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蔡元培故居
擴展閱讀
2017年長春高新股票價格 2025-07-05 16:57:40

蔡元培故居

發布時間: 2021-11-18 20:47:12

㈠ 蔡元培故居的故居概況

蔡元培故居位於紹興市區蕭山街筆飛弄13號,是一個頗具紹興特色的明清台門建築;也是我國目前唯一專門介紹蔡元培一生事跡的名人紀念館,主要建築有門廳、大廳、座樓,共三進,佔地1856平方米,建築面積1004平方米,磚木結構,花格門窗,烏瓦粉牆,青石板地。紹興故居已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道光間,蔡元培祖父嘉謨公在筆飛弄自置房屋,初有大廳三楹,後又在屋後加蓋五樓五底,自祖父以下三代合祝元培父培寶煜居東首一樓一底加一騎樓,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誕生於此。座樓東次間為其書房兼卧室,在他28歲前及在紹興中西學堂(現紹一中)任職時和歷次返鄉時均居於此。
故居主要建築有門廳、大廳、座樓,共三進,佔地1856平方米,建築面積1004平方米,磚木結構,花格門窗,烏瓦粉牆,青石板地。門廳三間,坐西朝東,門楣匾額「蔡元培故居」系藝術大師劉海粟所書。廳內安放著蔡元培半身塑像,目光和藹睿智,一派長者風范。大廳上方懸掛毛澤東褒譽先生「學界泰斗」匾額和周恩來撰、沈定庵書輓聯:「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對聯高度概括了蔡元培一生的光輝歷程。
現故居大廳前廂房、大廳及兩邊間、座樓前西廂房及座樓西邊間均辟為「蔡元培生平史跡陳列室」,介紹蔡元培先生一生業績。蔡元培故居已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元培故居坐落在紹興城區筆飛弄13號,為蔡氏祖父以下幾代聚居地。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出身科舉,歷任民國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故居的主體建築是坐北朝南,為磚木結構,共三進。第一進門廳坐西朝東,上懸劉海粟手書「蔡元培故居」匾額;第二進廳堂和第三進樓房均坐北朝南,三進分布不在同一軸線上。由門廳通往堂廳的前天井特別開闊,差不多有籃球場那麼大,周邊的圍牆也特別高,高牆深院,顯得氣勢不凡。第二進一堂兩廳,已辟為陳列室,堂廳正中放著蔡元培半身塑像,頗有學者風

