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熙陵幸小周後圖是這張么
趙光義他媽的本來就不是個東西!凈干一些齷齪的事!關於「這」事史書記載不詳,有點模糊不清,頗讓後人猜測!不過「幸」並非就只是說皇帝讓女人陪寢的意思,讓別人為之唱歌、跳舞等享受服務也可以說是「幸」!連同皇帝吃飯、遊行某地也可以說是「幸」…
❷ 《熙陵幸小周後圖》是否還存在世上
仁宗朝宰相文彥博曾在筆記中記載,他親眼看到過這幅畫。 又,在《熙陵幸小周後圖》上,元人馮海粟學士題過詩:「江南剩得李花開,也被君王強折來;怪底金風沖地起,御園紅紫滿龍堆。」意思是:宋太宗你強搶了別人妻子,而你的後代(宋徽宗、欽宗和宗室嬪妃公主3000人)也被金人大肆蹂躪,這真是報應了 此外明人沈德符《野獲編》也說:「宋人畫《熙陵幸小周後圖》,太宗戴襆頭,面黔色而體肥,周後肢體纖弱,數宮人抱持之,周後作蹙額不勝之狀。 姚叔祥《見只編》雲:「余嘗見吾鹽名手張紀臨元人《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粉本(即水粉畫),「後戴花冠,兩足穿紅襪,襪僅至半脛耳。裸身憑五侍女,兩人承腋,兩人承股,一人擁背後,身在空際。太宗以身當後。後閉目轉頭,以手拒太宗頰。」
❸ 這個《熙陵幸小周後圖》,真有其事嗎
趙光義他媽的本來就不是個東西!凈干一些齷齪的事!
關於「這」事史書記載不詳,有點模糊不清,頗讓後人猜測!不過「幸」並非就只是說皇帝讓女人陪寢的意思,讓別人為之唱歌、跳舞等享受服務也可以說是「幸」!連同皇帝吃飯、遊行某地也可以說是「幸」…
❹ 熙陵幸小周後圖描寫是怎麼樣的
還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作者(好象是流沙河)說曾見到過這幅圖,內容是太監們把小周後摁倒在地,趙光義在旁看著得意地哈哈大笑。只是年代久遠,也不知他當時看到的是真品還是後人仿作的。
多才多藝的南唐後主李煜曾和妻妹幽歡,他寫下的著名的《菩薩蠻》詞就記述了幽歡時的情景。在他的妻子大周後死後四年,李後主冊封妻妹為小周後,公元975年,南唐亡於宋,南唐後主李煜和小周後被擄至宋朝京師。
宋朝人沒有記載的事情,經過元朝時的一幅野畫,反而被傳的煞有介事。據說是宋太宗趙光義還把宮廷畫師召來,將「行幸」小周後的場面進行「寫生」繪畫,就是《熙陵幸小周後圖》。
❺ 熙陵幸小周後圖 誰能告訴我
本畫肯定是宋代畫的,而且"熙陵"這一稱呼是因宋太宗死後葬在河南鞏縣的永熙陵而來,所以畫應為趙光義死後,即真宗朝好事者根據傳聞所畫.且其後又有人臨摹再作..不止一個版本....純屬個人意見
至於後世,如樓主所說的兩處下落,本人更傾向於前一種觀點因為從資料所知粉本的圖卷,據說清初還能看到,其後就再也沒有了。
有人認識研究宋代文化的程民生、張其凡、賈玉英、馬玉臣諸先生,曾問過這個問題,他們都說不存了,孔學先生是專門研究宋代史料的,他也這樣說。 所以根據這些真跡估計清之後就已經遺失了,而且記得原來中央二台鑒寶節目也提過此畫,當時也說只有仿品存世。但是至於樓主看的是什麼時候仿得就不好說了,畢竟樓主在網上只有一個圖,即使是大家也很難辨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所看到的肯定是原畫的仿品,不是現代根據史料所作。
❻ 熙陵幸小周後圖的故事傳聞
