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刮骨療傷
三國時代,魏蜀吳惡戰連場。有一次,關公(關雲長)揮軍攻打曹兵時,右臂中了敵人的毒箭。眾將請關公班師回荊州調治,關公不允,說:「我不能因小小創傷,而誤了軍國大事。」
眾人只好四方訪尋名醫。一日,來了一個自稱華佗的醫生,他說聽聞關公中了毒箭,特來醫治。這時,關公的右臂痛得厲害,正和馬良下棋來分散注意力,以免自己露出痛苦的表情而亂了軍心。
華佗看過關公的箭傷,說:「君侯的手臂若再不治理,恐怕便要廢了!如果要根治,便得把君侯的手臂牢牢縛在柱上,然後我用刀把皮肉割開至見骨,颳去骨頭上的毒,再敷上葯,以線縫合,這才治得好,但恐君侯懼怕。」
關公聽了,笑說自己不是世間俗子,不怕痛,更不用把臂縛在柱上;並命人先送上食物,說:「先生遠道而來,請先用酒菜!」
關公陪著華佗吃了一會,便伸出了右臂,說:「現在就請動手,我照樣下棋吃喝,請先生不要見怪!」
華佗也不再說什麼,取出一把尖刀,請人在關公的臂下放上一個盆子,看準了位置,下刀把關公的皮肉割開。
關公吃喝如常,華佗氣定神閑說:「我用刀把君侯骨頭上的毒給颳走,這就好了!」
華佗的手法嫻熟,話剛說完,手上的刀子已經在關公手臂的骨頭上來回刮,還發出悉悉的聲音,流出的血也幾乎注滿了整個盆子。將士見到這情境,也掩面失色,惟獨關公仍繼續下棋吃喝,面不改容。
不久,華佗把毒全颳走,敷上葯,並把傷口縫合。關公要重賞他,華佗婉拒說:「因聽聞君侯高義,特來醫治!」說罷把一帖葯留下,就頭也不回,拜別走了。
⑵ 詩詞《刮骨療傷》的全文是什麼
三國演義中:
第七十五回 關雲長刮骨療毒呂子明白衣渡江
卻說曹仁見關公落馬,即引兵沖出城來;被關平一陣殺回,救關公歸寨,拔出臂箭。原來箭頭有葯,毒已入骨,右臂青腫,不能運動。關平慌與眾將商議曰:"父親若損此臂,安能出敵?不如暫回荊州調理。"於是與眾將入帳見關公。公問曰:"汝等來有何事?"眾對曰:"某等因見君侯右臂損傷,恐臨敵致怒,沖突不便。眾議可暫班師回荊州調理。"公怒曰:"吾取樊城,只在目前;取了樊城,即當長驅大進,徑到許都,剿滅操賊,以安漢室。豈可因小瘡而誤大事?汝等敢慢吾軍心耶!"平等默然而退。眾將見公不肯退兵,瘡又不痊,只得四方訪問名醫。忽一日,有人從江東駕小舟而來,直至寨前。小校引見關平。平視其人:方巾闊服,臂挽青囊;自言姓名,乃沛國譙郡人,姓華,名佗,字元化。因聞關將軍乃天下英雄,今中毒箭,特來醫治。平曰:"莫非昔日醫東吳周泰者乎?"佗曰:"然。"平大喜,即與眾將同引華佗入帳見關公。時關公本是臂疼,恐慢軍心,無可消遣,正與馬良弈棋;聞有醫者至,即召入。禮畢,賜坐。茶罷,佗請臂視之。公袒下衣袍,伸臂令佗看視。佗曰:"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之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無用矣。"公曰:"用何物治之?"佗曰:"某自有治法,但恐君侯懼耳。"公笑曰:"吾視死如歸,有何懼哉?"佗曰:"當於靜處立一標柱,上釘大環,請君侯將臂穿於環中,以繩系之,然後以被蒙其首。吾用尖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颳去骨上箭毒,用葯敷之,以線縫其口,方可無事。但恐君侯懼耳。"公笑曰:"如此,容易!何用柱環?"令設酒席相待。
公飲數杯酒畢,一面仍與馬良弈棋,伸臂令佗割之。佗取尖刀在手,令一小校捧一大盆於臂下接血。佗曰:"某便下手,君侯勿驚。"公曰:"任汝醫治,吾豈比世間俗子,懼痛者耶!"佗乃下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須臾,血流盈盆。佗刮盡其毒,敷上葯,以線縫之。公大笑而起,謂眾將曰:"此臂伸舒如故,並無痛矣。先生真神醫也!"佗曰:"某為醫一生,未嘗見此。君侯真天神也!"後人有詩曰:"治病須分內外科,世間妙藝苦無多。神威罕及惟關將,聖手能醫說華佗。"