度。左壁懸有毛澤東撰、沙孟海書的「學界泰斗,人世楷模」巨幅聯語;右壁有周恩來撰、沈定庵書的「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的對聯。後進為坐樓,五樓五底,蔡元培就出生在此處,並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蔡元培故居已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火車站乘1、3、7、11路車到勝利路口下車,步行前往。
門票:8元 華山路303弄16號三層住宅一幢是我國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的故居 .故居房屋已於1984年被列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了緬懷蔡元培先生的業績,本市中、小學的學生常結隊前往瞻仰。故居建設面積526平方米,花園面積671平方米,系蔡元培先生前租住,房地產的原產權人經輾轉買賣,最終由掛名美商的溢中地產公司盛泮澄(晚清大官僚盛宣懷的第三子)用他的名義為孔祥熙購置,解放後由人民政府代管.繼續歸蔡元培先生親屬居住使用。
現一樓辟為故居陳列館,二樓、三樓居住著蔡元培先生的子女,故居的陳設基本保持蔡元培先生生前的原樣。陳列館建築面積210平方米,展覽分為三大部分:一、「從刻苦攻讀到教育救國」;二、「中國近代教育和科學事業的奠基人」;三、「志在民族革命,醒在民主自由」。同時還展示了他生前使用過的打字機、行李箱等文物。陳列館對學生團體預約參觀免費,學生個人參觀半票,家長攜帶未成年子女參觀的,對子女免票,同時可對青少年舉行18歲成人儀式、入團(隊)儀式等免費提供活動場地和幫助。
華山路303弄16號
建築風格:三層住宅
建築面積:526平方米
花園面積:671平方米 蔡元培故居在東城區東堂子胡同75號 。1917~1920年蔡元培在此居住。故居為東西各三進四合院格局,建築面積368.49平方米。故居原門牌33 號,為東、西各三進的院落,原大門在中間。現分為75、77 號兩個院落,蔡元培寓此時,將5間倒座作為客廳。二進院北房3間,前有走廊,左右各帶1間耳房,東西廂房各 3間,南房4間,第三進北房5間,帶走廊。北京故居於1985年10月,東城區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東堂子胡同屬東城區建國門地區,是東單北大街路東從南往北數的第六條胡同,自西向東溝通東單北大街與朝陽門南小街,長700多米,胡同南側與協和胡同相通。
明代,稱「堂子胡同」(舊時蘇滬方言稱妓院為「堂子」);清代因與「金魚胡同」北面的「堂子胡同」重名,遂將此「堂子胡同」改稱「東堂子胡同」,彼「堂子胡同」改稱「西堂子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瑞金路十二條」,後復稱「東堂子胡同」。胡同內有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建築遺存,現為公安部接待站和宿舍。《天咫偶聞》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東堂子胡同,故大學士賽尚阿弟也。」院內原有一聯:有水有山有竹,宜風宜雨宜晴。賽尚阿,字鶴汀,正藍旗蒙古人,阿魯特氏,是當代國學大師啟功的外高祖父。賽尚阿在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中舉人,曾任內閣學士、理藩院尚書,又被授予過頭等侍衛,最後官至步軍統領、協辦大學士。咸豐元年(1851年),因在與太平軍作戰中連連失利被治罪,其宅第亦被籍沒。咸豐四年,賽尚阿的宅第被改為鐵錢局公社;咸豐十一年,鐵錢局公社改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順天府志》載:「此次總理衙門義取簡易……擬僅將大門酌加修改,其餘則稍加整理,不必重行改修。」
東堂子胡同75號,舊時的門牌是東堂子胡同33號,在胡同西段北側,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進院落,建築面積為368平方米。街門是利用一間倒座南房後辟的,無規矩可言。一進院有倒座南房5間;二進院有南房4間,北房3間,東、西兩側各有耳房1間,有東、西廂房各3間;三進院有帶前廊的北房3間。院內房屋均為起脊合瓦房。蔡元培從1917年到1920年租住於此,當年,一進院的倒座南房是客廳 。
1985年10月,東城區人民政府將其作為「蔡元培故居」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中進士,入翰林院任編修,曾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1902年,與蔣觀雲等發起組織中國教育會,創辦愛國學社和愛國女學。1904年,與陶成章等組織光復會,被舉為會長;次年參加同盟會,為上海分會會長。1907年,赴德國留學。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1915年,在法國與李石曾、吳玉章等倡辦留法勤工儉學會。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五四運動爆發後被迫辭職。1927年,任國民黨大學院院長,後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九一八事變後,主張抗日,與宋慶齡、魯迅等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有《蔡元培全集》存世。 1940年3月,蔡元培先生在香港病逝後,周恩來敬獻了輓聯: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縱觀蔡元培的一生,先生是民主革命家,是社會活動家,更以職業教育家聞名於世。說到蔡元培,人們習慣稱其為「北京大學校長」,北大也以有「蔡校長」而自豪。其實,蔡元培並不是北大的首任校長,在他任校長之前先後有嚴復、章士釗(由馬良代理)、胡仁源四任校長;而且,他擔任校長的時間也不很長,只有兩年多的時間。但他的教育思想與教育改革的影響卻非常大,說到北京大學校長,人們自然想到蔡元培,大有「除卻巫山不是雲」的韻味。
