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敕」字怎麼讀
敕只有一個讀音,拼音是 chì ,意思是皇帝的詔令。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一、皇帝,帝王自上命下之詞,漢時凡尊長或官長告誡子孫或僚屬,皆稱敕。南北朝以後專指皇帝詔書。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白居易《賣炭翁》
二、形聲。從攴( pū),束聲。本義:告誡,囑咐。
三、同本義
敕,誡也。——《說文》
四、通「飭」。整治;整飭
既匡既敕。——《詩·小雅·楚茨》
五、委任,任命 。
如:敕目(任命官員的名單)
六、皇帝下命令 。
如:敕賜(皇帝命令賜與);敕許(敕命准許)。
(1)手把文書口稱敕讀音擴展閱讀
相關組詞敕甲跋敕墨敕敕諭
一、敕甲
[chì jiǎ]
五代時對卑職官員不發告身,中書省錄其授官制辭編號備案謂之「敕甲」。
二、跋敕
[bá chì]
亦作「跋勅」。謂撰寫詔敕。亦泛指起草官文書。
三、墨敕
[mò chì]
亦作「墨勅」。由皇帝親筆書寫,不經外廷蓋印而直接下達的命令。
四、敕諭
[chì yù]
皇帝的詔令。南朝陳徐陵《為貞陽侯重與王太尉書》:「敕諭分明,信誓殊重。」
⑵ 有誰知道「敕」字怎麼念
chì
帝王的詔書、命令:敕命。敕書。敕封。奉敕。宣敕。
告誡:申敕。戒敕。
古同「飭」,整頓。
⑶ 請問大家這個"敕"字讀什麼它的拼音/
chi四聲
⑷ 「手把文書口稱敕」中的「文」是什麼意思
文可譯為文字,文章
文書是大臣向皇帝進言的書面呈遞的東西。
文書直譯過來是「寫有文字的上書」
⑸ 敕怎麼讀
敕
拼 音
chì
部 首攵
筆 畫11
五 行火
繁 體敕
五 筆GKIT
皇帝的詔令:宣~。~命。~封。~撰。
生詞本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相關組詞
敕勒歌
[chì lè gē]
樂府雜歌篇名。北朝民歌。東魏高歡在一次兵敗後,曾令敕勒族人斛律金唱此歌,以激勵士氣。歌辭為:「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歌中展現了北方草原的遼闊景象,富於雄壯之美。
齎敕
[jī chì]
見'齎勑'。
敕撰
[chì zhuàn]
奉敕命編撰。
賜敕
[cì chì]
下詔令。
敕賜
[chì cì]
皇帝的賞賜。
制敕
[zhì chì]
亦作'制勅'。亦作'制勑'。
敕旨
[chì zhǐ]
帝王的詔旨。
敕見
[chì jiàn]
敕命進見。
敕喚
[chì huàn]
敕令召喚。
豫敕
[yù chì]
預先命令﹑告誡。
敕命
[chì mìng]
命令。多指天命或帝王的詔令。
宣敕
[xuān chì]
見'宣勑'。
敕牒
[chì dié]
詔書的一種。
奉敕
[fèng chì]
亦作'奉勑'。亦作'奉勅'。
謹敕
[jǐn chì]
見'謹敕'。
墨敕斜封
[mò chì xié fēng]
用斜封下達的墨敕。唐中宗時權寵用事,任命官吏不遵制度,常由皇帝直接頒下敕書,用斜封付中書執行,時人稱為斜封官。
修敕
[xiū chì]
謹慎不逾矩。
⑹ 賣炭翁中「手把文書口稱敕」的解釋
賣炭翁, 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 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 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 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 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 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 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雲:「苦宮市也。」「宮市」的「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皇宮所需的物品,本來由官吏采買。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采購權也抓了過去,常有數十百人分布在長安東西兩市及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名為「宮市」,實際是一種公開的掠奪(其詳情見韓愈《順宗實錄》卷二、《舊唐書》卷一四○《張建封傳》及《通鑒》卷二三五),其受害者當然不止一個賣炭翁。詩人以個別表現一般,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有力的鞭撻。
開頭四句,寫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伐薪、燒炭」,概括了復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活畫出賣炭翁的肖像,而勞動之艱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南山中」點出勞動場所,這「南山」就是王維所寫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的終南山,豺狼出沒,荒無人煙。在這樣的環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容易燒出「千餘斤」,每一斤都滲透著心血,也凝聚著希望。
寫出賣炭翁的炭是自己艱苦勞動的成果,這就把他和販賣木炭的商人區別了開來。但是,假如這位賣炭翁還有田地,憑自種自收就不至於挨餓受凍,只利用農閑時間燒炭賣炭,用以補貼家用的話,那麼他的一車炭被掠奪,就還有別的活路。然而情況並非如此。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的家庭經濟狀況,而是設為問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一問一答,不僅化板為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而且擴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使我們清楚地看到: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貧無立錐,別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千餘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就為後面寫宮使掠奪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託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願天寒」,在凍得發抖的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詩人如此深刻地理解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復雜的內心活動,只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淚下!
