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汽車行業前景分析
擴展閱讀
股票軟體的線不見了 2025-07-05 03:26:09
護膚小技巧 2025-07-05 02:53:13
報之以瓊瑤 2025-07-05 02:28:07

汽車行業前景分析

發布時間: 2021-11-20 02:55:48

Ⅰ 未來汽車行業前景大概是什麼樣

我國國家最新標准《汽車和掛車類型的術語和定義》(GB/T3730.1—2001)中對汽車有如下定義:由動力驅動,具有4個或4個以上車輪的非軌道承載的車輛,主要用於:載運人員和(或)貨物;牽引載運人員和(或)貨物的車輛;特殊用途。

全球汽車產量總體呈先增後降態勢,2020年產量為7762.2萬輛,全球汽車主產區主要為亞洲和大洋洲,2020年產量為4429萬輛。在車型方面,全球重卡一枝獨秀,產量為436.1萬輛,同比上漲5%。2020年汽車生產前五地區依次為中國、美國、日本、德國、韓國。

全球汽車產量總體呈先增後降態勢,2020年產量為7762.2萬輛

2014-2020年期間全球汽車產量總體呈先增後降態勢,近兩年降幅增大。2020年全球汽車產量為7762.2萬輛,同比下降15.8%。

——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汽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Ⅱ 汽車行業前景怎麼樣

這個問題太大了,實在是不太好回答。為什麼呢?因為汽車行業產業鏈條非常長,每個鏈條的特點都不一樣。

不過任何一個產業或行業,都會有啟動期,上升期,平穩期和衰退期。目前在國內來說,汽車產業雖談不上衰退,但也算不了上升,勉強算個平穩期吧!從2018年中國汽車到2800多萬銷售級別,基本己經到了一個銷量天花板了。

另外我再從產業分工角度分析一下整個行業現狀,汽車從研發生產到消費者手中,大體經過三個階段,生產廠經銷商消費者,三個階段大概率會發生如下變化化:

一、從生產端來說,產能馬上會變得過剩,沒有創新能力及過硬產品的企業,會舉步維堅,一些多少年沒有新車型的企業如夏利、鈴木等,生存空間會被極大壓縮;另外新能源車是汽車行業一個大的風向標,國產車吉利、比亞迪、上汽、北汽在新能源方面布局得較好,進囗的有特斯拉。但就目前來看,新能源能發展到什麼程度,是否會全面取代燃油車,尚未可知!尚未可知!尚未可知!否則中國3億多燃油車被替代,那是多麼光明的一項前景?

另外說經銷層面,也就是大家熟知的4S店,虧損率是38%,那是不是大部分盈利呢?不是。答案是少部分盈利,因為大部分是勉強持平。

車賣到消費者手中,又產生了汽車產業的最後一環:汽車後市場。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3億多輛車,路上密密麻麻都是車,隨便搞搞維維做做美容,都可以發大財呀!?事實這個行業真的是很苦B,可以說大部分是操著賣白粉的心,賺著賣白菜的錢!這話絕不誇張,看一看遍布大街小巷多如理發店的修理店,以及目光吊滯的店員和老闆你就會相信了。另外提供一組數據:3.6億輛車÷90萬家修理廠=400輛車/每家店,每輛車一年平均只修一次車,這個工式說明每家店平均一天修一輛車,所賺不過2百塊,負擔得了人工,房租嗎,還有其它費用呢?

總之,汽車行業或許還有很大的前途,還有可以把豬吹上天的風口,但,決不在當下!因為當下大部分從業人員都很苦B,也以此文與數千萬汽車人共勉!

Ⅲ 汽車行業的前景怎麼樣

汽車行業當然有前途,之所以你現在看到一些車企倒閉只是因為目前汽車行業的產能過剩,供大於求;因為處在一個電動車革新的時代。

但是迄今為止,汽車仍然是大規模生產的民用產品之中最為復雜的。汽車有數萬個零件,設計壽命往往在十年以上,期間要經歷風霜雨雪,夏季酷暑和冬季嚴寒。

它要求維護盡可能地簡單,可靠性則盡可能地高。而民用產品的特性則要求成本還要盡可能的低。現代工業的奇跡之一就是能把這么復雜的一個東西做得可靠性如此之高、可維護性如此之好,成本還如此之低。

汽車行業對於生產管理有著非常高的要求,能夠輻射其他製造行業,比如福特公司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產,到後來的豐田公司的精益生產,這些都為現代製造業帶來了嶄新的生產管理模式。

