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明朝小冰河時期的介紹
「小冰河期」將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盪,人口銳減。歷史上,明朝小冰河時期指的是明朝晚期,當時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不光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明末清初《閱世編》、《庸閑齋筆記》,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災異志》等等文獻中都提到了這種奇特氣象。
Ⅱ 明朝處於小冰河時期嗎
氣象史上有個「小冰河時期」,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研究,這段時期是指從約1350年到約1850年 ,當時多處地區包括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不光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
1350年是元朝至正十年,1850年是清朝道光三十年。剛好跨越了整個明朝(1368-1644)和大半個清朝。
Ⅲ 歷史上明朝的小冰河時期帶來了哪些直接或間接影響
我來說下個人的看法。
明朝遇到的小冰河時期,曾影響了我們的方方面面,最直觀的表現為北方寒期延長、糧食嚴重減產,農業遭受沉重的打擊。對於古代封建王朝來說,農業的動盪無疑於撼動王朝根基,牽一發而動全身,最終出現王朝傾覆的慘劇。
因此,明朝小冰河的影響有如下幾個:
1、北方的農業區遭受重創,邊疆軍隊供養困難
隨之,李自成等人的勢力大增,他們牽制了明王朝的精力。讓本應專心應對邊疆戰事的明朝,不得不調兵對抗。最終,失去民眾支持的明王朝覆滅在了李自成手中。
綜上所述,是關於明朝小冰河時期影響的個人理解,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Ⅳ 明朝的小冰河時期是怎麼一回事
明朝小冰河時期指的是明末清初整個中國的冬天都是奇寒無比的幾十年時期。這一時期的年平均氣溫都相對較低,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夏天的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因此冬天則奇寒無比,就連廣東等地也都在狂降暴雪。
一般而言,小冰河期泛指15世紀至19世紀的中葉同時具有氣溫偏低的一個時期。大約在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之間,地球上的廣大地區也同時出現了一些寒冷氣候,因此人們稱之為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
在崇禎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時期之中段,因為整個氣溫回暖是在明朝滅亡以後的1650年左右。
(4)明朝小冰河期擴展閱讀
歷史影響
編輯
明清小冰期的到來,不僅給農業社會帶來了災難,甚至成為戰爭爆發的導火索。例如,在明代中葉,受到小冰期的影響,北方持續低溫、乾旱,草場退化,為了改善處境,北方少數民族頻繁南下,大范圍的戰亂和飢荒摧垮了明朝政權。
滅亡原因
小冰期對農業社會經濟確實有影響,對游牧影響更大。但要因為這個就判定一個人口一億人的大帝國滅亡於此就太武斷了。明朝亡於其嚴重的內部危機,孫傳庭總結的特別好「權貴豪強、衙蠧學劣......貽國家以單弱此,其為人毒猶逾於流賊,而奸更甚於細作」。這才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Ⅳ 明朝小冰河時期究竟是怎麼回事它該為明朝滅亡背鍋嗎
明朝的小冰河時期是指,在明朝末年崇禎年間氣溫開始驟降,像福建和廣東一帶都有暴雪,冬天來得甚早,而春天來得及晚,因此雨水很少,使得農作物大量減產,引起社會的不穩定,但個人認為不應當為明朝的滅亡背鍋,
根據相關的歷史資料,我國歷史上一共出現了4次小冰河時期,第1次是在商末周初,第2次是在三國前後,第3次是在唐末宋初,明朝的小冰河便是第4次,雖然明朝的小冰河時期,使得溫度大降,連同珠江三角洲和廣州都下了大雪,導致年年乾旱,可是在這明朝時期,已經有南美的土豆,玉米等耐旱農作物湧入,也正是這些農作物使得明朝因為食物而死亡的人數比前三次要少,明朝的滅亡的原因還是在自己本身,從萬曆皇帝30多年不曾上朝就可見一斑,皇帝消極,而朝廷上下又是爭名奪利,黨爭不休,從東林黨人到宦官黨,貪官污吏橫行,極大的消耗了內耗,自從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之後,明朝就採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不再向海外求取財富,發展資本主義,而隨著明朝的開支加大使得財政後面捉襟見肘,無力負擔相關的費用,造成了經濟危機,再加上李自成的起義和和滿清的侵擾,使得明朝兩面開戰超出了能力,最後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滿清輕而易舉獲得天下,其實針對明朝的弊端,張居正有做出過改革,只是在張居正死後革新就停止了,如果明朝能夠將張居正的改革持續下去,那麼明朝自己就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只是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因為多方面的原因,地球開始產生溫室效應,但是在2012年,有一些權威的國際專家指出,全球變暖已經停止,此後會開始變冷,時間會長達幾十年,有相關媒體表述,這是小冰河時期來了,
Ⅵ 明朝小冰河期究竟有多可怕
大約15世紀開始,我們的地球進入了一個寒冷時期,這一時期稱為小冰期,又叫做「小冰河時期」,我國則稱呼這一時期為「明清小冰河時期」。
小冰河期的溫度下降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多少的影響呢?
