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的區別
1、作用不同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雕版印刷術是中國古人的重要發明,是在版料上雕刻圖文引徑行印刷的技術,它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幾個階段。
2、工作方式不同
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選用紋質細密堅實的木材,如棗木、梨木等。然後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劃,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劃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印書了。
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像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
3、靈活性不同
活字製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復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
Ⅱ 雕版印刷術出現於_____
怎麼搞得亂七八遭的、最早的雕版印刷術應該在:公元7世紀前期的唐朝、時間大概為(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你查一下相關資料
Ⅲ 雕版印刷術發明的時間是﹖
唐朝發明雕版印刷術,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
早期印刷活動主要在民間進行,多用於印刷神像、經咒、發願文以及歷書等。1966年在西安市西郊西安柴油機械廠發現雕版梵文陀羅尼經咒單頁,刻印於 704—751年之間,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現收藏在英國倫敦博物館的唐咸通九年(868)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的《金剛經》,是現存最早的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此件由7張紙粘成一卷,全長488厘米,每張紙高76.3厘米,寬30.5厘米,卷首刻印佛像,下面刻有全部經文。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純熟,圖文渾朴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濃厚勻稱,清晰鮮明,刊刻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
(3)雕版印刷術擴展閱讀
工作原理:
雕版印刷的過程是這樣的:將書稿的寫樣寫好後,使有字的一面貼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將木版上的反體字墨跡刻成凸起的陽文,同時將木版上其餘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
板面所刻出的字約凸出版面1~2毫米。用熱水沖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過程就完成了。印刷時,用圓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勻刷於板面上,再小心把紙覆蓋在板面上,用刷子輕輕刷紙,紙上便印出文字或圖畫的正像。
將紙從印板上揭起,陰干,印製過程就完成了。一個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張,一塊印板可連印萬次。刻板的過程有點象刻印章的過程,只不過刻的字多了。
Ⅳ 雕版印刷術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越來越多,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但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要抄一本書得花費很大人力,因此一般平民擁有一兩本書是非常困難的,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就根本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
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前,社會上已經廣泛應用印章和拓碑。章有陽文和陰文兩種,陽文刻的字是凸出來的,陰文刻的字是凹進去的。如果使用陽文印章,印到紙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較小,印出來的字數畢竟有限。刻碑一般用陰文,用紙拓出來的是黑底白字,不夠醒目,而且拓碑的過程比較復雜,用來印製書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石碑面積比較大,一次可以拓印許多字。我國勞動人民在拓碑和印章這兩種方法的啟發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是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畫,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畫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印書了。印書的時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著,用白紙覆蓋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凈的刷子在紙背上輕輕刷一下,把紙拿下來,一頁書就印好了。一頁一頁印好以後,裝訂成冊,一本書也就印成了。這種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稱它為「雕版印刷」。
Ⅳ 雕版印刷術的特點是什麼
http://ke..com/view/204792.htm 這是網路裡面的介紹,很詳細了……
簡單的說來,就是將想要印刷的內容先寫後雕在木板、石頭都物體上,然後印刷的工藝。
因為雕版印刷的工藝,所以造就了雕版印刷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人寫字是很難寫出一模一樣的字來,雕出來的也如此。但也價格較為昂貴。
Ⅵ 雕版印刷術怎樣做
下面不知道是不是勞資要的答案:
雕版印刷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將書稿的寫樣寫好後,使有字的一面貼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將木版上的反體字墨跡刻成凸起的陽文,同時將木版上其餘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板面所刻出的字約凸出版面1~2毫米。用熱水沖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過程就完成了。印刷時,用圓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勻刷於板面上,再小心把紙覆蓋在板面上,用刷子輕輕刷紙,紙上便印出文字或圖畫的正像。將紙從印板上揭起,陰干,印製過程就完成了。一個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張,一塊印板可連印萬次。刻板的過程有點象刻印章的過程,只不過刻的字多了。印的過程與印章相反。印章是印在上,紙在下。雕版印刷印刷的過程,有點象拓印,但是雕版上的字是陽文反字,而一般碑石的字是陰文正字。此外,拓印的墨施在紙上,雕版印刷的墨施在版上。由此可見,雕版印刷既繼承了印章、拓印、印染等的技術,又有創新技術。雕版印刷的發明時間,歷來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經過反復討論,大多數專家認為雕版印刷的起源時間在公元590~640年之間,也就是隋朝至唐初。唐初已有印刷品出土。