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旅和國旅有什麼區別
中旅和國旅有以下區別:
1、成立時間不同
中旅:
中國旅行社始於1949年11月建立的廈門華僑服務社(即後來廈門中國旅行社),是新中國的第一家旅行社。
國旅:
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成立於1954年,於2008年3月更名為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有限公司。
2、品牌榮譽不同
中旅:
「CTS中旅」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2002年度榮獲中國十大公眾認知商標,《中國旅遊報》中國旅遊知名品牌等殊榮。中國旅行社總社還曾於2002年、2004年榮獲Travel Weekly旅訊「中國最佳出境游旅行社」稱號。2005年被「世界品牌實驗室」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品牌」,深得消費者的信賴。
國旅:
1994年,國旅總社被國務院列為「百戶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企業」。1998年,國旅總社被列入520家國家重點企業。2001年,國旅總社被國家統計局列入「中國企業500強」第219名,旅遊業第1名,並分別進入營業收入增長率、利潤增長率、人均營收、人均利潤前100名。
2002年,國旅總社被國家統計局列入「中國企業500強」第243名,旅遊業第1名。2006年,在美國紐約舉行的由美國《蒙代爾》雜志社舉辦的「全球企業領袖年會」和「蒙代爾全球旅遊業500強頒獎典禮」活動評選中,國旅總社進入「2006年蒙代爾全球旅遊業500強」入選企業之列。
2007年,國旅總社榮獲北京市首批5A級國際旅行社。2010年,全國百強旅行社排名第二。
(1)中國旅遊報擴展閱讀
國旅發展歷程
1954年4月15日,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下,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在北京正式成立。同年,在上海、天津、廣州等12個城市成立了分支社。成立之初,國旅總社是隸屬國務院的外事接待單位。當時,全國還沒有專門管理旅遊業的行政機構,國旅總社實際上代行了政府管理職能。
1957年底,國旅在全國各主要大中城市設立19個分支社,國旅的接待業務網路初步形成。在這一時期主要以政治接待為主。
國旅系統在對外賓開放城市增設了分支機構,增加了旅遊線路,擴大旅遊者的游覽、參觀范圍,到1958年底發展到35個分支社。
1958年6月,國務院下發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關於籌設國際旅行社分、支社機構的報告的批示。
1964年7月,中國旅行游覽事業管理局(國家旅遊局的前身)成立,中國旅遊業的管理體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這個時期實行的是政企合一的體制,國家旅遊局和國旅總社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對外招徠用國旅總社的牌子,對內行業管理行使國家旅遊局的職能。至1966年,國旅系統發展到46個分支社。
1982年,國旅總社與國家旅遊局開始按「政企分開」的原則,分署辦公和經營。
1984年,國家旅遊局批准國旅總社為企業單位。從此,國旅總社從原來歸口外事工作轉為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大型旅遊企業。
1989年,國家旅遊局批准中國國際旅行社集團成立。1992年,國家經貿委批復同意成立中國國旅集團,國旅總社為集團核心企業。
1994年,國旅總社被國務院列為「百戶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企業」。
1998年,國旅總社被列入520家國家重點企業。
1998年底,國旅總社與國家旅遊局脫鉤,進入中央直接管理的企業。
2. 你好 我正面臨畢業 想去中國旅遊報工作 不知道那怎麼招聘的
去官網查一下,一般招聘的話,官網會有通告,但也有可能內部招聘
3. 中國旅遊報多久一版
每周一、三、五齣版,前幾版為新聞,此外,周一重點為景區、文化等,周三為旅行社、酒店,周五為旅遊商品、目的地規劃、城鎮旅遊等。
4. 中國旅遊報 的刊物等級是
普遍都視為旅遊學的A類刊物.
