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食品革命
擴展閱讀
怎樣來買股票 2025-07-07 23:23:41
up股票軟體雙屏 2025-07-07 23:18:25
股票可不可以快買快賣 2025-07-07 23:16:02

食品革命

發布時間: 2021-11-15 12:50:53

❶ 工業革命對中國飲食方面的影響工業革命期間中國飲食,食品等所產生的變化是中國近代史綱要要求寫的論

工業革命的帶來了更加精密的機器,能讓以前大量的手工活變得簡單,對中國飲食的影響就是面條能夠量產了(以前得靠手工擀麵),且麵粉能夠更加方便的獲得

❷ 法國大革命使食品步入工業化

食品可以工化業嗎,這個也行,我還是頭一回聽說,真是大開眼界了。

❸ 歐州食物革命出現的主要原因和作用

黑麥。更多的偏向肉奶產品。在一些土地極為貧瘠的地區,它們又有一些質次的變種,也是為了保護農耕文明。13世紀後,改變了將馬軛系在馬脖上的狀況,烤成麵包口感好。這種新的耕作制度相對過去的掠奪式粗放耕作來說,其中一部分是春季播種的作物是的,大麥產量最高,俗稱「薩克森輪犁」,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因為這種方式使現有耕地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戰亂和混血,包括小麥。另一種是讓一塊地每二年或三年中休耕一年;由於不懂製造技術、突厥;一。三。譬如有一種很硬的品種叫「丁科爾」。二圃制就是把所有耕地分成兩部分、燕麥四類,其次分別是黑麥和小麥。這種制度主要在居民點分散的山區實行。為適應不同地理條件。為使作物不退化,能在任何土地上種植。10世紀以後主要在平原丘陵地區實行。一種是續耕續休制(run-rig),口感極差,甚至有三年中休耕兩年的做法,只有地中海地區漫長的干夏使這種「三個月作物」還未成熟即被旱死,比如匈奴,歐洲北部特別是西北歐最初也是使用輕犁。燕麥的缺點是難以脫粒,燕麥產量最低:古代東方不斷多米諾骨牌式的推動各民族向西方去,另一部分是秋季播種的作物,即對一塊地連續耕種幾年後讓其長期休耕,本身就體現著一種落後性。這些作物採取輪作方式,馬也被廣泛地用於拉犁,特別是燕麥、肉多了。直到後來的農業革命,輪流耕作,耕作方式。土壤條件決定了西歐在犁耕土地時難以做到精耕細作,豆類。但購置重犁需要較大資金。最初;中世紀歐洲的土地耕作制度大致有兩種、去殼。後發明了新式籠頭和馬軛套在馬肩上、大麥。四種作物中、由於各游牧民族西來,使馬的拉力增大,兩部分耕作,無疑是一種進步、耕作工具,次年7至8月間收獲,每年有一半的耕地處於休耕狀態,還有大量的中亞民族被擠入西方、黃油。燕麥和大麥是春播作物,農業技術和農業結構變化才得到進步和發展、磨粉,而且容易脫粒,食物結構也發生不同變化,每年有一部分休耕。重犁是一種拖帶工具、磨粉。肉食中,中世紀農民也知道經常到異地去換取種籽,豆類和蔬菜類作物開始普遍種植。一般是幾頭牛拉一架重犁。直到15世紀以後,極易在寒冷的冬天被凍死。但它作為一種休耕輪作方式。(東方推動民族西移,在西歐的氣候條件下只能在上年秋季播種,使用重犁需要較多耕畜,三圃制開始在歐洲北部地區實行。二。四,到後來逐漸改為重犁。在貧瘠的土地上它們長得不好,而是力圖把氣候和土壤條件帶來的不利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在低地國家和下萊茵蘭也有一種類似的變種叫「斯伯爾特」。麵包少了,豬肉少了。小麥和黑麥營養較好,也使得歐洲農業得不到一個良好的環境,發展緩慢、作物品種;中世紀歐洲的農作物主要是麥類穀物。

❹ 什麼帶來了食品業革命

美國的史密斯·瓊克從資料上發現英國的幾位科學家從一種植物中提煉出一種天然色素,他馬上敏感地意識到這種天然色素必將帶來食品工業的一場革命。因為以前的加工食品,為了使食品看上去更加可口,總是添加化學色素來使其顏色好看,但科學家已經證明,化學色素將會影響人類的健康。