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里發現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剛經」末尾題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樣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記載的印刷品。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開始只在民間流行,並有一個與手抄本並存的的時期。唐穆宗長慶四年,詩人元稹為白居易的《長慶集》作序中有「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燁賣於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燁賣」就是叫賣。這說明當時的上層知識分子白居易的詩的傳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1944年,發現於成都唐墓,是唐末期的雕版印刷品。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雕版印刷唐代尚未盛行。五代時期開始印製大部儒家書籍馮道始印「五經」。以後,經典皆為版刻本。宋代,雕版印刷已發展到全盛時代,各種印本甚多。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棗木。因此,對刻印無價值的書,有以「災及梨棗」的成語來諷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棗樹木。可見當時刻書風行一時。雕版印刷開始只有單色印刷,五代時有人在插圖墨印輪廓線內用筆添上不同的顏色,以增加視覺效果。天津楊柳青版畫現在仍然採用這種方法生產。將幾種不同的色料,同時上在一塊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於紙上,印出彩色印張,這種方法稱為「單版復色印刷法」。用這種方法,宋代曾印過「會子」(當時發行的紙幣)。單版復色印刷色料容易混雜滲透,而且色塊界限分明,顯得呆板。人們在實際探索中,發現了分板著色,分次印刷的方法,這就是用大小相同的幾塊印刷板分別載上不同的色料,再分次印於同一張紙上,這種方法稱為「多版復色印刷」又稱「套版印刷」。 「多版復色印刷」的發明時間不會晚於元代,當時,中興路(今湖北江陵縣)所刻的《金剛經注》就是用朱墨兩色套印的,這是現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多版復色印刷在明代獲得較大的發展。明清兩代,南京和北京是雕版中心。明代設立經廠,永樂的北藏,正統的道藏都是由經廠刻板。清代英武殿本及雍正的龍藏,都是在北京刻板。明初,南藏和許多官刻書都是在南京刻板。嘉靖以後,到16世紀中葉,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Ⅶ 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大約在公元3世紀的晉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隨著紙、墨的出現,印章也開始流行起來。公元4世紀東晉時期,石碑拓印得到了發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結合起來,再把印章擴大成一個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紙鋪到版上印刷,即為雕版印刷的雛形。大約在公元7世紀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術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誕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紙上按所需規格書寫文字,然後反貼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據文字刻出陽文反體字,這樣雕版就做成了。接著在版上塗墨,鋪紙,用棕刷刷印,然後將紙揭起,就成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後一經開印,就顯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優越性。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實物是在敦煌發現的印刷於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剛經》,印製工藝非常精美。
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開始只在民間流行,並有一個與手抄本並存的的時期。唐穆宗長慶四年,詩人元稹為白居易的《長慶集》作序中有"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燁賣於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燁賣"就是叫賣。這說明當時的上層知識分子白居易的詩的傳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1944年,發現於成都唐墓,是唐末期的雕版印刷品。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雕版印刷唐代尚未盛行。五代時期開始印製大部儒家書籍馮道始印"五經"。以後,經典皆為版刻本。
宋代(960-1279),雕版印刷已發展到全盛時代。公元971年成都刻印全部5048卷的《大藏經》,雕版13萬塊,花費12年。至今中國仍保存著大約700本宋代的吊版印刷的古籍,清晰精巧的字跡使之被認為是稀有的書中典範.
Ⅷ 雕版印刷術歷史
我國是歷史上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印刷術中雕版印刷最為棗棗在隋唐期間。你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市級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明確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唐朝印製的《金剛經》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Ⅸ 雕版印刷術的先驅
雕版印刷術是在版料上雕刻圖文引徑行印刷的技術,它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幾個階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選用紋質細密堅實的木材,如棗木、梨木等。然後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劃,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劃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印書了。
如果說自上古以來約4000年的文化發展,為印刷術的發明創造了規范的文字、雕刻技術、物質材料及圖文轉印術等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這些條件大約到公元3世紀都已十分成熟了)。那麼,隋唐文化則為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社會條件,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雕版印刷術才得以應運而生。到了唐朝。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文化、科技的鼎盛時期。在國家統一、政治開明、文化繁榮的社會氛圍下,人們對書籍產生了大量的需求。所有這些都為印刷術的誕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歷史文獻和留存實物證明,促使印刷術發明的有兩大社會因素:一是佛教的興盛。需要大批量的佛經、佛畫;二是科舉制度的推行,刺激更多的人讀書。社會對書籍的需求量大增。隋唐社會,都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正如明代學者胡應麟所說:「雕本(印刷)肇自隋時,行於唐世,擴於五代。精於宋人。」這是對印刷術發明、發展的精確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