5. 1985年中國旅遊報評出的十大名勝評選方案屬於什麼評價方法
這個方案應該在網路上應該有的,如果你想知道的話,幫你查查,查到了告訴你。
6. 訂閱《中國旅遊報》一年的費用是多少
《中國旅遊報》全國統一刊號: CN11-0013 報刊種類: 報紙 刊期: 周五報 單價: 1.29 郵發代號: 1-40 出版日期: 1,2,3,4,5 出版社名稱: 中國旅遊報社 收訂種類: 整月 2021年年價: 336.0
《中國旅遊報》宣傳旅遊業發展方針,政策和法規,傳播旅遊信息,介紹旅遊知識,指導旅遊企業經營和消費的權威媒體。
讓每一份報紙都發揮他的最大價值———報童舊報紙網(有2019年之後的中國旅遊報舊報紙出售)
報童網有2019-2021年中國旅遊報的舊報紙出售。
7. 中國旅遊報 待遇 落戶 崗位:編輯 發展前景如何
你問的是北京總部吧? 我是中國旅遊報編輯,不能解決北京戶口,待遇中等,不過可以去全國旅遊,有時候有出國的機會。發展前景一般中等。
8. 中國旅遊報發布中國遊客文明調查結果:近半數人感到素質提升!是真的嗎
11月28日,中國旅遊報社發布了2016年開展的「展示天下奇觀·感受美麗中國」國內大型文明旅遊活動成果。其中一項有20多萬人參加的調查活動數據顯示:遊客素質有了進一步提升;不文明行為主要體現在環境衛生、公共秩序和文物保護等方面;遊客文明旅遊認知強於行為,律己行為強於律他行為;遊客主要從景區、官方、電商、媒體獲得文明旅遊信息;習俗宣傳是文明旅遊建設的重點。
調查報告對下一步文明旅遊建設提出了針對性措施,一是加大宣傳力度,努力實現文明旅遊教育全民化。二是提升社會監督水平,努力實現文明旅遊制度規范化。三是提高景區從業人員素質,努力實現文明旅遊管理精準化。
本次宣傳活動從3月開始,由有獎問卷、簽名、數據分析等活動組成。中國旅遊報社聯合全國26省(區市)旅遊局(委)、上海威瀚商務咨詢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天下奇觀平台)、北京零點有數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零點研究咨詢集團)共同舉辦。共有225292人次通過天下奇觀平台參加文明旅遊有獎問卷活動,零點公司採集數據2136條。通過問卷活動,有力宣傳了文明旅遊公約及其他文明旅遊的注意事項。活動面向國內展示各省(區、市)景區奇觀,宣傳祖國美麗河山,引導廣大遊客從熱愛祖國出發,增強文明旅遊意識,規範文明旅遊行為,養成文明旅遊習慣,進而凈化旅遊環境,提高旅遊質量,推動旅遊事業發展。
600多家景區積極參與
活動期間,報社聯合天下奇觀網站作為本次文明旅遊專題宣傳平台。天下奇觀網站免費為全國各地報名景區搭建平台,展播景區視頻,發布景區信息,開展文明旅遊宣傳,幫助景區在平台上自主推廣,讓各個景區利用平台的特殊功能向遊客開展文明警示溫馨提醒活動。漠河北極村景區、台兒庄古城景區
、上海野生動物園、宜昌三峽人家風景區等76家景區通過各種形式宣傳了本次活動。如:印發「特別提醒」通過活動宣傳單頁在景區派發、在景區大門、路口、要道設置「特別提醒」易拉寶展架、景區電子顯示屏、景區官網、微博、微信等宣傳平台對本次活動進行了宣傳。向遊客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對在景區內控制不文明行為方面發揮了作用。
附:調查報告
被訪者男女比例、各年齡段數量均衡,涵蓋各類學歷水平,基於此,本報告將從文明現狀,主要問題、原因責任、宣傳渠道、國民意識和對策反饋6個方面進行闡釋。
1. 文明現狀:在旅遊業蓬勃發展形勢下,遊客素質有進一步提升
47.8%的受訪者認為兩年來中國遊客整體素質略有提升,有12.9%的受訪者認為中國遊客素質提升明顯, 31.4%的受訪者則認為其基本無變化。這組數據表明,在旅遊業蓬勃發展形勢下,遊客素質得到一定程度提升。
2. 主要問題:環境衛生類、公共秩序類和文物保護類問題多
