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任南的個人介紹
任南,漢族,1958年生於北京,祖籍西安。紅山文化古玉收藏家,任南紅山文化網創辦人,現任中國收藏協會玉器委員會副秘書長。一生致力於弘揚紅山文化,探索史前文明。
紅山文化玉器十二字鑒真法 (任南著)
「凈、熟、肥、透、葬、孔、坑、縮、次、過、漿、神」
對紅山文化沒有定論的定論才是對紅山文化崇敬!
研究紅山文化與泛紅山文化不要受限於任何學說與文化的緊固 !
地球上曾經有過多次史前人類及文明。
人類的發展並不象以前想像的那樣,
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時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我國地域廣寬,各地出土的古玉礦物成分不同,因所埋藏地的水文.地質化學成份的不同。因此,大千世界中古玉的次生變化會因歲月的變化而顯現出千姿百態的容顏,形成的次生礦物與質變也會有所不同,但其工上自然態質變機理是相同的.對一件古玉的鑒別不能只認個別時段的體表特徵,因古玉從生坑到脫胎的變化是無窮的,必須了解體會全過程才能對其做到辨別無誤. 古玉器的鑒真 不可瞎子摸象.不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充分自我融入自然.了解體會自然.大千世界變化無限.這無限中去了解自然規律.工上自然態質變是辨別真偽的關鍵!一件玉器要根據其土中埋藏方位所產生的表層信息來判斷其成因和對應成因的應有狀態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態質變規律,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難窺全豹.
『貳』 紅山文化任南收藏
目前紅山玉鑒定沒有讓人信服的公正的權威鑒定,從網站上看到的圖片多數是假貨,自己鑒定吧,告你鑒定方法:
1,造型,一定是權威單位公布過的圖冊中有的,其他臆造的是真的可能性不大.
2,外觀一定是很漂亮,一眼看上去就是玉的,外皮有黑或斑駁破碎的許多嗜酸或鹼處理過的假貨.
3,硬度應可劃玻璃,又不吃刀的.
4,千萬別相信有土味或葬味的,紅山玉緻密性很高,不會殘存味道的,只有假貨才會附著上土葬味.
『叄』 任南的生平簡介
2005年港澳台畫報第三期專題報道紅山古玉收藏鑒賞家任南先生
2005年10月任南先生參加迎奧運人文精神 百名藝術家作品展 首次公開任南12字紅山文化古玉鑒真法
2006年5月26日-30日任南先生在香港以紅山文化為主題參加亞洲首屆國際藝術古董展。
2006年6月任南紅山文化網總部潤玉堂成為<中國工藝工術學會玉文化專業委員會>理事單位
2006年6月26日任南先生創辦任南紅山文化網
2006年8月任南紅山文化網與北京電視台科教頻道赴內蒙古拍攝專題片 《發現之紅山的記憶》
2006年10月16日任南先生做客網易探索談紅山古玉
2007年12月18日任南先生在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做古玉檢測2008年1月18日任南先生參加由中國國畫院2008年2月18日新華社報道 中國收藏大家任楠提出:史前古玉十二字鑒定法
2008年3月5日收藏家任南做客新浪UC,聊史前古玉十二字鑒定法。
2008年3月8日文化部領導與故宮張廣文副院長聽任南匯報工作。
2008年7月25日任南先生帶領任南紅山文化網科考組攜北京電視台科教頻道赴內蒙古紅山文化遺址考查
2009年4月21日任南紅山文化網科考組與北京電視台科教頻道攝制組前往鞍山,海城,內蒙古史前遺址做實地考察。魅力科學專題片《尋玉人》
2009年10月25日 任南先生接受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黑皮玉雕》專題片采訪
2010年2月13日-2月20日由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收藏委員會、任南紅山文化網、北京國際雕塑園第二屆新春文化廟會組委會主辦的《史前玉石文化探秘-泛紅山文化玉器展》
2010年2月13日新華網報道近千件民間泛紅山文化玉器在京展出
2010年5月12日 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委員會副秘書長任南先生接受中央電視台發現之旅專題片《山海經密碼》采訪錄制
2010年5月17日新華網報道《中國古代藝術造像展》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開展
2010年6月1日任南紅山文化網攜北京電視台科教頻道赴鞍山、海城錄制《探秘符號山》
2010年7月15日-8月15日《民間古玉精品展》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為期一個月
2010年7月22日新華網報道全國民間玉器精品展在京展出
2010年12月19日任南紅山文化網榮獲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文物保護傳承貢獻金獎)
2011年8月16日任南先生及任南紅山文化網部分會員在中國地質博物館成功舉辦中國古玉文明探索暨民間收藏精品展
2012年5月18日任南先生及任南紅山文化網部分會員參加中華古玉文明探索深圳展 先生在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北京廣播電台、清華大學、新浪、網易等新聞、網路媒體,在北京、沈陽、西安、深圳、杭州、金華等地開展紅山文化古玉鑒真法講座20餘場次,宣傳普及任南「十二字」古玉鑒真法及相關鑒別理論知識,並義務為世界各地網友及古玉收藏愛好者鑒別玉器萬余件。近五年來任南紅山文化網聚集和培養了一批古玉鑒定人才。聯合國家地質實驗室、成都理工大學實驗室及國家級科研單位,利用科技手段對古玉器進行多次科學檢測分析,為國家科學研究紅山文化和古玉鑒定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並向有關方面提供了主要數據。組織到湖南道縣鬼崽嶺遺址、遼寧鞍山史前符號遺址、內蒙古通遼紅山文化遺址等史前文明遺跡進行了20多次的考察,用實物來證實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傳承,有效地促進了文化遺產的保護。任南紅山文化網團隊建站近五年來舉辦了5場在國內有影響的中國古代玉器展,獲得玉器收藏界一致好評,反響強烈。這一切都說明,在中國文物界和玉器收藏界引起廣泛關注,在民間中國玉器收藏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特別是2010年,任南紅山文化網獲得許多榮譽。除了任網團隊集體榮獲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文物保護傳承貢獻金獎」之外,任南先生的和田玉羊脂玉觀音雕像獲「中國民間十大國寶金獎」;任南先生還應邀在千年發展目標公益主題活動北京周論壇上作主題發言,介紹紅山古玉器十二字鑒真法。2010年任網更加富有朝氣,充滿活力,與中國收藏家協會、北京石刻博物館、北京國際雕塑園共同主辦了《民間史前古玉展》、《古代人物造像展》及《歷代古玉精品展》等3次大型展覽;舉行了為青海地震災區慈善義拍活動,為玉樹、舟曲及青海香巴林孤兒院賑災募捐十餘萬元,為社會公益事業奉獻了愛心,贏得了社會各界和新聞媒體的廣泛好評。
『肆』 任南的介紹
任南,漢族,1958年生於北京,祖籍西安。紅山文化古玉收藏家,任南紅山文化網創辦人,現任中國收藏協會玉器委員會副秘書長。
『伍』 鑒定古玉,用什麼方法,急
任南古玉鑒定12法
任南古玉鑒真法 (12字鑒真法)
「凈、熟、肥、透、葬、孔、坑、縮、次、過、漿、神」
對紅山文化沒有定論的定論才是對紅山文化崇敬 !研究史前文明與人類起源不要受限於當今任何單一學說與文化的禁錮 ,又要全面掌握古往今來史前文明與人類起源的各種學說!歷史文化,是我們最好的寶鏡,觀今鑒古,可以使我們在當今時代有一清醒的頭腦,有一顆純凈的內心。使人能修養到圓融無礙,無學無爭,這可以說是一種很大的解脫,由於紅山泛紅山文化古玉出土與考古發現,應該從一個角度證明了:地球上曾經有過多次史前人類及文明,人類的發展並不象以前想像的那樣,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時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紅山文化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史學.世界史等相關史學,探索紅山文化文明以及紅山文化由何處而來.何處的何處而來,還要讀古人的經典<很多史書經書中所描述和講述的故事不是平空而起的> ,站在中國古人的立場,宋邵康節《皇極經世一元吟》詩曰:天地如蓋軫,覆載何高極。日月如磨蟻,往來無休息。上下之歲年,其數難窺測。且以一元言,其理尚可識。一十有二萬,九千餘六百。中間三千年,迄今之陳跡。 站在西方史學界立場,我們本次人類從最原始的石器時代到出現現在的高度文明才不超過一萬年時間。但是很顯然,根據當代科學考古發現,有些文明古跡不屬於我們本次人類所創造。我的立場傾向於,許多文明古跡我們現在人類技術都無法建造。根據這些確鑿的證據,一些學者提出了史前文明學說,是指在我們本次人類文明之前在地球上曾經存在過人類文明。對於這些大洪水的各種傳說,考究其歷史,都可以追溯到1.2萬年前以前,剛好在冰河結束時期,這使我們對這些傳說無法掉以輕心,僅僅視為神話或多事的臆測。同時這也證明了人類遠在1.2萬年前就有「歷史」,而且較紅山文化8000-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發達。根據國家挖掘報告來分析,紅山文化定年代是依據陶器的碳14測定為8000年上下,而同地區玉器的造型與加工難度並非是陶器製做年代的人而能為的。是否有可能是紅山人得到了前期文明時代的遺存?從而設想發現的紅山文化遺存是這支文化的晚期作品!而玉器的製做能力也並非一朝一夕能成就的,故紅山文化那裡來才是我們任南紅山文化網探究的方向。 同時,所發現的許多文明古跡時間跨度非常古遠。從當今發掘出和發現的各種不同史前人類文明遺跡看,從一個非常久遠的遠古時代開始,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就一直存在著人類並發展出高度發達的文明,如在三葉蟲化石上發現的6 億年至2.5 億年前的穿著鞋的人類腳印,在今天的非洲加彭共和國發現的20億年前的大型鏈式核反應堆,在現今南非發現的28億年前的金屬球,及多次不同時期的石器等等,很難想像它們屬於同一人類文明時期。地球上曾經有過多次史前人類及文明。人類的發展並不象以前想像的那樣,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時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探索文明的起源是一個全球性難題,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缺失了神話學視角,因而阻礙了考古學素材和人文學科闡釋之間的溝通。比較神話學是重新進入中國傳統的本原和有效門徑,它具有貫通文、史、哲、宗教、道德、法律諸學科的多邊際整合性視野。從整合性視野看,神話是作為文化基因而存在的,它必然對特定文化的宇宙觀、價值觀和行為禮儀等發揮基本的建構和編碼作用。要把握當代比較神話學整合性視野的優勢,一個認識上的前提是:必須把神話概念從現代學術分科制度的割裂與遮蔽中解放出來。最重要的轉變在於:將歸類為民間文學一種載體的神話,還原為文化編碼的基因。神話歷史、神話圖像與神話史前史研究,將研究視野拓展到了文字產生以前的時代,充分利用史前物質文化(如神像、圖騰偶像、陶器圖形、玉器形象等)的實物,再多方參照民族志的材料,巴顏喀拉山脈的石碟被解釋為外星人傑作,眾多傳說與史記的案件來解讀其隱含的觀念信息. 一切事物發展皆有周期性。人有生、老、病、死;植物、動物也有生、老、病、死;社會的發展有周期性,同樣,人類的發展也很可能有周期性,這可以從當今發掘出和發現的各種不同史前人類文明遺跡和不同史前人類石器時代留下的工具找到線索。 紅山文化的探究是一個大工程.不是我們想像的幾個豬龍幾百件玉器這么簡單.就論辯別真偽.也爭論了幾十年.瞎說了幾十年.什麼用料.工法.太淺了點吧.大千世界的自然變化規律.往往是相通的,一塊小小的紅山玉也是一個小千世界呀.她的自然變化規律與自然界萬物之變是一樣的.而這個自然態的次生變化是仿不了的. 工上自然態質變是辨別真偽的關鍵!十二法只是總結了土古玉質變的典型特徵.而古玉在自然界中變化無窮其表象也千差萬別故十二法只是方法,靈活運用去分析辯識土古玉器,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難窺全豹...不可當做標決而被框住手腳!