同時汽車行業還是一個高度綜合的行業,會帶來幾乎整條產業鏈的發展,它的上遊行業幾乎囊括所有製造業部門——冶金、電子、化工等等。汽車行業對於一個國家的工業重要性不言而喻,既是一個國家製造業的標桿,也是國防能力的體現。

Ⅳ 汽車製造業發展前景

近十幾年來,我國汽車需求快速增長,2005年-2018年,我國汽車銷量仍576萬輛增長到2808萬輛,佔全球銷量的比例仍8.8%提高到30%左右;產量仍571萬輛增長到2902萬輛。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同時,中國製造業也正迎來高端製造的關鍵轉型,而工業機器人作為其核心硬體,在中國汽車製造行業內的應用卻遠遠低於其他發達國家。

汽車行業是工業機器人最大的下遊行業

汽車和3C行業為主要賽道:從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的行業分布來看,汽車和3C行業仍為工業機器人的主要賽道,合計佔比達2/3。目前,汽車行業是工業機器人最大的下遊行業,其佔比達35%左右。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汽車整車製造行業需求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Ⅳ 汽車行業就業前景如何

汽車行業當然有前途,之所以你現在看到一些車企倒閉只是因為目前汽車行業的產能過剩,供大於求;二是因為處在一個電動車革新的時代。

MODEL 3

點擊了解最新報價

但是迄今為止,汽車仍然是大規模生產的民用產品之中最為復雜的。汽車有數萬個零件,設計壽命往往在十年以上,期間要經歷風霜雨雪,夏季酷暑和冬季嚴寒。它要求維護盡可能地簡單,可靠性則盡可能地高。而民用產品的特性則要求成本還要盡可能的低。現代工業的奇跡之一就是能把這么復雜的一個東西做得可靠性如此之高、可維護性如此之好,成本還如此之低。

汽車行業對於生產管理有著非常高的要求,能夠輻射其他製造行業,比如福特公司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產,到後來的豐田公司的精益生產,這些都為現代製造業帶來了嶄新的生產管理模式;同時汽車行業還是一個高度綜合的行業,會帶來幾乎整條產業鏈的發展,它的上遊行業幾乎囊括所有製造業部門——冶金、電子、化工等等。汽車行業對於一個國家的工業重要性不言而喻,既是一個國家製造業的標桿,也是國防能力的體現。

汽車產業是一個國家的支柱性產業之一,是科技與生產力的體現;縱觀世界發達國家,均有自己的汽車品牌,汽車工業水平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汽車製造業的產業鏈非常龐大,組成汽車的零部件有上萬個,從原材料到加工工藝再到加工設備和工件生產幾乎涵蓋了製造業的大部分領域。目前國內汽車大部門份額被合資車企佔有,但我認為只是暫時的。如果當年的手機一樣,國產最終也會崛起。

做任何行業都有賺的多的,都有賺的少的,都有做得好的,都有做的不好的,同樣做的是汽車行業,有的人一個月拿幾千塊錢工資,有的從事汽車行業一個月賺幾萬,幾十萬,4s店大老闆一年賺幾十萬,上百萬,上千萬,賣法拉利的人開著法拉利,賣寶馬車的人開著寶馬,你能說那些銷售車輛人員的工資不高嗎?

MODEL S

點擊了解最新報價

新能源,這一次火了吧,特斯拉來了,人家國產了哈哈哈,30W的特斯拉,嘖嘖嘖,多麼誘人!讓你們自主前幾年瘋狂賺錢,不認真積累技術細節,一天到晚就benchmark,那營銷海報寫的那叫一個高大上,動不動就世界第一、世界首款。現在呢?有幾個主機廠有電池自主生產能力的?有幾個利潤率過10%的?智能製造有幾個落到實處的?你們都圖外包省事,關鍵技術不自研,利潤率提不上去就靠銷量頂,呵呵了吧。現在國家說了,30W以下延長補貼2年,哦吼,坐等利潤率過30%的model 3調價2萬。幹掉特斯拉,自主新能源還有戲,否則,20-30W拱手讓出,20W以內殺成海,誰也沒肉吃,大家加油哦。

同樣是在汽車廠家從事汽車行業,汽車方面的工作,普通工人一個月拿幾千,那些搞汽車設計,哪些做汽車科研的,研究汽車智能化的,無人駕駛程序設計製作的等等這些汽車高級人才一年幾十萬,幾百萬的年薪多的是,行行出狀元,就看你把你放在什麼位置,向哪方面努力發展。

