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明朝是怎麼滅亡的
擴展閱讀
2017年9月買什麼股票好 2025-07-08 01:05:48
開車忘記帶駕駛證怎麼辦 2025-07-08 00:55:04
剛開始炒股怎麼買股票 2025-07-08 00:02:47

明朝是怎麼滅亡的

發布時間: 2021-11-15 10:39:57

1. 明朝是怎麼滅亡的

明王朝前期,散居在長白山黑龍江一帶的女真族的建州部逐漸強大起來,其首領愛新覺羅氏,曾接受明朝所封的官職。後來,女真族的努爾哈赤(清太祖)統一了各部落,並樹起了反明的旗幟。1636年,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清太宗)立國,並自稱皇帝。

清王朝建立後,因朝鮮仍支持晚明政權,就發兵侵略朝鮮,迫使朝鮮投降稱臣。然而大舉向明進攻,攻破正東的直隸(今河北省),兵逼北京城下。這時,腐朽的明朝統治集團已無力抵禦邊患。清軍在明朝降將吳三桂的協助下,先鎮壓了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並滅亡了明王朝。

2. 明朝是怎麼滅亡的

明朝後期的政治腐敗既激起了明末的農民大起義,也為努爾哈赤向明朝的進攻提供了條件。努爾哈赤死後,其第8子皇太極即位,於公元1636年稱帝。改國號清,改族名為滿族。由於明王朝政治的腐朽和國防實力的削弱,在內憂外患和農民戰爭的風暴中,於公元1644年宣告滅亡。

3. 明朝是怎樣滅亡的

任何事物的滅亡都有其內外因,明朝的滅亡也不例外,我認為明朝滅亡的原因如下:
一、朝廷內因。諸多的內部原因導致明朝民心渙散,眾叛親離,最終滅亡。
1、皇帝昏庸無能。
明朝後期,皇帝多是荒淫無能之徒,有好道教的,有沉溺女色的,甚至有喜歡當木匠的。皇帝是封建國家的主心骨,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他的昏聵,勢必會在朝野掀起一股荒淫之風,導致朝綱敗壞,國本不固。
2、官場腐敗。
明中後期,貪官橫行,暴吏無數,他們媚上欺下,貪得無厭,殘暴至極,搞得民不聊生,最後導致民變,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3、宦官專權。
明中後期,皇室嫡親香火不盛,接位的多是小皇帝,這樣,導致內宮宦官有機可趁,把握了朝廷大權,甚至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這些宦官多是殘暴、荒淫之輩,他們為了一己之私,殺忠臣,刮民膏,還勾結敵國,是明朝滅亡的另一重要原因。
4、無可戰之師。
明後期,軍隊裝備差、紀律差、統帥也多是無才無能一輩,根本就不是闖王及大清軍隊的敵手。
5、崇禎皇帝個人原因。
崇禎雖有治天下之心,卻無治天下之才。他生性多疑,剛愎自用,致使好多的有才之人得不到實用,軍事部署也失當,最終才導致國破家亡。
二、明滅亡的外因
1、天災人禍。
崇禎時期,北旱南澇,天災嚴重,農田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朝廷不聞不問,甚至變本加厲的盤剝,這是導致起義的導火線。
2、農民起義軍力量強大,各地起義風起雲涌,難以對付。特別是闖王一支,人數眾多,戰略得當,撫民安民,深得人心,一路勢如破竹,最終打破北京城。
3、滿清強大,牽制了明的軍事力量,才導致鎮壓起義兵力不足。
總之,明到後期,內憂外患,重疾纏身,滅亡是必然的。

4. 明朝是怎麼滅亡的

對於明朝滅亡的原因,史學界一般歸結為社會因素:明朝末年的腐敗統治、李自成等農民起義、吳三桂降清、清兵入關等等。復旦大學曹樹基教授最近大膽提出,生態環境的異常變化,乃是造成明王朝崩潰的主要原因之一。

曹樹基教授依據大量的歷史資料指出,明代後期至末年,中國進入一個異常乾旱的時期,從萬曆帝到崇禎帝的半個多世紀內,中國多次發生全局性的特大旱災以及更多次數的大旱災。僅崇禎年間華北、華中和江南就數次發生全局性的特大旱災,華北地區旱災的年份大約佔到崇禎時期全部年份的50%,災區人口大量死亡,"人吃人"現象屢見不鮮。