看凈觀熟知肥透,紅山葬氣有土香。孔坑縮次寫滄桑過度包漿悟神光。 紅山古玉的神韻之美應體現在鬼斧神工之態不僅要能看出紅山古玉其氣勢、其內涵、其精神、其天人合一。更要通其性、會其神,是為「心賞」! 仿品襲其技,真品通其神。不在識其技,在乎通其神。這也正是任氏古玉12字鑒真法中沒有直接談「工」的原因。 土古玉自然態表象中蘊函的「12字」特徵,會因地域地層和在土中埋藏的時間區別而具有千姿百態的表現,故此「12字」只能在此做淺略闡述,以力圖給古玉收藏愛好者一個鑒別真偽的理路。
(十二法總結了古玉典型特徵.而古玉在自然界中變化無窮其表象也千差萬別故十二法只可參考理解,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難窺全豹.............不可被框住手腳!工上自然態質變是辨別真偽的關鍵)
大家從己知的料、形、工、沁、神來鑒別古玉方法可取,但造假者也從這幾方面著手,這就增加了辯偽難度,辯玉器新老應探索研究玉表工上自然態質變,先斷新老再來區分年代.對一些器物的造型,沒有見過不能說它不存在或是假的.我們不可能指揮先祖按我們認為對的型制去加工一件玉器,中華文化高深莫測,不是我們這一代人就能搞明白的,對於這眾多大洪水的各種傳說,考究其歷史,都可以追溯到1.2萬年以前,剛好在冰河結束時期,這使我們對這些傳說無法掉以輕心僅視為神話或多事的臆測了。同時這也證明了人類遠在1.2萬年前就有「歷史」,而且較紅山文化(8000-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發達。三星堆的器物二十年代就已出現,而當時全部被專家定論為臆造,但現在事實證明當時的判斷是不對的.紅山文化也是如此,紅山文化前文化更是如此.而一個好的藏家只有具備全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對一件玉器的鑒別失誤才能少. 古玉器的次生變化,是指古玉埋藏在地下數千年之後,由於埋藏條件時的水文地球化學條件(地下水的化學成份、PH值、水的充足量等)變化導至玉體整體或局部變軟,質變與色的改變也是在玉軟前題下發生的,古玉的礦物成份發生化學的、物理的作用,使原先的古玉由於這種作用而導致古玉的礦物成份發生了質的變化。或者保持原來的礦物成份或者形成另一種次生礦物 .古玉的次生變化是與地下水的PH值、浸泡時間、水量的充足有密切關系.我國地域廣寬,各地出土的古玉礦物成分不同,因所埋藏地的水文.地質化學成份的不同。因此,大千世界中古玉的次生變化會因歲月的變化而顯現出千姿百態的容顏,形成的次生礦物與質變也會有所不同,但其工上自然態質變機理是相同的.對一件古玉的鑒別不能只認個別階段的體表特徵,因古玉從深坑到脫胎它的變化是無窮的,必須了解體會全過程才能對其做到辨別無誤. 古玉器的鑒真 不可瞎子摸象.不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充分自我融入自然.了解體會自然.大千世界變化無限.這無限中去了解自然規律.一件玉器要根據表層信息來判斷其成因和對應成因的應有狀態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態質變規律. 土古玉器的次生變化是與地下水的PH值、浸泡時間、水量的充足有密切關系.玉器有色變無減縮態,玉器色變輕端多土中朝下-----封閉的泥中產生一個穩定的環境,外界撓動對其相對上半部鬆土部位小.玉器有失色減縮且有明顯界線與台階的沁態,玉器失色減縮端多土中朝下因,表土層乾燥地水撓動質變(由內而外)所至. 我國地域廣寬,各地出土的古玉礦物成分不同,因所埋藏地的水文.地質化學成份與年代的不同。因此,大千世界中古玉的次生變化會因歲月的變化而顯現出千姿百態的容顏,形成的次生礦物與質變也會有所不同,但其工上自然態質變機理是相同的.對一件古玉的鑒別不能只會認個別時段的體表特徵,而早中晚期紅山文化古玉其質變程度存在差異,從生坑到脫胎的變化也是無窮的,必須了解早中晚期古玉質變特徵,體會全過程才能對其做到辨別無誤. 古玉器的鑒真 不可瞎子摸象.不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充分自我融入自然.了解體會自然.大千世界變化無限.這無限中去了解自然規律.工上自然態質變是辨別真偽的關鍵!一件玉器要根據其土中埋藏方位所產生的表層信息來判斷其成因和對應成因的應有狀態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態質變規律,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難窺全豹.
任南古玉鑒真法
1.凈:因土古玉表泌出漿層的包裹,在玉體周身便會形成一層與外界土壤之間的隔膜物質呈殼狀,灰漿態半透明緊裹狀態且內質呈凝脂態有膠凍感,其表面漿層由如風乾的白菜呈包裹態,漿殼表層反光呈散漫光,土古玉器在包裹態漿殼的保護下產生這種視覺凈感,真土古多表現為雖有土漿卻不顯臟爛,玉器在土中必有陰陽方位,入色質變必有門,即玉不軟沁色不入,古玉表之沁門對應質變區色色間邊廓清晰,色與色其表解理態不同.漿層灰漿態,漿殼的厚度與年代和地層環境與土中方位有直接關系.一件玉器要根據因土中陰陽方位之故形成的表層信息來判斷其成因和對應成因的應有狀態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態質變規律!而仿品表層信息紊亂則多呈現表層非解理態無緊縮感且臟、爛、模糊之狀。
2.熟:土古玉器整體因水.時間和地熱、地壓.地層的深度等物化的作用,外部物質順晶格進入填充其間,折光律發生變化使玉器整體或因土中方位之故局部會變軟而產生的一種質的變化多產生失色,失透與凝脂感,玉器整體呈現水充盈狀態感由如煮熟的蘿卜,經電子掃描測試,其含水量明顯高於生玉。土古玉的質變其過程為門開,失色白化,充漿失透,內軟色質變,減縮殘留原質斑塊現,此特徵要注意區分老料仿品,老料仿品表層狀態無對應內質質變。
3.肥:真土古玉器顯現的肥油狀物質(解理)多存在於透閃石材質的玉器中,解理其表象與原材質有明顯色差,其所處部位應與玉體存在明顯凸起或凹陷,色與色間邊廓清晰且帶溝槽,立體電子顯微鏡下觀察此種特徵尤為明顯,肥油狀部位透光率明顯高於其他部位。而仿品多用含有白色油狀物的鉀長石或滑石仿製,其料質極軟.
4.透:因地質原因,土中陰陽方位之故,某些坑口的土古玉器會因水與各種土中物質由微孔,裂隙進入其內填充晶格間隙呈現整體膠凍質的透光感.或因水融失色,有些也表層為局部不規則斑塊狀透明和失透感,此種透明不是玻璃般的通透感。土古玉因外界物質充填晶格間使質變失去原有透明度----失透-熟,而酸腐玉器的透度過勻過透內無質色和膠凍感。
5.葬:真土古玉器的葬香味,因其埋藏年代特別久遠,故大多表現為相對單一的土香味,而年代越靠後的葬玉則有明顯的墓葬味。淺土層器物因經地表水長期沖刷,其土香味則幾乎散發盡,故難以嗅到,用老坑土熏蒸的仿品也 有其葬味,但此種仿品的葬香味與真品相比,存留時間短,易淡退。
6.孔:這里所說之「孔」專指目測不能觀察到的細微孔洞。土古玉器上的自然態微孔孔型為不規則型或幾何型,孔邊沿部位會下陷或翹起。因孔洞內易積水,必導致土壤中物質色素順孔而入聚積,久而久之,以孔與孔底為中心點內質有色變向四周暈散現象,形成由孔底呈由內而外的質變且變軟融縮並在外表層殘留同質島型凸點,玉質也會在暈散區產生質變,這質變由內部向外展開.由如爛心萍果態.孔壁內多見支撐狀晶簇,孔底也常見次生物或微小磁性鐵珠附著.且有古菌絲生成。而帶孔老料仿品其孔口邊緣與玉表多處於同一水平面且孔口變形,且孔邊緣顯現為非自然態多無色質變化。
7、 坑:坑需藉助高倍立體電子顯微鏡觀察,土古玉器自然態沁坑其邊緣凹凸立體感強,如山巒起伏呈山脈狀,有層次,邊緣多為下陷或上翹,微坑內有坑且有老土漿緊咬坑底,呈梯田狀.柴裂態,邊緣清晰,坑內與坑外相比,坑內解理態質變與色變應明顯,呈脈象和晶體狀且多有吐灰現象,少數坑壁與坑底也有雞爪狀晶體。觀其5平方毫米顯微圖象,即可顯現對應材質質變形成的脈絡,坑的分布應對應其在土中方位.而非自然態坑無以上表象,且坑口邊緣與玉體表面處於同一水平面且分布過均無凹陷,坑形等狀態坑底非質變色。
8.縮:真土古玉器表層因水融蝕會導致玉體體積局部或整體變軟呈減縮其減縮區多對應硬質殘留和原質殘留,硬質殘留呈解理態如骸晶,而原質殘留多呈島狀 ,減縮區分布現象的觀察必須注意考慮玉體在土中的埋藏朝下方位或水融嚴重部位如裂處.玉器單薄與邊緣和孔洞沁門處,減縮部位必有對應色與質的內質改變,縮部色變重的多存在明顯界線與台階且呈隨型包裹態表(表土層乾燥地水撓動質變,質變由內而外所至.).生坑態時吐灰區對應減縮區.整體水融減縮部分的光滑度明顯高於其他位置呈包裹態殼狀;土古玉器經盤摸,表層解理會出現團狀回縮態(此現象盤前盤後的表象在顯微鏡下觀察團狀回縮態變化尤為明顯),仿品表面縮的部分工沁順序混亂多呈縮上工且沒有相對應的內質質變和對應的清晰邊緣。土古玉工上自然態質變的原理即原皮殘留之下為澎化層,原皮和澎化層脫落後呈現二次次生皮!
