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跳火堆的傳說是什麼
人生在世,歷經劫難。即便享盡榮華富貴尊者,抑或備受折磨貧賤,各有一般煩惱。所以過滿了一年,除守制居喪外,大年夜都要「跳火群」,以示蹈火赴湯,度過一年艱辛晦氣;亦冀來年好運,免滋憂患。躲債者則待年兜夜,回家跳了火群才算過「年關」。跳火群就圖消災消難趨吉利。
❷ 跳火堆習俗源於哪個省
雲南,四川,貴州,西藏,內蒙古,新疆等省份的少數民族地區都會有這種習俗!
❸ 跳火堆源於哪一個省份
每年春節期間,廣東一帶的傳統民俗文化。毎逢農歷正月,村民們在祭拜袓先,敬奉神明,游神拜會的同時,舉行了"跳火堆"活動。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消災免禍、趨吉避凶的美好願望。
❹ 春節習俗跳火堆的寓意
每年春節期間,廣東一帶的漢族民俗文化。毎逢農歷正月,村民們在祭拜袓先,敬奉神明,游神拜會的同時,舉行了"跳火堆"活動。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消災免禍、趨吉避凶的美好願望。
❺ 誰來說說除夕跳火堆的由來
說起這個習俗,生活在城市的讀者可能就不知道了。據介紹,這是以前的除夕夜的傳統節目之一,是最有節日氣氛的戶外活動了。
民俗專家介紹說,在農村,一家人除夕夜吃過團圓飯後,在門外曠地上用干稻草、乾地瓜藤以及「撣塵」用過的掃塵枝等燒起火堆,或燒起火盆,凡家中大小男子成員(婦女不參與「跳火盆」)逐一依此從熊熊火堆上由外朝里跳躍過去,就是男嬰亦要由成人抱著跳過,外出未歸的男人則由在家兄弟替跳。
大家邊跳還要邊念謠詞,如「跳入來,新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糧食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滿厝里。」沿海鄉民則念:「發彩!新年好海路;發彩!新年好蝦蚝。」
跳過火盆後,待到篝火將熄,各家主婦即把其餘燼收置火籠、火盆中,端進屋裡藏於床下,俗稱「挑金挑銀」,寓意火紅興旺。
❻ 為什麼要跳火堆
誰知道啊?反正我不知道!
❼ 跳火堆是潮汕風俗其中之一,據說只有勇敢的男兒才可以跳,如此危險的活動怎麼會延續至今
跳火堆的這個活動在潮汕地區主要在揭陽普寧地區,「跳火堆」為當地聖人節這一天,為的是紀念關帝老爺。而它同時也和正月里的其它民俗活動結合在一塊,跟過年的各種祈福活動是一脈相承連成一個整體的。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火歷來是驅邪的工具,除夕要放煙花,也就是用火和聲音驅走怪獸"年"。其實,當年正是人類掌握了火種,才使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得以極大地提高,也使人類終於成為萬物靈長。
由此,關於用火驅魔的儀式就從遠古一直傳承了下來。就像北方的新娘子進門要過火爐一樣,跳火堆也是為了驅逐邪魔、祛除舊年晦氣而舉行的特定儀式,而特意使火堆火星四濺則象徵著新一年的生活要紅紅火火
❽ 《跳火堆》的作文400字
