶的速度需求,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除此以外,軒轅春秋擁有個人空間(BLOG)及交友頻道等多元化、人性化服務。務求讓所有來到軒轅春秋的朋友在學有所益同時,感覺賓至如歸,目前有注冊會員將近42萬。 軒轅春秋文化論壇的整體版塊劃分及具體功能:除不斷完善軒轅春秋的社區系統以外,軒轅春秋文化論壇在版面結構上也在不斷完善。目前軒轅春秋文化論壇擁有:
1、軒轅史話(中國及世界范圍內的歷史、時政討論區)
炎黃春秋、我思我在(子論壇:法律探討)、世界風雲、三國史話、軒轅茶座。
2、春秋文藝(古今各種文學體裁的創作及討論)
古典小說、詩詞歌賦、現代文藝、韋編三絕、對聯雅座(子論壇:藏經閣、滴翠亭)、雙七鍾社、笑書神俠、轅門射虎(子論壇:虎帳點兵)。
3、游戲人生(游戲熱評)
軒轅工會、英雄史詩、運籌帷幄(子論壇:人間五十年)、步步為營、遊行天下(子論壇:游戲貼圖)。
4、軒轅工作室(軒轅原創MOD區)
精忠報國岳飛傳(子論壇:《精忠報國岳飛傳》製作組)、曹操傳MOD作品交流(子論壇:興唐傳·瓦崗山異聞錄、 楊家將、呂布傳、三國無雙戰略版)、曹操傳MOD製作交流、金庸群俠傳MOD交流、風化錄、設計與修改。
5、怡情歲月(影音、美術、體育、生活等各式休閑話題)
影音經典、動漫先鋒、繪畫攝影、情感軒轅、衣食住行、體壇動力、談股論金、水泊軒轅。
6、參政議政(論壇事務處理,新手指南)
迎賓閣(鴻臚寺隸屬於迎賓閣的一個外交專用子區)、登聞鼓。
共設六大功能版區,三十餘個版塊。

D. 關於中國政治的網站 可以發我qq郵箱里 707939383

極左:烏有。之鄉
極右:炎黃。春秋
偏右:鳳凰網(略偏),凱迪社區(很偏),選舉治理網
愛國:鐵血
中立、客觀、公正:聯合早報網,人民網(不過有些帖子偏官方了,你要有分辨的能力)

E. 有沒有什麼好看點的歷史雜志

1、《國家人文歷史》:

《國家人文歷史》是由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的一份集事實政論與人文歷史於一體的資訊類雜志,刊物依託人民日報特有的時政優勢和豐富的報道資源,以「讀時事歷史,攬天下風雲」為宗旨,立足時事,鉤沉歷史,縱橫中外。

2、《歷史研究》:

主要發表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世界史、史學理論、史學史、各種專業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還刊登史學研究動態、讀史札記和史學著作評論等。百家爭鳴、實事求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中國和世界歷史。

3、《炎黃春秋》:

以史為主的綜合性紀實月刊。該刊旨在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團結炎黃子孫,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欄目有特稿、一家言、群言堂、他山石、親歷記、求實篇等。

4、《歷史評論》:

以古代史為主,發掘中國歷史上那些有趣的、讓人忍俊不禁又引發深思的故事,為讀者提供一份輕松與知識並重的歷史讀物,完全不同於傳統歷史雜志的閱讀盛宴。為更廣大的讀者打造一份"最好看的歷史讀物"。

5、《探索歷史》:

《探索歷史》以精彩的原創歷史故事、驚險的探險故事、幽默風趣的漫畫等形式,向兒童傳遞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介紹世界各地的歷史。 旨在培養少年兒童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長知識和智慧。