9.次:原玉器主體後天之工上自然態質變均為次.土古玉器的表層自然態質變會產生多種形態,多為目測很難觀查到的漿殼殘留導致的凸凹次生物,多呈團狀、山脈狀解理態,次生物形態要對應其材質結構.如透閃石和蛇紋石其組成的成份是不同的故它的凸顯解理也是不同的.而這凸凹次生物的分布和產生必須符合其土中方位.沁門點.和外部條件造成內質質變的成因。如水融減縮會現內質硬質解理如骸晶.(骸晶英文名稱skeleton crystal晶體生長過程中,沿著角頂或晶棱方向生長特別迅速,從而形成晶面中心相對凹陷的結晶骨架,稱骸晶。骸晶常呈漏斗狀、樹枝狀、羽毛狀等形態。如雪花就是冰的骸晶。骸晶主要是在溶質供應很不充足的條件下形成的)而同質島狀殘留多為土中上方最早失水部位.原玉器主體後天之工上自然態質變還會產生融合物及隨形包裹態隱形和淺表多層錯位且邊緣整齊清晰的開裂(無色淺表蠅翅態裂多以器物為單元內收邊,而仿品用帶裂料改制,其淺裂收邊多非在器物單元內),和非直線曲痕.而裂的表象需要符合其成因,裂口向兩側有色和質變且呈開口態必是土中因素造成且邊囗下陷,裂痕中多有二氧化硅晶狀溢出呈長合態.而古玉因地層環境變化,會造成無沁色淺表層包裹態隨形開裂,其因多為玉器在土中下端水的因素而造成松軟,由於土中水分快速減少或清洗玉器包裹層過快時,導至其內部應力快速失壓造成無色淺表層包裹態隨形蠅翅狀開裂。工上自然態質變減縮呈現的凸出玉表次生物與玉體應存在明顯界線和溝槽呈融化態.次生物分布與出灰點對應內質質變部位.在顯微鏡下所顯現的顏色色彩斑斕,色與色間界線清晰,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區域內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謂次生則無根無溝槽 ,非解理態--籽麻做西瓜大!邊緣模糊,凸起物周身包裹,形狀與層次單調.凸起點並非對應內質結構的質變處,多等高度附著在同一平面上。不掌握真品自然態微坑特徵是區分不了酸腐坑孔的.
10.過:土古玉器的「過」渡.必須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入沁之沁門,處於土層最下端水浸蝕時間最長,故其質變最嚴重呈失透失色態,玉軟沁方入,形成表層減縮態.且表層沁蝕對應內質有質變與色變向上或以沁門為中心漸變向外擴散呈包裹狀:也有外部物質順微孔進入產生由內而外的漸變,色與質變也有隨裂和孔為中心向外擴散且呈三色過渡狀(色與色間界線清晰)且內質呈充漿感,沁色由表下晶格逐格漸進色不散。質變區並少數在方位下端質變失色處伴有腐蝕質有機炭沁入(多呈以失色部位為起點依器表同狀態開口且邊口色清晰)微縮端且有隨型硬質解理顯現.古玉的次生變化是與地下水的PH值、浸泡時間、水量的充足有密切關系.玉器有色變減縮態而無台階,其因玉器色變輕端多土中朝下(封閉的泥中產生一個穩定的環境)在方位下端(多呈周身同狀態邊口色清晰裂) ,外界撓動對其相對上半部鬆土部位小.。而老料帶沁仿品,色的分布無對應內外質變的方位感 ,觀其表層沁蝕程度與內質質變不對應,其色含糊不清無三色膠凍感過渡.表象的色和質變非漸變包裹狀。
11.漿:土古玉器的泌漿層用手推摸其表面,有如同推乾肥皂時的感覺,阻而不黏,老土浮漿層去掉後古玉有自身泌出漿的固化包裹層---漿之皮殼和石之解理態皮殼兩態.總之有殼感且光為漿層反光呈全包裹散漫狀.土古玉之光感如同漿霧態即像葡萄上的白霧狀。而仿品之光為拋光產生的玉表反光且死角拋光盲區無光, 淺地表玉器多因風沙的作用對漸露地表之物進行了自然拋光故所現光感與大漠玉石風砂拋光同理!土古玉之光為泌出漿層之反光,淺表地層玉器之光為風砂拋光即玉石解理面之表光!兩者光的反射基面是不同的!故光感不可兩者相比!土古玉之光其反光基面(漿層之光)與仿製工藝品(玉表反光)反光基面是不同的.故其光感是不同的. 仿品做皮用手推之則多為滑膩感,因為目前仿品多用注蠟法仿製漿層。真品漿層如同糖葫蘆外面的糖殼,質密而透明,有些真品固化了的漿殼表層上還會產生自然皺褶和非直線性紋脈.且出灰漿對應質變沁殘點。泌灰漿與酸燒反白其底顯微鏡下其晶格是有區別的!生坑古玉用60度熱水清洗後數秒鍾後吐白色灰漿.如同倒在水泥地上風干後的牛奶狀.鑽孔中產生的灰漿殼因出土後風干會形成脫骨狀殼圈.自然態生坑古玉出灰漿點為非規律外形.且灰漿厚端對應內質失色和失透並伴有同態邊囗清晰包裹狀腐蝕質有機炭沁入.(老土浮漿層去掉後古玉有自身泌出漿的固化包裹層---漿之皮殼和石之解理態皮殼兩態.總之有殼!而仿品為玉表做坑凹(無法盤除)而非漿層殘留(漿層殘留可盤縮)! 坑狀過於規律且出灰與土中方位沁蝕不對應者要提防)
12.神:即「神韻」 古玉器的神韻體現在圓滿與鬼斧神工之態.「神」在十二個字中是最重要的圓滿與鬼斧神工之概念,其主體凝聚了天地之靈.祖先視玉品為人與靈界溝通的載體方去琢之且圓滿.而仿製品為急功近利之物讓人感覺形似而神不在。玉器新老鑒別一定要觀察物件本身的神韻。你沒有接觸過真古玉器之前,可能會認為這「神」是虛的,可是當你將真古玉器與仿古玉器一對比,便會發現其神韻的不同.這個「神」要靠你心靈與多年的收藏經驗去感悟了。
前述12字概念是從大量的古玉中概括出來的,12字的概念不論哪一種類型的古玉,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和各自的特殊要素,有意識地從這些要素或特徵去分析不同類型的古玉,進而對概念進行綜合分析、比較、運用,是真正理解和運用12字概念的必要步驟。
一、12字概念結構中的共同基本要素
12字概念結構中包括三個共同基本要素:表象、背景、結果。
(一)表象:即把我們看到的古玉的特徵從不同的側面進行描述;
(二)背景:背景要素是從原因(如直接與間接、表面與根本、內部與外部等)、條件(必要性與可能性、物理與化學、地質與自然等)來分析紅山古玉發生變化的種種因果關系;
(三)結果:即對紅山古玉的評價及實質(或性質、本質)定義。
二、12字概念結構中的特殊要素
12字概念結構中的特殊要素可按不同的類型區分:「質變」體現為「過程」要素;「自然態」體現為「經歷」要素;「神」體現為「內容」要素;「表象」體現為「狀況」要素。每一個特殊要素都可以再細分為若干要素。
12字概念由實物概念與理論概念組成。
實物概念按照古玉本身的特徵都努力採用一個字進行了高度的、准確的描述。理論概念是按照所涉及的學科性質,如地質、物理、化學、地礦學以及時間與空間、歷史、地理等這些學科綜合性的知識與概念來共同對紅山古玉進行研究與闡述。
三、12字的總體結構及排列順序的涵義
12字的總體結構及排列順序,具有極其深刻的涵義,12字鑒別方法,把「凈」字排在了第一,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件紅山古玉上手,第一關就要過「凈」字。 過關時,第一關至關重要,第一關過不去就不可能再過後面的關了,而「凈」字恰恰是仿紅山古玉的死穴,仿古必要做舊,做舊「凈」則不存。這里的「凈」如同人的氣質,是內在的表現,是仿不出來的。我們鑒別紅山古玉時往往忽略了這至關重要的第一關。過了第一關,下面的熟、肥、透、葬、孔、坑、縮、次、過、漿便可依次觀察,注意各個字之間在同一紅山古玉上的共存性,同時性以及相互呼應的特徵。
12字所描述的12個特徵不是孤立存在的。這是應用12字鑒別紅山古玉的靈魂,現在仿品可以仿出其中的一個字甚至多個字,尤其是利用老料做仿的,但12個字的在同一紅山古玉上的共存性,同時性以及相互呼應的特徵是仿不出來的。所以不能簡單的靠一、兩方面的情況就倉促的作出鑒定。最後一關是「神」紅山古玉的神韻之美應體現在鬼斧神工之態不僅要能看出紅山古玉其氣勢、其內涵、其精神、其天人合一。更要通其性、會其神,是為「心賞」! 仿品襲其技,真品通其神。不在識其技,在乎通其神。這也正是任氏紅山古玉12字鑒定法中沒有談「工」的原因。
紅山古玉自然態表象中蘊函的「12字」特徵,會因地域地層和在土中埋藏的時間區別而具有千姿百態的表現,故此「12字」只能在此做淺略闡述,以力圖給紅山古玉收藏愛好者一個鑒別真偽的理路。 (工上自然態質變是辨別真偽的關鍵!十二法總結了古玉典型特徵.而古玉在自然界中變化無窮其表象也千差萬別故十二法只可參考理解,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難窺全豹.............不可被框住手腳!)