在旱災頻繁大面積發生的背景下,崇禎末年華北、西北、山東、長江中下游地區又發生大范圍的蝗災,僅在北方就形成一條長達上千公里、寬達數百公里的蝗災分布帶,飛蝗所經之處千里赤野草葉不存。旱災和蝗災,對明王朝統治地區的生產力造成了嚴重破壞。崇禎帝實際已經失去調控全國經濟的能力。

特大旱災本身既是生態環境惡化的結果,同時也進一步惡化了生態環境。萬曆和崇禎年間北方又兩次發生持續數年的鼠疫大流行。崇禎十六年至十七年北京發生的鼠疫,使全城人口的死亡率超過40%。李自成進攻北京的時候,城牆上平均每3個垛口才有1個贏弱士兵把守,自然難擋李自成的精銳之師。當清兵入關的時候,飽受鼠疫折磨的北方也無法組織兵源對抗。曹樹基教授算了一筆賬。崇禎十七年明王朝人口大約尚存13617萬。與崇禎三年相比少了大約3580萬,其中北方減少了2600多萬。雖然不能確切地指出死於鼠疫的人口數量,但以太平夭國戰爭時期蘇浙皖三省死亡人口為例,死於霍亂的人口佔到70%。

曹樹基認為,明末萬曆年間的災荒和鼠疫大流行,使華北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陷於停滯,而崇禎年間的災荒和鼠疫大流行,對明王朝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造成了毀滅性打擊。災荒不但造成國力匾乏人口死亡,而且直接導致了社會動亂和農民起義;鼠疫不但造成人口銳減無法徵兵,而且導致社會生產能力的暴跌;社會動亂和農民起義不但動搖了明王朝的統治秩序,而且加快了鼠疫的流行,尤其在城市的流行。

清兵能夠順利入主中原,除了吳三桂降清這一因素外,實際上與華北地區及附近省份已處於無秩序狀態、沒有人力物力支援對清戰爭有關。當華北地區及附近省份生態環境趨於正常並穩定下來以後,清王朝已經在中原地區站穩腳跟。退居南方山區的明王朝和農民軍余部,已經無力抵擋擁有雄厚物力人力的清王朝的進攻。從某種意義上說,明王朝的滅亡,乃是明代後期華北地區及附近省份生態環境惡化的結果

5. 明朝是為什麼滅亡的

眾所周知,明朝真正滅亡的原因在於國家財政出現了嚴重問題,稅收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有人說明朝滅亡稅收,筆者有同感。但真正明朝滅亡的原因是崇禎帝個人。說什麼明朝滅亡在於腐敗,明朝滅亡在於朋黨之爭,那純粹是扯淡。試問清朝腐敗嗎?清朝自咸豐帝後不是割地就是賠款,官員有「三年清知府,10萬雪花銀」說話。可是清朝從1851到1911年延續了80年。期間還出現了搞笑的「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刀槍不入愚昧的運動。朋黨之爭,請問那個年代沒有朋黨之爭的?

