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生態游
擴展閱讀
2019國慶 2025-07-05 13:11:42
買黃金股票在哪裡買 2025-07-05 12:21:06
達安股份的股票行情 2025-07-05 12:00:08

生態游

發布時間: 2021-11-18 21:20:42

A. 生態游步道是什麼,有什麼標准

游步道是真正引導遊人深入景點、引人入勝的道路,在山巒、峽谷、水崖、小島、叢林、水邊、花間和草地上均有鋪設,是完全融入大自然景觀的道路,採用的寬度為1-2.5米,也有小於1米的。游步道不僅是景觀的組織與聯系紐帶,同時由於其蜿蜒曲折或跌宕起伏帶來的景觀變化,從而帶給遊人不同的視覺體驗與遊憩享受。

游步道設計的原則
1、滿足基本功能的原則
2、審美原則
3、因地制宜、適地適路原則
4、安全舒適原則

生態游步道就應該是更加自然的吧

B. 環太湖自駕生態游,需要注意什麼

環太湖自駕生態游需要注意的地方如下:

一、提前規劃好計劃

環太湖自駕生態游是需要提前做好計劃的,因為環太湖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高峰期,這個時候如果想要停車或者吃飯的話可能會非常的麻煩,可能一整天的時間都花在找車位上面了,然後停車了以後又出不來,所以說一定要提前規劃好時間,盡可能的避開高峰期,並且合理的安排路線,就不用浪費時間在無盡的等待中了。

四、不要疲勞駕駛

雖然環太湖自駕游是比較享受的,但是如果一直是一個人開車的話也是比較累的,人在長時間疲勞駕駛的狀態下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很可能因為一時疏忽就出事故了,所以說自駕游的時候最好有幾個人可以互換,這樣是比較安全的。

C. 江門市上川島海島生態游怎麼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度假海島」——台山上、下川島。度假海島——顧名思義,專指適宜度假的海島。所以盡管廣東海岸線長,擁有600個之多的海島資源,定義叫「度假海島」的。一面或多面向海,只能叫「海濱」:廣東有非常多、非常廣闊的海濱,或者像閘坡海陵島、湛江東海島由於有公路橋相連,因此也被排除在外了。四面環海,只能叫「海島」。 旅遊作為上、下川島的主要產業,現已成為省級旅遊度假區。王府洲三面翠綠,奇峰環抱,又有大海湖相伴。海邊有一個1600米長的潔白沙灘被椰林綠樹環抱,是一得天獨厚的海浴旅遊勝地。半月型的海灣,藍藍的海洋,柔軟的沙灘,海風椰林,碧海漁村,使王府洲、飛沙灘保持了大自然的美麗。早晨漫步沙灘觀海,傾聽濤聲,令人心曠神怡。上川島飛沙灘旅遊度假區,位於上川島業東中部,由三大部分組成,其中飛沙灘海浴場長5200米,寬300米,基礎設施有沙灘椅、太陽傘、水床、救生衣等,水上活動中心有風帆、水上降落傘、水上摩托艇、獨木舟等。從飛沙灘旅遊城到沙堤漁港,設有打網拆、滑泥板、欣賞漁火、網箱喂魚、孤島垂釣,出海捕撈等活動項目,飛沙灘旅遊中心每年接待遊客幾十萬人次。島上風光迷人,有沙質優良的天然海灘,有風光旖旎的小島和海灣,有奇特山景石林,有引人入勝的名勝古跡,有茂密的原始次生森林和動植物奇觀以及品種齊全的海鮮珍品,並具有有待建設的深水良港。下川島於1992年定為廣東省旅遊開發綜合試驗區。王府洲旅遊中心是省級旅遊度假區,年接待國內、港澳台及國外遊客10多萬人次,旅遊業發展方興未艾,有「中國布吉島」之美稱.

飛豬上還可以查看更多有關於上川島海島生態游的介紹和玩法還有周邊的景點

D. 你對生態旅遊的未來持怎樣一個看法

生態旅遊最大的好處就是生態、綠色、心靜,也可以稍稍體驗一下心靜的轉換。很多城郊鄉村開始在這樣模式的運作,比較擔憂的是沒有注重上面的理念,一味攀比建設像城市的賓館酒店,走了樣丟了「土」味,包括吃住看的「土」味道,是最吸引人的。尤其是大城市人,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城裡人可以為鄉村帶來比較可觀的收入,同時更重要的帶來的信息、觀念和人脈,這應該是農村增加收入的第一步;

第二部,城裡人去農村越多,就越會發現農村的發展商機,會主動投資到鄉村,也會僱傭鄉村農民在它企業做工,農民把土地出租給城裡人創辦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這樣農民可以收入兩部分:一是土地租金;二是打工的工資。最重要的農民沒有什麼風險,承擔風險是頭腦聰明的城裡人,當然城裡人也會掙大錢的。

第三部,若干年後,鄉村裡的聰明人有了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積累,開始敢於自己創業,從興辦小企業到做大做強。

新農村建設、新型農民、農民增收...等等就是這樣發展進步的。

這一切都緣起於農村的生態旅遊......
這就是我的看法哦!