顧頡剛在《蔡元培先生與五四運動》一文中回憶:「1917年初,蔡元培先生來北大,逐步使北大發生了巨大的、質的變化。他到校第一天,校工們排隊在門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禮,他一反以前歷任校長目中無人、不予理睬的慣例,脫下自己頭上的禮帽,鄭重其事地向校工們回鞠了一躬,這就使校工和學生們大為驚訝。」
蔡元培在任北大校長期間,在北大組織了「進德會」,認為「私德不修,禍及社會」,意在以改變士風以影響社會風氣。蔡元培指出,入會的效用有三:一,可以繩己;二,可以律人,三,可以止謗。他感慨於「北大之被謗久矣,而止謗莫加自修。」
進德會會員分三種:
甲種會員:不嫖,不賭,不納妾。
乙種會員:不嫖,不賭,不納妾,不做官吏,不做議員。 丙種會員:不嫖,不賭,不納妾,不做官吏,不做議員,不吸煙,不飲酒,不食肉。
蔡元培先生自認「乙種會員」,持「五戒」,一生不置產業,沒有艷聞。孟子曰:「無恆產而有恆心,惟士為能。」先生堪稱「士」之楷模。馮友蘭認為,蔡先生的人格感召力甚至比「兼容並包」的教育思想還偉大。
蔡元培先生的辦學方針是「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提倡學術民主,『主張不論什麼學派,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就應允許其存在;不同主張的教員,無分新舊,應允許其自由講學,讓學生自由進行鑒別和選擇。認為教學內容要「古今中外」,甚至增加了戲曲、小說等課程,在教師的選擇上更是不拘一格,惟才是舉。顧頡剛回憶:「那時北大不但聘請左派和激進派人士李大釗、陳獨秀當教授,請西服革履的章士釗、胡適當教授,還聘請穿馬褂、拖著一條長辮的復辟派人物辜鴻銘來教英國文學,甚至連贊助袁世凱稱帝的籌安會發起人之一的劉師培,也登上了北大教壇。」從當時北大教授的年齡結構看,既有年過花甲的辜鴻銘,又有年僅二十四歲的梁漱溟。而且,梁漱溟既無大學學歷,又是投考北大的落榜生。但是,蔡元培見到梁漱溟在《東方雜志》發表的《窮元次疑論》,毅然請梁漱溟到北大講授印度哲學。
自蔡元培任北大校長開始,北大就對學生採取「來者不拒、去者不追」的管理方式。蔡元培先生要求「各學系有缺額時,均得收旁聽生」,還批准要求入學的女生王蘭為北大旁聽生,開放女禁。一時,轟動了北大,轟動了北京。
一位當了幾十年中學校長的先生對我說:「蔡先生『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對解放思想、促進學術發展確實很有意義,但我在實際中始終沒能做到。」 對於教育,我是外行;對於這位先生的感慨,自然更不敢置喙。恰巧手頭有一篇王石川的文章——《我們為何要緬懷蔡元培》。文曰:
「我們緬懷蔡先生,其實是為了一澆胸中之塊壘。四年前,北大改革轟轟烈烈,但最終無疾而終,不了了之。北大哲學系教授韓水法在《世上已無蔡元培》中感嘆:無論想做而做不成蔡元培的,想尋而覓不得蔡元培的,或者簡單地想以蔡元培為論事的,都面對著一個不乏諷刺意味的事實:時至今日,就中國大學(內地范圍)的改革和發展來說,蔡元培依然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世上已無蔡元培!」
2000年末的時候,北京的蔡元培故居所在地區面臨拆遷,院內居民被遷走,故居險遭拆毀。因社會各界多方呼籲,經北京市政府有關部門決定,故居應「原址保存」,這所院子才幸運地得以保留。當時,我也為保護故居而大膽發表了一些意見。但是我沒想到,蔡睟盎居然會看到這篇文章,而且很好地保存著。
說到北京對蔡元培故居的保護以及由其而引起的那場風波,她很認真地對我說:「謝謝你。」
我感到很慚愧,因為我不敢告訴她,與上海相比,北京那處故居的情況實在不容樂觀。
回到北京後,我特地再到東堂子胡同去了一次。蔡元培故居附近的民房已經全部拆除,只留下那一個小院孤零零地立在那裡。站在已經不成其為胡同的路口北望,如果沒有那些新建的高樓阻擋,應當可以遙遙看見位於沙灘的老北大紅樓,離它不遠的北河沿,有原法科大禮堂所在地,1919年5月3日晚上的學生大會,就是在那裡召開的。由東堂子胡同東行不遠,是「火燒趙家樓」的遺址,那裡也是一片居民小區的樓房,只有在一塊石碑上鐫刻的文字,還記載著那段史實。 西湖景區,植物園北門,蔡元培曾經住過的別墅,270多平方米。經常在28路公交車玉泉站等車的市民,或多或少都曾瞄到過一眼,玉泉路口附近那幢老式的花園別墅。玉泉路1號,是蔡元培在杭州的故居。
傍晚,夕陽余暉下的植物園,順著林風眠舊居西面的石板路往上走,一路蜿蜒,兩邊大樹上知了的叫聲不絕於耳,隱約可見一幢破敗小樓,湮沒在綠蔭翠叢中。如果不是身處西湖景區的黃金地段,你會以為來到了深山老林里年久失修的老屋。這幢別墅分前後兩間,前屋是平房,後屋是樓房。白牆斑駁,瓦片零落;有一堵牆上裂開了一大塊,露出老底子做在牆壁隔層里的竹篾。走進小樓,沿梯而上,木地板不停地發出「吱嘎吱嘎」的響聲,脆得好像隨時都會裂開。角落裡放著不少臉盆,應該是下雨天,用來接屋頂漏水的。別墅前有個院子,應該是花園,但現在卻成了荒地,只有一小塊地方種上了蔬菜。
這幢別墅建於上世紀30年代,曾經是蔡元培送給女兒蔡威廉的結婚禮物。1928年,在蔡元培的撮合下,林文錚在上海迎娶蔡元培最疼愛的女兒蔡威廉。婚後第二年,蔡元培給了5000大洋,加上林文錚的積蓄共約7000大洋,建成這幢別墅,在當時這叫做「洋房」。洋房黑瓦粉牆,泥壁木地。分前後兩幢,上下錯落,前為平房,後為樓房,另有大小花園,附屬用房若干,井一口。這幢房子幾乎就是蔡威廉的作品,連圍牆、窗花、鐵門都是她親手設計的。建成後,蔡元培也常來小住,還親題「馬嶺山房」一匾,所以玉泉路1號以前叫馬嶺山1號。
蔡元培紀念館相關負責人表示,蔡元培杭州故居已經被列入第三批市文物保護單位的名錄,它的產權現在歸蔡元培的外孫女所有。

