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崔嵬的詞彙解釋
讀音解釋
cuī wéi
1、有石頭的土山。
2、高大。
有石的土山:陟彼崔嵬。
高聳的樣子:冠切雲之崔嵬|古老的泰山越發顯得崔嵬了。 【名人】 宋·姚勉 【名言】 狂瀾倒,獨中流砥柱,屹立崔嵬 《沁園春·壽婺州陳司齋九月九日》狂瀾:洶涌的波濤,比喻險惡動亂的局勢。中流砥柱:比喻可以力挽危局的重要人物。砥柱,本系山名,屹立於三門峽東北黃河的急流之中。
2. 崔嵬崔嵬嵬崔嵬最感人讓人迷信上指的是什麼能告訴我嗎
崔嵬:高峻的樣子.
句意:
劍閣高峻崎嶇而突兀不平,一個人守住關口,萬人也打不開.
出自李白《蜀道難》
3. 崔嵬怎麼讀,什麼意思
崔嵬的讀音:cuī wéi。意思是:有石頭的土山。
崔:聲母是c,韻母是uī,聲調是一聲。
嵬:聲母是w,韻母是éi,聲調是二聲。
一、詳細釋義:
1、形容高峻,高大雄偉的物體(多指山)。
2、指高峻的山。
3、岩石高低不平的土山。
《詩經·國風·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翻譯:攀那高高的土石山,馬的腳非常疲憊且頹喪。我先斟滿金壺酒,以此來安慰我的離思與憂傷。
4、比喻巨大的障礙或困難。
二、出處:《楚辭·東方朔》:「高山崔巍兮,水流湯湯。」
翻譯:《楚辭·東方朔》:山是高大且難以翻過去的,水勢流的很急且難以過去的。
(3)崔嵬擴展閱讀:
崔巍的同義詞:巍峨、巍然、巋然。
一、巍峨
1、讀音:wēi é。
2、解釋:高大壯觀,雄偉矗立的樣子。常形容山或建築物。
3、出處:晉朝葛洪《抱朴子·博喻》:「五嶽巍峨,不以藏疾傷其極天之高。」
二、巍然
1、讀音:wēi rán。
2、解釋:形容山或建築物高大雄偉的樣子:大橋巍然橫跨在長江之上。
3、出處: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關之直北,隔河有層阜,巍然獨秀,孤峙河陽。」
三、巋然
1、讀音:kuī rán。
2、解釋:意思是形容高大獨立的樣子。
3、出處:《淮南子·詮言訓》:「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動,行者以為期也。」
4. 狂瀾倒,獨中流砥柱,屹立崔嵬。整句是什麼意思
狂瀾,是指滔天的巨浪。
倒,是排山倒海的倒字。動詞,
獨中流砥柱,這不用解釋吧。一般在這樣的句子里中流砥柱一般都是指山。
屹立也不用說,崔嵬是形容詞,指高大。
整句的意思:任憑那滔天的巨浪如何翻卷,某座山仍是屹立不倒,令人仰止。
5. 崔嵬什麼意思
cuī wéi
1、有石的土山:陟彼崔嵬。
2、高大、高聳的樣子:冠切雲之崔嵬|古老的泰山越發顯得崔嵬了。
6. 崔嵬是古代什麼人
cuī wéi
1、有石頭的土山。
2、高大。
有石的土山:陟彼崔嵬。
高聳的樣子:冠切雲之崔嵬|古老的泰山越發顯得崔嵬了。
7. 「崔嵬」二字怎麼讀是什麼意思
「崔嵬」二字的讀音是:「cuī wéi」,釋義為:有石頭的土山;形容高峻,高大雄偉的物體。
8. 崔嵬是什麼意思
詞彙解釋
1.有石頭的土山。
2.高大。
引證解釋
高峻,高大雄偉
2. 指高峻的山
3.岩石高低不平的土山。
9. 崔嵬的成長經歷
生於貧苦農民家庭,10歲隨父逃荒青島,12歲去青島煙草公司當童工。後在親友資助下得以求學。 他喜愛文藝,在青島禮賢中學學習時,閱讀了許多進步文藝書刊,從而啟迪了革命思想和對進步文藝的追求,1927年,因抗議當局殺害共產黨人;寫打油詩反對國民黨、用「打牙調」唱國民黨「國 歌」,被開除學籍。後轉入青州中學,又因寫《農村生活一瞥》一文,揭露地主勾結土匪魚肉鄉里,被驅逐出境。
1930年考入山東省立實驗劇院。翌年回青島,1932年參加左聯並組織海鷗劇社,並與他人合作創作了揭露蔣介石不抵抗主義的多幕劇《命令!退卻第二道防線》;又因演出進步戲劇遭到當局緝捕。後旋因國民黨迫害逃往北平,1933年夏,化名崔浚考入北平民國大學,繼續從事戲劇活動。1935年到上海,先後參加左聯領導的東方劇社、戲劇生活社和上海業余劇人協會,組織創作演出了反 映工人生活的舞台劇《工人之家》、《這是廠里的規矩》、《流產》等,1936年改編並主演了著名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並在各地演出,宣傳抗日救亡。