F. 聶輝華的個人作品

聶輝華、張雨瀟,2015,《 分權、集權與政企合謀》,《世界經濟》,第6期Jia, Ruixue, Huihua Nie, 2015, 「Decentralization, Collusion and Coalmine Death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forthcoming
Zhang, Yuxiao, Mingyue Fang, Ting Jiang, and Huihua Nie, 2015, 「Contractual Hazard, Political Hazard and FDI Ownership Structure i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in China」,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forthcomingJiang, Ting, and Huihua Nie, 2014, 「The Stained China Miracle: Regulation, Corrup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Economics Letters,123(3): 366-369
Nie, Huihua, Minjie Jiang, and Xianghong Wang, 2013,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Cycle: Evidence from Coalmine Accidents in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41(4): 995-1011
Nie, Huihua, and Jinbo Li, 2013, 「Coll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 New Perspective on China Mode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 1(2): 18-39
楊瑞龍、王元和聶輝華,2013,《「准官員」的升遷機制——來自中國央企的證據》,《管理世界》,第3期,23-33
Li, Jinbo, Huihua Nie, 2012, 「Confucian Filial Piety, Economic Growth and Divergence among Civilization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33(4): 69-88
聶輝華,2012,《最優農業契約與中國農業產業化模式》,《經濟學季刊》,第12卷,第1期,313-330
聶輝華、江艇和楊汝岱,2012,《中國工業企業資料庫的使用現狀和潛在問題》,《世界經濟》,第5期,142-158
李金波、聶輝華,2011,《儒家孝道、經濟增長與文明分岔》,《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41-55
聶輝華、賈瑞雪,2011,《中國製造業企業生產率與資源誤置》,《世界經濟》,第7期,27-42
聶輝華、蔣敏傑,2011,《政企合謀與礦難:來自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證據》,《經濟研究》,第6期,146-156
Huihua Nie, Mingyue Fang and Tao Li, 2010, 「China』s Value-added Tax Reform, Firm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5(3): 445-463
方明月、聶輝華、江艇和譚松濤,2010,《中國工業企業就業彈性估計》,《世界經濟》,第8期,3-16
李金波、聶輝華和沈吉,2010,《團隊生產、集體聲譽和分享規則》,《經濟學(季刊)》,9(3): 941-960
聶輝華、方明月和李濤,2009,《增值稅轉型對企業行為和績效的影響——以東北地區為例》,《管理世界》,第5期,17-24
聶輝華,2008,《制度均衡:一個博弈論的視角》,《管理世界》,第8期,158-167
聶輝華、譚松濤、王宇鋒,2008,《創新、企業規模和市場競爭——基於中國企業層面面板數據的證據》,《世界經濟》,第7期,57-66
楊其靜、聶輝華,2008,《保護市場的聯邦主義及其批判:基於文獻的一個思考》,《經濟研究》,第3期,43(3): 99-114
聶輝華,2008,《契約不完全一定導致投資無效率嗎?——一個帶有不對稱信息的敲竹杠模型》(博士論文Part II),《經濟研究》,第2期,43(2): 132-143
聶輝華、李金波,2006,《政企合謀與經濟發展》,《經濟學(季刊)》,6(1): 75-90
聶輝華,2006,《取消農業稅對鄉鎮政府行為的影響——一個多任務委託代理模型》,《世界經濟》,第8期,71-78
楊瑞龍、聶輝華,2006,《不完全契約理論:一個綜述》(博士論文Part I),《經濟研究》,第2期,41(2) : 104-114
聶輝華,2004,《交易費用經濟學:過去、現在和未來》,《管理世界》,第12期,146-153
聶輝華,2003,《企業:一種人力資本使用權交易的粘性組織》(碩士論文Part II),《經濟研究》,第8期,39(8): 64-69 聶輝華、李翹楚,2013,《中國高房價的新政治經濟學解釋——以「政企合謀」為視角》,《教學與研究》,第1期。
聶輝華、鄒肇芸,2012,《中國應從「人口紅利」轉向「制度紅利」》,《國際經濟評論》,第6期
Wang, Xianghong, and Huihua Nie, 2012, 「The Impact of Collective Wage Agreements in China: A Firm Level Study」, Labor and Employment Relations Association (LERA), Proceedings of the 64th Annual Meeting, p92-102
尹振東、聶輝華、桂林,2011,《垂直管理與屬地管理的選擇:政企關系的視角》,《世界經濟文匯》,第6期
聶輝華,2011,《對中國深層次改革的思考:不完全契約的視角》,《國際經濟評論》,第1期
聶輝華,2011,《不完全契約理論的轉變》,《教學與研究》,第1期
方明月、聶輝華,2010,《中國工業企業規模分布的特徵事實》,《產業經濟評論》,第2輯
方明月、聶輝華,2008,《企業規模決定因素的經驗考察》,《南開經濟研究》,第6期
聶輝華、李金波,2008,《資產專用性、敲竹杠和縱向一體化——對費雪車身-通用案例的全面考察》,《經濟學家》,第4期
聶輝華等,2008,《競爭還是產權?——對國有企業激勵機制的經驗考察》,《教學與研究》,第1期
聶輝華、李文彬,2006,《什麼決定了企業的最佳規模?》,《河南社會科學》,第4期
聶輝華,2005,《企業布局腦體分離法》,《商界-中國商業評論》,第3期
聶輝華,2005,《新制度經濟學中不完全契約理論的分歧與融合》,《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1期
李海艦、聶輝華,2004,《論企業與市場的相互融合》,《中國工業經濟》,第8期
聶輝華,2003,《企業的本質:一個前沿綜述》,《產業經濟評論》,第2卷第2期(12月),(碩士論文Part I)
李海艦、聶輝華,2003,《現代企業的腦體產業分離發展》,《中國經貿導刊》,第15期
李海艦、聶輝華,2002,《全球化時代的企業運營——從腦體合一走向腦體分離》,《中國工業經濟》,第12期
李海艦、聶輝華,2002,《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及其戰略選擇》,《中國工業經濟》,第9期
聶輝華,2002,《新興古典分工理論與欠發達區域的分工抉擇》,《經濟科學》,第3期
聶輝華、李海艦,2002,《關於西部大開發若干觀點的評析》,《中國工業經濟》,第2期
聶輝華,2002,《與OECD比,我們還要走多遠?》,《改革與理論》,第1期
聶輝華,1999,《需求不足,責任不在百姓》(本科2年級),《經濟學家》,第3期 《 跟<西遊記>學創業》,聶輝華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
聶輝華,《政企合謀與經濟增長:反思「中國模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參與編寫《中級微觀經濟學》之「寡頭廠商的策略行為」、「信息經濟學」和「企業理論附錄」三部分,劉鳳良、周業安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聶輝華、毛學峰,《從流通體制透視農產品漲價現象》,收入《中國通貨膨脹新機制研究》,劉元春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聲譽、契約與組織》,聶輝華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規制與發展》(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法]讓-雅克 拉豐著,聶輝華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公司財務和治理機制:美國、日本和歐洲的比較》,[美]唐納德·H·邱主編,楊其靜、林妍英、聶輝華和林毅英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2005年
《企業理論:現代觀點》之第二、三、四章,楊瑞龍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北京為什麼實行無效率的車牌搖號政策?》,與黨力、唐志伯合作,《經濟學家茶座》,2013年(總第60輯)
《大數據時代亟須建立小微企業資料庫》,與劉鷹、劉小玄合作,《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6月19日A06版
《如何管理豬八戒這樣的馬屁精?》,《經濟學家茶座》,2012年第4輯(總第58輯)
《唐僧為什麼不授權給孫悟空?》,《經濟學家茶座》,2012年第3輯(總第57輯)
《西天取經的履約機制》,《經濟學家茶座》,2012年第2輯(總第56輯)
《關於上訪的四個故事》,《經濟學家茶座》,2012年第1輯(總第55輯)
《大學校長和書記如何實現「黃金搭檔」?》,與張彧、蔣敏傑合作,《經濟學家茶座》,2011年第4輯(總第54輯)
《哈佛導師的武林大會》,《經濟學家茶座》,2011年第3輯(總第53輯)
《中國改革:從摸石頭過河到架橋梁過河》,《炎黃春秋》,2011年第11期
《不應對教師採取雙重標准》,《科學時報》,2011年9月8日A1版
《校長和書記:誰是大學的「一把手」?》,與蔣敏傑、張彧合作,《經濟學家茶座》,2011年第2輯(總第52輯)
《減少礦難的關鍵在於改革幹部績效考核制度》,與李金波合作,《中國紀檢監察報》,2011年7月14日第四版
《限購令難以遏制房價漲勢》,與李翹楚合作,《金融管理與研究》增刊《企業理財》,2011年7月
《復雜的理論也很有趣》,《經濟學家茶座》2011年第一輯(總第51輯)
《國企應成為糾正市場失靈的良葯》,《國企》,2011年3月
《不完全契約理論的來龍去脈》,《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2月24日,第11版
《產權不清,科斯不靈》,《經濟學家茶座》2010年第六輯(總第50輯)
《哈特: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哈佛教授》,《經濟學家茶座》2010年第五輯(總第49輯)
《為什麼「中國製造」在美國更便宜?》,《經濟學家茶座》2010年第四輯(總第48輯)
《沒有架子的哈佛教授》,《經濟學家茶座》2010年第三輯(總第47輯)
《在哈佛感受「以生為本」》,《經濟學家茶座》2010年第二輯(總第46輯) 《政府選擇性執法與公民被迫維權》,《21世紀經濟報道》2009年12月
《斬斷政企合謀的利益鏈條》,《21世紀經濟報道》2009年11月
《「釣魚執法」彰顯政府治理結構錯位》,《21世紀經濟報道》2009年10月
《中國版「常春藤聯盟」流於形式》,《21世紀經濟報道》2009年10月
《威廉姆森:「交易費用」如何可證偽》,《21世紀經濟報道》2009年10月
《如何避免對下屬賞無可賞?》,《經濟學家茶座》2008年第五輯(總第37輯)
《窮人和富人的競爭》,《經濟學家茶座》2008年第三輯(總第35輯)
《醫生比經濟學家更高尚嗎?》,《經濟學家茶座》2008年第二輯(總第34輯)
《權威教材會不會破壞學生的創造力?》,《經濟學家茶座》2008年第一輯(總第33輯)
《用明線規則完善勞動合同法》,《西部論叢》2007年第12期
《十年鄉村》,《經濟學家茶座》2007年第六輯(總第32輯)
《什麼才是和諧社會?》,《經濟學家茶座》2007年第五輯(總第31輯)
《誰在搞臭中國經濟學家?》,《經濟學家茶座》2007年第四輯(總第30輯)
《學好經濟學對研究生找工作有用嗎?》,《經濟學家茶座》2007年第三輯(總第29輯)
《姓什麼會影響你成為經濟學家嗎?》,《經濟學家茶座》2007年第二輯(總第28輯)
《為什麼中國人多經驗而少理論?》,《經濟學家茶座》2007年第一輯(總第27輯)
《交友的境界和博弈的均衡》,《經濟學家茶座》2006年第四輯(總第26輯)
《質疑央企市場化考核》,《人力資源》2006年12月(總第241期)
《大陸高校:沒有一流待遇,哪有一流水平?》,《經濟學家茶座》2006年第三輯(總第25輯)
《政府應從制度上為農民分散市場風險》,《中國改革報》2006年8月17日
《從人間消失的一億女性》,《經濟學家茶座》2006年第二輯(總第24輯)
《再論「三個和尚沒水喝」》,《經濟學家茶座》2006年第一輯(總第23輯)
《旅遊業越好,教育業越差?》,《經濟學家茶座》2005年第四輯(總第22輯)
《報紙為什麼不免費發送?》,《經濟學家茶座》2005年第三輯(總第21輯)
《挑戰所羅門國王的智慧》,《經濟學家茶座》2005年第二輯(總第20輯)
《道德:經濟學的「黑洞」》,《經濟學家茶座》2004年第4輯,總第18輯
《王小石事件:憑什麼讓證監會背黑鍋?》,新華社《環球》2004年第24期(新華網、新浪網轉載)
《上海磁懸浮:將做秀進行到底》,新華社《環球》2004年第23期(日本經濟產業研究所網站日文轉載)
《江南日記》,《經濟學消息報》2004年11月19日(No.620)第四版
《「劉翔讀博」與「李約瑟之謎」》,新華社《環球》2004年第22期(新華網、搜狐網轉載)
《「上海辦證」與傳媒造假》,新華社《環球》2004年第21期(新華網、新浪網轉載)
《史美倫:制度先遣者的代價》,新華社《環球》2004年第20期(新華網、新浪網轉載)
《理性看待「郎咸平事件」》,新華社《環球》2004年第19期(新華網、新浪網轉載)
《統計與貓》,新華社《環球》2004年第18期
《定價的學問》,《經濟學消息報》2004年8月27日(總第608期)
《童年的夢》,《經濟學家茶座》2004年第3輯(卷首語),總第17輯
《一個大陸學生心中的楊小凱》,《經濟學家茶座》2004年第3輯,總第17輯
《德隆事件拷問學者良知》,新華社《環球》2004年第16期(新華網、新浪網轉載)
《車牌拍賣:上海市叫板商務部的背後》,新華社《環球》2004年第13期(新華網、新浪網轉載)
《質疑無償獻血制度》,新華社《環球》2004年第12期(被《南方周末》等重要媒體報道)
《發展經濟的關鍵是培育企業家》,《經濟晚報》2004年4月26日16版
《為何「自古紅顏多命薄」?》,《經濟學家茶座》2004年第1輯,總第15輯
《天妒英才楊小凱》,《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2003年12月12日
《另類新經濟:不確定時代的逐利行為》,新華社《環球》2003年第22期(《讀者》2004年第3期轉載)
《如何創作經濟學論文?》,《經濟學家茶座》2003年第4輯,總第14輯
《南海目擊與假說》,《經濟學消息報》2003年5月30日7版
《楊小凱:華人經濟學界的「驕楊」》,《經濟學家茶座》,2003年第2輯,總第12輯,收入《經濟學家茶座》精華本
《校園愛情: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學家茶座》2002年第4輯,總第10輯,收入《婚姻愛情經濟學》
《虛弱的多數》,《改革與理論》2002年第7期
《轉移的財富》,《經濟學消息報》2002年4月26日頭版
《面對入世:中國經濟學家准備好了嗎?》,《經濟研究資料》2002年第3期
《重慶與普通話》,《經濟學消息報》 2001年11月16日 (NO.463)
《手機選號費:到底該不該取消?》,《改革與理論》2001年第11期
《並購浪潮影響深遠,寡佔時代悄然來臨》,《經濟學消息報》 2001年9月14日 (NO.454)
《從清華北大教育撥款談起》,《經濟學消息報》 1999年7月16日 (NO.341)