五代十國後期南唐國主李煜的皇後小周後,是聞名於天下的絕色美人。小周後系南唐後主李煜的皇後人稱大周後的周娥皇的同胞妹妹。周娥皇二十九歲時病故,早就和姐夫有一腿的小周後又嫁給了李煜。史書載,大周後病重不久於人世之際,見到周薇進宮,便道:汝何日來?那時周薇尚小,未知嫌疑,回道:既數日矣。「後恚怒,至死,面不外向。」可是李煜只知譜詞度曲,不知治國,最後被宋太祖趙匡胤滅了國,他和小周後一起做了俘虜。在所有的皇帝之中,趙匡胤應該不算是好色的,他曾將後蜀主孟昶的愛妃花蕊夫人納入宮中冊立為貴妃,卻放過了同樣是絕色美人的小周後,還封她為鄭國夫人,估計他是因為欣賞李煜的才華,才沒染指小周後。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趙匡胤去世,其同母弟趙光義即位,是為太宗。宋太宗原名趙匡義,太祖時改名光義,稱帝時又改名炅,他在位22年,廟號太宗。趙光義就沒那麼講仁義了,他繼位後,小周後的日子就沒那麼好過了。覬覦小周後的美色已久的趙光義,借命婦要不定期入宮朝覲的機會,強留小周後。這段歷史,宋王銍《默記》卷下最早記載在案:「龍兗《江南錄》有一本刪潤稍有倫貫者雲:李國主小周後隨後主歸朝,封鄭國夫人,例隨命婦入宮,每入輒數日而出,必大泣罵後主。聲聞於外,多宛轉避之。又韓玉汝家有李主歸朝後與金陵舊宮人書雲:『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清潘永因《宋稗類鈔》卷六《尤悔》亦有相同記載。
據說趙光義還把宮廷畫師召來,將「行幸」小周後的場面進行「寫生」繪畫,就是《熙陵幸小周後圖》。因宋太宗趙光義死後葬在河南鞏縣的永熙陵,故雲其「熙陵」。《默記》、《宋稗類鈔》均未提是否真有此畫?而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篇·果報·勝國之女致禍》有明確記載:「偶於友人處,見宋人畫《熙陵幸小周後圖》,太宗頭戴襆頭,面黔色而體肥,器具甚偉;周後肢體纖弱,數宮人抱持之,周作蹙額不能勝之狀。蓋後為周宗幼女,即野史所雲:每從諸夫人入禁中,輒留數日不出,其出時必詈辱後主,後主宛轉避之。」
趙光義形象不怎麼樣,卻是一個十足的好色之徒,對於小周後的「行幸」,簡直就是強奸。沈德符還雲:「此圖後題跋頗多,但記有元人馮海粟學士題雲:『江南剩得李花開,也被君王強折來。怪底金風沖地起,御園紅紫滿龍堆。』」明姚士麟《見只編》亦雲:「余嘗見吾鹽名手張紀臨元人《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粉本,後戴花冠,兩足穿紅襪,襪僅至半脛耳。裸身憑五侍女,兩人承腋,兩人承股,一人擁背後,身在空際。太宗以身當後。後閉目轉頭,以手拒太宗頰。」由此可見,趙光義「行幸」小周後十有八九是真有其事,而且此圖也確實存在過。
❼ 熙陵幸小周後圖的創作
多才多藝的南唐後主李煜曾和妻妹幽歡,他寫下的著名的《菩薩蠻》詞就記述了幽歡時的情景。在他的妻子大周後死後四年,李後主冊封妻妹為小周後,公元975年,南唐亡於宋,南唐後主李煜和小周後被擄至宋朝京師。
小周後貌美,被宋太宗(宋朝第二任皇帝)趙光義看中,把她宣至後宮多次「行幸」。據說,宋太宗還把宮廷畫師召來,將「行幸」小周後的場面進行「寫生」繪畫。宋真宗(宋朝第三任皇帝)即位之後,該畫問世,而此畫師本人以後還為宋真宗服務過。到了宋仁宗(宋朝第四任皇帝)時期,當時的宰相文彥博還曾在筆記中記載,他親眼看到過這幅畫。
❽ 關於《熙陵幸小周後圖》的歸宿
小周後與李煜鴛鴦情斷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
人生長恨水長東。」
這詞是南唐後主李煜留下的。南唐是從楊行密的子孫手中奪得吳國的政權而建立的。
南唐的開國皇帝李升,初為徐溫的養子,叫徐知誥,徐溫就已掌握了吳國的政權,到李
升建南唐,距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還有二十三年的時間。
李升儉朴,宮人不曳羅綺,比如他案上捧燭的鐵人,高約五尺,還是吳太祖楊行密
馬廄中所用的東西,李升叫它為「金婦」。他在位七年而卒,長子李璟即位,生活就開
始奢侈,專尚浮靡。江南本是文弱之邦,李璟崇尚文詞,用韓熙載、馮延巳等人為相。