Ⅵ 現在汽車行業前景如何

隨著汽車消費市場的日漸火爆和汽車產業的迅速崛起,汽車維修人才的缺口正一路擴大。根據去年由教育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六部委聯合公布的《緊缺人才報告》,汽修就業前景分析?目前國內汽修人才的缺口至少達到百萬。數據統計顯示,汽車維修技師一直位列技能人才需求的前三名。

汽修人才缺口大

汽修人才的巨大缺口,不僅使熟練的汽車維修技師在人才市場上分外「搶手」,還使越來越多教育機構紛紛殺入汽修人才培訓領域,直接推動各種汽修人才培訓的日漸火爆。現在很多人才市場在招聘,但你很難看到有招汽修的。因為汽修行業在人才市場是招不到人的,我們更多的是要去挖人」。

汽車維修空間廣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汽車新興市場,新車銷量連續4年全球第一,汽車保有量超過1億輛,預計成熟階段保有量將達到3億輛。汽車服務業因保持較高的利潤率,一直被業界稱為汽車產業鏈上最大的利潤。在汽車服務市場還有很大上升空間」。除了較高的利潤、巨大的發展潛力之外,汽車服務業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市場十分穩定。「經濟好的時候,大家會買新車;經濟不好的時候,大多數人會選擇把舊車修一修,再用一段時間再說」,「只要有車在路上跑,我們就有飯吃,大家就不怕失業」。

Ⅶ 汽車行業前景如何

汽車保有量越來越大,人均車子現在一家部,未來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Ⅷ 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前景分析

非常好啊~~ 你要多少字的?? ===========================================有人對世界汽車巨頭瓜分中國市場提出了自己的憂慮,認為中國汽車若不能獨立發展,而只是企圖以市場換技術,最後只能淪為世界汽車巨頭的加工廠,永遠不可能在世界市場上與其並駕齊驅。更嚴重的是,以低廉的勞動力換來的投資必將不會長久,一旦出現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市場,跨國巨頭馬上就會進行產業轉移,那時,中國汽車業就會被抽空,拉美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未來,這種擔憂並不是沒有道理。

一、中國汽車面臨諸多挑戰

雖然,「入世」對汽車生產與消費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六年裡,中國本土的汽車工業並沒有迅速成長壯大。盡管入世後中國汽車市場空前活躍,汽車行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躍式發展,中國汽車業依然面臨諸多挑戰。
(一)數字背後的隱憂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汽車產量在5年內增長3倍,世界排名從第8位躍至前3位。中國國內汽車貿易出口額自2001年起每年增長15%,2005年達200億元。2005年,中國汽車進口貿易額超過180億美元。目前,中國的汽車和零部件合資合作企業已有800多家,累計資本約960億美元。2006年7月1日,我國進口汽車關稅從28%降低至25%,我國加入世貿時有關汽車及其零部件降稅的承諾已經全部兌現,並成為世界汽車工業日益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國汽車企業有充分理由對已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2006年前三個季度,雖然自主品牌的國產車銷售量近兩年逐步提高,但自主品牌轎車仍只佔市場的兩成左右;加上產品都是中低檔轎車,銷售額占市場不到一成;我國汽車進口量遠遠大於出口量,可出口額只有進口額的1/10。目前國際汽車巨頭依然佔領了3/4的中國市場,這些喜人的數字背後依然存在著不足,繁榮景象背後暗藏憂患:盡管汽車產量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日本,中國仍不是一個汽車強國。
(二)自主創新成發展短板
入世後,我國汽車業的迅猛發展離不開繁榮的市場,但在5年間,用市場換技術並未讓中國汽車得到更多的實惠,中國汽車產業仍不能自立。我國汽車企業技術創新和品牌主要體現在載貨汽車上,而轎車方面的自主品牌缺乏競爭力。自主創新的匱乏,依然是目前我國汽車的短板。
中國汽車製造業要想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必須提升自主產品開發能力,必須逐步積累完善產品開發流程。當前,國內生產和銷售的轎車大部分是依靠技術引進和合資開發的國外品牌,實質上只是世界汽車巨頭的「組裝車間」。
2000年我國汽車工業的研發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的百分比達到最高,為1.9%,2001年下降為1.38%,之後幾年變化不大。面對如此低的自主研發經費比例,有專家認為,入世後汽車零部件的價格更便宜,企業可以實行全球化采購,並且通過與跨國公司開展合作,用最低的成本獲取先進的技術,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但若不自主研發,核心技術就只能掌握在外方手裡。
(三)品牌未能形成競爭力
汽車銷量在經歷了5年的「井噴」之後,中國將迎來第一次的換車高潮。面對日益繁榮的市場,中國汽車的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依舊沒有形成,品牌忠誠度已成為國產車的現實之憂。
「在車市井噴的2002年,汽車廠家降價至少有29次;2003年,先後60餘次的降價涉及了國產車的全部品牌,近三分之二的進口車也大幅降價;如今降價的頻次早就超出了消費者的預期。」汽車市場專家且小剛說。
降價的幅度不斷的加大,消費者無疑嘗到了不少甜頭。同時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卻削弱了。「降價太頻繁,不注重培養品牌忠誠度,只能是得到眼前的利益,提高暫時的銷量。對於汽車企業來說提高客戶的忠誠度,這意味著更高的收入和更低的風險。」且小剛說。
(四)出口規模亟待翻番
入世後,中國汽車出口也迎來了機遇。從2006年上半年我國汽車出口情況來看,經過5年的蓬勃發展,我國汽車出口正在改變以國有企業為主渠道的局面,中外合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在汽車出口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大。
據公布的數據顯示,2006年上半年,國有企業汽車出口金額和出口數量佔比分別為56.8%和47.7%;2005年為59.5%和59.4%。民營企業名列出口金額佔比12.7%,出口數量佔比12.6%,均比去年有所增加。國外一些研究機構也認為,盡管目前中國汽車還不能和歐洲、美國汽車形成競爭,但這種競爭的形成只是個時間問題,中國汽車批量進入歐洲市場,將不會超過5年的時間。
同時有專家認為,在看到汽車出口市場興旺的同時,也要看到存在的危機。目前,亞洲、非洲仍然是中國汽車出口的主要市場,產品質量和檔次都還比較低,價格仍然是最有力的競爭武器。目前中國汽車及零部件出口也僅佔世界汽車貿易總額的0.7%,還要面對國際間技術性貿易壁壘、抑制惡性競爭等問題和挑戰。
商務部2006年制定了用1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中國汽車出口佔世界汽車貿易總額10%的目標,即實現1200億美元的出口規模。為了促進中國汽車及零部件的出口,商務部和國家發改委公布了首批44家國家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的企業名單,這些掛牌企業已經開始著手制定汽車出口的計劃。
中國汽車出口的起始階段面臨困難與挑戰在所難免,但這不會真正阻擋中國汽車的出口之路,良性出口有從量的增長向質的增長遞進,才能完成飛躍。