㈡ 蔡元培故居的關注

學界泰斗----蔡元培故居風水考。
在古城紹興有一條因王羲之毛筆飛落在此而得名的筆飛弄,在這條窄窄的、悠悠的仍完整地保留著當時生活原貌的古弄堂內,曾誕生過一位在我國新舊交替時期起承前啟後,對近代政治、教育、科學、文化各方面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偉人——蔡元培。2008年1月11日是蔡元培先生誕辰140周年。
蔡元培故居有門廳、大廳、座樓共三進,每進之間均是石板鋪就的天井相聯,佔地面積1856平方米。大門是用黑漆竹絲做成,其兩邊伸出之圍牆使門呈內凹之形,這樣有利於吸納來氣。左右來往的巷道在風水上稱為橫水,橫水即橫財也。而故居之門是臨巷而建,則為橫財就手,主大利從事經商貿易之道。
進入門廳懸有黑底金字的「翰林」匾額,是蔡元培考上進士被清政府任命為翰林院編修後所賜。由於門廳與大廳、座樓的主體建築不在同一軸線上,其間有個轉折,故而過門廳通往大廳的前天井特別開闊,加之四周築以高大的磚牆使得由天空射入的光和由門口吸入的氣能囿於其內,此處為坐西北向東南,測得是戌山辰向下卦。它與里邊的坐東北向西南的大廳(測得是丑山未向兼線)都是其祖父蔡廷楨於下元九運的道光年間購置。蔣大鴻在《天元五歌·論陽宅》中雲「門為宅骨路為筋,筋骨交連血脈均。」它指的是作為收氣之口的門和引氣之神的路,對宅中風水的吉凶能起到主導作用。若陽宅中的門、路都處於吉位且相連,方能氣脈貫通是為吉。根據前天井的戌山辰向下卦來看,大門在巽方是納當令旺星九紫火,通往大廳的路在坎方是引動向星三碧木,此向星三碧既是輔弼吉星又與旺星九紫成木火相生,正合《玄空秘旨》中的「位位生來,連添財喜」。再以大廳的丑山未向替卦來看,廳的正門是開在坤方,所納為當令旺星九紫火,故而正如《蔡元培自述》中所說:其祖父為當鋪經理,先父為錢庄經理,二叔為綢緞店經理,四叔亦經營錢庄任經理,五叔、七叔為錢庄副經理,六叔做塾師。但在一八七七年六月廿三日,其父親去世,隨後他們這一房就陷於困苦,而不多幾年,其二叔父、五叔父、七叔父先後失業,即同住一弄的親戚家,也漸漸衰敗起來;其同胞兄弟四人,四弟早殤,其有兩姊,均在二十左右病故,其有一幼妹,亦早殤。
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強烈反差呢?這在《玄空秘旨》中早就言明:「乘氣脫氣,轉禍福於指掌之間。」就是說,根據宅命盤中飛星的生旺衰死,則可立見禍福之應。蓋吉凶原由星判,而隆替乃從運分,因為從1864年至1883年行上元一運,原先大門和正門所納得的當令旺星九紫已變退氣之星。更為嚴重的是,這二個宅命盤又同時在上元一運犯山星入囚,山主人丁、主事業、也主平安,故而家道由盛而衰是為確應。
凡是富貴之宅,也有出愚頑之子;即使貧賤之屋,亦能產智賢之士。因蔡元培的祖父在兒子長大後,於上元一運的同治年間在大廳後加蓋了與其同一軸線(經本人測後相差1度)中五樓五底的座樓。蔡元培之父蔡寶煜是長房,居於東南首一樓一底,上為卧室,下為起居室。同治六年(1867年)十二月十七蔡元培就出生在樓上。蔣大鴻在《天元五歌·論陽宅》中雲:「夫婦內房尤特重,陰陽配合宅根源。」蓋夫婦內房為繼祖承祧之所、生兒育女之處,宜形氣合局得時以乘生氣,是產貴子佳女之至要。但僅憑這是不夠的,因為即使是同樣的住宅,父母所生的子女之性別及其人生際遇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必須要從所主人物在出生時的飛星太歲、年命所到之方結合其對應宮位的形氣綜合參斷。卧室測得為戌山辰向下卦,蔡元培為丁卯年生人,居於震宮,門開在震宮之甲山城門方,此方飛星所對應的病傷感應越甚,其日後造化則越大。
此宮納得山星四綠、輔弼向星七赤,這二顆山向飛星所代表的卦意為:
四綠木:手腳、教化、廉潔、漂流、高度、進退
七赤星:刀具、改革、教師、交流、新生、自由
少時的蔡元培奉母至孝,在母親生病時,曾偷偷割下臂上的肉,和在湯葯里,喂給母親喝,以期母病癒。蔡元培在辛亥革命勝利後,首任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提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是我國近代教育的創始人。1917年,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提倡「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支持五四新文化運動,將腐敗不堪的舊北大,改革成為生機勃勃的新北大,使其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搖籃和五四運動的發祥地。1928年,組建中央研究院並任院長,建立了多種學科的研究所,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近代科學家,開創了我國近代科學研究的新局面,奠定了我國近代科學的基礎。他學貫中西,先後六次出國留學,考察長達十餘年,足跡遍及歐美等十餘個國家,為中西科學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美國著名學者杜威語:「拿世界各國的大學比較,牛津、劍橋、巴黎、柏林、哈佛、哥倫比亞等等,這些校長中,在某些學科上有卓越貢獻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個校長身份,而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還被毛澤東譽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下面再來分析座樓,此座樓為丑山未向下卦,排得其宅命盤如下:
根據蔣大鴻著的《歸厚錄·陽基篇》雲「宅氣敷形,四倚之地,大勢易照。《陽宅十書·論宅外形》也雲「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系人禍福最為切要。」故居周邊都是接檐連棟的民居,只有在其艮方有一座身闊形圓、頂呈波浪、形似筆架的蕺山,依風水術中以形體論五星,則為金水形,山上築有的文筆塔為木星紫氣,必主出賢才之應。
更為難得的是,蕺山位於宅命盤中的艮宮,為當令山星一白飛到,其與成連珠三般卦組合之震宮中的山星六白為先天合,且與坎宮之大灘湖水遙呼相應。山主仁,水主智,這種傍山鄰水的格局將造就其為仁義、智慧之士。現就闡述艮宮八白和山星一白、六白所代表的卦意:八白土:分界、守正,團結、全力、和平
一白水:智慧、憂慮、堅實、漂流、官星
六白金:祖國、積極、成果、良知、尊敬
《風水正宗——地理小補》雲:「天氣地形,兩相交感,而人寓乎形氣交感之間,則鍾靈毓秀以無窮矣。」出身科舉,為清末翰林的蔡元培,在接受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後,積極參加反清革命。1904年,他組織光復會任會長。次年參加同盟會,任上海分會主盟人。抗戰期間,提出「中國為一人,天下為一家」,主張國共合作,一致抗日,並與宋慶齡等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對蔣介石的妥協投降政策,營救了大批共產黨人和愛國人士。蔡元培一生為國為民、為教育、為學術、為人類和平進步事業,貢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周恩來對其一生的政治生涯高度概括為:
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
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㈢ 開放時間上海蔡元培故居