為什麼說明朝滅亡在於崇禎帝本人呢?
朱由校臨終囑托崇禎帝朱由檢是: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可是崇禎帝朱由檢第一件事就是幹掉了魏忠賢。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和東林當人水火不容,一直是明爭暗鬥。閹黨的權力是依附皇權的,可以說是皇權的延伸。說白了魏忠賢就是皇帝的管家,忠於皇帝,是皇帝的忠實奴僕,是和皇帝統一戰線的。魏忠賢被殺,政治失去了平衡,造成了以東林黨人為首文官一「黨」獨大,政治失去了平衡。大家知道所謂的東林當人,純粹是空談誤國的庸官。東林黨人代表了當時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強的利益,反對朝廷向工商業者收稅,並借著崇禎帝清除魏忠賢勢力的時機,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稅種的稅負,使得明末的財政收入來源更加單一,朝廷的稅收來源更加依賴於普通的農民,再加上當時各種天災不斷,造成了大量農民破產,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導致了明末的農民大起義。魏忠賢執政幾年,堅定地延續了萬曆的礦監政策,極力向中上層征稅,使帝國不至於被財政拖垮。魏忠賢心狠手辣,手腕厲害,就因為魏忠賢所以能徵到稅收,明朝的財政穩定,「遼響」不缺。明朝滅亡前,崇禎組織捐款時大臣們集體哭窮,文武百官,皇親國戚一毛不拔。京城權貴集體開始了表演,有的假裝賣房,有的乾脆去街上擺攤。崇禎帝苦苦哀求下,總計募捐了20萬兩。如果魏忠賢沒有被殺,那麼很大程度制約會東林黨人,結果自然不會廢除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稅種的稅負,明朝的稅收穩定,財政就不會出現問題,軍隊的軍餉不會拖欠。如果魏忠賢沒有被殺,魏忠賢組織捐款,那些京城權貴敢不捐款嗎?不要說20萬,就是幾百萬都沒有問題。人性是欺善怕惡。
所以殺魏忠賢是崇禎帝敗筆之一。殺魏忠賢導致閹黨的覆滅,缺乏閹黨的支持,崇禎帝就成了孤家寡人了。崇禎帝不懂什麼是政治平衡,看不懂時局。
崇禎帝空有中興之志卻無中興之才這是導致明朝滅亡另外一個原因。很多國家大事,皇帝不需要親力親為,只要能識別人才和駕馭人才的能力就可以了。劉備才能很平庸,但識別人最厲害。他將權力交給諸葛亮,要諸葛亮全面負責蜀國大事,結果蜀國能夠成為三國鼎立中的一國。天啟皇帝重用魏忠賢,打擊東林黨,天啟皇帝臨終之際,將崇禎叫道床前留遺囑,「魏忠賢是個可用之才,恪謹忠貞,可計大事。」。足以證明天啟皇帝比非常勤政的崇禎帝政治眼光更高一籌,他知道魏忠賢有治國的才能,忠於皇帝。所以把國家大事交給魏忠賢處理,自己落得個清閑。在他治國期間,國家平安無事。崇禎帝雖然勤政,但缺乏治國才能,任何事情親力親為,對時局認識不清,自己毫無主見。就遷都南京那事,足可以說明崇禎帝辦事不果斷。當時如果崇禎帝遷都南京,有江南大財團支持,財政上不至於匱乏。有長江天下做屏障,可以有效抵制李自成進攻,當時明朝實際還有百萬軍隊。可是的是崇禎帝優柔寡斷,當斷不斷,必有後患。古代的皇權始終的至高無上的,如果崇禎帝想遷都,任何人都阻擋不了。崇禎帝殺袁崇煥和督促孫傳庭出戰導致孫傳庭戰死,是導致明朝滅亡原因。

如果崇禎帝能採取以下措施治理國家:明朝絕對不會滅亡,而且會中興。
第一:無視閹黨和東林黨爭斗,怎麼爭斗不用理睬。其實閹黨是牽制東林黨人最重要的力量,那樣能平衡政治斗爭,不會形成東林黨人一黨獨大的局面。
第二:加大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稅種的稅負,減輕農民負擔。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工商業空前大繁榮的朝。宋熙寧十年(1077年),在中央財政收入中,70%以上來自於工商業,而南宋時,政府從進出口貿易中抽取的關稅最高已經佔到了中央財政收入的15%.非農產業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國內、國際貿易才是宋代中央財政的主要來源。加大江南大財團征稅,那些人不缺錢,不會造反,不會引起社會不安定。那樣可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當發生飢荒的時候,可以資助飢民。
第三:實行均田制的土地政策。均田制有利於保證了賦役來源。
第四:軍隊實行屯田制。軍隊分為職業軍隊和非職業軍隊,職業軍隊來自國家的財政,非職業軍隊部分來自財政收入,部分依靠屯田收入。那樣減輕軍隊負擔。
第五:改變重文輕武的觀念,形成重武輕文觀念。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是其滅亡的很大原因之一,明朝重文輕武思想也嚴重影響軍隊戰鬥力。

6. 明朝是怎樣滅亡的

明朝作為封建王朝,留給我們太多的念想。自從明王朝悲情滅亡後,好些明朝遺民們,就常想不明白一個虐心問題:這大明朝,怎麼亡的這么突然?