要注意:任南之見不是定論.
關鍵是告之辨玉方法和著眼點的交流.全方位思考——任南
『陸』 任南紅山文化網的網站榮譽
在2010年12月19日為隆重紀念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實施十周年而舉辦的2010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公益主題活動北京周上,任南紅山文化網榮獲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文物保護傳承貢獻金獎)
『柒』 誰知道古代人用的 圭 它的真假怎麼辨別 它的價位又如何
任南古玉鑒定法
任南古玉鑒真法 (12字鑒真法)
「凈、熟、肥、透、葬、孔、坑、縮、次、過、漿、神」
對紅山文化沒有定論的定論才是對紅山文化崇敬 !研究史前文明與人類起源不要受限於當今任何單一學說與文化的禁錮 ,又要全面掌握古往今來史前文明與人類起源的各種學說!歷史文化,是我們最好的寶鏡,觀今鑒古,可以使我們在當今時代有一清醒的頭腦,有一顆純凈的內心。使人能修養到圓融無礙,無學無爭,這可以說是一種很大的解脫,由於紅山泛紅山文化古玉出土與考古發現,應該從一個角度證明了:地球上曾經有過多次史前人類及文明,人類的發展並不象以前想像的那樣,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時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紅山文化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史學.世界史等相關史學,探索紅山文化文明以及紅山文化由何處而來.何處的何處而來,還要讀古人的經典<很多史書經書中所描述和講述的故事不是平空而起的> ,站在中國古人的立場,宋邵康節《皇極經世一元吟》詩曰:天地如蓋軫,覆載何高極。日月如磨蟻,往來無休息。上下之歲年,其數難窺測。且以一元言,其理尚可識。一十有二萬,九千餘六百。中間三千年,迄今之陳跡。 站在西方史學界立場,我們本次人類從最原始的石器時代到出現現在的高度文明才不超過一萬年時間。但是很顯然,根據當代科學考古發現,有些文明古跡不屬於我們本次人類所創造。我的立場傾向於,許多文明古跡我們現在人類技術都無法建造。根據這些確鑿的證據,一些學者提出了史前文明學說,是指在我們本次人類文明之前在地球上曾經存在過人類文明。對於這些大洪水的各種傳說,考究其歷史,都可以追溯到1.2萬年前以前,剛好在冰河結束時期,這使我們對這些傳說無法掉以輕心,僅僅視為神話或多事的臆測。同時這也證明了人類遠在1.2萬年前就有「歷史」,而且較紅山文化8000-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發達。根據國家挖掘報告來分析,紅山文化定年代是依據陶器的碳14測定為8000年上下,而同地區玉器的造型與加工難度並非是陶器製做年代的人而能為的。是否有可能是紅山人得到了前期文明時代的遺存?從而設想發現的紅山文化遺存是這支文化的晚期作品!而玉器的製做能力也並非一朝一夕能成就的,故紅山文化那裡來才是我們任南紅山文化網探究的方向。 同時,所發現的許多文明古跡時間跨度非常古遠。從當今發掘出和發現的各種不同史前人類文明遺跡看,從一個非常久遠的遠古時代開始,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就一直存在著人類並發展出高度發達的文明,如在三葉蟲化石上發現的6 億年至2.5 億年前的穿著鞋的人類腳印,在今天的非洲加彭共和國發現的20億年前的大型鏈式核反應堆,在現今南非發現的28億年前的金屬球,及多次不同時期的石器等等,很難想像它們屬於同一人類文明時期。地球上曾經有過多次史前人類及文明。人類的發展並不象以前想像的那樣,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時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探索文明的起源是一個全球性難題,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缺失了神話學視角,因而阻礙了考古學素材和人文學科闡釋之間的溝通。比較神話學是重新進入中國傳統的本原和有效門徑,它具有貫通文、史、哲、宗教、道德、法律諸學科的多邊際整合性視野。從整合性視野看,神話是作為文化基因而存在的,它必然對特定文化的宇宙觀、價值觀和行為禮儀等發揮基本的建構和編碼作用。要把握當代比較神話學整合性視野的優勢,一個認識上的前提是:必須把神話概念從現代學術分科制度的割裂與遮蔽中解放出來。最重要的轉變在於:將歸類為民間文學一種載體的神話,還原為文化編碼的基因。神話歷史、神話圖像與神話史前史研究,將研究視野拓展到了文字產生以前的時代,充分利用史前物質文化(如神像、圖騰偶像、陶器圖形、玉器形象等)的實物,再多方參照民族志的材料,巴顏喀拉山脈的石碟被解釋為外星人傑作,眾多傳說與史記的案件來解讀其隱含的觀念信息. 一切事物發展皆有周期性。人有生、老、病、死;植物、動物也有生、老、病、死;社會的發展有周期性,同樣,人類的發展也很可能有周期性,這可以從當今發掘出和發現的各種不同史前人類文明遺跡和不同史前人類石器時代留下的工具找到線索。 紅山文化的探究是一個大工程.不是我們想像的幾個豬龍幾百件玉器這么簡單.就論辯別真偽.也爭論了幾十年.瞎說了幾十年.什麼用料.工法.太淺了點吧.大千世界的自然變化規律.往往是相通的,一塊小小的紅山玉也是一個小千世界呀.她的自然變化規律與自然界萬物之變是一樣的.而這個自然態的次生變化是仿不了的. 工上自然態質變是辨別真偽的關鍵!十二法只是總結了土古玉質變的典型特徵.而古玉在自然界中變化無窮其表象也千差萬別故十二法只是方法,靈活運用去分析辯識土古玉器,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難窺全豹...不可當做標決而被框住手腳!
看凈觀熟知肥透,紅山葬氣有土香。孔坑縮次寫滄桑過度包漿悟神光。 紅山古玉的神韻之美應體現在鬼斧神工之態不僅要能看出紅山古玉其氣勢、其內涵、其精神、其天人合一。更要通其性、會其神,是為「心賞」! 仿品襲其技,真品通其神。不在識其技,在乎通其神。這也正是任氏古玉12字鑒真法中沒有直接談「工」的原因。 土古玉自然態表象中蘊函的「12字」特徵,會因地域地層和在土中埋藏的時間區別而具有千姿百態的表現,故此「12字」只能在此做淺略闡述,以力圖給古玉收藏愛好者一個鑒別真偽的理路。
(十二法總結了古玉典型特徵.而古玉在自然界中變化無窮其表象也千差萬別故十二法只可參考理解,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難窺全豹.............不可被框住手腳!工上自然態質變是辨別真偽的關鍵)
大家從己知的料、形、工、沁、神來鑒別古玉方法可取,但造假者也從這幾方面著手,這就增加了辯偽難度,辯玉器新老應探索研究玉表工上自然態質變,先斷新老再來區分年代.對一些器物的造型,沒有見過不能說它不存在或是假的.我們不可能指揮先祖按我們認為對的型制去加工一件玉器,中華文化高深莫測,不是我們這一代人就能搞明白的,對於這眾多大洪水的各種傳說,考究其歷史,都可以追溯到1.2萬年以前,剛好在冰河結束時期,這使我們對這些傳說無法掉以輕心僅視為神話或多事的臆測了。同時這也證明了人類遠在1.2萬年前就有「歷史」,而且較紅山文化(8000-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發達。三星堆的器物二十年代就已出現,而當時全部被專家定論為臆造,但現在事實證明當時的判斷是不對的.紅山文化也是如此,紅山文化前文化更是如此.而一個好的藏家只有具備全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對一件玉器的鑒別失誤才能少. 古玉器的次生變化,是指古玉埋藏在地下數千年之後,由於埋藏條件時的水文地球化學條件(地下水的化學成份、PH值、水的充足量等)變化導至玉體整體或局部變軟,質變與色的改變也是在玉軟前題下發生的,古玉的礦物成份發生化學的、物理的作用,使原先的古玉由於這種作用而導致古玉的礦物成份發生了質的變化。或者保持原來的礦物成份或者形成另一種次生礦物 .古玉的次生變化是與地下水的PH值、浸泡時間、水量的充足有密切關系.我國地域廣寬,各地出土的古玉礦物成分不同,因所埋藏地的水文.地質化學成份的不同。因此,大千世界中古玉的次生變化會因歲月的變化而顯現出千姿百態的容顏,形成的次生礦物與質變也會有所不同,但其工上自然態質變機理是相同的.對一件古玉的鑒別不能只認個別階段的體表特徵,因古玉從深坑到脫胎它的變化是無窮的,必須了解體會全過程才能對其做到辨別無誤. 古玉器的鑒真 不可瞎子摸象.不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充分自我融入自然.了解體會自然.大千世界變化無限.這無限中去了解自然規律.一件玉器要根據表層信息來判斷其成因和對應成因的應有狀態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態質變規律. 土古玉器的次生變化是與地下水的PH值、浸泡時間、水量的充足有密切關系.玉器有色變無減縮態,玉器色變輕端多土中朝下-----封閉的泥中產生一個穩定的環境,外界撓動對其相對上半部鬆土部位小.玉器有失色減縮且有明顯界線與台階的沁態,玉器失色減縮端多土中朝下因,表土層乾燥地水撓動質變(由內而外)所至. 我國地域廣寬,各地出土的古玉礦物成分不同,因所埋藏地的水文.地質化學成份與年代的不同。因此,大千世界中古玉的次生變化會因歲月的變化而顯現出千姿百態的容顏,形成的次生礦物與質變也會有所不同,但其工上自然態質變機理是相同的.對一件古玉的鑒別不能只會認個別時段的體表特徵,而早中晚期紅山文化古玉其質變程度存在差異,從生坑到脫胎的變化也是無窮的,必須了解早中晚期古玉質變特徵,體會全過程才能對其做到辨別無誤. 古玉器的鑒真 不可瞎子摸象.不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充分自我融入自然.了解體會自然.大千世界變化無限.這無限中去了解自然規律.工上自然態質變是辨別真偽的關鍵!一件玉器要根據其土中埋藏方位所產生的表層信息來判斷其成因和對應成因的應有狀態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態質變規律,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難窺全豹.