瓊克馬上與這幾位英國科學家聯系,買下了提煉天然色素的專利,並立即組織生產。

但是,盡管作了大規模的宣傳,銷售情況卻不盡如人意,絕大多數食品生產廠家不願意因採用價格較昂貴的天然色素而使食品的成本上升,對瓊克的產品不感興趣。

瓊克的工廠很快陷入困境,他本人也瀕臨破產。

這時候,一個和瓊克同樣有眼光的富商出資收購了瓊克的工廠,他的高參們當時大都反對他進行的這次幾乎算是瘋狂的收購行動,但這位富商看中了天然色素潛在的市場潛力,義無反顧地接下了瓊克留下的爛攤子。

他看中天然色素的市場潛力,是受到當時環境保護運動的啟發,他認為人們在關注自然環境的同時,也會關心自身的身體健康。

他不但接手了瓊克的工廠,而且擴大了規模,產品積壓不好銷售,他就投資辦起了自己的食品生產廠家。

果然不出所料,美國人不久就掀起了一場反對在食品中加入化學色素的運動,並抵制含有化學色素的食品。那些生產含化學色素的食品廠猝不及防,遭到重創。而那位有先見之明的富商卻大獲成功,產品供不應求,並借機廉價收購了許多倒閉的食品生產廠家,一躍成為美國食品業的巨頭。

❺ 哪兒有紀錄片 食品革命 可以下載和觀看

1000ys

❻ 食品行業的著名人有那些

□ 庄璐華
從一家瀕臨倒閉的企業扭虧為盈,並迅速成長為行業龍頭,山東遠洋食品公司全面、深刻地詮釋了科學技術與企業興衰的關系。
2001年5月,山東商界名人「扭虧大王」宋述孝(曾先後7次將陷入絕境的國企妙手回春)經過多方調研,冷靜分析市場形勢,果斷斥資4500萬購置了瀕於倒閉的深匯食品公司,重新冠以「遠洋」名稱,寓意新的公司將揚帆遠航。宋述孝帶領他的團隊趕上了打造「FD王國」的新征程。山東蕭陽遠洋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FD系列真空脫水食品,技術含量之高在全球都可以說獨一無二,其生產的諸如原味面、波菜雞蛋湯、草莓果、固體鮮牛奶、即食海參、餛飩、米粥、葡萄等15項獲國家發明專利的產品。
究竟什麼是FD?它為什麼有這么大的魔力呢?曾經運用於哪些行業?這項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新技術又能夠為食品行業帶來怎樣突破性的革命呢?
真空冷凍乾燥,英文「Freeze Dried」簡稱「FD」。FD技術起始於二十世紀初期;早在二戰期間,戰場上傷員需要大量的血漿,因其不易運輸和儲藏,血漿供應令人大傷腦筋。利用FD技術把血漿脫水,輕便且易攜帶,需要時注入生理鹽水,便可把細胞激活,新鮮血漿進入傷員身上,達到救死扶傷之目的,戰場醫療工作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二戰結束後,FD這一成果被廣泛用於生物醫學、航空航天事業,其中,我國在眼角膜、皮膚以及腎臟等的脫水等多方面取得重大技術突破,為人類文明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六十年代,美國應用該技術生產凍干食品作為宇航員太空食品;七十年代,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日本消化吸收美國的FD科技成果,並對其進行深入研究,使FD技術及設備得到了突破性發展,從此,FD產品及設備進入了工業化生產時代 ,並主要用於醫葯、飲料、食品及農副產品的低溫脫水乾燥。
雖然在當地的餐桌上還是很少見到升華脫水的食品,但是這種技術的確不破壞原有物質的物理化學結構,而且是在不需要冷藏的情況下可以長期保存的。經過這種技術處理過的食品與經過加熱處理而脫水的食品的區別是,食物原有的質地、味道和香味不但沒有喪失,反而得到增強。
這種技術並不帶走食物含有的極輕的芳香油,因此,味道和香味不僅被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了,而且集中在水果蔬菜的表面。結果是盡管經過升華脫水的食品樣子不好看,但是吃起來要比新鮮水果更可口,這種技術適用於土豆、梨、胡蘿卜……
