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走西口》中的「西口」是哪裡恰克圖現在是哪裡
西口,狹義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殺虎口;陝西府谷口;河北獨石口,即晉北人、陝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匯點。
西口是晉商、陝商出關與內蒙外蒙貿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晉北人,陝北人,河北人。後西口泛指在長城以北的內外蒙古從事農業、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陝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張家口以及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恰克圖地理位置:西伯利亞南緣。
(1)恰克圖擴展閱讀
恰克圖衰落:恰克圖進入繁榮期後,一直到19世紀50年代初,貿易額仍保持上升勢頭。每年交易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佔中國進出口總值的15%-20%,俄國僅次於英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
1851年《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簽訂後頭二年,貿易額仍很可觀。從1853年開始,特別是1858年中俄《天津條約》簽訂後,交易額急劇下降,80年代較50年代少了3/4。恰克圖互市開始走上了一條下坡路。
⑵ 恰克圖的意義
恰克圖是中俄關系發展史上的重要一頁,它同兩國人民大眾的生活需求和邊疆開發結合在一起,主要交易貨物是大眾日常用品。正因如此,它才能擁有強大的生命力。清代中俄恰克圖邊關互市在中俄關系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首先,恰克圖互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俄兩國、特別是兩國邊境地區的經濟發展。例如,恰克圖開市以後,俄國在東西伯利亞興建了製革廠、羊毛加工廠和呢絨廠;1747年和1755年,在伊爾庫茨克建立了兩個絲綢廠,其產品行銷於恰克圖;1763年,俄國開辟由葉卡捷琳堡經昆古爾到莫斯科的道路,1792年建貝加爾湖環行道路,沿大道設驛站、建村莊,組織向邊區移民;此外,恰克圖-買賣城的貿易,增加了俄國國庫的收入。
其次,中俄恰克圖互市為中俄兩國人民的接觸提供了場所和條件,增加了中俄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兩國市圈的許多商人成了老相識甚至多年的朋友。每逢中俄重大節日,雙方商人還在。起歡慶佳節。同時也為兩國商人互相學習對方的語言創造了便利的條件。中俄兩國人民在恰克圖市場上的友好交往,在中俄關系史上留下了值得回顧的一頁。
此外,恰克圖互市也有助於保持中俄邊境局勢的相對穩定。俄國在執行其擴張政策時,不得不顧及它在對華貿易上所取得的巨大利益。因而直至鴉片戰爭以前,俄國在中俄邊界始終未敢輕舉妄動。
⑶ 恰克圖的介紹
恰克圖,俄語意為「有茶的地方」。俄羅斯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南部城市。在俄蒙邊境,西距納烏什基車站35公里。人口1.53萬。原屬中國。1727年建為要塞,次年6月,中俄在此簽訂了《恰克圖條約》,並劃定兩國以恰克圖為界。舊城歸俄,即恰克圖。十九世紀後半葉以前曾為俄國同中國貿易的中心。有公路通烏蘭烏德及蒙古烏蘭巴托。有紡紗及針織廠等。
⑷ 烏蘭巴托為什麼比恰克圖冷
中國清代中俄邊境重鎮 。南通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
北達上烏丁斯克(今俄羅斯烏蘭烏德)。1727 年10月,中俄
《恰克圖條約》在此草簽 ,次年正式換文 。根據 條 約規定,
兩國以恰克圖為界,舊市街劃歸俄國,清朝於舊市街南別建
恰克圖新市街。1729年清朝立市集於恰克圖,並派理藩院司
員駐其地,監理中俄互市。漢人稱互市地為買賣城。1737年,
停京師貿易,對俄貿易統歸恰克圖辦理。1762年,置庫倫辦
事大臣,專理俄羅斯貿易。其後,因俄國守邊官員屢次違約
恣行,以致失和絕市。1792年中俄訂立《恰克圖市約》,重
新通市。在俄國境內之恰克圖,今仍名恰克圖;在當時中國
境內之恰克圖,即今蒙古國阿爾丹布拉克。
⑸ 【走西口】中的恰克圖是指哪現在叫什麼