關公箭瘡既愈,設席款謝華佗。佗曰:"君侯箭瘡雖治,然須愛護。切勿怒氣傷觸。過百日後,平復如舊矣。"關公以金百兩酬之。佗曰:"某聞君侯高義,特來醫治,豈望報乎!"堅辭不受,留葯一帖,以敷瘡口,辭別而去。
⑶ 刮骨療傷是什麼意思
羽中毒箭於上臂,毒入骨頭,必須刮骨去毒
昔日刮骨人——關羽、刮骨療傷
見於《三國演義》
華佗為關羽刮骨療傷,關羽執意不用麻葯,一邊刮骨頭一邊與人下期,面色不改,棋風不亂
⑷ 關羽被誰射中毒箭以至後來刮骨療傷
關羽被曹仁弓弩手射中毒箭。
《三國演義》中說道:有一次,關羽在戰斗中左臂被敵人射中一箭。箭頭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腫,不能動彈。名醫華佗聽說關羽箭傷不愈,表示能為他割開皮肉,刮骨去毒。手術進行中,華佗刮骨的聲音悉悉刺耳,周圍的人心驚膽戰,掩面失色,而關羽卻依然飲酒弈棋,若無其事。
等到華佗刮盡骨上的毒,敷上葯,縫上線,手術告成,關羽便大笑而起,高興地說:「先生真是神醫。看,我的手臂已經屈伸自如,毫無痛楚了。」華佗也說:「我一生行醫,沒有見過象您那樣沉著堅強的人,真是大丈夫!」
(4)刮骨療傷擴展閱讀:
刮骨療毒的歷史真相
《三國志·關羽傳》寫關公「嘗(曾)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傷的是「左臂」,而不是「右臂」。以後雖然有醫者「刮骨去毒」,但《志》記全文85字並無一字說醫者為誰。
華佗自稱「沛國譙郡人」,沛國在今安徽亳州(一說蕭縣),地處皖省西北,而關公中箭地在「樊城」(後與襄陽合並為今襄樊),地處湖北西北,兩地相距千里,古途迢迢,怎得趕來為關公「刮骨」?而又能從孫權的地盤「江東駕小舟而來」,豈不蹊蹺?
《三國志》載:華佗治病「當須刳(即開刀手術)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意為服用麻沸散後便會昏迷不醒。查關雲長戰曹仁於樊城,時間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關雲長也就是在那時中箭受傷,並因而發生「刮骨去毒」的故事。
早在11年前(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華佗因為曹操頭風發作屢召不至,操「大怒」,拿回許昌,「遂考竟佗」,也就是拷打至死。因此不可能為關羽刮骨療毒。事實上,《三國志·華佗傳》講了許多華佗行醫治病的故事,有些故事也具有傳奇性質,但即使如此,也沒有替誰「刮骨療毒」或「刮骨去毒」的記載。
⑸ 刮骨療傷的原文
三國演義中:
第七十五回 關雲長刮骨療毒 呂子明白衣渡江
卻說曹仁見關公落馬,即引兵沖出城來;被關平一陣殺回,救關公歸寨,拔出臂箭。原來箭頭有葯,毒已入骨,右臂青腫,不能運動。關平慌與眾將商議曰:「父親若損此臂,安能出敵?不如暫回荊州調理。」於是與眾將入帳見關公。公問曰:「汝等來有何事?」眾對曰:「某等因見君侯右臂損傷,恐臨敵致怒,沖突不便。眾議可暫班師回荊州調理。」公怒曰:「吾取樊城,只在目前;取了樊城,即當長驅大進,徑到許都,剿滅操賊,以安漢室。豈可因小瘡而誤大事?汝等敢慢吾軍心耶!」平等默然而退。眾將見公不肯退兵,瘡又不痊,只得四方訪問名醫。忽一日,有人從江東駕小舟而來,直至寨前。小校引見關平。平視其人:方巾闊服,臂挽青囊;自言姓名,乃沛國譙郡人,姓華,名佗,字元化。因聞關將軍乃天下英雄,今中毒箭,特來醫治。平曰:「莫非昔日醫東吳周泰者乎?」佗曰:「然。」平大喜,即與眾將同引華佗入帳見關公。時關公本是臂疼,恐慢軍心,無可消遣,正與馬良弈棋;聞有醫者至,即召入。禮畢,賜坐。茶罷,佗請臂視之。公袒下衣袍,伸臂令佗看視。