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琺琅彩
擴展閱讀
股票焦點科技價格 2025-07-17 21:14:12
地方稅 2025-07-17 20:56:27
二級市場買股票能控股嗎 2025-07-17 20:47:06

琺琅彩

發布時間: 2022-01-02 18:27:55

1. 景泰藍與琺琅彩的區別

1、胎不同

琺琅彩可以用於銅胎上,也可以用於瓷胎上。

景泰藍還有銀胎,金胎等;所有的景泰藍都可以叫琺琅彩,但是不能反過來把琺琅彩叫景泰藍。

2、工藝不同

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制胎、再用扁細的銅絲在銅胎上粘出圖案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琅釉料鑲嵌填充在圖案中。這道工序完成後才是反復燒結,磨光鍍金完成,所以也稱作掐絲琺琅。

琺琅器也是集金屬製作與琺琅釉料加工處理為一體的復合性工藝製品。除有掐絲琺琅器外,根據其在金屬加工工藝和琺琅釉料具體處理方法上的不同,有畫琺琅器,透明琺琅器,錘胎琺琅器,鏨胎琺琅器等多個品種。

3、時間不同

景泰藍始於明代景泰,而且初創時只有藍色,所以叫景泰藍。

琺琅彩繪採用的畫琺的製作技法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15世紀末,法國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製作內填琺琅工藝為基礎,發展成畫琺琅的重鎮,初期製作以宗教為主題的器物,後來逐漸製做成裝飾性的工藝品。

隨著東西貿易交往的頻繁,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灣以後,禁海開放,西洋製品開始湧入,西洋琺琅便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並就地設廠研製,稱之為洋瓷,宮中則稱其為廣琺琅。

2. 琺琅彩和法藍彩有什麼區別

琺琅彩瓷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極為名貴的宮廷御器,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與由法國傳人的畫琺琅技法相融合而產生的一個新的彩瓷品種。琺琅彩瓷創燒於康熙時期,盛燒於雍正、乾隆時期;粉彩出現於康熙後期,盛於雍正、乾隆時期,粉彩瓷又叫軟彩瓷,景德鎮窯四大傳統名瓷之一,是以粉彩為主要裝飾手法的瓷器品種。

3. 琺琅彩的工藝有哪些

琺琅工藝的製作分類很多,人們一般根據製作方法和胎地種類將其分為兩大類。
1.根據製作方法大致可分掐絲琺琅、內填琺琅(即嵌胎琺琅)、畫琺琅等。掐絲琺琅盤掐絲琺琅和鑲嵌琺琅很久就在國內出現,歷史記載可追溯到宋元時期,但真正能在國內製作應是元代成吉思汗進攻大食,將該地工匠俘虜押回製作,並將該技藝傳入中原。至明代,永宣宮廷中開始廣泛製作應用掐絲琺琅,之後的景泰時期最有名氣,即人們俗說的「景泰藍」。畫琺琅則出現較晚,於十五世紀中葉在歐洲佛朗德斯發明,十五世紀末在法國中西部里摩居以內添琺琅工藝為基礎,發展成畫琺琅重鎮。隨著中西方貿易交往,從廣州等港口傳入國內。當時稱謂「西洋琺琅」或「洋琺琅」。清代宮內的畫琺琅製作要在康熙三十二年、琺琅作與玻璃廠成立之後才能開始研究製作、發展。
2.根據胎地種類,琺琅器一般可分金胎琺琅、銅胎琺琅、瓷胎琺琅、玻璃胎琺琅、紫砂胎琺琅等。其中銅胎琺琅因為銅料與表面琺琅容易結合,且銅料價格相對容易接受,因此銅胎琺琅最為廣泛。直今,琺琅器依然大多使用銅胎。金胎因造價過高,難為常人所接受,清三代時基本只限內府製作使用,且數量極其有限。瓷胎琺琅(即琺琅彩瓷),顧名思義,是在瓷胎上繪制的畫琺琅。它是瓷器與畫琺琅製作工藝的完美結合,製作要求對兩者都要求很高,因此起步與成熟時間較晚。宮內造辦處在製作瓷胎琺琅彩瓷的時候,還製作玻璃胎琺琅、紫砂胎琺琅,三者製作時間應大致相同,只是紫砂胎產品(僅指宮內琺琅彩而言)僅見康熙製品,雍乾不見製作資料。

4. 「琺琅彩」的特點是什麼

「豆彩」「豆青地加彩瓷器,創始於康熙,盛於雍正」,是豆青地與開光、粉彩結合。

「琺琅彩」吸取琺琅釉色繪瓷。「康熙時燒製成功」。初用外來色料,能表現復雜題材。黃藍紫等色作地,雙勾仿掐絲紋式,為銅胎琺琅格調。雍正時自製料,突破程式結合五彩技法。