馮延已專門拈弄筆墨,不以政事為意,嘗作「樂府」百餘闋,都是些風雲月露之詞,兒
女私情之事,若說經濟之學,治國之方,連夢也不曾做一個。那韓熙載更是放誕風流,
當著姬妾們的面,以手探賓客的私處,議論陽具的大小,以為笑樂。又有一種古怪脾氣,
所有替人做銘志碑記的謝儀,及李璟賞賜的金銀財帛,到了他手裡,便完全分散給歌姬
妾侍,自己不名一錢,甚至三餐不繼,飲食斷絕,便穿了破爛不堪的衣服,裝成乞丐的
樣子,手托瓦缽,向歌姬院內,沿門乞食;那些侍妾歌姬,看他前來乞食,故意把些殘
羹冷飯打發給他,他居然大嚼起來,吃罷了時,便拍手大笑,十分快樂!侍女們等他笑
罷方才為他梳洗,獻上衣襟,替他穿戴,然後大排筵宴,歌童舞伎,分列左右,絲竹之
聲,洋洋盈耳。歌舞完畢,韓熙載就命令這些人脫去衣服,一絲不掛,男女追逐為戲。
李璟死後,傳位給兒子從嘉,即著名的南唐後主李煜。李璟死前把韓熙載等一班人
召到床前,對李煌說:你年紀尚輕,宋主雄才大略,宜恭順臣事,不可自召滅亡。又叫
群臣直善輔之。李璟在日,已國事日非,後周世宗曾親自領兵來攻,盡得江北肥沃的土
地,逼得南唐一度遷都南昌。
李煜是在宋太祖建漫年在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繼位為帝的。他生於深宮之中,
長於婦人之手,不失赤子之心,感性多於理性,這是作為統治者最大的短處,而是作詞
人的最大長處。從褒義的方面說,他是一個仁慧聰敏,能文會畫,精通音律的文士;從
實際一點說,他生性柔弱,不切實際,根本沒有處理國家大事的才能。他自號「鍾山隱
士」。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也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乃度儉工之
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早在李璟的時候,南唐就已經去掉帝號,奉行後周正朔。大宋取代後周,自然又奉
大家為正朔。李煜即位,眼看雄才大略的趙匡胤,先後討平南平、後蜀、南漢,膽顫心
驚,天天憂愁,而所能做的又只是與臣下酣宴,守著幾個女人,了不盡的春花秋月,有
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愁懷。
在李煜一生的女人中,首先就要講到%娘。一個充滿情感的詞人,對於周圍的事事物
物,都有一種異於常人的執著與愛戀,對於異性更有著一種獨到的欣賞能力。一般男人
欣賞女人,依次有四個重要部位,即:眼睛、頭發,身段和足部。眼睛的美態自然也包
括了面部五官的搭配,頭發的美態想必連帶著發型及飾物,身段的美態范圍更為廣泛,
包括豐乳、皓腕、纖腰、曲臀、膚色,特別是足部的欣賞,除了有形的美腿和纖腳之外,
還必須充分發揮聯想,它所象徵的一些隱而不顯的特殊意義,只有充滿靈性與感性的人,
才可能想像得到。
窅娘就是以一雙小腳,細嫩挑巧,擅長霓裳舞衣曲而得到李後主的寵幸的。對
窅娘善舞,後人有宮城一首詠嘆:
紅羅疊間白羅層,檐角河光一曲澄;
碧落今宵難得巧,凌波妙舞月新升。
窅娘當時為了使足部更美,常常用錦帛纏裹雙腳,屈作新月形狀。女子纏足尉然成
風是從五代開始的,窅娘不是女子纏足的第一人,但不可否認的是,由於南唐的宮廷生
活為當時一般人所艷羨,而%娘又是一個絕色的美人兒,對婦女的纏足是起了推波助瀾的
作用於是人宋之後,名媛閨秀爭相仿效,逐漸遍及全國各地,愈纏愈小,都以「三寸金
蓮」為婦女的美態標准,以至於一直流傳到民國初年才徹底廢除。對於中華民族的健康
與習性影響至深且巨。有詩說:
一彎新月上蓮花,妙舞輕盈散綺霞;
亡國君王新設計,足纏天下女兒家。
婦女纏足到後來日益變本加厲,不斷地在「小巧」上下功夫,小到根本無法站立,
反而成為美的極致。笠翁筆記中曾提到明代有一位姓周的宰相,以干金購一麗人,
