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靖任秋的人物生平
靖任秋,1905年出生, 江蘇銅山人。192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由組織派遣考入黃埔軍校,任中央軍校武漢分校政治部黨務股長兼特別黨部主任委員。後調葉挺部隊二十四師政治部任組織部長,參加了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大革命失敗後,受黨的委派,在西安、北京等地從事地下工作,為黨收集情報,策動反蔣斗爭。
七七事變後,打入國民黨將領孫殿英部隊,任孫殿英新五軍暫編第四師副師長。1941年7月,被國民黨逮捕,在獄中,堅守黨的機密。1943年越獄後,在山東、河北繼續從事策反工作。
解放戰爭時期,1944年秋,靖任秋進入解放區,先後出任晉冀魯豫中央局聯絡部副部長,第二野戰軍第十縱隊參謀長、桐柏軍分區參謀長,曾策動國民黨高樹勛所部在邯鄲起義,為平漢戰役的勝利起了重大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天津市政府委員、公用局局長,國家交通部黨組成員、河運總局局長等職。1956年6月,交通部部務會議決定成立水運科學研究院籌備處,院籌備處主任為靖任秋,1956年10月10日國務院第38次會議通過的交通部部分幹部任免名單,其中靖任秋任交通部水運科學研究院院長。
靖任秋曾受到長時間的政治歷史審查和不公正待遇。1961年,得到歷史清白的結論,後調中共中央華東局任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文化大革命」期間,再度受到殘酷迫害。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恢復工作,歷任上海市工業交通辦公室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和上海市政協第五、六屆副主席。
1996年5月3日,靖任秋因病逝世,享年91歲。
⑵ 靖任秋潛伏國軍十六年,戴笠為何送他一支槍一本密碼
戴笠作為軍統大佬,蔣介石的第一打手,能做到這個位置,一方面是因為他做事心狠手辣,一方面是因為他善於揣摩「聖意」,知道蔣介石要的是什麼。戴笠所控制的情報網路,如一張大網一般,在全國的每一個角落生長蔓延,為蔣介石排除異己。
密碼本
戴笠這一舉動有何深意?很顯然,戴笠送「密碼本」給靖任秋,是希望以後能夠與他保持聯系,且告知孫殿英的情況;送「手槍」是表示對靖任秋的重視和親近。當靖任秋將之告訴給了孫殿英時,孫為此感到十分高興,認為這是戴笠對靖任秋的信任、諒解。此後,靖任秋受到孫殿英的重用,不久後被任命為副師長,後又升任師長。
直到一九四一年,孫殿英投靠日本人,才向蔣介石舉報靖任秋共產黨員的身份,後靖任秋被蔣介石逮捕入獄,不過靖任秋一九四三年越獄成功,逃出了蔣介石的魔爪。
⑶ 靖任秋的人物軼事
靖任秋與回憶錄《縱橫龍潭虎穴間》
靖任秋從1931年起,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他長期潛伏在國民黨軍隊中,縱橫龍潭虎穴長達10多年,始終處於國民黨特務搜捕、監視、圈套之中,明謀暗算,無間無常,鬥智斗勇,屢歷險境。不僅如此,他還能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作出一番事業,立下豐功偉績。
然而,在很長的時期內,幾乎沒有人知道這位中共隱蔽戰線上的傳奇人物。後來,一部靖任秋回憶錄——《縱橫龍潭虎穴間》,才將這位塵封了數十載的虎膽英雄呈現在世人面前。
靖任秋曾長期潛伏在國民黨軍隊中做秘密工作,因此,解放後不可避免地受到審查,前後兩次,共計16年之久(1955年到1962年,1967年到1976年)。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審查,在極左思潮的驅動下,專案組必欲揪出一個「大叛徒,大特務」而後快。
第一次審查,歷經數年沒有結果,後來,還是在周恩來的過問下才得以解決。
靖任秋從事兵運工作的10多年歷史是審查的重點。專案組對所有可能引起懷疑的人與事都窮追不舍,就連一些細枝末節也要求靖任秋反復「交代」,力圖從中找出問題和矛盾。這就迫使靖任秋不得不反復回憶,竭力從記憶的深處搜尋點點滴滴,然後把它記錄下來,因而,留下了10餘萬字的「交代材料」。