5. 什麼叫琺琅彩它與粉彩有什麼區別

琺琅彩和粉彩產生於同一時代,所用於瓷胎的工藝,顏料有相似之處,故難以區別。尤其是康熙,乾隆在粉彩中加入部分琺琅彩顏料,其區別尤難。其主要區別有以下幾點:
1.琺琅彩的瓷質十公潔白,其反差度在77度以上,而粉彩則對瓷質的要求不十分高,有白地,黃地,綠地等。
2.粉彩繪畫,以墨線稿,而琺琅彩則無。
3.琺琅彩釉顏料層厚,故突起釉面較粉彩為高。而汾彩由於乳化作用,色面較平,且色彩艷麗。
4.琺琅彩顏料多有冰裂紋。

6. 什麼是琺琅彩

琺琅彩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琺琅彩集中西風韻於一身,畫盡了皇家身份的高貴與榮華。

琺琅沒有大的器物造型,絕大多數是盤、碗、杯、瓶、盒、壺,其中碗、盤最多,只是每一品種都有不同的變化。另外還有一個品種是宜興紫砂陶胎外繪琺琅料彩,這也是難得一見的。

(6)琺琅彩擴展閱讀

琺琅彩瓷器從拉胚、成型、畫工、用料、施釉、色彩、燒制的技術上幾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時期出現了很多極其優秀的陶瓷作品,但琺琅彩在製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眾多品種無法比擬的。畫工也不是一般的窯工,而是皇宮裡面頂尖的專業畫師,所以這些器物可以代表當時最高的藝術水平,最高的工藝水準。

琺琅彩瓷器在胎質的製作方面是非常講究的。胎壁極薄,均勻規整,結合緊密。在如此的胎質上又施釉極細,釉色極白,釉表光澤沒有桔皮釉、浪盪釉,更沒有棕眼的現象,確可用「白璧無瑕」來贊譽。

7. 什麼是琺琅彩

琺琅,又稱「佛郎」「法藍」,其實又稱景泰藍,是一外來語的音譯詞。琺琅一詞源於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當時東羅馬帝國和西亞地中海沿岸諸地製造的搪瓷嵌釉工藝品稱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機,簡化為拂菻。出現景泰藍後轉音為發藍,後又為琺琅。1918~1956年,琺琅與搪瓷同義合用。1956年中國制訂搪瓷製品標准,琺琅改定為琺琅,作為藝術搪瓷的同義詞。
琺琅彩和景泰藍有什麼區別

說起景泰藍,知道的人很多,而提到琺琅彩瓷器,恐怕就很少有人了解。事實上,這兩種器物所採用的原料——琺琅是相同的,只是製作工藝大相徑庭罷了。琺琅,是古代琉璃的一種,屬於硼酸玻璃。琺琅工藝始於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公元6世紀左右),在12-13世紀達到高峰,並向世界各地輸出,相傳早在唐宋時期已經傳入中國。景泰藍,原名「銅胎掐絲琺琅」,因明朝景泰年間廣泛流行,且當時以富貴華麗的藍色製品最為出色,而習稱「景泰藍」。琺琅彩瓷器的學名為「瓷胎畫琺琅」,歷史也比不上景泰藍的悠久,是直至清代才出現的新品種。

8. 琺琅彩的特點有哪些

主要特徵

一、瓷胎,瓷胎細薄,修胎規則,完整無缺,大多為小件,超過一尺大的都少見。

二、造形,多為碗、瓶、煙壺之類的日用小件瓷,和動物擺設品。

三、底軸,多為純色,白釉居多,不偏青也不偏黃,軸面光滑潔凈無疵。

四、琺琅彩色。色極鮮艷且柔和,很少為純色而為粉彩型偶合色。色種多,同一物上可出現七、八種顏色,多達十多種。

五、色料特點。每一圖案均由多種色料調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質反光感,有時還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觀。

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顯的立體感,閉眼用手摸可明顯感覺到,若用十倍放大鏡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葉上看到極小的開片紋。這一現象用肉眼看不出,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特徵。而粉彩則感覺不到有凸出的情況。

六、繪畫與紋飾,琺琅彩器畫功特別講究,多為功筆畫;各個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琺琅彩大多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紅、黃、蘭、綠、紫、胭脂色等。