位於:華山路303弄16號開放時間:9:00-11:00;13:00-16:00(周二至周日)門票:免費

㈣ 蔡元培故居的折疊獨特故居

蔡元培故居與別的故居有些不同。別人的故居,比如郭沫若、魯迅、梅蘭芳、老舍,他們生前都有自己的房子,擁有房屋的產權,蔡元培一生未置產業。直到他1940年在香港病逝,他在大陸也並沒有一處他自己的房產。
在北京蔡元培先後租住過的幾處住宅中,東城區東堂子胡同75號之所以被定為「蔡元培故居」,是因為蔡元培1917年至1923年任北大校長期間租住在此。「五四運動」正是在這里策源。 「這個院子,也就是沾了蔡元培的一點兒邊,要不是,它值得保嗎?你看,就這房子,是文物嗎?」在北京東堂子胡同75號蔡元培故居,一位自稱是市政工程部門的工作人員,向記者大聲說道。
蔡元培故居緊靠胡同的一側,數間房屋被嚴重拆損,屋頂沒了,院壁一片殘痕,院內幾間房屋也被捅破了頂,大門兩側,被刷上兩個大大的「拆」字,而刻有「北京市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蔡元培故居」字樣的石碑還嵌在牆上。故居院內最後一位住戶胡錦才領著記者四處探望。「這不是一般人的院子呵,這是蔡元培先生『五四』期間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時住過的房子,聽說當年北京大學的學生就是從這里打著紅旗出發,去爭民主科學的!」胡錦才感嘆道,「蔡元培當過很大的官,但生活非常儉朴,這確實是一個普通的四合院,正因為它普通,才顯出了蔡先生的人格!」
上個世紀之交,中華民族苦難深重,蔡元培1892年中進士,甲午戰爭後,同情維新派,1902年在上海組織中國教育會,同年冬又創設愛國學社,宣傳「排滿革命」。後赴法留學,直至武昌起義後才回國。回國後任南京臨時教育總長,1917年起任北京大學校長,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影響並塑造了整整一代學人。
1919年5月2日,蔡元培獲悉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北京政府准備在喪權辱國的和約上簽字,當即告知北大學生代表。5月4日下午1時,北京大學等校學生3000餘人齊集天安門,示威遊行,並赴趙家樓,火燒賣國賊曹汝霖的住宅。此後,蔡元培為營救被捕學生努力奔走,5月8日,在軍閥政府的重壓之下被迫辭職。
這個普普通通的小院,凝聚著這段風雲。81載春秋逝去了,趙堂子胡同,就可達火燒趙家樓的遺址。這個活生生的環境,見證著一個民族在險些死去的時候,曾經爆發的血性與激昂的良知。
蔡元培故居為東、西各三進院落,原大門在中間。現分為75、77號兩個院落,75號在東邊又開一小門。院內原住有10多戶居民,現已被工程部門搬遷,院內除添建了一些小房子外,沒有太大變化。蔡元培在北京任職多年,自己卻未購置房屋,一直是租房住。他先後在西城、宣武、東城居住過。文物部門唯獨將東城的東堂子胡同75號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就是因為這里與偉大的「五四」運動有著密切聯系。
近一段時間,蔡元培故居突然面對危急形勢。一個房地產項目計劃在這里興建,故居周圍已拆出了一片,隨即發生故居部分房屋被破壞事件。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赴現場制止了這一行為,並派專人看守。所幸故居大部分房屋保存完整。
1919年11月24日,故居已開始由房管部門修繕。「不是說要拆嗎?怎麼又修起來了?是不是怕人說嫌話?」「修好了,早晚也得拆,不然,幹嘛把『拆』字都給畫上了?」旁觀者七嘴八舌地議論道。
1919年12月5日,記者再赴現場,看見故居臨胡同一側的房屋已經修繕,牆上的「拆」字已被抹掉。但後院北房的門窗不翼而飛,房頂有受損痕跡,後牆還被拆出一個大洞。
「這是破壞文物,是違法行為,我堅決反對!」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侯仁之說。
據了解,開發方已提出將此故居異地重建的請示,這未獲主管部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明確表示,蔡元培故居只能原址保護,不許異地拆遷。
「蔡元培是多麼重要的歷史人物,這個故居就處在『五四』運動的一個具體環境里,這是不能動的!難道『五四』運動也要搬家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鄭孝燮對記者說。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說:「《文物法》里之所以有文物保護單位這一項,就是因為它們不能動。如果隨便搬來搬去,還談什麼文物保護單位?蔡元培故居太重要了,它與周邊的環境有著密切聯系,是不能搬遷的。這里又不是修水庫,建設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大工程,有什麼理由讓蔡元培先生搬家?」