如果瞧瞧明朝亡國前二三十年,即晚明大亂爆發前,明代萬曆晚期的中外史料,明朝的滅亡,實在是無比突然。萬曆晚期史料里的明王朝,還滿是豐富多彩的城鄉生活,紅紅火火的商品經濟。套明末清初遺民陸應暘的話說,那簡直讓人「好不感嘆思慕」。

而慕名而來的外國傳教士們,也是上岸就看花了眼,利瑪竇等外國學者們,更是驚呼「遠比歐洲富裕得多」。可就是這么個繁榮的世界,竟然轉眼就是內憂外患的戰火,直到山河變色,悲情滅亡。

不過,如果細看幾個「繁榮景象」,明朝滅亡的伏筆,卻是觸目驚心的浮現。甚至可以說,堪稱超越歷史的教訓!

一:不賭博沒臉見人

明代萬曆年間,商業活動出名火熱,但要論火爆整個晚明年間的「商業活動」,卻首推賭博。

日常年節尚且如此,到了明末瘟疫席捲的年代,這個北京城,又如何能扛住?

為什麼會到這個地步?同樣可參考萬曆皇帝的三十多年怠政,國家的軍備國防行政,樣樣都歇菜,各級官員缺編嚴重,看似簡單的城市衛生管理,又哪還有人管?天子腳下尚且如此,明朝各地更可想而知。區區小細節,足以見證晚明行政效率的癱瘓。

繁榮的外表下,卻是一個腐敗且效率低下,已似一盤散沙的王朝。面對緊接下來的國家風險,自然缺少抵抗力。其中教訓,數百年後,依然值得深思。

7. 明朝怎麼被清朝滅亡

一、明朝並不是被清朝滅亡的,而是被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推翻的。

明朝晚期,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明末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覆滅。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趁亂入關,擊敗大順、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二、明朝滅亡的原因

1、軍事力量的衰敗
明軍之所以能對抗如此強大的蒙古軍繼而,又成功消滅眾多的起義軍這與明朝鼻祖朱元璋所事事的軍事制度休戚相關,而強大的軍事實力也是明朝得以興盛的根本。然而,時過境遷,明朝的軍事制度依然跟不上了時代發展的潮流這也是最後明朝覆滅的重要原因之一。
2、以文制武政策的影響
明朝的軍國大事的決定工作以及前線的人事任免工作往往就成了文官的職責。出於各種集團爭斗的需求,這種極其重要的人事任免到了爭斗的角度就編程了兒戲一般。更有甚者,將文官派往前線指揮戰斗,絲毫不懂軍事的文官為了一己私利將整個戰局毀壞,這對於明朝來說,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後果。
3、明末黨爭的影響
東林黨源於顧憲成組辦的東林書院。東林黨爭起因是內閣缺人,顧憲成極力主張頗有政績的淮揚巡撫李三才入閣,結果被反對李三才入閣的勢力抹黑漫罵,東林黨因此興起,朝中其它各黨便集中火力攻擊東林黨。閹黨專權後,東林黨更受到嚴重打擊,直到崇禎年間東林黨才重新被啟用。
哪朝哪代都有黨爭,而且皇帝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人為地製造黨爭,以取得朝局的平衡與穩定,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黨爭不僅不會使天下滅亡,反而會穩固君主的統治。

4、宦官專政。明朝有宦官專政嗎?貌似從萬曆中期以後,宦官的地位就衰落了,有人說魏忠賢。魏忠賢的確飛揚跋扈,但天啟帝用魏忠賢正是為了對付東林黨,所以魏忠賢再跋扈,乾坤也在天啟那裡掌握著。

5、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民奮起起義
明朝從萬曆四十七年開始一直到崇禎的十三年的期間,明朝中幾乎年年都有自然災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當時的社會經濟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可以說,是自然災害這一看不見的強大敵人,在多種因素作用之下,拖垮了明朝的社會經濟,為清軍入關創造了「大樹自撲」的必要歷史條件。
明末天下大亂,首先是從陝西開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陝西的受災之早,受災之重。民不聊生無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謂「天降奇荒,所以資(李)自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