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張信剛的人物言論
1.我沒有刻意地像徐霞客、顧炎武那樣去追求「知行合一」,很大部分是源於興趣與機遇。毋庸諱言,我喜歡讀書,即便不走路,我也喜歡讀書。但我也喜歡走路,有機會走路,所以兼顧了這兩件事。坦白說,我沒有刻意追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境界。但如今回顧,因為1963年開始行走,得以兼顧讀書和走路。尤其是我在法國那一年多,因為沒有語言的障礙,又全家開車在歐洲四處轉,那一年裡對歐洲的認識,比留在北美洲10年的收獲都要多。「行」促進了我對於「知」的了解,坐在家中看書,與看過書再去,其間的區別的確很大。
2.假如世界上國家國民智商分布都一樣,那麼中國作為人口最多的國家,應該有最多的天才和富有創造力的人,中國人口比例佔世界的20%,特別聰明的人也應該佔到世界的20%,這意味著中華民族應該有更多的發明與創造,但事實並非如此。在近代與當代史上,中國的重大發明創造並不多。在這個問題上,文化因素有很大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因素很多。一是對權威和年齡的過分推崇,師生之間,如果獎勵給學生不給老師,就會引起軒然大波,有人會問:老師都沒得,怎麼給學生了?中國社會的獎勵更多地偏向於年長資深的人,他們的功勞不容置疑,給德高望重的老人獎金也不容易引起爭論,但年年都把獎勵給予他們,新學從何而來呢?第二,西方文明從希臘開始,把「時」和「空」與「狀態」聯系在一起,例如:前天山前的溫度比昨天高,而山後則是前天較冷昨天較熱,這為什麼?而中國古代哲學更多隻研究「時」和「態」,時常是大而化之,缺少細部分析,因此我們常說:今天天氣比昨天好。古希臘與先秦大抵出於相同時代,但希臘人在時、態之外,還有空間。例如歐幾里得幾何中就有對空間的研究與認識,而我們中國從古至今就缺乏對空間的准確認識。我們往往大而化之,喜歡用「不錯」、「比較好」等等詞彙,文化中偏向整體化敘述,缺乏細部的研究和具體的分析。這也是黃仁宇先生所謂的社會缺乏「數目字管理」。我們一方面認識到這個問題,但也深知這一問題並不好解決。我們只能直面問題與現實,發揚其正面影響,這其中也有很多好東西,例如我們之間的對話,提到「讀書破萬卷」,你自然會想到「下筆如有神」,很多習語自然就聯系起來了。這種文化紐帶存在於每個人之間,難以割捨。另外,我們不能因為文化有弱點就不去提倡它,好比不能因為身體不好就放棄鍛煉,我們還是希望在鍛煉中糾正問題。我曾提出一個「C++工程」,C代表中國文化,第一個「+」是正確看待自己的文化,第二個「+」是吸收外國優秀文化,以彌補我們的不足之處。
3.我認為中華文明的最大優點是有活力,韌性很強,所以延綿至今。韌性強,忍耐力也強,使其能接受外界的新事物;經歷苦難,也不至於在興旺之中對外頤指氣使。
『貳』 通才和專才哪個更需要辯論賽
05 通才比專才更吃得開 世新大學VS香港科技大學
正方一辯立論:專才是不是比通才更吃得開呢?這是在討論人才的本質比較問題。吃得開在國語辭典裡面的意思就是說受歡迎,也就是吃香的意思。因此,今天我們雙方要討論的是兩種人才發展戰略。專才和通才哪一個能夠幫助我們得到更多更好的機會以求社會中的一席之地。首先讓我來為專才以及通才下個定義把。我們認為無論在任何領域當中的知識和技能會因為它的難易程度而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等級。一個人如果受過基礎教育以及與傳媒常常接觸的話,他對各個領域一定都具備基本的知識,不過這個知識可不能幫助他成為一個通才或是一個專才。舉個例子來說,我知道地球是圓的,我也知道我站的土地是新加坡,不過比起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通才,我還差得遠。比起那些科學家或是地理學家,更是差了十萬八千里呀。專才與通才的差別,就在於中級和高級的知識。我們認為專才是在社會分工的一個項目當中,他具有高級的知識與技能。通才則是在許多個項目當中,擁有中級的知識與技能。通才與專才我們也可以說,專才是往深度的方向發展,通才是往廣度的方向發展。專才是在他有限的知識以及精力上,為一門功夫達到高級的程度。但是通才總是把他的精力分配到不同的領域希望在多門功夫當中達到中級的程度。雙方的比較必須先撇開兩種人,第一種人是想通也通不了,想專也專不了的庸才。另外一種人是在多個領域當中都可以達到高級程度的天才。