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入世為什麼經歷了如此漫長的時間
對,因為西方霸權主義讓中國入世確實經歷了很漫長的時間。
Ⅱ 中國復關入世為什麼經歷如此漫長的歷程
其實反映了西方對中國的體系認知的搖擺性,其中中國自身就不少方面進行調整以滿足世貿的規則要求,包括現在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並未獲得大家的真正認可。
Ⅲ 中國加入wto的歷程
1982年11月
中國獲得GATT觀察員身份,能夠出席締約方年度會議。
1984年11月6日
GATT理事會決定,中國可以參加GATT所有組織的會議。
1986年7月11日
<BR>中國正式照會GATT秘書長鄧克爾,要求恢復在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成員國地位。
1988年2月中國工作組舉行首次會議。
1994年4月15日
在摩洛哥馬拉喀什的烏拉圭回合閉幕會議上,中國同其他122爪締約方—道,簽署實施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結果的最後文件。鑒於世界貿易組織(wTO)將成立,中國表示希望成為wToi2啦白戎員國。
1994年12月21日
GATT中國工作組第十九次會議結束。中國未能就成為WTO創始國問題與其他締約國達成冼議。
1995年7月1日
WTO決定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
1995年11月
中國宣布計劃將進口關稅降低30%。
1996年3月20日
中國加入WTO的非正式多邊磋商在瑞士日內瓦舉行。
1997年3月6日
中國加入WTO談判獲進展,歐盟希望中國年底加入WTO。
1997年10月
中國宣布將平均進口關稅由23%降到17%。
1997年10月29日
中美兩國在華盛頓發表聯合聲明,指出中國全面參加多邊貿易體制符合雙方的利益。
1997年12月5日
WTO中的發展中國家成員在日內瓦發表聲明,一致支持中國盡早加人世貿組織。
1998年2月
中國承諾進一步降低進口關稅。
1998年4月8日
WTO中國工作組第七次會議在日內瓦結束。
1999年4月24日
中美雙方在北京舉行談判,會談的議題包括紡織貿易、服務貿易及程序性問題。
1999年5月8日
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襲擊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發生後,中美雙方關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中斷。
1999年9月13日
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部長石廣生同美國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問題再次舉行會談。
1999年11月10日
美國貿易談判代表巴爾舍夫斯基和總統助理斯珀林抵京,中美關於中國加入WTO問題的新一輪雙邊談判在北京舉行。
1999年11月15日
中美就中國加入WTO達成協議。
2001年11月11日
中國終於叩開世貿組織大門,成為WTO第143個成員。
Ⅳ 中國加入WTO的歷程是什麼
中 國是194 7年成立的關 稅及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以下簡稱GATT)創始國之一。新中國成立後,台 灣 當 局 非 法 竊 據 中 國 席 位。1984年11月,中國獲得了GATT觀察員地位。1986年7月,中國正式提出恢 復GATT締 約 國地位的申請。
1986年9月,中國開始全面參與了GATT烏 拉 圭回合多邊貿易談 判。
1987年3月,GATT成立中 國工作組,並於同年10月舉行了工作組第一次會議。1992年10月第十一次會議時,中 國 工作組基本結束了對中國 經 貿體制的審議,進入有關中國復 關議定書內容的實質性談 判。
1994年4月中國簽署了《烏拉圭回 合多 邊貿 易 談判的最後文件》和《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馬拉喀什協議》。簽署這兩個文件是中國復關的必備條件之一。
1995年1月1日,世 界 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正式成立。同年7月11日,中國成為該組織觀察員。11月,中國政府照會世貿組織總幹事魯傑羅,把中國復關工作組更名為中國「入世」工作組。
1997年5月23日,在日內 瓦舉行的第四次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工作組會議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中關於非歧 視原則和司 法審議兩項主要條款達成協議。同年8月,紐西蘭成為第一個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同中國達成雙邊協議的國家。同年,中國還與韓國、匈牙利、捷克等國簽署了入世雙邊協議。同年11月,中日兩國關於中國「入世」的雙 邊市場准入談 判宣告基本結 束。
1998年4月7日,中國在第七次世界 貿易組織中國工作組會議上提出了一 攬 子降低關 稅的方案。1998年6月,國家主席江 澤 民提出了中國「入世」三原則:世貿 組織沒有中國的參加是不完整的;中國毫無疑問要作為發展中國家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的「入世」是以權利和義務的平衡為原則的。此前,中國已先後4次大幅度降低關稅,並已簽署了世貿組織的《信息技術協議》。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雙邊協議。
