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紅樓,當年是如何見證了北大的屈辱與發展的呢
北大紅樓位於東城區五四大街29號,原為北京大學第一院。紅樓始建於1916年,1918年落成,原為北京大學校部圖書館和文科教室,因該樓牆體的主要部分均用紅磚砌成,故俗稱"紅樓"。
整個北大紅樓的結構呈工字形,包括地下室共5層。其布局為地下室為印刷廠;一層為圖書館;二層是教室、行政辦公室和大教室;三、四層均為教室,設有教授休息室和學生飲水室。
Ⅱ 沙灘紅樓的歷史上的今天
1912年5月4日——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
作為當時中國的最高學府,也是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的京師大學堂,於1912年5月4日正式改名為北京大學。中國著名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曾赴英國海軍學校留過學的嚴復,為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粉碎了國人對資本主義列強的幻想。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13所大專院校3000多人聚集在天安門前,遊行示威,強烈要求北洋政府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北京學生率先舉行的抗議行動,很快發展成社會各界廣泛參加的全國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
1939年5月4日——中國青年節確定
在「五四」運動20周年之際,為了繼承和發揚「五四」運動以來中國青年光榮的革命傳統,陝甘寧邊區的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在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Ⅲ 沙灘紅樓的今日面貌
紅樓,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沙灘紅樓,現為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門牌是五四大街29號。
建在原北京大學紅樓舊址上的這個紀念館,2002年4月開館。展覽有《新時代的先聲——新文化運動陳列》、《蔡元培與北大紅樓》、《新文化運動主將陳獨秀》等。在紅樓一層還有李大釗任北大圖書館主任時的辦公室、毛澤東工作過的新聞紙閱覽室、魯迅講授中國小說史的學生大教室等。1919年5月4日,學生們示威遊行時高舉的北大校旗、橫幅等,現也陳列在紅樓一層東部新潮社址的房間內。
Ⅳ 啊北京紅樓為什麼出名
北京大學紅樓
簡稱「紅樓」,常被以「北大紅樓」、「沙灘紅樓」引用。紅樓是1916年至1952年期間,北京大學的主要校舍所在地之一。北京大學紅樓原為北京大學第一院。整座建築通體用紅磚砌築,紅瓦鋪頂,故名「紅樓」。
始建於1916年,1918年落成。紅樓是中國近代史上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進步思想的重要場所。1919年五四運動中,紅樓和它北面的操場是反帝愛國運動的策源地。
革命歷史
1918年以後,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曾先後在此任教任職。李大釗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期間,在此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在《新青年》、《每周評論》上發表了許多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五四運動後不久,李大釗等在紅樓建立了北方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成為北方革命活動的中心。一樓東南隅有兩間向東的屋子,為當年李大釗辦公的地方。魯迅先生自1920 年應聘到北京大學任教,在紅樓授課達6年之久,講授新文化、新思想,培育了許多革命青年。鄧中夏等著名共產黨人也曾在此從事革命活動。
紅樓一樓東南隅有兩間西向的屋子,是李大釗同志當年辦公的地方。北大紅樓也是1952年成立的北京政法學院的最初辦學地址。
日軍佔領北平時期,此地設有日軍中國駐屯軍憲兵隊司令部、日本憲兵隊本部、特設北京憲兵隊總部、日本憲兵隊置留所等軍、憲、特務機構。1939年,國畫大師李苦禪就在北大紅樓—日本憲兵隊本部關押並慘遭折磨。
建築介紹
北大紅樓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近代建築,因建築的主體用紅磚建成,故人們稱之為「紅樓」。建築始建於1918年,是原北京大學校部、文科及圖書館所在地。紅樓為磚木結構建築,平面呈工字形,東西寬100米,正樓南北進深14米,東西兩翼樓南北進深各34.34米,樓高4層,有半地下室,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半地下室設有印刷廠,第1層為圖書館,第2層為行政辦公室, 第3、4層為教室。
重要作用
1918年初,李大釗在此創建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1919年5月4日,北大學生從紅樓出發到天安門舉行了示威遊行。以後,紅樓北面的廣場多次成為北京學生進行革命運動的集合地點。
1919年到1920年,毛澤東同志曾在樓內圖書館工作。魯迅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時的休息室在二樓扶梯對面。許多著名學者和新派人物在這里講過課。這里還集中了新潮社、國民雜志社、新文學研究會、哲學研究會等許多革新團體,《新潮》、《國民》、《每周評論》等進步刊物就在設在地下室的紅樓印刷廠印製出版。如此深厚的歷史和人文淵源,使「北大紅樓」歷經時代變遷而始終令人矚目,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標志性建築之一。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北大紅樓更是成為新成立的北京政法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前身)的校舍。
1953年,北京大學全部搬到西郊。
1984年5月初設置了「紅樓紀念牌」。