這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專才為什麼比通才更具有競爭力呢?我們要知道,現在是一個高度專業分工的社會。術業有專攻,行行出狀元。在古代的時候,一個老師會教所有的科目,現在只有國小老師會這么做。以前所有的考試學生科目都相同,現在每一個研究所所考的都不一樣。由於吸引人的工作項目經常是僧多粥少,多個蘿卜搶一個坑。因此,誰最具有這項工作所需要的能力,誰最專業,誰就更容易出類拔萃,就能取得這項工作。因此,我們要向現場以及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說,趁你還年輕的時候,多做一些努力,把一門學問搞到高級吧!因為這是一個專才比通才更吃香的社會。謝謝。
反方一辯立論:其實通才與專才早已經是個老話題了。無論是通才還是專才,他都是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而不同之處在於何點呢?在於專才在某一特點領域裡面能做的更為精深。有更為精深的學識和技能,而通才呢,在兩者以上的領域裡面,有更為精深的知識和技能。而我們說一個通才的核心競爭力就來自於他對各領域重點
『叄』 宋祖英真的為北大校長的母親獻歌嗎
前段時間,北大周其鳳校長回鄉為九十歲老母慶生時跪拜的消息成為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在兩岸四地大學校長論壇上,周其鳳校長擔任主持人,昨天,他在接受香港城市大學前校長張信剛贈書之後,也回贈了一張CD給張校長,稱「這是我為媽媽新寫的一首歌,叫《媽媽的油茶果》。」
現場贈歌碟《媽媽的油茶果》
從創作《化學之歌》,到為母慶生跪拜,周其鳳校長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熱點人物,也在網上引來不少非議。昨天,周其鳳十分低調,茶歇時明確表示不願意接受記者采訪,「我現在是笑也不行,哭也不行。」
在接下來的論壇中,周其鳳擔任主持人。香港城市大學前任校長張信剛將一本《中國文化導讀》贈送給他。周其鳳說,「我也有禮物要送給張校長,這是我剛為媽媽創作的一首新歌,叫《媽媽的油茶果》,前不久在北京音樂廳演出過。」記者看到,這張CD碟的封面是宋祖英演出劇照,邊上寫著「繼『小背簍』後最新姐妹篇力作」,「飽含感恩之情,發自肺腑之聲的傾情演繹,直達心靈深處。」背面則寫著「作詞:周其鳳,作曲:黃國群(資深作曲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演唱:宋祖英。」以及《媽媽的油茶果》的歌詞:在高山深處的懸崖陡坡,長著媽媽的油茶果,油茶果的油汁里,飽和了媽媽的眼淚,媽媽的苦……
網友記錄周其鳳講述寫歌初衷
記者了解到,周校長所說的在北京音樂廳里的演出,實際上是北京大學中樂學社與台大薰風國樂團聯合音樂會暨北京大學第十四屆化學文化節閉幕式演出,潘莎成為《媽媽的油茶果》的首位演唱者,深情的演唱將晚會推向高潮。當時周其鳳還應邀上台講述創作這首歌的初衷。後來去現場的一位網友「北方狼」在博客里記載了周其鳳的講話。這也是一段他對於童年油茶果的回憶。「我難忘自己小的時候,跟著媽媽到深山野嶺中撿拾油茶果的事。每年的那個季節,我媽媽就會帶我進山。我先是在山上玩耍,到了能爬樹的年齡,也開始幫媽媽採摘一些。記得有一天,媽媽把我放在山裡稍平坦一些的山坳里,便去撿茶果子了。媽媽一邊撿,一邊不時地喊著我,怕我走丟了。漸漸地,媽媽離我越來越遠,喊我的聲音也越來越小,直到完全聽不到媽媽招呼我的聲音,我喊媽媽也沒有答應。那時我還小,一個人在那寂靜的深山林里,突然感到了恐懼,有了前所未有的擔心和害怕……這時,山色越來越暗,我的哭喊也變得越來越弱,連嗓子都喊啞了。等我媽媽找到我,回到我身邊的時候,我哭得快不行了……我看到媽媽,哭喊變成了哽咽,媽媽像個淚人一般,把我緊緊地摟在懷里,哭了很久很久。我後來才知道,我媽媽為了撿到更多的茶果子,不知不覺走遠了,翻到了山樑的另外一邊,根本聽不到我的哭聲……」「北方狼」在博客中說道,周其鳳在講述時幾度哽咽,可以看出在竭力控制感情。而這段回憶也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
這是第二次為媽媽寫歌