任南古玉鑒真法
1.凈:因土古玉表泌出漿層的包裹,在玉體周身便會形成一層與外界土壤之間的隔膜物質呈殼狀,灰漿態半透明緊裹狀態且內質呈凝脂態有膠凍感,其表面漿層由如風乾的白菜呈包裹態,漿殼表層反光呈散漫光,土古玉器在包裹態漿殼的保護下產生這種視覺凈感,真土古多表現為雖有土漿卻不顯臟爛,玉器在土中必有陰陽方位,入色質變必有門,即玉不軟沁色不入,古玉表之沁門對應質變區色色間邊廓清晰,色與色其表解理態不同.漿層灰漿態,漿殼的厚度與年代和地層環境與土中方位有直接關系.一件玉器要根據因土中陰陽方位之故形成的表層信息來判斷其成因和對應成因的應有狀態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態質變規律!而仿品表層信息紊亂則多呈現表層非解理態無緊縮感且臟、爛、模糊之狀。
2.熟:土古玉器整體因水.時間和地熱、地壓.地層的深度等物化的作用,外部物質順晶格進入填充其間,折光律發生變化使玉器整體或因土中方位之故局部會變軟而產生的一種質的變化多產生失色,失透與凝脂感,玉器整體呈現水充盈狀態感由如煮熟的蘿卜,經電子掃描測試,其含水量明顯高於生玉。土古玉的質變其過程為門開,失色白化,充漿失透,內軟色質變,減縮殘留原質斑塊現,此特徵要注意區分老料仿品,老料仿品表層狀態無對應內質質變。
3.肥:真土古玉器顯現的肥油狀物質(解理)多存在於透閃石材質的玉器中,解理其表象與原材質有明顯色差,其所處部位應與玉體存在明顯凸起或凹陷,色與色間邊廓清晰且帶溝槽,立體電子顯微鏡下觀察此種特徵尤為明顯,肥油狀部位透光率明顯高於其他部位。而仿品多用含有白色油狀物的鉀長石或滑石仿製,其料質極軟.
4.透:因地質原因,土中陰陽方位之故,某些坑口的土古玉器會因水與各種土中物質由微孔,裂隙進入其內填充晶格間隙呈現整體膠凍質的透光感.或因水融失色,有些也表層為局部不規則斑塊狀透明和失透感,此種透明不是玻璃般的通透感。土古玉因外界物質充填晶格間使質變失去原有透明度----失透-熟,而酸腐玉器的透度過勻過透內無質色和膠凍感。
5.葬:真土古玉器的葬香味,因其埋藏年代特別久遠,故大多表現為相對單一的土香味,而年代越靠後的葬玉則有明顯的墓葬味。淺土層器物因經地表水長期沖刷,其土香味則幾乎散發盡,故難以嗅到,用老坑土熏蒸的仿品也 有其葬味,但此種仿品的葬香味與真品相比,存留時間短,易淡退。
6.孔:這里所說之「孔」專指目測不能觀察到的細微孔洞。土古玉器上的自然態微孔孔型為不規則型或幾何型,孔邊沿部位會下陷或翹起。因孔洞內易積水,必導致土壤中物質色素順孔而入聚積,久而久之,以孔與孔底為中心點內質有色變向四周暈散現象,形成由孔底呈由內而外的質變且變軟融縮並在外表層殘留同質島型凸點,玉質也會在暈散區產生質變,這質變由內部向外展開.由如爛心萍果態.孔壁內多見支撐狀晶簇,孔底也常見次生物或微小磁性鐵珠附著.且有古菌絲生成。而帶孔老料仿品其孔口邊緣與玉表多處於同一水平面且孔口變形,且孔邊緣顯現為非自然態多無色質變化。
7、 坑:坑需藉助高倍立體電子顯微鏡觀察,土古玉器自然態沁坑其邊緣凹凸立體感強,如山巒起伏呈山脈狀,有層次,邊緣多為下陷或上翹,微坑內有坑且有老土漿緊咬坑底,呈梯田狀.柴裂態,邊緣清晰,坑內與坑外相比,坑內解理態質變與色變應明顯,呈脈象和晶體狀且多有吐灰現象,少數坑壁與坑底也有雞爪狀晶體。觀其5平方毫米顯微圖象,即可顯現對應材質質變形成的脈絡,坑的分布應對應其在土中方位.而非自然態坑無以上表象,且坑口邊緣與玉體表面處於同一水平面且分布過均無凹陷,坑形等狀態坑底非質變色。
8.縮:真土古玉器表層因水融蝕會導致玉體體積局部或整體變軟呈減縮其減縮區多對應硬質殘留和原質殘留,硬質殘留呈解理態如骸晶,而原質殘留多呈島狀 ,減縮區分布現象的觀察必須注意考慮玉體在土中的埋藏朝下方位或水融嚴重部位如裂處.玉器單薄與邊緣和孔洞沁門處,減縮部位必有對應色與質的內質改變,縮部色變重的多存在明顯界線與台階且呈隨型包裹態表(表土層乾燥地水撓動質變,質變由內而外所至.).生坑態時吐灰區對應減縮區.整體水融減縮部分的光滑度明顯高於其他位置呈包裹態殼狀;土古玉器經盤摸,表層解理會出現團狀回縮態(此現象盤前盤後的表象在顯微鏡下觀察團狀回縮態變化尤為明顯),仿品表面縮的部分工沁順序混亂多呈縮上工且沒有相對應的內質質變和對應的清晰邊緣。土古玉工上自然態質變的原理即原皮殘留之下為澎化層,原皮和澎化層脫落後呈現二次次生皮!
9.次:原玉器主體後天之工上自然態質變均為次.土古玉器的表層自然態質變會產生多種形態,多為目測很難觀查到的漿殼殘留導致的凸凹次生物,多呈團狀、山脈狀解理態,次生物形態要對應其材質結構.如透閃石和蛇紋石其組成的成份是不同的故它的凸顯解理也是不同的.而這凸凹次生物的分布和產生必須符合其土中方位.沁門點.和外部條件造成內質質變的成因。如水融減縮會現內質硬質解理如骸晶.(骸晶英文名稱skeleton crystal晶體生長過程中,沿著角頂或晶棱方向生長特別迅速,從而形成晶面中心相對凹陷的結晶骨架,稱骸晶。骸晶常呈漏斗狀、樹枝狀、羽毛狀等形態。如雪花就是冰的骸晶。骸晶主要是在溶質供應很不充足的條件下形成的)而同質島狀殘留多為土中上方最早失水部位.原玉器主體後天之工上自然態質變還會產生融合物及隨形包裹態隱形和淺表多層錯位且邊緣整齊清晰的開裂(無色淺表蠅翅態裂多以器物為單元內收邊,而仿品用帶裂料改制,其淺裂收邊多非在器物單元內),和非直線曲痕.而裂的表象需要符合其成因,裂口向兩側有色和質變且呈開口態必是土中因素造成且邊囗下陷,裂痕中多有二氧化硅晶狀溢出呈長合態.而古玉因地層環境變化,會造成無沁色淺表層包裹態隨形開裂,其因多為玉器在土中下端水的因素而造成松軟,由於土中水分快速減少或清洗玉器包裹層過快時,導至其內部應力快速失壓造成無色淺表層包裹態隨形蠅翅狀開裂。工上自然態質變減縮呈現的凸出玉表次生物與玉體應存在明顯界線和溝槽呈融化態.次生物分布與出灰點對應內質質變部位.在顯微鏡下所顯現的顏色色彩斑斕,色與色間界線清晰,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區域內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謂次生則無根無溝槽 ,非解理態--籽麻做西瓜大!邊緣模糊,凸起物周身包裹,形狀與層次單調.凸起點並非對應內質結構的質變處,多等高度附著在同一平面上。不掌握真品自然態微坑特徵是區分不了酸腐坑孔的.