G. 從炎黃時代到春秋戰國有名的歷史戰爭

太多了 網路只讓發一萬字,更多資料點擊網址吧!
傳說時代的戰爭

約5000年前,父系氏族開始代替母系氏族登上歷史舞台。大汶口文化顯示出,隨著原始生產力的提高,勞動產品有了剩餘,私有財產出現,刺激了氏族部落首領攫取更多物質利益的慾望。反映在傳說中的黃帝、炎帝時代,則是日益頻繁的大規模部落戰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以蚩尤為首的東方夷族九黎部落,同由西向東發展的黃帝、炎帝兩大部落長期對抗。蚩尤憑借強大力量擊敗炎帝,黃帝、炎帝結成聯盟,在涿鹿之戰中,經反復激烈較量,最終戰勝蚩尤,東方夷族逐漸與黃帝族融合。其後,炎帝勢力發展,侵陵諸氏族部落,導致黃帝、炎帝聯盟破裂,發生阪泉之戰,黃帝擊敗炎帝。黃帝部落由今河北北部向南發展,在中原地區與炎帝部落的一支共工氏展開慘烈的大戰,悍猛的共工氏被征服。炎帝族與黃帝族結成穩固聯盟,成為爾後華夏族的主體。傳說黃帝頻頻征討不順從者,「五十二戰而天下大服」(《帝王世紀》)。這一時期的部落戰爭,已不單純為著爭奪生存空間,往往與征服異部落、掠奪財富相交融。蚩尤「作兵」,黃帝臣揮「作弓」、夷牟「作矢」,黃帝得九天玄女兵法等傳說,反映專用於作戰的兵器逐漸與生產工具分離,原始戰陣也開始出現。