第一次小冰河期,時間是在商朝末年周朝初年。
第二次小冰河期。時間是在東漢末年再到晉朝時期。
第三次小冰河期,時間是在唐朝末年再到動亂的五代十國時期,最後到宋建立為止。
第四次小冰河期,時間是在元朝時期再到二十世紀初,其中氣候最為極端的時間是明清政權交替之際。
冰河期內,極端的氣候加上此起彼伏的戰亂,使得當時的人口大幅度地降低。最慘的要數第二次小冰河時期了!
經過三國的混亂,晉統一全國之時,漢族人口僅剩下七百七十萬。好不容易回了口氣,緊隨而來的就是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經歷這些浩劫,漢族人口僅存四百多萬。
Ⅶ 明清小冰河期有多冷
明朝小冰河時期是指中國明朝末期出現了極冷的氣候災害。明朝晚期,當時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不光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甚至長江結冰。
「小冰河期」將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盪,人口銳減。國外有學者認為小冰河時期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明末清初《閱世編》、《庸閑齋筆記》,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災異志》等等文獻中都提到了這種奇特氣象。
清朝初年,一位歷史學家談遷,寫了一本叫《北游錄》的書,書中的一段記載,可以還原小冰期時中國江南的寒冷程度。年(順治十年)陽歷7月底,談遷從家鄉杭州出發,由運河坐船前往北京;11月7日,他到達天津,到18日運河就封凍了。談遷在北京住了三年,1656年(順治十三年)陽歷3月,等到3月7日,運河開凍,他坐船南返。由談遷的記載可以推算出,順治年間,北運河每年封凍的時間長達110天,比上世紀50年代,華北最冷冬天時北運河封凍的時間還要長。
小冰期時代,不僅中國北方受到影響,就連江南,也因為氣溫的異常,出現了河面結冰的情形。談遷提到,1654(順治十一年)陽歷11月,吳江運河冰厚三尺多,而且從吳江一直凍到嘉興,要壯士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陽歷11月南運河封凍,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可見順治年間,江南天氣的寒冷。另外,當時,也出現了長江結冰的記載。
Ⅷ 小冰期是什麼明朝的小冰河時期到底有多冷
有歷史以來,我國共有6次的小冰期。其中一次是發生在明末清初時期。那時還沒有溫度計,所以當時的具體溫度沒法確定,但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當時的廣東潮州下起了大雪,足足有一尺厚!