2004年12月,北大紅樓暨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成為「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Ⅳ 北京大學紅樓的介紹
簡稱「紅樓」,常被以「北大紅樓」、「沙灘紅樓」引用。紅樓是1916年至1952年期間,北京大學的主要校舍所在地之一。北京大學紅樓原為北京大學第一院。整座建築通體用紅磚砌築,紅瓦鋪頂,故名「紅樓」。始建於1916年,1918年落成。紅樓是中國近代史上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進步思想的重要場所。1919年五四運動中,紅樓和它北面的操場是反帝愛國運動的策源地。日軍佔領北平時期,此地設有日軍中國駐屯軍憲兵隊司令部、日本憲兵隊本部、特設北京憲兵隊總部、日本憲兵隊置留所等軍、憲、特務機構。1939年,國畫大師李苦禪就在北大紅樓—日本憲兵隊本部關押並慘遭折磨。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Ⅵ 北京大學紅樓的建築介紹
北大紅樓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近代建築,因建築的主體用紅磚建成,故人們稱之為「紅樓」。建築始建於1918年,是原北京大學校部、文科及圖書館所在地。紅樓為磚木結構建築,平面呈工字形,東西寬100米,正樓南北進深14米,東西兩翼樓南北進深各34.34米,樓高4層,有半地下室,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半地下室設有印刷廠,第1層為圖書館,第2層為行政辦公室, 第3、4層為教室。
Ⅶ 北大紅樓是紅樓夢研究的地方嗎
「北大紅樓」是北京大學的老校址,也叫「沙灘紅樓」,在五四大街那裡,離天安門很近。我們知道的那位最著名的圖書管理員當時就是在這個北大,現在作為紀念館對外開放,和紅樓夢研究沒有直接聯系。而現在的北大校址是原來的燕京大學。
Ⅷ 沙灘的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
沙灘兒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原北京大學「紅樓」在此的緣故。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建於1898年,位於原沙灘後街北側中段。此處明代時為御馬監、馬神祠,清朝時為乾隆皇帝的女兒和嘉公主的府邸,清末閑置,用於開辦京師大學堂。
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新政」的產物,也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學。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的變法維新的內容之一就是廢科舉、辦學校。在光緒皇帝的支持下,梁啟超親自起草《京師大學堂章程》。此後,學校向東擴展,買下了松公府作為校園的一部分。
松公府原為清乾隆時一等忠勇公傅恆的府邸。作為一位重臣,傅恆很受乾隆皇帝賞識,所以賜宅於皇城之內。有記載,此宅是京城第一大府邸。光緒時,由其孫松椿承襲爵位入住,後稱松公府。其南牆外為清朝內務府所屬漢花園大街,即後來的五四大街。1916年在松公府南端靠近漢花園大街處興建北京大學教學大樓,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因為主要部分牆體為紅磚砌就,所以人們稱之為「紅樓」。1918年紅樓工程竣工,為北京大學一院,即文學院。紅樓從這一刻走進了歷史,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揭開了二十世紀初中國思想解放運動的序幕。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主張各種思想「兼容並包」,提倡學術民主,積極尋求引領時代之先的新派人物進北大做教授。當時,陳獨秀在上海創辦的《新青年》雜志,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了一場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向封建傳統思想、道德文化宣戰的新文化運動,蔡元培聘請陳獨秀為文科學長。陳獨秀於是把《新青年》雜志也帶到了北京,魯迅的《狂人日記》、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等,都曾刊發於《新青年》雜志上。蔡元培還聘請了留日歸國的李大釗為圖書館館長、留美歸來的胡適為教授,聘請了當時在教育部任職的魯迅為講師,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李大釗、陳獨秀等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這里傳播中國革命的火種,形成了以《新青年》編輯部為核心的新文化陣營,進步團體和進步刊物大量涌現,紅樓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營壘。
1918年8月,毛澤東在老師楊昌濟的幫助下,到北大圖書館主任李大釗手下做助理員,具體工作是在新聞紙閱覽室管理15種中外文報紙,每月領取8塊銀元薪金。他曾跟美國記者斯諾回憶說:「我的職位如此之低,以致人們都不屑和我來往。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記來館讀報的人名,不過這般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裡。在這許多人名之中,我認得有幾個是新文化運動著名的領袖,是我十分景仰的人。我很想和他們討論關於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過他們都是極忙的人,沒時間來傾聽一個南邊口音的圖書館佐理員所講的話。但是,我並不因此而喪氣,我仍然參加哲學研究會和新聞研究會,想藉此能聽大學里的課程。」
北大教授白化文在《從沙灘到未名湖》中曾寫道:沙灘紅樓離我家也不過百米。這一帶可就形成了極具文化特色——特別是沙灘特色的地區,就拿乞丐來說,叫聲也特別,不喊「陞官發財」老一套。見了男生就喊:「您行行好吧,您准能當校長!」言下有蔡校長、胡校長的影子在。對女生則喊:「小姐行行好吧,您准能坐大火輪留洋!」校門口賣豆腐腦的也有老北大書卷氣,常對我們小青年灌輸:「老年間兒,我爸擺攤兒那會子,魯迅跟給他拉洋車的肩並肩坐在咱這攤子上,一起吃喝,吃完了,您猜怎麼著,魯迅進紅樓上課,拉洋車的叫我爸給他看著車,也進去聽課去啦。」蔡校長的主意:敞開校門,誰愛聽就聽,不愛聽拍拍屁股走人,誰也管不著誰,那才叫民主,那才叫自由哪!