E. 全球變暖後對人,動物和生態游什麼影響

1.人體健康:
人類健康取決於良好的生態環境,全球變暖將成為下個世紀人類健康的一 主要因素.極端高溫將成為下世紀人類健康困擾變得更加頻繁、更加普遍,主要體現為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瘧疾、淋巴腺絲蟲病、血吸蟲病、鉤蟲病、 霍亂、腦膜炎、黑熱病、登革熱等傳染病將危及熱帶地區和國家,某些目前主要 發生在熱帶地區的疾病可能隨著氣候變暖向中緯度地區傳播.
主要由以下幾點:
(1)全球氣候變暖直接導致部分地區夏天出現超高溫,心臟病及引發的各種呼吸系統疾病,每年都會奪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兒和老人的危險性最大.
(2)全球氣候變暖導致臭氧濃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險的污染物,會破壞人的肺部組織,引發哮喘或其他肺病.
(3)全球氣候變暖還會造成某些傳染性疾病傳播.
2.對動植物的影響
氣候是決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氣候變化能改變一個地區不同物種的適應性並能改變生態系統內部不同種群的竟爭力.自然界的動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無法適應全球變暖的速度而做適應性轉移,從而慘遭厄運.以往的氣候變化(如冰期)曾使許多物種消失,未來的氣候將使一些地區的某些物種消失,而人些物種則從氣候變暖中得到益處,它們的棲息地可能增加,競爭對手和天敵也可能減少.另外,有部分動植物會加快繁殖 ,而如果食物鏈中的上層和頂層生物如果不作出相應變動就會嚴重危機到種群的繁殖和發展,整個生物多樣性會受到威脅,許多物種會加速滅絕的步伐..
3.對生態游得影響
個人認為,由於全球變暖,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一方面適合人們生態游的地區會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又提高了人們的環境意識,使人們越來越傾向於生態游.

F. 旅遊活動對農家生態游景區植被產生的不良影響有哪些

(1)對森林樹木的影響。植被是很多旅遊地主要的旅遊資源之一,由於旅遊的干擾和脅迫作用,使植被發生直接和通過土壤表現出間接的變化,從而影響群落的種類組成和生物多樣性程度。旅遊活動對森林樹木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機械損傷,如折斷樹枝、釘釘子、引起傷疤、剝皮引火、砍帳篷桿、薪材、根部暴露等。

(2)對植物種類組成的影響。旅遊開發初期,為了開辟大量旅遊設施用地、建設過程中為了就地取材,都不可避免砍伐森林。這是破壞自然景區植被最劇烈的形式,植被覆蓋率、區域生態質量有可能因此而大幅下降。汽車交通和野營、踐踏、採集、用火等旅遊行為可能不會故意破壞植物,但也是干擾植物群落結構的重要方面,對灌木層、草本層和幼樹層的影響尤其明顯。一方面,生存環境變得惡劣,植物的整體數量和質量都會下降。另一方面,旅遊干擾使抗干擾能力較弱的敏感物種數量減少乃至消失,逐漸被抗干擾能力強的物種取代,而且植物種類組成趨於簡單化。這還意味著一些敏感的瀕危植物由於喪失生存空間而瀕臨滅絕。

(3)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干擾對物種的影響有利有弊,中等干擾下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物種多樣性;在較高頻率的干擾作用下,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下降。適度的旅遊干擾既不對植物造成極大損傷,也抑制群落中優勢種的生長,因此會使群落的植物種類多樣性增大。目前一些農家生態旅遊活動雖然打著「生態旅遊」的旗號,但仍然屬於高頻度干擾,其作用通常會降低植被的物種多樣性。

(4)外來種的引入自然景區。旅遊開發過程中,特別是在自然保護區和具有生態代表性以及典型保留價值的區域,引進外來的花卉和觀賞樹木進行周邊綠化或者使用外來種恢復植被都是相當危險的。這些引進種常常就是地區入侵種的重要來源,在新的環境中沒有相抗衡或抑制生物,有可能對當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產生嚴重破壞,並且不可能從群落中清除出去。