1936年末參加陳波兒等組織的上海婦孺前線慰問團,赴綏東前線慰問演出,編寫了話劇《察東之夜》、兒童劇《牆》。 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共產黨領導的上海救亡演劇一隊,奔赴西北各地,創作演出反映人民抗日斗爭的話劇《張家店》、《順民》、《八百壯士》、《保衛蘆溝橋》等。1938年2月,應中共中央宣傳部之邀,參加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籌建工作,並在該院戲劇系任教,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其間參加演出了《人命販子》、《流寇隊長》、《藍包袱》等。1939年在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任戲劇系主任,領導火線劇社,創作演出《參加八路軍》、《三個 游擊隊員的故事》、《礦工隊》、《黃鼠狼給雞拜年》、《燈蛾記》等。1942年調任冀中軍區火線劇社社長,參加冀中反掃盪斗爭,創作了《戰斗生產》、《英雄立功記》、《反敵偽合流》、《軍民合作打老蔣》、《十六條槍》等話劇,改編京劇《岳飛之死》、《哭祖廟》、《蘇州城》等。1948年隨軍南下。1949年任武漢軍管會文藝處處長。1950年創辦中南文藝學院。1953年任中南文 化局局長,中南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其間編寫了話劇《是假見不得真》、《對症下葯》和京劇《東平府》等劇目。1954年應邀拍攝電影《宋景詩》,成功地塑造了起義農民領袖宋景詩的英雄形象。1956年調北京電影製片廠任藝術委員會主任兼導演,先後主演了《海魂》、《老兵新傳》、《紅旗譜》等影片,導演了 《青春之歌》、《小兵張嘎》、《北大荒人》、《天山上的紅花》、《紅雨》、《山花》等故事片和《楊門女將》、《野豬林》等戲劇片。他主演的影片,在傳統的戲劇程式化表演中,溶進對角色的體驗因素,在鏡頭的角度和運動方面,採取中國寫意畫的構圖,虛實相間,鏡頭的分切,既符合戲曲音樂的節奏,又發揮電影的時空特徵,大大增加了原戲的感染力,充滿激情,生活氣息濃厚,線條粗獷,感情細膩,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受到國內外好評。他在《宋景詩》、《海魂》、《老兵新傳》、《紅旗譜》中飾演的角色性格鮮明,愛憎分明,既激情洋溢,又朴實深沉,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他導演的影片有一種氣勢磅礴、濃郁粗獷的藝術風格。在環境的渲染上,充滿著強烈的時代感和生活氣息;在人物刻畫上,既善於表現強烈的戲劇動作,又努力發掘人物的內心世界。《青春之歌》中這一風格得到完整的體現。 他導演的《小兵張嘎》,手法純熟,畫面流暢而富有韻 味,獲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獎。崔嵬還先後導演了《楊門女將》、《野豬林》、《穆桂英大戰洪洲》等戲曲藝術片。
導演崔嵬在《老兵新傳》中飾戰場長(右) 自己豐富的生活閱歷和深厚的藝術造諧,將不同角色,不同個性的角色與自身豪邁的氣質,水乳交融般的結合在一起,形成得天獨厚,可遇不可求的中國氣勢和濃厚的民族風格, 他是中國電 影、戲劇史上的一員巨匠,他描繪了中國電影畫廊中最輝煌的歷史,值得自豪、驕傲!
崔嵬是造詣很深的藝術家,他導演的故事片有一種氣勢磅礴、濃郁粗獷的藝術風格。他導演的戲曲片既符合戲曲音樂的節奏,又發揮電影的時空特徵,大大增加了原戲的感染力。崔嵬也是卓越的革命文藝活動家,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曾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曾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委員,是中國劇協第一屆常務理事、中國影協第二、三屆常務理事,北京電影製片廠領導小組成員。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殘酷迫害,1979年2月因肝癌在北京逝世。