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肇慶人均GDP問題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ct)的縮寫,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它是對一國(地區)經濟在核算期內所有常住單位生產的最終產品總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顯示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
人均GDP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以某地區一定時期國內生產總值(現價)除以同時期平均戶籍人口數所得出的結果,它反映了國民生活水平狀況.
人均GDP=GDP/年平均戶籍人口數。也就是說:
端州人均GDP=81億/端州2009年平均戶籍人口數。
「端州人口有三十多萬」指的不一定就是戶籍人口數,可能包括其他人口數。
所以:人均GDP=81億/30萬=50000RMB是不成立的。應該是:
人均GDP=81億/16.2萬=50000RMB。也就是說:端州戶籍人口基數應該是16.2萬人。這樣的等式成立了。
終上:你所說的並沒有矛盾。
B. 2015年肇慶市的gdp排名全國多少
2015年肇慶排在廣東省第11,GDP1970億,增速8.2%,找不到確切的排名,不過全國百強是沒有肇慶的。但是我可以給你一些參考值,肇慶在2014年排在全國第103,而2015年全國第一百的城市GDP是2000 億元。我盡力找了那麼多數據,望採納。
C. 失去的二十年,肇慶GDP需要怎樣的進化論
在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環渤海等地飛速發展的二十年,也是我國改革開放推向縱深的二十年,肇慶沒有抓住這一波加快發展的機會,在珠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距離珠三角核心區越來越遠。在這二十年中,盡管有過覺醒有過掙扎有過努力,然而畢竟力度不足,思想解放不夠,效果強差人意。二十年之後往回看,我們感到痛心疾首,但更加重要的是要凝聚力量,用盡肇慶400萬人口的洪荒之力,發揮特區精神、袁庚精神,彌補前二十年所走過的彎路,用二十年的追趕實現與珠三角核心區同頻共震,譜寫一曲屬於肇慶追趕型發展的GDP進化論,加快融入珠三角核心區,與珠三角其他八市一道,共同打造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城市群。
D. 茂名與肇慶,哪個城市的經濟更發達
茂名是海邊的一座油城!而肇慶是山角落的一座小城主要是旅遊出名一點!我同事是茂名的,她說都差不多!反正各有長處!
E. 肇慶的經濟,那些發達
肇慶的經濟現在可以用「珠三角的尾,其他山區市的頭」來形容。可見,現在肇慶的經濟還是不是那麼好,但是前兩年,肇慶市領導正式確立了工業立市的方向,大抓經濟的發展,你會發展肇慶多了很多新的變化,很多現代化的東西。現在肇慶從國家層面上正式被予以正式的珠三角的地位,肇慶的經濟一定會非常好的。肇慶提出了未來三十年一定要成為代表廣東科學發展的代表城市!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出台,只是有些項目還沒有完全建好或投產,暫時看不到效益而已。十年前,認識東莞的人也不多,但我相信不出十年,中國認識肇慶的人一定會多很多。09年1至10月,全市主要經濟指標逐月攀升,預計本地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1.7%,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3 .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8.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排在全省前列,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分別排全省的第二位和第四位。肇慶將盡快進入GDP超千億元市行列。
F. 肇慶各縣市gdp排名
端州區-鼎湖區-四會市-高要市(好辦野)-德慶縣-廣寧縣-懷集縣-封開縣
G. 2020年城都和肇慶那個gdp高
2020年成都和肇慶哪個?基地p高。我感覺哪個地方都是比較高的,而且還是成都的比較高一些。
H. 肇慶vs珠海gdp .
上海為龍頭的江蘇、浙江經濟帶。這里是中國目前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有發展潛 長江三角洲各大城市分布 本力的經濟板塊。2004年度統計數據表明,長三角地區佔全國土地的1%,人口佔全國5.8%,創造了18.7%的國內生產總值、全國22%的財政收入和18.4%的外貿出口。正在長江三角洲快速積聚的國際資本和民間資本,不僅規模越來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強有力地推動著這一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據統計資料,2003年1至9月,蘇州、杭州、無錫、寧波四市的國內生產總值均已超過1000億元,同期增幅均超過12%,上海市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3900億元,同比增長10%以上。而這一經濟增長高速和高於全國同期增幅3至5個百分點的狀態,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已連續保持了多年。 在這片中國最富饒的土地上,充滿活力的大型城市群正在不斷崛起:「超級巨人」上海,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已超1.6萬億元,位列全國第一;「重量級巨人」蘇州、杭州、無錫、寧波、南京,國內生產總值在4000億到9000億之間;一批「小巨人」城市其國內生產總值都成飛速增長。經濟總量基本都過千億人民 長三角城市分工幣。為「長三角」都市圈帶來豐富性和層次感的縣域經濟,極具競爭力。2005年11月揭曉的全國百強縣市競爭力排名中,有七個「長三角」的縣市(區)進入前十位。縣域經濟的崛起,使「長三角」城市連片化、都市化成為可能。 這一經濟巨人群,更直接吸引了眾多世界級經濟巨人的目光。目前,世界500強企業已有400多家在這一地區落戶,其中,在上海設立地區總部和中國總部的就有逾200家,僅在蘇州投資的有81家,投資項目達188個。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地區合同利用外資累計已近1500億美元;長江三角洲已變成一個吸引國際資本與技術的強大磁場。 1994年10月8日 珠江三角洲設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珠三角」最初由廣州、深圳、佛山、南海、順德、高明、三水、珠海、東莞、中山、新會、鶴山、江門、開平、恩平、台山十幾個中小城市組成(不含香港澳門2個特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珠江三角洲。後來,「珠三角」范圍調整擴大為由珠江沿岸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9個城市組成的區域,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珠三角經濟區」。「小珠三角」面積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廣東省國土面積的14%,人口4283萬人,占廣東省人口的61%。2008年「小珠三角」GDP總值達29745.58億元(4342.843億美元),佔全國10%。2009年1月8日,國務院發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綱要提出,到2012年,由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9個城市組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0000元;到2020年,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000元。 大珠三角地區 「大珠三角」有兩個不同的區域,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粵港澳。目前 通常所說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廣東、香港、澳門三地構成的區域。「大珠三角」面積18.1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8679萬,2003年GDP總值3287億美元。以經濟規模論,「大珠三角」相當於長三角的1.2倍。現在正打造2020年粵港澳世界城市群。 泛珠三角地區 「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鄰、經貿關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廣西、海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東9省區,以及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泛珠三角」面積200.6萬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45698萬,GDP總值52605.7億元(6356億美元)。其中,9省區面積佔全國的20.9%,人口佔全國的34.8%,GDP總值佔全國的33.3%。 %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