二、中國汽車產業路在何方

(一)中國汽車需要自主創新
1、自主創新是一種體系化的能力。(1)自主品牌的核心是對品牌的定位、發展,後續一系列的規劃是否有自主權,而非名稱的中式或西式。因為現在很多國外品牌的車也用中文的名字,而一些中國的品牌恰恰使用洋文的名字。(2)自主研發即技術創新,對汽車的底盤、動力等等是否能夠掌握核心技術,這是最關鍵的部分,也是現在討論最多的也是最遺憾的方面,正是在這方面的差距導致中國的汽車製造業相對來說還比較落後。(3)完整的自主生產或自主創造體系顯得非常重要,沒有好的配件體系、質量控制過程、製造工藝、員工素質,就無法生產出好的產品。(4)自主論證,若不能掌握、實現標准,甚至都不知道這個標準的體系是什麼,那麼自主能力的提升將受到相當大的限制。一些發達國家常常用所謂先進的標准體系來限制中國的自主企業發展。所以中國汽車需要實現從比較的競爭優勢到核心競爭力的轉變,即通過自主創新形成核心競爭力。
2、從「中國自造」到「中國製造」再到「中國智造」。(1)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學習型創新——「三聯合」。對自主汽車製造業來說,必須考慮研發鏈和產業鏈(可以統稱為創新鏈),必須有整體謀略。汽車製造領域的技術研發涉及多領域、多學科,需要有效組織分散於企業、高校、科研單位的各類人才,實現人才的優勢互補,通過建立高效的組織體系,尋求關鍵技術領域的突破。上海華普汽車通過獨特的「三聯合」戰略增強自身科技研發實力,「三聯合」戰略即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聯合國外工程技術公司、聯合知名供應商。通過這種創新模式,上海華普汽車保持了產品良好的科研優勢。(2)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走充分競爭的產學研合作之路。在「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轉變的過程中有很多途徑,上海華普探索的是產、學、研聯盟的這么一條路。他們和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緊密聯盟,將高校和科研機構前沿技術的研究通過生產平台轉化為一個有效的產品,開發適合國人的低成本混合動力環保車型、100%甲醇燃料汽車、柴油發動機車型以及高新車用電器技術,真正做到了技術領先和成本優勢的平衡。同時在研究的過程中注重分析用戶需求的分析和市場動向,將學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各方面的優勢結合起來,可能有助於中國製造業的優勢的形成。