夏商周三代的戰爭

(一)
禹子啟廢禪讓,世襲為君,開創夏朝,中國歷史進入階級社會。以今河南伊河、洛河流域為中心地域的夏朝,最初幾十年充滿著王權世襲制與部落禪讓制的斗爭。原定為禹繼承人的伯益首先起兵攻夏啟,戰敗被殺。早在禹時就同夏後氏爭奪首領地位的有扈氏,再次起而爭奪王權,與夏啟率領的軍隊在甘之戰中激烈較量。夏啟攻滅有扈氏,使夏王朝的統治得到各部落首領的承認。但夏朝的統治並不穩固,及太康繼位,東夷有窮氏首領後羿依靠強大武力,乘夏朝內亂、民眾不滿之機,奪取夏朝統治權,史稱"太康失國"。繼而寒浞取代後羿,欲徹底消滅夏後氏勢力,攻滅斟灌氏、斟尋氏,殺太康之侄相。相的遺腹子少康得有虞氏幫助,積聚力量,隱蔽待機,以各個擊破之策,攻滅寒浞,恢復夏朝統治,此即少康復國之戰,亦稱"少康中興"。直至夏朝中期,統治相對穩定,夏王杼以堅甲、長矛裝備軍隊,曾戰勝強大的東夷軍,攻至東海邊。自夏王孔甲之後,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國勢逐漸衰微。
夏朝末期,夏王桀為轉移民眾反抗情緒,對外興師,攻滅有緡,致使統治出現嚴重危機。此時,黃河下游的商族崛起。商湯先是逐個剪除夏朝羽翼,使之陷於孤立,爾後展開具有決定意義的鳴條之戰,一舉擊敗夏軍,攻滅夏朝,建立商朝,定都於亳(今河南商丘北)。一說定都於西亳(今偃師)。隨後繼續征戰四方,擴展統治地區。商朝前期,經歷了統治相對穩定又一度中衰的過程。其間,王位紛爭不斷,諸王頻繁徙都,戰爭圍繞王權爭奪和征伐叛離方國部落而展開。商朝中期,盤庚遷殷(今安陽),加強王權,力圖進取,奴隸制王朝開始進入大發展時期。
夏朝和商朝前期的戰爭,作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鮮明地體現著奴隸制國家的意志。自夏初產生以「六事之人」(奴隸主貴族)為骨幹、「眾」(平民)為基礎的國家軍隊之後,戰爭不再由民眾集體進行,而成為軍隊的專門職業。由此引起區別於軍事民主制時期的作戰的重大變化:作戰指揮不僅表現為戰前組織和戰後處理,也開始貫穿於戰斗進程;奪取戰斗勝利,不單憑體力和勇敢,謀略意識逐步產生。商湯以離間敵國、剪夏羽翼之策轉化敵我力量對比,以正確選擇決戰時機而制勝,反映出戰略思想的萌芽。由於社會生產力雖有發展而仍然低下,用青銅製造的金屬兵器僅開始用於作戰,仍以木、石兵器為主。
(二)
商王武丁繼位後,社會經濟空前發展,迎來商朝鼎盛,為進行大規模掠奪性徵服戰爭創造了條件。武丁攻西北部族之戰,包含著對土方、�方、鬼方、羌方等強勁部族的一系列征伐,貫穿於武丁在位的整個時期,其中對�方的作戰時間最長、規模最大、戰況最激烈,最終取得征服或平定這些部族的勝利。武丁還出兵征伐東邊的夷方、南邊的荊楚、巴方、虎方等。對四周不下50餘個方國、部族的戰爭,獲取了大量奴隸,擴大了商朝疆域,史稱"武丁中興"。奴隸制的發展,促使商朝內部階級矛盾、與周邊方國部族的矛盾加深。自商王祖甲以後,商朝開始由盛而衰。商王武乙、文丁時,組建右、中、左三師,繼續對外征伐,企圖挽救商朝頹勢。商朝末期,面對東夷與周族方國自東、西兩面構成的威脅,商王帝乙、帝辛(紂王)全力對付東夷,展開長期戰爭,雖然獲勝,卻因此耗損國力,給周的東進造成可乘之隙。周文王進行剪除商朝羽翼的一系列戰爭,奠定了滅商的基礎。周武王以乘虛搗隙的謀略,率軍進攻商都,展開了古史記載中第一次大規模車戰,即牧野之戰。商朝600年統治因商軍一朝土崩瓦解而覆滅,從此翻開西周王朝的歷史篇章。
西周開國之初,面臨內憂外患,實力尚存的商部族圖謀復辟。周公東征,採取逐次推進、各個擊破之策,平息叛亂,一掃殷商殘余勢力。成王、康王之世,營建東都,分封諸侯,擴建軍隊,制禮作樂,使西周成為空前規模的奴隸制王朝。成王出兵攻荊楚、康王命盂伯率大軍攻鬼方,顯示周王朝國勢蒸蒸,威服四方。昭王、穆王兩代,大規模對外征伐。周昭王攻荊楚之戰,以喪師亡身告終;周穆王西征犬戎、南攻徐國,由是"荒服者不至"(《史記·周本紀》),初露西周由盛而衰的跡象。自共王、懿王之後,國勢滑坡,四周方國、部族不斷侵擾,迫使西周後期諸王頻頻用兵。周厲王攻噩之戰靠貴族親兵獲勝,反映了王室軍隊的衰弱。周攻狁之戰歷經厲王、宣王兩世,雖多有勝利,亦使周王朝精疲力盡。對外戰爭加深了社會危機,導致周"國人"起義,震撼著奴隸制王朝。周宣王南征、北伐的"中興"氣象,不過是周王朝的落日余暉。至周幽王時,政治腐敗,天災頻仍,諸侯叛離,戎狄內侵,在申、繒等諸侯及犬戎聯合進攻之下,幽王兵敗被殺,西周滅亡,奴隸制度開始進入衰落時期。

遠古三代戰爭,是中國文明時代的催生婆,也是奴隸制社會前進的歷史杠桿。戰爭自身的產生、發展不斷加強了以奴隸主貴族為骨乾的軍隊,軍事制度由草創而逐步形成。人們對戰爭經驗的總結,出現了最早的軍事著作《軍志》、《軍政》,軍事學開始誕生。中國軍事作為一個獨立領域在遠古三代戰爭中確立,成為爾後數千年發展的淵源。

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SS12V31&xpos=0

1:北制之戰(公元前718年)
中原大國中首先崛起的鄭國,積極向外擴張,出兵進攻臨近的衛國。衛國急忙調遣屬國南燕的軍隊抗擊鄭國的進攻。鄭軍北上,還未定出國門即遇到了南燕軍隊。鄭庄公派祭足、原繁、泄駕率領三支軍隊從正面逼近燕軍,吸引其注意力,另源公子曼伯、子元偷偷地迂迴到燕軍的側後北制 (今河南榮陽把水鎮) 。燕軍不了解鄭軍的意圖和部署,認為北制地形險要,放鬆了戒備,仍按傳統正面進攻戰法,專注正面之敵。六月,曼伯、子元乘燕軍不備,突然從背後發起進攻,大敗燕軍。這是史書上首次記載迂迴襲敵取勝的戰例,一直是後世用兵的鑒戒。

2:北戎之戰(公元前 714年)
春秋初年,住在鄭國北方的戎人,統稱北戎。周桓王六年(公元前 714年),北戎趁中原各諸侯國混戰的機會,南下攻鄭。北戎多步兵,機動靈活,鄭國多車兵,受地形限制。鄭庄公伯敵人迂迴襲擊自己,徵求大臣抗敵意見。公子突認為:北戎兵裝備雖輕,但不整齊,貪心很大,勝不相讓,敗不相救,主張用誘敵戰術,設伏殲敵。庄公採納了公子突的建議,挑選一部分兵力擔任誘敵任務,派大夫祝聃(單)率主力分三處埋伏於敵必經之路。交戰後,鄭軍與敵稍作接觸,即假裝敗退,並丟棄許多財物。戎軍前隊見有利可獲、遂緊迫不舍,於是被誘入包圍圈。鄭伏兵突然發起進攻,將敵截成數段,全部消滅。敵後隊見前隊被殲,爭相逃命,鄭軍乘勝追擊,大敗戎軍。