清代中俄邊境重鎮。漢名買賣城,南通庫倫(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北達上烏丁斯克(今蘇聯烏蘭烏德)。1727年10月,中俄《恰克圖條約》在此草簽﹐次年正式換文。根據條約規定﹐兩國以恰克圖為界﹐舊市街劃歸俄國﹐清朝於舊市街南別建恰克圖新市街。條約還規定﹐准許俄國商人貿易﹐其人數不得過二百人﹐每三年可進北京一次。1729年清朝立市集於恰克圖﹐並派理藩院司員駐其地﹐監理中俄互市。漢人稱互市地為買賣城。1737年﹐停京師貿易﹐對俄貿易統歸恰克圖辦理。1762年﹐置庫倫辦事大臣﹐專理俄羅斯貿易。其後﹐因俄國守邊官員屢次違約恣行﹐以致失和絕市。1792年中俄訂立《恰克圖市約》﹐重新通市。在俄國境內之恰克圖﹐今俄羅斯仍名恰克圖﹔在當時中國境內之恰克圖﹐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阿爾丹布拉克。
⑹ 喬家大院里俄羅斯的恰克圖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恰克圖清代中俄邊境重鎮。南通庫倫(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北達上烏丁斯克(今蘇聯烏蘭烏德)。1727年10月,中俄《恰克圖條約》在此草簽,次年正式換文。根據條約規定,兩國以恰克圖為界,舊市街劃歸俄國,清朝於舊市街南別建恰克圖新市街。條約還規定,准許俄國商人貿易,其人數不得過二百人,每三年可進北京一次。1729年清朝立市集於恰克圖,並派理藩院司員駐其地,監理中俄互市。漢人稱互市地為買賣城。1737年,停京師貿易,對俄貿易統歸恰克圖辦理。1762年,置庫倫辦事大臣,專理俄羅斯貿易。其後,因俄國守邊官員屢次違約恣行,以致失和絕市。1792年中俄訂立《恰克圖市約》,重新通市。在俄國境內之恰克圖,今蘇聯仍名恰克圖;在當時中國境內之恰克圖,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阿爾丹布拉克。
⑺ 恰克圖的衰落
恰克圖進入繁榮期後,一直到19世紀50年代初,貿易額仍保持上升勢頭。每年交易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佔中國進出口總值的15%-20%,俄國僅次於英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1851年《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簽訂後頭二年,貿易額仍很可觀。從1853年開始,特別是1858年中俄《天津條約》簽訂後,交易額急劇下降,80年代較50年代少了3/4。恰克圖互市開始走上了一條下坡路。20世紀初,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全線通車徹底摧毀了恰克圖互市。恰克圖互市的衰落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的簽訂,使俄國大批商人將注意力轉向西部。俄商深入中國內地,直接采購、製造、販運茶葉,這是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後,俄國與西方勢力一起作為一種殖民勢力深入中國內地的結果。由於海上交通恢復,一些歐洲國家直接從海路同中國貿易,對恰克圖市場造成很大影響。中東鐵路的修建使中俄貿易的重心轉移到黑龍江,則對恰克圖互市產生了致命的影響。
⑻ 恰克圖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恰克圖是現在的烏蘭巴托到烏蘭烏德。
恰克圖(布里亞特語:Хяагта), 清代俄中邊境重鎮,原屬中國。南通買賣城和庫倫(今烏蘭巴托),北達上烏丁斯克(今俄羅斯烏蘭烏德)。
恰克圖位於俄蒙邊界界河的北岸,和南岸的蒙古國的阿勒坦布拉格(買賣城)隔河相望,俄羅斯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南部城市。在俄蒙邊境,西距納烏什基車站35公里,原屬中國。
影響:
18至19世紀上半葉,恰克圖的互市貿易曾是中俄關系發展史上的重要一頁。據記載,1727年10月,中俄政府在此草簽《恰克圖條約》,次年正式換文。
根據條約規定,兩國邊境以恰克圖等地為界,清政府准許俄國商人來華貿易。以茶葉等日常消費品為主要商品的恰克圖互市貿易經久不衰,持續了近兩個世紀。特別是19世紀中葉前,中俄貿易幾乎全部集中於此。小小的荒漠之丘,一時名聲大作,成了中俄貿易的「咽喉」要道。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恰克圖
⑼ 清朝時的恰克圖是現在中國哪個口岸中國哪個口岸恰克圖口岸
恰克圖(布里亞特語:Хяагта), 清代俄中邊境重鎮,原屬中國。南通買賣城和庫倫(今烏蘭巴托),北達上烏丁斯克(今俄羅斯烏蘭烏德)。恰克圖位於俄蒙邊界界河的北岸,和南岸的蒙古國的阿勒坦布拉格(買賣城)隔河相望,俄羅斯布里亞特自治共和國南部城市。在俄蒙邊境,西距納烏什基車站35公里,原屬中國。
人口1.53萬,1727年建為要塞,次年6月,中俄在此簽訂了《恰克圖條約》,並劃定兩國以恰克圖為界。[1]舊城歸俄,即恰克圖,也稱特洛伊茨科薩夫斯克。十九世紀後半葉以前曾為俄國同中國貿易的中心。1934年因河改名恰克圖,俄語意為「有茶的地方」。有公路通烏蘭烏德及蒙古國烏蘭巴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