如今像湯和菜餚這類濃縮強化食品和其他經過升華脫水過的食品,與其說是為了普通人生產的,倒不如說是為宇航員、登山運動員和軍人生產的。盡管如此,食品公司發現升華脫水後的食品具有味道濃厚等新穎特點,因此它們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我國農牧產品一直徘徊在原產或初級加工階段,技術含量總體偏低。目前國際市場對凍干食品供不應求,而我國不僅有豐富的蔬菜和肉食及水產資源,而且將此類食品資源加工成凍干食品的成本低廉。通過開發凍干蔬菜和肉食等食品,將提高我國出口食品的檔次,獲得較高的附加值。目前,我國生產的凍干食品主要包括 :湯料、蝦仁、半成品、保健品及方便麵調料等,年產量不足萬噸。據專家預測,到2010年,僅我國高檔方便麵輔料一項,約需凍干食品4萬噸,加上各種快餐配料、湯料、飲料等,每年凍干食品的消費將超過10萬噸。而事實上,傳統的脫水乾燥食品加工技術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對健康食品的需求。FD技術因其特有的保鮮功能在冷凍食品中的應用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
目前,中國已有多家食品加工企業在FD技術的運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山東遠洋食品公司,其董事長宋述孝在歷時三年的時間里獲得十五項發明專利,在FD食品加工領域里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牛奶是家庭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它的保質期短,更不易在公共場所方便地食用。能不能通過FD技術使這一飲品達到隨用隨喝的程度呢?山東遠洋食品公司開始潛心研製,終於將半斤鮮奶經FD技術加工後製成了一個樟腦球大小的奶球。奶球經過開水沖泡復原後,就得到一杯色澤剔透、醇厚味的鮮牛奶。據悉,這一發明目前世界上僅有法國涉足。
海參屬低脂肪、高蛋白食物,營養價值極高,含有多種利於健康的成份。遠洋公司聘請具有專業經驗的高級廚師發制,經FD後,海參營養成份全部保留,食用後可100%地被人體吸收,而且達到用其他方法干制海參所無法比擬的效果。
中國方便麵業在經過了相當嚴峻的變革後正處於新的整合與創新期,這種最具中國民族特徵的產業從1992年以來的10多年裡,年產量從15億包快速增長到2002年的300億包,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方便麵生產國與消費國。在這種情況下,遠洋公司認為方便製品要想在市場上站穩腳根,關鍵要突出「個性化」。為此,他們又把追求的目光瞄準了FD原味面。經過幾個月的反復試驗,「神州一味」原味面順利上線,它的成功的結束了中國方便麵製品漫長的油炸歷史,原汁原味、100%純天然的綠色食品吸引了眾多百姓的眼球,並擺上了人們的餐桌......
我國FD食品產業尚處於發展初期,全國的FD設備裝料面積大約僅有18000M2,全年FD食品總產量僅1.5萬噸。從裝料面積說,我國只相當於日本80年代初水平。從產量說,我國只相當美國60年代中期水平。目前,我國FD食品的生產能力和產量,同農副產品極其豐富的人口大國極不相稱,發展空間極為廣闊,國內居民生活品質的提高而產生的對綠色食品的旺盛需求,是FD食品突破性增長的強勁動力。
目前,我國FD食品產業主要靠國際市場需求的拉動,98%以上產品出口外銷。特別在中國加入WTO以後,國際市場的需求量持續增加,我國已進入發展FD食品產業的大好時機。
美國、日本、歐洲等FD食品消費國每年都大量進口FD食品。這些國家由於本國生產成本越來越高,所以從其它國家的進口量越來越大。這些年來,外商到中國求購FD食品者絡繹不絕,生動的反映了國際市場對凍干食品需求的快速增長勢頭,FD產品必將掀起新一輪食品革命。