佗曰:「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之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無用矣。」公曰:「用何物治之?」佗曰:「某自有治法,但恐君侯懼耳。」公笑曰:「吾視死如歸,有何懼哉?」佗曰:「當於靜處立一標柱,上釘大環,請君侯將臂穿於環中,以繩系之,然後以被蒙其首。吾用尖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颳去骨上箭毒,用葯敷之,以線縫其口,方可無事。但恐君侯懼耳。」公笑曰:「如此,容易!何用柱環?」令設酒席相待。
公飲數杯酒畢,一面仍與馬良弈棋,伸臂令佗割之。佗取尖刀在手,令一小校捧一大盆於臂下接血。佗曰:「某便下手,君侯勿驚。」公曰:「任汝醫治,吾豈比世間俗子,懼痛者耶!」佗乃下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面失色。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須臾,血流盈盆。佗刮盡其毒,敷上葯,以線縫之。公大笑而起,謂眾將曰:「此臂伸舒如故,並無痛矣。先生真神醫也!」佗曰:「某為醫一生,未嘗見此。君侯真天神也!」後人有詩曰:「治病須分內外科,世間妙藝苦無多。神威罕及惟關將,聖手能醫說華佗。」
關公箭瘡既愈,設席款謝華佗。佗曰:「君侯箭瘡雖治,然須愛護。切勿怒氣傷觸。過百日後,平復如舊矣。」關公以金百兩酬之。佗曰:「某聞君侯高義,特來醫治,豈望報乎!」堅辭不受,留葯一帖,以敷瘡口,辭別而去。
真實歷史
不過,歷史上的華佗並未給關公治過箭傷,二人連見面的機會都沒有。因為華佗死於建安13年(公元208年),而關羽中毒箭則是建安24年(公元219年)的事,其間相隔11年,死人焉能醫活人?
不過關羽中箭刮毒確有其事,這在《三國志·關羽傳》已有記載,其詳細情況與《三國演義》所述相似,但可惜書中沒有記下醫生的姓名。
羅貫中之所以將醫生寫成是華佗,大概因為華佗是當時的名醫且擅長外科手術,治箭傷理更不成問題。如此「有根有據」,加之作者的生花妙筆,把故事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何人不信「刮骨療毒」的真實性呢?
《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記載: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割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飲酒,言笑自若。
⑹ 在三國里關羽刮骨療傷是真的嗎
假的,後人演繹的,關羽是人不是神(雖然後來被人奉為武神或者武財神,是忠義千秋的人物)但把你的手臂劃開然後在你的骨頭上蹭蹭試試,人在劇烈疼痛的情況下會分泌大量的激素,而過多的激素會消耗血糖影響血壓,造成腦供血不足所以很多士兵在受傷後會快速的暈厥過去,這不是靠意志就能克服的。並且傷口附近的神經會產生痙攣造成肌肉抽搐,此外疼痛的時候體溫會快速升高,身體為了調節體溫會大量排汗,像二爺那樣做到神色如常很難,因為這些都是有悖於常理的。
如果是真的,只能說明關公的神經反射弧超級長。。。中國類似的傳奇有很多,比如咬舌自盡,你就算再恨自己也很難把自己的舌頭咬下來,因為這事你自己說了不算,神經和潛意識說了算,這是本能反應。
其實中毒這事,早期確實只是局部,比如被毒蛇咬傷,但毒素很快會隨血液流遍全身造成器官衰竭,刮骨無用。除非不是中毒而是傷口感染,不過長時間的傷口感染必定會造成電解質紊亂,人會出現敗血症,這時也不是簡單的清創就能解決的。
⑺ 刮骨療傷的意思
不是成語,是說當年關羽的神勇,中了毒箭,華佗給他刮骨療傷,他卻在下棋,談笑風生,何其神勇!