沙灘,成為老北大永恆的風景.。
Ⅸ 紅樓是指什麼
1.北大紅樓是北京城內一座具有極不平凡歷史的建築,因其主體由紅磚砌成而得名。自83年前紅樓落成伊始,她就成為中國先進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
紅樓,紅色的起點。在經歷了中國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的洗禮之後,一大批仁人志士了解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紅樓,革命的起點。共產黨的先驅者作為社會先進文化的代表,當年在這里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從此,中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北大紅樓歷史一頁
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同時也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在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的戰斗歷程中,無數先烈用殷紅的鮮血拋灑在古都的熱土上,用錚錚忠骨為這座城市書寫了驕傲。
83年前,在北京故宮的東北角、被稱作沙灘的地方,矗立起了一座包括地上4層、地下1層的「工」字形長條建築。它坐北向南,其西洋式的風格,在當時稱得上北京城最有現代氣息的建築。
但這座建築最具有視覺沖擊力的,還在於它的色彩。紅樓是名副其實的紅色,整個建築主體都是用紅磚砌成的,所以從建成起至今一直被叫作紅樓。在陽光的照射下,這幢樓熠熠生輝,充滿活力與希望。
當初的建築者肯定沒有意識到,從這時起,紅色就成了中國歷史的主調,一批批仁人志士從這里走出去,投身於火紅的革命征途。
歲月流逝,這座見證了中國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紅色建築也飽經了滄桑。受風雨侵蝕,建築的不少處已經可以明顯地看出用青磚修葺過的痕跡,但她屹然挺立著,紅色的主調沒有改變,紅樓的名稱仍然被叫響著。
紅樓現在的地址是北京五四大街29號,光從名稱上就可以知道,這是一條有著許多光榮的大街,而用一個歷史事件來命名一條街,這在北京眾多的道路名稱中恐怕是獨一無二的。在紅樓大門右側的牆壁上,鑲嵌著一塊大理石,上面刻寫著由北京市學生聯合會和北京大學學生會題署的說明:紅樓是北京大學舊址的一部分,是五四運動的重要活動地點之一。李大釗、毛澤東同志曾在這里工作過。紅樓後面是華北學聯於1947年命名的「民主廣場」。
作為舊址的一部分,說起紅樓,自然需要簡單回顧一下將近一個世紀前的北京大學。北京大學現位於北京西北角的中關村地區,紅樓在1918年建成。
如果僅僅是一座有年代的紅磚建築,北大紅樓不大可能在1961年3月4日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份殊榮來源於北大紅樓在中國新文化運動及共產黨歷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她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
光輝足跡紅色起點
毛澤東曾經明確地指出:「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歷史的發展。」
1915年,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後改名《新青年》)雜志,他舉起「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猛烈抨擊封建主義舊文化,提倡新文化,新文化運動由此發端,成為新的革命風暴到來的前奏。
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他提倡在學術上兼容並包,就任後立即聘陳獨秀為文科學長。年底,李大釗到北大任圖書館主任。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
曾是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創建時14名成員之一的張申府回憶道:「1918年夏,沙灘的紅樓建成,圖書館也搬了進去,佔了紅樓的第一層樓。李大釗的主任室就設在紅樓東南角上的兩間房子里。一時紅樓成了新思想運動的中心,許多進步的教員、學生聚集在這里讀書、座談。」「李大釗到任後,對圖書館的業務進行了一些重大的調整和改革,並開始注意收集有關馬克思學說的書籍以及俄國十月革命以來的著作。」
紅樓一層東南角這間李大釗的辦公室,房號是119。搬入紅樓後不久,李大釗在1918年11月發表了《庶民的勝利》等文章,代表了中國先進分子的新覺醒。次年5月,李大釗為《新青年》主編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並親自撰寫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對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和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作了比較系統的介紹。這是中國人著作中第一次對馬克思主義作系統完整的介紹。