在被審查期間,靖任秋手頭沒有可供參考的資料,完全是靠回憶。人的記憶出現一些誤差簡直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歷史事件的日期和有關人名、地名、數字等,更是容易混淆。值得慶幸的是,1959年,靖任秋對第一次審干時的「交代材料」做過三次認真的修訂與考證。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專案組解散,靖任秋重新獲得自由,在隔離審查期間寫的近千頁的「交代材料」也歸還給了他;除此之外,靖任秋還得到了經過修訂的第一次審干時寫的「交代材料」。
靖任秋重新走上領導崗位後,利用工作之餘,陸續在上海文史資料選輯上發表過5篇回憶文章(陳霞飛、陸詒整理2篇),此外,陳霞飛還根據他的回憶錄音整理了《兵運紀實》,刊登在上海文史資料選輯第92輯上。
後來,這些資料轉到其子靖叔平手裡。靖叔平決定將其整理、編輯成一本回憶錄。
2009年,這本凝聚兩代人心血的回憶錄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書名為:《縱橫龍潭虎穴間——靖任秋回憶錄》。
⑷ 靖任秋的介紹
靖任秋(1905—1996),江蘇銅山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第五屆、第六屆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原副部長,原國家交通部黨組成員、河運總局局長,交通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第一任院長,中共隱蔽戰線上的傳奇人物,曾長期潛伏在國民黨軍隊中,長達十六年。
⑸ 牛子龍的率隊起義
牛子龍回到郟縣後,將吳鳳翔等本地各種武裝進行了整編,統稱「第三集團軍」,自任總司令。當時吳鳳翔部下有個連長叫岳本敬,當他看到牛子龍為部隊去向考慮時,就向牛子龍透露了自己參加過新四軍,並向牛子龍介紹了新四軍的有關情況,勸其投奔新四軍。牛子龍聽後非常高興,決定把部隊拉向豫南,投靠新四軍,遂於1945年8月1日誓師南下。9月初,牛子龍率部到達臨潁時,傳來了日本投降的消息,士兵們思想動盪,紛紛逃跑,後續部隊也失去了聯系。此時,國民黨高樹勛部正路過臨潁附近向北開進。牛子龍部一些人紛紛勸其投靠高部,牛子龍只好採納眾議,接受了高部收編。被收編後,成為冀察戰區挺進第九縱隊,牛子龍發現高樹勛處處歧視第九縱隊。對此,牛子龍十分氣憤,便考慮如何脫離高部,隨率部北上。部隊行至河北林縣山彪鎮後,牛子龍更加坐立不安,預謀離開高樹勛部,岳本敬這時找到牛子龍勸其投靠太行軍區共產黨軍隊。牛子龍聽後甚悅,便決定起義。
岳本敬先後與太行軍區情報處參謀王保坤,汲縣縣長張天性,晉冀魯豫邊區政府議長申伯純、參議靖任秋接上了頭,岳本敬詳細匯報了部隊的情況,經過多次聯系,軍區領導讓牛子龍等待時機,舉行戰場起義以擴大影響。當時部隊思想比較混亂,高樹勛對牛子龍的行動也有察覺。一天派人送信讓牛子龍去會面,牛子龍明知有問題,但也不好推辭,只得騎馬上路。走到村口,牛子龍犯疑,遂拔馬而回,讓岳本敬領路,親赴太行軍區商討起義事項。申伯純、靖任秋與牛子龍在輝縣景溝共商了起義具體計劃,最後讓牛子龍帶一批宣傳標語回原部。其中一條標語上寫著:「北上北上,上了大當,不打日本,光打解放軍。」牛子龍帶回後,連夜貼了滿街。第二天部隊反應強烈,有贊成的,有反對的,眾說紛紜。牛子龍覺得事不宜遲,必須立即行動,於是就由吳鳳翔出面召集團、營幹部會議,商議起義。
1945年10月12日黎明,部隊開始行動,吳鳳翔讓牛子龍帶先頭部隊先走,自己帶大部隊隨後。牛子龍帶領岳本敬營的一個連和幹部訓練隊,從鎮西寨門拉出。高樹勛得知後,立即派部隊堵截,使後邊起義的大部隊未能拉出。牛子龍率200餘人起義成功,史稱「主張和平、反對內戰」的「山彪起義」。牛子龍率隊起義受到太行軍區領導和解放區軍民的熱烈歡迎。1946年1月,其部被改編為民主建國軍豫北支隊,牛子龍任支隊司令。在與敵的百餘次大小戰斗中,牛子龍親臨前線,身先士卒,靈活指揮,取得了一個個勝利。特別是在趙家廠一戰中,敵陣地久攻不下,牛子龍親自帶領警衛員沖上敵人陣地,消滅了守敵,受到了軍區的通令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