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道德經中不尚賢,使民不爭是什麼意思呢
「不尚賢,使民不爭」意思就是不尊賢者虛名,民眾就不會攀比相爭。
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老子所著《道德經.第三章》。
原文如下: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白話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
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1)不尚賢擴展閱讀
不尚賢 使民不爭
老子《道德經》第三章解讀
在老子的理念中,道的本體是「無」,其所表現的是「無為」,所謂「無為」就是不強妄為,信任自然。再說,「無」作為道體而似無實有,「無為」作為道的運作法則,其所表現的是似 「無」的行為,就是順其自然而不強妄為,不非有為。
所以老子主張「不尚賢」、「不貴難之貨 「、 「不見可欲」,這樣百姓就不會爭權奪利,不會為得到稀有寶物而去偷竊,也不會被顯耀事物東西所迷惑而引起禍亂。
當然,老子的主張並非沒有針對性,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亂,國與國之間互相征戰兼並,大國稱霸,小國自保,統治者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紛紛招纜賢才用以治國安邦。
當是時,處處崇尚賢才,許多學派都提出「尚賢」的主張,然而,在尚賢的旗幟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竟相爭權奪位,搶占錢財,給社會帶來了惡劣的影響,一時間,民心紊亂,盜賊四起,社會處動盪不安。針對社會上被人們推崇的「尚賢」主張的帶來的負面消極影響,老子提出了嚴厲的批評。
如何治理呢?老子強調「聖人之治」的原則。「虛其心,弱其志」是說治國治民要使百姓得到心靈的凈化,沒有盜取利祿之心,沒有爭強好勝之心,「實其腹」「強其骨」,使百姓的生活得到溫飽,沒有爭強好勝之志。
「無智」即沒其有巧偽的心機和心態。「無欲」即沒有貪欲的擴大,保持心靈的純真、朴實,這樣做就順應了自然,做到了無為而治。這一章與前一章相呼應,從社會的角度,使人人都回歸純潔的、無私無欲的自然本性,這樣以自然規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這一章反映了老子對法時物慾泛濫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和批評,強調凈化人們心靈,提高人們精神境界的重要性。
老子認為,物慾泛濫是因為人們失去了正常的精神世界,寧靜的心靈被那些標榜賢才、貴重財物、貪圖名利和可欲的行為弄糟了,破壞了,從而導致社會混亂,天下紛爭的局面,所以老子提出「無為而治」。
要求統治者按「無為」的原則去做、去辦事,不要亂為、妄為,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規律,做到無私無欲,心平氣和,在觀念上淡化主觀意志,進入忘我的精神境界,調動和發揮心靈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凝聚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老子的「無為」思想,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有其進步的一面和合理的因素,他認為,歷史的發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規律,這規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縱,也不受人的主觀意志支配,而是客觀的、自然的,這種觀點對當時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觀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觀念起到了一定的破壞作用。
❷ 為什麼不尚賢,能使民不爭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解釋】
(1)不尚賢,使民不爭:"尚賢"即崇尚賢才異能,即鼓勵人民竟相"成名",它促使社會人群分化特化,使社會偏離混沌無名態。"不尚賢"是不鼓勵社會人群的分化特化而使社會安守於混沌無名的舉措。
(2)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貴難得之貨"即看重稀貴之物,它使社會已形緊張的稀缺資源的供應更趨緊張。資源供應的過分緊張促使人民頻繁地觸犯社會通行的游戲規則而為盜。"不貴難得之貨"就是要求統治者不去加劇資源供應的緊張局勢,不去追求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的代價才可以換取的奢侈生活。老子的把人民為盜與社會資源供應的緊張相聯系的思想被韓非子所繼承發揮。
(3)虛其心:系統的主控中心即"心"。"虛其心"即去除系統中起主控作用的各種成見。在老子道論中,絕聖棄智,以及弱化統治者的主控權能等主張都屬於"虛心"之舉。
(4)實其腹:"腹"借喻行為體的維生功能。從事於基本的經濟建設,滿足人民的溫飽需求即"實其腹"。
(5)弱其志:即軟化行為體的犟執性趨求。
(6)強其骨:"骨"喻指系統的基本支架,"強其骨"即提高行為體的自立自足能力。
(7)無知無欲:"虛心"則"無知","弱志"則"無欲"。"使民無知無欲"義即使人民不執成見,不生貪欲。
(8)智者:智,如日之知,一定社會時期對大眾具有「普照」作用的權威成見。智者,社會中具有一定影響力、號召力的成見權威。
(9)為無為:在此乃針對社會整體而言。對社會整體來說,"為無為"是指不多作人為的社會塑造,或某種"主義"的固執維持,不促使社會人群的分化特化,從而使社會長保混沌無名所具有的靈活應變能力,以及隨遇自然的任運取態能力的意思。
❸ 老子為什麼「不尚賢」
矛盾來源於不明了,不尚賢就要知道什麼是賢,現在把所謂成功人士當成有賢,把什麼lv、寶馬當成難得之物,自然就有雜亂紛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究竟什麼是適者?佔有越多越合適嗎?動物吃飽了就止而人不知,這就是曲解了物與適者.