在紅樓這間普通的辦公室里,李大釗主持成立了北方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他還在這里召集過少年中國學會的會員開會,北大紅樓成為北京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活動的重要場所。張申府回憶道:「在李大釗的領導下,圖書館成了北大校內一個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中心,許多激進的學生經常到圖書館和大釗討論各種新的思潮,聽他介紹新的思想。大家也常常在此聚會,探討中國的出路,尋求救國拯民的方法。」
1918年8月,一位面容清秀的年輕人風塵僕僕來到北京,隨後也走進了紅樓,他就是來自湖南,日後改變中國命運,把革命引向勝利的偉人毛澤東。這是毛澤東第一次來北京,當時他和李維漢等24人是為了組織湖南青年赴法國勤工儉學而來北京的。事後,毛澤東留在了北京,經人介紹,他結識了李大釗,並在圖書館當一名助理員,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說。毛澤東也開始具體地了解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走上了共產主義道路。
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毛澤東曾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精闢地指出:「『五四』運動是在思想上和幹部上准備了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今日此地更添風光
整整83年過去了,當記者邁步走入北大紅樓,一種歷史的凝重感油然而生。
紅樓靜謐地矗立著。在大樓四周的地上,「禁止吸煙」的警示牌到處可見。抬頭望去,整幢樓的樓面外看不到一個空調。走入其中,能真切地體會到現在的使用者格外精心的呵護,一個個擺放整齊的滅火器很是顯眼。由於大樓主要是木質結構,每天晚上6時大樓內要拉電閘,以保證絕對安全。
這么多年來,紅樓面臨過不少危難。日軍侵華期間,這里被日軍憲兵隊當了7年的隊部,地下室曾被作為囚禁迫害愛國志士的監獄。1976年唐山大地震,紅樓受到了嚴重破壞。
為挽救這座具有光榮歷史的建築,國務院專門為搶修工程立項並撥專款。工程持續了3年,耗資80萬元。按照文物維修的原則,在保持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前提下,工程設計組制定了一套中國傳統建築技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抗震加固方案:把鋼結構卧入樓板層內的水平鋼桁架,在內牆體兩側加鋼筋網穿牆拉固,澆注豆石混凝土,牆體內外用型鋼拉固,使這座早已超過使用年限的磚木混合結構建築恢復了強健的「體魄」。在建築和文物保護專家的共同努力下,完工後的紅樓室內外原狀和整個色調沒有任何改變。
1998年北京大學舉行校慶100周年活動,不少老北大的教授來到紅樓瞻仰,他們對紅樓保護得如此完好非常滿意。
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遺存,北大紅樓也正在發生著變化。
1995年,北京市政府批准了《北京文物事業發展五年規劃》,其中要求當時紅樓的使用部門逐步搬遷出來,市政部門將整治紅樓周邊環境。去年底,由首都規劃委員會牽頭,有關部門在紅樓後面舉行了環境整治現場會,明確規定限期拆除原民主廣場周圍的所有違章建築和臨時建築。
今年3月31日,國家文物局機關單位開始搬遷至位於北京東二環的文化部大樓內。與此同時,「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和「國家文物局紅樓管理處」兩塊新牌子也赫然掛在了大門口。
把紅樓建成紀念新文化運動和宣傳「五四」運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是國家文物局已籌劃多年的方案。據了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設想十分宏大,籌備工作計劃分三個階段進行:首先恢復李大釗、毛澤東原來的辦公地點等最初舊址,籌辦專題陳列,盡快對外開放;第二步是復原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的辦公、講課舊址,復原北大印刷廠舊址,在地下建設文物庫房,並建立新文化運動研究中心和資料中心;第三步將擴大展覽規模,在紅樓周邊地帶建設標志性雕塑群和展覽配套設施,並擬恢復更多的具有典型意義的舊址。
紅樓內部的變化是靜悄悄的,但現在紅樓周邊環境正在發生著大變化。位於紅樓東面的道路正在緊張施工中,用不了多久,貫通南北、從長安街至平安大街長達3公里、被叫作皇城根花園的寬廣道路即將完工。可以想見,在如茵綠樹、似錦繁花的映襯下,紅樓這幢有著光榮歷史的建築將更加鮮艷奪目。
2.廈門紅樓 原遠華「紅樓」由廈門市政府出資購買,產權歸屬市政府,而後以「零租金」方式交由市總工會管理使用10年。
「紅樓」包括4幢樓房,總建築面積11000多平方米,廈門市總工會計劃首期投入800萬元改造原廠房(面積近6000平方米),作為進城務工人員文體活動和教育培訓場所,設置綜合娛樂廳、咖啡書吧、健身康樂房、多媒體教室等
Ⅹ 我去景山公園的路上發現了一個北大紅樓說的是什麼
北京大學紅樓,前身為北京大學第一院 ,位於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29號 ,是一座具有革命傳統的近代建築,佔地面積1萬平方米,北京大學紅樓遺存有校長室、校長辦公室、第二閱覽室等 。北京大學紅樓是中國近代史上五四運動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