10.過:土古玉器的「過」渡.必須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入沁之沁門,處於土層最下端水浸蝕時間最長,故其質變最嚴重呈失透失色態,玉軟沁方入,形成表層減縮態.且表層沁蝕對應內質有質變與色變向上或以沁門為中心漸變向外擴散呈包裹狀:也有外部物質順微孔進入產生由內而外的漸變,色與質變也有隨裂和孔為中心向外擴散且呈三色過渡狀(色與色間界線清晰)且內質呈充漿感,沁色由表下晶格逐格漸進色不散。質變區並少數在方位下端質變失色處伴有腐蝕質有機炭沁入(多呈以失色部位為起點依器表同狀態開口且邊口色清晰)微縮端且有隨型硬質解理顯現.古玉的次生變化是與地下水的PH值、浸泡時間、水量的充足有密切關系.玉器有色變減縮態而無台階,其因玉器色變輕端多土中朝下(封閉的泥中產生一個穩定的環境)在方位下端(多呈周身同狀態邊口色清晰裂) ,外界撓動對其相對上半部鬆土部位小.。而老料帶沁仿品,色的分布無對應內外質變的方位感 ,觀其表層沁蝕程度與內質質變不對應,其色含糊不清無三色膠凍感過渡.表象的色和質變非漸變包裹狀。
11.漿:土古玉器的泌漿層用手推摸其表面,有如同推乾肥皂時的感覺,阻而不黏,老土浮漿層去掉後古玉有自身泌出漿的固化包裹層---漿之皮殼和石之解理態皮殼兩態.總之有殼感且光為漿層反光呈全包裹散漫狀.土古玉之光感如同漿霧態即像葡萄上的白霧狀。而仿品之光為拋光產生的玉表反光且死角拋光盲區無光, 淺地表玉器多因風沙的作用對漸露地表之物進行了自然拋光故所現光感與大漠玉石風砂拋光同理!土古玉之光為泌出漿層之反光,淺表地層玉器之光為風砂拋光即玉石解理面之表光!兩者光的反射基面是不同的!故光感不可兩者相比!土古玉之光其反光基面(漿層之光)與仿製工藝品(玉表反光)反光基面是不同的.故其光感是不同的. 仿品做皮用手推之則多為滑膩感,因為目前仿品多用注蠟法仿製漿層。真品漿層如同糖葫蘆外面的糖殼,質密而透明,有些真品固化了的漿殼表層上還會產生自然皺褶和非直線性紋脈.且出灰漿對應質變沁殘點。泌灰漿與酸燒反白其底顯微鏡下其晶格是有區別的!生坑古玉用60度熱水清洗後數秒鍾後吐白色灰漿.如同倒在水泥地上風干後的牛奶狀.鑽孔中產生的灰漿殼因出土後風干會形成脫骨狀殼圈.自然態生坑古玉出灰漿點為非規律外形.且灰漿厚端對應內質失色和失透並伴有同態邊囗清晰包裹狀腐蝕質有機炭沁入.(老土浮漿層去掉後古玉有自身泌出漿的固化包裹層---漿之皮殼和石之解理態皮殼兩態.總之有殼!而仿品為玉表做坑凹(無法盤除)而非漿層殘留(漿層殘留可盤縮)! 坑狀過於規律且出灰與土中方位沁蝕不對應者要提防)
12.神:即「神韻」 古玉器的神韻體現在圓滿與鬼斧神工之態.「神」在十二個字中是最重要的圓滿與鬼斧神工之概念,其主體凝聚了天地之靈.祖先視玉品為人與靈界溝通的載體方去琢之且圓滿.而仿製品為急功近利之物讓人感覺形似而神不在。玉器新老鑒別一定要觀察物件本身的神韻。你沒有接觸過真古玉器之前,可能會認為這「神」是虛的,可是當你將真古玉器與仿古玉器一對比,便會發現其神韻的不同.這個「神」要靠你心靈與多年的收藏經驗去感悟了。
前述12字概念是從大量的古玉中概括出來的,12字的概念不論哪一種類型的古玉,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和各自的特殊要素,有意識地從這些要素或特徵去分析不同類型的古玉,進而對概念進行綜合分析、比較、運用,是真正理解和運用12字概念的必要步驟。
一、12字概念結構中的共同基本要素
12字概念結構中包括三個共同基本要素:表象、背景、結果。
(一)表象:即把我們看到的古玉的特徵從不同的側面進行描述;
(二)背景:背景要素是從原因(如直接與間接、表面與根本、內部與外部等)、條件(必要性與可能性、物理與化學、地質與自然等)來分析紅山古玉發生變化的種種因果關系;
(三)結果:即對紅山古玉的評價及實質(或性質、本質)定義。
二、12字概念結構中的特殊要素
12字概念結構中的特殊要素可按不同的類型區分:「質變」體現為「過程」要素;「自然態」體現為「經歷」要素;「神」體現為「內容」要素;「表象」體現為「狀況」要素。每一個特殊要素都可以再細分為若干要素。
12字概念由實物概念與理論概念組成。
實物概念按照古玉本身的特徵都努力採用一個字進行了高度的、准確的描述。理論概念是按照所涉及的學科性質,如地質、物理、化學、地礦學以及時間與空間、歷史、地理等這些學科綜合性的知識與概念來共同對紅山古玉進行研究與闡述。
三、12字的總體結構及排列順序的涵義
12字的總體結構及排列順序,具有極其深刻的涵義,12字鑒別方法,把「凈」字排在了第一,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件紅山古玉上手,第一關就要過「凈」字。 過關時,第一關至關重要,第一關過不去就不可能再過後面的關了,而「凈」字恰恰是仿紅山古玉的死穴,仿古必要做舊,做舊「凈」則不存。這里的「凈」如同人的氣質,是內在的表現,是仿不出來的。我們鑒別紅山古玉時往往忽略了這至關重要的第一關。過了第一關,下面的熟、肥、透、葬、孔、坑、縮、次、過、漿便可依次觀察,注意各個字之間在同一紅山古玉上的共存性,同時性以及相互呼應的特徵。
12字所描述的12個特徵不是孤立存在的。這是應用12字鑒別紅山古玉的靈魂,現在仿品可以仿出其中的一個字甚至多個字,尤其是利用老料做仿的,但12個字的在同一紅山古玉上的共存性,同時性以及相互呼應的特徵是仿不出來的。所以不能簡單的靠一、兩方面的情況就倉促的作出鑒定。最後一關是「神」紅山古玉的神韻之美應體現在鬼斧神工之態不僅要能看出紅山古玉其氣勢、其內涵、其精神、其天人合一。更要通其性、會其神,是為「心賞」! 仿品襲其技,真品通其神。不在識其技,在乎通其神。這也正是任氏紅山古玉12字鑒定法中沒有談「工」的原因。
紅山古玉自然態表象中蘊函的「12字」特徵,會因地域地層和在土中埋藏的時間區別而具有千姿百態的表現,故此「12字」只能在此做淺略闡述,以力圖給紅山古玉收藏愛好者一個鑒別真偽的理路。 (工上自然態質變是辨別真偽的關鍵!十二法總結了古玉典型特徵.而古玉在自然界中變化無窮其表象也千差萬別故十二法只可參考理解,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難窺全豹.............不可被框住手腳!)
要注意:任南之見不是定論.
關鍵是告之辨玉方法和著眼點的交流.全方位思考——任南
望永泉傾情推薦
『捌』 《文物大講堂李顏君古玉辨偽》1至10哪裡有
到任南紅山文化網學學定會收獲極大
任南古玉鑒真法 (12字鑒真法)
「凈、熟、肥、透、葬、孔、坑、縮、次、過、漿、神」
對紅山文化沒有定論的定論才是對紅山文化崇敬 !研究史前文明與人類起源不要受限於當今任何單一學說與文化的禁錮 ,又要全面掌握古往今來史前文明與人類起源的各種學說!歷史文化,是我們最好的寶鏡,觀今鑒古,可以使我們在當今時代有一清醒的頭腦,有一顆純凈的內心。使人能修養到圓融無礙,無學無爭,這可以說是一種很大的解脫,由於紅山泛紅山文化古玉出土與考古發現,應該從一個角度證明了:地球上曾經有過多次史前人類及文明,人類的發展並不象以前想像的那樣,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時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紅山文化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史學.世界史等相關史學,探索紅山文化文明以及紅山文化由何處而來.何處的何處而來,還要讀古人的經典<很多史書經書中所描述和講述的故事不是平空而起的> ,站在中國古人的立場,宋邵康節《皇極經世一元吟》詩曰:天地如蓋軫,覆載何高極。日月如磨蟻,往來無休息。上下之歲年,其數難窺測。且以一元言,其理尚可識。一十有二萬,九千餘六百。中間三千年,迄今之陳跡。 站在西方史學界立場,我們本次人類從最原始的石器時代到出現現在的高度文明才不超過一萬年時間。但是很顯然,根據當代科學考古發現,有些文明古跡不屬於我們本次人類所創造。我的立場傾向於,許多文明古跡我們現在人類技術都無法建造。根據這些確鑿的證據,一些學者提出了史前文明學說,是指在我們本次人類文明之前在地球上曾經存在過人類文明。對於這些大洪水的各種傳說,考究其歷史,都可以追溯到1.2萬年前以前,剛好在冰河結束時期,這使我們對這些傳說無法掉以輕心,僅僅視為神話或多事的臆測。同時這也證明了人類遠在1.2萬年前就有「歷史」,而且較紅山文化8000-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發達。根據國家挖掘報告來分析,紅山文化定年代是依據陶器的碳14測定為8000年上下,而同地區玉器的造型與加工難度並非是陶器製做年代的人而能為的。是否有可能是紅山人得到了前期文明時代的遺存?從而設想發現的紅山文化遺存是這支文化的晚期作品!而玉器的製做能力也並非一朝一夕能成就的,故紅山文化那裡來才是我們任南紅山文化網探究的方向。 同時,所發現的許多文明古跡時間跨度非常古遠。從當今發掘出和發現的各種不同史前人類文明遺跡看,從一個非常久遠的遠古時代開始,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就一直存在著人類並發展出高度發達的文明,如在三葉蟲化石上發現的6 億年至2.5 億年前的穿著鞋的人類腳印,在今天的非洲加彭共和國發現的20億年前的大型鏈式核反應堆,在現今南非發現的28億年前的金屬球,及多次不同時期的石器等等,很難想像它們屬於同一人類文明時期。地球上曾經有過多次史前人類及文明。人類的發展並不象以前想像的那樣,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時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探索文明的起源是一個全球性難題,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缺失了神話學視角,因而阻礙了考古學素材和人文學科闡釋之間的溝通。比較神話學是重新進入中國傳統的本原和有效門徑,它具有貫通文、史、哲、宗教、道德、法律諸學科的多邊際整合性視野。從整合性視野看,神話是作為文化基因而存在的,它必然對特定文化的宇宙觀、價值觀和行為禮儀等發揮基本的建構和編碼作用。要把握當代比較神話學整合性視野的優勢,一個認識上的前提是:必須把神話概念從現代學術分科制度的割裂與遮蔽中解放出來。最重要的轉變在於:將歸類為民間文學一種載體的神話,還原為文化編碼的基因。神話歷史、神話圖像與神話史前史研究,將研究視野拓展到了文字產生以前的時代,充分利用史前物質文化(如神像、圖騰偶像、陶器圖形、玉器形象等)的實物,再多方參照民族志的材料,巴顏喀拉山脈的石碟被解釋為外星人傑作,眾多傳說與史記的案件來解讀其隱含的觀念信息. 一切事物發展皆有周期性。人有生、老、病、死;植物、動物也有生、老、病、死;社會的發展有周期性,同樣,人類的發展也很可能有周期性,這可以從當今發掘出和發現的各種不同史前人類文明遺跡和不同史前人類石器時代留下的工具找到線索。 紅山文化的探究是一個大工程.不是我們想像的幾個豬龍幾百件玉器這么簡單.就論辯別真偽.也爭論了幾十年.瞎說了幾十年.什麼用料.工法.太淺了點吧.大千世界的自然變化規律.往往是相通的,一塊小小的紅山玉也是一個小千世界呀.她的自然變化規律與自然界萬物之變是一樣的.而這個自然態的次生變化是仿不了的. 工上自然態質變是辨別真偽的關鍵!十二法只是總結了土古玉質變的典型特徵.而古玉在自然界中變化無窮其表象也千差萬別故十二法只是方法,靈活運用去分析辯識土古玉器,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難窺全豹...不可當做標決而被框住手腳!