2000年5月19日,中國與歐盟代表在北京簽署關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雙邊協議。
2001年6月9日和21日,美國和歐盟先後與中國就中國入世多邊談判的遺留問題達成全面共識。6月28日—7月4日,第十六次世貿組織中國工作組會議就多邊談判中遺留的12個主要問題達成全面共識。7月16日—20日,第十七次世貿組織中國工作組會議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法律文件及其附件和工作組報告書進行了磋商,並最終完成了這些法律文件的起草工作。
2001年9月13日,中國和墨西哥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達成雙邊協議。至此,中國完成了與世貿組織成員的所有雙邊市場准入談判。
2001年9月17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工作組第十八次會議在日內瓦通過了中國入世議定書及附件和中國工作組報告書。這意味著中國工作組正式完成了歷史使命,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全部結束。從1986年7月中國申請恢復在關貿總協定的地位到談判結束,中國爭取加入世貿組織的15年可謂風雨兼程。
Ⅳ 中國加入WTO的過程可分為哪幾個階段
總體上經過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對中國貿易體制的審議階段,從1986年開始一直持續至1992年。其間,GATT中國工作組共舉行10次會議,對中國的外貿體制、關稅和非關稅措施、服務貿易和外資管理等進行審議。由於長期以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對外貿易國家壟斷,中國的外貿體制與關貿總協定的要求差距甚大。締約國要求中國盡快改革經貿體制,並以此為中心提出數以千計的口頭或書面問題。其間,中國政府由經貿部組團,先後組織外交部、海關總署、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務院特區辦、國家外匯管理局、國家物價局、國家商檢局、國家統計局、國家體改委等部委參加GATT中國工作組會議,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外貿體制改革、關稅制度等專題進行口頭答疑。
1989年以後,國際風雲突變,東歐劇變,前蘇聯解體,中國的「復關」遭遇不利的國際形勢和環境。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將「復關」當作對中國施壓、促變的一張王牌來打。一些西方國家也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產生疑慮,把1988年開始的「治理整頓」視為倒退。在此氣候下,中國的「復關」談判受阻,陷入停滯狀態,直至1991年11月美國國務卿貝克訪華、中美雙方互作讓步達成協議(美國支持中國恢復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中國同意台澎金馬地區以單獨關稅區加入關貿總協定)後才出現轉機。1992年2月,中國問題工作組第10次會議舉行,基本結束了對中國外貿制度的審議。鄧小平南巡談話以及中共「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給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生機,也給復關談判注入新的活力。同年10月,中國工作組第11次會議舉行,開始討論中國復關議定書的框架。至此,復關談判進入關鍵性的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的談判主要圍繞市場准入問題展開,是整個「復關」「入世」談判的核心階段,也是最困難的階段。談判主要解決開放市場的速度、范圍、條件等問題。1994年4月,中國簽署烏拉圭回合最後文件和世界貿易組織協定。同年11月,中國提出在年底完成復關的實質性談判,但在12月份GATT中國工作組第19次會議上,未能就中國成為世貿組織創始成員達成協議。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並在一年的過渡期後完全取代GATT。同年5月中斷了近5個月的中國復關談判在日內瓦恢復進行。7月11日,WTO破例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11月中國復關工作組更名為「入世」工作組,中國「復關」談判變成「入世」談判。
1997年5月,WTO第4次中國工作組會議就中國加入WTO議定書中關於非歧視性原則和司法審議兩項主要條款達成協議。同年8月,紐西蘭成為第一個同中國就中國加入WTO達成雙邊協議的國家。1998年4月,中國在WTO第7次中國工作組會議上提出一攬子降低關稅的方案,受到普遍歡迎。WTO共有135個成員,要求與中國進行雙邊市場准入談判的成員有36個,談判任務極其艱巨。截止到1999年10月底,中國已同12個國家結束了雙邊談判,另有24個尚未結束,其中包括美國和歐盟。