在我的老家元宵節風俗是跳火堆。天黑時分,吃過晚飯,我們便迫不及待地找來稻草,在門前空地上沿一條直線間隔堆起十五個小草堆,點著火,然後人們排成隊,依次從火堆上跨過,來回三趟。小孩跨不過去,就由大人抱著跨。三趟來回下來,通常是上氣不接下氣,火堆也快熄了。跨火堆也講火候,跨早了火旺,跨不過去,甚至會燒著衣服或被燙著。來遲了,火焰將熄,煙大,熏得人睜不開眼,直咳嗽。盡管如此,小時候我們卻樂此不疲,總希望元宵節早點來,天早點黑,以便展示自己閃轉騰挪的功夫。
關於跳火堆,民間流傳著一個神話故事。據說蒲州城民風頑劣,人神共憤,惹惱了玉皇大帝,准備於正月十五日夜間派天兵天將放火燒了蒲州城。為避免冤枉好人,玉皇大帝派太白金星下凡先做一番調查。太白金星來到蒲州城,化身變作一個舉目無親、無處投靠的年輕女子,敲開了一個人家的門,請求留宿,並要點吃的。這家人不僅准許他住下來,並熱情地給他提供吃喝。太白金星一想,這是個好人家,不要冤枉了好人,就把玉皇大帝的決定告訴了他們,讓他們正月十五的晚上在自家門前點起火堆,就可保全家安全,並囑咐他們不可泄露天機,就回到了天庭。這家人把此消息告訴了自家的親戚,親戚們又互相轉告,結果元宵節的晚上家家門前火光沖天,太白金星也辨識不出哪家是好人,就向玉皇大帝謊報蒲州城已經燒了,玉帝也相信了這個消息,蒲州城得以倖免。從此後,每年元宵節晚上,家家門前燃放火堆,成了一個固定的習俗。
此傳說是否真實,無從考證,但此習俗伴著我們童年,度過了許多美好的時光。羊年的元宵節即將到來,我與妻子商定,無論多忙,都要回趟農村老家,再次體驗一下「跳火堆」的樂趣。
❾ 為什麼過年要跳火堆
在漢族民間,北方人的年夜飯多是餃子,而閩南十 年前流行的年夜飯還是米飯炒菜,慢慢才改成全家圍爐吃火鍋。吃完飯,開始過「年兜(閩南語:春節)」了。家中老人從鄰居家抱來一大捆稻草,在家門口點燃,在火勢最旺的時候,家中所有的男性成員逐一從火堆上跳躍進門,男嬰由成人抱著跳過,外出未歸的男人則由在家的兄弟替跳。女人可跳可不跳,不過跳的方向和男人相反,從門口往門外的方向跳。跳火群寓意來年生活紅火、驅邪避災之意,跳完火群,家中主婦要拿一片瓦,盛些許灰燼跑向主卧,口中念著「發財興旺」等吉祥語,將瓦片放在床底,待來年才換新灰。
家裡跳完火群,一家人便趕往家族祠堂聚會。家族聚會,男性不可缺席,女性則可隨意。用四根香祭拜完祖先,這一 年來,誰家有添丁、結婚、升學等喜慶,要拿出糖果等甜食與家族諸人慶賀。隨後,家族男性又在祠堂門口跳一次火群,隨後燃放從各家帶來的煙花爆竹。零點,大家紛紛趕往最近的廟里「搶頭香」。「搶頭香」,意即在新的一年裡,誰能第一個在廟里插上第一炷香,誰家就能一年興旺不衰。
❿ 跳火堆源於哪裡
跳火堆來自於「跳火群「讀作」 /tiǎu-hé-gún/」是直接按閩南語音譯成漢字,又稱「跳火盤」中的一個環節。民間認為「大人跳入來,年年大發財。小孩跳出去,歡喜無憂慮……」既寓意來年生活紅火,也有驅邪避災之意。長者說古道今,講到「跳火群」時,曾說道:人生在世,歷經劫難。即便享盡榮華富貴尊者,抑或備受折磨貧賤,各有一般煩惱。所以過滿了一年,除守制居喪外,大年夜都要「跳火群」,以示蹈火赴湯,度過一年艱辛晦氣;亦冀來年好運,免滋憂患。躲債者則待年兜夜,回家跳了火群才算過「年關」。跳火群就圖消災消難趨吉利。講到跳火群儀式,他還引述其中燒「燈猴」和敬「灶君」的緣由,訴說了一些帶有迷信色彩的什麼「燈猴」在天庭誣告凡間糟蹋米粟「灶君」上蒼啟奏為民伸冤,以及臘月廿三「送神」,廿五「天神下降」,正月初四「接神」等春節前後閩南民俗活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