旅遊不文明現象阻礙文明旅遊建設,可分為環境衛生、公共秩序、文物保護和習俗尊重4大類。考察各類不文明旅遊現象頻次,可利於釐清旅遊不文明現象的重災區。環境衛生類包括隨地吐痰、扔垃圾、大小便、禁煙區吸煙、踐踏草坪等。30%以上受訪者認為隨地扔垃圾、隨地吐痰和禁煙區吸煙現象較為常見,其中,隨地扔垃圾尤為嚴重,一度高達66.2%。公共秩序類包括公共場所喧嘩、插隊、長期佔用公共設施等,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和不守秩序胡亂插隊問題較為嚴重,受訪者選擇比例分別為49%和42.4%。此外,文物保護方面,17.9%的受訪者見過最多不文明行為是文物亂寫亂畫。習俗遵從方面,4%的受訪者見過最多不文明行為是對當地風俗的不尊重。
3. 原因歸責:改變旅遊不文明現象須首要提升社會文明風氣
42.8%的受訪者將旅遊不文明現象歸咎於社會文明風氣不佳,國民文明意識不強,需要政府、媒體加強宣傳予以加強鞏固。26.8%的受訪者呼籲政府從制度、立法上對其予以監督和治理,最大程度杜絕不文明現象。25.2%的受訪者認為個人素質低下導致不文明旅遊發生,理應通過教育逐步提升國民綜合素質。這組數據表明,盡管旅遊不文明現象原因涵蓋社會、政府和個人,但其關鍵在於社會文明風氣的整飭。
4. 宣傳渠道:景區、官方、電商、媒體為遊客文明旅遊信息主要接收處
32.6%受訪者表示經常從景區內接收文明宣傳信息。在景區內,遊客身處旅遊情境,對旅遊文明宣傳信息更敏感,因此,景區成為文明旅遊的主要宣傳接收點。此外,旅遊局、旅遊電商平台、相關媒體和旅行社也是遊客接收文明旅遊信息的重要渠道,分別佔全部受訪者的19.2%、17.6%、15.3%和11.5%。
5.國民意識:遊客文明旅遊認知強於行為,律己行為強於律他行為
對於認知,46.4%受訪者知道《中國公民國內旅遊文明行為公約》,22.7%受訪者知道《中國公民文明旅遊公約》,12.9%受訪者表示兩者都知道, 18%的受訪者表示兩個都不知道。這組數據表明國民文明旅遊認知程度處於一個較高的水平。
針對律己文明行為,4.3%和43.8%的受訪者認為文明旅遊對旅遊體驗影響非常大和較大,表示會約束自身行為。此外,32.6%的受訪者認為文明旅遊對旅遊體驗影響一般,其基本不會對自身旅遊中行為進行約束。
針對律他文明行為,52.5%的受訪者表示針對不文明旅遊行為,偶爾會制止,但28.6%的受訪者明確表示不會制止。因此,目前遊客「律己」意識較好,但更高層次的律他意識還遠遠不夠。
6. 對策反饋:習俗宣傳是文明旅遊建設的首要著手點
從社會層面看,46.7%受訪者認為旅遊不文明現象治理需從旅遊地習俗的宣傳入手,34.6%的受訪者認為旅遊不文明現象治理需重視個人文明意識培養,而14%的受訪者認為旅遊不文明現象治理應立法先行,監宣並舉。
從遊客層面看,47.5%受訪者表示文明遊客首先是「遵守秩序」的,31.8%受訪者表示文明遊客首先是「習俗遵從」的,13.2%受訪者表示文明遊客首先是「愛護環境」的。這組數據表明,遊客心中秩序是文明旅遊的首要因素,入鄉隨俗為第二因素,愛護環境為第三因素。
無論是宏觀社會層面,還是微觀個人層面,幫助遊客「入鄉隨俗」,盡快融入當地生活風土,激發遊客的「歸屬感」,對旅遊不文明現象治理意義重大。
根據調查情況,活動舉辦方提出如下文明旅遊建議:
1.加大宣傳學習力度,努力實現文明旅遊教育全民化
首先,加大旅遊相關機構內宣傳,實現「有的放矢」,精準宣傳到位。通過與旅遊相關各級政府部門、旅遊集散中心、旅行社以及旅遊相關電商的合作,涉及遊客旅遊范圍線路,涵蓋遊客旅遊衣食住行,將文明旅遊宣傳滲透到各類場景。
其次,加大學校內宣傳,堅持「全面出擊」,擴張宣傳范圍。在社區、學校進行刑事多樣的文明旅遊宣傳,對全國統一年齡階段的學生所進行的旅遊文明教育。讓學生去學習,然後管理自己、管理家人、朋友、同學、同事等。
2.提升社會監督水平,努力實現文明旅遊制度規范化
首先,健全投訴機制。旅遊者素質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其與制度、環境息息相關,因此,應在出境游、交通、住宿、就餐、景區服務等常見投訴地點,針對常見投訴問題進行管理,切實做到投訴方便,事前有人受理,事中及時處理,事後有人管理,促進文明旅遊發展。