中美之間的雙邊談判在中國「復關」、「入世」談判歷程中貫穿始終,每一次談判的結果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和GATT/WTO的主要成員,美國在GATT/WTO中佔主導地位,同時它也是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在長達15年的中美談判中,美國總是代表締約國向中國提出苛刻條件,中國政府則本著「有利、有理、有節」的方針,堅持原則,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同美方進行艱苦鬥爭。在歷經波折和起落的艱辛之後,兩國政府本著平等互利、互諒互讓的精神,終於在1999年11月15日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達成雙邊協議,實現了「雙贏」的結果。至此,中國加入WTO的談判取得重大進展。
此後,中國「入世」談判的進程大大加速。2000年5月19日,中國與歐盟代表在北京簽署了關於中國加入WTO的雙邊協定。2001年6月9日和21日,美國和歐盟先後與中國就中國「入世」多邊談判的遺留問題達成全面共識。6月28日至7月4日,WTO第16次中國工作組會議就多邊談判中遺留的12個主要問題達成全面共識。7月16~20日,WTO第17次中國工作組會議對中國加入WTO的法律文件及其附件和工作組報告書進行了磋商,並最終完成文件的起草工作。2001年9月13日,中國和墨西哥達成雙邊協議。至此,中國完成了與WTO成員的所有雙邊市場准入談判。
兩個月後的11月10日,中國人民終於迎來了多哈會議審議並通過中國加入WTO決定的歷史性時刻。在完成必需的程序後,中國在一個月後邁步跨入WTO門檻,成為WTO的一員。
Ⅵ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都經歷了哪些「磨難」
毫無疑問,中國入世談判是多邊貿易體制史上最艱難的一次較量,在世界談判史上也極為罕見。
自1986年7月10日中國正式向WTO前身———關貿總協定(GATT)遞交復關申請起,國內外無數次預測這場談判的時間表。但誰也不曾料到,由於談判逐步被「政治化」及其本身的艱巨性、復雜性、特殊性和敏感性,這一談就是15個春秋。中國代表團換了4任團長,美國換了5位首席談判代表,歐盟換了4位。從1987年就擔任GATT(後為WTO)中國工作組主席的瑞士人吉拉德說,當初履新伊始,有人戲稱他這個主席也許得干10年。吉拉德不以為然地大笑,豈知到頭來竟幹了14年半!
中國復關和入世談判大致可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從80年代初到1986年7月,主要是醞釀、准備復關事宜;第二階段從1987年2月到1992年10月,主要是審議中國經貿體制,中方要回答的中心題目是到底要搞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第三階段從1992年10月到2001年9月,中方進入實質性談判,即雙邊市場准入談判和圍繞起草中國入世法律文件的多邊談判。
1994年底,因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成員漫天要價,無理阻撓,中國復關未果。1995年1月,WTO取代GATT;同年,中方決定申請入世,並根據要求,與WTO的37個成員開始了拉鋸式的雙邊談判。從1997年5月與匈牙利最先達成協議,到2001年9月13日與最末一個談判對手墨西哥達成協議,直至2001年9月17日WTO中國工作組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中國入世法律文件,這期間起伏跌宕,山重水復。而最難打的硬仗,莫過於中美談判,其次是中歐談判,其中中美談判進行了25輪,中歐談判進行了15輪。
備受矚目的中美談判范圍廣、內容多、難度大,美國憑借其經濟實力,要價非常高,立場非常強硬,談判又不時受到各種政治因素干擾。對此,黨中央、國務院以大局為重,審時度勢,運籌帷幄。朱鎔基總理等在最後一輪中美談判中親臨現場,坐鎮指揮。我方代表堅持原則,經過6天6夜的艱苦談判,這場最關鍵的戰役取得雙贏的結果,於1999年11月15日簽署了雙邊協議,從而使入世談判取得突破性進展,為談判的最終成功鋪平了道路。次年5月18日,中歐談判幾經周折後也正式達成雙邊協議。
2001年11月10日,在多哈舉行的世貿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並批准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我國隨即遞交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的通知書。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則,一個月後,中國於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
Ⅶ 中國加入wto的過程
歐協議的順利達成,為中國最終「入世」掃清了最後一大障礙,標志著中國「入世」的雙邊談判即將結束,並進入最後完成程序階段。正如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所估計的那樣: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中國應該能在年底前加入世貿組織。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達成了雙邊協議。2000年5月19日中歐雙方達成了「雙贏」的協議。至此,在欲與中國進行「入世」談判的36個國家中,中國已與其中27個國家達成了雙邊協議。此後,中國還需要與瑞士、墨西哥、厄瓜多和另外兩個拉美國家進行談判,其中較重要的是瑞士和墨西哥。與這5個國家達成協議後,很快就會進入在日內瓦舉行的多邊談判,在達成所有雙邊協議的基礎上,把中國對所有締約方所作的承諾統一到一個多邊框架中去,等待WTO部長級會議的2 3多數通過。