㈤ 蔡元培故居的故居主人——蔡元培生平

蔡元培(1868一1940)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號孑民,乳名阿培。字鶴卿,號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於浙江紹興府山陰縣。17歲考取秀才,18歲設館教書。青年時期,連續中舉人、取進士、點翰林、授編修。1898年,棄官從教,初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嵊縣剡山書院院長、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1902年,組織中國教育會並任會長,創立愛國學社、愛國女學,均曾被推為總理。1904年組織光復會,曾任光復會會長。1905年參加同盟會。1907年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研讀哲學、心理學、美術史等。武昌起義後回國,1912年1月就任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首任教育總長。不久,因不滿袁世凱的專制而辭職,再赴德、法等國學習和考察。1915年與李石曾等在法國組織勤工儉學會,次年與吳玉章等發起組織華法教育會,提倡勤工儉學。191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1921年,法國里昂大學、美國紐約大學,分別授予他文學、法學博士榮譽學位。在1924、1926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入選中央監察委員會。
1927年,除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中央特別委員會常務委員、國民政府常務委員、監察院長、代理司法部長等職外,並倡議成立大學院作為全國最高學術教育行政機關,被任為大學院院長。1928年辭去各行政職務,專任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還兼任交通大學、中法大學、國立西湖藝術院(後改為杭州藝專)等多所高等學校校長、院長以及故宮博物院理事長、北平圖書館館長等職。1932年,同宋慶齡、楊杏佛等在上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被推為副主席。晚年,為抗日救亡事業奔波,努力促成國共合作。1938年,被推為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名譽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一生致力於科學與民主,反對封建專制。他被毛澤東同志譽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被稱為是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其74年的人生歷程,先後經歷了清政府時代、南京臨時政府時代、北洋政府時代和國民黨政府時代,一路經歷風雨,始終信守愛國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於廢除封建主義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國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礎,為我國教育、文化、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富有開創性的貢獻。

㈥ 請問有誰知道蔡元培故居具體的開放時間

蔡元培故居周一休館,周二至周日上午9:00-11:00;下午13:00-16:00開館,而館內三樓只在周三才會開放的。

㈦ 紹興蔡元培故居的蔡元培故居簡介

故居的主體建築坐北朝南,為磚木結構,共三進。第一進門廳坐西朝東,上懸劉海粟手書「蔡元培故居」匾額;第二進廳堂和第三進樓房均坐北朝南,三進分布不在同一軸線上。由門廳通往堂廳的前天井特別開闊,差不多有籃球場那麼大,周邊的圍牆也特別高,高牆深院,顯得氣勢不凡。
從外觀看,這是一座在紹興並不罕見的台門院落。分三進,每進之間有石板鋪就的天進相連,可謂「一塊石板到底」。與眾不同的是,這門廳坐西朝東,而廳堂和坐樓坐北朝南,三進不是分布在同一軸線上。且由門廳通往堂廳的前天井特別開闊,差不多有一個籃球場那麼大,周邊的圍牆也特別高,顯得氣勢不凡。也正是這高牆深院,把一切喧囂都遠遠地擋在了外面,只剩下寧靜和清明。
第二進一堂兩廳,東西兩側為廂房,前有明堂,明堂兩側也有廂房。這里原為蔡氏六房、七房子孫所住,現已辟為陳列室,展出介紹蔡元培生平事跡史料,堂廳正中高懸一匾額,曰「學界泰斗」,乃現代書界巨擘沙孟海所書。