看凈觀熟知肥透,紅山葬氣有土香。孔坑縮次寫滄桑過度包漿悟神光。 紅山古玉的神韻之美應體現在鬼斧神工之態不僅要能看出紅山古玉其氣勢、其內涵、其精神、其天人合一。更要通其性、會其神,是為「心賞」! 仿品襲其技,真品通其神。不在識其技,在乎通其神。這也正是任氏古玉12字鑒真法中沒有直接談「工」的原因。 土古玉自然態表象中蘊函的「12字」特徵,會因地域地層和在土中埋藏的時間區別而具有千姿百態的表現,故此「12字」只能在此做淺略闡述,以力圖給古玉收藏愛好者一個鑒別真偽的理路。
(十二法總結了古玉典型特徵.而古玉在自然界中變化無窮其表象也千差萬別故十二法只可參考理解,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難窺全豹.............不可被框住手腳!工上自然態質變是辨別真偽的關鍵)
大家從己知的料、形、工、沁、神來鑒別古玉方法可取,但造假者也從這幾方面著手,這就增加了辯偽難度,辯玉器新老應探索研究玉表工上自然態質變,先斷新老再來區分年代.對一些器物的造型,沒有見過不能說它不存在或是假的.我們不可能指揮先祖按我們認為對的型制去加工一件玉器,中華文化高深莫測,不是我們這一代人就能搞明白的,對於這眾多大洪水的各種傳說,考究其歷史,都可以追溯到1.2萬年以前,剛好在冰河結束時期,這使我們對這些傳說無法掉以輕心僅視為神話或多事的臆測了。同時這也證明了人類遠在1.2萬年前就有「歷史」,而且較紅山文化(8000-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發達。三星堆的器物二十年代就已出現,而當時全部被專家定論為臆造,但現在事實證明當時的判斷是不對的.紅山文化也是如此,紅山文化前文化更是如此.而一個好的藏家只有具備全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對一件玉器的鑒別失誤才能少. 古玉器的次生變化,是指古玉埋藏在地下數千年之後,由於埋藏條件時的水文地球化學條件(地下水的化學成份、PH值、水的充足量等)變化導至玉體整體或局部變軟,質變與色的改變也是在玉軟前題下發生的,古玉的礦物成份發生化學的、物理的作用,使原先的古玉由於這種作用而導致古玉的礦物成份發生了質的變化。或者保持原來的礦物成份或者形成另一種次生礦物 .古玉的次生變化是與地下水的PH值、浸泡時間、水量的充足有密切關系.我國地域廣寬,各地出土的古玉礦物成分不同,因所埋藏地的水文.地質化學成份的不同。因此,大千世界中古玉的次生變化會因歲月的變化而顯現出千姿百態的容顏,形成的次生礦物與質變也會有所不同,但其工上自然態質變機理是相同的.對一件古玉的鑒別不能只認個別階段的體表特徵,因古玉從深坑到脫胎它的變化是無窮的,必須了解體會全過程才能對其做到辨別無誤. 古玉器的鑒真 不可瞎子摸象.不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充分自我融入自然.了解體會自然.大千世界變化無限.這無限中去了解自然規律.一件玉器要根據表層信息來判斷其成因和對應成因的應有狀態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態質變規律. 土古玉器的次生變化是與地下水的PH值、浸泡時間、水量的充足有密切關系.玉器有色變無減縮態,玉器色變輕端多土中朝下-----封閉的泥中產生一個穩定的環境,外界撓動對其相對上半部鬆土部位小.玉器有失色減縮且有明顯界線與台階的沁態,玉器失色減縮端多土中朝下因,表土層乾燥地水撓動質變(由內而外)所至. 我國地域廣寬,各地出土的古玉礦物成分不同,因所埋藏地的水文.地質化學成份與年代的不同。因此,大千世界中古玉的次生變化會因歲月的變化而顯現出千姿百態的容顏,形成的次生礦物與質變也會有所不同,但其工上自然態質變機理是相同的.對一件古玉的鑒別不能只會認個別時段的體表特徵,而早中晚期紅山文化古玉其質變程度存在差異,從生坑到脫胎的變化也是無窮的,必須了解早中晚期古玉質變特徵,體會全過程才能對其做到辨別無誤. 古玉器的鑒真 不可瞎子摸象.不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充分自我融入自然.了解體會自然.大千世界變化無限.這無限中去了解自然規律.工上自然態質變是辨別真偽的關鍵!一件玉器要根據其土中埋藏方位所產生的表層信息來判斷其成因和對應成因的應有狀態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態質變規律,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難窺全豹.
任南古玉鑒真法
1.凈:因土古玉表泌出漿層的包裹,在玉體周身便會形成一層與外界土壤之間的隔膜物質呈殼狀,灰漿態半透明緊裹狀態且內質呈凝脂態有膠凍感,其表面漿層由如風乾的白菜呈包裹態,漿殼表層反光呈散漫光,土古玉器在包裹態漿殼的保護下產生這種視覺凈感,真土古多表現為雖有土漿卻不顯臟爛,玉器在土中必有陰陽方位,入色質變必有門,即玉不軟沁色不入,古玉表之沁門對應質變區色色間邊廓清晰,色與色其表解理態不同.漿層灰漿態,漿殼的厚度與年代和地層環境與土中方位有直接關系.一件玉器要根據因土中陰陽方位之故形成的表層信息來判斷其成因和對應成因的應有狀態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態質變規律!而仿品表層信息紊亂則多呈現表層非解理態無緊縮感且臟、爛、模糊之狀。
2.熟:土古玉器整體因水.時間和地熱、地壓.地層的深度等物化的作用,外部物質順晶格進入填充其間,折光律發生變化使玉器整體或因土中方位之故局部會變軟而產生的一種質的變化多產生失色,失透與凝脂感,玉器整體呈現水充盈狀態感由如煮熟的蘿卜,經電子掃描測試,其含水量明顯高於生玉。土古玉的質變其過程為門開,失色白化,充漿失透,內軟色質變,減縮殘留原質斑塊現,此特徵要注意區分老料仿品,老料仿品表層狀態無對應內質質變。
3.肥:真土古玉器顯現的肥油狀物質(解理)多存在於透閃石材質的玉器中,解理其表象與原材質有明顯色差,其所處部位應與玉體存在明顯凸起或凹陷,色與色間邊廓清晰且帶溝槽,立體電子顯微鏡下觀察此種特徵尤為明顯,肥油狀部位透光率明顯高於其他部位。而仿品多用含有白色油狀物的鉀長石或滑石仿製,其料質極軟.
4.透:因地質原因,土中陰陽方位之故,某些坑口的土古玉器會因水與各種土中物質由微孔,裂隙進入其內填充晶格間隙呈現整體膠凍質的透光感.或因水融失色,有些也表層為局部不規則斑塊狀透明和失透感,此種透明不是玻璃般的通透感。土古玉因外界物質充填晶格間使質變失去原有透明度----失透-熟,而酸腐玉器的透度過勻過透內無質色和膠凍感。
5.葬:真土古玉器的葬香味,因其埋藏年代特別久遠,故大多表現為相對單一的土香味,而年代越靠後的葬玉則有明顯的墓葬味。淺土層器物因經地表水長期沖刷,其土香味則幾乎散發盡,故難以嗅到,用老坑土熏蒸的仿品也 有其葬味,但此種仿品的葬香味與真品相比,存留時間短,易淡退。
6.孔:這里所說之「孔」專指目測不能觀察到的細微孔洞。土古玉器上的自然態微孔孔型為不規則型或幾何型,孔邊沿部位會下陷或翹起。因孔洞內易積水,必導致土壤中物質色素順孔而入聚積,久而久之,以孔與孔底為中心點內質有色變向四周暈散現象,形成由孔底呈由內而外的質變且變軟融縮並在外表層殘留同質島型凸點,玉質也會在暈散區產生質變,這質變由內部向外展開.由如爛心萍果態.孔壁內多見支撐狀晶簇,孔底也常見次生物或微小磁性鐵珠附著.且有古菌絲生成。而帶孔老料仿品其孔口邊緣與玉表多處於同一水平面且孔口變形,且孔邊緣顯現為非自然態多無色質變化。
7、 坑:坑需藉助高倍立體電子顯微鏡觀察,土古玉器自然態沁坑其邊緣凹凸立體感強,如山巒起伏呈山脈狀,有層次,邊緣多為下陷或上翹,微坑內有坑且有老土漿緊咬坑底,呈梯田狀.柴裂態,邊緣清晰,坑內與坑外相比,坑內解理態質變與色變應明顯,呈脈象和晶體狀且多有吐灰現象,少數坑壁與坑底也有雞爪狀晶體。觀其5平方毫米顯微圖象,即可顯現對應材質質變形成的脈絡,坑的分布應對應其在土中方位.而非自然態坑無以上表象,且坑口邊緣與玉體表面處於同一水平面且分布過均無凹陷,坑形等狀態坑底非質變色。
8.縮:真土古玉器表層因水融蝕會導致玉體體積局部或整體變軟呈減縮其減縮區多對應硬質殘留和原質殘留,硬質殘留呈解理態如骸晶,而原質殘留多呈島狀 ,減縮區分布現象的觀察必須注意考慮玉體在土中的埋藏朝下方位或水融嚴重部位如裂處.玉器單薄與邊緣和孔洞沁門處,減縮部位必有對應色與質的內質改變,縮部色變重的多存在明顯界線與台階且呈隨型包裹態表(表土層乾燥地水撓動質變,質變由內而外所至.).生坑態時吐灰區對應減縮區.整體水融減縮部分的光滑度明顯高於其他位置呈包裹態殼狀;土古玉器經盤摸,表層解理會出現團狀回縮態(此現象盤前盤後的表象在顯微鏡下觀察團狀回縮態變化尤為明顯),仿品表面縮的部分工沁順序混亂多呈縮上工且沒有相對應的內質質變和對應的清晰邊緣。土古玉工上自然態質變的原理即原皮殘留之下為澎化層,原皮和澎化層脫落後呈現二次次生皮!