Ⅷ 中國入世以來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入世」後的利與弊 (一)中國「入世」將形成「三贏」的結局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實際上可以看做是中國、美國和世界貿易組織「三贏」的結果。眾所周知,盡管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其經濟總量在全球排第七位,並已經成為世界第十大貿易國,21世紀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將更為顯著,沒有中國加入的世界貿易組織將是不完整的,其作用必將受到很大影響,中國「入世」是WTO實現其普遍性的需要。對美國來說,中國加入WTO實現了中美雙邊貿易發展的格局和利益關聯的一般需要,並可逐步解決對華貿易巨額赤字問題。 對於中國來說,經過13年的艱苦談判,終於實現了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適應症WTO的目的,中美雙邊協議的內容充分體現了這一根本原則。中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意義十分重大,它意味著中國可以依法享受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安排、幼稚工業的保護、出口補貼、關稅制度的彈性規定。例如,汽車行業六年後中國仍能保有25%的進口稅稅率,農業領域中大部分市場還只允許國家專營(小麥、玉米、大米、棉花、食糖、化肥等),以確保國家有足夠的宏觀調控手段,避免損害農民的利益;銀行業也是按照過渡期逐步實行開放,而且,有些領域仍然沒有開放市場,或者說還須經過中國政府審批。上述緩沖的機會只有發展中國家才有權利享受。在中美協議中沒有出現類似禁止中國引用WTO例外條款的內容,說明中國可以引用專門適用於發展中國家的例外條款,客觀上承認了中國所具有的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意味著中國可以引用幼稚工業保護這樣的例外條款,在國內市場受到外來的強烈沖擊而招致損害時,可以採取臨時措施加以補償。 總之,中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入世」,它確保了「入世」後所承擔的義務與中國現階段發展水平相適應,從而大大減少了「入世」後造成對中國產業的負面影響。 (二)中國「入世」標志著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20多年的實踐證明,愈是改革開放較早的行業,發展就愈快。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處於十分關鍵的時刻:國企改革問題、市場疲軟問題、失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等等,中國經濟遇到的所有困難全部都涉及到社會政治經濟穩定的大局,處理不好這些關鍵問題,不進則退;加入WTO,從改革開放的邏輯上講,可以藉助外資和外在的推動力,促進改革進一步發展,突破改革進程中的瓶頸問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成功「入世」,標志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三)中國「入世」將有助於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中國以一個有巨大潛力和龐大的經濟體系的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WTO可以在規則上發揮影響力,參與規則的制定,而不僅僅是被動地執行,從而可以提高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提高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討價還價中的分量,促其盡快融入世界經濟的主流,參加經濟的全球化進程和與世界經濟的互接互補;與此同時,有助於打破國內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壟斷,借鑒各成員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經驗,加速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其法治建設。 (四)中國「入世」將會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和提高綜合國力 據研究測算,中國到完成各項加入WTO的承諾之後的2005年,其GDP和社會福利收入將分別提高1955億元和1595億元人民幣(1995年價格),占當年GDP的1.5%和1.2%。其如此巨大的收益主要源於根據比較優勢重新配置資源所導致的效率提高。此外,中國「入世」之後為某些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例如紡織品進口的發達國家,已於1995年開始實施逐步取消紡織品進口配額的協議,但對中國一直在增加紡織品配額限制,並要求中國繼續簽訂配額的協議,減少了中國紡織品出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根據其規定,在2005年之前須分階段取消紡織品配額,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限制中國紡織品出口的歧視性配額將被取消。紡織品、服裝和鞋帽是中國傳統的出口商品,約佔中國對外出口總量的20%。 除紡織服裝業外,加入WTO,對中國部分化工產品及部分鋼鐵產品也是有利的。