㈧ 蔡元培故居的拜謁故居

蔡元培故居
上海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開埠以來的150年中,曾經薈萃了無數的風雲人物。他們的居處也因其主人非同尋常的經歷和成就而充滿了異樣色彩,隨之也便成了歷史的見證。尋訪上海市靜安區名人遺跡,保護這些歷史的建築,便成為一件非同尋常的很有意義的事情。
上世紀的1937年10月,蔡元培先生由上海市愚園路寓所遷至海格路(今上海市華山路303弄16號)居住。同年11月2日,他帶頭與交通、同濟、暨南、浙江等大學校長黎照寰、翁之龍、何炳松、竺可楨等聯名致電九國公約會議,呼籲採取有效措施,遏止日本對華之侵略,並嚴懲日本違反國際公法,肆意摧毀我國文教機關之暴行……日軍侵佔上海後,蔡先生果斷移居香港。
蔡先生故居是一幢黃色花園洋房,外形採用較陡的兩坡屋頂,山牆一段露出深色的木構架,深灰色卵石牆面,加上紅瓦屋頂,顯得親切而高雅。整幢建築採用不規則布局,南面有一大片草坪,左側有一間矮小的花房,兩側屋旁植有龍柏、芭蕉、羅漢松、瓜子黃楊和盤槐。整幢房屋佔地2.22畝,建築面積526平方米。1984年被列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屋前有石階扶梯可直登二樓,穿過狹長室內走廊,在走道中間,塑有一座蔡先生半身銅像。會客廳內大部分是蔡先生生前之物,基本保持原貌。在客廳北牆上,懸掛先生中年時代一幀巨幅畫像,目光炯炯,神態嚴肅。牆下置放一隻老式寫字台,除了文房四寶、花瓶、水盂之外,有一架台歷撕到公元1868年1月11日,這一天是先生生辰。台上還陳列著各種版本的先生著作,寫字台旁一隻老式轉椅是先生生前寫作辦公用的。南牆左側掛著一幅油畫,是劉海粟大師當年的作品;右側牆上對稱地懸掛著一幅蔡夫人周峻為先生作的肖像油畫。先生在其空白處題了一首詩:「我相遷流每剎那,隨人寫照洛殊科。惟仰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
蔡元培故居
在西牆下懸掛著一張1936年蔡先生和師生在江灣國立音專與蕭友梅校長合影。東牆上掛著1935年先生在國立音專任校長時植松樹照片,東間是藏書室,藏著先生部分著作、書和信件。
1940年3月5日,蔡先生病逝於香港。值得指出的是,他的遺言僅為兩句話:「科學救國,美育救國」。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留給後人的遺訓將深深銘刻在人們的腦海中。蔡元培先生身前自述:律己不苟,責人以寬;無所不容,有所不為;以美育代宗教,倡科學以救國;志在民族革命,行在民主自由。學人亦兼通人。只有當你置身於這幢老房子中,才能體會得出這段自評的含義。
走出了蔡元培故居,回頭再看看這幢三層的住宅,黃色的粉牆,藍色木窗格外顯眼。睹物倍思人,身臨其舍,使我們更加緬懷和思念這位文化名人。 徜徉在這些老建築里,重溫歷史的某個瞬間,走入名家的內心世界,仰望他們的精神風范,故居成為今天我們走近他們、了解他們,乃至與他們「對話」的一扇窗口。
先輩已遠行,我們謹以此種形式,表達對他們的緬懷與尊敬,對歷史和文化的敬畏與傳承。
本期我們將和您一起走進上海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故居,在哪裡?」
「華山路303弄16號,希爾頓酒店對面。」
「這么近?黃金地段啊……好像看到過路牌,沒進去過。」
這樣的對話,在每每提到要去上海蔡元培故居紀念館時,都會發生一次。
近40層高的靜安希爾頓酒店,是改革開放後上海最早引進的五星級外資酒店,北望南京路,南攜淮海路,正是繁華紅塵的中心地。對面的弄堂卻終年幽深安靜,藏著一小片建於20世紀初葉、風格面貌十分相近的英式花園別墅群。蔡元培故居是其中尋常一幢,雖然有路標、紀念館標示牌,稍不留神仍會錯過。
在有2000多萬常住人口的上海,到過且記得住蔡元培故居的,會有多少人?館方統計,每年接待來訪者約3萬人。意外的是,除了組織來參觀的學生,自發來的散客中,最多的是專程來致敬的海外客。
人們是來向一位偉大的教育家致敬。
這座細竹編結的「槍籬笆」院牆內,有著參差錯落紅瓦屋頂的黃色三層洋房,1984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開辟為紀念館。而事實上,它所紀念的主人,並非房主,只是在此短暫居住:1937年10月,蔡元培先生從此前居住的愚園路寓所遷來這里,11月2日,他聯絡數名國內知名大學校長致電九國公約會議,呼籲遏止日本的對華侵略,尤其是肆意摧毀我國文教機關的暴行。不久後,日軍侵佔上海,蔡先生即移居香港,1940年3月5日在港病逝。
國內掛牌保護的蔡元培故居共有3處。另兩處一在浙江紹興的筆飛弄13號,蔡家祖屋,蔡元培誕生和成長之地;一在北京東城區東堂子胡同,是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的租住處。
祖屋早歸了親族,除此之外,在蔡元培72年的人生里,一直都是賃屋而居。很難想像,這位出身望族、科舉時代高中進士入了翰林、執掌北大時受聘薪金高達800大洋的大教育家,過的居然一直是「房無半間、地無半畝」的「無產者」生活!