名為「抱小姐」,她的腳小到寸步難移,每次行走都必須別人抱著走。李笠翁於是大發
議論:「選足一事,如但求窄小,則可一目瞭然,倘若由粗以及精,盡美而思善,使腳
續不受小腳之累,兼收腳小之用,則又比手更難,皆不可求而可遇也。因腳續難行,
動必扶牆靠壁,此累之在己者也。因腳續致穢,此累之在人者也,其用維何?瘦欲無
形,越看越生憐惜,此用之在日者也;柔若無骨,愈親愈耐撫摸,此用之在夜者也。。
李笠翁的觀點仍不脫欣賞的范圍,事實上纏足之風,自宋代風行以後,頓使我國婦
女變成嬌弱伶仃的模樣,一個動輒扶牆靠壁的母親,如何能夠教養出英武驃悍,鬥志昂
揚的兒女。後來蒙古人入主中原,明朝把蒙古人趕走,緊接著滿州人又入關,漢民族連
連失勢,未嘗不與纏足有關。蒙古人和滿洲人對纏足莫不推波助湖,運用各種手段鼓勵
漢人保持纏足的風習,但他們自己的婦女卻大腳蹁蹁,來去如風。
纏足自窅娘算起,整整流行了千年,如今雖然已經徹底草除,然而今日的芭蕾舞,
仍是仿效窅娘當日的婀娜凌去姿態,而婦女高跟鞋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與纏足相同,真
是但求玉立婷婷,挺胸凸臀,款擺柳腰,婀娜多姿,管它傷筋動骨,摧殘肢體。
由於李煌的異想天開,窅娘的實地執行,使他們與當年的肖卷寶和潘巧兒更進了一
步。這種摧殘肢體的作法,罪在李後主,因此有些因果論者,都說李後主歸宋之後,被
宋太宗以「牽機葯」毒死,死時四肢曲縮象在牽機,就是他設計女子屈纏雙足的報應。
有年元宵,在皇宮正殿中李後主用黃金鑿成一座蓮花,繞以珍寶纓絡,光輝奪目。
那蓮花的中心,又生出一朵品色瑞蓮來,細樂聲中窅娘在上面翩然起舞,李後主與周後
並肩欣賞。事實上在李後主的心中窅娘也不過比較特殊的歌伎而已,真正令李後主傾心
相愛的還是周後。
周後有大小之分,大周後名薔,小周後名薇,兩姐妹都是錢塘美女。關於大周後,
南唐書載:「後主昭惠周後,通書史,善歌舞,尤工鳳蕭琵琶。唐朝盛時,霓裳舞
衣曲為宮廷的最大歌舞樂章,亂離之後,絕不復傳,後(大周後)得殘譜,以琵琶奏之,
於是開元天寶之餘音復傳於世。」
大周後懷孕了,正是破瓜年紀的妹妹周薇應姐姐之邀來到內官服侍姐姐。俗話說;
「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偷,偷不如偷不著。」偷情的滋味,使李後主感受到從
來未曾嘗試過的激情與奇趣。
李後主對周薇久已暗中垂涎,現在她已來到宮中,如何還肯輕輕放過,於是命心腹
宮人將她引誘到後苑紅羅小亭裡面。紅羅小亭是李後主在御苑之中建的,罩以紅羅,押
以玳瑁象牙,雕鏤得極其華麗,僅容兩人棲止。李後主遇到美貌宮人,中自己意的,便
引至亭內,任意臨幸。當周薇被引進來,看到後主,看到那一切,不覺紅潮暈頰,嬌羞
無地。事實上周薇常常對鏡自憐,深恐自己的這般才貌,將來落入庸俗人手裡,她見後
主看中了自己,一寸芳心,早已許可,現在見了後主卻不得不做出嬌羞的樣子,故意推
卻,無非是進一步吊起後主的胃口,一經後主再三央求,就半推著順了後主。後主是個
風流天子,得了小姨子這樣的可人兒,心中得意非凡,便形諸筆墨,填了菩薩蠻詞一闋,
把自己和小姨子的私情,盡情描寫出來。
花明月暗飛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劃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一
晌隈人顫;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
這闋詞兒,填得十分香艷,早被那些富人妃嬪傳播開來,到處歌唱,後主與小姨子
的暖昧關系連民間也知道了,傳為風流佳話。李後主不管這些,居然在與小姨子調情時
又趁著酒興,以小姨子的香口為題,填一斛珠詞;
晚妝初過,沈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羅袖農