對已具規模和技術成熟的彩電、洗衣機、電風扇、自行車、玩具、制筆業、文教用品、食品罐頭行業和部分機電產品也是有利的。 (五)中國「入世」將有利於引進外資和拉動內需 從長期看,中國「入世」後將會大大改變投資環境,法律的透明和國民待遇的實現將會吸引大量外國資本。據預測,到2005年將能得到1000億美元以上的外國投資(而整個20世紀90年代的10年中吸收的外資也沒有超過2500億)。 「入世」後經濟效益的產生,來自於中國參與國際分工後,分享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效率收益;但上述效率收益並不是在各產業部門間平均分配的,其結果必然是進行較大的經濟結構的調整。汽車、儀器儀表、棉花、小麥等受到保護的部門和資本密集型等部門,其產出水平將會受到較大影響,而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部門將會受益,一句話,加入WTO也將給中國帶來巨大的壓力和嚴峻的挑戰。 (六)「入世」後將會帶來一些體制上的震動和沖突 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與WTO的基本原則之間存在一個根本共同點即市場經濟。但是,現行的經濟體制與WTO的基本原則之間也存在許多重大差距。例如,除了經濟方面的以外,還有理念、文化、政治、傳統等方面的諸多差異性,它們必然會帶來體制上的巨大震動和沖突。一面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面是遵循世貿組織的「通則」參與國際分工,一系列嶄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會擺在我們的案頭,需要運用世界市場經濟的一般通則,結合中國的實際重新構建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但局面更復雜了,形勢更嚴峻了:與其高喊WTO是「狼來了」,不如將其視為一把「雙刃劍」。問題在於如何將之運用自如,使其能夠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服務。近期遇到的課題例如有某些失去保護的行業或大中型國有企業會受到較大沖擊,其性質、時間、范圍、程度,與「入世」之前相比,均不能同日而語;合資或獨資企業的行業覆蓋范圍、規模、經濟影響力和控制力與今天相比,都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簡而言之,體制上的差異性調整和適應需要很長的時間。 (七)宏觀調控難度增大,受世界經濟波動影響的可能性增加 加入WTO之後,中國產品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增加,固定資本投資對國際資本市場的依賴也會增加。尤其是,按承諾的期限,若干年以後,銀行、證券、外匯等市場全面開放之後,國際商品市場、國際資本市場的波動對中國的影響必將十分明顯,國際金融風波對中國的影響也將會甚於以往。誠然,開放金融服務市場並不等於實現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但盡管如此、對中國銀行體系也會帶來巨大沖擊。金融安全一旦出現問題,就必然會對國家安全產生重大影響。 (八)勞動力部門轉移將會產生重大調整,就業壓力將會增大 中國農業部門所佔的就業比重很高,占就業人口總量的60%以上;由於農業生產集約程度較差,在糧食等大宗產品生產上缺乏優勢,價格與國際市場存在差距,「入世」之後,農產品市場受沖擊較大,大量農業勞動力需要轉移到工業和服務業,據研究,從1999年到2010年間大約近100萬農業勞動力需轉移到其他部門。勞動力在部門之間的轉移或稱產業結構的調整必將帶來相應的調整成本。此外,「入世」之後,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大幅下降必將對競爭力不足的產業產生沖擊,信息、金融、化工、制葯、汽車、機械等某些資金技術含量較高的行業和產品將會被迫逐漸退出市場,從而造成新的就業壓力。1999年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人數為700萬人左右,每月生活費為人民幣170元、加上代繳的社會保險費可領取253元左右。下崗職工人數的激增,在社會保障體系很不完善的條件下,必然為國家財政帶來新的壓力。 (九)將會加大收入分配不公 「入世」後對農業部門的沖擊很可能會導致農村居民的收入減少,雖然一部分農業勞動力可以轉移到其他部門,但到2005年,農村居民的實際收入將會比基準情景下降2.1%左右,而城鎮居民的人均實際收入則會增加4.6%。城鄉之間收入差異的擴大,將會為社會穩定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 (十)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強化將會讓出一定的市場份額 知識產權涉及每一個行業,但它本身又不專屬哪一個行業。中國「入世」後,必須要全面履行自己在知識產權領域中應承擔的權利和義務,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特別是對假冒、盜版行為進行有效、有力的打擊和制裁,其結果將使那些缺乏創新能力、缺乏品牌、依靠仿製生存的企業被淘汰出局,最終不得不讓出一定的市場份額。但從長期看,我們的企業要生存、要發展、要想在更大程度上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更多地依靠和運用知識產權來激勵和保護自己,提高掌握和運用知識產權保護的能力和水平。
Ⅸ 中國入世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一、「入世」後的利與弊