❼ 辛亥革命期間食物的特點

說起譚延闓,人們只知道他是湖南茶陵人,民國年間是國民黨政府主席,曾在湖南擔任過督軍兼省長,卻不知他也是當代的一位美食家。可以說,譚延闓生前對飲饌之學有著深厚的造詣,他調制和品嘗的菜後來在民間廣為流傳,人們稱這些菜為譚家菜。
譚家菜在製作方面是很講究的,可以說是一種豪華型的文人菜。如譚平時喜歡吃的祖庵魚翅、紅煨熊掌、透汁鹿筋、雞汁魚唇、糖心整鮑等,用的不是山珍就是海味。唯一一款看去似乎平民化的祖庵豆腐,也要用子母雞胸脯肉和老母雞吊出的高湯。可以講製作極其繁復精細,光講泡發魚翅,就要用三天的時間,而且要每天燒開兩次,換水兩次。至於烹制,更是非常講究。以祖庵魚翅與祖庵豆腐為例。前者以肥雞一隻、火腿一方與魚翅合燉經日,使其爛熟。上桌時,只有長須排翅,鮮亮登場,不見任何其它雜飾。味厚汁濃,滿口留香,鮮美絕倫;後者雖然不過是一方普普通通的豆腐而已,但是小磨細研,鹵水輕點,香嫩異常。然後再配上新發的口蘑,原味清蒸的土雞湯,文火慢燉,食之柔嫩,味美無比。
當時有一位烹調技術極好的廚師叫曹敬臣,人稱曹四。曹四本在清朝衙門里當宮廚,後被譚延闓相中,納為私人廚師,譚延闓不論居家或外出,必有曹四相隨,曹摸透譚的食好,每次宴請他都討教譚本人,花樣翻新,極盡籌劃。由於曹四平時虛心好學,深得譚延闓的喜愛,後來曹四一直留在了譚延闓身邊。
由於譚對飲食深入的探討,以及譚廚精巧的烹調技術,創新獨特的食譜,當時,有好多人以能品嘗到他家的菜為榮。據說,譚家每到用餐時,朋友賓客都是滿座,為了便於來譚家的朋友食用,當時譚家還專門定製啟用了大碗、大盤、長筷、大匙勺等大型餐具,這些後來逐漸形成了湖南飲食特點之一。
民國初年,譚到湖南任職,此菜做法也就隨著曹師傅傳到長沙。譚延闓生前愛吃的菜主要有:祖庵魚翅、祖庵豆腐、祖庵麻辣子雞、祖庵湯泡肚、祖庵剁椒蒸魚頭、祖庵牛蹄筋、祖庵白菜心、祖庵紅煨熊掌、祖庵透汁鹿筋、祖庵雞汁魚唇等。
1930年譚延闓去世之後,曹敬臣在長沙城火宮殿附近的坡子街開設了「鍵樂園」餐館(後改為「玉樓東」酒家),將譚延闓平時所嘗之菜,皆以「祖庵」二字冠之,大肆宣傳,並將湘菜的口味,特大的盤碗長筷大力宣傳,很受長沙人歡迎。當時,有很多省會通都大邑,紛紛開設湘菜館,至此,湘菜逐漸得到興旺起來。可以說祖庵菜的形成與流傳,對正宗湘菜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❽ 法國大革命對食品的影響

法國大革命源於麵包的革命,革命前夕沒有材料做麵包,麵包價格上去了,導致窮人吃不起麵包了,人一餓,運輸能力下去了。

部分地方是買不起,一些地方是直接沒有,然後開始經濟危機什麼的,順勢而為的就革命了,打巴士底獄。

法國大革命剛好趕上了宮廷法餐的巔峰時期,而宮廷法餐在趕上征服世界的步伐前又經歷了大眾的升華,可以說法國革命帶動了法餐的普及發展以及為日後法餐在西餐界的地位做足了條件。



(8)食品革命擴展閱讀:

法國大革命採用暴力手段矛頭直指國王的權力,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著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革命。

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統治,傳播了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震撼了整個歐洲的君主專制制度並給以沉重打擊,《人權宣言》與《拿破崙法典》為其他歐洲國家的憲法制定提供了範本。

❾ 以「美食」和「城市」為主題的的電影或者紀錄片有哪些

所有關於美食,尤其是日本的電影,首先,日本料理是毋庸置疑的:有許多風格,如精美的製作、營養和烹飪美學。日本美食電影有三個特點:它是無法掩飾的貪婪的畫面,新鮮溫暖的顏色布局,緩慢的情節又溫暖的日本電影將有效帶來溫暖和細膩柔軟,豐富的人文故事,通過食物,與故事帶來了溫暖的味蕾記憶,有趣的故事和美味的菜餚。從不讓人失望。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1》《舌尖上的中國2》《壽司之神》《面條之路》《環球美食通 》《人類以何為食:食物和文明的世界群像》《食品革命》《香料之路》《發現中國:美食之旅》《死前要吃的50種東西》

❿ 《食物的背後》該如何解讀

食物是人們每天都會面對的,然而究竟多少人對所接觸的食物有所了解?多少人真正理解健康和飲食的關系?受「吃啥補啥」的錯誤觀念的引導,快餐文化、速食品革命的到來,人們的健康狀況也出現了不容忽視的問題。《食物的背後》是由經營食品公司的專家傾心打造而成,其中所提及的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注意。

本書的核心思想是:注意「你」的飲食。全書分為一般性問題、食品與企業的問題、食品與農業的問題、食品與營養的問題、對現實生活中食品的思考五個部分。作者運用恰當的事例來作依託,通過多方面的探討,展現了這樣的事實:食品製造商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食品需要、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導致大量缺乏營養和不安全的食品出現。他們在食物中加入很多飽和脂肪、糖、鹽,以及各種添加劑,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傷害,也給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然而許多人並不了解真相。在食物的背後,化肥農葯的使用、土壤的污染、水的污染等方面的影響,加之個人錯誤的觀念、不良的飲食習慣等的「指引」,人們的健康問題出現了危機。本書教導人們擔起自己應當擔負的職責——在了解食物背後秘密的基礎上,在保持綠色環保的前提下,學會選擇健康營養的食物,從而更加健康地生活。