給媽媽寫歌,周其鳳已不是第一次了。2010年,他曾寫了一首《唱給媽媽的歌》,由孟慶雲作曲,孟慶雲稱歌詞「風格質朴,意味淡雅」。歌中寫道:今天是你的生日,孩兒不能回家,不是孩兒不牽掛,不是孩兒不想媽,世上讓兒陶醉的是你溫馨的氣息,給兒力量的是你輕柔的雙手,催兒奮進的是你期待的目光,還有你綿長的嘮叨,就像孩兒總也沒有長大……而這正是周其鳳對媽媽感情的真實寫照,母親80歲大壽時他沒能趕回家,一直是他心中最為遺憾的事情。
《媽媽的油茶果》(歌詞)
在山溪旁的油坊里
水車吱扭吱扭地旋轉著
媽媽背回的茶果喲
榨出了滴滴香油,留下了餅餅茶枯
潔白的油茶花開了又落
化作媽媽年年的果
油茶果的背簍里
裝滿著媽媽的希望,媽媽的我
在我遠行的日子裡
媽媽一天一天地變老著
媽媽捎來的茶油
炒香了我的飯團,陶醉了媽的愛撫
啊,
在高山深處的懸崖陡坡
長著媽媽的油茶果
『肆』 張剛的國籍
遼寧省 張信剛教授對歷史變遷和各類文化藝術的深刻體會通過淺顯生動的文字和豐富多彩的事例呈現備受廣大年輕讀者尤其是高校學生的喜愛。作者簡介本書作者張剛,1940年生於遼寧省沈陽市,1962年台灣大這土木工程系畢業。
『伍』 誰有張信剛(香港科技大學原校長)在央視文明之旅節目的訪談視頻或者其所著的《遊走在文明之間》的文字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J-wqXBDR4Y/ 有下載鏈接
『陸』 值不值得讀哈佛
自從出了個哈佛女孩劉亦婷,哈佛這所頂尖一流大學在人們的心目中就近得幾乎觸手可及了。紛紛地,家長們或暗下決心或指天發誓:孩子啊,媽再怎麼節衣縮食也要送你到哈佛念書去!我在北京圖書大廈看到增訂版的《哈佛女孩劉亦婷》,版權頁上的印數標的是1370000冊。
哈佛,這個遙遠國度的高等學府,在今天中國孩子父母們的眼裡幾乎成了成功的代名詞。於是,他們趨之若鶩地到書里尋找通往成功的指路牌。於是,充當指路牌的書趨之若鶩地出籠了。說不清是出版商帶著家長發燒,還是家長的熱情感染了出版商,總之,家教書熱鬧著:這本說,《千萬別管孩子》,那本說,《孩子不能不管》。實際上說的可能都是一個理,玩文字游戲吸引家長的眼球罷了。急於讓孩子成材的家長呢,早被《天才製造》、《哈佛天才》之類的「天才培養書」弄得盲目了。
本月,放眼望去,家教書架上擠擠挨挨的仍舊是「XX男孩」、「XX女孩」之類。這些書多由成功孩子的父母寫就,從母親懷胎十月寫起,到孩子的幼兒園時代,及至小學、中學,考入大學……一點一滴,瑣瑣碎碎,講述如何教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何教孩子讀寫算記的竅門,孩子遇到困難怎麼教育,孩子做題粗心怎麼點撥……通常孩子成長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多少都會涉及,而且,既然是培養出成功孩子的成功父母,或多或少都有點「絕招」。有這些就足夠了,那些為孩子的不成器而愁眉苦臉、氣急敗壞、不知所措的父母,那些孩子本來優秀、盼著孩子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父母,他們需要這種隨和、親切的大眾家庭教育讀本。由成功孩子父母親自撰寫的家教經驗既可信又可讀,我分析《哈佛女孩劉亦婷》的暢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一因素。
一多即濫,這類書中充斥粗製濫造之作幾乎是必然的。我以為除細看內容、精挑細選,對家長來說,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明白,孩子是千差萬別的,別人的經驗只能借鑒,不可照搬,因為天才不可復制。
這真是一個實用主義的時代。一本由三位美國密歇根科技大學在讀的中國留學生寫的《路……——到美國讀本科》,就如高速路上的路標,清清楚楚地寫著:美國,前方X公里。而它與說明文風格的實用指南不同的是,請留學生現身說法,以講故事的方式勾畫出通往美國的留學之路。
一個人要想引人注意就得發出不同的聲音。就出版而言,跟風是一種策略,反其道而行之又是一種策略。後者多少需要些聰明和膽量。不是都教家長如何培養天才、如何培養成功的孩子嗎?這時如果有人偏偏底氣十足地說「平庸才快樂」,你肯定得多看他兩眼。《我平庸我快樂》就是這樣的書。說它是家教讀物不如說它是小說,說它宣傳的是另類家教經驗不如說它是對追逐畸形價值的一種反撥。因此不必就平庸與快樂之間的邏輯關系過多追究,我覺得它最大的意義在於,讓處心積慮地要讓孩子出人頭地的父母們靜下心想想:成功僅僅是上哈佛嗎?教育究竟為了什麼?