(一)中國「入世」將形成「三贏」的結局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實際上可以看做是中國、美國和世界貿易組織「三贏」的結果。眾所周知,盡管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其經濟總量在全球排第七位,並已經成為世界第十大貿易國,21世紀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將更為顯著,沒有中國加入的世界貿易組織將是不完整的,其作用必將受到很大影響,中國「入世」是WTO實現其普遍性的需要。對美國來說,中國加入WTO實現了中美雙邊貿易發展的格局和利益關聯的一般需要,並可逐步解決對華貿易巨額赤字問題。
對於中國來說,經過13年的艱苦談判,終於實現了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適應症WTO的目的,中美雙邊協議的內容充分體現了這一根本原則。中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意義十分重大,它意味著中國可以依法享受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安排、幼稚工業的保護、出口補貼、關稅制度的彈性規定。例如,汽車行業六年後中國仍能保有25%的進口稅稅率,農業領域中大部分市場還只允許國家專營(小麥、玉米、大米、棉花、食糖、化肥等),以確保國家有足夠的宏觀調控手段,避免損害農民的利益;銀行業也是按照過渡期逐步實行開放,而且,有些領域仍然沒有開放市場,或者說還須經過中國政府審批。上述緩沖的機會只有發展中國家才有權利享受。在中美協議中沒有出現類似禁止中國引用WTO例外條款的內容,說明中國可以引用專門適用於發展中國家的例外條款,客觀上承認了中國所具有的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意味著中國可以引用幼稚工業保護這樣的例外條款,在國內市場受到外來的強烈沖擊而招致損害時,可以採取臨時措施加以補償。
總之,中國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入世」,它確保了「入世」後所承擔的義務與中國現階段發展水平相適應,從而大大減少了「入世」後造成對中國產業的負面影響。
(二)中國「入世」標志著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20多年的實踐證明,愈是改革開放較早的行業,發展就愈快。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處於十分關鍵的時刻:國企改革問題、市場疲軟問題、失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等等,中國經濟遇到的所有困難全部都涉及到社會政治經濟穩定的大局,處理不好這些關鍵問題,不進則退;加入WTO,從改革開放的邏輯上講,可以藉助外資和外在的推動力,促進改革進一步發展,突破改革進程中的瓶頸問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成功「入世」,標志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三)中國「入世」將有助於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中國以一個有巨大潛力和龐大的經濟體系的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WTO可以在規則上發揮影響力,參與規則的制定,而不僅僅是被動地執行,從而可以提高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提高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討價還價中的分量,促其盡快融入世界經濟的主流,參加經濟的全球化進程和與世界經濟的互接互補;與此同時,有助於打破國內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壟斷,借鑒各成員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經驗,加速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其法治建設。
(四)中國「入世」將會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和提高綜合國力
據研究測算,中國到完成各項加入WTO的承諾之後的2005年,其GDP和社會福利收入將分別提高1955億元和1595億元人民幣(1995年價格),占當年GDP的1.5%和1.2%。其如此巨大的收益主要源於根據比較優勢重新配置資源所導致的效率提高。此外,中國「入世」之後為某些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例如紡織品進口的發達國家,已於1995年開始實施逐步取消紡織品進口配額的協議,但對中國一直在增加紡織品配額限制,並要求中國繼續簽訂配額的協議,減少了中國紡織品出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根據其規定,在2005年之前須分階段取消紡織品配額,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限制中國紡織品出口的歧視性配額將被取消。紡織品、服裝和鞋帽是中國傳統的出口商品,約佔中國對外出口總量的20%。