3:襦葛之戰(公元前 707年)
春秋初年,鄭庄公專橫跋庭,挾天子以令諸侯,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周、鄭兩國矛盾日深。周桓王十三年 (公元前 707年) 秋,桓王調集陳、蔡、魏等國軍隊聯合攻鄭,戰於襦葛 (今河南長葛東北)。周分三軍:右軍配屬蔡、魏軍,左軍配屬陳軍,桓王親率中軍主力。鄭軍亦分三軍迎戰,決定先攻周軍薄弱的兩翼,再集中兵力攻擊周軍中軍。鄭庄公還改變了傳統的車戰隊形,布成「魚麗陣 」,即將原隨車後的步兵分散配置於戰車左、右、後三方,填補了戰車之間的空隙,收到了車步協同相互掩護的效果,攻防更加自如。交戰開始,鄭軍先從兩翼發起進攻,陳軍一觸即潰, 蔡、魏軍紛紛敗逃,周軍左右兩軍陣腳大亂,中軍更加孤立。隨後,鄭軍從左右向周軍中軍實施鉗形攻擊,中軍主力亦投入戰斗。周中軍三面受敵而大敗。桓王中箭受傷,急忙退軍。從此,周王室威信掃地,大國紛爭四起。

4:長勺之戰

齊、魯兩軍對陣於長勺 (今山東曲阜北,一說為萊蕪東北) ,魯庄公立即命令擊鼓攻敵,被曹劌勸阻。曹劌深知齊強魯弱,絕不能先下手。齊軍見魯軍按兵不動,恃強兩次擊鼓發動進攻,因魯軍陣腳不亂,均未奏效。兩次進攻,齊軍不僅損耗了體力,而且銳氣大減,當齊軍第三次擊鼓發起沖擊時,已是兵疲意沮,戰鬥力大大削弱。曹劌抓住時機,建議庄公實施反擊。魯軍「一鼓作氣」擊潰了齊軍。庄公下令追擊,又被曹劌勸阻。曹劌怕齊軍佯敗設伏,親自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痕跡,又爬到車前扶手的橫木上眺望齊軍的旗幟,證實齊軍確實潰敗以後,才請庄公下令追擊,將齊軍逐出國境。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中,就舉了長勺之戰的例子。他說:「春秋時候,魯與齊戰,魯庄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後來被曹劌阻止了,採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成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

5:滅虢之戰(公元前 658年)
春秋初期,晉國傳至獻公,積極擴軍,拓展疆土。晉獻公為了奪取崤函要地,決定南下攻虢 (國,都上陽,今河南陝縣境),但虞(今山西乎陸北)鄰虢的北境,為晉攻魏的必經之途。晉獻公害怕二國聯合抗晉,遂採用大夫旬息各個擊破之計,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機滅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 658年),晉獻公派荀息攜帶美女、駿馬等貴重禮品獻給虞公,請求借道攻虢。虞公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語所迷惑,遂不聽大臣勸阻,不但應允借道,還自願作攻虢先鋒。當年夏,晉虞聯軍攻下虢國重鎮下陽 (今山西平陸境) ,使晉控制了虢虞之間的要道。二十二年,晉又故計重演向虞借道。宮之奇用「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明虢、虞地理相連,利害攸關,虢亡虞必亡,勸虞公絕不能答應借道。但虞公認為:晉、虞是同宗,不會相欺,拒不聽勸。十月十七日,晉軍圍攻虢都上陽。十二月初一破城滅虢。後晉班師暫住虢國休整。晉軍乘虞不備,發動突然襲擊,俘虞公,滅其國。虢、虞亡國的慘痛教訓,使後世加強了弱國聯合抗擊強國的思想。

6:泓水之戰(公元前638年)
春秋中期,齊桓公死後,中原失去霸主,弱小的宋國不自量力欲代齊稱霸。周襄王十四年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聯合衛、許、滕三國出兵進攻臣服於楚的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援,楚成王發兵攻宋以救鄭。宋襄公聞訊急忙從鄭撤軍回國迎戰楚軍。十一月初一,兩軍到達泓水 (今河南拓城北) 兩岸。宋軍在北岸已布成陣勢,且有天然水障。楚軍恃強進攻,當其正在渡河時,協助宋襄公指揮的大司馬公孫固(一說子魚)建議對楚軍發起進攻。宋襄公卻認為:仁義之師「不推人於險」,拒絕了公孫固半渡而擊的建議。在楚軍渡過河之後,尚未列成陣,正處於混亂之際,公孫固又建議宋襄公下令攻擊。襄公認為:「不鼓不成列」,即不攻擊沒有列好陣勢的敵人,是古代打仗的成法,這一古訓是絕對不可違背的,又拒絕了公孫固的建議。直到楚軍列好陣勢,襄公才下令攻擊。結果宋軍大敗,襄公亦受重傷,不久死去。

7:城濮之戰(公元前 634年)
春秋時期,晉、楚兩國爭奪中原霸權,楚國為阻止晉國南下,便與其鄰國曹、衛結盟,作抗晉前哨。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 634年)冬,楚成王又以宋背楚從晉為名,聯合鄭、陳、蔡、許等國出兵進攻宋都商丘。宋向晉求救,但晉、宋兩國之間隔著曹、衛兩國,晉文公見楚聯軍勢力強大,怕勞師遠征於晉不利,決定先攻弱小的曹、衛兩國。楚國識破了晉國的企圖,不為所動,仍繼續圍攻宋都。宋再次派人求救。晉文公為難了,不救,宋晉必絕交,等於放棄求霸;救吧,孤軍深入,實無取勝把握;想請齊、秦相助,又怕兩國不答應。後來,晉文公採納了元帥先軫之謀:讓宋賄賂齊、秦,托他們勸楚撤兵,並將曹、衛一部分土地送給宋國,楚見盟國土地被宋佔去,必定拒絕齊、秦的調解,這樣可以加深齊、秦與楚的矛盾,打消其觀望態度,站在晉國一邊,同時也可斷絕宋國降楚的念頭。後來,如晉所料,果然出現了晉、齊、秦、宋聯合對楚的局面。

8:崤之戰(公元前 628年)
春秋中期,秦國欲霸中原,但東出道路被晉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 628年)秦穆公得知鄭、晉兩國國君新喪,不聽大臣勸阻,執意要越過晉境偷襲鄭國。晉襄公為維護霸業,決心打擊秦國。為不驚動秦軍,准備待其回師時,設伏於崤山險地而圍殲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視等率軍出襲鄭國,次年春順利通過崤山隘道,越過晉軍南境,抵達滑(今河南偃師東南),恰與赴周販牛的鄭國商人弦高相遇。機警的弦高斷定秦軍必是襲鄭,即一面冒充鄭國使者犒勞秦軍,一面派人回國報警。孟明視以為鄭國有備,不敢再進,遂還師。晉國偵知,命先軫率軍秘密趕至崤山,並聯絡當地姜戎埋伏於隘道兩側。秦軍重返崤山,因去時未通敵情,疏於戒備。晉軍見秦軍已全部進入伏擊地域,立即封鎖峽谷兩頭,突然發起猛攻。晉襄公身著喪服督戰,將士個個奮勇殺敵。秦軍身陷隘道,進退不能,驚恐大亂,全部被殲。