這兩句詩,從章法上看,是從前半篇向後半篇過渡的橋梁。「心憂炭賤願天寒」,實際上是期待朔風凜冽,大雪紛飛。「夜來城外一尺雪」,這場大雪總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憂炭賤」了!「天子腳下」的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們為了取暖,難道還會在微不足道的炭價上斤斤計較嗎?當賣炭翁「曉駕炭車輾冰轍」的時候,占據著他的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麼難走,而是盤算著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換來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說家筆下,是可以用很多筆墨寫賣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動的,而詩人卻一句也沒有寫,這因為他在前面已經給讀者開拓了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
賣炭翁好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雪,一路上滿懷希望地盤算著賣炭得錢換衣食。然而結果呢?他卻遇上了「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宮使」。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書和敕令面前,跟著那「叱牛」聲,賣炭翁在從「伐薪」、「燒炭」、「願天寒」、「駕炭車」、「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為泡影!
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那麼遙遠,又那麼難行,當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飢」;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飢了。那麼,當賣炭翁餓著肚子、�喝著困牛走回終南山的時候,又想些什麼呢?他往後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然而讀者卻不能不想。當想到這一切的時候,就不能不同情賣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統治者的罪惡,而詩人「苦宮市」的創作意圖,也就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藝術上也很有特色。詩人以「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兩句展現了幾乎瀕於生活絕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麼可憐的希望!這是全詩的詩眼。其他一切描寫,都集中於這個詩眼。在表現手法上,則靈活地運用了陪襯和反襯。以「兩鬢蒼蒼」突出年邁,以「滿面塵灰煙火色」突出「伐薪、燒炭」的艱辛,再以荒涼險惡的南山作陪襯,老翁的命運就更激起了人們的同情。而這一切,正反襯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賣炭得錢,買衣買食。老翁「衣正單」,再以夜來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轍」作陪襯,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憐」。而這一切,正反襯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天寒炭貴,可以多換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飢」和「翩翩兩騎」,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一車炭,千餘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綾」,反襯出「宮市」掠奪的殘酷。而就全詩來說,前面表現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為了反襯後面希望化為泡影的可悲可痛。
賣炭翁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
有位賣炭的老頭,在終南山裡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烏黑。賣炭得到錢作什麼用?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裡吃的食物。數九寒天可憐身上穿的衣服很單薄,但是心裡擔憂炭的價錢便宜,希望天氣更寒冷。夜裡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軋著冰凍的車轍趕路。牛疲乏了,人也餓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兩上騎馬的人輕快前來了,他們是誰?是穿黃衣服的太監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裡拿著公文,嘴裡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後拉轉車頭,吆喝著趕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一千多斤,宮市使者們硬是要趕走,老翁捨不得它,卻也沒有辦法。宮市使者們將半匹紅綃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作炭的價錢