9.次:原玉器主體後天之工上自然態質變均為次.土古玉器的表層自然態質變會產生多種形態,多為目測很難觀查到的漿殼殘留導致的凸凹次生物,多呈團狀、山脈狀解理態,次生物形態要對應其材質結構.如透閃石和蛇紋石其組成的成份是不同的故它的凸顯解理也是不同的.而這凸凹次生物的分布和產生必須符合其土中方位.沁門點.和外部條件造成內質質變的成因。如水融減縮會現內質硬質解理如骸晶.(骸晶英文名稱skeleton crystal晶體生長過程中,沿著角頂或晶棱方向生長特別迅速,從而形成晶面中心相對凹陷的結晶骨架,稱骸晶。骸晶常呈漏斗狀、樹枝狀、羽毛狀等形態。如雪花就是冰的骸晶。骸晶主要是在溶質供應很不充足的條件下形成的)而同質島狀殘留多為土中上方最早失水部位.原玉器主體後天之工上自然態質變還會產生融合物及隨形包裹態隱形和淺表多層錯位且邊緣整齊清晰的開裂(無色淺表蠅翅態裂多以器物為單元內收邊,而仿品用帶裂料改制,其淺裂收邊多非在器物單元內),和非直線曲痕.而裂的表象需要符合其成因,裂口向兩側有色和質變且呈開口態必是土中因素造成且邊囗下陷,裂痕中多有二氧化硅晶狀溢出呈長合態.而古玉因地層環境變化,會造成無沁色淺表層包裹態隨形開裂,其因多為玉器在土中下端水的因素而造成松軟,由於土中水分快速減少或清洗玉器包裹層過快時,導至其內部應力快速失壓造成無色淺表層包裹態隨形蠅翅狀開裂。工上自然態質變減縮呈現的凸出玉表次生物與玉體應存在明顯界線和溝槽呈融化態.次生物分布與出灰點對應內質質變部位.在顯微鏡下所顯現的顏色色彩斑斕,色與色間界線清晰,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區域內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謂次生則無根無溝槽 ,非解理態--籽麻做西瓜大!邊緣模糊,凸起物周身包裹,形狀與層次單調.凸起點並非對應內質結構的質變處,多等高度附著在同一平面上。不掌握真品自然態微坑特徵是區分不了酸腐坑孔的.
10.過:土古玉器的「過」渡.必須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入沁之沁門,處於土層最下端水浸蝕時間最長,故其質變最嚴重呈失透失色態,玉軟沁方入,形成表層減縮態.且表層沁蝕對應內質有質變與色變向上或以沁門為中心漸變向外擴散呈包裹狀:也有外部物質順微孔進入產生由內而外的漸變,色與質變也有隨裂和孔為中心向外擴散且呈三色過渡狀(色與色間界線清晰)且內質呈充漿感,沁色由表下晶格逐格漸進色不散。質變區並少數在方位下端質變失色處伴有腐蝕質有機炭沁入(多呈以失色部位為起點依器表同狀態開口且邊口色清晰)微縮端且有隨型硬質解理顯現.古玉的次生變化是與地下水的PH值、浸泡時間、水量的充足有密切關系.玉器有色變減縮態而無台階,其因玉器色變輕端多土中朝下(封閉的泥中產生一個穩定的環境)在方位下端(多呈周身同狀態邊口色清晰裂) ,外界撓動對其相對上半部鬆土部位小.。而老料帶沁仿品,色的分布無對應內外質變的方位感 ,觀其表層沁蝕程度與內質質變不對應,其色含糊不清無三色膠凍感過渡.表象的色和質變非漸變包裹狀。
11.漿:土古玉器的泌漿層用手推摸其表面,有如同推乾肥皂時的感覺,阻而不黏,老土浮漿層去掉後古玉有自身泌出漿的固化包裹層---漿之皮殼和石之解理態皮殼兩態.總之有殼感且光為漿層反光呈全包裹散漫狀.土古玉之光感如同漿霧態即像葡萄上的白霧狀。而仿品之光為拋光產生的玉表反光且死角拋光盲區無光, 淺地表玉器多因風沙的作用對漸露地表之物進行了自然拋光故所現光感與大漠玉石風砂拋光同理!土古玉之光為泌出漿層之反光,淺表地層玉器之光為風砂拋光即玉石解理面之表光!兩者光的反射基面是不同的!故光感不可兩者相比!土古玉之光其反光基面(漿層之光)與仿製工藝品(玉表反光)反光基面是不同的.故其光感是不同的. 仿品做皮用手推之則多為滑膩感,因為目前仿品多用注蠟法仿製漿層。真品漿層如同糖葫蘆外面的糖殼,質密而透明,有些真品固化了的漿殼表層上還會產生自然皺褶和非直線性紋脈.且出灰漿對應質變沁殘點。泌灰漿與酸燒反白其底顯微鏡下其晶格是有區別的!生坑古玉用60度熱水清洗後數秒鍾後吐白色灰漿.如同倒在水泥地上風干後的牛奶狀.鑽孔中產生的灰漿殼因出土後風干會形成脫骨狀殼圈.自然態生坑古玉出灰漿點為非規律外形.且灰漿厚端對應內質失色和失透並伴有同態邊囗清晰包裹狀腐蝕質有機炭沁入.(老土浮漿層去掉後古玉有自身泌出漿的固化包裹層---漿之皮殼和石之解理態皮殼兩態.總之有殼!而仿品為玉表做坑凹(無法盤除)而非漿層殘留(漿層殘留可盤縮)! 坑狀過於規律且出灰與土中方位沁蝕不對應者要提防)
12.神:即「神韻」 古玉器的神韻體現在圓滿與鬼斧神工之態.「神」在十二個字中是最重要的圓滿與鬼斧神工之概念,其主體凝聚了天地之靈.祖先視玉品為人與靈界溝通的載體方去琢之且圓滿.而仿製品為急功近利之物讓人感覺形似而神不在。玉器新老鑒別一定要觀察物件本身的神韻。你沒有接觸過真古玉器之前,可能會認為這「神」是虛的,可是當你將真古玉器與仿古玉器一對比,便會發現其神韻的不同.這個「神」要靠你心靈與多年的收藏經驗去感悟了。
前述12字概念是從大量的古玉中概括出來的,12字的概念不論哪一種類型的古玉,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和各自的特殊要素,有意識地從這些要素或特徵去分析不同類型的古玉,進而對概念進行綜合分析、比較、運用,是真正理解和運用12字概念的必要步驟。
一、12字概念結構中的共同基本要素
12字概念結構中包括三個共同基本要素:表象、背景、結果。
(一)表象:即把我們看到的古玉的特徵從不同的側面進行描述;
(二)背景:背景要素是從原因(如直接與間接、表面與根本、內部與外部等)、條件(必要性與可能性、物理與化學、地質與自然等)來分析紅山古玉發生變化的種種因果關系;
(三)結果:即對紅山古玉的評價及實質(或性質、本質)定義。
二、12字概念結構中的特殊要素
12字概念結構中的特殊要素可按不同的類型區分:「質變」體現為「過程」要素;「自然態」體現為「經歷」要素;「神」體現為「內容」要素;「表象」體現為「狀況」要素。每一個特殊要素都可以再細分為若干要素。
12字概念由實物概念與理論概念組成。
實物概念按照古玉本身的特徵都努力採用一個字進行了高度的、准確的描述。理論概念是按照所涉及的學科性質,如地質、物理、化學、地礦學以及時間與空間、歷史、地理等這些學科綜合性的知識與概念來共同對紅山古玉進行研究與闡述。
三、12字的總體結構及排列順序的涵義
12字的總體結構及排列順序,具有極其深刻的涵義,12字鑒別方法,把「凈」字排在了第一,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件紅山古玉上手,第一關就要過「凈」字。 過關時,第一關至關重要,第一關過不去就不可能再過後面的關了,而「凈」字恰恰是仿紅山古玉的死穴,仿古必要做舊,做舊「凈」則不存。這里的「凈」如同人的氣質,是內在的表現,是仿不出來的。我們鑒別紅山古玉時往往忽略了這至關重要的第一關。過了第一關,下面的熟、肥、透、葬、孔、坑、縮、次、過、漿便可依次觀察,注意各個字之間在同一紅山古玉上的共存性,同時性以及相互呼應的特徵。
12字所描述的12個特徵不是孤立存在的。這是應用12字鑒別紅山古玉的靈魂,現在仿品可以仿出其中的一個字甚至多個字,尤其是利用老料做仿的,但12個字的在同一紅山古玉上的共存性,同時性以及相互呼應的特徵是仿不出來的。所以不能簡單的靠一、兩方面的情況就倉促的作出鑒定。最後一關是「神」紅山古玉的神韻之美應體現在鬼斧神工之態不僅要能看出紅山古玉其氣勢、其內涵、其精神、其天人合一。更要通其性、會其神,是為「心賞」! 仿品襲其技,真品通其神。不在識其技,在乎通其神。這也正是任氏紅山古玉12字鑒定法中沒有談「工」的原因。
紅山古玉自然態表象中蘊函的「12字」特徵,會因地域地層和在土中埋藏的時間區別而具有千姿百態的表現,故此「12字」只能在此做淺略闡述,以力圖給紅山古玉收藏愛好者一個鑒別真偽的理路。 (工上自然態質變是辨別真偽的關鍵!十二法總結了古玉典型特徵.而古玉在自然界中變化無窮其表象也千差萬別故十二法只可參考理解,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難窺全豹.............不可被框住手腳!)
要注意:任南之見不是定論.
關鍵是告之辨玉方法和著眼點的交流.全方位思考——任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