在色地上畫纏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團花中心書壽,「萬壽無」,九秋菊花等。康熙琺琅彩的特點是有花無鳥,其色彩調配比雍正乾隆兩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琺琅彩比較成熟,工藝上有所突破,彩料更為豐富。雍正時期有色地彩繪,但更多的採用了白地彩繪。

白地彩繪能更好地突出琺琅彩釉的艷麗鮮亮。雍正琺琅彩紋飾多為山水、竹石、花鳥等景物,同時在繪畫中配以相應的詩句,溶詩、書、畫於一體,別有風味,顯得更加高雅。雍正時期還盛行單色作畫,如用胭脂紅、深蘭、墨彩……任選一色成畫,頗有中國畫風格。這是獨創,特別靚麗。

乾隆時期琺琅彩繼承了雍正的風格,但枝藝上沒有雍正時嚴謹。由於乾隆帝對粉彩情有獨鍾,很關心和發展粉彩的枝藝。於是乎琺琅彩有些退後,而出現了粉彩兼琺琅彩之間的作品。這些過渡時期的產品也有其較高的藝術水平。

乾隆時期的琺琅彩繪畫以花鳥、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為主,並配御題詩句。此時又出現了軋道工藝,隨之而來就有了非常優美的錦地開光的山水、人物、花鳥紋飾,這一新的工藝實質上也不是琺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綠里粉彩」。

七、款識。康熙時期的款識有一度是被禁止寫款的。

康熙四十年後才開放禁令讓其落款。不過必將原用「熙」字改寫成「熙 」字,這個「 熙」僅出現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識在琺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寫款,有紅、蘭、紫、黑等色。落款僅為「康熙御制」四字楷書,加雙方匡。四字款有三種形式,其區別在於「康」字和「御」字各有兩種不同用筆。

雍正時期的款識也有兩種方式,一為仿宋體,一為楷書體,均由四字組成外加雙方匡,仿宋體是「雍正年制」,楷書體是「雍正御制」,只見蘭科款。

乾隆的款識只有「乾隆年制」四字雙方匡形一種,乾隆有蘭料也有赫色料款。

(8)琺琅彩擴展閱讀:

琺琅彩瓷器是專供帝後玩賞的藝術品,宮廷控制極為嚴格。製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提供,運送到宮廷後,在皇帝的授意下,於內務府造辦處琺琅作由宮廷畫家精心彩繪,宮廷寫字人題寫詩句、署款,最後入炭爐經600℃左右焙燒而成。

琺琅料是一種人工燒煉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賴從歐洲進口,雍正六年以後,清宮造辦處已能自煉20餘種琺琅料,而且色彩種類比進口彩料更為豐富,遂使琺琅彩瓷器的生產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康熙時期的琺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紅、蛋黃及藍色作地,還有一類特有的在宜興紫砂胎上畫琺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時期的琺琅彩瓷器是詩、書、畫、印相結合的藝術珍品,是中國古代彩瓷工藝臻達頂峰時期的產物。

