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白手起家的創業故事
有很多,我給你舉例兩個吧。
第一個:
中國最大的「空手道大師」
人們稱珠海西區的鍾華生為「中國最大的空手道大師」,沒有絲毫誇大的成份。鍾華生到西區的時候,肩頭頂著腦袋,兩手拎著鋪蓋,其他再沒別的。但3年後,就靠他那「空手道」本領,5億多元的資金源源滾進了西區。搞經濟開發,需要資金,但是國家沒有錢,那麼資金從哪裡來?鍾華生不靠不等,自己找出路,他決定利用特區的優惠政策,去影響人民群眾,吸引7000多億的儲蓄資金。很快,一個圍海造地,向社會民間招股的集資方案出台了。他們規定每股人民幣10000元,入股者可享有100平方米建房用地和從外地遷入戶口參加西區建設的權益。
消息一發布,西區立即門庭若市,短短的時間便吸納了萬余股。西區把這筆資金的一部份「扔」進海里,換來了四平方公里的土地,l平方公里給入股者建房,其餘的用來招標興建城市配套設施。按現時地價計算,圍海造地投入的幾千萬元,已產生出幾十個億的價值。
第二個:
從流浪漢到百萬富翁
馮志久原是一名流浪漢,到處漂泊,雖歷盡艱辛,卻窮得叮當響。1990年,馮志久跟隨數百萬淘金者涌到珠江三角洲,卻發現這里早已人滿為患,他想到工廠打工,但因年齡大,無技術,工廠不收他。馮志久百無聊賴,便在各工廠區轉悠,看到工人們下班後都端著飯盒往街上的小店子跑,還有那在街上飢渴的盲流,他腦子一轉,怎麼不再開一個供打工者吃飯的小店呢!
於是,他心一橫,租了一間民房作廚房,每天中午和晚上擔起兩桶飯菜,往流浪的人群中推銷,一天下來能掙30元,很快他湊足37000元資金,在廣州黃埔大道邊租了一間5平方的店鋪,辦了執照,把鞭炮一放,快餐店開張了。
馮志久的小飯店一開張,就象鮮花引蝶似的引來了眾多的顧客,他經營主要的絕招,就是收費低。那時廣州的飯店快餐時價最低是2元,而他卻一律為1元。沒錢做生意怎麼辦,1元錢吃飯誰不來!馮志久辛辛苦苦忙了一個月,結帳之後,除了開支,竟賺了2000元。後來他又增添了桌凳餐具,雇了臨時工,擴大門面,每天早餐賣粉中晚餐賣飯,一律一元一份。
這樣,每天的顧客少說也有500多人,最多達1000多人。他掙錢的奧妙在於薄利多銷。每份1元的飯菜其實是沒有掙頭的,但打算的好,也可以賺幾角錢,如果每天能賣1000份,就可掙300元,一個月就是9000元。一個流浪漢變得如此精於經營。幾年下來,馮志久已身家上百萬元,直到現在他的快餐仍是1元價。人稱他「1元錢大享」。
❷ 求簡短的創業故事
有管理學者曾講過這么一句話:「創業,其實人人都會成功。只是有些人被陳腐觀念所束縛,也就失去獲取成功的最佳時機,未能成為幸運的寵兒。」
事實也是,前怕豺狼後怕虎,何來成功?
