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眾星什麼的成語有哪些
眾星拱月zhòng xīng gǒng yuè
[釋義] 〖解釋〗許多星星聚集、環繞著月亮。比喻眾人擁戴一人或眾物圍繞一物。同「眾星攢月」。
[語出] 〖出處〗徐遲《搜盡奇峰打草稿》:「而在那個主要工程的位置上,則綴有一顆大紅寶石。在它的周圍又加眾星拱月,環繞著好些較小的紅寶石。」
[例句] 〖示例〗像~似的,學生們圍在老教授身邊,肩膀靠著肩膀,胳膊挽著胳膊。 ★碧野《報曉峰》
② 眾星是什麼意思啊
眾多的明星的意思
③ 帶有「眾星」兩字的是什麼的成語
眾星拱北,眾星拱月,眾星拱極,眾星拱辰,眾星捧月
④ 含「眾星」的成語有哪些
[眾星攢月]
[眾星環極]
[眾星拱月]
[眾星拱極]
[眾星拱北]
⑤ 眾星什麼月四字詞語
眾星拱月
【拼音】:zhòng xīng gǒng yuè
【解釋】:許多星星聚集、環繞著月亮。比喻眾人擁戴一人或眾物圍繞一物。同「眾星攢月」。
【出處】:徐遲《搜盡奇峰打草稿》:「而在那個主要工程的位置上,則綴有一顆大紅寶石。在它的周圍又加眾星拱月,環繞著好些較小的紅寶石。」
【示例】:像~似的,學生們圍在老教授身邊,肩膀靠著肩膀,胳膊挽著胳膊。 ★碧野《報曉峰》
【近義詞】:眾星捧月、眾星攢月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眾星捧月
【拼音】:zhòng xīng pěng yuè
【解釋】:許多星星襯托著月亮。比喻眾人擁護著一個他們所尊敬愛戴的人。
【出處】:《論語·為政》:「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示例】:乘著這個改朝換代的時機,咱們得~,把他抬出去! ★老舍《四世同堂》七
【近義詞】:眾星拱辰、眾望所歸、人心所向
【反義詞】:離心離德、各奔前程
【語法】:作謂語、賓語;指公眾愛戴的人
眾星攢月
【拼音】:zhòng xīng cuán yuè
【解釋】:許多星星聚集、環繞著月亮。比喻眾人擁戴一人或眾物圍繞一物。
【出處】:《五燈會元·清涼益禪師法嗣·黃山良匡禪師》:「問:『眾星攢月時如何?』師曰:『喚甚麼作月?』」
【近義詞】:眾星拱月、眾星捧月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⑥ 眾星的詞語解釋
群星。《論語·為政》:「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三國 魏 曹植 《贈徐幹》詩:「圓景光未滿,眾星粲以繁。」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述》:「蓋語曰,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胡采 《序<在和平的日子裡>》:「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質和美好心靈,有如夜空的眾星,互相交輝。」
⑦ 眾星什麼
眾星捧月
⑧ 「眾星朗朗,不如孤月獨明。」什麼意思
意思:眾多的星星再耀眼,也比不上一個月亮明亮。
出處:出自最早見於戰國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後學所著的《列子.湯問》。
原文:
孔子曰:「汝知天地之綱紀,陰陽之終始,何為左,何為右,何為表,何為里,何為父,何為母,何為夫,何為婦,風從何來,雨從何至,雲從何出,霧從何起,天地相去幾千萬里?」
小兒答曰:「九九還歸八十一,是天地之綱紀,八九七十二,是陰陽之終始,天為父,地為母,日為夫,月為婦,東為左,西為右,外為表,內為里,風從蒼梧,雨從郊市,雲從山出,霧從地起,天地相去有千千萬萬余里,東西南北皆有寄耳。」
孔子問曰:「汝言父母是親,夫婦是親?」小兒答曰:「父母是親,夫婦不親。」孔子曰:「夫婦生則同衾,死則同穴,何得不親?」
小兒答曰:「人生無婦,如車無輪,無輪再造,必得其新,婦死更索,又得其新,賢家之女,必配貴夫,十間之室,須得棟梁,三窗六牖,不如一戶之光,眾星朗朗,不如孤月獨明,父母之恩奚可失也。」
譯文:
孔子問:「你知道天地的綱紀,陰陽的終結,什麼是左?為什麼右?為什麼表?為什麼里?為什麼父親?為什麼母親?為什麼那?為什麼女人?風從哪裡來?雨從何來?雲從何出來?霧從何而起?天地相隔幾千里?」
小孩回答說:「九九八十一回來,這是天地的綱紀,八九七十二,這是陰陽的始終。天為父親,大地為母,天為人,月亮是女人,東為左,西為右,外面是表,內為里,風從蒼梧,雨從郊市。
雲從山而出,霧氣從地上起來,天地之間的距離,有千千萬萬里。東西南北四方土地,都有寄託罷了。」
孔子問:「你說父母是父母,夫婦是親戚?」
小孩回答說:「父母是父母,夫妻不親近。」
孔子說:「夫婦生則同衾,死後但願同穴埋,為什麼不親自?」
小孩回答說:「人生沒有婦女,如果車無輪。無輪再造,一定要得到他的新。妻子死後再搜索,又得到了新,賢家的女兒,一定要配貴夫。十年間的房間,必須有棟梁。三和六牅,不到一戶人家的光;眾多的星星再耀眼,也比不上一個月亮明亮。父母之恩,什麼不能失去的。」
(8)眾星擴展閱讀:
《小兒論》簡介
最早見於《列子.湯問》。文章主要記敘孔子設教於魯國之西,一日率諸弟子御車游赴秦國之地,路逢數兒嬉戲中,有一兒不戲。孔子與該智慧過人的兒童互相問答的情景。
《列子·湯問》簡介
《湯問篇》選自《列子》。列子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他因為窮而常常面有飢色,卻拒絕鄭國暴虐的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諱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
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還主張應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
《列子》裡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學射》(《列子·說符》)、《紀昌學射》(《列子·湯問》)和《薛譚學謳》(《列子·湯問》)三個故事分別告訴我們:在學習上,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領是從勤學苦練中得來的。
知識技能是沒有盡頭的,不能只學到一點就滿足了。又如《承蜩猶掇》(《列子·黃帝》)告訴我們,曲背老人捕蟬的如神技藝源於他的勤學苦練;還有情節更離奇的《妻不識夫》(《列子·湯問》)說明一個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作者簡介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是戰國前期的道家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之間承前啟後的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鄭國人,大約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列子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
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先後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篇,遺成《列子》一書,余者皆失傳。
其中寓言故事百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誇父追日》、《杞人憂天》等。後被道教尊奉為「沖虛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