9:邲之戰(公元前 597)
春秋中期,楚莊王繼位後,國勢日強,欲霸中原,與晉斗爭日益激烈。地處中原要沖的鄭國成為兩國爭奪的焦點。周定王十年(公元前 597中)六月,楚莊王率軍攻破鄭都新鄭(今屬河南),鄭降楚。當楚圍鄭時,晉景公派中軍元帥荀林父率上、中、下三軍救鄭。行至黃河邊。本不想與楚決戰的荀林父聞鄭已降楚,即欲回師,但中軍副將先彀(湖)怕晉失霸業,反對避戰回師,拒不從命,自率中軍一部渡河。荀林父怕受「失屬亡師」之罪,被迫命令全軍盡渡。進至郵地 (令河南榮陽東北)扎營。楚軍進至逯(鹽,今鄭州北) ,得知晉軍渡河來攻,庄王及孫叔敖考慮到此行目的已經達到,無意與晉決戰,遂率軍南撤。後來伍參又向庄王進言:荀林父新上任,號令不行,將帥矛盾,晉軍必敗。我們是大國之君,避戰於晉臣,是國家的恥辱。庄王聽後,下令停止撤退,決心擊敗晉軍,以堅定鄭國附楚之心。
楚莊王叫鄭國派人出使晉營勸戰,以加深晉軍內部矛盾。果然,晉軍戰和兩派意見尖銳對立,相持不下,荀林父無所適從。為麻痹晉軍,庄王兩次派人至晉營求和,以懈其備。荀林父因將不聽命,本無勝利把握,又被楚一再遣使求和的假象所迷惑,未作任何戰斗准備,並和楚使約定盟期,以圖盡快班師。楚莊王見時機成熟,為激怒晉軍主戰將領,故意派人沖擊晉營。荀林父仍無動於衷,一心與楚訂盟,並接受魏綺(奇)、趙旃(沾) 二人要求赴楚營約盟,但二人因私怨反而前去挑戰。晉上軍主將士會料定二人此行必激怒楚軍,遂在敖山下設伏,以防事變。魏綺前往楚營被逐,趙旃又率軍沖入楚營, 楚莊王立即率 30乘兵車追逐趙旃。孫叔敖誤以為庄王陷入晉軍,遂率三軍攻擊前進。荀林父正待楚使前來訂盟,忽聞楚大軍迫近,驚慌失措,急令全軍後撤。楚軍發動全面進攻,晉軍完全失去指揮,死傷慘重,只有晉上軍設伏未動,得以保全,從容撤退。楚軍勝利進駐呦地,不久凱旋迴國。經此一戰,楚代晉取得中原霸權。

10:鞍之戰 (公元前 591年)
邲之戰後,晉國霸業衰落。景公繼位後,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發憤圖強,想爭取與楚國通好的齊國背楚從晉,但齊頃公見晉國打不過楚國,自己又是個大國,對晉使臣克極不禮貌。周定王十六年 (公元前 591年),晉、衛聯合攻齊,迫齊與晉結盟。齊、魯因邊界糾紛結成世仇。十八年,齊又背叛晉國並聯合楚國進攻與晉結盟的魯國,還打敗了助魯的衛國軍隊。晉國見聯齊不成,遂應魯、衛要求,派鄒克率兵車 800乘及戎人步兵攻齊。齊頃公聞訊東撤,晉、魯、衛聯軍尾追至糜笄(機)山下。六月十七日,兩軍列陣於鞍(今濟南西北)。齊頃公求勝心切,自恃齊軍勇猛,蔑視晉軍,馬不披甲,領兵沖向晉軍。激戰中,晉軍主帥邰克中箭,力不能支,欲退回營。駕車的馭者解張雖也負傷,仍堅持一手駕車一手代郁克擊鼓指揮,並與車右鄭丘緩協同,鼓舞晉軍奮勇拼殺,終於大敗齊軍。齊頃公引殘兵而逃,聯軍一直尾追至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迫齊割地求和,與晉結盟。

11:鄢陵之戰
春秋中期,晉、楚爭霸中原。周簡王七年(公元前 579年)雙方議和但都無誠意。十年,楚國進攻位於中原要沖的鄭、衛,迫鄭叛晉從楚。次年,晉厲公決心重振霸業,率兵伐鄭。楚共王得到消息,率楚軍及戎兵救鄭。兩軍戰於鄭地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
楚共王想在援晉的齊、魯、宋、衛軍隊到達之前,以優勢兵力速戰速決,於是挑選一個古代最忌用兵的晦日一一六月二十九日,利用早晨的大霧掩護楚軍迫近晉軍營壘布陣。晉軍營前有一片泥沼,不便兵車機動,處境十分不利。有的將領主張堅守待援,暫不出戰。但晉厲公想,援軍到來尚需時日,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難以預料,決心與楚一戰。遂排除不戰意見,採納將士之謀:在營內布陣,並立即著手改善條件,下令將營內井、灶填平,擴大了空間,就地將上、中、下、新四軍排列成陣。這樣,既解決了出營布陣的困難,又可隱蔽自己的部署調整。楚共王登車觀察晉軍陣勢,看了半天也不得要領。晉厲公在楚舊臣苗責(奔)皇的陪同下,觀察楚軍陣勢,針對楚軍精銳集中於中軍的情況,苗責皇建議:分晉軍精銳加強兩翼,先攻破楚軍薄弱的左、右軍,爾後,集中力量圍殲其中軍。厲公採納了他的建議,迅速調整了部署。晉軍先發制人,開營發起進攻,沿泥沼兩側前進。楚共王見晉厲公所在中軍兵力薄弱,率領王族親兵兵車及中軍攻擊晉厲公,被晉大夫魏錚射中左目而被迫後退,故未能及時支援兩翼。楚軍得知共王負傷。軍心動搖。晉軍趁勢猛攻楚左、右軍。楚右軍及鄭兵最先不支退卻,從而影響了中、左軍,楚軍陣勢大亂,傷亡慘重,公子伐被俘,只能收兵。晉軍亦停止進攻。經此一仗,楚軍雖然失利,但主力尚存,遂利用夜晚積極修整兵器,補充兵源,准備來日再戰。楚共王召集主帥子反商量應敵之策,子反卻因醉酒無法議事及指揮作戰,自料難以取勝,遂率軍回師。

12:雞父之戰(春秋後期,吳與楚爭霸江淮。周敬王元年 (公元前 519年 ),吳王僚率公子光發兵進攻楚地州來(今安徽風台)。該地是吳國從陸路西進的必經之地,曾兩次落入吳手,復為楚據。楚平王見吳兵再次來攻,派司馬偉越率領楚、頓、胡、沈、蔡、陳、許七國聯軍往援。令尹子瑕帶病督軍,不幸途中病故。偉越率軍撤至雞父(今河南固始東 )。此時,吳軍已移師鍾離設防待機。吳王見楚軍勢大,對是否再進遲疑不決。公子光認為,敵雖眾而心不齊,主帥新喪,偉越威信不高,號令不行,只要分師先破弱敵,定能以奇制勝。吳王採納其建議,繼續揮師前進並選擇了古代最忌用兵的晦日七月二十九日突然出現在雞父戰場。偉越倉促應戰,把六國軍隊放在前面以掩護後邊的楚軍。吳王令 3000名囚徒在前誘敵, 先攻胡、沈、陳三國軍隊,結果誘兵一觸即潰,胡、沈、陳三國軍隊緊迫不舍,爭搶俘兵,陣勢大亂。吳軍主力乘機出擊,俘胡、沈國君及陳大夫 聶,隨後又釋放胡、沈軍的俘虜,讓他們逃奔許、蔡、頓軍傳呼「國君被殺」,吳軍趁機隨後吶喊沖擊,三軍震動,驚慌潰逃。楚軍失去掩護,又未列陣,自知不敵而逃。吳軍攻佔州來。
公元前 519年 )