如果你讀過蔡元培在北大組織「進德會」時制定的「八條戒律」,就會明白,不置產業於他,絕非今人容易揣度的學者「不擅理財」,而是一種用以繩己、律人的自覺選擇,是對孟子所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的堅持實踐。當時傳揚甚遠的「八戒」里,有為匡正時風而立的「不嫖、不賭、不納妾」,也有日常行為習慣如「不吸煙、不飲酒、不食肉」,更有為學者「不做官吏、不做議員」的高要求。
1937年,逢蔡元培先生七十大壽,當年的北大學子和朋友們感慨於他一生為國為民奔走、晚年仍居無定所,倡議在上海為先生捐購一處住宅,卻因日寇入侵而中斷。華山路的租屋,成了蔡元培在上海的最後一處住所,其家人後來長期居住在這里,它也成了國內保存最完好、個人生活痕跡留存最多的一處蔡元培故居。
在故居一樓的陳列展中,有蔡元培參加科舉考試時的殿試試卷,工整小楷寫成的「策論」,談的居然是西藏的歷史、地位等情況;有他自不惑之年起歷時12年、先後五次赴歐洲自費游學時,「瘋狂」旁聽課程與駁雜讀書的記錄和發回的明信片,第一次赴德國留學,他便目標明確,要「專修文科之學,並研究教育原理……冀歸國以後,或能效壤流之助於教育界」;有就任首任教育總長前後與孫中山的通信;也有黎元洪、段祺瑞等人委任蔡元培為北大校長的任命狀——你可能想不到,「德、智、體、美」、「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之類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種種教育用語,居然都見於當時;還有陳毅、吳元章等在法國留學時致蔡元培的信件,讓我們知道,原來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的「勤工儉學」也是蔡元培的大力倡導;抗日戰爭中,大學者還曾在粗糙紅紙上寫下《兒童節歌》:「好兒童,好兒童,未來世界在掌中……」
如今想到蔡元培,人們大多隻記得他是賦予北京大學「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神髓的校長。
在著名的「北大校長」名號之下,我們很容易忽略蔡先生一生更豐富的內容,忘記他做過那麼多對民族、對國家影響深遠的大事、小事。故居里陳列的種種史料、文物,讓人們了解到更多的細節:一套描花漆制茶幾,是參加1934年芝加哥世博會的福建惠兒院贈送的禮品,那一屆世博會,蔡元培是中方參展的審查委員會主席;一套寫有「蔡院長志存」的典雅玻璃台燈,是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師生送來的70歲壽禮,原來,這座歷史悠久的國立音樂學府、作為上海音樂學院前身的上海音專,是由蔡元培力主建設並擔任首任院長的;也是由於蔡元培的努力和開拓,中國才有了「中央研究院」——「中科院」的前身,直到臨終,他留下的遺言仍是「科學救國、美育救國」。
故居二樓,一直由蔡元培子女居住。他的小女兒蔡睟盎去年去世前,每每會打開房門,和陌生的來訪者聊聊只一起生活了10年的好父親。二樓的會客廳基本保持了家居原貌,有畫家劉海粟和蔡夫人周峻為他作的油畫肖像。如今,三樓被辟成新的實物展廳,民國年間上海中西合璧的桌椅櫥櫃,蔡先生用過的藤編旅行箱、打字機、硯台、細瓷茶具與肥皂缸,以及藏書等一一陳列,加上壁間蔡先生從年輕至晚景的大幅照片,靜謐之中一片恍惚,遠去斯人的日常行止與精神氣韻,又宛然近了。
蔡先生身後,周恩來在輓聯里這樣評價:「從排滿到抗日戰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澤東則更為簡潔有力,稱之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美國著名學者杜威將蔡元培與許多世界名校校長比較:「這些校長中,在某些學科上有卓越貢獻的,不乏其人。但……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
今天的北大學者也忍不住感嘆:「世上已無蔡元培」。
站在草坪上,仰望這座半舊洋樓。聽說,它的產權是由商人買來送給孔祥熙的。只是當年的權貴與富豪皆與時俱去,讓小樓永駐進歷史的,卻是「無恆產」的蔡先生。有這樣高評價的現代中國人,能有幾個?今天的為士、為官者,真該多來這里走走。 (姜泓冰)

㈨ 北京蔡元培故居的簡介

故居原門牌33 號,為東、西各三進的院落,在。現分為75、77 號兩個院落,蔡元培寓此時,將5間倒座作為客廳。二進院北房3間,前有走廊,左右各帶1間耳房,東西廂房各 3間,南房4間,第三進北房5間,帶走廊。此宅為東城區重點保護文物。
北京蔡元培故居位於東城區東堂子胡同75號。1917~1920年蔡元培在此居住。故居為東西各三進四合院格局,建築面積368.49平方米。

㈩ 蔡元培故居怎麼樣

周末和小胖在附近溜達,看到了蔡先生故居的指示,往弄堂裡面走走就看到了漂亮的小洋房。以前怎麼沒有發現華山路上還有這么一處鬧中取靜的地方呀。環境不錯,還有個小花園。參觀的人不多,安安靜靜的。展廳還是有些內容可看的,參觀完後感覺蔡真是教育先驅,在當時算是思想和行動的先進派了,不容易!仔細品味,上海還是有很多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