那些形狀看似普通的琺琅彩盤、碗、瓶等,已擺脫被用作餐具的功能,純屬能給人們視覺帶來美的享受的藝術珍品。

9. 瓷器中什麼叫做琺琅彩

琺琅彩瓷概述 琺琅彩瓷的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琅」。是國外傳入的一種裝飾技法,後人稱「古月軒」,國外稱「薔薇彩」。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部分產品也用於犒賞功臣。據清宮造辦處的文獻檔案記載,其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辦處琺琅作的匠師將銅胎畫琺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制的新瓷器品種。琺琅彩盛於雍正、乾隆時,屬宮廷壟斷的工藝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特製,解運至京後,在清宮造辦處彩繪、彩燒。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琺琅彩瓷創燒於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時盛行。清代後期仍有少量燒制,但燒造場所已不在清宮中而移至景德鎮。初期琺琅彩是在胎體未上釉處先作地色,後畫花卉,有花無鳥是一特徵。康熙朝琺琅彩瓷器多以藍、黃、紫紅、松石綠等色為地,以各色琺琅料描繪各種花卉紋,其色彩、繪畫、款式皆同於當時的銅胎畫琺琅器。 琺琅彩瓷的歷史 相傳歷史上在我國江西瓷都附近,曾有一產胡姓人家,世代燒瓷為生。他家的瓷製品因 為精美得到了百姓的歡迎,也就驚動了官府。乾隆南巡肘他的臣子將胡姓制瓷獻給皇上,得到皇上大大贊美。大臣想讓胡姓人進宮專為皇上和皇宮制瓷。 因為種種原因姓胡的不願意進宮,於是大臣們在宮里特設一個窯,按照胡姓人的燒制方法燒制出了精美的琺琅彩瓷器。為了表宮里與民間的不同,也為了顯示這種瓷器的出處,有人就將甲胡」字拆開,將專為宮中燒的這種琺琅彩瓷器叫做 「古月軒」。 傳說很有味道,但琺琅彩瓷器的出現是瓷器發展史上的一個必然產物琺琅彩瓷器的前就身是景泰藍,也就是所謂的「畫琺琅」。它興起於明代,是在銅胎上以藍為背景色,掐以 銅絲,再填上紅、黃、藍、綠、白等色釉燒制而成的工藝晶。清代康熙年間這種「畫琺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銅胎畫琺琅的技法,在瓷質的胎上,用各種琺琅彩料描繪而成的一種新的釉上彩瓷。雍容華貴的琺琅彩問世,雖與「康熙盛世」有關,但與雍正的關系更為重要。雍正登基後,對社會進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鎮制瓷藝人的社會地位。而且雍正酷愛精美絕倫的瓷器,經常對宮廷瓷器加以評價,親自過問,並派得力的官員去管理瓷業生產。康熙、雍正年製作琺琅彩時,先在景德鎮官窯中選出最好的原料燒製成素胎送至宮廷,由宮廷畫師加彩後在宮中第二次入低溫爐烘烤而成。 琺琅彩的彩料還有「洋為中用」的成分。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的化學成份「硼」琺琅彩 中有:琺琅彩中含「砷」;康熙前的瓷器中黃色為氧化鐵,而琺琅彩中黃色的成分是氧化銻; 琺琅彩還有用康熙前沒見過的膠體金著色的金紅。上述化學成分分析說明了琺琅彩是國外引 入的,文字上也有記載,宮中原名《瓷胎畫琺琅》的檔案於乾隆八年改名《瓷胎洋彩》由此可見琺琅彩確是歐洲進口,由此更可見康熙帝國時中外文化與貿易交往的盛況。 琺琅彩瓷器從創燒到衰落都只局限於宮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窺」的御用品。 琺琅彩瓷的特點 琺琅彩瓷器沒有大的器物造型,絕大多數是盤、碗、杯、瓶、盒、壺,其中碗、盤最多,只是每一品種都有不同的變化。另外還有一個品種是宜興紫砂陶胎外繪琺琅料彩,這也是難得一見的。琺琅彩瓷器在胎質的製作方面是非常講究的。胎壁極薄,均勻規整,結合緊密。在如此的胎質上又施釉極細,釉色極白,釉表光澤沒有桔皮釉、浪盪釉,更沒有棕眼的現象,確可用「白璧無瑕」來贊譽。 琺琅彩瓷的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艷靚麗,畫工精緻。製作琺琅彩瓷極度費工,乾隆以後就銷聲匿跡了。康熙的琺琅彩瓷大多作規矩寫生的西番蓮和纏枝牡丹,有花無鳥,顯得單調。而雍正以花卉圖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當時尤為突出的是畫面上配以相呼應的題詩。雍正時這些題詩的書法極佳,並於題詩的引首、句後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紅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與畫面及題詩內容相配合,如畫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畫山水的用「山高」、「水長」章;畫梅花的用「先春章等。琺琅彩瓷器可以說秉承了歷史上中國陶瓷發展以來的各種優點,從拉胚、成型、畫工、用料、施釉、色彩、燒制的技術上幾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時期出現了很多極其優秀的陶瓷作品,但琺琅彩在製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眾多品種無法比擬的。畫工也不是一般的窯工,而是皇宮裡面頂尖的專業畫師,所以這些器物可以代表當時最高的藝術水平,最高的工藝水準。 琺琅彩瓷的繪畫 琺琅彩瓷的繪畫是其精華所在。琺琅彩瓷的胎、彩和造型終究逃不過同時期其他彩瓷的影子,而繪畫卻有他獨特酌一面。琺琅彩的繪畫大多出自宮廷御用紙絹畫的畫稿。據記載,從康熙到乾隆畫供奉紙畫的名畫家眾多,其中最為著名的有:王原祁、蔣廷錫、郎世寧(義大利西洋畫家)、冷梅、唐岱、高其佩、袁江、董邦達、金廷標、李世倬、沈暉、袁瑛、王敬銘、錢維城等等。這些名畫家的畫稿被畫工精心地描繪於琺琅彩瓷器上,形神兼備,各具不同的風采。 琺琅彩繪的發展有各自的時代特點。康熙時候的琺琅彩繪大都仿照銅胎畫琺琅時的色彩圖案。內容多為纏枝牡丹、纏枝西蕃蓮、纏枝秋葵,也有寫生花卉。構圖上是講究對稱的規矩圖案,花大葉大,內容簡單,缺乏生氣。這時彩色質地的襯托就顯得非常有用,質地有紅、黃、藍、白等各種顏色,但所有色彩和繪畫都在器物外面,內壁潔白。施色勻凈是康熙琺琅彩的最大特點。 雍正初年時琺琅彩繪變化不大,構圖仍是呆板的對稱,但寫生畫開始多了起來,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紅、黃、藍、白等色。到了雍正中期,「院畫」的工筆畫在整個社會流行開來,很得雍正皇帝的賞識。琺琅彩瓷器的畫工們迎合皇帝的好惡,在琺琅彩瓷器上以 「院畫」為底稿,開始「勾、畫、皺、染」,這也是琺琅彩瓷器獨有的。繪畫題材多為寓意深刻的芙蓉鴛鴦、靈芝水仙、錦雞牡丹、梅蘭竹菊、翠竹麻雀、秋樹八哥等,更有各種山水樓閣畫面。因為雍正本人喜歡水墨及設色山水,所以這些畫中就有用赫,墨、藍單色或兩種顏色畫的,極為淡雅清麗。「團蝶圖」則是集所有顏色於一身,據說有36種顏色之多。終究是紙絹畫做底稿,這些畫有直接在潔白如雪的瓷器上畫的,有在設色上畫的,但設計都很精巧。此時的器物身上仍多數是里不畫,有少許里畫的則外面就被敷上彩色。此時也偶見「錦灰堆」畫法