⑻ 關羽刮骨療傷的主要內容
有一次他帶兵出征,作戰時中了敵人的毒箭,整個右臂都不能動彈了。大家請來了著名的醫生華佗。華佗檢查後發現,關羽右臂的毒已經侵入到了骨頭里,普通葯物根本沒有辦法治療,只有割開肉皮,用刀子颳去骨頭上的毒才能治好。
可當時並沒有麻醉葯。為了鎮痛,關羽叫人拿來圍棋,他一邊與人下棋,華佗一邊為他刮骨療毒。他的注意力都在下棋上,一聲都沒有叫,一直等華佗刮完骨頭上的毒,上好葯物,縫好傷口。
手術好後關羽大笑著站了起來,伸伸胳膊說:「我的右臂又可以活動了,先生真是神醫啊!」華佗則贊嘆到:「我治病無數,像將軍這樣的,恐怕再沒有第二個啦!
(8)刮骨療傷擴展閱讀:
三國時代,魏蜀吳惡戰連場。有一次,關羽揮軍攻打曹兵時,右臂中了敵人的毒箭。眾將請關公班師回荊州調治,關公不允,說:「我不能因小小創傷,而誤了軍國大事。」
華佗進來的時候,關羽正在大營閑坐,跟馬良下棋。在與華佗見禮之後,華佗開始檢查關羽的傷臂,然後指出,關羽中的是烏頭之毒。
至於治療的方法,華佗要立一根柱子,柱子上釘一個鐵環,讓關羽把手臂穿入鐵環,然後用繩子緊緊綁住手臂。
華佗會用被子把關羽腦袋蒙住,再用尖刀割開關羽傷臂上的皮肉,直到見到骨頭,然後用刀在骨頭上將箭毒刮掉。這一切做完再用線把傷口縫合。
關羽聽完之後,哈哈大笑,說:「原來就是這樣啊,那太容易了,還要什麼柱子和鐵環啊!」他命人擺上酒席,自己連喝了幾杯酒後,繼續跟馬良下棋,然後對華佗說,先生可以開始治療了。
華佗拿著尖刀,叫一個小兵拿著大盆放在關羽手臂下面接血。華佗說:「我要動手了,您別嚇著。」關羽回答:「我又不是普通人,哪裡還怕疼。」
於是華佗就開始手術,割開皮肉看見骨頭的時候,骨頭已經發青。華佗用刀在骨頭上一點點刮著,聲音窸窸窣窣,邊上看熱鬧的臉上都變色了。
可是關羽依舊喝酒下棋,一點痛苦的表情都沒有。一會兒,骨頭上的箭毒被刮完,而下面接血的盆子已經滴滿獻血。華佗縫合完,倆人又互相表達欽慕之意。
關羽誇華佗果然神醫,現在手臂不疼了;華佗誇關羽是天神下凡,這疼痛居然也能承受。然後倆人就拱手而別。
⑼ 關羽刮骨療傷的故事
三國時代,魏蜀吳惡戰連場。有一次,關羽揮軍攻打曹兵時,右臂中了敵人的毒箭。眾將請關公班師回荊州調治,關公不允,說:「我不能因小小創傷,而誤了軍國大事。」
眾人只好四方訪尋名醫。一日,來了一個自稱華佗的醫生,他說聽聞關公中了毒箭,特來醫治。這時,關公的右臂痛得厲害,正和馬良下棋來分散注意力,以免自己露出痛苦的表情而亂了軍心。
華佗看過關公的箭傷,說:「君侯的手臂若再不治理,恐怕便要廢了!如果要根治,便得把君侯的手臂牢牢縛在柱上,然後我用刀把皮肉割開至見骨,颳去骨頭上的毒,再敷上葯,以線縫合,這才治得好,但恐君侯懼怕。」
關公聽了,笑說自己不是世間俗子,不怕痛,更不用把臂縛在柱上;並讓人先送上食物,說:「先生遠道而來,請先用酒菜!」關公陪著華佗吃了一會,便伸出了右臂,說:「現在就請動手,我照樣下棋吃喝,請先生不要見怪!」華佗也不再說什麼,取出一把尖刀,請人在關公的臂下放上一個盆子,看準了位置,下刀把關公的皮肉割開。
關公吃喝如常,華佗氣定神閑說:「我用刀把君侯骨頭上的毒給颳走,這就好了!」華佗的手法嫻熟,話剛說完,手上的刀子已經在關公手臂的骨頭上來回刮,還發出悉悉的聲音,流出的血也溢出了盆子。將士見到這情境,都掩面失色,惟獨關公仍繼續下棋吃喝,面不改容。不久,華佗把毒刮盡,敷上葯,並把傷口縫合。