❹ 不尚賢是什麼意思
從《道德經》的整體意義上看,「不尚賢」的真正含義是:不刻意的製造所謂精英,不政策性地給予少數人以特殊利益,不偏私地給予少數人以特殊權力。與之相應,不要過分地補有餘而損不足。
❺ 不尚賢使民不爭是什麼意思
不尚賢使民不爭的意思:崇尚賢能必然會高懸祿位以待賢者,才智之士必然紛起爭逐
❻ 不尚賢,使民不爭
老子《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意思就是:不尊賢者虛名,民眾就不會攀比相爭,不去特意哄抬貴重物品,民眾就不會生出盜竊佔有之心,不去挑拔慾望,民眾之心便不會亂。因此聖人治世,便淡其心志,讓其吃飽,削弱其爭名奪利之志,強健其身體健康生活。讓人民不要去自以為聰明,追求逐利被慾望牽著走,不自以為聰以便不會胡來,一切順自然天道而行,如此無為無欲發展,則無所不為的發展,人類終回走向天道最完美世界,而不墮入惡性循環,走不出殺與被殺的怪圈。
老子的《道德經》的確包含萬千,但是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一定抱著辯證的思想去看待,也沒必要一定遵從前人的釋義,要有自己的觀點哦。
❼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什麼意思求解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解釋】
(1)不尚賢,使民不爭:"尚賢"即崇尚賢才異能,即鼓勵人民竟相"成名",它促使社會人群分化特化,使社會偏離混沌無名態."不尚賢"是不鼓勵社會人群的分化特化而使社會安守於混沌無名的舉措.
(2)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貴難得之貨"即看重稀貴之物,它使社會已形緊張的稀缺資源的供應更趨緊張.資源供應的過分緊張促使人民頻繁地觸犯社會通行的游戲規則而為盜."不貴難得之貨"就是要求統治者不去加劇資源供應的緊張局勢,不去追求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的代價才可以換取的奢侈生活.老子的把人民為盜與社會資源供應的緊張相聯系的思想被韓非子所繼承發揮.
(3)虛其心:系統的主控中心即"心"."虛其心"即去除系統中起主控作用的各種成見.在老子道論中,絕聖棄智,以及弱化統治者的主控權能等主張都屬於"虛心"之舉.
(4)實其腹:"腹"借喻行為體的維生功能.從事於基本的經濟建設,滿足人民的溫飽需求即"實其腹".
(5)弱其志:即軟化行為體的犟執性趨求.
(6)強其骨:"骨"喻指系統的基本支架,"強其骨"即提高行為體的自立自足能力.
(7)無知無欲:"虛心"則"無知","弱志"則"無欲"."使民無知無欲"義即使人民不執成見,不生貪欲.
(8)智者:智,如日之知,一定社會時期對大眾具有「普照」作用的權威成見.智者,社會中具有一定影響力、號召力的成見權威.
(9)為無為:在此乃針對社會整體而言.對社會整體來說,"為無為"是指不多作人為的社會塑造,或某種"主義"的固執維持,不促使社會人群的分化特化,從而使社會長保混沌無名所具有的靈活應變能力,以及隨遇自然的任運取態能力的意思.
【譯文】
不崇尚賢才異能,使人民不至於炫技逞能而爭名逐利.不看重稀貴之物,使人民不做盜賊.不顯露足以引起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於被擾亂.因此,聖人治理天下的原則是:排棄充斥於人民心中的各種成見,滿足人民的溫飽需求,軟化人民的犟執趨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執成見、不生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為所欲為.從事於無所成為的作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評析】
本章提出了一系列使人群社會回復到混沌無名的施政准則.老子認為這樣做可以使社會獲得全面的治理.這樣就定下了道論將把它對一般行為體的普遍考察推行貫徹於社會政治領域的基調.
❽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什麼意思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解釋】
(1)不尚賢,使民不爭:"尚賢"即崇尚賢才異能,即鼓勵人民竟相"成名",它促使社會人群分化特化,使社會偏離混沌無名態。"不尚賢"是不鼓勵社會人群的分化特化而使社會安守於混沌無名的舉措。
(2)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貴難得之貨"即看重稀貴之物,它使社會已形緊張的稀缺資源的供應更趨緊張。資源供應的過分緊張促使人民頻繁地觸犯社會通行的游戲規則而為盜。"不貴難得之貨"就是要求統治者不去加劇資源供應的緊張局勢,不去追求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的代價才可以換取的奢侈生活。老子的把人民為盜與社會資源供應的緊張相聯系的思想被韓非子所繼承發揮。
(3)虛其心:系統的主控中心即"心"。"虛其心"即去除系統中起主控作用的各種成見。在老子道論中,絕聖棄智,以及弱化統治者的主控權能等主張都屬於"虛心"之舉。
(4)實其腹:"腹"借喻行為體的維生功能。從事於基本的經濟建設,滿足人民的溫飽需求即"實其腹"。
(5)弱其志:即軟化行為體的犟執性趨求。
(6)強其骨:"骨"喻指系統的基本支架,"強其骨"即提高行為體的自立自足能力。
(7)無知無欲:"虛心"則"無知","弱志"則"無欲"。"使民無知無欲"義即使人民不執成見,不生貪欲。
(8)智者:智,如日之知,一定社會時期對大眾具有「普照」作用的權威成見。智者,社會中具有一定影響力、號召力的成見權威。
(9)為無為:在此乃針對社會整體而言。對社會整體來說,"為無為"是指不多作人為的社會塑造,或某種"主義"的固執維持,不促使社會人群的分化特化,從而使社會長保混沌無名所具有的靈活應變能力,以及隨遇自然的任運取態能力的意思。
[譯文]
如果社會上沒有恭維有才華的人,就不會導致老百姓相爭,如果珍貴的東西大家都不認為他是珍貴的話,那麼就不會偷竊之人,不顯耀引起貪心的事物,就不會導致民心迷亂。
所以聖人的治理原則就是:要使人民都虛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沒有野心,使人民身體強健,全民都形成了謙虛謹慎不出風頭、安居樂業不欲壑難填的風尚,即使其中有個別的「聰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了,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社會就不會不太平了。
這里的「無為」是有特定的含義,不是無所作為。「為無為,則無不治」就是說你的行為達到了「無為」的境界,天下就沒有你管治不了的事情。
(8)不尚賢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