10. 琺琅彩起源於哪個朝代

琺琅彩起源於清代康熙晚期。最初是出於官窯,琺琅彩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

琺琅彩繪採用的畫琺的製作技法起源於15世紀中葉歐洲比利時、法國、荷蘭三國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區。15世紀末,法國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製作內填琺琅工藝為基礎。

發展成畫琺琅的重鎮,初期製作以宗教為主題的器物,後來逐漸製做成裝飾性的工藝品。隨著東西貿易交往的頻繁。

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灣以後,禁海開放,西洋製品開始湧入,西洋琺琅便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並就地設廠研製,稱之為洋瓷,宮中則稱其為廣琺琅。

當時,廣州的產品多保留著西方文化的韻味,由於燒造技術不高,釉料呈色不穩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請法蘭西畫琺琅藝人陳忠信來京,在內廷琺琅處指導燒造畫琺琅器。

(10)琺琅彩擴展閱讀:

真正提到瓷胎琺琅的確鑿歷史資料可參考:康煕五十九年二月初二日,曹頫(曹寅之子)奏摺內硃批、諭曹寅:「近來你家差事甚多,如琺琅磁器之類先還有旨意件數。

到京之後,送至御前覽完才燒。今不知騙了多少磁器,朕總不知...。」康熙時期,由於畫琺琅製作還不成熟,因此,畫琺琅不能在瓷胎釉面上直接施釉,而是施在素胎面上。

當時的琺琅彩瓷胎必須由景德鎮製作(除偶爾使用永樂舊胎外)、由浮梁(即景德鎮,因橋梁多稱其「浮梁」)昌江順流直下、入鄱陽湖、經九江關、過江寧府(南京),然後沿大運河北上進京。

曹寅自祖輩皆為玄曄家包衣(奴僕),當時織造、海關許多要職都由統治者委任自家包衣管理。曹家三代身居江寧織造,且好瓷,可能涉及御廠琺琅瓷胎事宜,導致康熙訓斥。

康熙官窯瓷早期因御廠瓷器製作不理想而不落康熙款,直到製作達到一定水準時才開始落「年制」款。從現存康熙官窯瓷來看,「年制」款是由工部在景德鎮御廠製作的官窯瓷。

基本屬「部限」瓷,該類瓷使用范圍較寬,包括宮內日常、觀賞、賞賚用等。而「御制」款則僅限宮內造辦處製作的畫琺琅(包括銅胎、玻璃胎、紫砂胎)。

從現有存世品來對比發現,即使宮內造辦處製作的掐絲琺琅也使用「年制」款(器9),而不落「御制」款。造辦處製作的瓷胎畫琺琅與御廠製作的官窯瓷相比。

前者難度大、成本高、相對珍貴。特別是琺琅作的畫琺琅屬於新興技術,與明朝就開始盛產的掐絲琺琅相比,存在一定優越感。

因此可看出:落「御制」款器物明顯在製作水準上優於「年制」款,使用級別也較「年制」款高(僅就康熙朝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