關公大笑而起,對眾將說:「此臂伸舒如故,一點也不痛。先生真是神醫!」 華佗說道:「我為醫一生,從未見到過你這樣的人。君侯真天神也!君侯箭瘡雖治,但必須愛護。切勿怒氣傷觸。過百日後,就會平復如舊。」 關公箭瘡既愈,拿出黃金百兩酬謝,並設席款待華佗。華佗婉拒說:「某聞君侯高義,特來醫治,沒有希望要回報!」堅辭不受,留葯一帖,以敷瘡口,辭別而去。
(9)刮骨療傷擴展閱讀:
相關人物
華佗
華佗是東漢末年的一位民間醫生,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戰亂頻繁,瘟疫流行,他立志行醫,為病人解除痛苦。為了為人治好病,他攀山越嶺,採集草葯,行走四方。他的足跡遍及今天的江蘇、山東、河南、安徽部分地區。在治病采葯的過程中,他的醫學知識日益淵博,臨床經驗不斷豐富。他精通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和針灸科,尤其擅長外科,後世奉他為外科的鼻祖。
他曾創的「麻沸散」麻沸散是世界最早的麻醉劑,麻沸散是華佗創制的用於外科手術的麻醉葯。《後漢書·華佗傳》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kū,剖開)破腹背,抽割積聚(腫塊)。」華佗所創麻沸散的處方後來失傳。傳說系由曼陀羅花(也叫洋金花、風茄花)1斤、生草烏、香白芷、當歸、川芎各4錢,南天星1錢,共6味葯組成;另一說由羊躑躅3錢、茉莉花根1錢、當歸3兩、菖蒲3分組成。
據後人考證,這些都不是華佗的原始處方。是世界醫學史上首次使用葯物全身麻醉而施行剖腹術的人。不過,歷史上的華佗並未給關公治過箭傷,二人連見面的機會都沒有。因為華佗死於建安13年(公元208年),而關羽中毒箭則是建安24年(公元219年)的事,其間相隔11年,死人焉能醫活人?
不過關羽中箭刮毒確有其事,這在《三國志·關羽傳》已有記載,其詳細情況與《三國演義》所述相似,但可惜書中沒有記下醫生的姓名。
關羽
關羽(約162-220年),即漢壽亭侯,三國蜀漢獨當一面的名將,字雲長。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人。東漢末年,關羽跟隨劉備起兵鎮壓黃巾叛亂,和張飛共同輔佐劉備、忠心不二,「恩若父子」(《三國志》記載),被譽為忠義的化身。劉備在徐州為曹操所敗,關羽被俘,雖頗受曹操厚待,並封為漢壽亭侯,然仍斬顏良以報曹操、並且歸投劉備。 漢獻帝建安二十一年(214年 )鎮守荊州五郡,獨鎮一方。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北伐曹魏,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操大將曹仁於襄陽郡,達到軍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荊州後方空虛,東吳呂蒙以白衣計乘機奪取荊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關羽又久攻襄樊不下,只好撤退,由於荊州被東吳攻佔,所以在退卻路上,士卒離心、逃亡殆盡。
關羽也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其「忠」、「義」操行被後來統治者所渲染,並加以神化,尊之為「關公」、「關帝」。今華北不少地區廣大農村中都建有「關帝廟」,俗稱「關老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