13:柏舉之戰(公元前 515年)
春秋末期,吳國崛起,與楚長期爭霸江淮。周敬王五年(公元前 515年),吳國闔閭繼位後,採取疲楚誤楚方針,派一部兵力游擊襲擾楚國邊境,長達六年之久,使楚國疲於奔命,極大地削弱了楚軍的戰鬥力。

14:姑蘇之戰(公元前494年)
周敬王二十六年 (公元前494年),吳、越在夫椒一戰,越慘敗求和,才未亡國。越王勾踐在吳被扣作人質三年,受盡羞辱。回國後勵精圖治,積蓄國力,一心滅吳,史有「卧薪嘗膽」的故事。越對外結好齊、楚、晉等國,採取各種辦法麻痹吳國,慫恿吳國北上中原爭霸,用以消耗其國力。

15:笠澤之戰(公元前 478年)
姑蘇一戰,吳幾乎被越亡國,兩國實力對比發生了很大變化。吳國因連年征戰,財力耗盡,被迫採取「息民散兵」之策,以圖恢復國力。。。(簡略)

16:戰國七雄兼並戰爭
由大國爭霸的春秋時代進入七雄並立的戰國時代(公元前 475至前 221年)是戰爭促進社會變革的必然結果。春秋末年呈現晉、楚、齊、越對峙局面,各國正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新興地主階級奪權、兼並斗爭空前激烈。晉在變革中解體,最後形成「三家分晉」,魏、趙、韓變成三個獨立的封建政權。齊國被新興地主階級代表田氏所代。處於邊遠地區的楚、秦、燕最終也轉化為封建政權。越國因發展緩慢,被楚所滅。在淮河、泗水之間還有十多個弱小的諸侯國。魏、趙、韓、齊、楚、秦、燕所處條件較好,加之不斷改革,都具雄厚實力,史稱「戰國七雄」。這七個強國為爭奪人口、土地,兼並戰爭連年不斷。其發展過程大致分為前、後兩個時期,五個階段。

前期主要是大國之間為控制、兼並小國或攻取戰略要地而發生的戰爭,大國之間的兼並戰爭還未全面展開。主要包括兩個階段:

魏國稱雄階段。魏、趙、韓三家分晉後,魏國占據山西西南部富饒、險要地區,又經改革,迅速強大起來,文侯、武侯兩代聯合韓、趙兩國四面擴張:向西奪取了秦的河西地 (今陝西北洛河南段與黃河之間地區) ;向北越過趙國邊境滅了中山國;向東攻齊,進入齊的長城;向南攻取楚地直至方城以北。魏國一時聲威顯赫,稱雄中原。

魏、齊爭雄階段。韓、趙助魏稱雄後,沒有得到好處,遂自求發展,致使聯盟關系破裂,打了起來。這時,魏國東面的齊國,西邊的秦國,逐漸崛起。齊桓公為擺脫魏的控制,征服了泗水上游附近的諸侯國,與魏爭雄。秦國為奪回被魏國佔領的河西地,兩次大敗魏軍,震動中原。魏惠王時,為了打破齊、秦東西夾攻的態勢,又拉攏韓、趙,使三國矛盾暫時得以緩解。但不久,趙國又與齊、宋、燕聯合抗魏。齊威王利用趙、魏矛盾,圖霸中原。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 354年),為爭奪衛國,魏發兵攻趙。趙向齊求救。齊軍在田忌、孫腹率領下在桂陵之戰中大敗魏軍,創造了「圍魏救趙」的戰法。齊、秦也趁機搶占魏地。魏惠王因為韓國抵制其會盟,又於周顯王二十七年發兵攻韓。韓國向齊國求救。齊軍在馬陵之戰中以減灶之計誘敵, 設伏全殲魏軍 10萬之眾。齊國從此稱霸中原。在齊、魏相爭的同時,秦國重用商鞅改革,國勢日盛,不斷向東擴展,兩次大敗魏軍,迫使魏又想附齊抗秦。周顯王三十五年以後,兼並戰爭更為復雜、激烈。 簡略。。。

17:秦滅六國
長平之戰後,六國皆弱,已無抗秦之力。各國又只圖自保,甚至相互攻伐,難於形成合縱抗秦的力量。秦則堅持遠交近攻的戰略,攻佔了韓、魏、趙大片土地。至秦王政五年(公元前 242年),齊、秦領土已接壤,阻斷了趙、楚聯系,對韓、魏成三麵包圍。秦滅六國條件已經成熟。秦王政採納大臣建議,以破壞六國合縱為指導思想,重點打擊趙、楚兩國。秦王政十一至十五年,秦國四次出兵攻趙,拉開了統一戰爭的序幕。秦軍先勝,後被趙將李牧擊敗。秦遂轉向弱小的韓國,於十七年滅韓。這時趙國遭災,秦國趁機實施反間計,除掉了李牧,於十七年滅了趙國。趙公子嘉奔代(今河北蔚縣東北),自立為代王。接著,秦軍又重創燕軍主力,燕王喜與代王嘉退往遼東郡。二十二年,秦以一部兵力滅魏,進而由北南下, 先以 30萬大軍攻楚,不料大敗而歸。後派老將王翦率 60萬大軍再次攻楚, 終將楚國滅亡。二十五年,秦軍又掃清了燕、趙殘余勢力,僅剩下一個齊國。二十六年,秦軍避開齊國正面防禦,自燕地南下,一舉攻佔齊都。至此六國皆平,終成統一大業。

==================================
從這里開始,因為回答文字限制的原因,只給你列出各戰役名稱。

18:晉陽之戰(公元前 455)

19: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

20:馬陵之戰(公元前445)

21:伊闕之戰(公元前293年)

22:破齊之戰 (公元前314年)

23:即墨之戰(公元前284年)

24:鄢郢之戰(公元前 279年)

25:閼與之戰(公元前269年)

26:長平之戰(周赧王四十六年)

27:邯鄲之戰(公元前260年)