香港學者張信剛的觀點或許有助於我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他在《教育隨想》中說,喜歡讓孩子受教育,讓孩子出人頭地,這是我們亞洲人的價值觀,但不能過頭,過頭之後,變成不是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為求一張文憑而受教育。這是對教育本身的扭曲,也是對兒童個性培養的扭曲。
北師大教科所家教專家陳建翔主編的《我們有最好的乳酪——家庭教育新主張》,雖出自學院,卻並不艱澀。與實際相貼切,「尊重自然天性,構建平等關系,發揮自主能力,強調持續發展。」從它的編寫原則我們看到,一種更理智、更人性的家教理念開始在家庭教育讀物中滲透。
『柒』 張信剛 大中東行紀 親簽
倇RanHuoXing}
『捌』 為什麼香港科技大學的政治氣氛和對內地的敵 來自
一般來說,人們會認為老牌的香港大學是英式教育的代表;中文大學,則飽受中國文化的浸泡;而後起之秀科技大學,是典型的美式教育。然而,香港教育研究所所長、香港中文大學的盧乃桂教授認為,應該說它們現在都是在探索自己的道路,是混合的、港式的教育模式。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張信剛這樣向記者表達他的辦學理念:重視人文精神和科技成果的相互配合,提倡學術自由、表達自由、信息流通自由。「我當校長快11年了,我的治校理念很簡單,就是讓學校更像一所大學」。 香港的8所大學,都是通過有關的香港法令組建的
『玖』 張信剛的介紹
張信剛,男,1940年7月生,遼寧沈陽人。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城市大學原前校長。196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1963年赴美深造,獲斯坦福大學結構工程碩士和西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此後,曾出任美國匹茲堡大學工學院院長、南加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主任、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生物醫學及生理學教授。1996至2007年,出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
『拾』 張信剛的個人履歷
張信剛,男,1940年7月生,遼寧沈陽人。原香港城市大學校長。
1962年,獲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士學位。
1964年,獲美國斯坦福大學結構工程學碩士學位。
1969年,獲美國西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博士學位後,任美國紐約州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助教、副教授。
1976年後,任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副教授、教授。
1984年,任美國南加州大學系主任、教授。
1990年,任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創院院長、教授。
1994年,任美國匹茲堡大學工學院院長、教授。
1996年後,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兼任香港文化委員會主席,香港創新科技顧問委員會委員,香港司法人員推薦委員會委員。後赴美進修,獲斯坦福大學結構工程碩士及西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
在美國、加拿大著名大學任教20餘年,曾任美國匹茲堡大學工學院院長、美國南加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主任及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及生理學教授。
1996年至2007年,任香港城市大學校長。
2006年底月,受聘北京大學名譽教授。
2010年10月,受聘為山東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