以下五種常見的理由,對創業者來說是「忌諱」。
如果被其絆倒,成功也就遙遙無期了。
理由一:沒有足夠的資金
不少渴望創業的人表示,其實自己並不喜歡打工,只是因為資金不夠,也就未去創業。正方培訓中心總經理魏先生表示,那隻是不敢創業的借口。他告訴筆者,其在開辦電腦培訓時,當時就只有一台486的二手電筒腦,並且是在一位於七樓的民房內開始創業生涯。如果要說啟動資金,全部加起來也不到3000元。可自己豁出去了,不到成功不罷休。幾年拼搏下來,不單電腦更新換代,也讓自己在業界小有名氣,固定資產已逾百萬。他常說的一句話是:「創業並不需要太多的錢。如果錢太多了,也就無所謂創業了。」
理由二:沒有穩賺的項目
筆者曾連同一知名網站進行過一次有關創業問題的心理調查,從反饋的結果看,有超過80%的被調查者表示,如果沒有穩賺的項目,自己寧願打工,也不去盲目投資創業。但維美廣告設計公司總經理曾先生告訴筆者,賺與不賺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他舉了一個例子。房地產幾乎是被公認利潤最高的產業,可在這一領域,經營成功的房地產公司不到30%。是因為項目不賺錢嗎?絕對不是!是因為缺乏賺錢的方法。因此,他建議,如果想創業成功,不要過份計較項目好與不好,而要琢磨自己是否愛好這個行業、喜歡這個項目。如果具備這兩個基本條件,好方法加巧手段,泥土也能變黃金。
理由三:沒有十足的信心
信心是致勝的法寶。可一些人在期望創業時,總是覺得自信心不足,相反,更多懷疑自己是否有駕馭項目與風險的能力。在這種消極心態作用下,機遇與幸運也就擦肩而過。一從事直銷行業的陳先生告訴筆者,因為「傳銷」的關系,我國的直銷市場一直狼煙四起,戰亂紛飛。可自己對所代理的品牌進行充分考證後,認為合情合法合理,在反對大於贊成的親友團中,還是拿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氣,干起來。兩年的風吹雨打,自己也從一家直銷店發展到五家,年收入均在百萬以上。他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說:「你說,在我國現有直銷狀況下,能有百分之百成功的把握嗎?肯定沒有!只是自己比別人大膽一點,敢於嘗試去做,還真成功了。」
理由四:沒有成功的經驗
經驗來自不斷地摸索與集累,絕對沒有哪一仁人志士天生下來就什麼都懂、什麼都會。這一朴實的道理幾乎人人都懂。可面對創業時,卻有相當多的人在這方面犯迷糊。紀先生現是一鞋業集團的老闆,資產逾億。他在與筆者談到創業的體會時說:「十年前,我開始涉足運動鞋。當時,我根本不知道會有今天的規模。只是覺得,人人都要穿鞋子,世界如此之大,市場應該不會小。」於是,自己貸款辦鞋廠。從中底起步,貼牌生產,邊走邊看,邊做邊改,日集月累,自己便從門外漢成為這一領域的專家。他不贊同「經驗說」,認為那是創業者的腳鐐手銬,是懦夫與失敗者的理由。
理由五:市場競爭太激烈
「要說競爭,在這個社會,沒有哪一行哪一業沒有競爭的了。可因為有競爭,才使企業發展更加快速,社會發展才會多元化。但如果希望在風平浪靜的日子獲得創業的成功,也許只有夢中才存在。」從事顧問服務的金宏文化傳播公司總裁鄒先生如此告誡筆者。他認為,創業者就必須到社會的浪潮中接受洗禮。只有競爭過才會知道自己與對手的差距、自己對市場的不足。他坦言,自己所從事的顧問服務,吃這碗飯的人,早已多於牛毛。一台電腦一部手機就能辦公的事實早已人人皆知。魚龍混雜是當前顧問咨詢行業的真實寫照。因為自己始終堅持「唯精唯一、專業執著」的經營之道,在競爭白熱化的顧問咨詢服務行業還是站穩腳跟,贏得顧客青睞。
要相信自己能行就一定行,趁年輕努力拚搏吧,我支持你!兄弟
❸ 成功人士的創業故事
提供網路CEO李彥宏的創業故事:
第一,找到突破點。2004年李彥宏被迫從CEO位置下來做一個項目的經理,開始超越Google的「閃電計劃」。李彥宏回憶說,當時的策略就是「用網路強的地方攻Google弱的地方」。網路很快找到兩個突破點,一是網路伺服器在中國,可以抓到四倍於Google的中文信息,網路索引量每年漲200%,Google每年僅漲50%;二是在中文內容稀少的情況下,網路推出貼吧等產品來增加內容。幾年下來,信賴網路的用戶終於超過競爭對手。
第二塑造企業文化,網路發展從一兩個人到現在一萬兩千人,遠超李彥宏創業時想像。李彥宏還向學生總結了做好企業的三個心得:首先要有共同的使命目標,網路使命是「讓人們最便捷的獲取信息找到所求」;其次是核心的公司文化,網路 「簡單可依賴」文化已為每個員工理解、認同和貫徹;第三是高效的流程和制度,「想要做世界級的公司,必須要有世界級的流程」。
第三,注重用戶體驗。李彥宏還強調,未來操作系統越來越不重要,相反,構建在操作系統上的服務很重要。比如說安卓電話在中國現在越來越多,但是大多數安卓電話默認的搜索變成網路了,因為網路跟手機廠商談,在中國網路可以給廠商分更多的錢。」
李彥宏指出,不管網路做不做操作系統,未來整個IT產業的重心會從操作系統轉到互聯網服務。網路要做的是不僅有網頁檢索,還有貼吧知道一系列用戶非常喜歡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