G. 農家生態旅遊有哪些主要特點

農家生態旅遊其重點突出一個「農」字,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原汁原味的農家風味。如婺源「生態旅遊觀光村」、贛州的「寶葫蘆農庄」、安吉的「竹鄉農家樂」等旅遊點,讓遊客吃的是地方特色的農家風味土特產,住的是青瓦木屋農民房舍,乾的是田野農活,玩的是鄉村民間娛樂,買的是農家的風味土特產及手工藝品,故其特點非常鮮明。與傳統農業和旅遊業相比較而言,生態旅遊農業具有如下特徵:

(1)農家生態旅遊充分顯示農家特色。農家生態旅遊大部分是利用農民閑置或兼用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資源就地取材,都姓「農」,且具有經營靈活等特點,因而收費相對較為低廉。而城市近郊觀賞娛樂型的農家樂、休閑度假型的農家樂旅遊完全改變城市生活情調,充滿農村鄉土氣息,對走上小康生活水平的城市工薪階層則更具有吸引力。有了城市工薪階層這一巨大的客源加盟農家生態旅遊活動,全國各地的農家生態旅遊將更有生命力。

(2)農家生態旅遊資源優勢明顯。農村廣闊天地,旅遊資源非常豐富。藉助生態自然環境的優勢。以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空氣清新,適宜休閑度假的優勢吸引遊客。如浙江省安吉縣,地處天目山麓,瀕臨太湖,素有「中國竹鄉」之稱,又相繼獲得全國生態農業示範縣、全國林業生態建設示範縣、全國衛生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殊榮,景區景點的快速建設吸引了眾多的外地遊客,從而加快了當地「農家生態游」隊伍的建設。

(3)農家生態旅遊經濟效益較好。農家生態旅遊由於適應市場需求(現階段城鎮居民的旅遊消費),具有投資小(利用自身現有土地、房屋等固定資產)、回收快等特點。景點資源幾乎是就地取材,稍加建設就能投入使用。餐飲資源自產自銷,商業成本低。遊客參與農事活動把農活的勞作又轉化為娛樂而創收。農家樂旅遊成本低,資源利用率高,邊際效應大,一推出就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農家生態旅遊有助於保護環境、持續發展。觀光農業的建設嚴格按照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的要求進行生產,只允許在殘留有害物質規定標准范圍內適量地使用化肥、農葯,其產品為無公害的、安全、營養的綠色保健食品,大量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生態環境優美、生物多樣性在這里得以充分體現,植被覆蓋率也大大高於一般農區。這種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利用相結合,適當注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做法,遵循了農業發展規律,符合農民利益,使農業走向一條健康的持續發展道路。

H. 全球變暖後對人、動物和生態游什麼影響

1.人體健康:
人類健康取決於良好的生態環境,全球變暖將成為下個世紀人類健康的一 主要因素。極端高溫將成為下世紀人類健康困擾變得更加頻繁、更加普遍,主要體現為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瘧疾、淋巴腺絲蟲病、血吸蟲病、鉤蟲病、 霍亂、腦膜炎、黑熱病、登革熱等傳染病將危及熱帶地區和國家,某些目前主要 發生在熱帶地區的疾病可能隨著氣候變暖向中緯度地區傳播。
主要由以下幾點:
(1)全球氣候變暖直接導致部分地區夏天出現超高溫,心臟病及引發的各種呼吸系統疾病,每年都會奪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兒和老人的危險性最大。
(2)全球氣候變暖導致臭氧濃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險的污染物,會破壞人的肺部組織,引發哮喘或其他肺病。
(3)全球氣候變暖還會造成某些傳染性疾病傳播。
2。對動植物的影響
氣候是決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氣候變化能改變一個地區不同物種的適應性並能改變生態系統內部不同種群的竟爭力。自然界的動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無法適應全球變暖的速度而做適應性轉移,從而慘遭厄運。以往的氣候變化(如冰期)曾使許多物種消失,未來的氣候將使一些地區的某些物種消失,而人些物種則從氣候變暖中得到益處,它們的棲息地可能增加,競爭對手和天敵也可能減少。另外,有部分動植物會加快繁殖 ,而如果食物鏈中的上層和頂層生物如果不作出相應變動就會嚴重危機到種群的繁殖和發展,整個生物多樣性會受到威脅,許多物種會加速滅絕的步伐。.
3.對生態游得影響
個人認為,由於全球變暖,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一方面適合人們生態游的地區會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又提高了人們的環境意識,使人們越來越傾向於生態游。