H. 鄭光路的簡介

鄭光路學術研究著作簡介
著述以研究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巨大影響的重大歷史事件為主
長期「以研究歷史的學術態度進行文學寫作;以文學寫作的方式去研究歷史」,作品具有材料獨特新奇、大題材等個性特色,融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形成其「文史結合、雅俗共賞」的獨特風格。
曾在省級、國家級學術刊物發表有影響的文史類文章60餘篇。
已出版長篇專著《氣卷神州》、《中國當代熱點問題透視—中國氣功武術探秘》、《張獻忠剿四川真相》、《四川舊事》、《成都舊事》、《川人大抗戰》、《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社會之特殊內戰》(海外出版)、《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文斗之喧囂怪狀》(海外出版)、《炸響辛亥革命的驚雷—四川「保路運動」的歷史真相》、《百年紅十字運動在成都》等十餘部,500多萬字。
曾獲四川省第十屆「五個一工程獎」,四川省第五屆「四川文學獎」等各種大型獎項。著作收入中國政府文化大工程的「農家書屋」書系。
作品廣受各界好評。海內外相關人士評論作者著述填補了相關研究領域空白。多部著作被中國863計劃圖書館及美國國家圖書館等國內外圖書館藏機構正式收藏。
鄭光路先後發表3百萬字以上的文章,在省級、國家級學術刊物發表有影響的文史類文章60餘篇。國內,1991年出版長篇《氣卷神州》,多次再版發行十萬冊以上。1995年出版《中國當代熱點問題透視》。2005年出版《川人大抗戰》.....各書出版後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好評,至今中國許多網站、書籍資料中均註明將該書列入「主要參考資料」。文革研究類成果較多,如長篇連載《文革高潮中的四川》載黨史刊物及《蜀報》《炎黃春秋》等,首次在國內全面、系統、多層次詳實記述了文革中全國動亂典型四川的真實情況.....
海外已出版的專著《特殊的戰爭--文革武鬥》《世界罕見的文化現象一一中國文革文斗》二書共80餘萬字,從普通民眾的視角切入,作宏觀、系統、全面評述,反映了文革時期整個中國真實社會現狀,獨具一格的研究得到各界廣泛好評和重視,奠定了鄭光路文革史研究的學術地位。
1987年後,國內報、刊、電台、電視台、網路等媒體,及香港《明報》《大公報》《商報》《文匯報》,澳門《澳門日報》《華僑報》,美國《多維時報》等都曾報道評論其作品。
作品廣受好評並多次獲獎。如《川人大抗戰》引起重大反響,國內外上百家刊物、報紙、網路等轉載和高度評論此書,並榮獲代表四川省文學創作水平最高獎項的第五屆「四川文學獎」。
海內外不少人士評論,作者不少成果填補了相關研究領域空白。作者多部著作被中國主要圖書館和美國國家圖書館等正式收藏。
相關人士普遍認為:鄭光路文革、文史、巴蜀文化研究等作品,都具有材料獨特、新奇、大題材等個性特色、立意深刻獨到,顯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學者風范。
鄭光路創辦有中國獨特題材文學網,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和好評,被認為是中國民間很有影響力的文學網站之一。
鄭光路長期「以研究歷史的嚴肅學術態度進行文學寫作;以文學寫作的方式去研究歷史」,其作品具有材料獨特、新奇、大題材等個性特色,融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形成其「文史結合、雅俗共賞」的獨特風格。
中國自來有「天下未亂蜀先亂」的諺語。鄭光路認為:「越是傳統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有地方性就越有獨特性。四川作為中國人口最多的大省,不了解四川就根本說不上了解中國。但歲月流逝,許多史實已被遺忘、扭曲,甚至湮沒……」鄭光路幾十年來的研究和寫作重點,以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巨大影響的四川重大歷史事件為主。
已先後在國內外出版《張獻忠剿四川真相》《炸響辛亥革命的驚雷—四川「保路運動」歷史真相》《四川舊事》《成都舊事》《川人大抗戰》《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社會之特殊內戰》《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文斗之喧囂怪狀》等書。基本上囊括了從明末清初之後距今三百多年來,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的四川重大歷史事件。
鄭光路的書籍多次再版,並經常被國內外人士廣泛引用到論文和專著中,各種黨史刊物和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也曾獨家發表其文史作品。他的作品常被國內、省內製作成各種電視、廣播節目。其作品廣受專家學者好評,曾榮獲第十屆四川省「五個一工程」政府獎,榮獲四川省最高文學獎項第五屆「四川文學獎」。兩部作品選入中國政府文化大工程的「農家書屋」書系。海內外不少人士評論,作者不少成果填補了相關研究領域空白。多部著作被中國863計劃圖書館及美國國家圖書館等國外圖書館,作為正式館藏圖書收藏。
學者鄭光路武術活動簡介
鄭光路,中國國家武術六段,四川權威部門授予「武術名家」終生榮譽稱號。
入選北京奧運會獻禮項目《走向奧運的中國武術》大型畫冊。收入《中國武術名家名校辭典》等近十部大型武術專業工具書、辭典。
鄭光路在武術史和武術理論研究方面成績顯著。
在《中華武術》、《武林》、《武魂》、《武當》、《中國體育報》等專業刊報上,發表大量引起廣泛反響的學術性文章。如《武醫結合、造福人民》(發表於《武林》1983年9期)、《論武術與醫學的關系》(《成都體院學報》1987年1期)……鄭光路2002年至2005年在中國體育核心刊物《體育文化導刊》上,發表《魯迅與武術、氣功——中國近代體育史上的重要史實》、《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序曲——1936年中國國術表演隊赴奧運會詳記》、《四川近代武林人物》等十餘篇學術文章,都引起重要影響。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曾獨家發布鄭光路宣傳中國武術的專文《十一屆奧運會悲傷的看客——1936年中國體育代表團舊事》。
長期實踐「文武合一」的中國武術傳統思想。出版長篇專著十餘部,500多萬字。獲四川省第十屆「五個一工程獎」,第五屆「四川文學獎」。
曾在國內各種武功、武術表演和比賽中獲獎,曾被特邀參加各種拍攝影視劇拍攝。國內上百家報刊、電台曾介紹其事跡。其所練武術很有特色,受到武術界人士廣泛贊譽。其武術表演視頻在網路廣為流傳(如網路搜索:鄭光路視頻),受到武術界人士廣泛贊譽。
鄭光路在武術史和武術理論研究方面成績顯著
鄭光路專著《中國當代熱點問題透視——中國武術、氣功探秘》,獨具特色、內容豐富。本書自1995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後,受到各界讀者、研究者歡迎。一些武術專業刊物評論「這樣系統地介紹中國民間氣功、武術,並甄別其良莠,還是首次。」 「這是發揚中華武術優秀傳統的力作」。
本書還受到習雲太教授(《中國武術史》作者、歷任武術總裁判長、中國武協科研委員會副主席)等專業人士高度評價,及國內、港澳、海外報刊廣泛好評,認為本書從歷史學和社會學、民俗學角度來深刻剖析研究中國武術現象,對完整了解當代中國社會和中華武術,可說是非常獨到的。目前國內外不少專業研究人士及研究生、博士生專業論文,常以此書為重要參考資料。
鄭光路認為:武術這種民族體育蘊涵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極為獨特的人文特神,這是中華武術區別於世界其它體育運動的鮮明特色。幾十年來鄭光路為宣傳中華武術始終不懈。

I. 中國大陸最敢言的報紙和雜志都有哪些

幾乎沒有。相對而言,南方的報紙要好些,天高皇帝遠嘛,上面幾位兄弟推薦的都不錯《南風窗》《南方都市報》(簡稱南都),《南方周末》等等。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也不敢言,敢言的都是寫無關痛癢的東西。

《參考消息》曾經一度是只能給國家領導人看的內參,現在就是個了解國際的窗口,也是經過意識形態的篩選的。

《環球時報》是人民日報社出版的,所以不可能做到「敢言」,雖然觀點較有代表性,但是方向都是緊跟黨的腳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