其次,健全法律監督機制。首先,應加強旅遊政策、法規的立法與監督工作,要力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從法律、法規上控制人們的旅遊行為。其次,應加大對旅遊不文明行為的經濟懲處力度,從經濟上約束人們的旅遊行為。
最後,鼓勵文明旅遊的公眾參與機制形成,利用自媒體,創造良好輿論監督氛圍,從道德約束國民旅遊行為。
3.提高景區從業人員素質,努力實現文明旅遊管理精準化。
旅遊景區,是為旅遊者服務的接受地,也是為遊客進行文明旅遊宣傳教育的重要機遇,因此,應當著實從不文明行為警覺意識、文明旅遊服務理念、文明旅遊服務內容、文明旅遊服務行為等方面進行培訓,提升旅遊景區從業人員相關素質,以增強其示範作用,提升其帶動水平,實現精準監督管理,將其打造成為移動的文明旅遊提醒牌和警示崗,基於此,這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旅遊不文明行為的發生。
9. 中國旅遊報 推進旅遊法貫徹落實難在哪
推進旅遊法貫徹落實難在哪
●旅遊法對現行的旅遊消費結構、市場結構都產生了較大影響,並逐步推動中國旅遊業開始由「非常態」向「健康狀態」轉變
●貫徹旅遊法不僅僅是旅遊部門的事,希望政府加大旅遊法的宣貫力度,依法推動各個部門共同履行職責
●旅遊企業只有用好旅遊法,實現自身的轉型,才能有更加光明的未來
●如何讓整個社會普遍了解認識旅遊法,是旅遊行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旅遊法界定了旅遊企業與旅遊者責、權、利的基本關系,但是在具體條文的認識上仍然存在一些不明確的地方,這讓我們旅遊企業很為難
●各級旅遊部門必須強化責任意識,不攀不比、不等不靠,遇到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盡全力推動旅遊法的貫徹落實
□本報記者徐萬佳
旅遊法正式實施以來,全國旅遊行業迅速掀起宣傳、貫徹旅遊法的熱潮,但在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也讓旅遊從業人員感到困惑。對此,在今年全國旅遊工作會議上,與會代表進行了探討。
影響深遠
「2013年旅遊行業最大的工作成績就是推動了旅遊法的出台和實施。」海南省省長助理、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陸志遠說,如果一個行業沒有一部上位法,就絕不可能做大做強,更不可能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對於旅遊法的出台實施,與會代表一致認為:旅遊法是中國旅遊法制化建設的里程碑,是凝結幾代旅遊和法律工作者辛勞、廣受全國數千萬旅遊從業者和數十億人次的旅遊者矚目的一件大事,必將對旅遊行業乃至國計民生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廣東省旅遊局局長楊榮森說,旅遊法的出台,從法律層面保障了旅遊業依法治旅、依法興旅,讓旅遊業有法可依,這是旅遊業發展過程中的重大突破,也將推動旅遊強國建設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甘肅省旅遊局局長何偉說,「30年磨一劍,旅遊法在全國旅遊人的共同努力和期待中橫空出世,影響重大、意義深遠,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貴州省旅遊局局長傅迎春說,旅遊法是行業促進法,更是旅遊規范法。2014年全國旅遊行業應該把貫徹落實旅遊法的工作重點放在正面引導上,為旅遊行業從業人員帶來更多的價值認同。
「有法可依之後,便是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了。」浙江省舟山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徐愛華表示,旅遊法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旅遊產業發展進入了法制化階段,為推動旅遊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依據。