本書各章篇幅雖短小,但字字珠璣、切中要害,行文邏輯嚴密,結構安排合理,定會使讀者獲益不少。

《食物的背後》是一部全球性的健康指導書,該書讓讀者逐步了解食物,真正認識到食物對於健康的重要意義。如今,更多的人在如何選擇食物、如何正確飲食、自己種菜、拒絕食用對生態環境有危害的食物等方面達成了新的共識。

在20世紀60年代,全球沉浸在一片飢荒警告的惶恐之中,博洛革培養出一種「神奇的小麥」品種,提高了世界上一些最易遭受自然災害國家的小麥產量。

綠色革命的興起依賴於一種短莖小麥和短莖水稻。自然界的谷類作物一般有幾英尺高,由強壯的根系結構來支撐。和野草相比,高大的作物在採光方面佔有優勢,穀物的莖能為牲口提供墊圈的稻草,為人提供建屋頂用的稻草以及其他用途。博洛革培養出來的是一種新型雜交品種,稈莖很短,根系也很有限,使植物能夠集中精力結穗。只要給田間施用足夠的除草劑和肥料,就能獲得豐收。機械化的發展也有利於增加糧食產量。

在印度一度預告將要發生糧食短缺時,這種新型作物品種傳到了該國,使印度的穀物產量大增,並且開始向美國出口。然而,好事有時會引發出一種不愉快的結局。在綠色革命進行得轟轟烈烈的1970到1990年間,世界上的飢民數量從5億3600萬上升到5億9700萬。世界現有的糧食不夠所有人食用。如果產量確有上升,作為兩大糧食出口國的美國和印度就不會發生飢荒。貧困是造成飢餓的一個原因,可耕種土地的減少是另外一個原因。

我們繼續說印度的情況。綠色革命的各種做法對於小規模經營的農民來說很難實現,因為他們買不起新種子和所需的化肥,當大農場興旺發達之際,他們卻被迫離開了自己的土地。化肥取代了勞動力,弱小的農民和農場工人加入了失業與飢餓的行列。土壤的肥力和腐殖質下降。土壤肥力的下降意味著印度農民要想保持相同的產量,每年都要施用更多的化肥。問題不僅在於要花更多的錢購買更多的化肥,還在於產量的提高將導致價格下降,農民的利潤也隨之減少。

營養不良的印度兒童

由於土壤肥力和礦物質含量的降低,農產品中包含的鐵、鋅以及維生素A的含量也同時下降,導致貧血和營養不良的現象日益增多。這些損失使得任何碳水化合物獲取量的增加都變得意義不大了。人們對於蔬菜、水果以及豆類蛋白的消費也出現了下降。在綠色革命開始以前,孟加拉國在稻田的夾縫中,種植了100多種其他綠色植物,這些繁茂的植物提供大量的食用胡蘿卜素、鐵質以及葉酸(維生素B)。除草劑的使用,殺死了大量此類植物。水稻產量上去了,但由於食物中缺少這些營養,出現了失明、貧血以及生育缺陷。每年有600萬的兒童死於營養不良,印度和孟加拉國佔了其中的很大比例。

綠色革命到底值不值得進行呢?1993年,一份針對印度南部農場的研究結果發現:那些奉行「生態政策」的農場,在生產率和獲利率方面,與那些實行綠色革命、使用大量化肥的農場旗鼓相當。很多人都能分享「生態農場」創造的利潤。

綠色革命宣告失敗。諾曼·博洛革把希望寄託在基於基因工程的「第二次綠色革命」之上,他希望有一天基因工程能夠實現作物改造,在減少使用化肥和農葯的情況下提高產量。經過基因處理的作物在鹽鹼地里生長也是夢寐以求的目標之一。博洛革的建議受到了很多大型化學公司,如孟山都(Monsanto)、諾華(Novartis)、杜邦(DuPont)公司等,以及世界銀行和其他國際機構的熱烈支援。他們聲稱,飢餓和飢荒可以通過這些生物技術工具加以消滅。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基因工程所期望的所有奇跡,全部都建立在「可能」兩個字之上。對於印度每天都有5000個兒童死於營養不良的事實來說,這一安慰卻顯得過於渺小。

《食物的背後》教我們更加健康地生活。

——美國生物學家阿爾曼·邁多傑斯食物到達我們手中之前究竟發生過什麼事情?食物的營養成分是不變的嗎?什麼樣的食物才是健康的食物?所有的一切疑問都會在《食物的背後》中找到答案。

——英國科學家多切爾·斯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