明朝的滅亡也跟這次氣候變化有關聯。當時崇禎皇帝登基後,民間災荒連連,還有鼠疫,就連皇宮里的守城兵將都沒能倖免。當李自成的起義兵沖進宮里的時候,有些士兵被鼠疫折磨的癱坐在地上無力抵抗。
在整個明清小冰河時期,經常會出現極端天氣,由於當時科學水平不夠發達,各種基礎設施也不夠完善,所以無法應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如今地球上的極端天氣依然存在,但我們有了更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設施,讓這些自然災害的影響降到最低。
Ⅸ 明末小冰河期是怎麼回事詳細介紹
明朝其實亡得很冤枉
中國氣候在明末進入了一個小冰河期(從1580年開始),我國歷史學家的考證證明,這個時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冷的時期,被稱作「小冰河期」。根據有的學者的意見,歷次游牧民族的南下均與氣候的改變有較大關系。無論何時,生存總是第一位的。一旦氣候趨向嚴寒,部族和牲畜的食品供給短缺,這是南朝肥沃的土地,生活的幸福就會無限的擴大,為了自己的幸福,當然無所不用其極了。我國的地震學家也證明,這個時期是華北大地震最多的時期。據英國天文學家蒙德研究證明,公元1595到1645年間,太陽上很少有黑子活動。這個時期,北歐氣候非常寒冷。人們認為這個時期的寒冷和地震與太陽上少黑子有關。
酷寒必將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當時隨之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先秦晉,後河洛,繼之齊、魯、吳越、荊楚、三輔,並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萬曆、崇禎年間,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從萬曆中葉開始,旱災竟持繼了七十年之久!!這對於一個以農業為本的國家來說,完全是致命的打擊,崇禎年間的農民大起yi就不足為奇了。
Ⅹ 明朝時期的小冰河時期是怎麼造成的
明朝小冰河時期指的是明末清初整個中國冬天奇寒無比的幾十年時期。這一時期的年平均氣溫都很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連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中外專家指出,明朝滅亡後的1650—1700年間是整個小冰河時間中最寒冷的時期之一。
一萬年以前,氣溫有一段驟然升高的時期,而且保持了相當平穩的狀態長達七千多年。這段時期的氣溫一直在我們經歷的二十世紀初期氣溫上下小幅波動,這樣的氣候給予了人類發展良好的條件。從竺可楨寫的中國氣象史的資料中,可以知道中國歷史上幾次最大規模的社會動亂時期確實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關系,而不完全是吏治失敗引起的。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東漢末年、三國、西晉是第二次小冰河期,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當時氣溫劇降,造成北方乾旱,糧食大量減產,形成幾十年的社會劇烈動盪和戰亂,長期的飢荒是造成戰亂無限制擴大的根本原因。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國人口銳減超過五分之四,明末最後一次人口只銳減一半是得益於美洲傳來的抗旱高產作物土豆、玉米和紅薯救的命。殷商末年和周初的人口變動缺乏史料記載。東漢末,漢族人口是六千萬,幾十年飢荒和大戰亂後到西晉一統時漢族人口僅剩七百七十萬。隨後又是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中國南北漢族人口僅存四百萬。當時人口銳減是相當驚人的。唐末漢族人口也是六千萬,至北宋初期只剩兩千萬。明末漢族人口一億二千萬,到了清初順治十七年間一億三千五百萬。[1]
明朝中葉,即1500年後,氣溫驟然下降,有人認為而且氣溫最低的階段就是明朝末期的那段日子——1600年至1644年,然而根據美國地理學家協會年刊的研究數據,明亡後的1660年—1680年以及1850年—1880年才是小冰河期間中國北方及中部最冷的兩個時期。
災害表現
極度嚴寒
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就在這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竺可楨注意到,清朝初年,一位歷史學家談遷,寫了一本叫《北游錄》的書,書中的一段記載,可以還原小冰期時中國江南的寒冷程度。年(順治十年)陽歷7月底,談遷從家鄉杭州出發,由運河坐船前往北京;11月7日,他到達天津,到18日運河就封凍了。談遷在北京住了三年,1656年(順治十三年)陽歷3月,等到3月7日,運河開凍,他坐船南返。由談遷的記載可以推算出,順治年間,北運河每年封凍的時間長達110天,比上世紀50年代,華北最冷冬天時北運河封凍的時間還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