(二)對汽車產業結構調整
1、打破「近親配套」體系。汽車製造業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零部件產品規模和水平的競爭,零部件質量和技術直接關繫到汽車的品牌和銷售。目前,廣東省零部件企業規模偏小、技術水平不高,處於只具備加工生產能力的層次,單家企業參與整車產品同步開發能力低。盡管汽車零部件的全球化采購戰略是大勢所趨,但大部分名牌外資汽車企業的配套體系「近親化」十分明顯,例如廣州本田在國內的一級配套企業,全部是日本本田原配套企業在廣州的合資、獨資企業。由於日資整車廠原有配套網路中涉及復雜的股權控制和利益關系,一級配套企業又控制著二、三級上游企業,所以即使產品質量過關,國內一些零部件企業,仍然很難進入一級配套體系。業內人士提出,要在短期內壯大國內零部件產業,就應該以「移植嫁接」為主要途徑,採用產業招商、品牌招商等方式,引入整車廠原配套的國外企業,但引進外資不是壯大本國汽車產業的根本出路。廣東省汽車行業協會理事長李賜勛表示,堅決反對外商獨資企業進入中國,中國的零部件產業發展應通過合資、合作消化和吸收國外技術,不斷壯大本國自主研發力量,以促進本國零部件產業的升級。

Ⅸ 汽車行業發展前景怎麼樣

我國汽車工業的現狀和發展的趨勢 綜觀我國汽車工業的現狀喜憂參半,展望我國汽車工業的未來風險與機遇並存。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我國汽車工業發展勢頭強勁。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去年1至7月,汽車全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723.82億元,同比增長29.44%:產品銷售收入3598.88億元,同比增長31.05%:利潤總額221.90億元,同比增長51.14%。主要經濟指標增長都比較大,實現了增產增收。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去年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躍升至40個工業行業之首。以汽車製造業為主的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已取代電子信息通信業,成為名副其實的領頭羊。 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潛力也非常之大。據有關部門分析,近幾年我國汽車消費市場的消費結構已發生了很大變化。載貨汽車的需求量仍將持續增長,特別是次發達地區,如西部地區對中重型貨車、多種專用汽車、礦用車和大中型客車的需求將明顯增加。農村汽車市場對輕、微型客貨車需求也會有較大增長。隨著國家有關鼓勵私人購車政策的出台,預計個人購車比例將逐年快速增長。特別是轎車、客車,尤其是微型客車的需求量會有較大增長,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提高。為此,國家將積極發展售價八萬元左右的經濟型轎車,以滿足中國家庭的需要。此外,國家還將大力推進發展汽車工業的相關環境:至2005年,中國公路里程將增加至16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萬公里。各地還將加大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停車場地等交通配套設施。所有這些,都無疑會大大促進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 汽車工業發展形勢喜人,但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和挑戰。特別是「入世」以後,國門完全打開,我國的轎車產業與國外發達國家的汽車企業處於同一個大市場,將不可避免地面臨激烈的競爭與挑戰。我們現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完整的轎車開發能力和自主的品牌,零部件製造體系相對薄弱,汽車產業的管理和服務體系仍十分落後,企業規模還難以與國外大公司抗衡。所有這些問題必須認真面對。 打通國際大市場,也給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使我們可以有機會在與強手的合作與競爭中學習他們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和服務經驗,不斷完善自己。同時也逼迫我們把自己做大做強。為了應對國際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國家將致力於汽車工業的戰略重組,優化資源配置,培育出兩到三家主業突出,核心能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同時,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入世」後對幼稚工業的「保護期」進一步加大力度,開放市場,加強對汽車產業的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抓緊清理減少不合理稅費,鼓勵百姓的汽車消費。預計6年內我國轎車價格可與國際初步接軌,10年內可完全接軌。只要我們自強不息,艱苦奮斗,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前景還是十分樂觀的。 有關人士預測,未來,我國汽車工業將呈現六大發展趨勢。 一、國有汽車生產企業將由市場」領導者」轉變為市場追隨者 二、汽車生產將由大批量方式轉變為大眾生產方式。 三、汽車企業將由整體性購並轉變為局部性購並 四、人力資源將由國內單一配置轉為全球流動配置。 五、汽車產品將由價格競爭轉變為綜合素質的競爭。 六、汽車消費由集團消費轉化為個人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