除紡織服裝業外,加入WTO,對中國部分化工產品及部分鋼鐵產品也是有利的。對已具規模和技術成熟的彩電、洗衣機、電風扇、自行車、玩具、制筆業、文教用品、食品罐頭行業和部分機電產品也是有利的。
(五)中國「入世」將有利於引進外資和拉動內需
從長期看,中國「入世」後將會大大改變投資環境,法律的透明和國民待遇的實現將會吸引大量外國資本。據預測,到2005年將能得到1000億美元以上的外國投資(而整個20世紀90年代的10年中吸收的外資也沒有超過2500億)。
「入世」後經濟效益的產生,來自於中國參與國際分工後,分享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效率收益;但上述效率收益並不是在各產業部門間平均分配的,其結果必然是進行較大的經濟結構的調整。汽車、儀器儀表、棉花、小麥等受到保護的部門和資本密集型等部門,其產出水平將會受到較大影響,而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部門將會受益,一句話,加入WTO也將給中國帶來巨大的壓力和嚴峻的挑戰。
(六)「入世」後將會帶來一些體制上的震動和沖突
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與WTO的基本原則之間存在一個根本共同點即市場經濟。但是,現行的經濟體制與WTO的基本原則之間也存在許多重大差距。例如,除了經濟方面的以外,還有理念、文化、政治、傳統等方面的諸多差異性,它們必然會帶來體制上的巨大震動和沖突。一面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面是遵循世貿組織的「通則」參與國際分工,一系列嶄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會擺在我們的案頭,需要運用世界市場經濟的一般通則,結合中國的實際重新構建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但局面更復雜了,形勢更嚴峻了:與其高喊WTO是「狼來了」,不如將其視為一把「雙刃劍」。問題在於如何將之運用自如,使其能夠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服務。近期遇到的課題例如有某些失去保護的行業或大中型國有企業會受到較大沖擊,其性質、時間、范圍、程度,與「入世」之前相比,均不能同日而語;合資或獨資企業的行業覆蓋范圍、規模、經濟影響力和控制力與今天相比,都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簡而言之,體制上的差異性調整和適應需要很長的時間。
(七)宏觀調控難度增大,受世界經濟波動影響的可能性增加
加入WTO之後,中國產品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增加,固定資本投資對國際資本市場的依賴也會增加。尤其是,按承諾的期限,若干年以後,銀行、證券、外匯等市場全面開放之後,國際商品市場、國際資本市場的波動對中國的影響必將十分明顯,國際金融風波對中國的影響也將會甚於以往。誠然,開放金融服務市場並不等於實現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但盡管如此、對中國銀行體系也會帶來巨大沖擊。金融安全一旦出現問題,就必然會對國家安全產生重大影響。
(八)勞動力部門轉移將會產生重大調整,就業壓力將會增大
中國農業部門所佔的就業比重很高,占就業人口總量的60%以上;由於農業生產集約程度較差,在糧食等大宗產品生產上缺乏優勢,價格與國際市場存在差距,「入世」之後,農產品市場受沖擊較大,大量農業勞動力需要轉移到工業和服務業,據研究,從1999年到2010年間大約近100萬農業勞動力需轉移到其他部門。勞動力在部門之間的轉移或稱產業結構的調整必將帶來相應的調整成本。此外,「入世」之後,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大幅下降必將對競爭力不足的產業產生沖擊,信息、金融、化工、制葯、汽車、機械等某些資金技術含量較高的行業和產品將會被迫逐漸退出市場,從而造成新的就業壓力。1999年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人數為700萬人左右,每月生活費為人民幣170元、加上代繳的社會保險費可領取253元左右。下崗職工人數的激增,在社會保障體系很不完善的條件下,必然為國家財政帶來新的壓力。
(九)將會加大收入分配不公
「入世」後對農業部門的沖擊很可能會導致農村居民的收入減少,雖然一部分農業勞動力可以轉移到其他部門,但到2005年,農村居民的實際收入將會比基準情景下降2.1%左右,而城鎮居民的人均實際收入則會增加4.6%。城鄉之間收入差異的擴大,將會為社會穩定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
(十)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強化將會讓出一定的市場份額
知識產權涉及每一個行業,但它本身又不專屬哪一個行業。中國「入世」後,必須要全面履行自己在知識產權領域中應承擔的權利和義務,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特別是對假冒、盜版行為進行有效、有力的打擊和制裁,其結果將使那些缺乏創新能力、缺乏品牌、依靠仿製生存的企業被淘汰出局,最終不得不讓出一定的市場份額。但從長期看,我們的企業要生存、要發展、要想在更大程度上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更多地依靠和運用知識產權來激勵和保護自己,提高掌握和運用知識產權保護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