I. 假如你到海南三亞旅遊,你講如何做到生態游

三亞」因三亞河(古名臨川水)有三亞東西二河至此會合,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亞」。三亞歷史悠久,在明代《正德瓊台志》已有「三亞村」、「三亞里」的記載。三亞人文物部門在1992年對三亞落筆洞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人類活動遺跡,這是中國舊石器文化分布最南部的一處遺址。一萬年前,一支古人類的重要系脈就在三亞發跡,中國科學院命名為「三亞人」。
三亞北靠高山,南臨大海,地勢自北向南逐漸傾斜,形成一個狹長狀的多角形。境內海岸線長258.65公里,有大小港灣19個。主要港口有三亞港、榆林港、南山港、鐵爐港、六道港等。主要海灣有三亞灣、海棠灣、亞龍灣、崖州灣、大東海灣、月亮灣等。有大小島嶼40個,主要島嶼10個.
三亞擁有兩百萬平方公里的南海,自己的海岸線長度是209公里,管轄的海域面積5000平方公里,擁有土地面積是1919.6平方公里。
三亞市區三面環山,北有抱坡嶺,東有大會嶺、虎豹嶺和海拔393米的高嶺(狗嶺),南有南邊嶺,形成環抱之勢,山嶺綿延起伏、層次分明;同時,山脈的延伸將市區分成若干青山圍成的空間,為城市不同地區提供了各具特色的空間景觀環境。三亞面臨南海,海灣較多,眾多海灣各有佳景。處於市區的大東海、小東海、三亞灣與市民生活的關系最為密切。
三亞市區坐落在一種幽美的以山、海、河為特點的自然環境之中,城市的建設注意城市與自然景觀環境、生態環境的協調關系,「山—海—河—城」巧妙組合,渾然一體,構成了三亞市區獨特的環境特色。
氣候
三亞氣候背景分析
三亞地處低緯度,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5.7°C,氣溫最高月為6月,平均28.7°C;氣溫最低月為1月,平均21.4°C。全年日照時間2534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347.5MM。素有「天然溫室」之稱。
三亞歷史悠久,早在秦始皇時期設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隋設臨振郡,唐代改為振州。宋代時成為中國最南端的地級規模的州郡。因其遠離帝京、孤懸海外,自古以來三亞一直被稱為「天涯海角」。唐代宰相韓瑗、名僧鑒真,宋代名相趙鼎、大臣胡銓和紡織家黃道婆等先後來過崖州,對三亞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J. 國外農家生態游中的村莊博物館模式是什麼樣的

村莊博物館往往產生於有突出特色的農村之中,一般有靜態的設施展示和動態的生活展示兩種形式,是兼具區域性、文化性的民俗展示園地。以德國的鄉村博物館為例,佔地面積大約在25公頃,全部是按照百年前的風格建造,館內陳列著各種老式的農宅、各個時期的農耕用具以及一些模擬以前農家生活狀態的模型,讓遊客在參觀的同時了解國家農業的變遷和發展歷史。一些農庄博物館為了原汁原味地展現舊時代農村的勞動情況,會讓農戶們在館內完全以畜力或人力耕種,完全不使用化肥,用農場的樹木製作木炭。農業產量雖然不高,但是農產品以健康、新鮮大受歡迎。館院內的土地,是由經營者以租賃的方式提供給當地農民耕種,按照古老的租佃制度,農民需要向經營者繳納10%收獲量的糧食給博物館或者當局。挪威、瑞典等國也積極地推行這種旅遊方式,並把它與農村文化遺產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結合起來,強調村莊在旅遊中的整體性開發和有機成長。1900—1940年,挪威就建成了111座類似的鄉村博物館。

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有一座別具一格的博物館。博物館內風景迷人,舊式的農宅和鄉村建築透露出一股質朴的氣息。這里既是遊人參觀游覽、了解羅馬尼亞農業發展歷史和風土人情的著名景點,也是學生們在假期里快樂的庄園。這座博物館建於1936年,館內珍藏了豐富多彩的雕刻、刺綉及彩陶藝術,向人們展示了羅馬尼亞不同時期傳統文化的藝術成就。

而在日本、泰國等地則以靜態展示為主的農村博物館居多。這類博物館多是以古老的農村建築為基礎改造而成,通過規劃設計,復原舊時的農家生活場景、重現農業的發展歷史,讓遊客感受到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同時也作為周圍地區青少年的假日課外活動基地,讓更多的孩子獲得更多的相關知識。在日本的埼玉縣舊島田家就是這樣一所農家博物館。博物館選取了村中最典型的房屋作為主場館,按照傳統的農村風貌裝修。當旅客們前來參觀時,館內的工作人員會奉上當地特色的綠茶及烤番薯。館內到處放置著可供遊客翻閱的參觀指導手冊,而博物館前的指示牌上則清楚地標明了該村過去的土地利用情況,並與現在的土地利用圖像進行對比,讓遊客能很直觀地了解到農村的變遷。所以,這類農村的博物館往往就能成為城市人緬懷鄉村生活,農村當地人追憶往昔勞動歲月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