⑺ 手把文書口稱敕讀音是什麼
讀音chì,聖母ch,韻母ì,四聲。
手把文書口就是手拿著文件,嘴裡說這是聖旨,是皇上的命令,敕就是皇上的諭旨。
敕,形聲。字從攴(pū),從束,束亦聲。「束」指捆綁,約束。「攴」意為「操作」。「束」與「攴」聯合起來表示「實施捆綁」、「採取約束措施」。
本義:捆綁操作(如對倒伏的小樹扶正,把木桿插入土裡,然後把小樹與木桿捆綁在一起)。引申義:有法定約束力的政府措施或皇帝命令。
相關組詞有敕封、申敕、敕書、遵敕、黃敕、敕畫、宣敕、銜敕、敕教、脩敕。
(7)手把文書口稱敕讀音擴展閱讀:
一、字源解說
二、詞語解析
1、敕封[chì fēng]
皇帝頒詔書封賜臣僚爵號,官位,財物,奴婢,妃妾,其它頭銜,是帝王制度的專屬詞彙。
2、申敕[shēn chì]
告誡;敕命,宣示詔令;整飭,整頓。
3、敕書[chì shū]
即敕命、敕諭。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誡臣僚的文書。
4、遵敕[zūn chì]
謂遵照皇帝的詔令。
5、黃敕[huáng chì]
指的是用黃紙書寫頒給各州縣的詔令。
⑻ 「敕」怎麼讀
敕
chì
<動>
(形聲。從攴(pū),束聲。本義:告誡,囑咐)
同本義
敕,誡也。——《說文》
敕天之命。——《虞書》
又如:敕曉(告戒曉諭);敕諭天下(朝廷告諭全國);敕戒(警戒,教誡)
通「飭」。整治;整飭
既匡既敕。——《詩·小雅·楚茨》
君子以明罰勅法。——《易·噬嗑》
敕身齊戒。——《漢書·禮樂志》
懼余身之未敕。——《後漢書·張衡傳》
又如:敕法(整飭法令);敕設(整飭周備)
委任,任命 。如:敕目(任命官員的名單)
皇帝下命令 如:敕賜(皇帝命令賜與);敕許(敕命准許)
敕
chì
<名>
皇帝,帝王自上命下之詞(漢時凡尊長或官長告誡子孫或僚屬,皆稱敕。南北朝以後專指皇帝詔書)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白居易《賣炭翁》
又如:敕書(皇帝行文給臣僚的文書);敕命(皇帝頒賜爵位或物品的詔命);敕符(書有皇帝命令的憑證)
敕令
chìlìng
指帝王所發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
敕勒
Chìlè
又名鐵勒,我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
敕勒川,陰山下。——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
chì
ㄔˋ
帝王的詔書、命令:~命。~書。~封。奉~。宣~。
告誡:申~。戒~。
古同「飭」,整頓。
鄭碼:FJMO,U:6555,GBK:EBB7
筆畫數:11,部首:攵,筆順編號:12512343134
⑼ 賣炭翁 拼音版
賣炭翁,mài tàn wēng ,
伐薪燒炭南山中。 fá xīn shāo tàn nán shān zhōng
滿面塵灰煙火色, mǎn miàn chén huī yān huǒ sè ,
兩鬢蒼蒼十指黑。liǎng bìn cāng cāng shí zhǐ hēi 。
賣炭得錢何所營?mài tàn dé qián hé suǒ yíng ?
身上衣裳口中食。 shēn shàng yī shang kǒu zhōng shí
可憐身上衣正單,kě lián shēn shàng yī zhèng dān ,
心憂炭賤願天寒。 xīn yōu tàn jiàn yuàn tiān hán 。
夜來城外一尺雪,yè lái chéng wài yī chǐ xuě ,
曉駕炭車輾冰轍。 xiǎo jià tàn chē niǎn bīng zhé 。
牛困人飢日已高,niú kùn rén jī rì yǐ gāo ,
市南門外泥中歇。 shì nán mén wài ní zhōng xiē 。
翩翩兩騎來是誰?piān piān liǎng qí lái shì shuí ?
黃衣使者白衫兒。 huáng yī shǐ zhě bái shān ér 。
手把文書口稱敕,shǒu bǎ wén shū kǒu chēng chì ,
回車叱牛牽向北。 huí chē chì niú qiān xiàng běi 。
一車炭,千餘斤,yī chē tàn ,qiān yú jīn ,
宮使驅將惜不得。gōng shǐ qū jiāng xī bú dé 。
半匹紅綃一丈綾,bàn pǐ hóng xiāo yī zhàng líng ,
系向牛頭充炭直。xì xiàng niú tóu chōng tàn zhí 。
⑽ 手把文書口稱敕 稱
手拿著文件,嘴裡說這是聖旨,是皇上的命令. 敕就是皇上的諭旨,紅樓夢里有個牌匾寫著:敕造榮國府.就是說皇上下令建造的榮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