改變發展走向
「2013年有3件大事可能直接影響旅遊行業的發展走向。一是旅遊法的正式實施,二是中央八項規定的貫徹落實,三是「雙11」反映的公眾消費習慣轉變。」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立軍說,旅遊法是法律,八項規定是政策,而公眾消費則是市場。法律、政策、市場的改變必然會對旅遊產業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
吉林省旅遊局局長趙曉君說,旅遊法對行業的影響在十一黃金周期間表現得最為充分。旅遊法對現行的旅遊消費結構、市場結構都產生了較大影響,並逐步推動中國旅遊業開始由「非常態」向「健康狀態」轉變。
旅行社及其從業人員也對旅遊法的影響感受至深。不少與會代表表示,旅遊法的實施對旅遊行業產生了較大影響,團隊遊客下降、出團量減少,甚至出現了一些旅行社停業注銷、導游辭職轉行等現象。對此,張立軍說,旅遊法帶來的變化就像一列火車突然換軌一樣,如果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位置,必然會翻車。
「雖然短期內旅遊行業會出現一些震盪,但是從長遠來看,旅遊行業將走上一條良性健康的發展軌道。」廣東廣之旅國際旅行社總裁陳白羽說,旅遊商業生態環境已經發生了非常深刻和巨大的變化,旅遊行業的變革和旅遊企業經營模式轉變是遲早的事情。旅遊法可以說是一個催化劑,加快了行業變革的速度。旅遊法的出台讓我們開始反思現行的發展模式,並將促使行業服務價值的回歸。
對於已經實施的旅遊法,張立軍說,「法律是用來遵守的,而不是拿來抱怨的。守法是公民和企業的義務。旅遊企業只有用好旅遊法,實現自身的轉型,才能有更加光明的未來。」
執法面臨困惑
旅遊法的實施對於旅遊行業來說是件大事、好事,但對於執法過程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各地旅遊從業人員卻面臨不少困惑。
首先是宣貫問題。旅遊法不僅涉及旅遊行業,更關乎多個部門、行業,甚至是千千萬萬個普通旅遊者。如何讓整個社會普遍了解認識旅遊法,是旅遊行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河北省旅遊局局長栗進路說,旅遊系統內對旅遊法的宣傳貫徹力度很大,但貫徹旅遊法不僅僅是旅遊部門的事,還是整個社會的事情,希望政府加大旅遊法的宣貫力度,依法推動各個部門共同履行職責。
讓旅遊部門有些力不從心的還有執法問題。相關代表表示,現在旅遊法中強調的綜合執法,但是在現實運作中沒有一個明確執法主體,希望相關部門能進一步明確國家旅遊局及地方旅遊局的執法責任、地位和權力。
執法力量不足也是旅遊部門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浙江省旅遊局局長趙金勇說,旅遊法的宣貫工作旅遊部門已經做了很多,但在執法過程中,單靠旅遊部門可能還比較難。拿浙江省來說,全省旅遊質監隊伍只有300多人,省局只有12個人,一些地市甚至只有兩三個人,執法力量遠遠不夠。
武漢市旅遊局局長張俠也表示,旅遊法對市場監管要求高,但基層旅遊執法力量相對薄弱,武漢旅遊質檢所只有10個人,這么大的市場管起來確實不容易。
旅遊企業界代表則對部分具體的條文仍存在一些困惑。張立軍說,旅遊法界定了旅遊企業與旅遊者責、權、利的基本關系,但是在一些具體條文的認識上仍然存在不明確的地方,這讓我們旅遊企業很為難。
對於旅遊主管部門及相關企業的這些困惑,國家旅遊局副局長王志發說,旅遊部門作為行業主管部門,是貫徹落實旅遊法、實施行業監管的第一部門。各級旅遊部門必須強化責任意識,不攀不比、不等不靠,遇到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該向相關部門反映的要向相關部門反映,該政府出面解決的就向政府提出,盡全力推動旅遊法的貫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