殘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綉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絨,笑向檀郎唾。
大周後難產,再加上產後失調,不久去世,周薇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皇後。從此李後
主把那六宮粉黛看得有如塵土一般,那小周後更是想盡千般辦法,惹得李後主心迷意醉。
小周後性喜焚香,自出巧思,製造焚香的器具,有把子蓮、三雲鳳、折腰獅子、小
三神字、金鳳口罌、王太古、雲華鼎等數十餘種,每天垂簾焚香,滿殿氤氳,她坐在其
中,如在雲霧裡面,望去如神仙一般。小周後還挖空心思,想出一個法兒,用鵝梨蒸沉
香,放在帳中,既無煙焰黛灼之患,又沁人心脾,令人心醉。特別是鵝梨蒸過的沉香遇
到人的汗氣,便變成一種甜香,因而即使在夏天,李後主和小周後的性生活也趣味無窮,
小周後心中高興,叫它「帳中香」。
小周後性愛綠色,所穿衣服,都尚青碧。艷妝高智的小周後,配以青碧衣裳,衣裙
飄揚,更覺逸的風生,妃嬪宮人,一齊效法。有一個富人,染成一匹縐絹,曬在苑內,
夜間遺忘未曾收取,為露水所沾,第二天一看,其色分外鮮明,後主與小周後見了,一
齊稱美,於是妃嬪宮人,竟收露水,染碧為衣,號為「天水碧」。後來李後主又在妃嬪
宮人的妝束上,想出一種新鮮飾品,用速陽進貢的茶油花子,製成花餅,或大或小,形
狀各別。令妃嬪宮女淡汝素服,縷金於面,用這花餅裝點在額上,葉『百花妝」。一群
群的宮女,都穿了縞衣素裳,鬢列金飾,額施花餅,行走起來,遠遠望去好似廣寒仙子
一般。後主十分歡喜。就這樣李後主天天與小周後商議新鮮法子消遣時光。小周後陪伴
著李後主過著美滿歡娛而又風流浪漫的生活。幾年之間,大家政權又削平了其他幾個小
國,把下一個目標指向南唐。按宋太祖趙匡胤的說法是:「江南何罪,但天下一家,卧
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太祖開寶七年,終於派大將曹彬率軍攻略南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宵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巨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唱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南唐李後主寫罷降表,寫下這首沉痛的破陣子,被押解北上汴京。這闋詞曾經
引起後世莫大的非議,都認為李煜拜辭祖廟,北上而為巨虜,理應對著祖宗碑位痛哭流
涕,愧對列祖列宗,愧對錦綉山河,愧對黎民百姓,而李後主卻是垂淚對宮娥。開寶九
年元宵節剛過,李後主到了汴京,穿著白衣到明德樓去見宋太祖,被封為違命侯。就在
這年冬天,宋太祖在「燭光斧影」中,在萬歲殿崩駕,他的弟弟趙光義繼位為宋太宗,
改元「太平興國」。
李後主被封為違命侯,過著長吁短嘆的凄寂日子,好在尚有小周後相伴。總算增加
了他活下去的信心與勇氣。宋太宗即位,去掉李煜的違命侯、改封為隴西郡公,表面上
優待,但主意卻打在小周後的身上。宋太宗開始有事沒事就以皇後的名義宣小周後進宮。
已是太平興國三年的元宵節,小周後又再次入宮,過了數日卻不見回來,李後主急
得象熱鍋上的螞蟻,在家中恨聲嘆氣。走來踱去,要想到宮門上去問,又因自己奉了禁
止與外人交通並任意出入的嚴旨,不敢私自出外,只得眼巴巴地盼著小周後回來。一直
到正月將盡,小周後才回來,後主如獲至寶,連忙迎入房中,陪著笑臉,問她何以今日
才回宮。小周後一聲不響,只將身體倒在床上,掩面痛哭。李後主一見料定必有事故,
待到夜間,小周後哭哭啼啼指著後主罵道:「都是你當初只圖快樂,不知求治,以致國
亡家破,做了俘虜,使我受此羞辱,你還要問么?!」李煌明白了一切。言談之間從此
常露出些怨恨。他是個書獃子,講話又不知避嫌。那些話一句句傳到宋太宗耳里。
又到了七月七日。這既是乞巧節,又是李煜的生日,回憶在江南的時節,群臣祝賀,
賜酒賜宴,歌舞歡飲。現在孤零零的夫妻二人,比似囚犯,只少了腳鐐手銬,好生傷感,
觸動愁腸,一齊傾瀉出來。先填一闋憶江南的小令: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記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填完之後,胸中的悲憤,還未發泄盡凈,再填一闋感舊詞,調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日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
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填完後,李煜叫小周後唱出來,小周後說:「我已有許久不唱歌,喉澀得很,就是
勉強歌來,也未必動聽,還是暢飲幾杯。不必唱了罷。」李後主不依,親自去拿了那支
心愛的玉笛,對小周後說。「燒槽瑟琶,已經失去,就讓我以笛相和。」小周後只好低
鬟斂袂,輕啟朱唇,歌唱起來,玉笛凄涼,歌聲凄楚,早有人飛報宋太宗。太宗醋勁大
發,更認為後主不忘故國之思,有什麼「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便以牽機毒
酒賜李後主喝下。
據傳那晚李後主喝了宋太宗賜的酒之後躺下,忽然從床上躍起,大叫了一聲,兩手
兩腳,忽拳忽曲,那顆頭,或俯或仰,好似織布梭子牽機一般絕不停止。小周後抱著他,
問他何處難受,後主口不能言,忽然面色改變,就此嗚呼哀哉!
李煜死後,宋太宗索性把小周後長留宮中。
❾ 熙陵幸小周後圖的畫作下落
關於這幅畫,後世的下落,一說已滅失;一說,留傳至近代,1949年後被帶到台灣,保存於台灣歷史博物館。
❿ 歷史上是否真有<熙陵幸小周後圖>現藏何處
仁宗朝宰相文彥博曾在筆記中記載,他親眼看到過這幅畫。
又,在《熙陵幸小周後圖》上,元人馮海粟學士題過詩:「江南剩得李花開,也被君王強折來;怪底金風沖地起,御園紅紫滿龍堆。」意思是:宋太宗你強搶了別人妻子,而你的後代(宋徽宗、欽宗和宗室嬪妃公主3000人)也被金人大肆蹂躪,這真是報應了
此外明人沈德符《野獲編》也說:「宋人畫《熙陵幸小周後圖》,太宗戴襆頭,面黔色而體肥,周後肢體纖弱,數宮人抱持之,周後作蹙額不勝之狀。
姚叔祥《見只編》雲:「余嘗見吾鹽名手張紀臨元人《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粉本(即水粉畫),「後戴花冠,兩足穿紅襪,襪僅至半脛耳。裸身憑五侍女,兩人承腋,兩人承股,一人擁背後,身在空際。太宗以身當後。後閉目轉頭,以手拒太宗頰。」
因此這畫確切存在的可能性較大,但應該不是如野史中的說的"現場寫真","熙陵"這一稱呼是因宋太宗死後葬在河南鞏縣的永熙陵而來,畫應為趙光義死後,即真宗朝好事者根據傳聞所畫..且其後又有人臨摹再作..不止一個版本....純屬個人意見
關於這幅畫,後世的下落,一說已滅失;一說,留傳至近代,1949年後被帶到台灣,保存於台灣歷史博物館。本人更傾向於前一種觀點
特別是粉本的圖卷,據說清初還能看到,其後就再也沒有了。
論壇上有人認識研究宋代文化的程民生、張其凡、賈玉英、馬玉臣諸先生,曾問過這個問題,他們都說不存了,孔學先生是專門研究宋代史料的,他也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